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黄帝的文章 / 黄帝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马的典故

文/赵丰

十二生肖中,马是将神话传说和使用价值集于一身的动物。

马,原是一种野生动物,最早叫“火畜”。在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黄帝的部下捕获了一匹野马,每当人们接近它时,它就前蹄腾空,昂头嘶鸣,或把后腿蹦起,但它并不伤害人和其他动物,只以草为食。当时人们还不认识这种动物,便把黄帝请来辨认。黄帝观察了很长时间,也未能认出是什么动物,便让驯养动物的能手王亥驯养成了为人类驾驭和使用的动物。

传说新疆的博斯腾湖古称西海,西海老龙称为西海龙王。某年火神发威,大地久早不雨,草原上百花凋零,牧草枯萎,人畜面临一场空前浩劫。龙王的三太子顿发慈悲之心,腾空而起呼风唤雨,引来西海之水,给草原普降甘露。草原上的人畜得救了,但三太子却因此冒犯神规,被贬为马。从此,一代一代,马和草原结下了渊源。在秋高马肥时,那些游牧民族的子孙后代跃马弯弓,展现着生命和自然的雄浑。新疆的焉耆马,从此被美誉为海马龙驹。马儿们高扬着骄傲的头颅,抖动着优美的鬃毛,和着这宏大的旋律,在海一样宽阔的草原上翱翔。应当说,马是草原的宠物。没有骏马的奔腾,草原会是何等空旷落寞?

白马驮经、白马青丝、白马清流,这些都是有关马的神话。在历史的岁月里,马的精神和形象一直为人称道。古战场的马革裹尸,乡村大道上的马不停蹄,春秋战国时的伯乐相马,都是对马的颂扬。当年释迦牟尼离开王宫,出家修道时,传说是骑马而去。佛教史上有位马鸣比丘,据说讲法时马感动哭泣,得名马鸣,传是八地菩萨。

老马识途,它给了我充满诗意的想象。管仲、桓公在伐孤竹归途中迷惑失道,于是放马引路。一千多年前,在迷茫的夜色中,大诗人杜甫奔波行走在关中。他的胯下绝对有一匹马,双目明亮,透视着漆黑的宇宙。空中,应该还有一只孤独的鹰。黑色主宰着这一时刻,成为这个世界的主旋律。杜甫触景生情地吟出“老马夜知道,苍鹰饥着人”。夜风也迷路失归,而一匹老马,却精神抖擞地负载着一个旷世诗人从黑色中突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在民间的口碑似乎不怎样,但他的《步出夏门行》却感动了不少人。他的千里马情操源于韩愈的《说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此语一出,搅得天下才子心神不宁,纷纷感叹难遇伯乐。

令我感兴趣的是,从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到“田忌赛马”、“塞翁失马”,马又被赋予了哲学的色彩。公孙龙堪称中国诡辩论之鼻祖,他曾就“白马非马”的命题,写过一篇《白马论》。公孙龙说,如果一个人要“马”,那么给他黄马、黑马都可以;而如果一个人要“白马”,那么就不能给他黄马和黑马,只能给他“白马”。没有指定颜色的“马”不同于指定了颜色的“白马”,所以说“白马非马”。公孙龙的错误就在于他把“一般”和“个别”的区分绝对化了,从而导致了对“一般”寓于“个别”之中的否定。“田忌赛马”和“塞翁失马”的故事几乎是人尽皆知了,前者常被一般的哲学教本引为例子,用以解释论证“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后者则以其祸福相互转化的生动性,成为人们理解矛盾学说的范例。

还有一个颇有意思的典故:指鹿为马。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此后,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这个典故表面看起来对马并无褒扬之意,但细细揣摩,在古人的心目里,鹿和马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岁月如流,现代科技让马的辉煌黯然失色。当人类不再以养马为生存手段后,我担心马在这个地球上或许会绝迹,或者沦落为仅供人类享用的食物。马的飒爽英姿,以及那个“千里马”的美誉,也许会成为记忆的碎片,被子孙后裔们遗忘。

秋游黄帝城

文/张振平

涿鹿有黄帝城遗址是早就知道的。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炎帝、蚩尤在涿鹿一带生活劳作、征战融合,经过“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后,“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建都黄帝城被称为“涿鹿故城”“轩辕之丘”“轩辕之台”,是黄帝开基立业的根基,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座都城。人都说“千古文明开涿鹿,合符文化定中华”,一直想去拜谒,总是没有机缘得去。

今时值金秋,恰受邀与文友同游黄帝城,甚是开心。随着车轮飞转,我的心也在疾驰。沿途路边草木葳蕤,却也难免在盛绿中透出丝丝衰意。涿鹿不愧为葡萄之乡,漫山遍野,举目所见的多是葡萄架,架上藤缠蔓绕。一抹秋阳,暖暖地洒在葡萄架上,透过枝叶,照得葡萄串串晶莹玉润,剔透玲珑。景随车转,正看得入神,车子突然停下,猛然看见“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华三祖圣地———黄帝城”一行红底白字的横额。我一颗心激动的怦怦直跳,急不可待地步入景区,迎面一条大道直通正北,大道中间铺设红地毯,大道两侧翠柏挺拔,龙旗招展。大道尽头便是我向往的中华三祖堂。

近年来,黄帝城每年都要举办“寻根祭祖”大典,世界各地炎黄子孙,带着一颗虔诚的赤子之心,相聚于涿鹿中华三祖堂前,拜祭三祖,拜祭生养他们祖先、给他们血脉延续的这片黄土地!港土归根碑和澳土归根碑便是见证,离家日久的游子终于回归母亲怀抱,在此地找到自己的根,自己的血脉!一路走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自豪感充溢在心间,我为我们祖国的强大而骄傲!

站在三祖堂大殿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皇帝、炎帝、蚩尤三祖的坐式塑像。黄帝居中,双目凝视前方,气宇轩昂,神态庄重安详;蚩尤居左,右手叉腰,左手握拳,身着兽皮,双目圆睁,勇武剽悍;炎帝位右,身披稼禾,左手抬起,双目沉思,睿智儒雅。三祖居高临下,俯视万民苍生,看到他们的子孙如此生生不息,幸福安然地生活,定是满心欢喜。大殿四面墙壁,皆惟妙惟肖地绘有大型彩色壁画。“涿鹿大战”“合符釜山”“定都涿鹿”“阪泉大战”详尽生动地描绘了三祖时代的生产、生活状态,向我们展示了4700多年前三祖创建中华文明的辉煌业绩和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融合共生的历史进程。

出三祖堂西行,来到轩辕湖畔,远看山水相依,水面如镜,绿树青山、蓝天白云皆倒映在湖水之中;近观石堤、白杨、绿柳与粼粼波光相衬,轩辕湖景如诗如画,使人心旷神怡。据史籍记载,轩辕城建在轩辕之丘,东城墙南端浸于轩辕湖中,城门开在西南角,在地理位置上,构成掎角之势,于军事防御上是相当有利的。一面受敌,三面支援,易守难攻。城的构造分内外八阵,外阵为“天、地、风、云”,内阵为“龙、虎、鸟、蛇”。外四阵起防护城的屏障作用,内四阵修成斗智迷宫,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此次我们没能登上古老的黄帝城东城墙一览黄帝城壮阔辽远,苍茫凄美的景色,稍有微憾!

出黄帝城,面南,蔚蓝天宇下,宏大的“九龙腾飞”雕塑矗立眼前,九条巨龙跃跃欲试,正是我们中华儿女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象征,也预示着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望!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