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拜年的故事

2023/10/02经典文章

前言:拜年的故事(精选5篇)由贵客网收集整理,供大家欣赏与借鉴;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朋友,也可以进行收藏。

拜年的故事1:拜年琐忆

文/张敦田

人年过古稀,就爱回忆旧事,偏是对那孩提时经历的事儿,记得极为清楚。新年已至,脑海中于是忆起小时候拜年贺岁的情景。

小时候,我记得有这样一句民谚:"老子回头,不觉重添一岁;孩童拍手,喜得又遇新年".过年不仅老人喜欢,儿童们更为喜欢。我们小时候,把公历1月1日称为"新年"(俗称阳历年)。而把夏历正月初一则称为"阴历年".直到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上做出规定:公历1月1日为"新年",夏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从此就有了"春节"这个称谓。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不仅是我国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民间习俗的大展现,而且也是我国传统文化最集中,最完美地一次展示。我国的春节,历经千载,传承延续。虽然社会在发展,岁月在更迭,至今春节依然保持着特有的韵味和无穷的魅力。春节期间多种多样的年俗,更是丰富多彩。

年,是一年生活新的起点。人们总是把未来一年的理想和欲望,通过各种年俗,把它表达出来。在过年的众多习俗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拜年。据有关史料记载:"京师元日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由此可见,明清时期,北京元日朝野拜年的盛况。

按照老兰州人的习俗,大年初一天明之后,就要打开大门,喜迎来拜年贺岁的客人。开门前,先要放三声炮仗,这叫"开门炮仗".以炮声辞旧迎新,开门迎年。大年初一早晨,不能睡懒觉。平常瞌睡再大,这天都要早早起床。初一早起床,就意味着这一年"早起",这是个口彩。起床后,男女老少都要着新衣冠,穿新鞋袜,个个打扮光鲜。

迎来新年之后,由家中的长者率家人晚辈,出门拜谒邻里亲友。即使是平日里少有往来的邻里人等,这时见面也要贺年问好,互拜于门。我们这些小孩子,只是跟在大人们身后,到各家去拜年施礼。每到一家,都要给长辈们磕头作揖行礼,嘴里还念念有词地说上几句拜年祝福的吉祥话语。拜完年后,主人还给小孩们象征性的给点年钱。

有些富裕人家,还在门首设一记事簿,这种记事簿,也叫做"门簿".是专门用来记录那些登门拜年施礼贺客名单的。就是不设"门簿"的寻常人家,对登门前来拜年的新朋旧友,内亲外戚,也会铭记在心。那时候,邻里之间,亲朋好友之间拜年贺节,多是真心实意的,很少有什么功利色彩。

旧时代人们拜年的规矩是:"先家内,后家外".拜年时间的安排顺序是:初一拜本家和邻里。初二、初三拜舅父母,姑丈,岳父岳母。初四、初五拜亲朋好友。兰州人还有正月初二,上坟给祖先拜年的习俗。按照旧俗,拜年最迟不得超过正月初十,超过初十就有慢待之意了。人们把年前拜年称为"拜早年".初十以后拜年则称为"拜晚年".丧家拜年要迟五天开始,否则就是不懂礼数。

另有一种"望门投帖"的拜年形式。在旧社会那些官宦人家,有钱人家,常常自诩清高,不肯亲自登门拜贺,便派人送去贺帖,这种贺帖也叫"红单",类似现在的贺年卡。有四大才子之称的诗人文征明在《拜年诗》中写道:"不求见面帷通谒,各纸朝来满敝庐。我也随人投数纸,世间嫌简不嫌虚".这种投笔拜年的方式,多为有钱人家,官宦人家所使用,寻常百姓鲜少采用。我说的这些,都是些六七十年前,拜年贺岁的古风旧俗,都是些老话了!

其实,人际交往,也是春节期间的主要内容之一。拜年活动,就是在节日里为人际交往架起的良好桥梁。人们通过拜年贺岁的方式,走亲访友,相互来往。邻里之间,亲友之间小小的矛盾或隔阂,许多不开心,不愉快的事儿,通过相互拜年即可烟消云散,一扫而光,亲密如初。

"拜年"这种习俗,自汉代产生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出现一些新的拜年方式。近年来,每到春节期间,国家都要举行大型的团拜会,国家领导人向全国人民拜年问好。这种新兴的团拜方式,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怀与祝福,也增加了人民的幸福感。这种团拜会,也是对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拜年礼俗的传承和创新。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春节期间,人们拜年贺岁的方式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如今,电话拜年,手机拜年,网络拜年等等,已成为了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当代文明相协调的新兴的拜年方式,这也是对我国传统拜年方式的一种创新和发展,并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从古至今,拜年的习俗一直在渐进式地变化着。历史上,周秦时代以及后世那些繁文缛节的拜年习俗和礼仪,而今已所存无几。然而,无论拜年方式如何变化,拜年传递友情,促进家庭团结和睦,增进友谊,和谐亲情,促进社会人际关系和谐的本义,却始终未变。拜年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仪式和环节,也是培育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形式。

拜年还是人们寄托乡愁感情的一种载体。现在,我们中的许多人,走出了乡村,来到了现代化的大城市,住进了高楼大厦,成为了"小楼一统唯寡人"的城里人。不过,无论他们在外面如何风光,也无论他们在异地他乡是贫是富,只要条件允许,他们都要带着儿女,回到自己的家乡,给自己的祖先拜个年,向家乡的父老乡亲们问个好。这种思乡念土的桑梓之情是割舍不断的。

拜年的故事2:接祖宗·辞岁·拜年

文/石圣华

接祖宗

在老家,到了腊月二十四,年的大幕就徐徐开启了。这天下午,家家户户都用托盘端着祭品到祠堂里去,面对祖宗牌位烧香、放炮、三叩九拜,接祖宗回家过年。这风俗不知道始于哪朝哪代,反正大家一直这么做着,好像这天一到,一个村庄的祖宗们都早早地在祠堂集合了,等着各自的后人来接。幼年的我曾想过,祖宗既然是自家人,为啥要接呢?直接回家不就得了?莫非祖宗们要的正是一份尊重,一份后人的诚意?

祖宗接回家了,自然要好吃好喝地侍候,于是大家紧张有序地置办年货。吾乡就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天呐!莫起风,二十四接祖宗,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剁年肉,二七二八杀鸡杀鸭……"小时候,每年父亲把祖宗接回家后,我总是隐隐地担心,因为我知道,祖宗乃亡故之人,他们来到我家,住在哪儿?会不会捉弄人呢?倘若我家人哪儿做得不好把祖宗给得罪了,下一年度里不保佑我们,我们又该咋办?如此心悸,让我循规蹈矩、战战兢兢地在乡下度过了那么多年的春节。

后来,我明白了,作为一种神明的存在,祖宗其实就住在我们心中,老家人一年一度忙着置办的丰盛年货,并非为祖宗准备,而是或多或少借以祭祀祖宗的名义,此乃信仰使然,换句话说,是一种宿命的文化,因为大人们都知道,总有一天,他们自己也将成为别人的祖宗。

辞岁

辞旧迎新之际,老家有一项重要活动:"辞岁",挨个儿到已逝先人的坟地祭祀一番。

一个村庄,以家族为单位,一帮男丁带着祭品、纸钱。此举是向祖先们拜年呢?还是告知他们人间又过了一年?无论如何,在"却把新桃换旧符"的光阴门槛上,老家人不是自顾自大吃大喝,却能想到祖先,实属值得称颂的品质,所谓"百善孝为先"嘛。

然而,仔细想想,这里面藏有矛盾,抑或另有玄机。祖宗不是在年二十四那天就接回家过年了吗?为啥还要费劲儿到坟地走一遭呢?是不是乡亲们猜测,这荒山野岭里的祖宗们离家太久了,有的已然找不到回家的路,给他们送点年货,顺便再请一回?

如今,拜年的短信接二连三,持续不断。看着群发的五花八门的短信,我突然想:要是有条短信能给祖先们发过去,多好!

拜 年

大年初一,刚吃过早饭,村子里的孩子们就开始挨家挨户串门了,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个个身穿新衣,脸上洋溢喜悦。

来到我家门口,几个孩子不约而同齐声喊:"张奶奶,拜年啦!"这一声"张奶奶",只有领头的那个孩子喊对了,其余的孩子是乱弹琴,因我家在这个村子里辈分比较大,不少孩子得喊我妈老婆婆。我妈哪里顾得了这些,满面堆笑地接待他们,给他们拿糖果、糕点以及其它零食。孩子们收下东西,又匆匆赶往下一家。我发现,他们是有备而来的。瞧!一人拎一个购物袋,各种吃物装得满满当当的。

我们小时候,也像今天的孩子们一样串门拜年,印象中我们没拎袋子。也许那是物质贫乏的年代,人家给的丁点儿东西在途中就消灭了,哪儿还需要装袋进包?我们多半跟在大人后面,每到一家都要坐一阵,听大人们谈天说地,彼此交流打理庄稼、养儿育女的体会,相互传递朴素而真挚的祝愿,感觉其乐融融的,现在回想起来,仍觉挺有意思和意义。

如今,大人们很少串门了,他们大多坐上了麻将桌,孩子们串门似乎也变了味,好像就是冲着吃物而来的。这不,我妈就告诫她的孙子们:"你们也到人家拜年啊!总得把咱给出的东西赚回来吧!"

拜年的故事3:正月里拜年忙

文/施有民

在我的故乡,新春佳节期间,人们都有相互登门拜年问好的习俗,从古至今,源远流长、一代接一代、从不间断。它秉承着中华传统美德,记载着乡间淳朴厚道的民风。

现在回忆起多年前往事,仍然历历在目,如同昨日发生的一样。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是那年除夕结的婚,农村人都说那天不用找阴阳先生看日子,也没有男双女不双(按年龄)之说,那天是抢"乱岁",鸿运当头、鸿运冲天,是大喜的日子。直到现在,除夕结婚的帅哥靓女也不在少数。

那年初一,我忽被一阵阵脆响的鞭炮声惊醒,急忙揉揉眼看一下钟表,两点五十八分。赶紧催爱人起床,匆匆忙忙穿戴好衣帽、洗脸、刷牙后,便双双直奔父母房内。父母早已等待在大厅,看我俩到后,都站了起来。我说:"爹娘坐好,孩儿和儿媳给二老磕头了!"当时我记得地是用青砖铺的,我俩跪地时发出了"咚咚"的响声,磕头时屋地也发出了"当当"的声音。爹娘心疼地赶紧扶起我和爱人,娘眼里噙满了泪花,那是高兴的泪花:"儿子结婚了、儿子成人了。"爹却说:"孩子,今后你已成家,要对家庭负责,作为男人要勇于担当!"我听着爹的话深深地点了点头。

随后,我和自家的弟兄们、还有叔叔辈分的,首先,到自家的宗亲家向长辈拜年。因为是头一年,第一个"头",叔、爷辈分的大都给我红包,一般是一至两块钱。在当时,那还是真不少啊!我激动得连连给长辈磕头作揖。有个叔叔半开玩笑说:"小羔儿,长大了,成人了,今后要多孝敬老子啊!"逗得大伙哄堂大笑。

然后,就到左邻右舍的长辈家拜年,见面互致问候,大都离不开这两句话:"今年起得早啊,今天天气不错啊!"我有俩邻居,平常因为一些小事闹得多半年不来往。一方的小弟也自知自己理亏一些,主动上邻居老兄家拜年,"长兄在上,受小弟一拜。"做为年长的邻居也即时作揖"事情早已过去,我们不记前嫌,新的一年开始了,一切向前看。"兄弟俩握手言和。

大年初二,一大早母亲准备好了礼品。说实在的,那个年代,也就是选上等的面粉,发酵好、和好面,蒸出又大又白的馍馍,还有用黏米面掺玉米面编好多种花样的油果,炸出后又鲜、又亮、又香、又脆,满满地装了两个竹篮,上面用绣花毛巾盖上。母亲千叮咛万嘱,到哪里?去八里外的岳父岳母家拜年。那时连自行车都很稀有,全靠步行。我和爱人一人提携一个竹篮,有说有笑,不到一个钟头,便已经到岳父岳母家了。因为母亲有交代,到后不能入座,第一件事先放下竹篮,随即向两位老人磕头。同样是"嘣嘣"响、"咚咚"音。乐得丈母娘合不拢嘴。

大年初三,同样的礼品,母亲早已准备妥当,我要去姥姥家拜年。这天要辛苦了,因为路程远,而且在山区,但我心里是甜滋滋的,因为我童年时代是在姥姥家度过的,姥姥非常疼爱我。接近中午时分,终于到达了。虽说是数九寒天,但我头上还是冒出了热气。姥姥见状,心疼地对我说:"快快坐下歇会儿。"我哪敢怠慢,双膝齐跪,"叭叭叭"向姥姥磕了三个响头。姥姥笑得前俯后仰,拍着手乐呵呵地说:"我的外孙也结婚了,也成大人了".

大年初四,要到姑姑家拜年,因为在外县,我到邻居家借了辆自行车,带着礼品,乘着春风,心情格外惬意。姑姑见娘家人来自然十分高兴,先拿出花生还有水果让我吃,我牢记母亲的嘱咐,赶紧给姑姑磕头,姑姑急忙拉起我:"来了就好,来了就好!"

大年初五,农村也称"破五".这天把家里的垃圾送出去,换回"富土",其实过去是和混煤掺和在一起的红粘土。从这天开始,人们一年新的劳作开始了。人勤春来早,家家备耕忙。

后来我参加工作,春节过后到岗,同事之间有单拜的,也有团拜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QQ、微信已成为现代拜年的工具和方式,大家与时俱进。通过美好的祝福,良好的祝愿,相互的包容,拜出了祥和万事兴,拜出了和谐的新天地,拜出了国泰民安,拜出了太平盛世!

拜年的故事4:拜年

文/路玉景

临近春节,不觉想起了拜年那些事。小时候,我很喜欢串门拜年,初一一大早吃过年夜饺子,穿上母亲给我做的新衣服,着急地等待着天快快放亮,好跟着大哥、二哥串门拜年。等到天将放亮时,听大哥说"走!",我焦急的心终于放下,连蹦带跳地便跟在哥屁股后面,走出家门加入了"一大家子人"串门拜年的队伍。

"一大家子人"指的是我兄弟和本家大爷、叔叔家的兄弟们,每到大年初一一大早嘎伙着到庄里乡亲长辈家拜年,年复一年,年年如此,已成习惯。我们首先来到亲大爷家给大爷、大娘拜年,然后大爷家的兄弟们再到我家给我父母亲拜年,紧接着马不停蹄似地到庄里其他长辈家拜年。我们那儿拜年,男女都是分开拜年,也就是男的一帮、女的一帮,均有岁数大的领着。未婚女是不串门拜年的,只能在自家给自己的父母拜年。我们拜年的方式一直沿用跪下磕头的习俗,不跪下磕头,长辈认为你架子大,瞧不起长辈,如若一旦被长辈发现你没磕头,会被冷眼相对,一时是很尴尬的。拜年的队伍可以说浩浩荡荡,一拨接一拨,直到太阳从东方升起的那一刻,拜年的队伍才渐渐稀落下来。这时,在家等着来拜年的长辈,数算着来拜年的差不多了,赶紧整理一下衣服,简单打扮打扮,再到其长辈家串门拜年。

拜年很有趣,每到一家,刚进屋门,领着的就高声打招呼:"某某某过年好啊,给您磕头了!"兄长们在屋里跪下,屋里跪满了,其他就紧跟着在屋门外院子里跪下,一排一大溜,个个满面春风,喜笑颜开。有时,在院子门口遇上进出串门拜年的,相互笑嘻嘻地寒暄一番,大体都是过年好的问候。跪下磕头的一霎那,长辈一般拉着领头的不让磕,礼节性地让巴让巴,领头的会说:不磕还行?一年一次。边说边跪下磕起了头。这时,长辈立马去拿烟卷给拜年的大人分发,同时抓起糖果、花生、瓜子逐个发给我们这些小孩子们。在过去缺衣少穿、少吃的年月,能吃到糖果、花生、瓜子,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一看到长辈分糖果什么的,我们蜂拥而上,伸出小手,争相索要,笑得大人们久久合不拢嘴。等拜完年,小伙伴间相互拍着各自衣服上装东西的布袋子,炫耀谁领的多。

街巷上的拜年队伍匆来匆往,像赶集似的,有说有笑,不时相互打闹一番,引得众人哄堂大笑。年轻小伙在街巷遇见新媳妇,用叼着的香烟点上一个鞭炮,往新媳妇跟前一扔,吓得新媳妇捂着耳朵急忙躲闪,等鞭炮"砰"的一响,新媳妇和她一同拜年的妯娌们便开始追逐着放炮者打闹。有时是防不胜防的,年轻小伙悄无声息地跟到新媳妇近前将即将炸响的鞭炮一放,"砰"的一声,吓得新媳妇一哆嗦,朦胧一看,点炮者早已笑着跑出去老远,新媳妇想讨个"说法"已无济于事,只能笑着干瞪眼。近年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大有提高,放鞭炮的越来越少,都晓得放鞭炮污染环境对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了。不过,打闹的方式有所改变,将扔鞭炮换成了扔纸团、雪蛋蛋子(雪团)了,这既是一种文明进步的体现,更是一种思想境界的跃升。

拜年的故事5:父亲的拜年电话

文/张帮俊

每到新年的时候,父亲总会拿起电话给他的几位战友一一拜年。他打电话的样子,我至今仍印象深刻。

大年初一的早上,父亲会早早起床,放完开门年炮后,便开始了每年一度的"拜年电话"."那么早打电话,吵醒人家,不好吧!"虽然,母亲这样说,可是,父亲却只是笑笑说:"拜年电话就要早些打,这样既吉利,又显诚心。"母亲知道拗不过父亲,以后,索性也就不说了。

父亲拿出电话本,找出战友们的电话号码,然后,按照号码拨通电话。电话通了,父亲急不可待地,兴奋地大声说道:"老高,新年好啊!给你拜年了。"电话那头,也传来高叔的回话"老张,谢谢,也给你拜年了,代我向嫂子问好,祝你们全家新年快乐……"就这样,两个老战友抱着电话来了个"煲电话粥",一聊就有半个小时。在电话聊天过程中,不时传来父亲的笑声。

一个战友拜完年,父亲又开始给其它的战友电话拜年。当然了,也有战友不在家,电话没打通。父亲会换个时间再打,反正,对他来说,拜年电话都要打通,一个都不能少。当所有的拜年电话都打完了,他这才放下电话。

这些战友与父亲在当兵时结下了深厚的友情。退伍之后各奔东西,拜年电话也就成为彼此联系情感的方式。

当然了,父亲也不是光给战友拜年,也会收到战友给他打的电话。有年春节除夕夜,父亲正在洗脚,电话响了。他让我接,我一接电话,原来是老班长李叔打来的。我忙喊道:"爸爸,李叔的电话!"谁知我的话音刚落,就听"咣当"一声,父亲打翻了洗脚水……父亲干脆穿着拖鞋跑过来,接过我手中的电话,喊道:"老班长,新年好啊!"

在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电话成为父亲与战友间最亲密的联络方式。如今,随着智能手机出现,父亲的拜年电话方式也有了些改变。今年,微信语音已成了父亲和他的战友们拜年的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