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清白的文章 / 清白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清白做人

文/秦延安

很久以前,我对父亲的许多事都不是很理解,那郁积在心里的许多不解,日久天长便换成了对父亲的埋怨。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为了解决一家五口人挤在一间房里的窘况,父母亲起早贪黑地用了大半年时间,才打够了盖房垒墙用的一万多块胡基(即土坯)。年底,母亲去四川外婆家,当春节后母亲回来时,却发现原来备足的三间大瓦房的胡基,有一半都被父亲借出去了。眼看着马上要动工,盖房子的胡基却不够用。在母亲的催讨中,一户人家还的是没干透的冻胡基,而另一家人,不仅不还,还诬赖在队里当会计的父亲,平白没收了他的菜地,借的胡基就顶他的菜地。而实际上是因为他多占了村里的土地,最后被队里发现给没收了。对于这户人家的以德报怨,父亲不仅不生气,还宽慰着母亲说,算了,不就是些土疙瘩吗?因为胡基不够,原来计划的三间大瓦房最后只能盖成了两间。

父亲在生产队里当了近十年的会计,凭着一把算盘一支笔,将生产队里的账目做得一清二楚,从没有出过差错。就因为队长私吞了一袋红薯,父亲不答应,最后被迫不干了,但父亲没有一点怨言,“咱清白做人,问心无愧啊。”当时幼小的我,很不解父亲的清白所指,只感觉他很傻。因为父亲坚持自己清白做人的原则,在农场招工已经初步定下时,却被别人走了后门顶替了;因为坚持不给厂长送礼走动,被干了八年的厂子最后以裁员为由解聘了。回到农村的父亲已经近五十岁。

看着两间土坯房和没了工作的父亲,母亲唠叨着父亲,你看你这大辈子的清白到底换了些啥?而让我和母亲对父亲清白做人的原则另眼相看的则还是1995年,乡上在清查村里的财务时要选个监察员,父亲以高票当选。当时我很不明白,为什么看似“窝囊”的父亲却能成为全村唯一人选。村人说,你父亲做人清白,做事大家放心。

前几年,城里的一位老板承包了村子里三百亩土地种植猕猴桃,让父亲帮助管理。当时我很是不解,父亲没有一点管理经验,这个城里人怎么如此相信父亲?最后才从老板的口中得知,他走访了村子里好多人,从干部到村民都推荐父亲。坚持清白做人的父亲,硬是没辜负老板的厚望,将果园经营得有声有色。果树小时,父亲给树道里春种西瓜、夏种黄豆,秋种菠菜,使得老板四季有收入。但我们想吃块西瓜时,父亲却让拿钱买。三年下来,果园被管理的井井有条,开始挂果,可是父亲却累倒了。

当在西安上学的我匆促地赶回家时,弥留之际的父亲交给我一个本子,上面记录着家里债务。虽然好多村人示意不要还了,但父亲却叮嘱我:“咱要清白做人,这些钱你和你弟一定要还清。”

父亲去世时年仅54岁。为了感谢父亲的清白做事,城里的老板为父亲买了一副上好的棺材。送葬那天,包括那位一直记恨父亲而没还胡基的村民在内的所有村人,都来送别父亲。至此,我才终于理解了父亲。

壮年早逝的父亲没有给我们兄妹留下任何财富,但却留给了我们清白做人的榜样,它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做官或做民,都要始终牢记着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做人,一清二白,一生从容。

许由的耳朵

文/潘姝苗

古往今来,关于巢湖的典故内容丰富。据《巢县志》记载,巢湖东城门有一方洗耳池,池边有一条“牵牛巷”。传说上古时代,尧想把帝位让给许由。许由何人也?乃一布衣,夏则巢居,冬则穴处,饥者仍山而食,渴者仍河而饮,人称高士。有诗赞曰:“独爱云林境界幽,绿荫蔽日翠共浮。率瓢崖畔挑烦热,洗耳溪水枕细流。每有凉风来树底,更无尘事到心头。许由巢父今何在,千古箕山五月秋。”许由拒不受官,并连夜逃进箕山,隐居不出。尧以为谦虚,敬重之下又派人请,“如不受帝位,望做九州长。”许由听后,顿觉耳根发烫,污秽难当,跑到山下的颍水边掬水洗耳。

纳兰秋在《隐士大风流》一书里写到过许由,说到底,他只是一个出逃的逍遥逸士。话说气跑了尧帝之后,仁祖巢父正巧来此牵牛饮水,便问许由在干什么。许由便如实道来并表白自己,“我听了这样不干净的话,怎能不赶快洗洗我清白的耳朵呢!”巢父听罢,冷笑一声:“哼,你在外面招摇造成名声,惹出麻烦完全是自讨,现在还反倒来洗什么耳朵,别将水玷污了我小牛的嘴!”巢父拂袖而去,觉得错识了许由,原以为他是真的来隐居,没想到是“浮游于世,贪求圣名”。

天下最痛苦的事莫过于被人误解,却不能为自己的清白辩解。许由“洗耳”的确像在作秀,如果不愿意做官直接拒绝不就得了吗,何必做出那么出格的行为来呢?可世人有所不知,大凡隐士都有一些怪异,许由洗耳,就是想证明自己不愿做官而已。

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沽名钓誉,许由决定去南方的蛮荒之地——九嶷山。然而隐士的日子不好过,听说只到半途,他便饥寒交迫死了。也有传说许由到了九嶷山,盖了个许由村,挖有一条许由河,直到最后骑着仙鹤升天了。后人为颂扬许由淡泊名利之美德,遂将该方池取名“洗耳池”,一时传为佳话。

历史陈迹渐渐斑驳,“洗耳池”作为巢湖的名片,已演化为一道城市景观,点缀着老百姓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