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天坛的文章 / 天坛的散文

2020/03/08好的文章

天坛古树

文/刘一佳

京城之南,有一座历经数百年的祭祀古园,名曰天坛。那里承载着自明永乐十八年至王朝之末几乎所有帝王的足迹,以及百年来无数能工巧匠的建筑奇作。

天坛与我相伴了十余年。她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却并非那着名的圜丘亦非祈谷坛,而是遍布园内、处处可见的一棵棵老态龙钟的古树。

大概是因为这古园曾用以祭天,需要庄重肃穆的气氛,所以天坛的古树基本只有松树和柏树。这些古老的松柏与园内壮丽奢华的皇家庙宇相比,未免显得太过朴素苍老了;与花坛中争芳斗艳的簇簇花团相比,它们又太过单调平凡了;与这世上的芸芸众生相比,它们简直无足轻重。但1972年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来天坛参观,就是面对这一棵棵“无足轻重”的古树,慨然长叹道:“天坛的所有建筑我们都可以仿造,只有这些古树是仿造不了的。”

古树用它们庞大苍翠的树冠遮天蔽日,将它们粗壮的树干稳稳地驻扎在浑黄的泥土中,苍老的根须深深地在土壤中蜿蜒起伏,沉默地见证了千百年光阴的流逝。正是有了这千百年的岁月沉淀,古树的价值才是无与伦比的。

天坛有一古柏位于皇穹宇西侧,此树近垣而生,兀立挺拔,树上有枯干,20世纪70年代初经工人修剪后,冠叶皆无,惟留一前一后、一扬一垂两根枯枝,好似一位峨冠宽袖昂首倨然的古人,面对巍峨的皇宫和茫茫的苍穹不甘地诉说着什么。1986年,一位扬州游客觉得此树的姿态酷似屈原问天,此树遂得佳名曰“问天柏”。还有一千年古柏,怀中生着一棵百余岁的古槐,相互拥抱依存,生长健壮,成为天坛园内一道独特的奇景,名曰“柏抱槐”。加之侧柏、国槐同是北京“市树”,人称“兄弟树”,因此这两棵树很容易使人产生有关友谊,乃至民族团结的联想。

又有一古侧柏,植于明嘉靖年间,位于天坛皇穹宇西北垣外。高逾十米的树干间有数条蜿蜒起伏的纵向褶皱,将树身分为九股,似有九龙缠身,故称之为“九龙柏”。我华夏民族皆以龙为至高无上的图腾,而这一古柏自是就此多了些神圣的意韵。

天坛园内的古树,固然同世间众生并无差别,同样有着脆弱的生命,早晚有一天会枯萎,会轰然倒地,最终化作一抔黄土。但它们就是以这样轻薄的生命,沉默不语地见证了数朝数代的起落兴衰,因而它们沧桑的粗糙枝杈,竟足以承载历史与民族文化的重量。

时至如今,这些生机尚存的古树依旧伫立在那古园中,点缀着天坛庄严肃穆的典雅之美,与古老的建筑、茵茵绿草共同构成了静谧深远的一方景致。

简易楼腾退进行时

文/赵秋洁

在我的脑海里,有一对大爷大妈的表情永远不能忘记。那是2009年10月,我到天坛街道办事处工作第十天,去的天坛公园南门外一座三层简易楼的李大爷家。因为李大爷给街道办事处写了一封信,说家里居住条件差,想早日改善。我想,天坛南门,能差到哪儿去?但还是去慰问一下吧!到了楼下,沿着漆黑的楼道,好不容易上了三楼,门口摆满了各类生活用品,煤气灶、储物盒子、旧家具……敲开门后,李大爷热情地领我们进屋,狭小的空间里,只能站在屋子中央聊天。窗户有些歪,房顶的角上裂开了缝。那天,大爷大妈说了什么,我不记得了,但写在他们脸上的表情,却永远地印在了我的心里,那就是,早日改善居住条件,让他们能舒舒服服地安享晚年。

今年,在市、区政府的直接关怀下,天坛周边简易楼的腾退工作启动了,天坛街道办事处作为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身边的工作机构,自然地投身到了这一工程中。自从今年三月以来,大家经历了入户调查、政策征询、评估住房等阶段,10月15日进入到了协议签订阶段。到第二十天的时候,已有720多户居民签订了征收补偿协议。看着居民们签完协议后,那对新生活充满期待的眼神,我们这些工作人员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东楼的张大妈,有四个儿女,家里很快就达成了协议,保障老两口和最困难的二哥的权益,有房子住的兄弟姐妹不再伸手。张大妈坐着轮椅到指挥部签完约后,眼睛红红的,嘴角翘翘的,分明看到了大红房本拿到了手上。

最初对腾退工作充满疑惑的王大哥,在看了地铁七号线总站的安置房后,马上签了约。他说,安置房地理位置不错,交通方便,户户朝阳,政府还给做了装修,拎包就住,再不签呀,怕是选不上喜欢的房型啦!

五号楼的田大姐总是担心政策前后不一样,想等到最后,看看还能不能多拿点补偿款,当她看到在签约点的触摸屏能随时查到各家的签约情况后,毫不犹豫地签了约。她说,这么公开透明的腾退,再耗干嘛!

前楼的李大姐,就母女俩,且都有残疾,社区把她家的事都包了,从各种证件的提供,到腾退计划的量身打造,到周转期的安排,都想到了。街坊邻居竖起大拇指,都说:这样的社区居委会,真是我们的好当家!

社区的黄刚主任,这回更忙了,东家要证明,西家要调解,因为他对每家每户的情况都门儿清,谁家有事都爱找他给拍个板。每天问政策的,跑手续的,了解进度的,他的办公室就没清静过,手机也没停过,真是磨破了嘴,跑断了腿。当人们对他表示感谢时,他总是咧开起着泡的嘴,笑着说:只要您能早日住上新房,我就高兴!

最近,人们会发现,有很多背着相机,在楼里找角度,拍照片的人。因为人们知道,在不久的将来,这片简易楼将永远地定格在人们的记忆里,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马上就要摆脱各种安全隐患的困扰,住上新房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