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关羽的文章 / 关羽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访庞德故里

文/毛韶子

在新修的洛礼公路线上,距四门5公里处有一个叫新庄的收费站,河对岸就是新庄村,也就是庞德故里。

乘车来到庞德故里时,已是雪后五天的一个中午。放眼望去,一条连接着洛礼公路的水泥路,跨过桥直通向山脚下的村庄,路面干净整洁,看来是雪后扫过的,两旁的翠柏林立,像是在欢迎着来往的客人。在水泥路面左下方的麦田地里,静静地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庞德故里。

穿过水泥路,走在南河桥上,昔日哗哗流淌的河水,顷刻变得淑女般沉静、温柔,河面满溢着银锭般的冰块。走出桥头,把视线转向北面,一棵大树映入眼帘,再看树旁边,从南到北,有庞德上马石、庞德纪念碑和爱国战士纪念碑。路斜坡下面没有台阶,只好用手拉着桥栏跳了下去。走近一看,庞德上马石看似像柱钉石,是花岗岩的,呈灰土色,仔细看了半天,寻找人们传说中的那一寸深的庞德脚印,脑海中依稀闪现出当年庞德踩着上马石,翻身跨马,趟过南峪河(今南河)驰骋疆场的情形。庄严的庞德纪念碑,坐北朝南,背面刻有庞德传略:庞德(?-219),字令明,东汉末年雍州南安郡豲道县(今甘肃武山县四门镇)人。初平年间,投奔马腾帐下,在平定羌民的征伐中屡立战功。建安年间,庞德跟随马超征战平阳,抵御袁将郭援、高干,在马上亲斩郭援首级。张白骑在弘农反叛时,庞德也参与战斗。每次出征常冲锋陷阵,勇冠凉州三军。后几经辗转,随张鲁归降于曹操麾下,被授官立义将军,封关内亭侯,食邑三百户。219年,庞德协助曹仁抵御关羽。两军对垒期间,常骑白马驰骋奔杀,曾一箭射中关羽前额,被关羽军称作“白马将军”。时值汉水暴溢,他率诸将与关羽殊死搏斗,箭镞射尽,又短兵相接。而他格斗益怒,胆气愈壮,力战多时后因小舟被洪水打翻为关羽军所擒。关羽敬重他的刚毅威武,以封将劝降,但他却怒目不跪,怒斥关羽,最终殒身殉节。

看完碑文,知道了庞德故里后裔姓孙而不姓庞的原因。原来,自从庞德与关羽交战失败被斩后,族人害怕受牵连,或出走,或改姓换名搬迁到今天的新庄居住并繁衍下来。今日的新庄,只留下庞德衣冠冢、上马石和庞家花园残迹,供后人凭吊。据当地人讲,现在的新庄村是从庞家屲搬下来的,村里姓孙的人家其实都是庞姓后裔。村子搬迁是因为暴雨使山体滑坡,埋没了村庄。细细想来庞德后人的担忧也不无道理,从四门镇向南就是礼县,礼县祁山堡是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大本营。

看完石碑,又折回原路,朝山脚下的新庄走去,继续寻找庞德衣冠冢。从村南的麦场边,顺着盘山小路跋涉,路边长满酸刺、刺槐以及铁蒿,太阳照晒着,路上的雪消融了,有泥泞,不好走,不得不拣有雪的地方走。快到山顶时,有一个分路口,一条小路向北斜通向槐树林丛中,处在背阳的位置,积雪很厚。路既窄小又陡峭,我是拉扯着树枝,慢慢往下溜着走,两侧的刺槐枝不时划向脸庞,还得格外注意。下了两个坡后,树枝缝隙中闪现出半截一尺多宽的水泥墩,越来越近了,一抔土堆,雪压枯草,墩上写着“庞德墓”。到近处仔细看,水泥碑有两尺多宽,上款小字是:三国名将。落款是:民国三年新庄。很显然,这块碑是后来立的。看着坍塌的土崖,凝视着雪中的衣冠冢,耳畔又响起了李克明的诗句:“乱世英雄立脚难,当年谁为葬衣冠。若依涑水先生笔,终古黄初继建安。”

离开新庄村时,又看了庞家花园残迹,就在村委活动中心对面,左靠着南河,四周有好多柳树、核桃树和槐树。遥想当年,这里肯定是花红柳绿,环境优美。可现在看起来像是一个麦场,堆满一垛又一垛的麦草和玉米秸,没有留下任何历史遗迹。

在返回的路上,不知谁说了一声:是该为庞德建一尊雕像了。从这几年的发展态势看,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搬迁和安置了多少年来丢弃在墙根处的庞德上马石,逐渐重建了两块石碑,装置了护栏,修缮了庞德故里碑座。再者,建庞德像也是保护文化遗产和开发旅游的需要,有一尊凛然威仪的雕像,满含着仰慕、垂颂和歌咏,岂不更好?

期待着,也许下次来时,就能看到庞德雕像了。

古城的记忆

文/蔡良军

我与荆州古城有个约会。汽车沿着高速公路,在春光里穿行。

到了古城,古城便迫不及待地将我揽入它的怀中,让我在它的记忆中,寻找历史的痕迹。我登上古城,用手抚摸着青砖,每一块厚重的青砖都记录着古城厚重的历史。荆州古城位于湖北省境内,是着名的文化古城,也是古代三国文化诞生和繁衍的历史胜地。在魏、蜀、吴三国时代,这里曾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刘备借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就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演绎。

只有站在古城墙上才感觉到古城的伟岸。古城虽然经历了无数次战火的洗礼,几经修复后,城墙上还是历显斑驳,长满了岁月的苔痕,向人们倾诉它的沧桑,又在沧桑中尽数风流。我站在垛口,向远眺望,眼前高楼林立、绿地如茵、车水马龙,行人如织,原来在这块古战场上的嘶杀声、马蹄声、刀枪声和狼藉场景已在古城的记忆中封存,被眼前这些繁华的景象所代替。

荆州古城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荆州城内及其城周附近,有着众多的古迹名胜。唯有关羽留给古城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也给了我最深刻的印象。

微风习习,我拭目抬头望着天上的太阳,是这轮不知疲倦的红日见证了关羽当年在沙场上东征西战所向披靡的壮举,关羽纵马舞刀的英姿在它的记忆中不会逝去。这轮红日在时间的长河里依旧是西沉东升,而这微风只是一瞬,是一个匆匆过客,只留下一声叹息,便了无痕迹。我也是匆匆看客,却读懂了关羽站在城墙上冷眼抚须观敌的姿势,这姿势孕育并凝聚了英雄的智慧,也成了智慧的风景,并写在历史中,让后人须仰视才见。

导游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古城与关羽更多的故事,“单刀赴会”、“刮骨疗毒”等典故,让我们穿过时空,更喜欢在关羽老先生的故事里深耕细作。故人已去,历史不会淹没英雄的风采。在城墙古道上,前面是古道,回首还是古道,找不到战马疾驰的痕迹,也听不到铠甲铿锵的声音,只隐约地感觉到古城在静静向我倾诉,一切生命从漫无边际的时间中走来,然后又慢慢地消失其中,在每个人的奋斗历程中,没有一帆风顺,只要一直努力,生命就会绽放出光芒,历史就会公正对待。

一棵树与世界上最小的城

文/王来青

出外闲游,每每看到仅有三五间店面的小饭馆抑或服装专卖店,在门头上冠之以“某某美食城”、“某某服装城”,你可能就觉得有点滑稽。但是,假若你有机会去一趟与湖北省襄阳市交界的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也许就知道自己有点孤陋寡闻了。在这个不大的县城里,俨然有这么一座城,也就两三间店面大小。由青砖砌就的城墙南北长6.59米,东西宽4.49米,高仅2.88米。此城虽小,倒是城墙、城门、城垛等一应俱全,看上去古朴庄重、紧凑坚固。

因为这座城确实很小,还入选了吉尼斯纪录,被誉为“世界上最小的城”呢。不过,你可不要小觑了这座“最小的城”,算来,它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了。

这座小城中的“原住民”呢,是一棵虬枝刚劲的千年古桑。缘此,小城的大名就叫“汉桑城”。

据史料记载,公元201年至206年(建安六至十三年),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雄踞新野,筑城练兵,三请诸葛亮走出卧龙岗做军师,立志平定天下,干出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诸葛亮自做了军师后,采取了两项很重要的举措:一是宽仁爱民,二是严明军纪,深得百姓拥护。大将关羽,当时就借住在新野县城木梳背街西邻张老汉家。

有年夏季的一天,关羽操练归来,就把爱骑赤兔马随手拴在了张老汉家一棵小桑树上,回屋潜心钻研兵书去了。赤兔马许是又饥又渴,或是闲极无聊,就对青葱的小桑树动了食欲。当它仰头吃了可以养蚕的桑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索性把桑枝和树皮也啃光了。关羽知道坐骑毁坏了房东的桑树,便对着这畜生呵斥了一番,也就“放他一马”了。

然而,不久得知此事的诸葛亮却不认为关羽的战马啃坏老百姓家的树木是件小事,他以军师的身份立即治了关羽的罪。他在责成关羽向张老汉一家道歉的同时,还罚其另植一棵桑树,作为对房东的赔偿。据说,当时关羽还认为军师有点小题大做,对处罚不太服气。但他后来还是想通了,觉得宽仁爱民、抓军中纪律,就得官兵一视同仁。己不正,焉能正人?为此,他不但买来一棵小桑树亲手栽植下去,还买来青砖,为小桑树砌了一圈像城垛似的围墙,把它给妥妥地保护起来。由此,关公亲手栽植的这棵小桑树便得以茁壮成长,巍巍然长成了一棵树干粗壮、树冠遮天蔽日的大桑树,被后人美其名曰“关植桑”。

千百年来,人们出于对这段美好传说的推崇,对历经沧桑的“汉桑城”也做过许多次修缮或重建。小城的外观也屡有变化,时为六角形,时为圆形,直到2007年重建时的长方形。但无论如何变化,小城都是由青砖砌就的。1984年,“汉桑城”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保单位。

说来神奇,在“文革”时期,被清代文人胡国均描摹为“皱皮斑驳饱经霜”的“关植桑”已经枯萎,但到了1978年,古桑的根部竟又冒出一棵新桑,依着兀立的老树可劲地抽枝展叶,在多时寂寥的“汉桑城”活画出了一幅枯木逢春图。而今,这棵新桑已有近40年的树龄,早已是春夏秋三季枝繁叶茂,看上去犹如一个硕大的盆栽。而冬季到来,枝杈纵横的新桑与枯而不朽的老桑相互映衬,远远望去,枯桑一如苍龙,新桑恰如雏凤,老少相依,迎风斗雪,龙飞凤舞,更成古城新野一处盛景。

一座“世界上最小的城”,我就啰啰嗦嗦地说了这么多,但我还是想再多说几句。想那三国时期,不算强大的蜀汉王朝之所以能在三足鼎立中独占一席,应该与这“汉桑城”的故事中传达出的“宽仁爱民、军纪严明”思想有很大的关系吧!

遐思至此,忽地就想到了我党领导的革命军队“损坏东西要赔偿”的纪律;想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攻入上海后在街道旁席地而眠而不打扰居民,有人发出“国军必败”的感叹;想到了陈毅元帅“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独轮车推出来的”这句名言;又想到了毛泽东那句豪迈的断语:“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还想到了,法纪面前人人平等;想到了“莫以善小而不为”;想到了无论任何单位和个体都不该损害他人利益;想到了有些事物,并不是以形体的大小来衡量其价值的……

我想,读者诸君倘能在观瞻了“汉桑城”后引发一些诸如此类的深思与联想,该算是不虚此行了吧。至于“汉桑城”到底是个什么形状、城里的桑树是老桑还是新桑,甚至这“汉桑城”的由来是否有后人附会的成分,倒是真的没必要细究的。

还是有位记者对这“世界上最小的城”的来由说得到位:“就算不是物质的真实,至少也是精神与信仰的真实。”

窃以为,仅此一条,“汉桑城”就有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