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作文大全 > 正文

关于三部曲的作文

2020/03/18作文大全

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篇一:《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我利用空余阅读了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文章内容自己非常感兴趣,收获到了很多未知的东西,有些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

这本书是把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作品:《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辑为独特的三步曲即《育人三部曲》。苏霍姆林斯基分解出的教育过程的三个构成部分为:教师—学生—集体,论述了相互的关系。

(1)教师是教育过程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师的品格要求:“在精神生活的丰富方面我们应该成为少年的榜样;只有这样的条件在道德上我们才有权进行教育。”

(2)学生即受教育者,这三部著作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受教育者的问题,解决受教育者的问题着眼点必须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每个个体(其性格、气质、智力、兴趣、志愿、情感、等等)的发展特点,另一方面是孩子的发展所处的社会关系(家庭、街道、村镇、朋友、劳动、即他的微观环境)。苏霍姆林斯基写到:“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他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一种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生活。”

(3)集体,以其不断发展的形式呈现于三部曲中。在“快乐学校”中,教师在真诚、知心、同情心和互助的基础上建立学生集体,集体为每个人都理解的、感到亲切的共同目标所统一。苏霍姆林斯基断言,“集体的教育力量始于每个个别的人所具有的力量,始于每个人所具有的怎样的精神财富,始于他给集体带来了什么,他给了别人什么,人们从他那里得到了什么。”

详细读过《育人三部曲》以后才知道:苏霍姆林斯基分解出并论证了教学教育过程最主要的构成因素,但是并没有把它们比的作用一成不变地确定为:教师—主导者,集体—手段,学生—对象。这三个构成因素相互作用的逻辑如同苏霍姆林斯基的整个教育体系一样,是灵活的,相互关系紧密。书中的教学事例使我感觉到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热爱,对孩子的热爱,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和教育事业;例如: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苏霍姆林斯基把第二年才入学的三十一名孩子组织起来,成立了学前班,苏霍姆林斯基要在孩子入学之前,先教会孩子们会思考、感知和观察事物。这样“快乐学校”成立了:“在绿草地上、在大梨树下、在葡萄园里、牧场上等都留下了孩子们童年的串串足迹。孩子们生活在“蓝天下的学校”,孩子们幸福地坐在葡萄架下浓浓的绿荫里,并品尝着果实的香甜;快乐自由地登上山上,并聆听着虫鸟的鸣叫等等。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感觉到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不过我会不断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用爱谱写自己的教育事业。

篇二:《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记得在儿子刚上幼儿园时,曾花了不少时间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而在这个三部曲中,《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感觉对自己的育儿工作有很大的启发。

在此书中,我充分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他对孩子的爱,不仅是一种教育艺术,或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更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曾有一位波兰学者参观了巴浦雷什中学后说:“我在这所学校发现一个秘密,那就是这个学校的孩子是不怕校长的!无论苏霍姆林斯基出现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总会有一群孩子围上前去,而这个时候,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脸上就会呈现出一种孩子般纯真的笑容。”是的,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纯真的人,面对纯真的孩子,从事着纯真的事业,从没有想过要借教育而名扬天下,流芳千古,但他的名字和事业却因此而不朽。纵观此部曲,有三点感受颇深:

一、榜样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长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他在书中这样写道:“孩子是父母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如同滴水能够反映太阳一样。”事实的确如此,孩子们和家长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最长,家长是他们最早的启蒙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并左右着他们。记得有一次,我提前与儿子约定,如能在周五晚上完成回家作业,我就带他去苏州乐园玩。但当我晚上参加一个活动回到家时,居然发现他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电视,心里一下子就来气了,像头发怒的狮子吼叫起来:“你不是答应过我,在周五晚上完成回家作业吗?怎么说话不算话,居然还有闲心看动漫?”我一把夺过遥控板关了电视。“我只不过说话不算话一次,你就对我发火。可你已经好多次说话不算话了,我为什么不能对你发火?”儿子委屈地嘟哝着。我越发火了:“你还学会还嘴了!你说,我哪里说话不算话了,如说不出来,我就揍你。”“妈妈,你等着,我都记着呢,你想赖也赖不掉。”说完,果然,从他的写字台抽屉里掏出一本小本子,我狐疑地接过来,不看则已,一看吓一跳。他的小本本上一笔一画地写道:6月10日,妈妈说要给我买个西瓜,但买菜时忘了。8月23日,我默写得100分,妈妈说要奖我玩一下开心网,但后来她自己要用电脑,就让我改天再说。……看着这本小本子,我像泄了气的皮球。我的脸有些发烫,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和榜样,看来我真得注意了,平常的诺言不能随口许下,一旦许下就必须兑现。其实,那天儿子已完成了作业,他是有“预谋”地为我设了一个“圈套”。我儿子教会了我兑现诺言。

二、教育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而教育则是艺术。”每个孩子都有求知欲,家庭是孩子求知欲成长和发展的摇篮,求知欲是否持久,和家长、教师等教育者的态度、方法密切相关。例如,在5。12地震发生后,我家也在学习有关的抗震救灾知识,对于儿子,我完全可以照本宣科,然后让他回答:“地震时,人们可以怎样逃生?”但是,这么讲,孩子就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失去求知欲。因此,更富于启发式的方法是,让孩子观看相关新闻,然后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如果你是志愿者,地震时需要你去救人,但还有余震,你需要怎么做,要带什么工具和设备。”以启发、探究式的问题代替枯燥的问答,这种方式一下子刺激了儿子的好奇心,提高了他的学习兴趣,又为他提供了一个发挥想象的机会。儿子的回答令人满意。

三、乐观期待。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找到每个孩子身上的“金矿脉”、“闪光点”,使他产生一股情感动力,并发生情感转移,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确认自己是“大写的我”,以此找到并打开全面发展的突破口,从而推动孩子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要求家长尽力培养孩子的乐观心境。作为家长,要经常表扬孩子付出的努力。众所周知,能力加努力是获得成功的方程式。但是当孩子成功后,家长通常表扬孩子聪明,很少表扬孩子努力,这样容易误导孩子以为自己又能力就能成功,而认识不到付出努力同样重要。因此,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家长要帮助孩子全面总结原因:“你有进步,是因为你不但聪明能干,而且你肯下功夫!”家长还要注重科学的批评方法,那就是一旦孩子范了错,就要帮助孩子分析在什么具体事情上粗心了,在哪个具体环节大意了,指导孩子下次改正的具体问题,这种批评教育不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并蕴含了家长对孩子改错的乐观期待。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笔下,我们随时都能感受到他对教育的热爱,对孩子们的热爱,他总是充满了激情,用自己的全部心血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他对孩子们的细心观察,对孩子们的细致了解,都在深深地感动着我,使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作为一名家长,我做得还远远不够,但凭我对孩子的爱,凭我努力学习育儿方法,相信未来充满了希望!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个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成了每一个学校最响亮的口号,可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不是口号,而是贯穿一生的每一天的具体实践。教育决定着国家的未来,而孩子就是国家的未来,所以请我们所有的教育者与家长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为祖国美好的未来共同努力吧!

篇三:《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一句语耳能详熟的话,但是总是让人感觉不适。和朋友聊起这个话题的时候,有位刚喜得贵子的朋友调侃的说到:“我决定还是让我的孩子先输在起跑线上吧。”大家笑作一团,我却产生了一丝疑虑:这起跑线是谁划定的?划得恰当么?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著作《育人三部曲》。说来惭愧,说是说拜读,其实只是浏览了一番。这本书不仅比砖头还厚,而且内容异常丰富,包含了从学生进校门到成为一名合格公民的所有成长轨迹。由于篇幅有限,我还是仅仅对这本著作中涉及的小学儿童阶段的学生生活方面,小结一下自己的读后感想。

通览全书,我觉书中所有的内容,全部都是作者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们爱的体现。他对教育完全不是以一种事业的态度,而是因为教育可以给孩子带来美好的明天,他才会去研究教育手段,研究用何种教育方法才能使孩子掌握知识、培养出良好素质。曾有一位波兰学者参观了巴浦雷什中学后说:“我在这所学校发现一个秘密,那就是这个学校的孩子是不怕校长的!无论苏霍姆林斯基出现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总会有一群孩子围上前去,而这个时候,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脸上就会呈现出一种孩子般纯真的笑容。”我想,从这位学者口中我们可以充分了解他的风采。说的煽情一些,他从没想过借着教育获得功利,但他的名字却因此而不朽。

爱孩子就是要接触孩子。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从这句话我不由得回忆起实习时发生的事情:刚开始实习时,我盲目追随了那些“立规矩,收骨头”之类陈旧的教育理念。虽然效果不错,立竿见影,我也非常得意自己秩序井然有条的课堂,但后来我发现孩子们会怕我,课余时候看到我甚至会逃跑,这让我觉得非常不适。在后来与一些德高望重的老教师谈论起后我才知道该如何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我学着主动的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中去,怀着童心主动和他们交流,与他们“打成一片”。随后的一些天中,我时刻记着自己是作为孩子知心朋友的身份去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最后我们都成为了好朋友,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虽然只是很短的时间,但我对孩子付出了真心付出了爱,我也得到了孩子们对我的爱。深入孩子中间去,让他们爱上你的课,让他们下课都爱缠着你问东问西,与他们一起分享快乐与忧愁是我们做教师最应该做到的。

联想到我最初阅读时的疑问,设立起跑线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有终点。试问这终点是什么?考上好大学?赚到大钱?成家立业?把一切抛之脑后终于抵达终点后,那些已经不是孩子的孩子们会不会迷失?归结到最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还是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我相信,看完这本书,大家都会找到自己的答案。

篇四:《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育人三部曲》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

而在这个三部曲中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从中充分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他对孩子对教育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的一颗纯真透明的赤子之心。他对孩子没有半点私心,他对教育没有半点功利之心。从没有想过要通过孩子来发财,从没有想过要通过教育来谋取教育之外的东西。教育就是他的宗教,孩子就是他的上帝。他对孩子的爱,不是一种教育艺术,更不是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而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曾有一位波兰学者参观了巴浦雷什中学后说:“我在这所学校发现一个秘密,那就是这个学校的孩子是不怕校长的!无论苏霍姆林斯基出现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总会有一群孩子围上前去,而这个时候,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脸上就会呈现出一种孩子般纯真的笑容。”是的,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纯真的人,面对纯真的孩子,从事着纯真的事业,从没有想过要借教育而名扬天下,流芳千古,但他的名字和事业却因此而不朽。纵观本部分,两点感受颇深:

1.他把“和谐教育”概念纳入了“全面发展”理论之中。他的“和谐教育”意味着:一是处理好认识世界(即理论学习)与改造世界(即实践活动)这两者的关系,使之处于相互促进的和谐之中;二是处理好各个表现领域的和谐关系,使每个学生在其天赋所在的一切领域中,充分表现自己并且出类超群;三是使学生因某事取得成功而带来的自尊、自信、自豪感,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并取得同样的成功。总之,要找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金矿脉”、“闪光点”,使他产生一股情感动力,并发生情感转移,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确认自己是“大写的我”,以此找到并打开全面发展的突破口,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2.他把“精神生活”范畴补充进了“全面发展”理论之中。他的“精神生活”意味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积极向上的需求和兴趣,能够在其积极活动中得以形成、满足和发展,使他特有的天赋才能有机会充分显露和发挥。他认为,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是其全面发展的一个极重要的标志。他指出,在学校里,不能只有听课、作业、考试而没有精神生活,也不能只有纯体力劳动而缺乏智力因素和精神生活。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个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成了每一个学校最响亮的口号,可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不是口号,而是贯穿一生的每一天的具体实践。追求真理,忠于心灵,坚守良知,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作为知识分子最宝贵的品质。

篇五:读《育人三部曲》有感

今年暑假,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假期作业,借着暑期闲暇的时光,我有幸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本书由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这三部著作都是各自独立完整的作品,但它们作为三部曲结合在一起,综合地、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

在这三部名著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以散文般的文笔,夹叙夹议地诉说教育的情感、思想、智慧和美。细细品读,徜徉在大师的教育精髓中,我情不自禁地被这位教育同仁景仰的老人的教育机智和教育灵性所打动。但给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充盈于字里行间的、那浓浓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执着的爱,对孩子真挚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的爱的教育,他对孩子的爱,不仅是一种教育艺术,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更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让我不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深刻的反思,同时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一、爱孩子

作为教师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就是爱孩子。从书中我感悟到大师对孩子的爱是始终如一的,坚持不懈的,面向全体的。更重要的是,他爱的纯粹、爱得慷慨、爱得真诚、爱得投入,不是施舍,毫不吝啬,不虚情假义,不掺杂功利。正如大师书中所言:“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教师,而这时,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大师还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正因为这样,他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赢得孩子们的心,才真正体会到了一个教师所有的幸福和快乐。作为班主任,这点我也深有感触,只有平常多与学生沟通,关心学生的喜怒哀乐,才会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实施有效的教育。我们班上的李铭尔,也算是个小淘气,每天一到校他准会找到我打小报告,但他上课回答问题积极,对同学热心。课间总喜欢跟在我身后问这问那,我没有嫌他烦,有时表扬他回答问题大胆积极,有时指出他需要改进的不足。上个星期,他郑重的邀请我去他家作客,因为他过生日,想请我去他家品尝蛋糕。孩子的想法是纯真的,但这份情意却是值得珍惜的。能赢得孩子对老师喜爱和信任,这也是一种幸福。

二、尊重孩子

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大师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中最敏感的角落——人的自尊心。”“教育的核心,就是爱护并发展孩子的自尊感,让孩子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每每读到这样的文字,总使我情不自禁在心底自问:当你指责孩子愚蠢无知时,当你板着脸孔呵斥孩子的无意“冒犯”时,当你压着孩子死做作业时,当你对孩子的懵懂吹胡子瞪眼睛时,你是否想到过孩子那柔弱的心灵,并细心的呵护、培育它们?你是否想过关心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一次次的自问,换来的是内疚和反思。是大师的话荡涤了我的心灵,使我顿悟过来:尊重是一缕明亮的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敞开学生的胸怀;尊重是把目光集中在孩子的优点上,它会巩固孩子树立的自信,有助于孩子成长。对孩子个性的尊重,对孩子人格的尊重,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才是真正的教育。

作者说:“教育的意图应隐蔽在美好的、毫不拘束的氛围中。”教师应化粗暴的批评斥责为关爱与信任,这样才能于无声中收到良好的效果。的确,教师的爱心、赏识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赞赏,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课堂上学生表现出色时,给予一个微笑;开小差时,给予一个提醒„„这些就如同滋润心灵的春雨,悄无声息地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达到教育的效果

厚厚的一部书,沉甸甸的爱,只能用四个字——受益匪浅来概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向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学习,学习他的精神,学习他的方法,学习他的理念,学习他告诉我们的--如何真正地爱孩子、尊重孩子。

爱情三部曲读后感

爱情三部曲读后感一:《爱情三部曲》读后感

爱情还是革命,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认为《爱情的三部曲》探讨了它,虽说巴金先生并不这么认为,他曾说他是要通过爱情来考察人的性格及其性格的成长。可是他所塑造的几个重要人物都曾被这个问题击中过,包括坚定的陈真、热情无所栖止的吴仁民、憎恨女人的德、还有死前发出此问的明。

虽然《雾》的主角是周如水,但周如水并没有遭遇这个问题,他遭遇的是爱情与亲情的矛盾,这类矛盾本来很值得深入展开,但由于巴金先生太厌恶周如水软弱迟疑的性格,所以并未得以公正地探讨。我倒是更喜欢陈真在受到秦蕴玉这个有着女性魅力的妖娆女人挑衅的那一段,她使“机器”一般整天只会为工作“转动”的陈真感受到,世界不光只有“速写”一样粗线条的革命工作,还有“工笔画”一样细致的美丽异性,但是陈真的坚定能够解决爱情与革命的冲突,他懂得“逃避”和“镇压”这种撩人情绪的必要,他留恋,但强迫自己与她们永别,所以在陈真的心中,爱情从来不曾出现过。

三部曲中我最喜欢的是《雨》及其主人公吴仁民,因为这部作品的艺术感最强,且主人公的生命更真实,性格更复杂,他陷在矛盾的中心无法自拔,此外他还有死亡的困惑。在作品的开端,陈真的死逼迫吴仁民面对着一个终极的问题:死亡。空虚感和焦灼感同时向他袭来,使他发出一连串哈姆雷特式的独白,甚至人格分裂地与另一个自我面对面发问争辩。对其他人来说,陈真的死只是一个革命者的死,虽说和机器的报废一样让人惋惜,但是社会的熔炉还可以造就其他机器般的革命者;可对吴仁民来说,陈真的死是一个生命的毁寂,一种情感的断裂,一种人的生存真实感的消逝。吴仁民生命的热情因此落入了深渊,找不到依凭……还好此时,女人来了、爱情来了,将他的生命和情感重新托起,爱情的热度和力量、憧憬和美妙使得吴仁民获得了新生,然而在他觉得幸福的时候,朋友们则悲恸着吴仁民为了爱情荒废了革命,从有志青年沦落为“一个普通的人”了。吴仁民一面抗拒朋友的指责,一面想寻找一个平衡爱情和革命的生活方式。然而巴金先生太心急,他为了不让吴仁民堕落成一个普通人而设计了熊智君的死亡:熊智君的身体本来就有病,她自己也不愿成为吴仁民的拖累,为了保护吴仁民的生命,她牺牲自己嫁给了那个要迫害吴仁民的官员。所以在吴仁民这里,爱情终究幻灭了,他痛惜熊智君的牺牲,但他更痛恨造就他爱情幻灭的制度,他似乎在爱情方面“觉悟了”,故事的结尾他这样说道,“我现在完全自由了。爱情本来是有闲阶级玩的把戏,我没有权力享受它。只怪这些日子我被爱情迷住了眼睛,白白给自己招来了许多苦恼。”他不再“疑惑”了。然而我却疑惑了,我疑惑熊智君的牺牲是否值得,她为了一个男人、为了她的爱情和他的事业牺牲了自己,但最后这个男人却责怪了爱情。可以责怪仇人、责怪制度、责怪把人逼到无路可走的社会,但是怎么可以责怪爱情?变得“坚定”的吴仁民变得不那么让人喜欢了……

但《电》里让人值得安慰的是,吴仁民否认了《雨》中那个责怪爱情的自己,明一直为了革命,不敢涉足爱情一步,他和德华彼此爱慕,爱情折磨着他,他只能“用工作折磨自己,用忧郁摧残自己,为的是要消灭那爱的痕迹”,他临死前问吴仁民,他们这样的革命者有没有爱的权利,吴仁民痛苦地回答,“为什么你要疑惑呢?个人的幸福并不一定是跟集体的幸福冲突的。爱并不是犯罪。”但在《电》中,大部分主人公都有坚定的革命信仰,他们爱情的模式都是战友式的爱情,只有这一种模式才能够使爱情不与革命发生冲突,既满足人的理想追寻又满足人的自然欲求,吴仁民和李佩珠因此才能完美地相爱。然而我并不喜欢这种完美,因为我不能接受模式的僵硬和它的唯一……

巴金先生的爱情三部曲很多地方读来让人觉得突兀与刻意,描写能力和对情节节奏的把握也很不到位,语言甚至有些贫乏(有时候会用重复的话在不同的地方形容某种动作、某种心境、某种环境)。不过还不到三十岁的巴金先生真诚地把自己的热情与痛苦、困惑与思考都写了进去,我想,他忠于那个时候他自己全部的生命体验,并感动了当时那么多的青年读者,这就够了。

爱情三部曲读后感二:读巴金的《爱情三部曲》有感

每天上床后总也不会入眠,后来一次不知不觉中就翻到了巴金的《爱情三部曲》,每晚睡前看一点儿,就这样,看了将近一星期终于看完了。

也许是因为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对于里面描述的好多,我似乎都不会懂。特别是那些革命青年的信仰,还有一些他们的那些观点论者论证也是我所不能理解的。

对于《雾》里面的周如水和张若兰之间的爱情纠结,我实在受不了周如水的懦弱、迟疑、矛盾的性格。不过也许是因为那里面的主角不是我,所以我可以在这里肆无忌惮的鄙视他吧。在最后,张若兰向他表明爱迹之时,他都还是那样的执迷,矛盾。可以想象,像他这样的青年,被封建社会的荼毒之深,让人唏嘘不已。在我看不起周如水的人格的同时,也看到了那时人们正在与封建社会,资产主义进行着的激烈的斗争。

对于陈真这个人,我想我应该把我的真挚的敬意送与他。因为他的思想的书籍对于那些看过他的书的人的启发,影响是多么的深远啊。他拖着残病的身体坚持着革命到底。新的信仰,使他无畏病痛的折磨,早把生死置之度外。我想他为什么那么反对恋爱,一方面是因为革命事业尚未成功,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自己的身体不允许吧。所以他总是尽力逃避感情方面的事情,也不想辜负其他人吧。对于最后他被车碾死,我对于他有这样的结局感到悲痛,他不是因为他的革命而死的,这样的死在他看来是很不值得的。不过,虽然死了,可是他的书籍,他的精神都影响这后来的人们。特别是被他称作“三个小资产阶级女人”之一的李佩珠,就是因为他的书而使她走向了革命之路。

对于《雨》里面的主人翁吴仁民与玉雯和熊智君之间的纠葛,我想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还是会有很多像这样那样情节的吧。尤其是在感情与事业发生冲突的时候,其中的抉择是多么的困难啊,读着吴仁民在事业和感情方面的痛苦,矛盾。让我觉得选择是多么重要的啊,它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发展,生活的方向。陷于感情的漩涡,真的有时几乎是致命的。不过理智总是告诉我们不能因为贪图一时的温暖就放弃了自己终生的事业和追求。对于那个玉雯,我有些看不起她那样的女子,现在在吴仁民的面前乞讨着他的一点点的可怜,那么的狼狈不堪,不顾形象,完全没有自我。而我只能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也许是因为我不懂的爱情所以才会这么说吧。生活中也还不是有很多人为了那所谓的爱人“回心转意”而放下了自己的自尊,自重,完全没有该属于自己的骨气和人格。也许是因为他们所追求的爱情在他们心目中已经盖过了一切了吧。而我想说的就是,这样的爱情,是这样的盲目啊。真的可以用“爱的死去活来”来形容了呢。而对于那个柔弱多病的熊智君,我对她还是大有赞赏的。那么一个封建社会的女子,那么一个弱柔的女子,为了爱情,大胆的不顾一切的追求,比起那个周如水,我觉得她不知道比他好了多少倍了。至少在爱情面前,她就没有因为迟疑而痛失所爱。特别是最后,为了爱人的事业甘愿牺牲自己好不容易的来的幸福,甚至牺牲了自己的人身自由和生命。也许在她眼中,爱情早已高过一切,爱人也就使她的全部了吧。她这样,也是大多数的古代的女子的思想,在他们眼中爱情的崇高,神圣已经超过了一切。

对于《雷》里面的德和慧之间的感情,我表示很遗憾。刚开始的时候,两个人就像死敌一样争锋相对,互相折磨,互相仇视。其实,也不过是他们的爱的另一种表现方式罢了,还不是想要引起对方的注意,想要对方的注意。而最后刚刚和解的他们,就因为德的死去是他们的爱情才刚刚开始就已完结。对于慧,我很敬佩。在那样一个时代,她的表现无疑是大胆,豪放的。我想最主要的还是因为那个对女人满是压迫的社会里,她以她特别的生活方式,无声的反抗着封建礼俗。也有是因为在他们的革命事业中的那种沉闷,压抑,紧张的生活,使她不得不找一些方法了缓解一下这些气氛。

而最后的《电》里面,革命已经渐渐的展开了。而最后,也讲述起了吴仁民和李佩珠之间的爱情故事。对于这,我没有太多的话要说。不过对于吴仁民,也不只是对于他,似乎他们的爱来得很突然,去的也突然。想当初的周如水,似乎也喜欢过好几个,而现在的他,也是这样,他的瑶珠,玉雯,智君,佩珠,让我很是怀疑。到底是爱情的质量的问题,还是男人的本性?

《电》里面的革命事业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不过就是因为革命的展开,发展和壮大,使得他们不得不面临更大的压力和迫害,一个又一个的革命青年就那样在他们面前遭到迫害。使得他们的热血更加活跃,心情也变得愈加沉重和愤怒。压迫者,上层资产阶级对他们的残害,而他们只能无声的控诉着,生活的压抑,黑暗,使青年们的心更加的不平静了。压迫越来越严重,希望越来越渺茫,革命还在进行着------他们的前途,他们的命运似乎在他们为了革命献身的时候就已经决定好了。也许正是因为有他们那样的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才有了最后的革命的胜利,才有了今天的中国。

虽然这只是一部小说,但是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生活状况,还有社会性状。从而看出了,生活在现在社会的我们,是多么幸运也是多么的幸福啊。而这样的幸福的生活,却是他们那些热血的青年用他们的生命,他们的幸福换来的。对于他们,我们不得不感谢,也不得不尊敬。

爱情三部曲读后感三:巴金的《爱情三部曲》读后感

因为搬入新居,带来了很多书,但还不是全部,一部分在我妈那里,一部分在原来住的地方,随手挑了三四捆打包带来,整理出来,码上书架,无意中看到很多年前买的巴金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翻开扉页,上面端端正正地写着:20XX年元旦购于复旦。那一年是我在复旦的第二年,96年高中毕业,97年上大二。看着书上的字,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年头,似乎还依稀记得那个书店的位置,应该在去南区宿舍的小路上吧,有一家叫“经世书局”的书店,旧旧的两开间门面的书店,里面大多都是学术类的书籍,因为那时候我住在南区宿舍,路经那里,所以我经常逛那家书店,那会儿还买过戴厚英的《诗人之死》、《空中的足音》和一些法律方面的书籍。

巴老似乎很擅长写三部曲,写了《激流三部曲》,又写了《爱情三部曲》,之后还有《抗战三部曲》,其实《爱情三部曲》写作的年代早于《激流三部曲》,从20XX年开始写的,到20XX年完成的,20XX年发表的时候,《激流三部曲》已在写作中了。我们比较熟悉的是《激流三部曲》,也就是《家春秋》,但在我看到的一些评论性的文章中说,其实巴老的《爱情三部曲》写的更胜于《激流三部曲》。

因为现在白天家事很多,只能利用干活的空档,见缝插针地看几页,看得断断续续的,大段的时间是在晚上,说是大段,其实也就是在孩子睡下去之后到十一二点的那段时间,也就那么两三个钟头吧,对我是很宝贵的,没有人打扰,没有噪声,没一会儿我就能沉浸到书中,现在已经看完了《雾》、《雨》、《雷》,《电》正在进行中,《雷》是三部曲中的一个过度部分,篇幅较小,承上而启下,主要是《雨》中故事未完,但人物已尽,为了《电》能顺利进行下去,所以产生了《雷》,设置了一些人物,有趣的是人物的名字都是一个字,如:明、克、慧、影、碧、云、贤,看得有点晕乎,但细细想来,这是巴老刻意为之的,虽然人物多而杂,其实脉络很明了,思路很清晰。感悟那个年代,干革命工作的艰辛,不能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意愿、不能随性地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即便是当爱情来临的时候,也要以国家的事业为重。这一点,从巴老的书中就能窥见一斑,不能明说那是革命,那是共产党的群众,而只能说那是“我们那个团体”,我们是“好同志”之类的话,因为写作的年代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是个非常敏感的年代,说话的时候都是端着自己脑袋的,实属不易啊!

什么叫信仰?那个年代的人们,人人都有信仰,因此,活得虽苦,但却乐此不疲,物质上的匮乏,并没有给心理上也带来匮乏,反之,内心很充实,很满足,做事有干劲儿,虽然吃不饱穿不暖,但个个有思想,人人有信念。那么如此想来,我的信念呢?在哪里?它是什么呢?

买衣服三部曲作文

买衣服三部曲作文一:买衣服三部曲

星期日上午,我和妈妈去纬四路买衣服,可却碰上了麻烦的买衣服三部曲!

第一步挑衣服

纬四路的衣服真是花样繁多,看的我眼花缭乱,我和妈妈挑了好长时间也没有太中意的。有的衣服太华丽了,有的太俗气了,有的颜色太难看;挑了半天,总算挑到了合适的,我选中了一件灰色的毛衣,妈妈也又帮我挑了一件桃红的毛衣。

第二步试衣服

开始试衣服了,阿姨拿了好几件不同颜色不同号码的毛衣走了过来,我试穿了一件,呀!太小了,紧巴巴的;我又试了一件,哎!又太大了,肥的像桶一样;接着又试了几件,不是穿着不合体,就是颜色太难看了!我不耐烦的嗷嗷叫:哎呀!烦死了。别人听到到我的叫声,还以为店里的地滑,摔倒了人呢。后来试了好长时间,终于找到合适我的了。

第三步砍价

卖衣服的阿姨说:灰色毛衣90元不还价的,桃红的毛衣155元,加起来共245元;妈妈便开始了大砍价:“以后再买就是老客户了,便宜点吧!”阿姨说:我们的毛衣在市场里是品牌货,质地好价格也便宜,灰色的毛衣是特价最低也要90元,光这款毛衣今天已经卖出去了100多件呢!桃红的毛衣最少也得130元;妈妈提出:灰色毛衣80元,桃红的毛衣100元;卖毛衣的阿姨说:“我进价是110元,最少也得拿120元,我不能做赔本买卖吧!”哎!我和妈妈好说歹说就是还不下来价钱,没办法妈妈最后妥协:“两件200元,行了就买,不行就算了;”说着我们转身就走,卖毛衣的阿姨看我们真的要走,就说:“200元给你吧,就当给你们带的,真的不赚钱,下次多买几件吧!”最后我们花了200元买下了这两件毛衣。

衣服终于买回来了,可是买件衣服真是麻烦的很,即浪费时间,又没意思,真是让人头疼的买衣服三部曲!

买衣服三部曲作文二:买衣服三部曲

今天,我陪表姐一起去逛街买衣服。以往我总是跟着妈妈一起去买衣服,今天却是我和表姐单独行动,所以特别兴奋,我们兴高彩烈地出了门。

表姐提议先去步行街看看。到了步行街,我们来到一家棉衣专卖店,从橱窗看过去,哇!各种颜色各种款式的棉袄应有尽有,一件件挂得整整齐齐,那些搭配好穿在模特身上的棉衣更是显示出几分超前的时尚。我和表姐站在外面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鼓起勇气走进去了,服装店的营业员见我们进去就很热情的招待我们。表姐一眼看中了一件褐色的长袄,腰间有一条腰带,还搭配了一顶帽子,表姐穿上去一试,顿时显得高挑多了。我们问了问价钱,店主喊价150元。我一听,傻了眼,天啊,这么贵!不知为什么,表姐的脸一下子红了。看到表姐这个样子,我脑海里忽然闪现出妈妈买衣服时的情景,也不知哪来的勇气,我说:“太贵了吧!便宜点,你说个最低价,我们能买就买。”

“130元,不能少了。”店主停顿了一下又说,“看你们是学生,我才肯让价的,这个款式的衣服我们是不打折的。”

“120元吧,家里供我读书也不容易,您就再便宜点吧!”表姐的声音中透着央求。

“我去拿衣服也是要本钱的,你总得让我赚几块钱吧!”店主一点也不为表姐的央求所动容。

我实在沉不住气了,便亮着嗓子说道:“100元你卖不卖,你卖我们就要,不卖我们就上别家去看看!”

店老板一脸惊讶地说:“哎呀,小姑娘,我这衣服可是好质量的,拿货都很贵,120元我还不愿意卖给你们呢,你还要100元?”

我拉了拉表姐的胳膊示意我们要走了,就在这时,那个营业员走过来说:“好啦,好啦,看在你们是学生的份上,就100元卖给你们吧!”看着她们一副忍痛割爱的神情,我和表姐得意的笑了。

今天表姐买到了称心如意的衣服,非常开心。想到表姐的开心有我的一份“功劳”,我也很开心。

买衣服三部曲作文三:买衣服

星期六,母亲带我买衣服。因为我期中考试三门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一进商店,我瞄准了一个叫作“TennieWennie”的牌子,毫不犹豫地冲了进去,只听见母亲在后面喊:“慢点儿,小心摔着了!”我不一会儿就到“TennieWennie”。服务员小姐热情地向我介绍了各种五彩缤纷,形式众多的衣服。“比如说这件,十分美丽,晶莹的。”服务员滔滔不绝地向我介绍着,在她的语气里我听出了热情,专心和强烈想让顾客的欲望感。

衣服一件件地从我眼前飘过,好似《鸟的天堂》的鸟儿,让我应接不暇。走着走着,忽然一下子眼睛迷糊了,刚想用手揉眼睛,却一下子撞上了衣架。几件衣服纷纷如白雪落下,唯独有一件滑雪衣没落下。只见这件衣服线条紧密,色彩鲜明。给了我一张很强的视觉冲击感。“难得这就是我要挑选的衣服吗?”我喃喃自语道。结果,我看了看,看了一遍又一遍,越看越喜欢。可是价格一看,竟然是491元!,母亲察觉到了我一切系列古怪的动作,心里便一了了知。她拍了拍我的肩膀对我说:“没关系,假如你喜欢就买吧,这是我奖励给你的!”“可是……”我刚想说,母亲便招呼着服务员来说:“付钱。”服务员笑吟吟地收了钱,还说了一句:“还有没有什么东西看上眼的?”“就这个”。

买好了衣服,我奶声奶气地跟服务员说:“我可是“TennieWennie”的粉丝!”“走吧”。母亲说,“去买鞋子!”“喔!去买鞋子了!”我兴奋极了!

于是,我们这样一唱一和,消失在买鞋子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