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贝多芬的文章 / 贝多芬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人人都爱贝多芬

文/黎武静

身为音痴的我,钟爱贝多芬其实是从一则轶事开始的。这个伟大的音乐家在写给亲王的信中如此说道:“亲王,您之所以成为亲王,只不过是由于偶然的出身;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却完全靠我自己。亲王们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至于贝多芬,却永远只有一个。”

这样以才华和自信为底色的骄傲足以令人肃然起敬,而他陷身在无声的世界里,冰冷的命运不曾令他远离音乐,凭借记忆与乐感,他站在音乐之巅,接受全世界的喝彩。

九大交响曲是音乐史上不朽的篇章,而我算不得知音,只不过是一个懵懂的听众,喜欢在《欢乐颂》的旋律中听任潜藏已久的血脉沸腾,感受梦想散发出的金色光芒。有一个流传悠久的说法,“音乐只取悦那些经过训练的耳朵。”或许真是如此,我幼年时被父亲百般教导还是对音乐一无所获,除非配有画面,否则我无法理解那些单纯的音符背后还有什么抽象的意义。

父亲最后放弃了,他伤感地对我说,你一点儿音乐细胞都没有。看,像我这般愚钝的音痴,训练也不能引我入音乐的殿堂。可我听得懂《致爱丽丝》,那般从心底流淌的喜悦,轻轻跃动,仿佛恋爱的美妙心情,轻松而快乐,如此纯粹而明丽,没有一分一毫的杂质。

于是,手机铃声是万年不变的《致爱丽丝》,每次轻轻响起,都有说不出的欢喜。工作地点的下班铃声和我志趣相投,连交通岗里传出的提示乐符也正是令人心旷神怡的《致爱丽丝》,原来人人都爱贝多芬。

下班的路上听到这熟悉的旋律,脑海中常掠过丛林绿意葱葱,生机勃勃,溪流婉转流淌其间。莫名就想起当年流行杂志最喧哗的标题,评点全年最优秀的爱情电影:2002,世界爱河奔流。

“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忘了王位,也不要忘记真理。”贝多芬在他二十二岁时便写下奉行一生的箴言。罗曼·罗兰将贝多芬的传记放在了他写的《名人传》的第一位,他如此评价一生与命运相搏的贝多芬:“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

我最爱的一段话是同为音乐家的舒曼给贝多芬的怀念,清夜读来令人泪下。舒曼说:“以100棵百年以上的大橡树,在大地上写出他的姓名,或者把他雕刻成一个巨大的雕刻像,就像拉戈·玛芝奥尔山的保罗栖安斯大教堂一样,他可以像他生前那样,居高临下地俯瞰群峰。当莱茵河上的船只经过这里的时候,有陌生人问起这个巨人的姓名时,每个小孩都会回答——那就是贝多芬。”

那就是贝多芬——一个灿烂的名字。

寻觅贝多芬

文/刘紫祺

初识贝多芬,应是在小学的音乐课上。老师在那节课上讲的大部分内容,我几乎没记住什么。只记得贝多芬画像中透着愤怒的眼神,只记得老师说他“耳聋”。一个失聪的人怎么能成为大音乐家?随便敲击音符也能成为传世名作吗?记得初二的物理课上,老师讲“固体传声”时,是以贝多芬耳聋作为例子的。高中学生物才让我了解到,他不是先天失聪,而是后天因病导致。

然而贝多芬对于我,就只是一个耳聋的音乐家而已。直到那天我听到了后弦作词、作曲的《信条》。直到那天我捧起了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着,中国着名翻译家傅雷翻译的《贝多芬传》。

《信条》是致敬贝多芬的,歌的高潮部分用了《悲怆奏鸣曲》的变调,以至于一段时间内,我没有办法正常地听《悲怆》的原曲。“神告诉我,是的是的,是上天安排好的磨难别示弱。”“挣扎只是,涅盘之前,灵魂背后纹下诗歌。”只是这安排好的磨难,是否对他太过分?17岁丧母,之后便担负起全家人的生活。父亲用十分简单粗暴的方法,想要让他成为莫扎特一样的神童,给他的,却只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家庭熏陶。之后便是颠沛流离,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

26岁贝多芬听力开始下降,这无疑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他悲愤地喊道:“啊!如果我能摆脱这种疾病,我一定能拥抱整个世界!……不,我不能忍受下去。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永远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啊,如果能活上千百次那就太好了!”贝多芬在悲壮和激越的交响曲里,抒发了自己要和残酷的命运搏斗到底、较量到底的信念。“不!命运,我不会服从你的!决不会受你支配的!我要鼓起我的勇气,磨砺我的宝剑,跨上我的战马……掌握住自己的命运!”

依稀记得高一的音乐课上,老师说《欢乐颂》中,“人声”成了一种特殊的音色,加入了磅礴的交响乐中,便是开辟了另一个天地。不知他晚年指挥乐队演奏时,还能不能感受到来自音乐最单纯的情感,只愿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能获得些许慰藉。一个贫穷,残疾,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惟其痛苦,才能欢乐!”

如果说,与不幸的命运进行顽强的抗争和搏斗,是贝多芬生命交响乐中的一个“主旋律”,那么,还有另一些生动的乐章,还有另一些在人生的琴弦上弹奏出的音符,也将带给我们无限的感动和启示。“亲王殿下,您之所以成为亲王,是由于您的出身,而我,是靠着自己的才华和艰苦的努力才成为音乐家的。您要知道,世界上的王子会有成百上千个,而贝多芬只有一个!”贝多芬用这封信,向整个上流社会的贵族们,表达了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骨气与尊严。今天,“贝多芬只有一个”这句话,几乎成了一切艺术家的尊严和人格的“代名词”。

普通人对于意外的认知大约有四个阶段:否认,愤怒,压抑,接受。接受是否意味着妥协?接受是否意味着向命运低头?然而贝多芬之所以是贝多芬,其不俗之处也许就是“扼住命运的咽喉”吧。他耳聋后的每一部作品都是苦斗的成果,是他胜利的标志。正如后弦在《信条》里唱的那样“毁灭之前弹奏着那《悲怆》的节奏,触击连发的Keyborad弹头在Say no。尽管让命运的风浪俯首做我唯一听众,忘掉耳朵 Sorry I gotta go!”这段RAP几乎是“咆哮”着演绎完的,第一次听着实让我吓了一跳,然而之后去寻觅了贝多芬的种种,恍惚间觉得,似乎只有这样的方式,才完美地诠释了“扼住命运咽喉”的真谛,也让油画里,那充满戾气的眼神变得更加灵动起来。

在这个《小苹果》等一系列神曲泛滥街头的年代,我只想戴着耳机,去寻觅贝多芬的每一个音符,去感受他与命运抗争的艰辛与最终的胜利,去体会那些来自音乐最单纯的喜怒哀乐,和他作为音乐家的尊严。

倾听贝多芬

文/华杉

倾听贝多芬,绝不是附庸风雅,而是心灵的一种渴望。

一向对音乐不感兴趣的我,与贝多芬结下不解之缘,实属偶然。

那天,我去拜访一位朋友。他正在书房里倾听一首乐曲,对我的到来似无动于衷。我有些被冷落的感觉,不高兴地倚在靠门边的沙发上,漫不经心地倾听起这首令朋友着迷的乐曲来。渐渐地,那气势恢宏旋律悲壮的乐声,如一张透明而结实的网,俘获了我的心,令我陶醉感动。我呆呆地靠在那儿,静静地倾听,不知不觉泪水涌出了眼眶。乐曲终了,朋友好半天才回过头来望着我说:这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从此,我也迷上了贝多芬。从朋友那儿抱回一大堆音盘,没日没夜地倾听《英雄》、《命运》、《田园》,倾听《热情》、《悲怆》,那雄浑刚健,气势磅礴,充满战斗激情的乐声,使我的心灵豁然开朗,把我的灵魂带入一片阳光地带;我仿佛脱离了浑沌俗世,脱离了人间苦难,脱离了肉体凡胎,在星空与旷野之间,在太阳与雪峰之间,在蓝天与大海之间自由地飞翔,历经狂涛、雨季和沉沉黑夜,但那乐声闪烁先哲思想最灿烂的光芒,一如纯美的火焰,焚毁了如山的沉郁、心的樊笼与生命的荒野和冰川,升腾崛起于人寰苍穹的是人性的美、太阳的光辉和圣灵的吟唱;指引着我抵御诱惑,不甘沉沦,追求真善美而进入圣洁的殿堂,崇高的境界。

倾听贝多芬,感受心灵的美与纯净,感受生命的活力与激情,愉悦和欢欣;然而,不识音律,不谙乐谱的我,能否真正理解这位伟大音乐家的作品?能否准确地领悟和把握乐曲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含义?

倾听贝多芬,用心灵去感受和领悟,用生命去诠释和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