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还能的文章 / 还能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抬起云遮天,放下是红莲

文/apple502

舍不得放弃的人,像一根寂寞的芦苇,独立在风中守望,把自己幻想成一季秋色,再从烟黄的旧叶中握住一把苍凉。

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有人说,最苦乃是求不得,然勉强求得未必就是好。

半圆的人生,正好可以欣赏路途的美景,求得另半圆,路途匆匆,漫漫人生,如何还能潇洒一笑而过!

若人有预知未来的能力,谁还能从容生活,坦然豪放。如果人的一生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一样,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每一阶段该做什么,会做什么,这样只会让其更觉得无趣。与其一切料定,不如留有悬念,然生活处处充满意外和惊喜,给自己一个机会,改变每天的轨迹,做做不同的事,让人生出出轨,老来才不至于空如白开水,虽能解渴,却平淡无味。试问谁愿一辈子只饮一杯白开水?就算你愿意,谁能保证不会留下悔恨!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都向往的却也是最易忘记的,平淡的东西总是容易让人遗忘,只有不断新奇,才能像一直处于热恋的状态,激情不断。死水总是会发臭的,暂时放下曾今的习惯,放纵自己的心情,自逐于草野之间,接近自然,浑然忘喧闹城市,岂不快哉!要么爱,要么恨,不要漫不经心!

改变,蜕变,放下,起航,远行,圆梦!命中有时总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不勉强,不低头,不卑不亢,一如既往放下包袱,继续远航,那里有我的梦想!

也说方言

文/姚崎锋

方言,是根,是一个地方的母语,在城市化的当下,能区分你与别人的一个标志便是一口地道的方言。所谓老乡,亲就亲在方言里。在异地相遇,乡音总是会让我们感动。

贺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时光能改变了很多人事,但也有一生不变的东西,那便是乡音了。让我们伤感的是,它正在一代人中间渐行渐远。

在乡下,一群老人照顾一群小孩的情形太多了,于是,该不该教方言的争论也便随之出现,总会有许多观点,一个说是那已经过时老土了,一个说那是老祖宗留下的,但往往是老人拗不过年轻的子女,便操着蹩脚的地方彩色普通话教起了儿孙。

记忆里,奶奶或外婆口中的童谣都要忘记了。那些温馨的场景如梦。就地域而言,比如舟山童谣,有人说那是舟山方言的“活化石”。其个性鲜明,地方特色浓郁,反映的多是从前的生产情况、民俗风情,以及当时儿童的生活状况。

还能记起的一些童谣,往往未必带着正确的知识、或者没有现实的内容,甚至是非常混乱的逻辑,但常在我们那时的童年出现,流传着与我们一起长大成人。比如,《一粒星》:一粒星格仑登/两粒星加油瓶/油瓶漏炒倭豆/倭豆香炒生姜/生姜辣揢水獭/水獭乌揢鹁鸪/鹁鸪雄揢金虫/金虫矮揢白蟹/蟹脚长爬过墙/蟹脚短爬过碗/碗里小抓只雕/雕会飞抓只鸡/鸡生蛋生出蛋拨外孙皇帝过夜饭……

如今想来,这都是什么和什么呢?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它已经在我们的血液里留下那些浪漫的乡土气息。

城市化大同化的背景下,只要进入幼教,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一并灌输了普通话,将可能流传的方言的根拦腰斩断。当我们猛然发现方言的远离时,好像是一场梦醒,突然间才想到要挖掘、传承,甚至列入学校的特色课程,请老人传授。这个时候,或许已经晚了,方言成了无土之根,会变得像外来语种那样难学和枯燥乏味,有几个人还能坚持下去呢?

方言,更多的是情感上的寄寓表达;记住方言,其实是要你记住最初的根,记住一个地方的乡愁。即便你老了,当你回来时,你还能想象回味你的过去。

还能陪父母多久

文/冯兆龙

母亲又打来电话,说她中午做了牛肉泡馍问我回来吃不。我都快半个月未回父母家了,接到母亲的电话有点不好意思,赶忙答应回来。听说我回来,母亲很是高兴,电话还未挂断,就急不可耐地给父亲说,“二儿子说他回来。”言语中透露的是一种喜悦。

放下电话,我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母亲的高兴更让我感到羞愧。父母都八十岁了,有我们兄妹五个,平时只要几天没回去,母亲肯定会打电话叫我们回去吃饭。我知道,回家吃饭只是一个借口,父母无非是想见我们而已。每次接到母亲这样电话的时候,同事们都很羡慕,说我“奔五”的人了,还有父母这样疼着,真是幸福。可静下心来想想,我惦记和牵挂父母吗?我们常常有N种不回家的理由,可这些理由都是建立在父母身体健康的基础上。父母能自食其力不需要子女照顾,这让子女对他们的关心变成了可有可无,我们就在这种习以为常中肆意地挥霍着父母的健康。

那天回到家里,刚进门,母亲就给我说,她也给大哥、大姐和小妹小弟打了电话。母亲就是这样,每次做了好吃的她就挨个给儿女打电话,谁要是回不来,她就会说,那你下午回来,我把饭给你留着。我看着母亲一瘸一拐地进了厨房,才突然发现,母亲患骨质增生的右腿好像比以前更严重了。回头再看看父亲,满头的华发,密密的皱纹,深色的老年斑,看电视时那双混沌无光的眼睛。猛然间,我的心隐隐作痛。这么多年来,我从未关心和留意过父母的衰老,似乎衰老永远就不会来到他们身边。在这种熟视无睹的日子里,便少了对父母的关心、理解和体贴。父母唠叨时,就不耐烦地打断;父母有点邋遢,就无端地指责;父母误解了自己,就抱怨顶撞,只图自己痛快地发泄,却从不考虑父母的感受。

我不知给父母许诺过多少次,说要带他们去旅行一次,可总是在这样那样的理由中一拖再拖。记得有一次父亲打电话问我办护照的事情,我说你问这事干吗?父亲顿了顿说,我就问问,万一能出国了,也就不必当时急着去办护照了。我苦笑了一下说,办护照很复杂,等我哪天回去了再说。可我随后便把这事忘到了脑后。有时出差坐在飞机上,我在想,父母老了,应该尽快陪他们旅行一次,也许他们并不在乎去哪里,或许要的只是一次和儿女旅行的经历,一份难忘的回忆。

其实,我应该感谢上苍,让我的父母一直都这么健健康康,我因此可以无所顾忌地工作、学习和生活。父母在,家就在。有了父母,就有了我们兄妹姐弟团聚的地方。“走,回妈家。”这是我们姊妹们电话里经常的话,这种幸福让我满足和陶醉。然而,这种年年相似的幸福也让我不知珍惜。这么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父母的无微不至、予取予求的爱,我们总觉得父母会永远在那里。于是,宁愿和朋友相聚,和妻儿外出,也不愿回一趟父母家。我们一次次因着各式各样的原因错过和父母相处的光阴,心里总想着,父母就在那里,以后多得是机会。然而,子欲养而亲不待,已经成了多少人一生不可弥补的缺憾。

父母一生不易,不要等他们老了,才知道什么叫孝顺。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陪伴是最好的孝顺,也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