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牌楼的文章 / 牌楼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乡情悠悠牌楼湾

文/桂靖雷

牌楼湾,因明正统年间获英宗帝朱祁镇钦赐“金字坊”牌匾而得名,又因建国后走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首席科学家桂裕鹏等8名博士、100余名大学生而荣耀,更因其留下保存较为完整的乾隆年间古民居建筑群和黄梅戏古戏楼两大文化遗产而闻名。身居黄梅县城,相距仅咫尺之遥,然而,我第一次走进这鄂东历史文化古村,却是2006年11月24日与儿子应台湾中天电视台之约,前往拍摄黄梅戏专题片的事。后来多次陪同央视戏剧频道记者前往拍片,也就对这里的民俗乡情十分熟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故地重游,最让我留连忘返的是那古色古乡、美如仙境的古民居建筑群。

牌楼湾,位于鄂东黄梅县杉木乡安乐村。从县城出发,驱车向东,不到半小时的车程即到该村。走进村落,北仰佛教禅宗圣地五祖寺,南望黄梅县城,西与黄梅戏发源地多云山区相邻,东有垅坪、古角两河在村前交汇。山水相映,绿树成荫,田园阡陌,景致宜人。始建于宋、兴盛于明清的牌楼湾古民居建筑群和青山绿水互为点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文与生态珠连璧合,一派清风碧野、沁人心脾的吴楚田园风光。置身此间,田园乡情交融,古意今韵并美,山歌畈腔同酣,实堪“鄂东一绝”。

牌楼湾历史悠久,距今730余年。据《陶氏宗谱》记载:东晋杰出诗人陶渊明后裔于南宋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在两河口西边蟠龙山建宅定居,取名鹳鸟湾。元明两朝,陶姓堪为此地旺族。明正统年间,族民踊献皇粮,获祁镇帝钦赐“金字坊”牌匾。遂建木牌楼,敬御赐金匾于其上,凡过往军民,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景仰,一时声誉鹊起。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倪姓始祖倪应朋迁入牌楼湾东北边定居,耕作习武,繁衍生息。建有堂屋一栋两重,民居30余间。因历史变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4年),陶姓迁徙外地,牌楼遭毁。

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桂姓始祖桂世会(字朋兰)出资购买陶姓全部田地、房产,并定居牌楼湾。桂世会崇文重学,勤劳耕作,经商发家。率领族人自建砖窑,大兴土木,广布产业,使牌楼湾呈现出长盛不衰的局面。期间共建一进4重堂屋4栋,一进2重学堂2栋,民居160余间,石牌楼1座。现存的古民居建筑群大部分为当年所建,石牌楼后因战乱被毁。据《黄梅县志》记载:桂世会热心公益,好善乐施;建桥铺路,造福乡里;捐银助人,广济贫黎。率族人在县城周边修建桥梁18座,捐银数千两。

牌楼湾文风久盛,尤弟子多勤勉好学,激扬向上,攻书不辍,人才辈出。清代至民国年间,有赐进士1名,文武举人4名,贡生6名,太学生16名,文学生13名,大学生8名;新中国成立至今,有100余人考取高等院校,更有多人获博士学位并留学美欧诸国,以之所学为人类福祉服务。

牌楼湾古民居建筑群,背依蟠龙山,湾前有日(斛)塘、月(仓)塘,湾后有国塘,村的中心部位有明代水井2口,整个建筑面东朝西,呈弧状布局。现保存最为完好的44间南侧祖堂,面宽三至五开间,一进四重或五重,设左右厢房。雕梁画栋,飞檐斗拱,气势恢宏,蔚为壮观。内部皆为砖木结构,呈台梁穿斗式,山墙均砌为万字朵,每栋房屋之间有小巷连接贯通,为典型村落式民居。内有黄梅戏楼、天井、走廊、园门、板门、隔墙、花窗,房屋梁架上方及门窗雕刻花纹古拙幽雅、巧夺天工;屋檐下及隔墙上,配以黑线条绘有动物、花卉、文房四宝等图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享受。

在古民居建筑群四周乃分布保存着金字牌匾、古戏台(取谷墩)、窑址、下马石、旗杆石、界牌、石础和“天赐稀龄”、“朋兰别雅”木匾额等遗迹、遗物。整个古民居建筑群古朴大方、庄重典雅,充满浓厚的古建筑形象与空间景致巧妙结合的魅力。因地域关系,受“徽派”民居建筑及江西民宅的影响较多,又带有本地文化特色,在鄂东地区乃至全省尚不多见,堪称中国建筑文化之奇葩,建筑艺术之典范。历经几百年沧桑,仍以其特有的文化、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优美的形式语言,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人文景观和动人传说。

走进古民居建筑群,门楼造型古朴的椼齿,地下凹凸光滑的石板,屋顶古老厚实的飞檐,庭院斑驳脱落的雕梁……都见证了古民居建筑群的沧桑兴衰,波澜起伏。我不得不被那淳厚质朴的民风和高贵儒雅的传统文化气息所打动。也许悠悠岁月可以带走浮华的繁荣,却永远带不走的是代代相传的文化。牌楼湾清代乾隆年间黄梅戏古戏楼,是迄今黄梅县历史最久、保存最好的古戏楼。它是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县的重要见证,对传承黄梅戏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据黄梅戏史料记载: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北部的多云、紫云山区。这里盛产茶叶,茶农们在劳作中,为缓解疲劳,以唱为乐,用山歌小调和一些叙事民歌的形式,或独唱抒情,或彼此唱和,逐渐产生了许多采茶歌、采茶调,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黄梅戏。牌楼湾离黄梅戏发源地多云山、紫云山不足3公里,周边村湾黄梅戏着名班社林立、名伶辈出,历来就有浓郁的戏曲氛围。清乾隆年间,桂姓为当地旺族,爱戏、看戏、听戏、演戏、传戏之风盛行,以拥有一座戏楼显示自己的地位和身份。每逢时令节日、农闲季节、重大喜庆,都邀请黄梅戏名伶在此聚集献艺,名震八方,影响甚广。

古民居建筑群、黄梅戏古戏楼是牌楼湾给后人留下的两大文化遗产,实乃梅邑文化之瑰宝。她不仅呈现出当年的繁荣景象,而且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对黄梅文化研究和旅游开发作用巨大。1989年、2001年先后被列为黄梅县、黄冈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已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岁月悠悠,乡情悠悠。牌楼湾蕴藏着古朴厚重的文化积淀,古民居建筑群叙述着波澜起伏的岁月交替,黄梅戏古戏楼见证着乡音雅韵的雪雨风霜。也许是因为古朴厚重的文化积淀,我才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也许是因为波澜起伏的岁月交替,我才感受到社会兴衰的人世沧桑;也许是因为乡音雅韵的雪雨风霜,我才品味到黄梅戏艺术的源远流长。

寻访牌楼湾

文/梅玉荣

带着对历史的景仰,我于10月20日上午9点从黄梅县城匆匆赶赴牌楼湾,没有向导,我和老公自驾出发。出门时,在导航上输进“牌楼湾”,却查无结果,于是打电话一一询问,朋友告知大概路径,我们便慢慢前行。

从西河桥边的一条小路往西进发,村村通公路两旁全是笔挺的杉木。透过杉木,映入眼帘的是广袤的原野,正值秋收,田间地头忙碌着一群群农人。

走到一个岔口,茫然问路,一群人过来热心指点,说碰到岔口,一个劲的左拐就行。果然半小时后,看到路左500米处矗立一座楼牌,上书大大的“牌楼湾”。我激动地奔到楼牌下,仔细观看楼牌,门楼高耸,蟠龙绕顶,甚是气派。牌面“牌楼湾”三个烫金大字熠熠生辉,两侧书写着一副对联“背倚蟠龙面朝日月天宝物华眼界宽,湾源明代御赐牌楼地灵人杰胸襟阔”,已初显牌楼湾的位置和历史。再看两旁的碑刻,果然,这是一个文明古村。南宋咸淳八年陶渊明的后人在此相宅而居,后来桂姓、倪姓搬入,繁衍至今。历来人们奋发图强,人才辈出,古有进士、举人数十,今有博士、硕士近百。而且民风淳朴,明代正统年间,大家踊跃捐献皇粮,以此喜获钦赐金牌,牌楼湾也因此得名。

穿过牌坊,一片徽派民居村落映入眼前。村前是清澈见底的池塘,四周杉木林立、洗衣的石板一排排错落有致。走进村落,一栋栋古建筑夹杂在参差不齐的现代民居中,远远望去,雕梁画栋、气势恢宏。保存最完好的那栋,是桂姓祖屋,建于清乾隆年间。一重三进两层,正厅、耳房、天井、走廊,环环相扣,门槛、门楣、窗台都是青石造就,横梁、穿梁、鼓皮全是杉木雕花而成,地面也都是青砖铺就,连门当、户对都在。更可观的是前厅阁楼居然是古戏楼。据一年过九旬的老人说,他儿时就在这里看过黄梅戏,如今里面堆放着农具和稻草,让人禁不住浮想,多年以前这里曾经是怎样的喧闹欢腾,出演了多少场才子佳人、田间地头的华彩戏目。

如今人去楼空,昔日的盛景不再,但传唱不衰的黄梅调还是这个古村落最熟悉的语言。就在我们参观的间隙,村民们三五成群的聚拢而来,古戏楼前,又热闹起来,他们自告奋勇,一曲曲黄梅调脱口而出、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激情四溢,他们用歌喉诉说着对黄梅戏的热爱。

我们正准备离开时,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拉着我的手,说:“还有几处,你参观了么?”我一愣,什么意思,突然就回过神,他们开始问我干吗来的,我随口说来参观的,故有这一说,我笑着回答还没“参”呢。他们就又指点着我去看别处。古迹尚存,大都是一重三进的房子,仍然是雕梁画栋、青石铺就,只是残垣断壁、破败不堪。

我到过婺源、到过瑶里、到过慈溪,那里的古民居都大面积保存下来,并作了整修,感觉是些新的老房子。而这里,没有任何翻新、点缀、整治,它们是原汁原味的清代建筑,尽管破落,却是真实的存在。

因路程熟悉,回来更快,穿梭在杉木夹道的水泥路上,欣赏着两旁肥沃的原野,20分钟就回到县城。城市的喧嚣代替了原野的空旷、宁静。

牌楼湾,那个导航上无名的一点,古迹颓然,但一路追寻,沃野还在、淳朴的民风还在、黄梅人对黄梅戏的热忱也还在。

牌楼湾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