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鱼鳞的文章 / 鱼鳞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鱼鳞瓦上的雪

文/张凌云

城市里的雪是越来越少了。即使有,也往往显得铺张而疏放,场面宏大,但存在的时间太短,很快湮没于快速的生活节奏中。乡下的雪不然。低调,朴素,温情脉脉,如普通的野花,虽然不够绚丽,但生命力足够顽强,能让人回味久长。

譬如鱼鳞瓦上的雪。鱼鳞瓦是常见的那种黑色小瓦,密匝匝地挤成一排排,平时并不太引人注目,很晚才知道还有这般诗意的名字。就觉得青砖黑瓦组合在一起,在淡青色的苍穹下远远望去,流淌着一种自然的乡韵罢了,但若是下了雪,味道却又大不相同。乡下的雪是慷慨的。纷纷扬扬,从不挑剔,一场豪雪下来,漫天遍野一片银白。不像城市里交通发达,路面需随时清扫,乡村地表的雪总是保存得相对完整,而最完整的,自然是鱼鳞瓦上的雪了。

鱼鳞瓦上的雪富有曲线美,呈横躺的“S”形,与鱼鳞瓦的纹理保持一致。不管雪积得多厚,那忽而山峰忽而谷底的波浪起伏都是明晰的,像一团松软却规整的棉花。孩子们对鱼鳞瓦上的雪也吝惜得很,打雪仗、堆雪人玩得再欢,也不肯动那屋上的雪一点,固然太高够不着,但谁若是扔石子砖块上屋,肯定会遭到一番斥责和攻击。

鱼鳞瓦上的雪代表着人们对雪的冀盼。除了极北苦寒之地,人们似乎都爱雪,无论大人小孩。村庄在雪的呵护下入眠,屋顶之雪,正是那层温暖的絮被。接下来,每天一早,推开门窗,抬头便见鱼鳞瓦上的雪,厚厚的一如既往,心中便多了份踏实。雪还在,雪景还在,人们围绕雪带来的欢愉和故事就还在。

兴许是雪与乡土中国有着天然的亲缘,鱼鳞瓦上的雪融化得很慢。慢慢地那雪凝成了冰。某天推门一看,门檐下挂着一串串巨大的冰溜,我们那边俗称“冻冻钉”,长的竟达到二三十公分。看到这些晶莹剔透的冰冷家伙,小伙伴们抑不住惊喜,赶紧向堂屋中的父母大叫,“结冻冻钉了!结冻冻钉了!”然后便央求着父母帮忙掰一根下来,用小手不停把玩,慢慢地那“冻冻钉”随着冻得通红的双手越来越小,直至细成半支笔大小,还舍不得扔掉。

冰溜的原理其实简单。白天如果阳光好,气温高,鱼鳞瓦上的雪会顺着瓦槽部位融化滴落,而夜晚气温骤降,滴淌的水柱会凝成固体,温差越大,冰溜就越壮观。孩子们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白天光知道看着融化的雪水惋惜,哪里还知道第二天会带来多大的惊喜呢。

雪终究是越来越薄了。不管鱼鳞瓦上的雪融化得多慢,朝南一面的终于完全没了影踪。剩下的,只有朝北瓦上的雪。

这时候,地上也早没有雪的痕迹,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仿佛雪的故事根本没有发生。乡里有一句俗语,叫“邋遢冬至干净年”,的确如此,过年时极少遇到雪的,雪多下在过年之前,朝北的雪,也多刻在了腊月奔向新年的这段时光里。

我特别留恋这段时光。留恋那不多的鱼鳞瓦上的朝北的雪。空气中处处洋溢着过节的味道,欢快热烈,很少有人再去注意那屋上的雪了,我却总想着那残存的一缕雪白。走在洁净的路上时,我常留意前方有没有朝北的雪。犹记得有一年的黄昏,周围一片清静,月亮已升上天空,挂在层叠的屋脊之上,一个人往南行走,看鱼鳞瓦间的残雪一排排地泛着银光,与天上那轮不动的月光交相辉映,那种感觉真是难以形容。鱼鳞瓦上朝北的雪,或者所谓雪的尾声,它将雪的精神渲染到了极致。雪从天上而来,此刻,它又回到了天上,在月亮的亲吻下如此绚烂,雪光、月光、时光,所有的一切都不分彼此,交融一起了,那是雪,也不是雪,是世界映在我们眼里的最珍贵礼物。

雪的故事没有结束。鱼鳞瓦上的雪仍在不断地下落、凝结、融化,融入了新年,并且跨越了新年,不断周而复始地轮回。虽然离开故土走进城市多年,但鱼鳞瓦上的雪总是那么温暖,清晰如昨。

鱼鳞粉

文/冬子李

鱼鳞粉也许并非白洋淀人的发明,但以我浅薄的见闻,却从未在别处吃到过。在那些连年饥荒的年代,大自然赐予的种种动物和植物都被饥饿的人们开发出来列入生存食谱。白洋淀地区的地梨、鸡头、菱角、白花菜、马齿苋、榆钱以及大多数野菜都用来度荒,而作为水中珍品的大鲤鱼,更是得到了最充分的开发,就连那百无一用的鱼鳞,也被发明出一道特色菜肴——鱼鳞粉。

在当年,鱼鳞粉的制作是有着节令限制的。因为在冰箱、冷柜还没有普及的年代,鱼鳞粉只有在冬季可以成型,气温太高就会溶化为液态,如今则完全没有这番顾虑了。鱼鳞粉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取割下的大鱼鳞洗净放入盆中,加少量清水在火上煮大约十分钟,待冷却后捞净鱼鳞,所剩胶质放入冰箱内冷藏,待其完全凝固即可。

夏天吃鱼鳞冻感觉格外清爽,切成小块的鱼鳞冻晶莹剔透,拌以醋蒜,入口即化,冰凉爽口,透着淡淡的鱼香,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有滋补美容的功效。如今在白洋淀景区的一些大饭店里有时可以吃到这道菜,但也要看运气,必须有新鲜的大鱼鳞才可以加工,不然味道就要大打折扣了。

我常想:我们真的应该感谢当初那些物力维艰的岁月,在苦难的日子里,人们的创造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人们利用最简单的食材,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吃法,有些小吃不仅仅帮助人们度过了荒年,而且作为一种地方美食丰富了现代人的健康食谱。这些小吃的发明者虽然没有留下姓名,但真的可以说是功德无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