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优秀的文字

2023/10/07经典文章

前言:优秀的文字(精选5篇)由贵客网收集整理,供大家欣赏与借鉴;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朋友,也可以进行收藏。

优秀的文字1:乡村夜色静美

文/孟宪丛

来长条沟村已经一个多月了。这个坐落在大青山皱褶中的小村,有着美丽的朴素,村里居住的人并不多,只是房屋依山而建,显得错落有致。尽管时令已经过了春分,但这里依然显得荒凉了一些,大树的枝桠仍旧卷曲着,等待春风匍匐过来后的舒展,山上的积雪还未融尽,一绺一绺地躺在背阴的沟坎内,但是大地在阳光下明亮了许多,已经有了一种跃跃欲试的景致。

傍晚,道道霞光喷薄在天际,不再那么刺眼,村庄里的袅袅炊烟扶摇直上,在山峦里浮游。我静静地望着这黄昏景致,直到最后一抹橘黄融入夜色。

坐在桌子前,整理一下驻村日志,还有羽毛一样零乱的心绪。和其他村子一样,长条沟村的年轻人也都在外面闯荡,村里最小年纪的已经50多,最大的93岁。清新的空气,清冽甘甜的泉水,养育了大山里的人们,尽管在村里人的不多,但八九十岁的高龄老人不少,且精神矍铄,耳目聪明。颧骨突起了岁月的沧桑,打满褶皱的脸上绽开一丛饱经风霜笑容,透着温润善良,祥和淡定,仿佛在告诉我什么是简单的幸福。祖辈生活在大山中的人们,憨厚朴实,我感慨生活在这片村落里的人们可以随时享受纯净的空气和大自然的美景,这里的山水养育了不少的硕士、博士生,成为大山永恒的骄傲,父老乡亲们的热情厚道,让我有一种朴素的感动,暖暖地盈满了我的心头。

驻村的日子里,我们走访了村里的不少农户,他们有因病而导致生活困难的窘迫,有养羊户因价格低迷的惆怅,有因条件所限致富无门的无奈……村民的纯真和质朴,渴望脱贫的眼神,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诠释和感悟,也让我深深意识到精准扶贫工作的任务之艰。

我轻轻地推门走出村委会办公室,街上的路灯柔和而平静,繁星满天,闪烁遥远,我的心境不由得也洁白而开阔起来,风吹草动般有起伏,有韵律。

驻村生活让我感受质朴美好乡村生活的同时,也感悟到在乡村生活需要一种静若止水的心态。和煦的春风把我的思念搭在榆树梢上探望,三月剪出的希冀在心头荡漾。这里的毛毛草,弯弯树,细细水,始终让我难以忘怀,甚至村民家里那些"饭柜子"、"筷笼子"、"墙围子"、"窗档子"都散发出过去时光的气味,唤起我遥远的记忆。确切地说,乡村的生活并不像诗歌那样优美空灵,但那种恬静的气氛和朴素意趣,却是任何一座物欲横流、人满为患的大城市永远也无法营造和复制的。

一阵凉风拂过,我紧了紧身上的羽绒服,望着起伏的山峦,心头飘过绵绵不绝的恬淡与悠远。若不是身临其境,是很难想像到小村的这种美妙,我倒觉得,在乡村生活,不仅是一种享受,一种情趣,更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有所升华,因为这里才是大自然孕育生命的根基,是世界万物的发源地。也许,通过一段时间的乡村渗透,潜移默化地磨砺,在我身上能烙出新的品性,新的观念,新的情绪。

可不是吗,不经意间,自己成为一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蓦然感到肩上有了一种责任。也许,我在帮扶工作中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但至少能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从一点一滴入手,与工作队其他成员一道,帮助村民克服困难,改变观念,创新思维,建设富裕美丽的家园,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有所建树。想到这里,我长长舒出一口气,感觉心情逐渐湿润,寂静的夜里传来几声犬吠声,显得清脆而有力。

月亮已经高高挂在天际,大地一片银白,乡村的夜晚依然静谧。让人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忘我境界,沉浸在充满诗意的宁静中。我不会预测未来,但我会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

优秀的文字2:生命的祭歌

文/廖超国

四月,是生命的祭歌季。因为清明在其中。在这个仲春与暮春之交的季节里,时而薄雨菲菲,浸透着人们淡淡的忧伤;时而阴风阵阵,包裹着人们绵绵的哀思;时而乌云密布,仿佛像压在人们心头的郁闷;时而浓雾缭绕,又如人们对亡灵的追忆。

还是诗人杜牧了不起,他只用一句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最精练的句子,就把自然的景色和人们的心情作了最准确的描述,好似一场独幕剧,把剧情的时间、地点、环境、人物、事件全都作了细致的交待,更像一幅画,读着诗句,头脑里就会浮现出来。以至后来的我们再也找不出比之更恰当的诗句而超过他们。

我们不得不由衷的佩服古人的智慧。在这样一个万物复苏,自然界以自己的方式催生新的生命诞生的时候,清明节就来了,这个古老的节日,由来已久,是我国民间重要的八大传统节日之一,那些重大的传统节日名称听起来就很有自然和民族文化的意味,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每一个节名都让人赋予想象,韵味绵长。清明节比其他传统节日相比还有特别之处,不像其他节日仅有一天,而是围绕公历四月五日前十日至后十日,近二十天的节期。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奠"之礼,后来民间相继仿效,用于扫墓祭祀,缅怀祖先,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固定的风俗,这一传统上升到文化层面,便有了追宗祭祖,感恩生命,弘扬孝道,凝聚亲情,亲和家庭的意义。更显智慧的是,其将国学文化"天、地、人"合一的目标追求融汇于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于一体,把应顺天时、敬畏自然,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的孝善理念,寄附于一个具体的时节上。让大众有了一种仪式,从中受到某种润泽。长此以往,文化的渗透便沃育着一个民族的生命力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说得更远一点,还与那个春秋时期的重耳和介子推一对君臣扯上了关系,臣子介子推铁心追随君主重耳流亡他国十九年,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辅佐重耳终成一代名君"晋文公",但论功行赏时,晋文公却将其疏忽,后经其他臣子提醒,欲提拔重赏,但介子推却不慕功名,不求利禄,背着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相见,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留下血诗,最终被火焚而死于山中,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愧疚无比,将其厚葬,修祠立庙,定介子推蒙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便有了寒食节。寒食节原在清明节前一天,唐朝将两节合二为一,便有了清明节,一直延续如今。

知道清明节,可能只知道生,理解清明节,可能才知道死,只有懂得了清明节,才明白人的生死。少年不知生与死,已知生死不年少。确实,当你明白生死的时候,已经不再年轻了。

清明节,其实,唱得是一首生命的祭歌。在斜雨细风或明媚晴好的日子,兄弟姊妹一道,有人拿着颜色鲜艳,随风飘舞的吊子,据传说那是阴间赶赴庙会的通行证,没有通行证,就拿不到阳世亲人烧去的纸钱。还有人拿着冥币、纸钱、贡果、鲜花。赶时髦的人还会拿用纸扎的轿车、别墅。这都是祭祀用品。一起来到郊外的荒冢或宁静的陵园,在自己亲人的墓碑前,清扫墓地,擦试墓碑,然后将吊子插上或挂起,摆上鲜花,献上贡果,烧纸,磕头,作揖、叩拜。一番仪式,追思离去的亲人,祈祷他们的保佑。将离世的人,再一次从心头唤起。送去祭奠,装进记忆,延绵思念,以至于不从心中淡去。在这里,我也要特别告慰在天之灵的父母,因为疫情被困在风暴的中心,不仅春节除夕没有去上灯,今年的清明节也回不去祭奠了,请原谅儿子的不孝。乞求神明,护佑你们安乐静息。想到这里,会勾起很多思绪,回想去年的今天,一些情景历历在目,当时行走在陵园的路上,就曾想过。以后的人们怕再难见到这样的景象,独生子女的这一代,特别是90后,他们去了城市,清明节只是一个假日而已,他们不可能回到家乡做这种祭奠。没想一念成谶,我虽不是年轻的一代人,今年不也没回去祭奠吗?人有很多时候真是由不得自己的。

在这样一个忧思的时节,适合思考一些生命或人生的困顿。我等凡夫,虽不具哲学家思辩,也不会动辄就跳入程式似的人生三大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样高大上的问题。但也会有一些寻思,诸如"人生究竞是什么?""活着到底为什么?"生命的价值在哪里?"这样一些浅陋的现实困惑。特别是今年,从春节到清明,几乎长达两个多月时间里,经历一场疫情的风暴,宅家隔离,亲历死亡的恐惧,这些问题就会不时冒出脑海追问自己。

生命始于一种偶然,这是毫无疑问的。你怎么成为当初的你,你是无法说清楚的,而且你成不成为你,你成为哪个家庭的一员,你生于在城市还是乡村,出生富贵还是贫穷,这一切都由不得你选择。从降生来到这个世界,你便开始了你的人生,其实人生就如一趟旅程,生是开始,死是结束。从生到死,这段时光,便是人们所说的人生。

人生就是一段时日,没有想象的那么长,至多也只有三万多天,而且还很脆弱。想想这次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死去的那些人,就明白了脆弱的含义。如果将人生比作一场日出日落,少年便是旭日初升之时,青年便是八九点钟的太阳蓬勃向上,中年则是如日中天,老年则是夕阳西下。

有一个段子把人的寿命说的诙谐有趣,也道出了人生的不易。大意是这样的,上天安排牛活60年为人类干活,但牛觉得辛苦,只愿活30年。上天准许猴子活30年,但一生要被人类玩耍,猴子感到太残酷,放弃了15年。上天让狗活30年,但要它一直为人类看家,狗觉得那样会很无聊,只愿活一半的时间。轮到人的时候,上天起先只安排了25年,让人尽情享受生活,但人不知足,觉得太短,上天便把牛放弃的30年,猴和狗不要的各15年,全给了人。这样人的寿命就由25年增加到85岁。所以,人在25岁前,活的是自己的寿命,无忧无虑,快乐开心。25到55岁,活的是牛的寿命,一味工作,辛劳无比,受尽人间的磨难。上有老下有小,为养家糊口,受苦受累,吃得少,干得多。56到70岁,活的是猴子的寿命,就要像猴子一样,在家哄哄孙儿玩,逗他们开心取乐。71到85岁,活的是狗的寿命,啥也不用干,干也干不动,老实呆在家里,像狗一样看守家门。其实人生的辛劳是自找的,通常讨来的多余的东西往往会成为负担和累赘。

人生远比段子复杂。短短的几十年光阴,总是在迷茫与清醒、失去与得到、成功与失败、荣耀与微卑、幸福与痛苦、快乐与忧伤等等矛盾的冲突中,与环境、与他人、与社会、与自己做出努力和争抗。但最后收获的仅仅是一世的经历,一生的体验。以为很有意义的人生,原来像魔术师精彩的表演,一旦穿帮看懂了便会不以为然。托尔斯泰曾说:"无论我们的智慧是怎样的无懈可击,都不能给予我们生命的意义。"人生其实是无意义的,一个生命到这世上走一遭,走得过程就是最大的意义。非要给人生赋予意义,无非是人生的感受与体验、生命的维持与繁衍,生活的快乐与开心,加上活得更久一些和在向社会索取时尽其所能回馈社会一些东西,最好是能做出一点小贡献。普通的生命如路边小草一样平凡,人承认自己的普通,和自己讲和,既是成熟的标志,也是幸福的源泉。

如果说生是一种偶然,那么死则是一种必然。正像诗人雪莱说的那样,"死亡是万物的定数".没有人会不死,上至帝王权贵,下至凡夫走卒都一样有结束生命的那一天。死亡是自然赋予生命的一种结果,也是生命的最大公平。人们对死的认识决定着他的活法。因为死能促进人认真思考生命的价值以及人作为人的本质规定,一个从不思考死的人,不可能真正理解人生。当然年轻的时候不会思考这个问题,但想要成熟人生应尽早思考。大多数人都期望长生不死,但这不可能。对死的态度,我比较赞同欣赏推崇王瑶先生的观念,"不想死、不等死、不怕死".这既含有深刻的哲理,又可以指导我们现实的生活。"不想死"就是"人生值得"活着的感觉真好"这种乐生的态度要求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活好每一天,活出自己的精彩。"不等死"就是"该做什么,该说什么,一切照样".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让每一天都活得不一样,而不是重复无数个一样的一天。"不怕死"就是"人人如此,怕也没用".顺其自然,坦然面对,该怎么就怎么,生死相联,死也许是另一种生的开始。手里拿着这三张牌,人生的游戏即使不赢,也不会输到哪里去。

清明的雨仍然下着,季节的流年,踩着自己的节奏从三月而来。自然界又开始了生命的更新。丛丛的新绿装点着树梢,那满树的花朵,在风雨中不舍的摇落,而后归便于尘土。那些盛放的花朵,就那么短短的一瞬,完成了她的使命,重新开始了生命的另一次孕育。燕子回来了,穿梭于细雨中,寻找旧家。眼前暮春景色也变成了迷离的烟雨。不远处,不知谁家的窗口,飘出巴乌低沉凄楚的曲调,想毕是怀念在前不久疫情中逝去的亲人。

四月,我们在心里唱着生命的祭歌。

优秀的文字3:春 燕

文/映石

乡村四月,恬静、温馨、美丽,像一幅淡墨水彩画。

身穿燕尾服的小燕子,翩翩然然,呢喃啁啾,是画幅中的精灵。

春天的油菜花开得黄艳艳金灿灿,梨花雪白,桃花粉红,小麦拔节,山梁野洼,青葱碧绿,煦暖的太阳仿佛一位慈祥的祖母俯照着大地。蓝天如洗,白云如絮,轻捷的小燕子就在蓝天白云之下,上下翻飞,唧唧啾啾,展示它那优美的舞姿。有时飞过屋脊,飞越树梢,飞向高高远远的山梁;有时天阴欲雨,云头低垂,燕子低飞,一群一阵,急速地在村巷在场院掠过来掠过去;有时又飞在田园,飞在树丛,同嘤嘤嗡嗡的蜜蜂应和酬唱;有时飞到农家院落,站在屋檐上同主人唧唧啾啾打起了亲热的招呼。

燕子恋人更恋家。春暖花开,燕子从南方历尽艰险,跋山涉水,来到北方,来到它秋天离开的老家。那个山梁,那个村落,那个青瓦红椽下的屋檐,那个一把白胡须在小院里出出进进的山里老汉,都让它十分熟稔,清晰如昨。屋檐下经年的燕窝完好如初,一对燕子夫妇站在窝边,忘记了飞越万里的疲劳,兴高采烈,妇唱夫和,同小院的主人,它的好邻居,亲亲热热说起再次相见的喜悦。虽然听不懂燕子在叙说什么,但一家老小还是喜气洋洋从屋子里走出来,仰头去看。于是燕子夫妇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欢欢喜喜从燕窝飞出,在大家的头顶飞来飞去,呢喃而语,非常亲热,宛如家人的团聚。农家院里驻一窝燕子,从春至秋日里梦里都有了天籁般的燕子的吟唱,更有了吉祥喜气的氛围,谁不喜欢燕子呢?

已经在我家住过多年的那对燕子,在全家稽首翘盼了几日之后终于又飞回来了。秋天飞向南方的燕子,要经过千山万水,有猛禽鸷鸟,雷霆暴雨,狂风烈日,那么小巧的身影,能否历经磨难,再次回归?真让人担心。可是,每年在春风荡漾繁花似锦之时,燕子夫妇总会如期而至。它们就像是去南方浪了一趟亲戚,一回来,慢悠悠在每个房檐飞过去飞过来,还低低地在我们头顶掠来掠去,几乎要蹭着我们的头皮了,翅膀划动空气的唰唰声清晰可辨。这对燕子好像对母亲更加亲热,要是母亲在院子里忙乎,燕子夫妇看见了总会一前一后,翩然相随,呢喃细语,那份热烈那份亲近真让人感动。要说这燕子可真灵醒,在我们家,母亲对它俩的关心真是细心入微。每年,屋檐下的燕子都要孵卵育雏,雌燕静静地守候在燕窝里的时候,我们孩子总爱站在檐台上仰望燕窝里的雌燕,每当这是,雌燕会目不转睛地用它亮晶晶的双眼回望我们,母亲看见了,赶忙把我们悄悄唤回屋里,指着我们的额头说:不能打搅,燕子孵小燕呢!母亲不但不让我们看燕子,更不让我们大喊大闹地玩。母亲的经验是从她自己孵小鸡得来的,那一年母亲从亲戚家换回二十多个优良鸡蛋,老母鸡辛辛苦苦孵了近两月,小鸡一个也未出壳,母亲很是奇怪,从鸡蛋保护到老母鸡孵蛋都与以往相同,怎么会一个小鸡也不出壳呢?一天,她突然想起,母鸡正孵蛋的时候,父亲在屋后用石杵打了一天的土块。母亲连忙从老母鸡身下取出鸡蛋,敲破几颗,鸡蛋的蛋黄和蛋清都是混的。母亲明白了,原来父亲打土块的时候,腾腾的石杵击打声把鸡蛋震坏了。因此,每当雌燕孵蛋育雏之时,我们全家都要走路轻轻,说话悄悄,唯恐惊动了育雏的燕子。待到燕子夫妇双双对对飞出院子,小燕子张着黄黄的小嘴嗷嗷待食的时候,我们才解放了般又跳又闹。

在乡下,孩子们都会这样一首关于燕子的儿歌:不吃你家米,不脏你家地,只借你家的屋檐垒窝育儿女,也给你家添份喜。燕子从来不给农家增添烦恼,养育小燕子,燕子夫妇非常辛苦,来来去去,去去来来,从田野叼回软软的小虫喂养小燕子,飞去的时候,又把小燕子的粪便衔在嘴里,扔到荒郊野洼,伶俐得像懂事有礼的孩子。母亲撒在院子里的谷物米粒等鸡食,讨厌的麻雀贼头贼脑总要偷吃急几口,而燕子一粒都不尝,即使是雨天不能外出捉虫,依然如此。天晴日暖春风和煦的好天气,我家的这对燕子还会招徕一大群燕子,这时候它俩异常兴奋,呼朋引伴,叫声呢喃,歌喉美妙。一大群燕子在我家院落上空飞上飞下,集体舞蹈,齐声歌唱,母亲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悦,说我家的这对燕子人情多好,你看这么多燕子都喜欢它俩呢?好一阵集体舞之后,几十只燕子唧唧啾啾落在高高的电线上,酷似歌唱山村春光的点点音符。

又到了春光烂漫,春色迷人的季节了,轻捷,伶俐,美丽,像小精灵一样的小燕子,在乡村明丽灿烂,景色怡人的春天翻飞旋转着迷人的舞姿,吟唱起醉人甜美的歌声。

优秀的文字4:响水潭边留美好

文/李国民

在老家孟津县白鹤镇牛王村的峡谷中,河水冲刷形成一块巨大的红石板,旧时,每年清明前后,新竹生于石缝,飞泉潺潺,如帘似幕,此处形成孟津八大景之一——"石板新篁".

如今,"石板新篁"旧址的景中之秀——响水潭,约一千平方米,深三丈多,深处有一泉眼,潭水水面外形似巨人的脚掌,丰水期小清河飞流直下,潭水似蘑菇状翻涌,水花击石拍岸,呼呼作响,在悬崖峭壁间的谷底,回声连绵不断。枯水期潭水较浅较小,但仍不见底。因方圆十里独此一个天然老潭,成为村民游泳和垂钓的好地方,也陪我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

我们春季挖野菜、洗野菜。每逢双休日,小伙伴们像刚出笼的山鹿,矫健敏捷,撒欢儿乱跑,握铁铲,跨涧越溪,不到半个时辰,挂着露珠的面条菜、杀鸡菜等野菜便收入篮中,三五成群潭边一坐,把菜篮没入水中,任由溪水恣意冲洗,菜和篮子都洗得一尘不染,为母亲凉拌热蒸省去不少麻烦。

我们夏季扎猛子、捉蟹逮虾。每遇丰水期,响水潭飞瀑斜下,飞珠溅玉,水光一色,蔚为壮观。初学游泳者,在潭边浅水区,狗刨猫扒似的洗澡戏水;水性一般者,在中水区,仰泳、自由泳,会啥用啥,似野鸭闲庭信步,水花拍岸。

我们秋季漤(lǎn)柿子、烤天牛。金秋十月,硕果飘香。放学以后,我们像山里猴一样狂奔,兵分两路向响水潭进发,一路沿溪侦察情况,摘取上等的青柿子,一路在潭边过水沙地挖坑,去石留沙造穴,把青柿子刻上记号,掩埋到过水的沙穴中,一周后,凭自然水温脱涩,嚼一口,脆甜可口。待到秋雨过后,潭边谷底、坡上溪畔,天牛满天飞,我们用手逮、用草帽扑,一袋烟工夫,战果颇丰,一只只天牛收入囊中。我们掐脏留净,用潭边的月牙泉水反复清洗,就地柴火一架,天牛在烟火升腾中吱吱变成美味。

我们冬季溜冰、捡奇石。冬至过后,到了枯水期,每遇鹅毛大雪,满山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响水潭谷底,空气干冷,哈气成冰,响水潭水面凝结成一圆形天然溜冰场。大人前滑探路,小孩紧随其后,胆小的牵手慢滑,胆大的随心所欲,呲呲的摩擦声,擦肩而过的尖叫声交织在一起,此刻,平常寂静的响水潭成了欢乐的海洋。而去溪边捡鹅卵石"捡宝、鉴宝、藏宝",也成了馈赠亲朋好友的香饽饽儿。

那时,春夏秋冬,各有所乐。如今再回老家响水潭,潭仍在,但水流、响声渐小,已难觅旧时景象,听说已有几拨儿投资商过问此潭想投资。也许脱贫攻坚的雷声,已唤醒蓄势待发的梦中人,"石板新篁"盛景再现已为时不远。

优秀的文字5:五月粽飘香

文/鲍捷

端午将至,菜市场多了卖粽叶、卖糯米红枣的小贩,翠绿的粽叶、洁白的糯米、暗红的干枣层层包裹起来,小巧玲珑,像古代绣楼里被宠爱的小女儿,绿绫罗白衣衫,眉间一点朱砂痣,是骨子里的清秀,又有了千娇百媚的味道。

忆起儿时每年的这一天,我总是在老屋度过,三代同堂,大大小小十几口人,好不热闹!我们小辈儿常常围坐在奶奶身边,笨手笨脚地帮奶奶包粽子。奶奶是个小脚女人,尖尖的小脚手掌那么大,吃了一辈子苦的奶奶手可灵巧了,她熟练地将粽叶一叠,用手指捏两撮糯米,加入红枣后又捏两撮糯米,使劲一压,再用青绿的粽叶绳一绕一拉,一个紧紧实实的粽子就神奇般地在手里诞生了。我们兄妹几个按捺不住,自告奋勇上前帮忙,常常是弄得一团糟。奶奶慈爱地望着被我们捣弄得一塌糊涂的粽叶和糯米,一边嗔怪着赶我们走,一边又重新包。

等到煮粽子的时候,是我们几兄妹最盼望的时刻。我们寸步不离地守在灶台边,小鼻子耸耸地、使劲闻着飘满粽香浮游上升的蒸汽。等粽子煮好起锅,小堂妹顾不得烫手,第一个要剥开吃,奶奶无奈,只得将粽子放在凉水中冰了给她。热热的粽子散发着粽叶的清香,香得缠牙,小堂妹湿湿的手上粘满黏黏的糯米,奶奶慈爱地看着她吃,不时帮她擦擦脸擦擦手。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我们,真是幸福!

又是一年粽飘香,爷爷奶奶却离开我们去了天堂,年幼的兄弟姐妹陆续长大,分赴各地工作求学,老屋那温暖的一幕成了我们心底最深刻的记忆,连着我们的血脉亲情!

如今,市面上各式各样的粽子多了,花样多,馅料也讲究,买回来,只要微波炉加热就可以食用,只是吃起来,少了儿时的滋味和奶奶的味道,或许,岁月深处,对粽子的牵挂更多地来自于陈年的温暖吧。

买上洁白的糯米、清香的粽叶,配上鲜红的枣、嫩绿的葡萄干、饱满的莲子、金黄的玉米仁,回家,也包一回棕子,重拾一次童年的记忆。

系上碎花围裙,在厨房里忙碌。把糯米用心淘洗,浸在水晶碗里,洁白的糯米泛着如玉的光泽,把配料洗净、浸泡开来,红枣、莲子、葡萄干、玉米仁……一一切成细小的碎片,像一小摊五彩斑斓的亮片堆在案板上,红红白白黄黄绿绿,煞是好看。学着记忆里奶奶的样子,把散发着清香的粽叶叠成漏斗型,把糯米和配料拌了,手指捏起两撮轻轻放进去,又捏起两撮轻轻放进去,压得实实的,晶莹的米里一点点红、一点点绿、一点点黄,像一只只小蝌蚪,生动地游弋着,活泼可爱。

儿子放学归来,站在厨房门口看我,眼睛笑成了月芽儿。他说,妈妈,你好棒,像个大厨师啊。一边说,一边像儿时的我一样,自告奋勇地跑上前,东捣西乱地帮忙。

童年的记忆,又回来了!

"桃儿红,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粽叶香,包五粮,包个粽子裹上糖……"和儿子一起哼唱着童谣,一起动手劳动,手越发轻快了,满心欢喜。

端午之夜,再次仰望星空,心中不再失落,安静而甜蜜,仿佛趟过了一条月光河,一颗奔波的心,稳稳当当地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