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散文 > 现代散文 > 正文

回延安

作者: 刘先琴2021/02/21现代散文

27年,又一次踏上延安的土地,才发现漫长的岁月真的能够变成瞬间。

我是27年前第一次到延安的,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奉命完成报社策划的一篇报道。那时,不用刻意寻找,一位职业决定必须追逐时代潮头的年轻记者,这片土地给予的不一样体验从见面持续到告别。在车站,迎接我的当地人员,上衣明显处,佩戴着“为人民服务”徽章,久违的红色瞬间点亮了我的眼睛,互相介绍后,一声“刘同志”的称呼,让心头掠过一阵清风。

南大街,27年前不经意踏上的这条街道,因发现任弼时题字的“南市”,方知这是延安大生产后形成的集市,是经济繁荣的标志。那时,我从刚刚兴起广告热的都市走来,为南大街醒目处悬挂的“发扬延安精神,搞好城市建设”“军民鱼水情,建好双拥城”条幅新鲜不已。许多年后的今天,各色镶金鎏银装饰起来的招牌扑面而来,与我到过的日益繁华的城市并无两样。

“枣园灯光照人心”,当年贺敬之一首《回延安》传遍全国,党中央旧址的景象,成为一幅窑洞木窗烛光的画面,定格在一代人心中。第一次到延安,访问的第一处旧址就是枣园。沿着黄土小路,穿过杂树丛林,在与黄土高坡浑然一体的窑洞里站定,蓄满渴盼的心灵顿时安定下来,它与想象中毫无二致,黄土场院黄土墙,只有被窗棂分割成方块的窗纸,闪射出生动的光芒。现在,枣园景色又一次扑面而来:黄土地已经铺满青石,道路两旁的空地上,精心打理的绿草地天鹅绒般细密均匀,似乎一阵风就可以飘上蓝天。领袖们当年居住的窑洞前,竖起一排伟人铜像,让这方土地的主题站立起来,向你走来。穿着红军军装的讲解员,向不间断的人群,讲述着那个年代的故事……

延安这本精深的大书,总是给你新的感受。出乎意料,鲁迅艺术学院最醒目的建筑,竟是一座双塔楼哥特式建筑。它不仅是当年中央党校和鲁艺的大礼堂,党史上重要的六届六中全会也在这里召开。当我流连于窑洞展览馆里,品味当年艺术家们琳琅满目的作品,突然听到一声惊喜的呼喊:“山丹丹花!”原来同行的一位女作家,在鲁艺学员宿舍的菜地里,发现了一株红艳艳的山丹丹!不约而同,大家的手机一下聚拢过来,但见青葱的西红柿枝条间,直挺挺树立起一棵植物,椭圆形叶片之上,绽放着两朵红花,花型犹如一朵礼花,那一瓣瓣火红在这一瞬间凝固了,在阳光下恣意挥洒着美丽。站着、蹲着,横拍、竖拍,一株山丹丹那一刻成为天地间的主角。

是的,任何人脑海里,都会刻印着一个时代的记忆象征。我能感觉出,那团火红是她此行追寻探索的终极,看见她,心灵才会安顿,思绪才有附着,巴望才会落地!

在延安的最后一个晚上,回酒店途中方才想起导游提醒的一个项目,到某条街的最佳位置观看宝塔山灯光秀。当年,我朝圣般一步步走上这座山顶,仿佛一步融入小学课本里熟悉的那幅图画,醉心于贺敬之“双手搂定宝塔山”的意境,抚摸着扎根山坡、来自全国各地的树苗,泪水一滴滴涌出眼眶。不知在五颜六色灯光闪烁中,我心中的山会是怎样美丽的景象!

留下念想吧,留给永远的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