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散文 > 现代散文 > 正文

饸饹之思

作者: 居之2020/08/19现代散文

每次回韩城,头一件事就是吃一碗羊肉饸饹,其内心的认知是明确的:没吃饸饹时,只是人到了韩城。一碗饸饹下肚,胃才算是到韩城了。

一碗羊肉饸饹端上桌,羊肉汤为底的酸辣香气热腾腾地通过鼻腔直扑囟门,会让你进入短暂的失语状态——当然,此时你肯定顾不上说话,口水四溢也容不得你说话。那种香气独特而鲜明,在韩城之外的城市村镇几乎从来没有遇到过。接着你看到,羊油萃取的辣椒红红亮亮,覆盖在粗瓷碗中的羊肉汤上,汤面漂着几片绿绿的韭菜,白白的蒜苗,与羊油辣子形成生动的对比,鲜明而悦目。几片羊肉之下,棕灰色的饸饹温顺地潜卧在汤中,诱惑着你的筷子去探索发现。羊肉汤的鲜香,辣椒的辣香,米醋的酸香,荞麦的清香,在韭菜、蒜苗与羊肉汤的撮合下,构成了世间至高的美味。此刻,时间停滞在碗筷之间,唇舌之上,整个世界都向后退去,变得虚幻模糊。

吃过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饸饹,你会再来一碗凉拌饸饹。虽说与羊肉饸饹同属饸饹系列,但凉拌饸饹根本是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物种。新出锅的饸饹经清水沐浴一番,便有了出浴秀发一样的柔顺爽滑;再用熟油拌过,便给饸饹加上了菜油的醇香,如同妆扮前的粉底;然后将饸饹装入碗中,加入焯熟的豆芽和生脆的黄瓜丝,既丰富了视觉,又丰富了口感;最后加上蒜汁、芥末汁、油泼辣椒、米醋,撒上炒熟的芝麻碎,一碗凉拌饸饹就走过了“进口”前的所有路程。随着你的搅拌,香气不断挥洒出来,你会发现,菜油的醇香与荞麦的清香构造了一个美味的平台,蒜汁之清冽、芥末之辛冽、米醋之酸冽、辣椒之辛辣如同四个声部,在这个平台上合奏出华丽的旋律——这便是凉拌饸饹。

不论是热的羊肉饸饹,还是凉的凉拌饸饹,均是一年四季老幼皆宜的美食。冬天吃热饸饹能暖腹暖胃,夏天吃热饸饹能发汗祛寒;夏天吃凉拌饸饹能解暑去滞,冬天吃凉拌饸饹能爽口开胃。

韩城饸饹与很多外省外县流传的传统小吃不同。传统小吃大多属于物质匮乏时代的美食。在物质匮乏的时代,为了满足身体对热量、饱足感与味道的渴求,造就的小吃往往是用廉价食材制出高脂高糖高盐的食物。漫长的饥寒生活中,花几个小钱,打打牙祭,让饥饿的身体与心灵得到快捷而短暂的满足,是那个时代小吃的功用,并造就了几代人的味觉记忆,以致于让很多人模糊了怀旧与美食的界线。

匮乏时代结束之后,物质生活逐渐丰富,人们开始注重食品安全,摒弃了高脂高糖高盐类食物。除了一些怀旧情重的人,传统的小吃多半已遭到冷落。但韩城的饸饹却不属于这一类。

韩城的饸饹主要由荞麦面制成。中医认为,荞麦味甘性寒,能降气宽肠,消积去秽。西医认为,荞麦中含有丰富的铁、锰、锌等微量元素,远胜于一般谷物,且含有丰富纤维素,具有很好的营养保健作用。荞麦可以降血脂,稳血压,软化血管、保护视力和预防脑血管出血等。

饸饹加工的整个过程简单而合理,不损失任何营养成分,也无任何不良添加。将荞麦去壳磨粉,揉成面团,用专用的床子压制成丝条,直接入锅,一沸即熟。出锅后清水焯过备用,热饸饹与凉饸饹由此歧路揖别。

荞麦当然不是完美无缺的。荞麦微寒,于是韩城饸饹要佐以羊汤、辣椒,以羊肉与辣椒中的热性中和荞麦之寒性,去其害而存其益,最终形成一个完美的小吃。

韩城的饸饹,基本是不出韩城境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成就一方小吃,外地基本找不到韩城饸饹。渭南饸饹也很有名气,但韩城人很诧异,好好的荞麦要受多少蹂躏才能做成那么黑那么硬的难看样子?而其素臊子与羊血臊子也太寡淡了。陕北人也常吃饸饹,却喜欢用小麦粉代替了荞麦粉,让饸饹混同于普通的面条,这让韩城人不能赞同。于是,韩城的羊肉饸饹没有传播到外县外市,外县外市的饸饹也进不了韩城。这种封闭,让饸饹与韩城之间,有了某种奇妙而牢固的联系,如同诗歌中的通感,或是符号逻辑上的关联与继承。

于是,游子们异乡见面,饸饹便是绕不过去的话题。游子们回乡省亲,饸饹便是绕不过去的食物。

我有时想,故乡的特色美食,实在是一种阴谋。它用美味塑造你的味觉,塑造你的消化系统,塑造你对故乡特色小吃的记忆,然后将这记忆化作一根丝线拴住你,如同拴住一个风筝,任由游子们高飞远走,却终其一生也脱不开这束缚。又如同金庸小说里描写的神龙教的毒药“豹胎易筋丸”,这种毒药吃了也能强身健体增进武功,但是每年必须去取得解药服下,不能按时服下解药,则会身心熬煎难耐。韩城的饸饹,是乡情的毒药还是解药?

饸饹在韩城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小吃,历代志书不曾涉及,其来历无法考据,其名其字也存疑。陕北有些村镇名其为“河漏”,晋北有些村镇名其为“河捞”,各有缘由。我以为,这些名字都是比喻,将沸腾之汤锅比作潺潺之小河。河漏者,漏于河水而成之,河捞者,入于河水而捞之,解释尽皆合理。但在韩城,为何写作“饸饹”二字?我尝以为这个名字来自“河捞”,经过了读音上的转音与文字上的雅化成为“饸饹”。后来观察饸饹的制作过程,发现荞麦面从饸饹床子上压出来,入于汤锅,蒸汽氤氲中,荞麦由面化而为线,成丝成绦,如缨如络,于是我相信,“饸饹”二字才是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