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作文大全 > 正文

关于借我的作文

2020/03/18作文大全

同学借我伞作文

同学借我伞作文一:雨中,那最美的伞

有人曾经说过:是缘分将我们带到一起,是友谊将我们紧紧相连。那友谊是什么?是安慰,是问候,是劝说……

记得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突然,雷公公的一声巨响唤醒了许许多多的雨点儿到大地上来做客。原来是我们的一位同学呀

那时,我没带伞。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放学了,心想:怎么办,没带伞怎么回家呀。突然,耳畔传来熟悉的声音:“你没带伞吗?我借你吧”。原来是我们班的一位同学呀。“那你怎么办?”我问道。她连忙说:“没关系的,我自有办法。”很快她便消失在我的视线里。

我发现那把伞是最美的伞。它不仅见证了我们日久天长的友谊,还记载了我们天长地久的深厚感情。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在同一个环境下成长。是缘分将我们带到一起,是友谊将我们紧紧相连。时间急匆匆的过了五年,我们的友谊十分珍贵,点点滴滴之事将永远刻在心头。

同学借我伞作文二:借雨伞

一天放学,天上下起倾盆大雨,刚刚和奇奇一起撑着雨伞回家了。

一路上,他们看见没有雨伞的人在雨里飞快地向家里奔跑。可是,刚刚和奇奇却在倾盆大雨中撑着雨伞,卷起裤角一边玩水,一边在雨中漫步。

走了一会儿,他们到达了公交车站。雨越下越大,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少。他们远远地看看见公交车站那里有一位年轻的妈妈抱着一个孩子,冒着雨从一座房子奔向公交车站。刚刚和奇奇看到这一番景象,连忙跑上前,把雨伞递给了那位妈妈。那位妈妈感激地说:“你们真是助人为乐的好孩子!你们把雨伞借给了我,你们怎么回家呢?”刚刚和奇奇笑着说:“我们可以用塑料纸盖着就可以回家了。”说着,他们就消失在雨中。

同学借我伞作文三:借伞

昨天周六,我去上外语课。

课上到一半的时候,忽然下起了大雨。同学们紧张地说:“下雨啦!没带伞。”有一个人说“哇!我带伞了!”我装作满不在意地说:“这雨下课时应该能停。”其实我心里比谁都慌……

下课了,雨小了。大家都急忙跑回家,跑了一段路的时候,雨越下越大,一位同学的家长送来了一把伞,我和他一起打着那把伞,可我们不是同一条路的啊!

眼看雨越来越大,风也越来越大了,似乎能把人吹起来。我俩紧挨在一起慢慢地向前走。走到一家小店门口的时候我们停下来准备买一把雨伞,进了店,我看见一位叔叔坐在那儿,我说:“叔叔,您这儿有伞卖吗?”叔叔坐着说:“有,18元一把。”同学大吃一惊说:“18元,你带了多少钱?”“7元”我在想:“我可以买把伞,先给叔叔7元,下次再给他剩下的钱。”但我又仔细想了一会儿。:“嗯……您能借我一把伞吗?”叔叔温柔的地说:“伞在架子上!你自己去拿吧!我从架子上拿了一把伞,心想:“叔叔真好,虽然我们不熟悉,但他还是借我伞了,我心里非常感动。我对叔叔说:“谢谢,明天我一定把伞还给您的。”说话的时候心里很开心。

同学看我有伞就和我分路走了。我撑着雨伞走在回家的路上想:“叔叔真好,真像雷锋,明天记得一定把伞还给他并说声感谢!

同学借我伞作文四:借我伞的两位男生

今天,下了一场非常大的雨,从上午第四节课开始下,一直到放学都还没有停。下午第一节是体育课,整个天都黑乎乎的,恐怖极了,就如平常六七点时的天。终于下课了,我们背起书包在排队。

这时,雨下得更大了,而我又没有伞,真是糟糕透了!不过幸好有一个同学和我同路,我便和她遮一把伞。可因为雨太大了,我们刚走到校门鞋子就被淋湿了,我们不得不在面包店门口停一会儿。在这段时间,黄诗敏帮我把东西全都放在最里格,以免淋湿了。过了一会儿,我们便出发了,可走到保安亭那时,一看,全是水,我们都不敢过去。但最后我还是鼓起勇气冲了过去,在跑时,水花飞溅到我的裤子上,而且我的鞋子也湿了。当我往后一看,黄诗敏她们都不见了,这下我可急了。“我有没带伞,该怎么回去啊?”

突然,我看到了萧宇焯,便问他:“你有没有伞?”但他的回答令我很失望。“没有。”当我正失落时,我又看见他郭东文和吴佳明,手里都有一把伞。我便向他们借,刚开始他们坚决不肯。可后来见我那么可怜,便借了我一把,他们俩遮一把。我感到很开心,。走到一半,吴佳明忽然直跑,伞也不遮,我和郭东文都走在后面。

“吴佳明就会耍帅!”我听了之后哈哈大笑。

走着走着,郭东文己经到了,那时我都有些羡慕他了,羡慕他不用被雨淋了。吴佳明的伞还在我手里,后来他就把伞给拿走了,说他自己也要遮。听了这话,我便不情愿的还给他,自己就在雨中快速的走。吴佳明见我全身都湿了,有点可怜我,便同意和我一起遮,我们尽量走在高处地方,这样就不会踩到水了。走了许久,终于到了家门口,吴佳明就让我自己跑回去,他不管了。我以飞快的速度跑回家,连声谢谢都来不及说。

回到家,我马上洗了个澡,因为我全身都湿透了,就像只地地道道的落汤鸡,从头湿到尾,真的很悲啊!

通过这件事情,我知道了,原来郭东文和吴佳明的心底是那么好。虽然在学校我们会发生争执,有时还打闹。但当同学需要帮助时,他们总会伸出援手。我真心的感谢他们,如果不是他们借我伞,我可能已经生病了。郭东文,吴佳明,谢谢你们!

借我一双慧眼作文

篇一:借我一双慧眼

每一个巨大利益面前,都有一张网——透明的网。虫子只看到利益,而忽视网的存在———盲从的向它飞去,可当它被网死死的缚住时——才后悔刹那间的冲动。

周日的下午,我坐在电脑前,玩着刺激的游戏。

在游戏中,我已是八十八级的高手了。我经常去带一些初出茅庐的新手练级,赚取那“转瞬即逝”的金币。

这天我习惯性地邀请一名无名小卒入队,并点击了交易,心里正打着如意算盘:嘿嘿,我得到了这笔钱之后先买套装备,然后再……

就在我正美滋滋的盘算着,眼帘突然映入一行鲜红的字:对不起,我没钱……晕,我的如意算盘看来要落空了,我仿佛就像猴子捞月——空欢喜一常见到无钱可赚,我心里暗道:哼,原来是个穷鬼,尽浪费我的时间!拜拜吧!正当我准备全身而退时,那人唐突的发来一串字:不过,我们可以来做一个交易,你愿意吗?

交易?!像他这样乳臭未干的新人,能有什么大单生意?不过,说不定他因为没经验就会低价卖给我极品装备那我就赚了!就在这样的利欲熏心的驱使下,我接受他的请求。

接着,他发来了一句蛊惑人心的话“我帮你练级,保证一天飚到95(游戏的级别)!但,你要给我充十Q币!”

看完这句话,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矛盾:若给他号,我将只用花费10元,即可在一天内飚到95——对我来说,这本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他是骗子,盗走了我的号,我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就在我犹豫不决时。

他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发出了鄙视和再见的图片。这惹恼了我。我就不信这个邪,难道天上掉下的大饼不要?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不要白不要。嘿嘿!我飞快地敲打着键盘,嘴角勾起一抹邪-恶的笑容……

第二天,天空乌云密布,天气阴沉沉的——预示着暴风雨的到来:空气干冷,偶尔吹来阵风,似乎是它在抽噎……我登录了游戏,突然那几个令我寒战的字蹦了出来:密码错误?!难道是我输错了?我接连试了几次,结果都一样,难道是—个可怕的结果在我脑海里飞快的闪过——我的号码被盗了。

篇二:借我一双慧眼

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大厦,越来越迷乱的步伐,越来越沉重的心灵,我们常常觉得迷茫和怅然。古罗马哲学家说:“人是一个拖着躯壳的小小灵魂。”背着躯壳的我们如何才能在纷纷扰扰的尘世中辨清孰是孰非,孰好孰恶。雾里看花,水里观月,请借我一双慧眼吧。

千年的文化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吟哦着的感动,更是不朽的智慧和哲思,《论语》中子贡问孔子乡里人都说这个人好,那这人怎么样?孔子说,他未必是好的。孔子说了句耐人寻味的话“未若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在孔子眼中“善”是道德标准,礼乐规范。几千年前的孔子穿越历史的长风,即便是众人的流言评价也不是全对的,真正的标准是“善”,是我们内心的良知,是道德,是我们内心的力量。而这不正是我们孜孜追寻的“慧眼”吗?

借我一双慧眼!让我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当我们真正用内心的良知,用自己的正确的道德尺度、价值标准去看待事物,去认识世界的时候,我们才有力量超越纷乱的世间,穿越重重叠叠的迷雾,挣扎尘世间的虚伪腐朽假象,抵达生命的本质,回归生命之初的宁静。

看过一个让人潸然泪下的战争故事:二战时期德军的战俘营里有一个法国人,他为德国人工作,他每日负责搬运尸体。他甚至把没死的人也拉上焚尸场。法国人都用最恶毒的语言诅骂他,骂他是叛国贼。然后当二战结束,人们却惊奇地发现他其实在路上把许多没死的人放走,让他们逃离纳粹魔掌,重获自由。法国人为他们先前的不明事理而愧疚,那个不知名的人成了他们心目中永恒的英雄。

借我一双慧眼吧,生命也许会有太多尘埃蒙住我们清澈的双眸,此时我们更需要用心去看世界,就像法国人把他骂得狗血淋头,后又心怀愧疚,心怀感动。用良知、用道德、用心去感知世界,我们才能无愧于英雄壮举,才能抵达真理。

生命中有太多的假象和虚伪需要我们去辨清。就像那个因误判而蹲了几十年监狱的农夫,就像台上光鲜亮丽、台下道貌岸然的贪官。群众的眼睛未必是雪亮的,但只要我们的心、我们的道德力量、我们的良知是对的,那么我们的眼便是雪亮的。叶芝说:“这世上眼泪太多,你不会懂得。”但只要我们有一双慧眼,世界呈现给我们的将是他本来的样子。而我们的心亦将如生命之初那般宁静和超脱!

借我一双慧眼吧!

篇三:借我一双慧眼

“假如有再生,上帝,如果可以,您能借我一双慧眼吗?”

——题记

我静静坐在房间里,窗外传来几个孩子的声音:“天真蓝,花儿也很美。”我的心抽动了一下,痛痛的。我摸索着走到窗前,“叭”的关紧窗户,我不要听,不要。我不知道什么是天,蓝色又是什么颜色。至于花,我只用手摸过,很柔很柔,一定很美。但我看不见,是的,我看不见,从出生到现在,我的世界便只有黑色,无穷无尽的黑蔓延着,蔓延着。

母亲进来了,她轻轻对我说:“今天天气很好,我带你出去走走吧。”她的语气满是小心,生怕让我再受刺激,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恨她。我几乎歇斯底里地冲她吼:“你滚,当初你为何生下我,你知不知道这些年我生不如死,你为什么不让我去死,求求你,让我死,我不要再活在黑暗中了,不要!”母亲扑过来紧紧搂住我:“孩子,我可怜的孩子,天啊!”她哭了,虽然我看不见她的脸,但她的眼泪却一滴一滴地落在我的脸上,轻轻的,苦的。

母亲就这样搂着我,在房间里呆了整整一个下午,我不知道自己哭了多久,反正哭着哭着就睡着了,再次醒来时,母亲已经出去了。

也许我错了,这十几年来,母亲一直为我的眼睛奔波着。儿时的我,每天总是喝一碗一碗的中药,后来,母亲听信偏方在眼睛上擦药,结果刚一上药我的眼睛便又痛又痒,就这样,我度过了我的童年。也许是没有什么希望,我停止了治疗,直到现在。听邻居说,我刚出世时,初为人母的母亲一下子晕过去了,父亲坚持将我抛弃,母亲抱着我,死活不肯,说便是拼上她的命,也绝不会放弃我,因为我的病,母亲可以再要一个孩子,母亲拒绝了,她怕我受气,父亲的家族怕断了香火逼着父母离了婚,我记得那时我还小,那夜,母亲抱着我哭了整整一夜。

我摊开桌上的一本书,摸索着,上面写着,儿女的痛苦在母亲那儿总是翻倍的,母亲,可怜的女人,原谅你不孝的女儿吧!为什么我到今天才发现生活中最美的便是母爱。

听说过两天会有一场流星雨,流星划过天际,会将你的愿望带给上帝,上帝便会帮你实现。我闭上眼许愿:“如果有来生,上帝,如果可以,您能借我一双慧眼吗?让我好好看看这生活中的美,好好看看我的母亲。”

借我一生读后感

篇一:借我一生读后感

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不断的思考,都在对周围的事、物做出判断并用来组织自己的行为。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人看来,会有其不同的结论,在不同的角度当然也会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即使在相同的角度,那么认识就一定相同吗?我想不尽然吧!就《借我一生》而言,站在我们同样的位置上,同样的角度来思考,认识是否相同呢?

《借我一生》从名字上看去就知道是一种充满感情色彩的行文,是一种自白形式的文章。读过作者的其他的著作,也对作者有过一些认识和评论,但是就此书而言,却和以前的文章风格截然不同。《借我一生》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慷慨激昂的言辞,也没有语法严格的种种修饰,文章只是才用了一种平铺直叙的方式将60年代的动乱无序,咆哮的热情和失去理智的疯狂,灵魂的追思和心灵的检讨在读者的面前一一展现。

借我一生,何谓人生?借我一生,岂能苟活?在他的一生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他都坦然面对,对那些诽谤者更是以博大的胸襟包容他们。思考着他的种种,使我不断的明白一个或许一生都学不完的问题:如何做人,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如何用一种包容的心态去生活和工作。记得大学的时候,学校的很多地方都帖着醒目的条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品德,无论对我们的生活还是工作来说,她的作用是不可忽缺的。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为了一元钱而大大出手,伤人害命;有人为了一句玩笑的言语而怀恨在心,日夜不得快乐;有人为了生意的失败而郁郁自杀;有人为了爱情的结束而惶惶不可终日,……。还有许多这样类似的悲剧在我们身边发生着。其实静下心来思考下,难道这些问题真的很难解决,真的不可避免吗?我想不然吧。如果可以用包容的心去面对这一切的事物,用感恩的方式面对生活,用无私的态度工作,那么我想以上的问题应该不会发生的吧?也许有人会说:人争一口气。真的是为了一口气吗?扪心自问,我想更多的时候是为了面子吧?因为放不下,所以得不到,得失皆有运数,何必去争朝夕之长短呢?自古以来许多成功者,他们已经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证明:历史长河里,因为有了齐桓公的不计前嫌,才有了齐国的霸主地位;因为有了刘备的三顾茅庐,才有了蜀国天下三分其一。

有人因失去包容而痛哭流涕,有人因得到包容而欣喜若狂,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包容,也希望自己拥有包容这一美好的品德。因为包容是春天第一缕温暖大地的阳光,是久旱后的第一场甘露,是风雪中的第一颗火种,是盲童看到的第一种色彩,是上帝派到人间的第一位天使,是枯木长出的第一片绿叶。朋友欢迎包容,因为它是友谊的守护者,父母与孩子欢迎包容,因为它是家庭和睦的基础,世界更欢迎包容,因为包容是世界和平的根基。如果没有了包容,这世界就好像失去了光明。

罗丹说过:“把爱拿走,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 包容也是一样的,如果将包容拿走,这世界上不知会有多少破碎的友谊等待重组,不知有多少破碎的亲情等待重温,不知有多少破碎的和平等待重补。更不知,我们将要到何处去寻觅阳光。幸运的是,这世界并未失去包容,也绝不能失去包容。所以,让我们都将心地的那一份包容抓住,不要让他溜掉。因为,生活有了包容才更加灿烂!人生有了包容才更加迷人!世界因为有了包容才更加精彩!

篇二:《借我一生》读后感

过年,回到他的老家。闲暇之余在书柜的众多书籍里面看到了余秋雨先生的作品《借我一生》。随手翻开,便被他的首卷语所吸引,他是这样写的:“我历来不赞成处于创造过程中的艺术家太激动,但写这本书,常常泪流不止。”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他曾在第十届和第十二届CCTV歌手大奖赛中担任过评委,他那幽默渊博的点评不知打动过全国多少电视观众的心。

《借我一生》是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界的“告别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还描绘了记忆中文革时“大揭发”、“大批判”的整人模式......从前辈到自己,作者以平实、真实的记忆组成一部文学作品。“

《借我一生》为我展示一个遥远而又似曾相识的年代,文化大革命中的磨难委屈,生活的艰辛无奈,让我似乎领略了那个年代,那段岁月的荒唐和恐怖。仅列举文章中的一段就能够让我们感受到那个荒唐岁月中人的扭曲的心理:一位中年女子对着另外一为也是中年女子的负责人喊一声“你无耻!”让全场吓了一跳。接下去的愤怒话语是:“你居然当着那么多干部的面公然说,你年轻时翻过那本书!作为一个干部,作为一个领导,作为一个女人,你居然说得出口!广大革命同志,你们知道她说的是什么书吗?我实在说不出口但今天只能红着脸说出来了:金——瓶——梅!”说完她似乎要立即晕倒在台上,好像猛烈的怒火已经烧干她的精力,好像她说出那三个字已经使她丧失了全部贞操。一位惊慌不已的女学生把她扶了起来。只要上台发过言的人,第二天走在校园里便步履轻松,别人对他们也不敢小觑,总以为他们上台发言一定获得过当权的造反派的批准,至少没有被造反派阻止。这种心理气氛,极大地鼓励了大揭发和大批判,下一次大会也就开得更热烈、也更残酷了。

文革结束后,作者对学术的孜孜追求,放弃世俗的名利,实现自我的超越,让我更加认识到什么叫大家风范。尤其是他在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干得很辉煌的时候,却做出了“真正的人生选择”,辞去职务,做了“人文行者”!试问又有几人能够做到。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对生命的理解,那种豁达、超脱物欲的自然心理状态,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其实很难做到。

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我们能保持冷静详和吗?余秋雨先生,作为当代文学界的名人,也曾听到过不少对他的质疑、不满,猜测甚至诽谤,读完作品后,让我认识到了他的可敬之处,我自己也从中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学会了对事物的包容和理解,因为生活有了容忍才更加灿烂,人生有了容忍才更加精彩

篇三:《借我一生》读后感

每个临睡的夜晚,我以依靠在床头,在温暖的灯光下读书看报为乐趣。前一段时间读了余秋雨的《借我一生》,体会真是不一般。跟许多人一样,我一直是余秋雨作品的忠实读者,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他曾在第十届和第十二届CCTV歌手大奖赛中担任过评委,他那幽默渊博的点评不知打动过全国多少电视观众的心。他在博客上的文章在我看来每一篇都是精品,每隔几天,我总要打开我收藏的他在博客上发表的新作而拜读一番。

我读《借我一生》的感觉:过去那个在《文化苦旅》与《千年一叹》中视野恢宏的叙述者,正被另一个更加清晰,也更加鲜活的个体生命所取代?从这个角度而言,余秋雨先生的这部“记忆文学”,似乎可以看作他以自身的生命记忆对过去所有作品的一个“总阐释”。

《借我一生》是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界的“告别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还描绘了记忆中文革时“大揭发”、“大批判”的整人模式......从前辈到自己,作者以平实、真实的记忆组成一部文学作品。“我历来不赞成处于创造过程中的艺术家太激动,但写这本书,常常泪流不止。”

《借我一生》是秋雨先生的生命之旅, 是他蔑视灾难、不断突破的精神历程,是以散文笔调贯通成的一部家族史诗。他独创的文体交糅了体验与论述、激情与冷静、宏观与细节等诸多对立性因素,呈现全方位的表现力度。

通过余先生的回忆,我们得以对其在一系列文化散文中所表达的思索理路进行一次梳理:少年时代的经历(如为邻居写信而受到尊重)培养了他对文化的亲近与信任;文革时期的遭遇与观察令他对“文化废墟”的前景产生了深深忧虑;在奉化及其后苦读的阶段里,他通过传统典籍的广泛涉猎真正建立起自己的文化信念;在艺术理论阐释与创作的过程中,他领悟了“结构”对于文学乃至文化的重要性,使我懂得了未知结构、两难结构的艺术魅力;在担任行政领导的过程中,他开启了对“几百年来中国文化低效化”的反思;而在独自上路的旅程里,发现了以“对话”重新塑造和建构一种民族文化体系的可能;此后的旅程与创作,则是对于他这一文化思路的亲身实践……

阅读《借我一生》,跟随着余秋雨的心路荡漾在人生感悟中,那真是人生最大的享受。

读完《借我一生》,才真切感受到阅读的美妙。只有经过时光的流转,生命的体悟,回头再看,才可感知那份阅读心境的真切。

篇四:《借我一生》读后感

《借我一生》可以看作是余秋雨的自传吧,记述了他父母结婚到他的降生再到写这本书的这个时期之间的人生历程。一开始读就已经注定放不下了。在三天内就把它“解决了”。读完后还会沉浸其中。此书的吸引力是我原来没有经历过的。

余秋雨生于书香之家,自小有良好的教育。这一点我是太羡慕了!因为家庭的熏陶(最重要的是来自母亲的),余秋雨在学校的成绩自始至终都是很优秀的,包括在他转到上海的学校里以后。在余秋雨的笔下,母亲绝对是决定他一生走向的人。书里,余秋雨用较多的笔墨描述了她的母亲,写的异常生动,就如在读者的眼前。那是一个令人钦佩的母亲!在她得知秋雨小时候所读的书院有可能会将他塑造成一个“书呆子”的时候,就毅然决然的让余秋雨回家,在家里围乡亲们读信写信,算工分。在余秋雨记忆中的另一个重要的女性是他的奶奶,是奶奶得坚强独立撑起了他的父辈们的天空,虽然奶奶是旧社会的女性,但是她的见解作为却是一般的男子所没有的。外公是和奶奶不同的一类人,虽然两位长辈互相不怎么来往,甚至相互之间还有些芥蒂,但是这并不防碍大家之间那善良的存在!

转眼就到文革了,我想余秋雨应该是不太愿意回忆那段往事的,那绝对不是一个人或是一个家庭的灾难。虽然在读到这部分的时候我还是问了爸妈,文革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可到现在为止,说实话,我对文革还不是很了解,但读余秋雨的遭遇,却还是怅然!那时余秋雨在上海戏剧学院学习,到后来下放劳动整个时期,他都是在挣扎,爸爸被批斗,本打算自杀,听说一向疼爱秋雨的叔叔已自杀身亡了,于是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外公打成了“破产地主”,两个弟弟都还小,而余秋雨自己在下乡劳动中填湖造田。一个家庭变得是如此的凄惶!

好在文革终于要结束的。余秋雨回到了上海戏剧学院任教师,凭着深厚的阅读知识基础及其在学术界的地位加上超旺的人气,他被众人推荐做了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那时的院长是一个行政级别不低的职位,所以在任期间,余秋雨看到的都是尊重和恭维!然而这些都不能对一个大师产生诱惑,他的路注定在远方。于是他选择了出走,同时也就选择了被围攻的危险。几乎是在他卸任的同时,对他的指责就如影随形,至今都没有停过。然而一路走来,他却获得了新生,相比于指责者,他获得了更为广大的人的关心喜爱!对中华文明及其他文明的考察反思,震撼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我愿意把他称为大师!

《借我一生》,把它看成是一部自传,那是一位大师的成长史;把它看成是散文,优美处处;把它看成是小说,精彩可读;把它当作一部传奇,不乏其味!

篇五:《借我一生》读后感

“我历来不赞成处于创造过程中的艺术家太激动,但写这本书,常常泪流不止。”这是余秋雨先生写《借我一生》这本书时的心境。显而易见,余先生是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在写这么一本书,精读全书才能真切的感受到余先生用眼泪写成的分量。

以第一章《长辈的山》开篇,从祖父母、外祖父母说起,再到余先生的父母以及亲人,这段时间作者一直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观察自己的家庭,观察社会。他用近似于《铁皮鼓》中那个小男孩的目光,注视着长辈们的一切。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直注视到这些亲人的坎坷、遭难、直到活着。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每一个人都能代表一个群体,每一个人都能映射出整个社会的生态。

自己成年以后,正是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的时候。如许多相似的家庭一样,他的家在这场灾难中摇摇欲坠,几近被彻底葬送。余先生着重笔墨写他以及他的家庭在那个年代的遭遇,这也是先生一生最痛苦的回忆。正像书中所说的“文革灾难的民间版本,是用一种彻底失控的民粹主义,为平日游荡在街角、满藏在心底的恶,提供了一个发泄机会,而且把这么发泄转化为表演,转化为文化,转化为暴力”。在那样的年代,余先生和他的家庭在“寒冷”中相互“拥抱”,一直在坚持,坚忍直到坚韧。在经历了朋友的背叛,小人的侮辱,生命的挣扎之后,余先生对社会的认知清晰而又深刻。比如在对权力的认识上写到“由此我明白,失去行为权利的人有难大幅度疯狂,真正疯狂的,只能是那些自认为拥有无限权力行为自由的人。”在写到他的表哥由于不堪与世俗的嘲讽和冷落自杀时说“那个集中了上海小市民刁钻龌龊思维方式的群落,只三言两语就挑动了姨妈原来就有的虚荣、霸道、和机谋,是事情走向恶化。”

对于书籍的热爱和迷恋,对知识的渴求,是余先生能够成大家的基石。无论是小时候苦读祖父留下的典籍还是后来逃遁到中正图书馆如发现宝藏般的博览群书,还是后来成名后在香港图书馆面对新知识的渴望无限,余先生一生对知识的孜孜以求成就了他自己,更成就了整个中国文化。博览古今,史通中外,洞察世事,忧国忧民,使得余先生的语言情理合一,在诗性的叙述中浸满了历史的思考和感叹,胸中饱含对家国天下的忧思,其语言的精炼通脱而富有,对事物的描述常常是一针见血,读者最想表达最想说的感受被他表达准确到了极致。如果把我们一般人的写作语言比喻成高射炮打蚊子的话,那么先生的语言就如用一枚钢针准确的扎向蚊子的心脏,一招毙命。所以,余先生的文章,不出则已,出必精品。

怀着对历史文化的深刻的责任感,余先生在仕途一片光明的情况下,在学术事业如日中天的背景下,在享受着权力带来的一切方便与世俗的恭维追捧下,毅然决然的离开业已建立的,并将拥有更大的所谓成就的“坦途”,去寻找属于他自己的“田园”。

“真正的人生大选择,是一种缺少参照坐标的自我挑战“,余先生是这么说的,他更是这么做的。辞别了大官位,告别了大都市,他独自行走在历史的废墟间,考察,思考,记录,写作。简陋的旅馆,极其简易的餐饭,独自与历史的默默对话,用脚丈量的每一寸历史遗迹,成就了其第一本散文《文化苦旅》。带着“当代的愁虑”体察“远祖的废墟”,为的就是给当下的中国寻找曾经有过的最高文化坐标,“为了现代,寻找古代”,用“一己笔触”,探求“世间话语”。这种对世间话语的寻觅和追求,正是建立在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之上。“没有个体的集体是一种纸扎的庞大,空洞的合唱,虚假的一致”,用个人话语和一己笔触表述的《文化苦旅》,拥有了大时间和大空间,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写作《文化苦旅》的过程,必定是寂寞的。荒漠,小旅馆,方便面,几张稿纸,徒步的行走,这一切的外在条件使余先生的写作实实在在的“苦旅”。这是一个真正文化人的责任,一个胸怀天下的文化大师的责任。对文化化灵魂、人生真谛的探求,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的寻觅,在历史的深邃荒凉间展示中国文人的艰难心路,揭露世态人情。

一本文化苦旅轰动海内外,成为万千部文史学散文著作中最为出色的上品,不是之一。从此,《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相继出版,让余秋雨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然而,此时的余秋雨越来越感觉到自己没有发言权,正如他说的“有关中国文化一切重大课题,由于世界文化有关,但是我对世界文化的讲述内容主要还是来自书本,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实地考察”。对文化的尊重,对知识的渴求,使得他自己感觉迟早要远行,远行的目的还是要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体悟去理解文化,理解历史,从而反思历史,找寻答案。

“任何愿望,只要诚恳,并做好充分准备,上天就会及时作出安排”,余先生又一次应验了他的人生经验。与凤凰卫视的合作的千年之旅较之“文化苦旅”,不知要艰难多少倍,危险多少倍,同时也惊奇多少倍,深刻多少倍。带着对人类大文明的探索和执着追问,带着舍生取义的决绝,他上路了。一路走,一路写,一路思考,一路的感叹。有了对世界文化的切身感受,使得他对中国文化有了境界的升华,认识的高远。在他结束旅程,从尼泊尔回到祖国的那一刻,他感叹道“我们过去太不懂事,总是在左顾右盼之间责怪母亲的诸多不是,一会儿是她缺少风度,一会儿是他不够富裕,直到遍访她同龄人的种种悲剧,才让我从心底里默认:母亲这一路走来真不容易。”

有了和中华民族的同龄者的对比,才会真正看到中华文化的综合性生命力。余先生从传导技术、传导状态、生息空间、精神空间、以及内外部关系等九个方面来深刻理解中华文明强大生命力的源泉。穿过埃及,走过印度,险越伊拉克,行走几万里,遍寻早已逝去的文明废墟,细查支离破碎的文明碎片,从而勾勒出清晰立体的中华文化的立体形貌。这一切顺理成章的结果便是《千年一叹》的问世。

如果说,行走几万里遍访古文明遗迹的过程是认识中华文化自身强大久远的考证,那么出行欧洲的百国之旅则是能让中华文明照见自身诸多短处的反思行程。先生用一行字母,一片墓地,一份图表,一个城堡,一些座位,一群闲人,一块巨石,一面蓝旗,以小见大,寻找中华文明在欧洲年轻的文明之间的差距。

落后于先进,消失与生机,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坐标的辉映下,余先生对中华文明有了终极的全方位立体的认知和洞悉。同时,余先生也成了世界上走得最远的文化人。一位天才学者,走遍世界,博览群书,胸怀天下,背负使命,这样的人必定是文化的代表,必定是文明的骄傲。

然而,伴随着余先生一生的却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前仆后继的小人诽谤,诬陷。好在,余先生心里只有知识和真情的存储空间,没有为小人留下一丝田天地,所以小人一旦暴露于阳光之下,必定是原形毕露的。

《借我一生》,我一直在思考余先生为这本自传名字的真实含义。这个名字让我首先感觉到的是对生命的留恋,有英雄迟暮的苍凉。余先生是英雄,一生经历坎坷,但是现在即使不是他的壮年也不至于迟暮,按理说,不应该有如此的感受。不经意间,翻到首页,又看到开篇的那句话。我猛然间想到,父亲给了儿子生的权利,父亲却逐渐老去,这里的借是生命延续的意思,儿子因为那个特殊的年代有了对生活的感悟。在自己的人生历程中,余先生表现了一种蔑视灾难、不断突破、立足大地、叩问世界的转型期精神选择,也表现了这种精神选择所带来的畏难和孤独。恰恰是正是这种丰富曲折的人生,经历过大起大落的大师,才会在纵横捭阖间感知生命的丰富。回首往昔,余先生肯定想再来一个人生,我相信。

篇六:《借我一生》读后感

《借我一生》是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界的“告别之作”,是秋雨先生的生命之旅, 是他蔑视灾难、不断突破的精神历程,是以散文笔调贯通成的一部家族史诗。

通过秋雨先生的回忆,我们得以对其在一系列文化散文中所表达的思索理路进行一次梳理:少年时代的经历(如为邻居写信而受到尊重)培养了他对文化的亲近与信任;文革时期的遭遇与观察令他对“文化废墟”的前景产生了深深忧虑;在奉化及其后苦读的阶段里,他通过传统典籍的广泛涉猎真正建立起自己的文化信念;在艺术理论阐释与创作的过程中,他领悟了“结构”对于文学乃至文化的重要性,使我懂得了未知结构、两难结构的艺术魅力;在担任行政领导的过程中,他开启了对“几百年来中国文化低效化”的反思;而在独自上路的旅程里,发现了以“对话”重新塑造和建构一种民族文化体系的可能;此后的旅程与创作,则是对于他这一文化思路的亲身实践……

阅读《借我一生》,跟随着余秋雨的心路荡漾在人生感悟中,那真是人生最大的享受。

他一生淡薄名利,正直善良,勤于钻研,笔耕不辍。他不仅博览了古今中外的智慧宝库,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注重史实,深入世界各地实地考察。即使在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十年间,他依然埋头苦读,并不是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事实上在动乱的年月,他家遭受了巨大的苦难,父亲一直被隔离,叔叔自杀,而他自己也一次次地被人无中生有地陷害,但他以超人的毅力默默地承受着,默默地奋斗着。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一篇篇学术论文接连发表,一部部著作相继问世,得到了学术届的认可,同事的尊重,三次民主推荐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在实在不能推托的情况下,他担起了学院院长的大梁,并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使学院的各项工作都有了较大的起色,率先带领学院改革,并取得成功。在仕途一片看好的情况下,他却毅然放弃了权力和地位,摆脱了虚假,选择了真实的文化。在以后的岁月中,他历尽艰辛,踏遍千山万水,从废墟到废墟,从文明到文明,拂去文明废墟的尘土,削去文明层层神密的面纱……

读完这本书,我看到更多的是他对学问的追求,以及他那娓娓道来的亲切交流,了解了他那被苦难磨难一生也奋斗一生的心路历程。这本书有着一种浓郁的“磁场”在感召我们每个人,让大家感觉幸福,想象艰辛,思考责任,学会感恩,更使我清晰了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要直面挫折,热爱生活,在竞争中调解好自己的心态,保持身心健康,善待身边所有人,抓住机遇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篇七:《借我一生》读后感

《借我一生》这本书是余秋雨先生写的一本对自己经历回顾的一本回忆小说,这本书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读完,因为内容比较枯燥,大多是讲文革时期的一些事,需要心很静才读得下去。

这本书看完后,我体会到了余秋雨先生人生的苦难遭遇和他优秀、坚强的品格,特别是他的人格让我很敬佩,使我学到了很多。

记得他的书里说过一句话: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下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选择和文化选择,那么反过来,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

现在我也想谈谈自己对人格的理解,余秋雨先生的人格是非常值得人们敬佩的,而他的人格塑造靠的是他父母从小的教育,而他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再加上他自身通过饱读群书,还有经历的种种磨难而塑造出来的。在我觉得余秋雨先生人格塑造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父母亲人对他的观念的引导教育和饱读群书。因为余秋雨先生的母亲是当时那个年代农村里极少有文化的人,在小的时候他母亲就让他读书学习,还有他的叔叔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他,使他塑造了一个较好的人生价值观,后来他来到上海受高等教育,也就在他攻读大学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爆发了,他们一家被批斗得苦不堪言,但是却一直有各种人在默默帮助他,有老师、有学生、有军人、有文化大革命的主导者——工人,使他度过了一次次的危机,难道是他运气好吗?不是!是他的人格救了他,是他的人格感染周围的“仁”者帮助他。

人格,我认为它的基础就是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爱情观,这些观念引导人的行为,使人在行为、意识上都遵照自己一直以来的风格执行,当然人格的塑造和意识观念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对自生修养的提高而点滴积累而成的,而自生的修养靠的是什么?是知识,是文化,是对世界、事物的理解程度,文化底蕴和人的心态决定了一个人的内在价值。也许有的人外表成熟、深沉、风度翩翩、端庄、绅士,一小段时间里你会觉得他很有内涵,很优秀,但当你用心和他相处一段时间后,你会从言行举止、谈吐、对事物看法的这些细节上发现他的低俗、浅显,从而轻视甚至厌恶他,为生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给人的感染是由外而外的表现出来的,内在空洞只有靠外表的装饰而隐藏自己虚伪的无知,这些装饰总有一天会被人看腻、看透。而有的人呢,外表平凡但却可以潜移默化的把周围的人引导上另一个层次,和他在一起你会发自内心的尊重他,在思想上跟随他,他的行为、言语会像传染病一样慢慢感染周围的人,他就像是个深不可测的洞穴等你去发现,却总也走不到头,因为事物的发生是无止境的,而如何面对、如何看待它又会有无数种的方式去看、去做。内涵决定了外表的真实程度,就像钻石无论以何种形态出现,它永远最光彩夺目,最坚硬无比,而普通的石头却需要人工的雕琢和修饰才能使人在意它、观赏它,因为钻石在地下承受的压强是石头永远也无法承受的,石头的密度也决定了它内在的空洞,也就注定石头和钻石的价值高低,人亦如此。

余秋雨先生为什么可以用人格拯救他自己的遭遇?因为他的人格是靠痛苦的遭遇、深山苦读万卷书,不断总结、提高、思考而塑造而成的。

而现在处于大学的我们,正是一个塑造、完善自己人格的最好时机和平台。四年后踏出校门走向社会,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和命运也就已经被人格和内涵所注定!

我现在还无法理解余秋雨先生“借我一生”这四个字所表达的意义,也许有一天我理解了也就能更上一个层次了。

篇八:《借我一生》读后感

我喜欢文字,不仅仅是自己写,更喜欢欣赏别人的大作,用我弟弟的话说,我好像来自某个星球呢,现在的80之后的孩子一般都喜欢什么言情、玄幻等等,其实最让我弟弟郁闷的是我竟然不知道什么是修真,我还真是从昨天晚上才知道修真是个怎样的概念呢。

我喜欢晚上下班后,吃点零食,笔记本放点悠扬的音乐,窝在我的熊宝宝的怀里,然后静静的欣赏着我喜欢的文字。有时候看着很有感触,就抱着书,然后静静的躺着,回忆着,或者读到有感触的地方,就淡淡的对自己笑笑,然后满满的在自己的脑海中憧憬未来,每一个画面都是那样的唯美,有时候真不想从想象里面出来,如果自己真的活在自己编制的世界里,也许也是一份最美的终结呢。

当我读到《借我一生》中打大阵的时候,那种孩子的游戏是那样的单纯,他们仅仅是为了玩,而忽略了危险,那带火的剑横冲直闯,满天乱飞,其实也是一个充满生气的画面,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小时候。

在一个炎热的中午,大人们都午睡了,而我们却没有一点困意,我们成群结队的来到了地里,此时的田地里拥有各种瓜,西瓜、香瓜、甜瓜...其实也不是为了吃,就是为了好玩,我们还拿着钓鱼竿,在河里钓了一会鱼,可是半天也没见到鱼,我们就去附近的地里摘瓜吃,那时候的我们也不知道哪个瓜熟了,看着好看的就摘了,然后吃一口觉得不甜就扔了,结果一片地被我们弄的是狼狈不堪,有几个比较好吃的,可是我们看着它们满身的泥,就用鱼钩在附近的浇地的人的纶沟(这个是我们家里的一种讲水引至自己田地的一种类似塑料的东西)上扎几个小孔,那样水就好像一个个小喷泉一样喷了出来,我们就利用这些水将我们的战利品一洗干净。然后找个阴凉坐下来静享劳动果实。

现在想想当时真的很坏,可是孩子就是孩子,我们没有那种意识,只是觉得好玩,只是觉得那些漂亮的小瓜真是很好看,它们是那么的香,即使是吃完了,也是觉得身边总是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也许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是会童心般的去做一些可爱的事情,总觉得童心永远是没有错的,童心是最干净的地方,纯真,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