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散文 > 优美散文 > 正文

故乡的那盏路灯

作者: 施宗灿2024/01/29优美散文

每当掀开记忆的帏幔,让思绪翻飞到那久远的年代,家乡的那盏路灯常常会浮现在我的眼前。也许因为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我们县城历史的一个见证。

解放前,我们会泽县城还没有电。家家户户晚上点的是油灯:一个像小碗那样的陶瓷容器,内盛桐油、菜籽油之类的植物油作燃料,再放上两根灯芯。这种油灯烟很大,常常把鼻孔都熏黑了。那时不懂得什么环境保护和卫生常识,不懂得燃烧废气对人体有什么危害。有钱一点的就点煤油灯,那时的煤油叫洋油。是从外国进口的,这种油灯烟小也比较亮但较贵。

家里尚可点灯照亮,可外面就常常是黑漆漆的了。一位邻居晚上因看不清路,踩到一条毒蛇被咬了一口,从脚到大腿迅速肿了起来,幸亏及时请医生救治才保住性命。

街上没有路灯,晚上行路确实不便甚至危险。我们那条小巷的几十户人家,便自发集资修建了一座路灯。灯杆约高七八米,顶部还做了防雨罩。油灯通过铁链和滑轮可以上下移动。为了防盗,下部还可以将铁链锁在杆上。路灯虽然不怎么亮,一闪一闪的,好象是无精打彩地眨着眼睛,但总比没有强,总不致于像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那样撞上对面过来的人。路灯由居民轮流管理,每家负责一天。每当轮到我们家时,大概出于好玩或是显示自己的"本事",这公差常常是由上小学的我和弟弟主动去完成。黄昏时分,拿着钥匙先去把路灯放下来,提回家,加满油,点亮,然后再提去把它拉升到顶部,锁好,把钥匙交给另一家。这套操作规程在多年的实践中已是非常熟练了。所以虽然过去了七十多年,那值班点路灯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解放后,我们县城很快建起了发电厂。大街小巷也都装起了电灯。那座点油的路灯也就被弃置一旁,失去了昔日的显赫。当我1952年离开县城外出求学时,对那座仍然伫立街头、有名无实的路灯似乎还怀有几分眷恋之情。因为它曾给我们的夜间行路出过力、立过功,因为它毕竟是我与之打了好几年交道的"老朋友".

六十年代第一次回故乡时,我仍然惦记着我的这位"老朋友".可当我刻意去询访它时,却已不见了踪影。顿时便生出几分惋惜,我想,还应当有它的立足之地,还应当让它给后辈人讲述我们这条小巷的历史。

待到八十年代再次回故乡时,那条小巷已全然认不出来了。往日凸凹不平的狭窄的石板路,已扩展为宽阔平直的水泥路。西侧的房屋已被推除,后撤了好几米,两侧的房屋也大都旧貌换新颜。路灯升级为现代式样的新型光源。晚上看去,明亮如昼,一片辉煌。一个"光辉大道"的理念,不禁油然而生。这无疑是改革开放所开创出来的现实在我心中荡起的回响。

之后,曾多次回乡省亲。每次回去都会看到许多不一样的变化:新城区逐渐扩大;宽阔平直、绿荫掩映的柏油马路不断延伸;修建了公园、广场,带电梯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众多的文化古迹修饰一新,并向游人开放;通往昆明、跨越崎岖山区的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伸开了飞向广阔世界的翅膀……

故乡对每个人都是亲切的。童年时的记忆永远不会磨灭。金钟山上,龙潭湖畔,儿时的足迹似乎还依稀可见。从解放前的那盏点桐油冒黑烟的若明若暗的路灯,到灯火辉煌的街道,从数百年几无变化的破落平房,到欣欣向荣、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我们那个县城,我对之有着特殊感情的故乡,半个多世纪来的巨变,使我不禁生出几多感慨:现实和童话之间有时仅是一步之遥——弹指一挥间!只因为我们赶上了一个幸运的时代,一个潜藏着无限魔力的时代,一个祖祖辈辈做梦也不曾敢想的伟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