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孔子的文章 / 孔子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我爱读《论语》

文/张大昌

《论语》记载了孔子及部分孔子弟子的言行,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它是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也是古人文化伦理的启蒙教科书。《论语》所阐发的思想观点,时至今日,仍有重要价值,值得我们认真阅读研究。

我爱读《论语》,首先是因为它能给人们智慧,告诉人们为人处世的原则。它告诉人们,人必须正直,正直的人未必吃亏,不正直的人反倒有灾难危险。“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孔子在正直这个问题是也是讲策略的,他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他告诉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底线是,不论什么时候做人都要正直,但有时说话表达要委婉、注意方式。很多人为处不好与同学、同事、邻居的关系烦恼,孔子告诉你:“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意思是多检讨自己,找出自己的过失,少责备别人。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如果在特定的场合该严肃不严肃,嬉笑失度,就失去应有的威严,就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也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还可能引起严重后果,像在车祸现场微笑的“表哥”杨达才,登台笑客的萧夫人。孔子还把“不重”与“学不固”联系起来。想来也是,如果认为可以听着流行音乐,甚至心有旁骛就可以把学习学好学固,除非是天才。

《论语》还告诉我们要孝敬老人,并且认为,孝敬老人,关键在敬,是个态度问题。“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当今,物质生活条件都好了,老人的物质赡养一般不成问题,重要的是给老人心灵的慰藉,要常回家看看。可贵的是,在孝忠的问题上,孔子绝不搞愚孝愚忠。孔子说:“子从父,哪里就算是孝子了呢?臣从君,哪里就算是忠臣了呢?要根据具体情况而服从才谓之孝、谓之忠。”这句话不是《论语》上面的,它出自《孝经》,荀子将孔子的这个观点归结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可见,孔子的观点是辩证的。《论语》关于诚信的思想也是如此。诚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儒家大力倡导的一个基本准则。《论语》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又说“君子贞而不谅”。意思是君子固守正道但不能不顾是非地讲究信用。正如孔子的学生有若阐发的那样:“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孔子还明确地说过:“要盟也,神不听。”意思是被迫签订的城下之盟神都不听从,人们当然也不可遵守。这一句见于《史记》。我们讲诚信,但也不能迂腐,上当受欺。现在国家从制度法律层面出台条文,严惩恶意欠薪等严重失信的人,还守信人公道,给不诚信的人以惩罚。

《论语》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也是在《论语》中,孔子阐述自己学术精髓时,顺序刚好是相反的。他说:“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不论哪种叙述方法,都可看出,孔子教育学生把德育即做人放在第一位,把做学问放在第二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孔子的这个教育方针对于我们今天破除应试教育、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很有借鉴。

当今,物质生活丰富,再有父辈祖父辈的疼爱呵护,独生子女或双生子女真像小皇帝一样,衣食无忧,有求必应。但这对孩子的教育成长往往起负面作用。这种情况下,怎样教育孩子,《论语》给我们的忠告是:“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意思是,疼爱他,但能不让他勤劳吗?对他忠心,能不对他加强教诲吗?教诲什么,就是前面讲的信忠行等方面内容。《论语》还说“君子之远其子也。”就是说不能对孩子过分亲昵溺爱。

《论语》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卫国大夫棘子成对子贡说:“君子朴实就可以了,还要文采干什么?”子贡回答说:“您这样谈论君子,太遗憾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其实文采跟本质一样,文采如同本质,本质如同文采,两者同等重要,虎豹皮和羊犬皮的区别,既在质上,也在文上。如果这两类兽皮去掉了它们有文采的毛,就无法加以区别了。”孔子也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本质与外在表现搭配好,才是君子。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人除了道德本质要好外,其他诸如兴趣爱好、待人接物方式、谈吐书法、穿着等外在形式也是不可忽视的。

不论什么社会,人要出人头地,成为某行业的佼佼者,就一定要有才。孔子作为道德楷模,不仅强调德,同样重视才。认为人才难得,有才才有位。《论语》中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意思是不担心自己没有位置,担心的是有没有立住脚的本领。对于大政治家管仲,孔子不赞成他的德,但对他的才能大加赞赏。他说管仲“才也”。还说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都是管仲出的力。如果没有管仲,我们中原民族就要被外族统治了。才能如何取得,只有通过学习。孔子本人就是刻苦学习砥砺成才的典范。孔子的人生观就是奋发进取积极有为的人生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把儒家文化称作儒教,是不对的,因为宗教都是崇拜、尊奉神的,而孔子是重人事轻鬼神。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见义勇为、无过无不及等真知灼见都见之于《论语》。《论语》的内容非常广泛深厚。我看《论语》大体包括三方面内容,即修身、学习、为政,这是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相联系的。而它的真理性经几千年检验是毋庸置疑的,几乎句句是金科玉律。我爱读《论语》,还因为它不难懂,很多就接近白话,例如第一篇第一章几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论语》中还是有不少的章句从语法字词看,不难懂,但含义深刻,加上断句等因素,就产生了歧义,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对《论语》,不读它三五遍,不参考专家的注解,要读懂弄通,是不可能的。

《论语》的可爱之处还在于它并不是简单的一条条的语言记录,它有很多生动的记叙,增强了感染性和艺术性,读后令人难忘。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中,整个场面和风细雨,四个学生在孔子的鼓励下,口无遮拦,各言其志,孔子则和悦地予以点评,虽然对子路的回答略有不满,也没严肃批评,只是讥笑了一下。而在《季氏将伐颛臾》一章中,则语气严厉,运用比喻、名人名言,连用反诘句对冉求的话层层批驳,破中有立,使其无话可说。但有的学生就是不听孔子的,我行我素,批评也没用。宰予就守丧期限同孔子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孔子认为应给父母守丧三年,宰予认为一年就行了,各有各的理由根据,谁也说服不了谁,孔子最后只能说:“你那样做安心,就那样做去吧。”

我爱读《论语》,还因为感觉它是真实的,学生记载孔子的言行并没有按“为尊者讳”的原则有选择地记录。因为我们可看到《论语》中有好几则记述了孔子受嘲讽、挨骂的事。例如,农夫说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怎么算是老师呢?还有偶耕的人、看城门的人等都讥讽过孔子。更有甚者,有人骂孔子是丧家狗,孔子竟也自嘲说,对,我就是个丧家狗。这一条记载也来自《史记》。《论语》中不仅有师生的争论,也有学生之间的观点冲突。孔子教学并不局限于教室,有很多现场教学,有小范围的乃至个别谈话。有一次,子张向孔子请教问题,孔子回答后,“子张书诸绅。”就是说子张匆忙应急,把老师的话写在他衣服的带子上。学生冉伯牛患了恶性传染病,孔子把手从窗户伸进去拉住冉伯牛的手,表示慰问。这些都让人感到《论语》真实可信可爱。

细节识人

文/姜炳炎

识人用人,自古就是一道难题。

杨溥是明初重臣,官至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是明朝历史上公认的着名贤相。一年,其子从湖北老家到京城看望他,杨溥问儿子:“沿途当官的,可听说谁最贤、谁不贤?”其子说:“经过江陵县,认为那儿的知县很不贤。”杨溥感到奇怪:“此话怎讲?”其子说:“江陵知县既不接送,又招待很简慢。那位江陵县令名叫范理。”

听完儿子这一细节的讲述,杨溥非但不怒,反而连连称赞范理是位好官。杨溥认为范理能这样对待他的儿子,说明范理不阿权贵,必有能耐,随即记住了范理这个名字。后经考察,得知范理品行才能俱佳,便力荐他升任德安府知府,后来杨溥又上奏朝廷将其提拔为贵州左布政使。范理在任时,兢兢业业,勤政为民,史称“甚有惠政”。

然而细节识人,有时也会被表面现象所蒙蔽,继而得出错误的判断和结论,不仅常人会犯这样的错误,就是圣人也在所难免。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被困于陈蔡国境之间,七天未进食。弟子颜回讨到一些米来煮饭。饭熟了,孔子看到颜回从锅里抓饭吃,当颜回把饭端来时,孔子佯装没有看见刚才的事,说道:“我方才睡着,梦见先君,他说只有清洁的食物才可以送给人吃。”颜回知道老师这是在怀疑自己偷饭吃,便禀明老师:“刚才是柴灰落进锅里,挑不出来,弃之可惜,学生就把那点儿脏了的饭抓来吃了。”孔子这才发现错怪了自己的学生,慨叹道:“人们都相信自己的眼睛,看来眼见的也未必都真实啊!”

孔子亲眼所见的一件小事,差点误会颜回,因而得出“眼见未必都为实”的感慨。同样,作为朝廷高官的杨溥,通过范理敢怠慢自己儿子的细微小事,看出了他耿直赤诚的品德,慧眼识人才,一再将范理推荐和提拔,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杨溥识人与孔子误解,今日读来,仍受益匪浅。

一碗饭的困窘

文/江兴旺

饭,是维持人生存的必需品。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又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无论是平头百姓还是帝王将相,只要饿上那么几天,保准都会头昏眼花,低下那“高贵”的头颅。

先说说“孔子厄于陈蔡”的故事。孔子一生热衷周游列国,乐于传道授业。孔子受楚昭王之邀,和弟子前往楚国,路经陈、蔡两国。两国的大夫早就知道孔子是个圣贤,谙熟治国经略,认为如放他去楚国,楚国必将更加强大,陈、蔡则会因此遭殃。于是,他们派兵将孔子及弟子围困七日之久,断薪绝粮。直到子贡逾墙,与乡野之人交换了一石米,才得以在楚人相助之前帮助孔子渡过难关。史书记载,孔圣人在困厄期间始终保持“淡定”,但一帮子人都吃不上饭,孔夫子表面再淡定,心里也一定感到狼狈和失颜,这真是:一碗饭难倒了大圣人!

再说说韩信“一饭千金”的故事。韩信,西汉开国功臣,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韩信幼时家贫、父母双亡,虽用功读书、拼命习武,但毫无挣钱本事,万般无奈,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白饭好吃,但冷眼难看,韩信只得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即使这样,也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太太,人称“漂母”。她见韩信经常饿得脸色发白,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天天如此,从未间断。后来,韩信发迹了,被封“淮阴侯”,以千金相赠漂母。这就是“一饭千金”的来历。尽管这个故事被当作感恩的范例流传下来,但一个大男人天天吃着老太太施舍的饭菜,这真是:一碗饭难倒了英雄汉!

最后说说唐玄宗“落难受粥”的故事。唐玄宗在位初期,一度出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但在其执政后期,因宠爱杨贵妃,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疏于国政,激起了安禄山等人的野心,最终导致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安禄山叛乱后,唐玄宗携杨贵妃及少量禁军一路西逃。逃至马嵬坡时,杨贵妃被处死,唐玄宗来到扶风(今宝鸡附近)。因缺食少粮,再加上悲痛困顿,唐玄宗几次晕倒在路上。就在此时,乡村野老郭从谨听说国君路过,特来进献一碗带麸连麦的饭。堂堂皇帝,哪里见过这等粗饭,但面子胜不过肚子,尽管难以下咽,唐玄宗还是赶紧把它扒拉下肚了,这真是:一碗饭难倒了大皇帝!

人生如爬山,你在上坡时别瞧不起走下坡的人,非要踩上两脚;你在下坡时也别嫉妒上坡的人,非要咒骂几句。有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越过沟坎,迎接你的或许就是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