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作文大全 > 正文

关于老子的作文

2020/03/19作文大全

老子读后感800字

老子读后感800字一:《老子》读后感

在假期中,我读了《老子》一书,谈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说是一些感想、体悟。《老子》虽然并不是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思想。它意蕴深远,让人思考,常读常新。

将老子的思想转换到教育中来,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这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异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过过分强调主观意愿。教师的权威应该不被儿童感知到,这才是最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都要处于谦虚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之道。这些思想,在我们这个年代应该进行批判性继承。

在我们的教学上,如果孩子在课堂上走神,当然可以直接批评:“某某,注意听讲!”老实胆小的可能吓一跳,赶快坐好,但过一阵可能又故态复萌;有逆反心理的可能就会脸色不善,甚至嘴里咕噜咕噜地嘟囔,虽然老师是好意,但传递到学生心里却成了恶念,课堂的气氛就有了火药味。有时课堂上学生竟然和老师顶嘴,僵持起来大家都下不了台。学生肯定是不对的,但如果老师“曲则全”,表扬旁边的同学来提醒走神的人,或者请走神者回答一个问题,旁敲侧击地暗示一下,同样是批评提醒,转一个弯,大家心平气和,彼此相安无事,这样岂不是更好?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问题要辩证地看待。正所谓福祸相依,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应该抱着一种平常心,顺其自然。更进一步来讲,要将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长的历程,将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转化为自身生命的体验中来。对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态,不要过分关注荣辱得失。这样的话,才能做到通过无为达到有为,通过不争而没有人与之争。

低头静想,学生要照我的思路去回答,依我的指挥棒去质疑解难。他们还会体会到求知的快乐吗?

老子读后感800字二:生命的大智慧--读《老子》有感

“老子其犹龙乎?”这是孔子对老子的赞叹。老子何许人也?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二十五时诞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当时的中国呈现出极为灿烂的文化一些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纷纷产生一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老子就生活在那个伟大的时代那个时代也正因为有了老子才更加伟大。

老子曾做过周朝守藏室的史官。在那里他潜心于书籍之中所以习得鉴往知来的历史所以对人世有了得深的体认。老子运用他深邃的思维创造出了灿烂亘古的道家思想。

其间同时代的另一位伟人孔子来拜访。他向老子请教了很多问题对老子的博学和科研成果很佩服。孔子怀着感激的心情离开了洛阳。回到鲁国后常常对人赞美老子。

孔子曾用瑰丽的语言赞美老子:鸟会飞我知道;鱼会游水我知道;曾很走我知道;但是龙它在去端在天上无法捉摸深不可测李聃就像龙一样啊!

老子的哲学被称为“智者的低语”、“滋润心灵的甘泉”它究竟是怎样的呢?

应该说老子本意是用于政治的但它的主要用处却是在为人处世方面。

人们看事物多是从正面看而老子却是从反面看。“以柔克刚”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世上竞争者取胜之决窍。

自古以来一般的教诲都是:人要表现坚强不要表现柔弱;人要表现聪明不要表现愚鲁。而老子的观点则反其道而行之:人要表现柔弱不要表现坚强!人要表现愚鲁不要表现聪明;人要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

柔非怯懦而是一种以退为选的权变一种骄敌之志而暗蓄力量的极高计谋。自己示弱可以侠敌人不注意而得保全。太“刚”者锋芒太盛容易招惹事非暴露自己之不足为“柔”者所败!大柔非柔到刚无刚!

在身体上牙齿最硬可谓“刚”而舌头则是“柔”者。但是等人年纪大了牙齿都脱落而舌头完好这是为什么?大树比小草刚强的多但时当台风来的时候大树经常连根拔起而小草却安然无恙;风无形无体却能够拔屋倒树;水可方可圆可谓至“柔”却能够怀山襄陵。这不是说明了刚强的未必是强柔弱的才是真正的强吗?

老子读后感800字三:《老子》读后感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中,许多为人的一句话令我们终身受益,让我们不禁对先辈们的智慧暗暗赞叹,也迫切的希望能够回到那个时代,去目睹那些伟人们的尊荣,去静静聆听他们的淳淳教诲……

《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令我终身受用,当我们感叹别人是多么的成功、多么的有钱……但是我们只是停留在羡慕的阶段,从来没有坐下来静静地思考,别人为什么这么优秀、这么成功……难道他们一生下来就这么成功吗?当然不是,他们之所以走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前面,是因为他们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从一无所有做起,他们所付出的是我们的很多倍,自然就会比常人收获的更多。

工作是这样,学习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为了取得一个好成绩,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的去吸取知识,不断的像土一样,一点一点的累,成就九层之台,像毫末一样,一点一点的生长,长成合抱之木。

人生亦或如是,人生路漫漫何其修远。我们每面对一个困难,就在人生的路上跨出了一步。这一步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对我们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那一步,令我记忆犹新。

考试,看似痛苦,却如同人生一样,每解一道题都如同跨过了一道困难,我记得考试时,开始我做的行云流水,没有丝毫的问题,可越做到后面,就如同陷入泥潭里一般,寸步难行。我费尽脑力,终于一路过关斩将,杀到最后一题,可最后一题如磐石坚硬,油盐不进,我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却拿它没有办法。我看向窗外,看着那蔚蓝的天空,纯洁的白云,突然产生一丝明悟,考试如人生,要学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只是一味的追求答案,却忽略了过程,忽略路上的一切。于是我开始从基础入手,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最后费劲千辛万苦,最终把这块磐石打磨成一件艺术品。这次,让我在人生的漫漫长途上,踩下了最困难的一步,但让我对这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老子那博大精深思想,所折服。

老子的思想、智慧,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老子在四五百年前便懂得了现在我们人类都难以理解的哲学。他的思想、智慧无时无刻侵润我们的人生,他的语言传承了我们中国璀璨的文明!

老子韩非列传读后感

老子韩非列传读后感一:老子韩非列传读后感

今天值班,在做完各种琐事后,坐下来看了一篇:列传第三篇—老子韩非列传。

这一篇写了老子李耳、庄子庄周、申子申不害和韩非子。属于老子学派。都是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除了申不害不大熟悉外。

老子不用说了,著名的虚无飘渺的道家学说创始人,有著名的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古往今来有无数人想要理解他,或者自以为理解了他,但是他从不出来作出权威解释,所以大概至今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他到底想要说的是什么。不过他的很多名言成为人们处世的指南。刚才把《道德经》调出来快速浏览了一遍,有的看懂了,有的看不懂,感觉很玄,充满思辩的味道。

庄子最有名的故事是庄周梦蝶,因为小时候经常写作文写某人睡着了就写梦周公了,好象说的就是庄周。好吧,我又去看看庄周梦蝶的故事吧:大意就是,有一天庄周睡着了,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感到十分快乐,醒来发现自己仍是庄周,心生疑惑,不知道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这个,也很玄,不过透出一种悲哀,说明他还未参透老子的玄妙的道家学说,未达到老子那样超脱的境界啊。不过史记这一篇里倒没写这个小故事,主要写了庄周著的书啊,拒绝做官啊等等。

申不害比较入世,曾在韩昭侯时期在韩国为相,令韩国当时“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韩非是韩国王子,有口吃,不善言谈,但特别能写。他写的《说难》写尽了游说的难处,全面实用具操作性,涉及很多心理分析。只是,可悲的是,正如作者所说:“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

老子韩非列传读后感二:《老子韩非列传》读后感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老子与韩非子,这两位先秦道家和法家代表人物,都是一个时代的伟人,在诸子百家的时代大放光华,身为一个时代的领袖级人物,身先士卒,带领着那个时代的人们走向辉煌。

韩非子的《说难》,表面看是臣子进言的把握,实为君臣之间心理学大典,君王用势,臣下用术,否则,臣子无术危险,君王无势霸业无成;此理论与西方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同出一辙,但早于千年,韩非应是太祖师爷辈分的了。

理论性强,实践性差,此乃历史上诸多理论家的命运;韩非子研究的如此精透,却深受之祸,本国君王没有欣赏,在秦国却受囹圄,最终命丧黄泉,进言的巧妙药方在自身上贻笑大方,可悲!可叹!司马迁感同身受,因为自己为李陵事件辩护,遭到武帝宫刑惩处,进言的《说难》别有一番滋味,大篇幅放在后面,实在是不幸呀!

老子韩非列传读后感三:老子韩非列传读后感

司马迁以老子、韩非二人为题目,实际却记述了老子、庄子、申不害、韩非四人。揣测司马迁的意图,似有排除儒学,其余学说为一家的倾向;因为,儒学教化繁琐,操心费力,社会效果并不见得好,尧舜、文武周王带有人们寄托回忆美化的成分,现实中本难实现;最具有可操作性的,立竿见影当属申不害、韩非的刑、法、势、术之策略,君王驾驭自如,省心少力,百姓遵守,社会稳定安康。老子、庄子道学无为,看似无策,实无策乃是最大的计策;庄子崇尚自然,以寓言概述,而老子深远矣,连孔子都感叹:“其犹龙邪!”;所以,四人学说乃一脉相承,只是深浅、表里不同而已。

列传介绍四人生平、学说后,以韩非《说难》占用了较大篇幅,通读《说难》,表面看是臣子进言的把握,实为君臣之间心理学大典,君王用势,臣下用术,否则,臣子无术危险,君王无势霸业无成;此理论与西方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同出一辙,但早于千年,韩非应是太祖师爷辈分的了。

理论性强,实践性差,此乃历史上诸多理论家的命运;韩非研究的如此精透,却深受之祸,本国君王没有欣赏,在秦国却受囹圄,最终命丧黄泉,进言的巧妙药方在自身上贻笑大方,可悲!可叹!司马迁感同身受,因为自己为李陵事件辩护,遭到武帝宫刑惩处,进言的《说难》别有一番滋味,大篇幅放在后面,理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