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散文 > 优秀散文 > 正文

好大一棵树

作者: 刘光斌2023/11/18优秀散文

德国教育家雅思贝尔斯,形象地把教书育人比喻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当我心血来潮尝试进入文学创作期后,心里更是牵念文心相通的高中语文老师。

于是,每当我绞尽脑汁“磨”完一篇自觉有点份量的文章时,总是习惯性地像当年上交作文一样,首先发与老师点评把关。这是因为我虽到秋天的暮年,仍企盼背倚这棵大树染上春天的色彩!

老师文心未老,点评文章常常是引经据典、文采飞扬。不久前,我将平生首次写海的抒情散文《鼓浪情缘》发与老师,收到的评语是:“为诗者莫先乎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见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写散文亦然。情为根本,妙机妙语,多角度多时态打磨抛光,方出力作。”老师收到我纪实散文《老屋》后,微信回复“仰天大笑出门去,难舍蓬门土屋情”,这信手拈来的李白半联诗生动地点击到了我的心路历程。我写的文章老师很少提过具体的修改意见,只是把指导、寄望隐藏在肯定表扬之中。

老师不烦,反倒乐在其中。他说,50年前我给他交课堂作文,50年后还给他交自创文章,这是一件多么稀缺的优美享受啊!

今年仲夏。蓉城。亲见90高龄的老师本来就孱弱的身体又有些许变化,我萌生了想尽快写写他的念头,假如他能借助放大镜看到我用一管拙笔为他堆码的文字,于师于我就没半点遗憾了。当我把想法告诉老师后,他谦虚而又自嘲地说:“哦!还值得你写吗?我这个人迂腐愚钝、早已落伍时代了!”

老师叫陈仁发,是我五十年前就读宣汉县南坝中学高中时的语文老师,一辈子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达到了县域中学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拔尖知识分子、特级教师、享受国家津贴,还有百余篇诗文散见报刋。退休前,老师又任教于县教师进修校古典文学专业。

但老师又是一个在芸芸众生中难以引起注意的人。印象中上下一袭老蓝布衣服经年不变,上衣是手工缝制的,现在叫唐装,当时没这个词儿;现在穿上是复古的时髦,那时穿上是朴素的节省。高度近视眼镜从未离开过被压得有些变形的鼻梁,走路时总是低头聚焦身前二三米的地方,似乎在思考写诗作文的谋篇布局,把一介书生模样经典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只有镜片后那双明亮得超凡脱俗、坚毅高冷得目空一切的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像他这样独享自己精神星空美景的人,事业和人生的逻辑发展走向就是:在学生眼里,他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好老师;在领导眼里,他也仅仅是一个好老师,即使他教的学生当了他领导,甚至当了他领导的领导,他仍气淡神定、初心如炬教书育人。

而老师对我的“摇动”,还得从尘封几十年的一些旧事说起。念书时,有次到老师家偶然发现简易书架上,精心保存上百篇老师在报刊上发表的诗歌和文章,我突然觉得老师更加高大无比,仿佛就是一个能手擒日月星辰的人,惊叹老师那诗一般的精神高地。他对我说:“写文章像北方人擀面条一样,只要揉和擀的功夫下到了,吃起来就自然劲道。”顿时,我感到老师就是那个在黑喑中举火把的人,就是给我埋下追梦种子的那个人,呼唤了我的迷惘,催发了我的自信。

“摇动”我的另一件事就是对学生的欣赏和鼓励。我当兵提干后,很快被团政治处调去当新闻干事,有幸与文字正式挂上了钩。老师得知后高兴地来信索要我变成铅字的文章,我便将当日《新闻理论与实践》上刊登的体会文章寄与老师。文章的标题是《潜入深水抓大鱼》,写的是在基层连队和驻地两次采访经历,新闻稿先后被《解放军报》头版加编者按加花框、《人民日报》四版头条采用。文章也就千字,体会也谈不上深刻,却在老师的回信中充分肯定,几次听别人说老师不仅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宣传我那篇揣得稀烂的报纸,还借题发挥讲成人成才的道理。

上海有位叫李新的中学语文老师很有名,有名是因为他教了更加有名的钱文忠和周立波。有一个细节令我十分感动,那就是李新老师对学生的欣赏。当钱文忠教授去看他老师时,他竟拿出保存了几十年前钱文忠读中学时的一篇作文。也许是作文本身的优秀令老师爱不释手,但我认为反映的更是老师如山般的厚爱和胸襟的博大。

五十年后,自然法则虽然冷酷无情,空间又相隔千里,只能在光阴里牵念,但老师继续“摇动”着我这棵老“树”。

是啊!既是师生关系,又文心相通,及至暮年,心无旁骛地一边欣赏落日余晖,一边闻着你来我往的淡淡墨香,这番夕阳美景是多么弥足珍贵和令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