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散文 > 现代散文 > 正文

微子的故乡

作者: 李慧丽2020/06/28现代散文

1

商末周初(公元前1046年左右),一位王子怀揣着悲愤与失望,凄然地逃离国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一带)来到他的封地微(今山西省潞城市微子镇一带)。

站在高高的微子岭上,徐徐清风扑面而来,如温暖的手抚慰着他心上的痛。

目之所及,芳草依依,花香四溢。在远离乌烟瘴气的朝歌之地,他的心肺终于呼吸到了久违的清新气息。

“国将不国”的隐忧之痛,他暂且搁置心内一角。此时,他决心要以全部力量为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创造安宁富裕的生活。

他,就是被孔子誉为“三仁”之一的微子启。

启,是他的名;微,是他的封地;子,是他的爵位。

作为商王帝乙的长子,虽因生母身份卑微,未能按祖制继承王位,可他为人正直,胸怀锦绣,忧国忧民,终是希望国家太平昌盛,百姓富裕安康的。

可是他的弟弟商纣王帝辛,在其执政后期,沉迷女色,专横跋扈,好酒淫乐,不理朝事。整个商朝一片混乱,国家岌岌可危。

此时,西方的周族由于西伯昌(周文王)勤修德政而强大起来。商朝外部压力与日俱增。

国家内忧外患中积累的矛盾将一触即发。可商纣王全然不顾。

“天下皆醉我独醒”。清醒的人才是痛苦的吧。微子启 以国家、人民的名义,多次劝谏纣王,无果且受责难,无奈之下,悲愤地出走于自己的封地微。

也许是把对纣王的失望与对国家即将覆灭的疼惜,转化为了治理一方政务的激情。来到微子国之后,微子发愤图强,致力于富国安民。他与百姓一道垦荒种田,栽桑植木,酿酒织布,放牛牧羊,建屋造舍。数年间,小小微子国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民安居乐业。

在那样一个政治黑暗,民不聊生,人民倍受战争之苦的时代里,忽然有一位贤士为民众创造了如此一个“乌托邦”,百姓怎能不由衷爱戴?

三千多年过去了。微子岭依然清风习习。岭上,微子三千多年前的足迹已被岁月的风沙掩盖。但,微子曾治国泽黎民的地方还是留下了历史的印痕。如今这片疆域的名称为微子镇,微子岭称之为“比干岭”,岭下之村庄称为“比干岭村”。

微子生活工作过的故里为何有“比干岭”、“比干岭村”之称?

相传,比干(纣王叔父)被挖心后,并没立即死去,而是一路从朝歌来到微子国,走在微子岭上,见一老妇(说是由妲己化身),专抽草心,便问她,“抽草心,草岂能活?”老妇人答 ,“子亦无心,为何活着?”听闻此言,比干倒地而死。

为纪念比干,人们便将微子岭北端的土山改为比干岭。每年农历七月十九日定为比干庙会,沿袭至今。

在此不远处,还有一座没有墓碑的坟茔,当地人称箕子坟。

这传说,可能是《封神演义》比干剖心故事的番外。

史书上记载,孔子赞叹曰:“殷有三仁焉。”

三仁,便是微子、比干、箕子。

也因此,微子岭上世代矗立着“三仁祠”。这座始建于唐元和六年(公元811年)的庙宇里,供奉着被唐王诏封的微子仁靖公、箕子仁献公、比干仁献忠烈公。

“三仁祠”,从初建始,历经翻修,战争期间毁于日本人的战火中。今天,矗立在比干岭上的“三仁祠”,是微子镇农民王秀珍于2001年多方募捐在原“三仁祠”旧址上建起的。

三千多年过去了,我们所要追踪的历史全在先人的文字记载里。后世的很多专家学者对《史记》中关于纣王,关于微子的评论提出了许多颠覆性的意见。

浩瀚的历史长空,百家争鸣,群星闪耀,我不知道,哪颗星才是我所追寻的历史答案。于是,不再探寻,唯有仰望。

“三仁祠”的原貌毁在了日寇的魔掌中,今人不得而知当时的容颜。可微子岭上的徐徐清风三千余年后仍在。

明潞城知县冯惟贤在其诗作《微子清风》中云:忠臣孝子植纲常,报祀应宜付腊长。古庙荒凉苔藓合,清风犹拂万年芳。

是的,万年芳。

浸润着古贤清高之气,从高高峻岭上吹过的“微子清风”,以潞城古八景之一,载入了《潞城县志》。

2

日出日落,寒来暑往。时光的脚步从未因谁而停留。

微子国之后一千年左右的某年某月某日,唐名将李靖因战事之需踏入了微子的故乡。

据史书记载,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李靖在北灭突厥途中,兵出潞州道,屯兵神头岭(微子镇三仁祠北)。

李靖,何许人也?

是《西游记》、《封神演义》里那个脚踩风火轮,怒杀龙宫太子的哪咤之父吗?

那个手托宝塔的天庭大将、哪咤之父李靖,是被人们神化了的李靖。

历史上的李靖,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原为隋将,后效力李唐,为唐王朝的建立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去世后谥曰景武,陪葬昭陵。

李卫公生前战绩辉煌,可谓名声卓著,高祖李渊盛赞其“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将之提到了很高的位置。太宗李世民认为其“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廷,克复定襄,威震北狄,古今所未有”,再次给予很高的评价,甚至其坟茔都是依照“汉卫、霍故事,筑阙象突厥内铁山、吐谷浑内积石山形,以旌殊绩。

唐贞观三年,李靖北灭突厥途中,来到微子镇神头岭上屯兵。

李靖一生南征北战,且以用兵神奇而著称。这一次仍未例外。

当时,李卫公屯兵之地的神头村的神头岭上,树木参天,石山烟郁。唐兵隐蔽埋伏,神出鬼没,屡败敌兵。在神头岭上,李卫公再次大获全胜。

关于此次屯兵的神奇,《潞城县志》,以”神头烟树“——潞城古八景之一载入史册。

又一个千余年过去了,昔日的战争、烟火都已躲在了时光的背后。

可与微子镇神头岭上的神头村毗邻而居的微子镇沟东村,却仍在续写着李靖,李卫公的故事。

沟东村全村237户,851人,以李姓居多。村里至今有保存完好的家谱,上载始祖为李靖。

但何朝何代李靖后人落籍于此,难以考究,众说纷纭。

有说,李靖年轻时曾占籍于神头岭,便有李氏后人世代在此生活,延续至今。

有说,李靖虽在朝时,官高位重,权倾一方,但他生性平和,为人低调,谦退自抑,远离党争,且具敏锐的判断力。在六十余岁因脚疾请辞时,曾得太宗赞赏。因了这一性情,他让他的后人隐姓埋名,来到他曾屯兵之地,远离朝堂与纷争,安宁生活,永续香火。

可是李卫公一生转战南北,战绩辉煌,可以缅怀的屯兵之地有很多,为什么会单单选择微子镇上的这个小村庄做为后人落籍之地呢?

没找到史书上的记载。

但,文武双全、谋略过人的李卫公为后人选择了这里,那定是这里的自然资源与风土人情是优于别处的吧!

何况,李靖总被人们当做神仙样的人物存在于心。

李卫公用兵神奇,战功累累。口口相传中,李卫公的形象日益高大。于是到晚唐时候,李卫公便被神化成仙人了。人们纷纷建起李卫公庙以示敬奉。

仅潞城县古时就有李卫公庙三座,尤以神头岭上的李卫公庙香火旺盛。据现存于沟东村的李氏家谱记载,神头岭上的李卫公庙位于邯长古道旁,建于唐广明年(公元880 年)间,乃是官方修庙。家庙是身份和荣誉的象征, 由皇帝赐立家庙更是朝中显贵才能拥有的殊荣。

历史上的神头李卫公庙,气势宏伟、殿阁辉煌,雕梁画栋,丹青绘像,苍松翠柏,景色迷人。并地处邯长古道边,是文人墨客常去的地方。五代、宋、明、清直至民国一直是潞城的主要建筑之一,历朝都有修葺,1936年才又重新修葺一新的李靖庙,在1938 年日军攻占神头岭时惨遭火焚,仅留下两块石碑——”重修灵显王庙碑“、”重修灵泽王庙碑“以及一座石桥,其余建筑基本无存。

李卫公庙,虽在战火中不幸被毁,可关于她文字却生生世世。如明知县冯惟贤的诗,永远地记下了神头村李卫公庙的昔日盛景。”烟锁灵宫景色鲜,修槐翠柏影翩翩。行人过此知多少,犹话神兵伏岭前。“

3

”犹话神兵伏岭前“潞城明知县写下这句诗句时,是感叹李靖大将军用兵神奇,屡战屡胜的奇功伟业。可是在李卫公庙初建之后的一千余年之后,这句诗行又重新在历史的长空里奇迹般地与前尘往事重叠。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鬼子全面侵华,邯长古道逐渐被日本人侵占成为他们穿梭于晋冀鲁豫间重要的交通要道,并且还要以此道旁的黎城县城为据点,进而向晋南乃至陕北地区进犯。

在斗争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势之下,八路军发动了中外战争史上经典战争案例——神头岭伏击战。

前面说过,微子镇是晋通往冀、鲁、豫的咽喉要锁,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优势明显。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以邯长古道为交通线路,常在微子镇一带活动。

这就是神头岭伏击战的背景之一。

为狠狠打击日本鬼子的嚣张气焰,八路军策划酝酿了”神头岭伏击战“。专业术语叫”围城打援“。就是采取声东击西的作战手法,以少股部队佯攻位于微子镇东南方向的黎城驻军,吸引驻扎在潞城县城内的日本鬼子的大部分兵力,前往黎城县城救援,在他们的必经之路——神头岭上设兵埋伏突袭。

在八路军精心策划安排下,一场打击日寇的正义之战终于打响。

1938年3月16日4时,按照计划,八路军385旅769团第1营突入黎城城内,与敌展开激战。

与此同时, 386旅772团主力和771团部分力量早已设伏在神头岭旧官道两侧。

当敌先头分队乘汽车2辆和骑兵20余人,沿公路通过我设伏地区向黎城开去时,我设伏官兵将其放行。

随后,敌主力纵队先头进至神头村,稍事停顿,并派骑兵向附近侦察搜索,由于我设伏部队坚定沉着,伪装良好,隐蔽严密,敌军没有发觉。

敌继续前进,当敌主力完全进入我设伏区后,我各部队按照统一信号,向敌突然开火,发起冲击。战至中午,除敌百余人由潞城方向逃跑外,其余全部就歼。此时,先前越过我伏击地区进入到浊漳河南岸之敌,也被我第771团特务连歼灭。

整个战役至下午16时结束,神头岭伏击战胜利结束。

整个战役,毙伤俘敌1500余人,毙伤和俘获骡马600余匹,缴获各种枪支550余枝,击毁敌汽车百余辆。我伤亡240余人。

战绩是辉煌的。有谁知道,完败这样一支装备精良的侵略者的八路军,战争中相当一部分人使用的武器是大刀与长矛。

神头岭伏击战让敌人闻风丧胆,使我军在上党地区建立的抗日根据地更为稳固。

可是疯狂的侵略者,为了发泄这次惨败的怒火,于3月17日,也就是伏击战的次日,潞城日军血洗了神头村,屠杀了无辜百姓137人,将神头村烧成一片赤地,制造了惨绝人寰的”神头惨案“。位于神头岭伏击战战场附近的李卫公庙,也在日本人疯狂的报复中化为灰烬。

今天,神头岭上的邯长古道已成为水泥铺彻的乡村公路,偶而会在岭上的草丛里发现被岁月磨成薄片的光洁耀眼的大青石,躺在泥土里回忆着这条路上曾经的辉煌。

如今,新的邯长大道已移至神头岭下,宽敞的柏油大路上,大车小辆川流不息,繁华与喧嚣尽在不计其数的滚滚车轮下延伸。

4

微子究竟在他的微子国生活了多长时间,后世无记载,只说他最开始的封地在山西潞城市,后来迁往山东梁山,周朝初年,被周成王封于商之旧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建立宋国,成为宋国国君。

微子在微子国治国理政时,不但留下了”治国泽黎民“的典故,也把一些先进的生产生活技艺带给了人们。据说,微子就曾把酿酒技艺从朝歌带到了这里。

历史上,商朝是个饮酒成风的时代。所以后世有人说,不能把纣王建酒池肉林作为他是暴君的证据。因为饮酒在当时是习俗。

在微子镇有一个村叫冯(凤)村。冯村有一座桥叫”凤栖桥“。古时为河南河北进入山西的重要交通要道。桥下有常年流淌的清泉,相传曾有凤凰在此饮水。

凤,禽鸟中最高贵者也,非梧桐不栖,非吉时不鸣,非祥地不落,非灵泉不饮。凤凰能在此饮,水质定是上等。

微子的刘姓家厨,在凤栖桥下寻得醉凤之泉酿出凤泉美酒,酒香四溢,世代传承,从未间断。

潞城美酒”潞凤酒“由此而来。

相传唐明皇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时曾留连于凤栖桥畔,醉身于凤酒佳酿,回朝登基后,凤泉酒遂成御品。并留下了贵妃醉舞酒悦唐宫,唐明皇李隆基赋诗盛赞并赐名──唐宫悦的佳传。

因此,后人将”潞凤酒“改称为”唐宫悦“。

始于殷商,兴于盛唐的唐宫悦酒在潞城不仅仅是一种商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2011年,唐宫悦酒制作工艺入选山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三千多年后,那些尘封在风月风尘中的历史故事,想必已没有多少人记得。可是,那些悠久的文化曾浸润过也仍在继续浸润着这片土地。我想,诞于这方土地上的儿女还是应记得并传承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