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关于童年的文章

2022/12/09好文章

关于童年的文章(精选12篇)

童年旧事

文/瑛石

在我的记忆中,我的童年家里发生了很多事,有些是我亲身经历的,有些是后来哥哥姐姐们讲给我听的;就在我出生不到一周岁的时候,爸妈想把我送人,其原因父母并没有告诉我。而我后来自己慢慢体会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那时,他们已经感觉到有一种巨大的厄运在向他们袭来。然而,他们最担心的就是眼前刚出生的,不满周岁的孩子。经过内心的争斗和父母的商量,决定将我送给另外一个镇上当时最吃香的供销社主任,用以来填补他们膝下无子的空缺。可是,当主任提着礼物上门来抱养我的时候,我那年迈的病魔缠身的外婆,哭喊着抱着我执意不肯将我送人。爸妈怕老人担心,不肯说出把我送人的缘由。外婆哭着说;“二姐(妈妈排行老二),这么白白胖胖的孩子你们怎么舍得送人啊?孩子长大了就是你们的臂膀啊!看看吧,这孩子天庭饱满,地阔方圆,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呀!”这时哥哥姐姐外婆妈妈哭成一团。那位主任看到此情此景,也不禁潸然泪下,走开了,爸爸将他送到门口,张开嘴想说些什么,却欲言又止就这样,我留了下来。假如,我真的被送出去,不知道命运又是怎样的安排呢?那就不得而知了。

果然,我们家的厄运接踵而来,首先是外婆的病逝,继而全家被下放到农村(文革期间对有阶级问题的人,下放到农村接受教育改造。)。我的童年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了。

爸妈带着全家来到一个叫双轮河的大队中插队,那个傲慢的心怀叵测的大队支书让我们先盖房,等房子盖好后又把我们分配到最最边远与三县交界的一个小山沟的村子里。爸爸愤怒了,但是,在那种社会环境下父亲却没有一点办法,只能忍气吞声。为了博得大队支书的一点点怜悯之心,爸爸带着我去找他求情。大队支书用一种嘲笑的坏坏的表情对父亲说;这就是党的安排,你必须服从。如果明天再不去那里出工,你就是对抗贫下中农,你就是黑五类,我们大队要开你的批斗会。说完狠狠的把没抽完的烟蒂扔在地上,再踏上一脚,走开了。当时的情景我记得非常清楚,我当时吓坏了,我一生都不会忘记他那张肮脏的丑陋的扭曲的脸。父亲久久的呆在原地没有说话。在这种情况下父亲只有带着我们去那偏远的小山沟插队了。那个生产队的村民都是赵姓居多,村落很小,所以叫“赵小湾”。到了赵小湾队长看了看我们一家八口人,对父亲说;我们队里很穷,现在粮食就不够吃,你们一来,这日子该怎么过啊!父亲说;这都是大队支书安排的,我们也只能听从分配呀!当天夜里,队长偷偷的把仓库里的粮食全部分给了那些农户,致使我们家劳动了三个月,没有分到一粒粮食。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父亲只有到各家亲戚去借粮了,这后来就成了每年父亲不愿意做但必须要去做的一件囧事了。

那天,妈妈对爸爸说;我们一大家人长期借住在生产队的牛棚里,这也不是长远之计啊,你去央求一下队长,能不能借一些木料给我们盖间草房。父亲用仅有的几块钱给队长买了一些点心拿到他家里,跟队长说;您看,我们既然来插队就是想好好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扎根农村,为社会主义多作贡献。但是,我们一大家不能总住在牛棚里啊?希望队里借点木料和茅草我们盖两间草房。队长先是说没有木料,后来想了想,又诡秘的笑了笑答应了。房子盖起来了,妈妈高兴的借来元宵,做好让我跟哥哥一起送过去给盖房的人吃,我虽然馋得直流口水,也没敢吃一个。我和哥哥刚走到工地,才盖好的新房突然“澎”一下坍塌了,巨大的气浪,从窗口里,房门里带着草沫和灰层窜了出来,有人从房顶上摔了下来,大人们慌里慌张的扒开断木和泥巴救人,工地上乱着一团。父亲吓傻了,妈妈只是低低的抽泣。后来才知道,是队长给了我们被虫蛀过的木料,木料不堪重负,坍塌了!有好长一段时间,我在想;那个年代,人心为什么那么黑,那么坏,那么没有人性啊!说实话,我每每想起这些心里就会像刀割一样疼,然而,在后来的十年中,他们对我们家的伤害一刻都没有停止过。我们兄弟姐妹从来都不会忘记这一切,可是,我们只是回忆那段痛苦的历史,却没有一丝复仇的想法,因为我们都是善良的人,而且我们知道,过去的将永远过去,过多的纠结那段历史,不亚于揭开已经结痂的伤疤,所以,让那些伤疤慢慢的愈合平复才是正确的。我们讲起那段历史,就是要告诉自己,今天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父母为我们所吃的苦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做人要知道感恩,要珍惜眼前的幸福。

我们插队的那个小山村,是光山县,商城县和潢川县三县交界的大山里面的一个小山村,翻过村子后面的那座大山就是潢川县了,向东跨过一条小河就是商城县的地界。这里地理位置特殊,交通极为不便。山坳里的这个村子三面环山,一面临河。村里的人们一般很少走出山坳,记得村里有位老太太,一直到死都没有走出大山,不知道镇上是什么样子。在这个山坳中间,有一条不算太高的山岭,把这座本来不大的村子一分为二。西边的半边村子住户比较多一些,而东边只有三户人家。我们的房子建在东边,而且还是离那三户人家很远的,后山上的一片山坡上。父亲当时选择东边居住,也一定有自己的想法。从我家门前一路下坡,直通到东边村里。路的两旁和房子的四周都栽满了白杨树和刺槐树。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树叶,绿油油、光亮亮的。远远看去;在山花烂漫,绿树淹映的山坡上有几间低矮的草房,房顶上不时飞来各种叫不上名字的鸟儿,它们时而在这里狂欢,时而在这里叽叽咋咋的吵闹,甚至还在上面做窝下蛋。草房的东边是一片绿油油的菜畦,菜畦的四周都种满了向日葵,那黄色的花盘,多么像一张张美丽的笑脸,在微风的吹动下频频点头。房屋坐北朝南,依山而建。门前是一片开阔的大院子,地面上用石磙碾得平平整整的,又被哥哥姐姐们打扫的干干净净。院子的尽头被一排刺槐树包围着,树的下方种着一片洋姜,叶子肥大,槐树开着白色的花儿,洋姜开着黄色的花儿。一高一矮,一黄一白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西边是鸡舍和材垛既整齐又干净。村子里的那些人,总是把我们当成阶级敌人,说我们是台湾派来的特务,把我们住的地方叫“小台湾”,现在想起来真的好笑,他们无知愚蠢仅到了如此境地。

山坳里的春天分外的美丽;各色各样的野草长出嫩嫩的鹅黄的牙儿,那翠绿的茎苔多么像小姑娘拼命伸直的,纤纤的细腰一般,好像要把一整个冬天休眠,得来的充足的劲头,全部释放出来似的。山坡上,红的绿的黄的花儿,引得淡黄色的蝴蝶,欢天喜地的舞着,又引得穿着花坎肩的蜜蜂,嗡嗡的飞着,甜甜蜜蜜的绕着,。你看那整个山坳成了花的世界,绿树的海洋。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那槐花了,它不仅是我最喜欢的,也是在村子春荒(春天的时候,没有庄稼的收成,农民就没有粮食吃)的时候最能救命的一种食物了!我曾经写过槐花当时是怎样帮我们度过春荒的,我二哥为采到槐花而受伤的经过。写那段历史我自己心里也很难过,赔了不少伤心的眼泪。在那个时候,春天的风好大哦;当春风刮起的时候,真的是天地一片混沌,让你睁不开眼,头发乱的像疯子一样。然而,我却最喜欢站在那风里,因为,我可以闭着眼睛,让狂野的风在我脸上肆虐,而那裹在风里的槐花,就会温柔的抚摸着我的脸庞。同时,那淡淡的清新的槐花的香味,飘进我的鼻孔,那沁人心脾的味道,至今仍记忆犹新。

转眼炎热的夏季就到了,中午树上的知了“热啊!热啊!”的拼命地叫着。我朦朦胧胧的醒来,大人都去下地干活了,只有我一个人还躺在凉席上。我光着屁股从床上爬下来,刚走到门口,母鸡从鸡窝里跳了下来,跟在我屁股后面“咯咯哒,咯咯哒”的叫着。我心烦意乱的踢了母鸡一脚,母鸡炸着翅膀跑开了。当我走到院子的时候我惊呆了;满院子都是红色的蜻蜓,他们飞得很低很低,好像要寻找什么地方躲避一样。我拿起院子里的一把笤帚,在空中挥舞着,碰到笤帚的蜻蜓纷纷的落到地下。那只母鸡马上跑过来,高兴地炸着翅膀,欢快的啄食着落到地上的蜻蜓来。我追逐着蜻蜓,母鸡追随着我。从院子追到山坡上,又从山坡追到了山顶。天突然变脸了,西边一大片一大片的乌云遮住了太阳。风,不知什么时候也刮了起来。蜻蜓和我身后的母鸡都不见了踪影。我突然发现面前是一大片豌豆地,在风的吹动下,豆角秧翻转了过来,那嫩绿的豌豆角,浮现在了我的眼前。我扔下笤帚,飞快的跑到豌豆地里,把那嫩绿的豌豆角拽下来,塞到嘴里咀嚼起来。那个年月,像黄瓜、茄子、豆角等蔬菜就是我们顽童的美食了。拽累了,我就坐在豌豆藤上,坐累了,我干脆就睡在豌豆藤上。吃饱了就躺在那里看蚂蚁搬家。山风吹在被我踩倒的一片豆角藤上,发出呼呼的声响,身上凉爽爽的舒服极了。突然,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噼里啪啦的雨滴砸在我的头上、还有一丝不挂的身上。我慌慌张张的爬起来,向山坡下的家里跑去。雨越来越大了,地上很快就聚满了水,我跑着跑着,脚下一滑,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我满身都是泥水,雨水打在我的脸上,我已经无法辨别方向了,我只好仰着头大声地哭喊着,妈妈,妈妈……

秋风,微微的吹着,吹散了秋虫的哀鸣、吹皱了一塘又一塘的秋水、吹落了恋恋不舍的黄叶,然后演绎了一场根与绿叶的情义。后山坡上那些树儿都悄悄地脱去了绿装,只剩下枝头顶端偶尔还挂着一片或两片绿中泛黄的小叶片,当风儿吹过来,它们就使劲的抖动着,像两只呼喊救命的小手。大一些的树儿,光秃秃的的树枝指向天空,傍晚时分再落上一两只乌鸦,大有 “枯藤老树昏鸦”的感觉。相反,山坡上散落在各处的莲子树,叶儿不仅没有落下,却由绿转红了。红的好像天边燃烧的晚霞一般,与北京香山上枫叶的颜色,有过之而无不及。山上的野茅草半枯的立在那里,像溃不成军的士兵无精打采的站着。那些无处躲藏的野兔,在草丛里来回的穿梭着,引得我家的那只大花狗,伸长着舌头,满山遍野的追赶着它们。

村子里的打谷场上,渐渐地热闹起来;大人们把收回来的稻穗堆在打谷场上,堆得好高哦。孩子们都在打谷场上嬉戏打闹,而我总是远远地看着,不敢靠近。因为每次去玩他们都把我当台湾的小特务,非打即骂。夜里打谷场上的火把好亮好亮啊,每个人的脸,都被火把照映得红彤彤的,而四周就显得更加黑暗了。

冬天,如约而至。北风夹杂着雪花,吹着口哨到处追赶着行人。人们一个个双手插在袖管里,缩着脖子走在雪地里。院子里的积雪已经很深了,门前的槐树枝丫上,也积了很高的雪,偶尔飞来一两只饥饿的小麻雀,把那积雪又扫掉了一些。哥哥姐姐们在院子里堆着雪人,用两只黑豆做了雪人的眼睛,好漂亮哦。可是,转眼又被小麻雀叼去了,雪人瞎了一只眼睛。哥哥气坏了,拿着笤帚追赶它们。然而,身后又有小麻雀,叼走了另外一颗,这回雪人完全瞎了眼睛。我穿着一双没有后跟的破球鞋,去外面等妈妈回来;妈妈早晨起得很早,把家里自己种的花生拿出来炒熟了,然后装到筐子里拿到集市上(翻过我家后面的那座山,是潢川县的一个叫林集的集市)去卖。妈妈说;等攒够了钱给我买一双鞋的。我一个人走到后山上,站在雪地里,浑身像筛糠一样发抖。北风呼啸着从山脚下刮了上来,扬起了像白面一样的碎雪,一阵阵的扑倒我的脸上。我用袖管不断地擦着脸,眼睛凝视着远方。远方除了风雪,就是白茫茫的积雪。天空阴沉沉的,天地之间朦朦胧胧的什么也看不清。我的脚已经冻得麻木了,两只脚使劲的跺着,手拼命地搓着脸。就在我快要坚持不住了的时候,山坡下出现了一个小黑点,我大声的呼叫着;妈妈……妈妈……妈妈拼命的爬上山顶,一把把我抱在怀里,嘴里使劲的骂着;谁让你来的,你这个小畜生。妈妈飞快的把我抱回家,然后,放我坐在床沿上,妈妈的两只手拼命的搓着我冻僵的双脚,然后把我的脚捂在怀里,妈妈的眼泪落到了我的库管上。我渐渐的感到妈妈的体温,身子不再颤抖了。这一幕我永远记得,妈妈去世时,我哭得最伤心的原因,就是想到了如同这样的一幕幕。

点点童年

文/佐言堂

从小贪玩懒惰,虽喜欢闻书墨香味,却只是浅尝辄止。林先生《城南旧事》中童年趣事的传奇与平凡,神圣与稚气让我觉得神秘却又扑面而来。《城南旧事》仿佛是我童年于纸上的映射,出自林先生之笔,却件件倒映出那个渐行渐远的童年的我。

一个深秋的黎明,我带着全家人的期待呱呱坠地。在这个天已渐凉的清晨,给这个新家庭带来许多温暖和希望。“宝宝你知道么,为了迎接你的到来,爸爸已经早早准备好了你需要的小衣服、小鞋子和尿布。”小时候顽皮的我翻箱倒柜地找乐子,无意中翻出了妈妈在我出生后记得日记。当时并不觉得什么,如今只记得这句话,回忆起来却热泪盈眶。虽未为人父母,但这份激动、幸福在我回忆时慢慢扩散。

从小我出过不少糗事,印象最深的是我幼时总是上火,常常就在一段时间里厌食,什么都不想吃。每次去奶奶家,奶奶就拿出来一小的黄色半透明药瓶,倒出来几粒红色的如小米般大小的小药粒让我吃。我好奇总问她这是什么,“七珍丹”。没想到这三个字在后来如同魔咒般刻在我脑海里。吃过或熟悉七珍丹的人可能会知道它强大的副作用——导泻。这可让我在幼儿园里丢尽脸面。看着老师们的掩面而笑,听着同伴们的嘲讽之言,我就如霜打的茄子,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威风,幸好每次都有妈妈给我善后。几次之后,在妈妈的询问下终于意识到罪魁祸首是“七珍丹”。后来去奶奶家就拒绝吃“七珍丹”。可是无知的我哪儿敌得过老太太的“狡黠”?她把“七珍丹”熬成水让我喝,不出意料再次中招,而且似乎比以往的副作用更严重。我便下定决心——再也不去奶奶家玩了!哼!

父母曾说过我两岁那年搬过家,但我已全然没有印象了。他们说在那之前,为了更好照顾我,就把未婚待嫁的三姨叫到家里来和妈妈一同照顾我。从我刚刚会走到祸害四邻的那段时间里,三姨一直精心地照料我。在我印象中,“三姨”是我在会叫“爸爸”、“妈妈”之后会叫的第三个名词。三姨不仅照料我的吃喝拉撒,还是我那时最好的玩伴,每当我得到了新的玩具就会屁颠屁颠地找三姨一起玩。似乎三姨不是一个能给我带来玩具的人,但是她却能陪我一同在玩具和童话里徜徉,陪我一同想象,一起笑,一起闹的大朋友。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这段欢快时光被我弄丢了,直到后来姥姥有一次跟我讲三姨从我家回来以后哭了好几天,姥姥就劝她想我就回来看看我。一段似乎是被小时候的我随意摆放的记忆又被重新捡了起来,至此我再也忘不了——那天,三姨像往常一样穿着外套,而刚起床的我踩着其他叠好的被子玩儿。突然妈妈让我和三姨道别,我停下来,看着已经穿戴好的三姨,愣住了,说了一句:“三姨,你多会儿回来呀?”,妈妈连忙道:“小傻瓜,三姨回自己家去呀,不回来了。”之后我就记不清了,记不清三姨是怎么走出家门的,也记不清后来发生的事,只是听姥姥说那天我哭了一个早晨,谁劝都不行。现在,我每年过年回乡下的姥姥家,见到三姨,总会抱着她,轻轻道一句:“三姨,我回来了!”,三姨也总是笑着抬头看着我:“长大了!”

对啊,不是我弄丢了,是我长大了。小时候的画面已经渐渐远去,我微笑着擦干两颊的眼泪,慢慢转过身。是啊,“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孩子呵,让人心疼的孩子

文/荏蓝葳蕤

孩子,你们只要一直一直地去简单去无忧无虑才好啊!在这个世界上,很多的事情,太过复杂,你们毋须现在就去懂得;很多的心情,太过烦忧,你们也毋须现在就该体悟。多希望,你们只要,快快乐乐没心没肺地去玩耍去闯祸,就好了,因为这才是真正属于你们的金色的幸福的童年呵!

可是,为什么,小小年纪的你们就已经开始学会去察人言观人色了呢?为什么,看来一脸无辜的你们也渐渐练就了面色不改地说谎骗人了呢?又是为什么,在你们本该充满稚气的脸上,竟有了如此多好似来自心底深处的忧愁了呢?你们知道吗?看到突然就变得如此老成的你们时,真的会很让人心疼。

有些事情,如果可以的话,倒宁愿你们懂得越少越好。即使是必须要明白的,也多希望你们能越晚懂得些就好了,毕竟,心里承载的东西越少些,心事也会少些吧?这样于你们而言,才可能会更多些单纯的幸福吧?再者,大人世界里的那些事,总是太过复杂难懂的,又何必非让孩子也去过早地接触到呢?大人们本该是孩子们幸福童年的忠实守护者,可如今,却正是我们这些大人,正用自己有意无意的言行,一点一点为孩子那原本清澄明净的心里抹上了阴影,添上了心事。然后,那些单纯可爱的孩子们,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变得心事重重,担忧甚多,也开始对身边的一切变得警戒,不再轻易信任。

孩子呵,让原本简单快乐的你们走向复杂忧伤,总是如此容易的,几句粗暴的斥责就能做到。可是,再想让你们重新信任重回简单,却是那么难上加难啊!

孩子,最不忍心看到的,是你们眼眸里那越来越多的藏不住的心事,还有你们发呆时脸上无意间表露的忧愁。那眼眸里,本该藏着属于你们的调皮狡黠的,那脸上,本该载着你们的快乐无忧的。可是,如今,却只剩了让人不忍的心事重重,只剩了让人心疼的少年老成。

孩子,请记住,那些烦恼,那些过错,都与你们无关的,它们也毋须成为你们的心事和忧愁,所以,少想些,少虑些。你们,只需好好地享受自己的童年,即好!要知道,拥有一个简单、快乐、无忧的童年,对于你们来说,才是最大的幸福!

我的童年

文/九满

我的童年是在藕池河东岸的一个小乡村度过的。

小时候家里穷,穿打着补丁的衣裳,喝照得见人影的稀饭,每日里却活得快快乐乐的。

春天,水稻插完了,大人收住了腿,我们却忙开了。趁着夜色提着马灯在田埂边、小沟里寻找黄鳝。夜色笼罩着整个大地,万籁俱静,只有青蛙和昆虫坚守在它们的"根据地"里,忘我地卖弄着呼朋引伴的歌喉,此起彼伏地唱着夜的进行曲。我提着马灯行进在夜的深处,眼睛紧盯着光与稻田接触处,希望能够发现夜游的黄鳝。

有一次,我在一根电线杆旁发现一条很粗的黄鳝,我用竹夹使劲一锁,黄鳝呲溜一下窜出去了,稻田的水很浅,它在水里扭动身姿激起的水声招引着我,我连忙紧跟,最终把它捉进了鱼篓!我欣喜得在田里转了好几圈。那是我今生捕获到的最大的一条黄鳝,足有一斤重。

到了麦子收割前夕,我便有了一大任务,在麦田边看护麦子,追逐来偷食的麻雀。我持了长长的竹竿,很神气地在麦田边奔跑。风吹,麦浪翻滚,一波一波,像黄绸缎铺开来,淹没了小小的人,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也成一株金色的麦穗了。

夏天,是我童年时代最快乐的季节,阳光暖融融的照着村庄的每一寸土地,也晒得人昏昏的,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三五成群,争先恐后地往藕池河蹦去。赤脚淌进河里,河水在脚丫之间流淌着,如金丝绸缎般绵柔,轻轻地吻着我的脚丫,温柔地表达对我的好感。下到河里,必定在河里蹦跳着,这一蹦跳,惊走了小鱼细虾。不过,一静下来,又有胆大、不怕事的鱼吓游到我的脚下,似乎在试探着有无风险。此刻的我,觉得自己有了神奇的召唤术,可以让小鱼小虾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当我们脱光衣服,欢天喜地地扑进水里,比谁钻得远、钻的久,相互追逐,相互泼水……初次下水,是不敢往深处走的,小心翼翼地呆在河边,调皮的伙伴会趁你不留意,把你拖入深水中,免不了呛几口水,然后被送回岸边,时间长了便学会了游泳。

夏夜,乡亲们从四面八方不请自来,齐聚防洪堤上。河边长满了野草灌木,不知名的昆虫蛰伏在草丛里,低吟浅唱,婉转动听。偶尔飞来的萤火虫,忽隐忽现的亮光,将夜空点缀得五彩缤纷,给水乡的夏夜平添几分温馨和浪漫。大人们摇着蒲叶扇,有的躺着静听昆虫的呜鸣,有的坐着给小朋友讲嫦娥的故事,或讲蛇吞象……有时候,大人讲鬼的故事,听得我们头皮发紧,背脊冷嗖嗖的。好像鬼就藏在我们附近某个黑暗的角落里,窥视着我们,会冷不丁地溜出来,将我们捉走。我们既害怕又想听,便朝人堆里钻,生怕落在外面。

秋天,常常是天刚蒙蒙亮,天边还残留着一片即将融化的明月,我就起床放牛了。那时候,我除了上学,挑河挖沟,插秧割稻,什么活都得干。夜幕降临,月光初上,那是我们最轻松的时刻,吃过晚饭,我们在邻居家屋外大声喊着,然后,大家集中到某一个小伙伴家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就地取材,拿起零零散散的木棍作为"武器",分成两个阵营开始"打仗",霎时间,乡村静谧的月夜被我们打破,到处响起冲杀声或木棍碰撞的"砰砰"声。

人以食为天,红薯收获后,母亲做完饭后,灶膛里留一些火星,选大小合适的红薯填进灶膛,让未燃尽的柴禾灰埋好红薯。过大半个时辰,母亲用木柴扒出一个外皮煨烤得有点焦黑的红薯。母亲像杂耍似的,将红薯放在双手间来回抛换拍打,还不停地用嘴使劲吹柴禾灰,待红薯稍微冷却后,小心地揭开红薯皮,金黄色的红薯肉好诱人啊,香味浓烈。母亲递到我的手里,我急不可耐地咬一口,啊,好甜,甜中带着香,香中带着滑,滑中带着软,真好吃!

冬天,最开心的活动莫过于抓鱼了。在小沟里,先一二十米的用泥土一段一段的截断,然后用脸盆、木桶从内将水一盆盆一桶桶地舀到外面,水越来越少,鱼开始乱着一团起来,活蹦乱跳,似乎已经知道自己的末日已经到来。当小沟里的水只剩中央一点点了,我们开始捉鱼,摸着、捞着,我们的小手冻得通红,嘴唇发紫。当我带着捕捞工具回到家,母亲会帮我脱衣服,叫我去洗澡。随后,我们家的餐桌上就多了一道荤菜。

我永远都忘不了1970年的那个冬天,一场大雪,我被赐予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屋后的藕池河里结满了一层厚厚的冰,我和几个小伙伴顶风冒雪,在阵阵尖叫声中,欢快地在冰面上溜来滑去,尽情地追逐嬉戏,此刻,似乎整个世界都是我们的。当我们往河中心冲去的时候,突然听到一声细微的冰裂声,我一惊慌,加重了脚下的力量,冰层破裂,我的一只鞋子灌进了冰水,也许是出于求生的本能,我们转身往岸边飞奔,速度是如此之快,也许超越了后来刘翔飞出来的世界纪录吧。

于是,我奔跑着进入了我的少年。

父亲的童年

文/胶州秋恋

我的童年是孤独的,父亲的童年是苦涩的。

对爷爷没留下任何的印象,因为在我出生前,爷爷就已不在人世了。倒是奶奶健在,一直活动八十四岁。爷奶育有三男两女。父亲身前有一个大姐和一个哥哥,父亲排名老三。

羊倌儿父亲

父亲1945年出生,那时,抗日战争刚好结束,内战重又开始。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都很艰难。父亲从六岁起,就在家“顶梁抗柱”了。每天的任务,就是赶上令人眼羡的群羊去放牧。父亲每天放牧的那群羊,成了家里改善生活的希望。同村的母亲回忆说,自己对父亲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总看到他赶着一群羊放牧。

在我七八岁时,父亲也给我买过一头小羊。那时牵着小羊放牧,很是悠闲。一边看着小羊吃草,一边欣赏眼前美景,无比惬意。眼前的如茵绿草上,挂满了珍珠样的水珠,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耀下,她们练起了缩骨功,最后竟能消失得无影无踪。穿着被露水打湿的鞋子,走起路来像是溜冰。看着远方如水洗过的青山,在阳光下是那么的令人心旷神怡……我还经常想像着大山那边的神奇。

但却难以想像父亲放羊时的心情。因为父亲特别爱好学习,据说为了要上学,差点跟爷爷闹翻。父亲在放羊的时候,应该没有心情欣赏这美景吧。

有了父亲的辛苦,这群羊长得人见人夸。在那个物资奇缺的年代里,这群羊可以卖上个好价钱。当这群羊长到膘肥体壮的时候,爷爷没舍得卖。后来养羊的人多了起来,羊的价格开始下跌,爷爷更不舍得卖。再后来羊的价格跌起来没完没了,爷爷才忍痛割爱,把羊都卖了。前后折了不少钱。

抠门的爷爷

听说,爷爷是个很过日子的人,别人给了绰号,叫“王弱儿”。这个词在当地可是个贬义词,意思是说人的日子过得有点太抠门。

据说,从老爷爷辈上传下来些家产。到爷爷这辈时,家底还算殷实。但爷爷日子过得特抠门。一年到头,一家人从来不能改善生活。如果要吃顿饺子,总要瞒着爷爷。家人会故意在一个角落撒下一些豆子,再设法让爷爷发现。爷爷会一边嘴里埋怨着,一边不停地捡豆子。等他捡完了,家人再把留好的饺子端给爷爷,还不敢说是自己家包的。这样爷爷才不会生气。但有时也会被爷爷看出些破绽。怎么自己一个人吃的饺子,全家人却都在打着透着饺子味儿的饱嗝?

那时候,爷爷积攒下的两钱,都买了土地。他认为,地才是农民的命根子。以致于解放后,打土壕分田地时,所有的地不仅都被分掉了,而且差点被打成了富农。

搂草的艰辛

从八岁开始,父亲就开始要早起搂草了。这是为了给那些牛羊准备过冬的饲料。

那时候,离村近一点的草早被人搂光了。原来有草的地面,如同被人剃光了头发的的脑袋瓜子。大风一吹,尘土飞扬。父亲搂草,要跑到几十里外的荒岭上才行。有的时候,父亲要背着大篮子,拿着搂草耙子,天不亮就出发,一直要搂到天黑透才能到家。

父亲当时带着几个红面饼子,一壶水。连双像样的鞋子也没有。据说穿在脚上的鞋子早已是镂空的了。深秋的天气,早晚已经很冷了,可父亲还是穿着他那件破烂不堪的单衣。翻沟越岭地去了,再翻沟越岭地回来。两头不见日头。父亲吃得红面饼子,是我童年时最难以下咽的粮食了。可据父亲说,那可是当时最好的饭食了。中午饿的时候,吃得是又香又甜。

走进学堂

父亲是八岁才走进学堂的。爷爷不愿意,可拗不过父亲的坚持,父亲最终还是进了学堂。爷爷是个极封建的人,觉得上学没什么用处,倒不如在家种地,有口饭吃来得实在。再说,还有一大家子人需要养活呢。父亲可家里的“顶梁柱”了。父亲自知上学机会来的不易,学习甚是刻苦,成绩很好,一直在班级领先。五年之后,父亲顺利考进了初中。

当时的初中,在当地可算是最大的学堂了。因为要到一个离家十里路的大镇上学。父亲便没了时间回家干活。但父亲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来读书,成绩也是出类拔萃的。当时能读初中的人,国家就已经有了补助。每天的午餐,都能享用到一个馒头。每次父亲都是把一半馒头省下来,利用周末回家时间带回去,让家里兄弟姐妹也能尝上一口。老师看父亲这么懂事,还经常接济父亲一些白馒的饭票。父亲当然甚是感激。至今,父亲难忘他的启蒙恩师,只是后来找了好多年,也没音讯。

令人可惜的是,三年自然灾害到来了。家里的人实在揭不锅了,更无力供给父亲的学业。父亲含泪辍学。老师为丢失这样一个优秀的学生而感到惋惜,曾多次上门替父亲求情。但每次看到父亲的家境,总是含泪离去。从此,父亲便又开始了他劳作生涯。

饥饿中的童年

饿呀!那时,除了饥饿,还是饥饿。正如当了本村支书的大爷,在一次村民大会上发火时说的那样:“你们不要跑了,到时候饿得你们三根筋挑着个瘦头,看你们还能不能跑。”那是是因为开会时,小孩子不太懂规矩,到处乱跑,还打闹,大爷生气时,才说来这样的话。当时听了这句话,感觉非常好笑。因为我们没有体会过被饿得三根筋挑个瘦头时的滋味儿。

倒是听说大爷的二儿子,我的二哥,尝过这种滋味儿。

三年自然灾害时,几乎所有的人都饿得两眼放着绿光,见到什么都想肯上几口。所有的人都面黄饥瘦,所有能吃的东西都被吃光。包括所有树的树皮。一开始,人们只吃榆钱,槐花。等这些“可口”的东西吃完了,人们都就饥不择食,向所有的树皮下嘴了。直到所有的树,被吃得只剩下森森白骨般的树干。最后,连同一些草根都成了人们的美食。

虽然家乡没有发生易子相食的惨剧,但却有过“父子争食”的事情。一位父亲带儿子在田中劳作,妻子给丈夫送饭,父子二人各一个很小的红面饼子。丈夫吃完后,儿子还在一边儿品尝着美味儿,一边儿在嘴里嘟囔:“有点咸!”这时被他父亲一把抢过来,说了一句,“咸就给我吃吧!”几口就给吞掉了。

父亲的哥哥,我的大爷,十一岁结婚,十三岁上有了第一个儿子。等大爷家的二哥也满五岁时,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家里没东西吃,二哥只能喝“稀粥”。粥是由树叶羼了很少一点高梁面熬成的。喝得再多也不能充饥。直喝得二哥小肚圆滚滚的,里面的绿色树叶历历可数,只是隔了一层薄薄的肚皮,好像用手指一戳就能破了的肚皮。二哥靠在一棵被啃光了皮的树旁,已经是奄奄一息了。好在二哥命大,后来竟奇迹般活下来,但身体一直较弱。

那时的父亲,白天要下地干活,晚上饥肠辘辘,饿得面黄肌瘦,只剩个骨架而已。

那时,每天晚上都会有人家哭。哭声一起,就知道谁家有人饿死了。每当听到哭声,奶奶就起床,逐个摸一下孩子的鼻息。都有正常气息,奶奶才会再安心躺下。

在这样提心吊胆的日子里,父亲一家人相濡以沫,共同渡过了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

花灯掩映的童年

文/杜学峰

似乎一切美好的记忆,都集中在童年,确如冰心所说,童年是“真中的梦,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上世纪七十年代,生在农村,没有幼儿园、学前班可上,大人们忙于出工无暇顾及,学龄前的孩子处于一种原生态的“放养”状态。村里每个小孩,都对过年有强烈的渴望,因为过年不仅有好吃的,能穿上新衣,还可以得到一盏漂亮的花灯,哪怕是最穷的家庭,也绝不会委屈孩子的这个美丽梦想。

一到腊月,便是孩子们的欢乐辰光了。除了到处玩闹,便是缠着大人做花灯。我大舅是个做花灯的行家,他做的灯往往别具一格,不仅扎实紧凑,还精致漂亮。他最擅长扎微型的龙灯,只有两尺来长,但颇有龙的威风,身上用黄色亮纸做成的龙鳞,还有“画龙点睛”之笔,晚上在灯光映衬下,龙鳞金光闪闪,龙眼炯炯有神,非常抢眼,把别的孩子羡慕得暗自咽唾沫,我和哥哥非常得意:谁叫他们没有巧手的大舅呢?

从正月初一开始,每天便巴望着天早点黑。一黑,小村便是花灯的天下了。花灯式样特多,什么狮子灯、兔子灯、老鹰灯、小猫小狗灯……俨然一个空中动物园。处处灯光闪耀,笑语欢声,孩子们心里满盈着快乐,兴冲冲地游走,大人们也饶有兴致地观望,品评着。当然,也会出些小“事故”,比如,阿华和阿明暗自较劲,比试着手中的老鹰和兔子灯谁最漂亮,边跑边大声争吵;小泥鳅才六岁,灯里的蜡烛动不动就熄了,只好一再跑回家找爸爸;瘦猴不小心绊了一跤,手中精美的鲤鱼灯顿时烧成了纸灰,只剩下黑黑的花灯架子,心疼得他哇哇大哭;立章则因为跟弟弟抢那个大而漂亮的花灯大打一架,结果被爸爸关了禁闭……

后来,不知是谁拿回一盏硬塑料做外壳的花灯,里面是一只小小的灯泡,装电池的那种。这种不用蜡烛不担心熄灭的灯,把大家都眼馋坏了。于是接二连三地,有更多的孩子擎着不熄灭的花灯出来显摆了。最兴奋的是小泥鳅,他举着灯东一下西一下地碰墙、撞树,嘴里还直叫“熄不了,熄不了”,结果一不留神,跌下一处高岸,花灯报销不说,还险些弄折了手臂。

玩灯的游戏一直会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才是真正的花灯节,那一夜,在大人的默许下,孩子们都尽兴地玩,直到夜色阑珊。花灯掩映下,朦胧摇荡,氤氲映出的,全是童年时代五光十色的梦和念想。

身处繁华闹市,心系童年老宅

文/独秀岩红

身处繁华的生活中,往往的使人增加惰性;久居闹市的尘世喧嚣里,常常的使人感到郁闷!从青春韶华走到晚年时期,总会在闲暇时候想起过去,若说寻找一种归家的潜意,那就是走进童年的那间老宅。在上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从农村返城回到自己的家里,又被分配到本地铁路部门工作,在这个四十年工作期间职务几经调动,经过漫长困难岁月和人生风雨路程,依然还是记得童年时住过的老宅。

我们这个世间浮华的东西,往往掩盖了记忆中的怀旧,如同一件时隔多年的往事,在不经意之间突然想起时,已经在流经岁月的长河中泛起一圈圈涟漪,再一次回首往昔时光夕阳下凭栏远望,生命旅途褪去了繁华过的色彩,几番寻觅牵回斑驳旧事已寻不回最初的模样。而恒古不变是心底埋藏的思念,只是随着人生光阴留下记忆中的点点滴滴,每当想起童年那些时光就会注入在回忆的脑海,从未随着岁月流逝而老去,至今回想起来成长路上走过的时光依然记忆犹新。

我对童年时期与过去的事情,只要有时间就会常常的喜欢深思,也喜欢追忆人生旅程走过的点滴,怀旧是一种来自生活里质感的唯美,可能是亲历的过程更喜欢去琢磨和探讨,即使岁月的时光告诉我,红尘路上流逝的往昔老去,即使当初故事和经历年代早已遥远,可无法搁浅我对童年的怀想与记忆中老宅,记忆中的怀旧和追念都是无法从心底抹去。每逢饭后闲暇时间和夜晚无事的时候,我习惯了一个人的回忆,想自己人生一切记忆中经历的道路和事物,即使一件实物,或者一份情怀,顿感强烈的思念在情感中蔓延……

每当畅游在岁月的长河里,经历红尘的艰难险阻,走过岁月的沧海桑田,无数记忆中走过的回忆,至今唯独深记得是那童年时光的那间老宅,虽当初童年时期所住的老宅早已被开发商夷为平地,却在我的心底依然傲立着还是那间老宅,即使随着人生光阴过去很久更是深情难以忘却。在我脑海里至今还记得老屋的样子,那是一间红砖砌成的墙与黛瓦铺就的屋顶的老房子,这间老宅无论经历多少年的岁月,在我的记忆中以前过往不曾褪去,烙在脑海是童年时经历的点点滴滴,每逢夜色降临的时候,感情是那么的强烈,思念中还是那间老宅;无论如何都会想起童年的老宅,情感占居了回忆里的一切。

童年时光里的老宅,总会有着难忘的回忆,是一种精神的信仰,是记载着岁月变迁,光影流动的岁月,当回首昔日寄写斑驳的时光。它如同一个时光的穿梭机,回忆里面装满过我所有的美好。记载着成长路上的欢颜笑语,每次回忆牵回青涩时期的成长过程,在磕磕碰碰和跌倒过又爬起来的样子,童年时候走过无数的快乐和懵懂的岁月。老宅是人生回忆中一本读不完的书,翻阅中让我找回人生自信与坚强。

童年的时光与过去老宅,成了一道无法斩断的情怀。在回忆人生成长过程相连的碎片,每一段都是儿时的活泼弄影,每一次无论欢乐过和忧伤过的人生思念。回忆过去与父母在一起那些美好的事情,仿佛又回到童年时期一次放学回家,脚步轻轻地迈进老宅门槛的时候,闻到母亲早已为我们做好的饭菜,又像当年与兄弟姐妹们灯下孜孜以求的学习,每当晨起的阳光照进纸糊窗棂的童年老宅,我与弟弟和妹妹赶快的起床,起床之后赶紧的穿衣与洗涮和吃完早饭,背起自己书包疾驰的赶往学校的样子,夜晚时分常常置身被月光照亮的老宅里,坐在桌前一个人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每天作业。

至今回想过去有着不老的情怀,童年时期老屋仍在我的记忆里,即使岁月磨蚀与无情的风雨中,依旧不忘饱受的风霜,在光影斑驳中呈现被无情破坏的残砖断瓦,随着时间难以找回童年原有的街道与老宅,如今退休之后更加显得这般疲乏,好像一位风雨中步履瞒珊老人的孤独身影,视线里还有老宅那脱落的墙皮,如同人生承受了多少岁月的无情和洗礼,总是给予人生一种卑微而不堪的心灵错觉,老宅总会让我有着经常回忆和难以割舍的思念,并带着童年时期的梦想如此安详地睡着……

童年老宅没有现在城市高楼的雄伟和高大,也没有达官贵人府邸的金碧辉煌与装饰的彩绘夺目,只是寻常百姓家继承祖上传承一种古朴的风韵,人类历史中见证着艰难岁月这杯苦酒的涩涩浓浓。在现实社会经历着扶风淋雨的抗争里,展现着一种童心熟知父母之爱比海洋还深的感情,当靠近时涌动心情中是老宅的柔情依依,人生无论走到哪里依然是一种不舍的眷恋。当清风又一次拂起便是飘飘摇摇的落叶之秋,秋天总给人一种寓意凝然的质感,每次驻足只剩老宅原有地基上充斥内心都是凄凉与清幽。

我一直对童年老宅有着熟悉的印象,成年之后更是有着难以叙述的情感独白。老宅浓缩着童年里的甜蜜,每一块砖与瓦都刻画着童年心里的记忆,在这个老宅里有父母对儿女们多年来的养育之恩,父母每天奔走在风雨中为家打拼的艰辛一幕幕,在崎岖的人生道路上有着上一辈的坚强和刚毅,父母从未被任何困难击败,执着承担家庭重担成为子女生命里最真实的写照,在成长的风雨中指引我们的正确道路和生命真谛。

我有时候到海明路步行街买东西,就要路过童年老宅所在位置的小区,停下我的脚步颇有感触的注目。其实,“老宅”并不老,是日本占领东北时建筑的房子;据说,当时是日本人在此开的商行,我在童年曾见到这块牌匾,当时有个长辈能看懂那个上面的文字,这块牌匾上写着是什么“株式会社”的字样,在我记忆里童年老宅经历几番沧桑的容颜背后,老宅是我童年时期走向生活道路的起跑线,也为我点亮了人生指路明灯的光芒,照耀我一路前行与风雨兼程的走向旅途,在成年之后不畏困难并更加的顽强。纵使童年老宅真的再也找不到了,而老宅依然是人生路上的一盏灯,一直照耀我前行和长明不灭。

童年老宅一直是心的温暖,无论是“上山下乡”在农村时,还是工作之后结婚有了自己小家,只要有老宅就有家的感觉,那是当年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我们的家!每逢假日都要与妻子带着女儿探望父母,当时与家人一旦又回到童年老宅倍感亲切和温暖,结婚多年来总是有些时间就去老宅看望父母,人生没有父母在老宅就如流浪在外,老宅是在外面打拼子女们心中最温馨的港湾,只要回到老宅才能意识到有家感觉真好,在父母身边享受天伦之乐那便是真正的回家,回到我们作为他们子女温暖的老宅。老宅是我们人生年华里的明亮的镜子,镜子里经常地浮现我们父母辛劳一辈子的容颜,父母为了我们总是勤俭持家的一点一滴,每次听到播放有关敬老爱老的歌曲,就会想起父母为了柴米油盐犯愁的皱眉,父母人生路上拉扯我们在风雨中成长过程的辛劳,我们作为子女没有忘记父母付出一辈子,在人生风雨路上父母为我们撑起伞的样子。

在2000年9月6号这一天早晨,母亲在白城铁路医院四楼病房里去逝,当时看到病床上躺着满头白发的母亲,我仿佛看见那被病魔无情夺走母亲的生命,她不再是我们兄弟姐妹儿时撑伞时的容貌,据护理母亲的妻子说,老母亲,一直在念叨着我,说是让我一定要多休息好,每天还要上班挣钱养家那!我当时看着母亲脸上的苍白,让人不得不感到心疼!上天啊!你为何这般无情……

今夜此时,已是秋暮时分,窗外冬天将至之际,随着一股冷风吹来的寒意,我好像坐在老宅的窗台前,看着外面秋景感受着老宅被光阴蹉跎和夜晚的肃穆静谧,老宅不知为何总会依旧让我安详地睡着,记得母亲在世时怕我被杂音的吵醒,她老人家总是习惯性的关闭房门与窗扇,使我听不到外面街上川流不息的噪音,老宅是我一直喜欢做安静梦的房间,在那里感觉安全和不被打扰,不被任何声音所吵醒。

童年老宅没有任何的喧嚣,没有俗世繁华争斗的吵闹。早已习惯了老宅生活的温暖,在成长过程与人生岁月中,会伴着亲人们的呵护静静地熟睡。老宅梦里常听黎明响起的汽笛,听鸟儿在树枝欢悦的唧叫,看勤劳的父母与长辈们一个个晨起,总是日复一日的上班工作和下班回家的样子。他们从不羡慕浮华的闹市熙攘,只想完成工作能够多赚些钱回到家里养育子女,每次趴在墙头在阳光明媚的照射下,看到父辈们巍峨的身躯并安全的走回来,那是我们这帮孩子最感到高兴与快乐之时,比顽皮时更显得无比兴奋而喜悦。

老宅是我人生记忆里最深的印记,那是父母用心血在岁月里铸造的形象,至今还记得老宅的一窗一棂,童年时期是父亲用一种牛皮纸糊的窗棂,因为那个时代很少见到谁家安装玻璃的窗户,父亲不知为何发明一种出奇无比的杰作,就是用那些秫秸和麻绳捆扎成窗帘御寒,这些都是父亲几经周折做成挡窗的帘子,每年一到冬天窗户能够用上秫秸的窗帘,可是父亲为这个家不受寒冬之苦而编制的。平时老宅那个部位脱落与一砖一瓦的更换,更是父亲用双手辛苦劳动修缮的结果,每块砖瓦都藏着父亲的憨厚和耿直,老宅是童年时代的高大形象,更是父亲给予子女们的光辉形象。

思念是生命里的一首歌,唱给童年岁月是父母的坚强,在风雨中不管任何狂风暴雨的侵袭,敬重与孝顺父母依旧不会动摇。父母不屈不饶教会我们人生应该怎样坚强,教会我们世上没有过不去的风风雨雨,父母的榜样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旅途没有走不完的坎坷崎岖,父母教会我们活着一定坚韧不拔,我们的父母言传身教告诉我们,在世上为人处事要光明磊落。昂首立于天地之间,人生行沧桑正道。

人生要有一种与世无争的思想,生活里不去攀比繁华的大厦,永远记住童年老宅给过我们温暖时光,始终保持着中华传统文化与俭朴的美德,老宅依然是心底那种最快乐的童年回忆,即使早已被人推倒只剩残垣呈现着,依然不会迷失于现实里的物欲横流和车水马龙。无论面前的社会再怎么喧嚣不息,心底还是刻着当初童年老宅的旧时轮廓。可能有人会说这样叙述好像与如今有着全然无关,可事实又展现着我们拥有的沧桑,毫端泼墨写就一份童年老宅旧时伤怀的流逝,并不是对流金岁月的逝去叹息,而是我们灵魂最终归宿与人生记忆里色彩。

家的感觉真好,温暖来之幸福,斟给岁月一杯酒,在光阴里用浓香酒来庆祝,庆祝又迎来一个冬季,冬季过去就是明媚的春天,让我们沉醉于耕耘的天地,当再一次觉醒时便是好风光。让我们奔跑在现实与繁华之间,活着绽放生命的无比绚丽与价值,在风雨中期盼浪迹天涯的游子,都回到年迈父母身边和温暖的家。岁月流逝尘缘渐远,人生光阴匆匆似水。而思念依旧在风雨中沉吟,感受红尘苍凉与风雨吹打,胸襟容纳了光阴里的一切故事,梦呓噙满了所有对老宅的情怀。珍藏着对过去的美好回忆,这篇思念文字蕴含着坚强的意义,诉说着对童年老宅感情和人生几番叹息,依旧写着品味人生这杯苦酒的酸甜苦辣,却不会违背一个人具有的道德与生存的法则,只有努力提高自己才会得到人生幸福。希望每位作为父母的子女,都来孝顺自己年迈的父母,人生不要忘记我们童年老宅,那是父母抚养我们长大的家!忘记过去的艰辛,就意味着我们忘本……

葡萄藤下的童年

文/陈虹

那日,读汪曾祺先生的《葡萄月令》,文章从一月葡萄藤的冬眠开始,一直写到十二月再次冬眠,葡萄出窖、上架、打条、掐须。灵动的画面,一下子唤起我对葡萄的回忆,没有一种植物让自己那么熟悉热爱了。

童年,住在一处平房,院子中有一大片空地,父亲用来种葡萄。似乎有记忆起,院里就有了葡萄架,夏天枝繁叶茂,秋天果实累累,哪年种的,我不知道。每年春天,父亲都会带着大哥刨土,把葡萄藤从黄土中翻出来,搭在用竹竿制成的架子上,葡萄藤深棕色,梢头已钻出一点绿芽。然后就是浇水,父亲用扁担,一担担往家里挑水,大哥和姐姐力气小,只能拎上半桶,晃晃悠悠往家走。“水一定要浇足,要让藤梢上滴出水来。”我心里存满疑惑,这还能滴出水呀?我始终未见过葡萄藤滴出水。后读汪曾祺先生文章才知道,葡萄藤中空相通,从梢头切断过的破口,会往下滴水。父亲是个工人,不是果农,却知晓这个道理,应是听人说的吧。

葡萄藤也开花,是淡黄色的小花,一场雨后地上就会落满葡萄的花蕊。父亲在葡萄藤下摆上一张方桌,他坐在凉椅上看书,我们在方桌上写作业,母亲在厨房淘米摘菜,烧火做饭。风过,葡萄叶上残留的雨滴落了下来,发出沙沙的声响。雨后的阳光透过枝叶,把葡萄叶的样子刻在了地上,那种斑驳的光影迷离,使人忘了时间,忘了自己。

葡萄架下浓荫,就是我们乘凉的地方。在葡萄架下,母亲做针线活,我和姐姐写作业、做游戏、看小人书。一家人吃晚饭时,葡萄架下更是最好的地方,傍晚的微风凉爽惬意,饭菜的香味和着果树的香气在小院弥漫。小院中、葡萄架下,有父母庇护,有姐妹相伴,一起摇扇喝茶,听父母说一段家常闲话,这是一段岁月静好,时光安然的记忆。

盛夏的夜晚,在葡萄架下乘凉,晚风习习,月华似水,我和姐姐躺在竹席上,仰面朝天,看满天的星斗和瞬间划过天空的流星,母亲一边摇着蒲扇赶走蚊子,一边给我们讲着故事,此刻似乎时间已经静止,那种温馨让我们对皎洁的月亮,对浩瀚的夜空,对悠远的时空心怀敬畏。

初似琉璃,终成玛瑙,攒攒簇簇圆圆小。到了初秋,小院中的葡萄熟了,在翠绿欲滴的葡萄叶下,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像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的,个个水灵灵的,看着就使人垂涎欲滴,“入口甘香冰玉寒”,贫瘠的岁月中,这葡萄显得更加珍贵了。

我家的葡萄每年都会收获上百斤,母亲总会剪下一串串饱满均匀的葡萄送给街坊邻居和家里的亲戚,让大家尝尝鲜。邻居家的红枣、石榴熟了,也会给我们送过来。初秋的时候,小院里瓜果飘香,大家心里满是收获的喜悦。

在春天里浇水施肥,在夏天里藤下纳凉,在秋天里采摘紫红的葡萄,在冬天里挖土入窖。童年的四季,因为葡萄的绿意盈盈、果实累累而显得丰盈和充实;童年的故事,也因为这些枝繁叶茂的葡萄藤而变得温馨和美好。

流年似水,童年的很多事已经忘却,唯独家乡院子里的葡萄,成为我童年回忆中最温馨的画面。如今市面上葡萄品种繁多,可怎么也吃不出童年的味道。在葡萄藤下长大的童年,是我一生一世的怀念——它让我在不断流逝的时光里,又一次看到了童年快乐而幸福的光影。

童年世界的一角

文/阿米野

太阳出现的那山,我从未去过,我觉得它太远了,我的腿那么短,走不到那里就会被偷人的抓走的。

那山很高,高过我们住着的这座的一半,我住着的这山,是我见着的最矮的,左边的,右边的,前面的,都比我们的高。一个都不带我去,我没上过山头,所以后面的山没见过,如果有人愿意带我去的话,我是很开心的。

爸爸嘻嘻哈哈的,最喜欢和他的朋友们在一起喝酒,醉了会把在下蛋的母鸡抓来给朋友做烤鸡,酒没了会把大土罐里发酵着的玉米水酒倒出来喝,倒不出来还在倒,真讨厌他喝酒的样子,喝太多,连我去扯耳朵都不知道疼了。

妈妈,很忙,一会烧火做饭,一会挑水,一会儿喂猪,喂鸡,去房前的菜地里扯瓜,冬瓜、南瓜、丝瓜、洋丝瓜……还去房后的菜地里,很忙很忙……

姐姐呢,帮着妈妈转,饭后要约着寨子里的伙伴们去放牛,听姐姐说过很多放牛时候的事情,好像很好玩的,姐姐觉得我太小,一次都不带我去。

他们都那么忙,只想把我搁在一边,所以到现在我都没去过山的后面看看,我只能找邻居哥哥们玩了,但是听妈妈说姨妈就是住在山的后面呢。

童年·母亲·油灯

文/晴空之泪

常常想起童年,想起记忆里的那盏油灯。

童年的光阴里,十个夜晚就有近乎一半是断电的。于是,多少个夜深人静时便自然而然地在油灯下度过的。家里有一盏制作精致的玻璃高脚煤油灯,青色的底座,布满美丽的花纹。灯座上有一个金属的旋钮,可以调节火苗的大小。扭开灯芯,一股浓重的洋油味便扑鼻而来。亮如水晶的玻璃罩子,细腰大肚,宛如一个宝葫芦似的。灯身晶莹剔透,灯罩明亮洁净,显得那样的优雅,宛若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因为她的作用实在是大,母亲对她的爱怜便超越一切,白天闲着的时候,便常常将她像古董似的置于高阁,生怕我们一不小心碰碎了她。

夜幕降临时,母亲会小心翼翼地亲自取出油灯,摘下灯罩,对着灯芯,划根火柴轻轻点燃,尔后罩上玻璃罩放在书桌上,火苗便乖乖地不再左摇右晃了。灯光虽然微弱,然而在这漆黑的夜晚则显得尤其光亮与可贵。书桌上,灯火在舞动;书桌前,我正一笔一画地写作业。夜很深了,透过窗向外望去,白日里翠色欲流的水杉叶儿不再清晰可辨。地里不知名的小虫子叽叽咕咕地叫嚷着,平日里看的那些《聊斋》里的若干镜头便接二连三地涌现过来,让人之心弦骤然绷紧了许多。许是母亲读懂了我的心,便问问我"饿不饿?""热不热?"如此,有一茬没一茬地找我说话。望望那微黄的,正跳动的火苗,看到那正在一旁边纳鞋底,边守候着我的母亲,一颗不安的心便渐渐平静了许多。母亲不大识字,教不了我的读书、写字,然而,生活再忙,再艰辛,她总会这样雷打不动地陪着我静静地做作业。

还记得那次,因为走神的缘故,把老师布置的"每个字母写十遍"的任务,听成了"每个字母写十行",直到半夜一点多,我还在马不停蹄地书写。劳累了一天的母亲,就那么不言不语地陪伴着我,时不时用扇子替我拍打两下蚊蝇,用毛巾替我擦把汗珠。每每抬眼望着她时,遇见的便只是那含笑的眼神,不带丝毫抱怨的色彩。终于大功告成。母亲这才笑着说:"看你,成熊猫眼啦!"油灯将我的额角,将我的鼻孔熏得黑乎乎的了。母亲打来一盆清水,一遍遍地替我清洗干净,这才放心地与我上床休息。第二天,在我依然沉浸在梦乡之中,她却早已起床,拾掇家务去了。

因为洋油熏染的缘故,那玻璃罩总会隔一两天就会被烟熏得黑黑的,影响视觉效果。这时,母亲总会拿出棉布,小心翼翼地把手伸进去擦拭,直到它亮堂如新,这才作罢。那一次,我自告奋勇地替母亲擦拭,谁料,一个不小心,手一滑,玻璃罩像个不听话的孩子一头栽落在地上,碎片溅了一地。我"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担心着一场"暴风雨"的来临。母亲闻讯赶来,看到了地上的碎片,早已明了了一切,一把抱过我,摸着我的手、脚看了又看。油灯在当时可算得上是家里比较值钱的家当了,我本以为会招来母亲的一顿臭骂,可半天丝毫不听母亲的责备,她只一个劲儿地担忧着我的受伤与否。那一刻我方明白,油灯在母亲的心中纵然分量再大,又如何能与她的女儿相提并论呢?

记不清多少次了,母亲陪着我在灯下阅读了那些脍炙人口的小人书,我高兴地讲,母亲耐心地听;记不清多少次了,因为体质差的缘故,我经常流鼻血,母亲就常常把我抱在手中,让我安然入睡。待我鼾声四起时,静静陪伴着她的便只有这盏油灯了;记不清多少次了,在我入眠后,母亲仍在油灯下不亦乐乎地忙碌着,替我纳鞋底,织毛衣。她的手是那样的巧,那些新式的花样让我穿出去是那样的自豪。

母亲除了要料理家务外,还要出去挣钱贴补家用。有时候,母亲打工回来,也会给我带回一些糖果之类,在油灯下,待我做完作业时递给我。小小的糖果能让我能激动好些时日。那时候,我感觉这些好运和快乐都是这个漂亮的煤油灯给带来的,这盏油灯就像神话里的阿拉丁神灯一样,能满足我许许多多的愿望,能给我许多的憧憬和希冀。

哦,油灯、母亲,母亲、油灯……

如今,灯火通明、处处流光溢彩,油灯已然成了一种逝去的风景,在人们的记忆中渐渐老去。可是童年里的那盏油灯微弱而温馨的光亮却永远地留在了我的心里,给我以温暖和光明……

童年

文/小猪猪

小假期,和朋友相约去周边乡村走走。我们在黄沙滚滚的江面上行驶了一个小时后,到了岛上,改乘车。窗外的景物令人即兴奋又期待,城市呆久了,这成了另一个世界。

中午,我们喜滋滋地品尝着出自本土丰盛的饭菜。饥饿的肚子终得满足了。饭后,徒步去三公里外的一个湿地。平坦的路旁有整齐的稻田,房前屋后瓜果蔬菜随处可见,家家门口收拾的干干净净,是理想的居住地,自由,优雅。一面驻足拍照,一路感叹赞许。

夜幕很快来临,周围没有灯火通明,没有车人喧嚣,只听的到晚风习习。催人安静的享受梦乡。另外有些朋友在外面唱歌聊天,各得其所吧。

乡间清晨,一个人漫步在乡间的小路上,看着这久违而又熟悉的景致,自然忆起童年的乡间生活。 花草树木,家畜河鱼,庄稼瓜果陪我长大。我认识它们,靠它们存活。不过那时却没有如此的心境,自然拥有就觉得理所应当,毫无半点感激之情,反而常常抱怨。这是必然的,因为很少的人在食不果腹的前提下还能拥有那份从容与淡定。沉重的担子总是让人忘记身边的美。也许多年以后才能从失去中发现以前的唾弃之物,却是如此美好。经过岁月洗涤后的心灵,我格外欣喜,它们的存在不仅仅是果腹而已,还彰显出无限的爱,智慧和力量。童年幼小的眼界怎么看不到这些!眼前的一切足以让人憧憬,让人享受。不难理解未来即将要展开的新蓝图!

童年往事忆姥姥——忙碌的一天

文/绿野闲踪_每文

姥姥掌管着这有老有小一大家子的吃喝用,每天天还没亮,就早起生火做饭了。那时没有煤气,农村煤也少,主要烧柴火,所以,农村每家都有一个大柴火垛,那是秋天砍树枝堆起来的,用时就去柴火垛上取。

烧柴会产生烟,虽然有烟囱,但如果风向不对时倒烟很呛人的;烧柴还要常往炉膛里续柴火,不管春夏秋冬,都要面对着炉膛,烟熏火燎。一天三顿饭,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姥姥每天是多么辛苦!

在姥姥做饭时,天渐渐亮了,姥姥就过来喊我和小姨起床(母亲在家是老大,下面有七个弟弟妹妹,其他的舅舅、姨们有的工作在外,有的念书住校,小姨最小,仅比我大不到五岁,在读小学)。姥姥是个干净利落的人,每天起床后都要立马和小姨把被叠放整齐地放到炕柜上,与此同时,要打开窗户放新鲜空气。然后擦灰——炕沿、桌子、柜子。记得我帮过姥姥擦炕沿。

在烟熏火燎中,姥姥做好了饭菜。太姥爷不与我们在一起吃,姥姥把饭菜送到太姥爷住的里间屋去,我与姥姥、姥爷、小姨在一起吃。那时主食基本是粗粮,把玉米磨成面发酵后做成汤子面,这是当地的特产。副食就是自家自留地种的蔬菜,自家养的猪,鸭、鸡的肉(年节能吃上)和蛋,春天青黄不接时,会到山上采野菜。那时没冰箱,姥姥会把过年杀猪留下的猪肉做成腊肉放到坛子里保存。姥姥每年春天还自己做大酱,如果我没记错,是用豆饼发酵做引子,然后用黄豆做,放到缸里,用纱布蒙住缸口,要晒,还要搅动。秋天把白菜在大缸里积成酸菜;用萝卜、雪里蕻等做成咸菜。在东北漫长的冬天里,白菜、萝卜、酸菜、土豆是家常菜。

姥姥做主食汤子面很拿手,她在大拇指上戴一个自制的金属套(汤子套),手里捧一团汤子面,稍用力一挤,面团从金属套的大口进去,从小口挤出来,形成筷子粗细的长面条,姥姥双手一挤、一甩,一米长的汤子面条成弧形一根接一根不间断地落入锅里,看得我眼花缭乱,比后来看到的刀削面有技术含量。可惜,姥姥的大外孙女我,笨拙的这辈子也没学会象姥姥那样做汤子面。

当年我不爱吃汤子面,现在常让家乡人给我带来汤子面,不会用那汤子套,就把汤子面装在牛奶袋里,在袋子顶端剪个口,一挤,也成条,但很短,与姥姥的没法比!我回家乡,到饭店就点汤子面和野菜蘸酱,按照现在的饮食观念,粗粮、野菜都是健康食品,而且吃的不仅是味道、营养,还有回忆。

吃过早饭后,姥姥继续她的劳作。在春夏秋季,每天吃的青菜,姥姥要去自家的地里亲自摘,豆角要到豆角秧上一个个摘下来,土豆在没大批成熟时,要到地里试着挖,把大的挑出来吃。有时还要到附近山上拾些干柴。除了一家老小的三顿饭,姥姥还要打理自留地。房后及院外有姥姥家两块自留地,大都种的蔬菜。房后的地里有一年还种了花生、地瓜。地里还有几棵姥爷嫁接的苹果梨树,这在村里也少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我国物资匮乏,人民尤其是农民的生活是很苦的。虽然在艰苦的生活中,热爱生活的姥姥也能发现美,创作美。在房后的窗下,姥姥每年都要种一片桔黄色的百合花,只有姥姥家有,别人家没有。我能记住这窗下的花,说明这花是我当时生活中别致的乐趣。

姥姥喜欢花,姥姥也会画花。姥姥家村里的百姓生活中有许多满族的风俗(改革开放后,那里变成了满族自治县),比如细长的方柱形的枕头,枕套是深蓝色棉布制作,两头是白色的棉布上面有手工刺绣的花草图案。姥姥家的枕头都是姥姥的杰作。

刺绣要先画出图案,姥姥的绘画、刺绣在村子里是有名气的,所以经常有村里我称呼为姥姥辈、姨和舅妈辈的来找姥姥帮着画,然后自己绣。姥姥乐于助人,她不用临摹,拿起画笔,信手画来,花草鱼虫活灵活现。姥姥的绘画风格是刺绣工笔画还是写意画呢?更像写意吧。姥姥的女儿们我的母亲和姨也都遗传了姥姥的这一天赋,没受过专业训练都会作画。我的四姨在退休后,在老年人大学专攻国画,作品参展曾多次获奖。

院外不远处的另一块自留地里种的是土豆,地的尽头,是一处约四五平米隆起的地块,姥姥在那里种了草莓,是那时不多见的水果。这草莓,周围乡里乡亲的谁家也没种。在那粮食不够吃的年代,金贵的自留地自然要多种点口粮。这是味觉记忆,更是姥姥疼爱我的亲情记忆。每当吃草莓时,我都会想起姥姥家田头那片草莓地。

一天中,姥姥的休息时间是在抽烟时。姥姥是用烟袋锅抽的旱烟,那个烟袋锅有两尺来长,是铜质的,烟袋锅是黄铜,烟袋杆是红铜,擦的铮亮。白天姥姥抽烟时,我会抢着给姥姥装烟丝。晚上睡觉前,所有的家务活儿都做完了,是姥姥一天里最清净的时候。姥姥自己装上一袋烟丝,在炕上抽。农村的晚上熄灯后,屋里真是伸手不见五指。黑暗中,姥姥烟袋锅上点着的烟丝,随着姥姥一口一口的抽吸声时亮时灭,这声音消除了黑暗给我的恐惧,我知道姥姥还没睡,就在姥姥有节奏的抽烟声和一闪一闪的光亮中安然进入梦乡了。

在姥姥家上了半年学后,我就回父母身边上学了。但每年一放寒暑假,我就立刻跟着大学放假的小舅舅回姥姥家过假期。记得有年冬天,我和小舅舅回到姥姥家,姥姥正在灶前炒爆米花,看见我进来,平日里从不大声说话的姥姥高兴地喊,我大外孙女回来了!

姥姥说的是回来了,而不是来了——姥姥认为这里也是我的家,我何尝不是这样的感觉呢!那时,回到姥姥身边,享受与姥姥在一起的每一天;现在,我以一颗感恩的心,用回忆的文字纪念姥姥对我宠爱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