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香肠的文章 / 香肠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腊月的气息

文/凌泽泉

轻轻掀开腊月的盖头,视野里便呈现出一派洋洋喜气。衣店里,羽绒服、羊毛衫、皮大衣烘托出冬日暖融融的氛围;露天摊铺前披挂着的大红灯笼、火红春联、喜庆年画,在恣意张扬愈来愈浓的年味。

腊月的集市,一年中最繁忙。肉架前,买牛肉的在分辨是水牛肉还是黄牛肉,称羊肉的在细辨是前夹还是后座,取狗肉的也在挑选前腿或后腿。挑挑拣拣中,肉铺上的肉在逐渐减少,买主们挎着沉沉的篮子满意地消失在熙攘的人群中,赚了钱的卖主吆喝声也比先前更嘹亮。

集市南拐的那户人家,门前排起了队,一拨拨装香肠的人都是循着去年的香味而当了回头客。街上装香肠的人家数也数不过来,却偏爱这户人家的手艺。慕名赶来的人在老顾客津津有味的渲染下,早已垂涎三尺,原本等不及的心也在这一刻沉静下来,只盼今年装的香肠能把全家人的生活调理得更有味。

拉着孩子穿行于各家衣店的女人们,满货架的衣服模糊了她们的眼,目光总是那么见异思迁,一会将毛领夹克罩在小儿身上比划,一会将紧身牛仔绑在孩子的身上。倒是那些恋人们,专钻专卖店,他们辨别衣物的优劣,全看那牌子。响亮的牌子是他们毫不迟疑掏钱的底气。

腊月,细瞧家家阳台,冬阳下晾晒的衣物已不是腊月的主角,取而代之的却是浸着茴香八角、生姜老蒜的串串香肠和咸鹅咸鸭。谁家腌制的三条咸鱼在风中招摇,谁家晾晒的两只狗腿在阳光下滴着油。庭院里,一杆一杆的咸货夸张着年味的多姿,也张扬着腊月的喷香。

在乡下,家家户户少不了搬出水缸泡上大米和绿豆,待米豆泡软,主妇们便用竹篮挑着去村边的小河里淘洗,涓涓细流滤去浑浊的汁液,米粒越发白净,绿豆也分外翠绿。主妇挑着豆米回来,水磨已支好在屋堂。随着石磨吱吱呀呀地欢叫,淡青色的汁水便滴滴答答流进木盆。锅已经烧烫,围着围兜的男主人摆开阵势,先用事先准备好的一块肥猪肉在锅里“滋滋”擦过,然后舀上一勺香油浇一遍锅底,再将一瓢豆米汁均匀摊开,此时火候正旺。不大一会,男主人对着锅里呵一口气,随手掀开粉扎一角,迅速将其翻个身,待边上添手的稍松一口气,一张圆形的粉扎已经出锅,被一旁贪嘴的孩儿接去,孩儿将粉扎圈成筒状,蘸上酱,香喷喷地塞进嘴里,上演着一幅狼吞虎咽图。

腊月的灶台少有空闲,摊完了粉扎,还要蒸年糕、煮豆腐、卤鸭、卤鸡、卤猪肉。从厨房的窗口飘出来的一阵阵香味,无意中泄露了农家生活的殷实和富有。

因着楼房,城里的腊月被割裂成别的模样。燃气灶上炒菜的铁锅无法炮制出粉扎、年糕和豆腐,城里人突然怀念起乡村生活来。细心的农人洞悉了他们的心事,便把自做的年货搬到市场,从而让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城里人有幸把粉扎、年糕和豆腐的香味搬进自家的厨房。

无论是城里还是乡下,家家都准备了上等的大米来煮年饭,烟火人间里的百姓们以虔诚的心态期盼着来年吉祥。

腊月,以醉人的气息,包裹着红尘里一颗颗祈求幸福与美好的心灵,在欢欢喜喜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拎回家的春节

文/陈频

合肥的家庭主妇们,对春节,似乎特别的敏感。一进入农历十一月,她们就好像嗅到年的气味,甚至还能听到年的脚步声。不用通知,不用催促,拎着篮子挎起包,打年货去!

合肥人说的打年货,包含的内容很具体,那就是为过春节,做好各项物质准备。

不知什么原因,打年货的第一件事,就是装香肠。大嫂子、老奶奶,三三两两,说说笑笑地来到菜市场。在一字摆开的猪肉案前,挑选自己中意的猪肉。装香肠,当以“座子”肉(即猪之臀部)为最佳。这“座子”,肥肉少,瘦肉多,装出的香肠,既好看,又好吃。遗憾的是,一头猪只能有两个“座子”,买的人又那么多,若去迟了,只能是徒手而归。

买好“座子”肉,就要赶快到装香肠的地方排队。长长的队伍,比香肠还要长许多。

装香肠的人真忙。接过猪肉,立即过秤,接着便是洗肉、剔骨、片猪皮,而后在砧板上,迅速地把肉切成拇指头大小的肉丁丁。放上食盐,撒点白糖。掺进葱姜,倒些白酒,三翻五抖,猪肉丁变成了肉馅子。其刀刃之锋利,动作之灵巧,直看得人眼花缭乱。

把馅子倒在装香肠的机械里,一打开电闸、轰隆声骤然响起,顷刻间,但见那油光水滑、红中见白的香肠,神奇地冒了出来。

总算办完了打年货的第一件事情,拎着沉沉的篮子,挎着鼓鼓的包,斜着肩膀往家走,挂满汗珠的脸上,红扑扑的。

自此,家家户户的阳台上,便会出现这样的风景,长长的晾衣杆上,缠绕着曲曲弯弯的香肠,红得发亮,红得滴油,一眼看去,恰似商店门前好看的灯饰。这香肠,好似拴在帷幕上的长绳,往阳台上一挂,哗啦啦,拉开了打年货的序幕。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打年货是件大事,更是件常事。尽管是零打碎敲,几乎是没有一日中断。腌咸鸭,是合肥多少年来形成的传统。而今农贸市场上虽然常有出售,精明的合肥人总认为,外面卖的,没有自家腌的好吃。这话,一点不假。自家腌的鸭子,不仅打浪(合肥土话,即除毛、清洗)得很干净,腌得咸淡适中,尤其是几次恰到好处的回卤,让其香味,十米之外,都能闻到。

既然是家里腌。最少也要三只五只。挑鸭,是第一道工序,麻鸭中的公鸭,个头大,肥油少,瘦肉多,理所当然地受到主妇们的青睐。放血、褪毛,三五只就是一小堆。因为太重,只好双管齐下——两只手都提着大包包,走在马路上,连人都被压矮了两三分。

猪耳朵、猪拱嘴、猪蹄子、猪尾巴,全是下酒的上品;鹅肫、鹅爪子,更是下酒的精品。说来也怪,本是长在同一个身体上的物件,其味道竟然各有不同。所以,一样都不能少。

正因为是上品、精品,买起来也就特别难。好在大妈妈、老奶奶多的就是时间。一大早走进菜市,东瞧瞧,西瞅瞅,一旦看中,立马讨价还价,认为合适的就买,若嫌贵,还可以再走几家看看。货比三家不会错。合肥的主妇们,都会这样做。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两个月下来,不愁买不到称心的东西。

合肥人对腌鱼,尤其重视,大约与“岁岁有余(鱼)”的吉祥语言有很大关系。腌鱼,最好在“大雪”节气之后。天气冷了,腌出来的鱼,不会闷缸。腌鱼,当然要挑大鱼,六七斤以上的为最佳。有这么重的大鱼,最少也有三尺来长,把这样的大鱼买回家,确实不易。身材不是太高的主妇们,大多是半拎半拖着。鱼,半身灰,人,浑身汗。

腌猪肉、猪肝,应该在腊月里进行,这其中的奥妙,连老奶奶也说不出原委来。反正老祖宗就是这么做的,若不然,为什么腌肉被称之为“腊肉”呢?买这些大件,应该算是力气活。五十岁上下的人,紧跟时代新潮流,拖着购物车,既轻松又时髦;六七十岁的老奶奶,仍然是保持本色,篮拎包挎,还十分得意地说:“这叫蚂蚁搬动太行山”,好大的口气。

到了腊月,打年货的人,越发地忙碌起来。一天要去菜市两三次。腌罢咸的买鲜的,买足荤的买素的。这个时候,你若在小区里走上一遭,一抬头,看到的全是腌货。鸡鹅鸭只,猪羊牛肉,长长短短、方方圆圆地挂在阳台的晒杆上,活脱脱一排编钟,阳光下,无一不闪烁着光芒。可以想像但等除夕那合家团聚的时候,这“编钟”“奏”出来的,肯定是最迷人的春节交响曲。

真该夸夸这些辛劳的主妇们。是她们篮拎包挎,硬是把如此多的年货,一天又一天,“搬”进各自的家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春节,是她们拎回来的。

腊月晒腊货

文/曹锦军

“仲冬天气肃风霜,腊肉腌鱼尽出缸。生怕寒潮收不尽。天天高挂晒台旁。”时值岁末,许多家庭都开始忙年了,梅城的大街小巷都四处飘散着腊香的味道。在黄梅,腊月做腊肉、腊鱼、腊肠是每个家庭的“必备功课”。

黄梅人做腊肉、腊鱼历史悠久,以前农村几乎家家平时都养猪,猪圈里养着几头大肥猪就会被视为家道殷实。猪一般养到腊月时,就开始磨刀霍霍了,“杀年猪”则意味着新年的到来。一头猪好几百斤,春节是吃不完的,平时也舍不得去买新鲜猪肉,那多的猪肉怎么办?腌起来!于是,制作腊肉就在红红火火的腊月中开始了。

腊肉的制作过程其实也不是很繁琐,就是把猪的肋条肉洗干净,然后抹上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八角、桂皮、茴香等香料,腌入缸中。十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或挂在灶头顶上慢慢熏烤,或挂在日光下曝晒。腊肉保存得好,可以保留到来年立春。常用的烹制方法有炒、烧、蒸、煮、炖、煨等。过去农村家里来客人了,就割点腊肉炒大蒜,香喷喷的,算是待客的一道美味。

黄梅是鱼米之乡,水资源丰富,鱼类品种繁多,全县水域面积有36万亩。本地人都喜欢吃鱼,过去到了寒冬腊月,农村大队把鱼池抽空,也就是“干塘”,各家各户都会分些“年鱼”。这些鱼除了过年用,其他的就做鱼面,鱼丸子,大多数则是把鱼腌起来,做腊鱼。腊鱼一般是用草鱼或是青鱼做。先将鱼从背部剖开(为了方便晾晒),再将鱼肚中的黑膜撕掉,不用洗,也不用去鳞,然后将炒热的盐、花椒和料酒均匀地抹在鱼上,鱼背等比较厚的地方要多抹一些。抹好后就放进一个干净盆子里密封,上面压些重物便于出水。约一周后,让其充分入味后就可以挂在通风处晾干。

小时候是计划经济时代,买肉买鱼都要凭票供应,很少能吃到新鲜鱼肉。只有家里来客了,才会拿出点腊肉腊鱼,筷子上才能有点油腥味。那油而不腻的腊肉和醇香可口的腊鱼,吃上一口能让人回味好久好久……

岁末,走在黄梅的街头巷尾,总能闻到屋檐下、竹竿上挂着的一串串红白相间的香肠散发出诱人的香味。香肠也叫腊肠,是民间的一种传统美食,因香味浓郁,肉质紧密,瘦肉不老,肥肉不腻,吃起来可口而受到老百姓的喜爱。每到寒冬腊月,许多老百姓都趁晴好天气自己灌制或者请人加工香肠。

在香肠加工店我了解到,现在用机器加工香肠的人多,而用人工制作的少。灌制香肠的过程是流水线作业——首先要挑选合适的猪肉,称好之后先清洗;接着将净肉放在绞肉机里打成肉丝后,再将适量的盐、味精、料酒等调料,倒在肉丝上麻利地搅匀;最后是灌肠,通常是两人协作,一个人将肠衣仔细地套在机器出口,另外一个人再往灌肠机里喂肉,边灌边扎,一串串香肠就成型了。在这个过程中,猪肉的选择十分重要,瘦肉和肥肉比例有严格要求,一般是7:3。瘦肉较多,肥肉较少,这样搭配在晾晒后能够达到很好的口感。

在店里从事10多年香肠加工的李阿姨讲,香肠用的肉有讲究,一般是猪的前腿肉比较好,因为底部的肥肉比较薄一点;如果是后腿肉,精肉是多,但底层的肥肉太厚,做起来可能比较油,难晒干。

黄梅人喜爱香肠,大部分原因是它咸香的口感,以及易保存的特性。各家各户一般会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制作美味的香肠。李阿姨做香肠是用四川重庆料大红袍为主料,再加些鲜料,或是五香粉之类。

香肠做好后,要用竹竿串着挂在通风处,最好垂直挂,让每一面都均匀风干,晾时用针或牙签把腊肠表面上的气泡戳破,不然,晾晒时肠衣可能会破裂。约半个月后,就可以蒸或者炒着吃了。

腊肠鲜美可口,不仅老百姓的餐桌上有它的身影,就连高档酒店特色菜中也少不了它。那阵阵弥漫的香气或许是乡情、亲情,更有四季丰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