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年关的文章 / 年关的散文

2020/03/08好的文章

年关“乡思病”

文/魏兴云

“乡思病”,也称为思乡病,俗称为想家,在世界上所有地区均有“发病”案例,尤以中国(含港澳台和日、韩等有过春节、中秋节习惯的国家和地区、华裔聚居区)农历春节期间较为严重,发病率约为99.99%,呈高发、多发状态,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行为均难以控制,尤其是在就业压力加大、房价上涨过快、城市务工人员增多等多种因素下,一年中发病状态呈U型。

主要症状:(1)想家。说到老家就滔滔不绝、手舞足蹈,血液循环加速,甚至面红耳赤,对家乡风物如数家珍,见到老乡或接电话时说方言,提到小时候吃过的食物会淌口水,有时也会出现表情抑郁、心情黯淡的状态。(2)想回家。对回家是有计划、有步骤、有预谋,提前安排行程,提前列好采购消费计划,如遇阻力,特殊职业如部队战士一般采取发电报:爷爷或奶奶病重速归,想尽办法也要回家探亲。(3)不顾一切也要回家。“患者”已出现偏执状态,哪怕航空、铁路、公路等交通部门无理涨价,即使乘坐加班车、火车临客、红眼航班等人员拥挤的交通工具也不在乎,住在农村偏僻乡下老家的多数是采取飞机(火车、长途汽车)——中巴车——马车(驴车、自行车或三轮车)转载——步行的顺序,几经辗转才能到家,此时心情平缓、舒畅,偶发情绪激动的状况。

预防(禁忌):(1)工作单位禁止安排其节日期间加班、值班(特殊行业除外),避免直接刺激。(2)具有一定传染性,公共场所禁止播放《常回家看看》、《想家的时候》、《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你快回来》等煽情、煽动性歌曲,避免或尽量减少同乡聚餐、聚会。(3)禁止食用“茴香豆”、“老婆饼”、“老妈妈榨菜”等含有家乡色彩的食物,禁止过量饮用来自家乡的酒品、饮料。

治疗方法:让他(她)回家。

具体步骤:回家后吃一顿母亲做的家常菜(不分菜系),跟父亲聊天(也称唠嗑、拉呱、吹牛、侃大山或者汇报工作生活情况),给爱人一个拥抱或者喝一碗她亲手煲的汤,亲吻孩子并给他们一个温暖、鼓励的眼神,走亲戚串朋友适当“炫耀”成绩,关上手机、电话好好睡一个懒觉,或者给年迈的祖父祖母磕头拜年并索要压岁钱以方便寻找童年时的感觉。

到目前为止,对于这种症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够完全治愈,如果有人能够发明药物出来,一定能获得“诺贝尔医学奖”。鉴于其高发病率和发病特殊季节,建议将其命名为“间歇性乡思病”。

年关

文/李学民

新年正在迫近,年关就要到了。一提“年关”,总使人联想起杨白劳来,给人一种过不去年的感觉,其实那些年就是这样,不过并没有到了要“卖喜儿”的份儿。

他们结婚是白手起家,那年头工资很低,总是攒够点钱就置办一件家产,所以日子过得很是紧巴。那年冬天有了儿子,奶水不足,孩子嗷嗷待哺,家庭开支陡然加大,给没有思想准备的小两口儿带来手忙脚乱的感觉,特别是在经济上不堪重负。

那年年底,看了一冬孙子的母亲要回乡下去,他们给母亲买了点寒碜的年货,末了,母亲提出要给乡下的大孙子买件衣裳,这引起他极大的不快乐。其实他心里非常清晰,母亲这样做是在权衡利弊,母亲也是在息事宁人。

现在想来,母亲那样做也许是对的,因为她有3个儿子、4个女儿,他永远不会处于母亲那样的位置上去通盘考虑。

那年关口,他手里仅有百十元钱,过节的东西还没有准备,其实也不在乎花十几块钱,主要是来自他内心对某些人对待他们行事做事的深深厌恶上,这种厌恶根深蒂固。自然在这种情绪之下,他没有给母亲好脸色,母子俩闹了别扭,一直到母亲回乡下去了,他们也没有和解。

那年冬日,他们夫妻俩刚刚有了住所,新居之地,一片残砖败瓦,满地垃圾,缺电少水,新居很是荒凉。偌大一片居住区,唯有他们两家子,大概那家人家也和他们一样——实在等不及了,没有安身之地。整个冬日里,晚上烛光如豆,白日挑水二里地外;家中没电,有电也没电视;家中没炉,有炉也没钱购买煤炭。为了驱寒他外出捡拾木柴,里外屋当面擎柴燃火,新告竣的房屋冰凉,墙皮受热水淋淋下注,潮湿湿一片片。

大年三十那天了,家中唯有一块不大的猪肉,几块藕,还有一麻袋白菜,大约就是这么点东西。三十中午,儿子在里间屋熟睡过去,妻子扎了围裙在炊间炸耦合与面筋。天冷冷寂寂的,只有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爆竹声。二十多年前的小城不像现在这么拥挤,旧历年底又都回老家过年了,一切仿佛都在打瞌睡。

除夕之夜,爆竹声零星不断——那声音来自远方,那是别人家的家庭。没有电,也没有光明,大年除夕他在屋面架柴驱寒,在红红攒动的火舌中,他们早早上床睡觉。

好久,好久,他反枕着双手凝望微光中的檩梁,不觉又想起回乡下去的母亲,他缓缓地叹了口气,说:“真该给母亲买件衣服带走。”又是许久,妻子长长出了口气,翻了个身去,说:“睡吧,明天还要早起呢,那天,我已经把衣服买好给了母亲。”

温馨的火光中,他忽然就潮湿了双眼,他只是想哭。

现在,年关又到了,他却再也见不到他的母亲了,他想起这些,不觉悲从心来!

年关

文/泥人

春节到了,民间俗称“年关”到了。为何把一个万元复始的喜庆之日喻为关呢?细究缘由,发现其颇含文化氤氲与生活哲理。

“关,以木横持门户也。”这是东汉许慎的《说文》对关字的解释。关,门里有栓,为形声字,闭合之意。一杠横门,便可隔断内外也。由此,引申出将一些要塞之地、隘口之处称为关口。比如《乐府诗集·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比如贾谊《过秦论》中的“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于是,联系“年”的典故,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何称春节为“年关”了。传说,远古时期,有一凶猛的怪兽叫“年”。它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生灵——从小爬虫到大活人。于是,人人谈“年”色变。时间久了,人们渐渐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就窜到人类聚居的地方尝一次“人鲜”,而且是天黑以后出没,破晓之时返回深山密林。对此,家家户户便在“年”到来的那一晚,提前把鸡马牛羊等牲畜赶入圈笼,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一家人躲在屋里吃饭,以这种方式将“年”关在门外,故称“年关”。“年”到之夜,这种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吃饭,祈求平安,以及挤坐在一起壮胆守夜的行为,逐渐演变成了吃团圆饭、熬夜守岁的风俗。

在生活穷困的岁月,年真是一道凶险的关。旧时,欠租、负债的人必须在年前清偿所有的债务。拮据潦倒的人家,过年真像过关一般。比如电影《白毛女》中的杨白劳,年关之时,因为无钱还债,最终被逼自杀——被旧社会的“年”吞噬了。

然而,在生活越来越富裕的今天,年关不仅仅是岁月的关口,更多代表的是新旧交替、辞旧迎新。在这个时光关隘前,人们梳理过往的生活,抛开过去一年里的烦恼和艰辛,也剔除曾经的伤感、痛苦,乃至凶险,用亲情和团圆温暖人生、积聚力量,用狂欢的方式品尝生活的收获与甜美,继而展望未来,以全新的面貌和活力踏上新征程。

把年作为一道关,风俗中蕴涵着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