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古井的文章 / 古井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浏阳河的眼井

文/唐

浏阳河,这条古老而神秘的河流,传说是大禹治水开凿而成。

沿河两岸数不清的堤垸、古井及浏阳河源头纪念大禹治水的古老水神庙,都在诉说着浏阳河的久远。

沿河两旁的古井据说是禹帝为了子民的日常生活不受洪灾的侵扰挖掘而成。围绕井旁生活的人们把赖以生存的水井叫作眼井。因为有了眼井,人们的生活就变得井然有序、井井有条。

关于井的传说很多,如《淮南子本经训》云:“伯益作井,而龙登元云,神栖昆仑。”井的传说是跟神、龙联系在一起的。

井究竟是什么?也有古书记载说是“平底凿凹,人与泉源的对话”,是“河流的眼睛”。人们把井的种类归纳为“单眼井、双眼井、三眼井、四眼井、九眼井”等等。远古的舜,曾经历过同父异母的兄弟象三次暗算,当舜听从象的话下到井里,象以土填井,想谋害舜,但阴谋未能得逞,舜从另一口眼井出来了。所以,“双眼井”承载着颂扬舜的品格风范和道德文化,每一个种类的眼井承载的文化内涵各不相同。古人也将井与女性关联起来,说井属阴,女属阴,子孙的绵延跟井和女人是息息相关的。

井是人类早期的一大文化创造。传说井井通龙宫,龙宫就是地下河,因此,每口井的井神,就是主水的龙王。

长沙自古多眼井,在古长沙的老街巷里,随处都可见古井的身影。寻找古井,只要沿着古巷里人们滴落在地上的水印走,就能找到一口口古井。井旁多会立一块石碑,上刻碑文,大都记载有井的名字,修建、重建的年月。一块块石碑就是一本本厚重的生活史!

喜欢独处的我,在繁华和寂寞的深处,与眼井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由衷喜爱“眼井”这个温暖亲切的名字——像眼睛一样清澈的水井——人们就像爱戴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戴水井。幽深寂静的眼井,装载着清冽甘泉,丝丝甜意和清透仿佛让我触到了古城长沙那根记忆之弦,发现了人类历史流年的文化密码。

一口口古井,一汪汪淸泉,与地心相连,涌出来大地的灵魂,绿色思想的精髓。那深邃无底的神秘,似大地的眼睛,时刻仰视空中的一切。趴在井台上对视井眼,顾盼眼井里的素姿,又似水中观月,平静的水面,映照出倩影幽魂,荡漾着潮湿的心语。

长沙有名的眼井很多:白沙眼井、东沙眼井、长怀眼井、龙眼井、南沙眼井、甘露眼井、高升眼井、滴水眼井等等……这些眼井生存在祖辈的传承里,生存在儿时童年幼小的生命里。

浏阳湖畔的东沙眼井,是一口有着千年历史的古井,被周边的人们称为“长寿井”。东沙古井属单眼井,古井被麻石板围砌着,刚修葺一新,像新妆的古代仕女。清凌凌占据一角,安静幽冷,深邃缥缈,古意苍凉,仿佛能听到来自心底悠然的声音。

古井边,有日夜前来取水的居民,尽管自来水进了千家万户,但人们对井水的青睐,是不可言说的心灵深处的崇敬、依赖。

东沙古井水质甘甜,堪比白沙古井,附近长寿老人从小饮用此井水。用此井水泡茶,茶汤清澈,回味悠长。据说此井水中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呈弱碱性,也是附近老人长寿的秘诀。

在浏阳河畔还有两口被称为浏阳河眼睛的古井。两口古井相距200米,井口由两个半弧形状的石阶砌成,清澈的井水与井口持平。有关这对“龙眼井”的传说很多。逶逦奔向湘江的浏阳河像条龙,而这两口古井就像龙的两只眼睛,故名“龙眼井”。相传三国时,蜀国大将关羽征战长沙,关公舞刀,黄忠挽弓,大战三天三夜,不分胜负。关公的士兵取此井水解渴,用此井水做饭,重振旗鼓,攻下了长沙。因为关羽有一双“龙眼”,人们为纪念他,将这两口井取名为“龙眼井”。

在浏阳河畔还有许多这样的富有神秘传奇色彩的眼井,它们亲历并记载了浏阳河的历史。

浏阳河畔的这些眼井,都有着久远的历史。时代变了,眼井没有变。世界变了,井水的清纯没有变。这些眼井深处仍在汩汩地冒着甘泉,清冽的井水,沉淀时日,横亘年月,不急不缓,永远保持着旺盛清纯的活力。

凤凰的眼睛

文/吴东林

小时候,在我家门前不远,有一口古井,这口井的水清冽甘甜,是远近闻名的。

我曾经问过一些老人,让他们讲一讲这口井的历史,他们都说不太清楚,只是说这可能与那座净土古寺有一些关系。

建于唐贞观年间的净土寺的遗址,离这口古井也就三四百米远。据碑载,唐初大将尉迟敬德曾监修此寺,可见其非等闲。在元代的时候,我们这里路家庄的兵马大元帅路通,对这座古寺进行了重修。在修建净土寺的时候,为图吉祥,他还围着寺庙,按照“丹凤朝阳”的格局,打了七十二眼水井,而“凤头”就设计在路家庄。那么路家庄在哪里?就在古井以南约五十米的土岗之上。如果按这样的位置来推算,那么这古井的位置,应该就是“凤眼”了。

至于这口古井是不是真的与净土寺有关系,已经无从考证,然而这井台上的青红方石,来自净土寺的废墟玉皇皋,是毋庸置疑的。

也许是佛门圣地的慧根滋养着这块黄土,使这口古井氤氲着甘美与清醇,它养育着这里勤劳质朴的人们,大家过着平静和睦的生活。

这口古井还有一个特别的标志,就是矗立已久的“挑杆”,因为这个标志,我们都叫它挑杆井。这挑杆其实就是一个按照杠杆原理设计的,节省人力的提水装置。井口旁有一个两米多高二十公分粗细的固定的木桩子,上边铁钩子上挂了一个有四五米长的木杠子。杠子的前臂稍长,后臂稍短,尾部固定着一个圆圆的青石,前头拴着的就是井绳了。有了这样一个装置,提起水来,就轻松了很多。我十四岁就开始在这口井里挑水了,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装置,要我从七八米的深处,提出两桶三十多斤重的水来,恐怕也是一个不容易完成的任务。

这口井口小腹大,上口也就是一米多的直径,而到了水面处则扩展到两米多。井是蓝砖砌就的,井壁上满是绿苔覆盖,那光滑的井壁,绿茵茵湿漉漉的,散发着古井沧桑的气息。那水,清亮亮的,井里的倒影,好像是在跟挑水的人调皮的互动,只有当水桶碰到水面,那调皮的影子才会化成一块块粼粼的碎片,幻化而去。这里还会有一道独特的风景,到我们村赶集上会的邻村的人们,时常会有人坐在井台上,等着村里的人来挑水。等一桶水打上来,他们会毫不客气地把头伸进水筲里,一阵咕咚咕咚的牛饮之后,才会拍着鼓起的肚子,惬意地向集市上走去。

农民的勤劳,是与生俱来的特质。当清晨的微光刚刚爬上东窗,你就会听见古井叮叮当当挑水的声音。他们要把家里的水缸灌满,用这种质朴轻松的方式,去开启一天劳作的序幕。下工回来,他们也会走上井台,打上一桶清凉的井水,冲一冲蹚满泥土的脚,擦一把布满汗水与尘垢的脸,带一身清爽向家中走去。到了晚上,这里又是拉呱纳凉的好去处,有的坐在井台上,有的坐在井旁的柳树下,伴着如水的月华,安静的古井,听大家讲着有趣的故事。

凤凰寓意着吉祥,而用众多的水井构筑这样一个吉祥的图腾,千百年来把和谐与幸福播撒在了这片热土上。作为“凤眼”的古井,我们一直享受着她那清澈的水、无私的爱和温暖的奉献。

然而,吉祥的凤凰也有无奈的时候。当那绕村的河渠失去了欢腾的流水,喧嚣的池塘没有了荡漾的清波,古井,那昔日明亮的眼睛,也黯淡了她的光辉。人们面对着黑洞洞的井口发呆,他们从未担忧过古井的水会远离他们的生活,也从未做过失去古井的准备。茫然之中,他们不得不驮起一切能够盛水的器皿,到田野里浇水的机井里,运回他们赖以生存的水。

机井里的水没有了古井水的甘甜和清冽,有的是浑浊和腥臭。人们忍受不了这种折磨,计划在古井的附近再打上一眼深井。井是打成了,水也抽出来了,然而水的味道已远远不是原来的味道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没有摆脱缺水的困境,一年之后,这口新打的深井,也流尽了最后一滴水。

凤凰是可以带来吉祥的,然而,我们怎能奢望一只失明的凤凰去展翅翱翔呢?水是生命之源,用水来构筑寓意吉祥的图腾,蕴含着先人对生命的祝福,对土地的敬仰,对幸福的热望。而我们应该检讨的是,劫掠式的饕餮,吞噬的是延续祖脉的文明。我们应该带一颗虔诚之心,尊重这片蓝天,善待这片大地,用真诚呼唤那吉祥的鸟儿,鸣唱在桐花开放的春天!

古井情怀

文/雷辉志

古井是农业社会用水的主要来源。不论岁月如何变迁,记忆中的古井依稀都涌现着清凉宜人的泉水。

古井融合温馨的人际互动。走访老家老街,在一座古色古香的老屋前,看的一口非常特殊的半边井,不少游客在此留影。这户人家的堂号写着“三槐挺秀”。据说,是因为其祖先在自家庭院种了三株槐树,希望他的子孙有朝一日能坐到槐木椅,这种椅子依当代体制是宰相座椅,也就是希望他的后代子孙能当大官。他的儿子非常努力和争气,果然做到宰相,一时传为佳话,于是立了这个“三槐挺秀”的堂号,光耀门楣,并藉以勉励后代子子孙孙。虽然飞黄腾达,仍不忘敦亲睦邻,挖一口井,半边在墙内,半边在墙外,墙内的供自家人使用,墙外的供左邻右舍及来往的路人自由使用。现在,这口井虽然已干枯,但这种宅心仁厚、乐于助人的风范将流传千古,路过的游客,都会拍下这个美丽画面。

古井常连结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台中铁鉆山有一口“剑井”,现已成为著名景点。剑井位于国姓庙下方,相传郑成功率领众士兵经过此处,由于天气酷热,无水可饮用,影响战力甚钜,郑成功遂拔剑插地,跪地求水,果然奇迹出现,地面裂开,宝剑下沉,地面涌出泉水,因而士气大振。地方父老们为了纪念这段神迹,于光绪19年铸刻“国姓井”,以为纪念,1953年重修,并加砖墙维护。另由于右任先生亲书“剑井”两字,勒石为志。

“好清凉的水!”游客常会用井边的桶子取水。古井直径约三尺,井水约一尺左右,至今仍涌泉清澈,源源不绝。剑井边有雕塑家陈松的水泥浮雕作品”剑入泉涌”,来此赏景又能缅怀史迹,感觉挺不错的。

古井最易牵动美丽的记忆。有一回走访阆中老街,在小巷子里看到一口井。“这口井还有水喔!”井边的大娘看我是外地来的访客,面露喜悦地告诉我这口井已有百年历史,以前这附近的住家都共用这口井。“有水大家喝、大家用!”多么富有人情味!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古井是农村生活中最亲切的好朋友。当年,外公家有一口井,因为井水的水质不错,村子里的左邻右舍争相来取水,外婆偶尔会嘀嘀咕咕。外公说:“有水大家用,很好啊!”外公非常欢迎大家来取水,但有时外公会在井边,看看有没有人浪费水,或者在那里嬉戏,外公非常保护这口井,他经常说:“有这么好的井水,要感恩啦!”

“来,我来用给你看!”外公看到取水方法不对,会过来教你。他真有一套,水桶放下去再拉上来,几乎每一桶都是满满的,也许这就是经验吧!早期的古井,取水要用绳子绑一个小桶子,桶子不能太大,否则拉起来很费力。桶子放到井里还须有经验,把握要领让水桶能倾斜舀水再拉上来。后来外公为了让大家取水较省力,在水井的上方加装铁滚轮来拉水,满有创意的。那时,有些小朋友较调皮,经常会跑到井边,对着井底大叫来听回音,后来外公又在井的上方加了活动的盖子,一则顾虑安全,一则可避免灰尘、落叶或杂物掉入井里。那段大家共用水源,热络互动、相互关怀的景况,让人觉得非常有人情味。

以往,井水的水质大多很清澈澄净,有些人甚至直接喝,很少听说喝出问题的,不知是当时的水干净,还是那时的人抵抗力强。现在的水没人敢生喝,而且还要担心水是否被污染。生活的安全感为何随着时代进步反而倒退,我们有时候似乎应停下繁忙的脚步,冷静思考,切莫一味为了科技与经济,让喝“干净水”成为奢求。

水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古井旁写着温馨而充满智慧的故事,“积善人家庆有余”,相信能敦亲睦邻、慷慨为善者,必能获得喜乐与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