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节气的文章 / 节气的散文

2020/03/08好的文章

小雪节令

文/马洪利

“小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也是农历冬季的第二个节气。太阳黄经达到240度时,是小雪节气的开始,从每年11月22日或23日开始,到12月7日或8日结束。“小雪”的到来,意味着冬季降雪即将拉开大幕。

“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雪小,地面上又无积雪,这正是“小雪”这个节气的原本之意。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这就是说,到“小雪”节气,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下得次数少,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它和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产”、“雪是麦田好棉被,雪多枕着馒头睡”……从一些关于“小雪”的谚语中可以看出,小雪期间如果下雪,来年庄稼就会长得好。“小雪”节气一到,家乡长清的人们就忙着开始储存冬季大白菜,担心收获晚了会遭到冰雪寒潮的突然袭击。因为家乡是远近闻名的林果产区,所以在很久以前就有了“到了小雪节,果树快剪截”的谚语,说的是加强果树的冬季管理,极力搞好果树冬季修剪整形。此外还有诸如“节到小雪天降雪,农夫此刻不能歇”、“小雪封地,大雪封河”等谚语,也都从多方面说明“小雪”节气与农时的密切联系。

上世纪初期,在家乡还流传着诸如“小雪到,睡懒觉”、“小雪小雪,暖暖被窝”和“小雪到了天气冷,晒晒太阳猫猫冬”等谚语。意思是说,“小雪”节气过后,天气越来越寒冷,农活结束,冬闲开始,就不用再忙着出力干活,参加劳动了,顶多上山拾点柴火,或三五成群地抱着膀子聚在一块唠唠嗑。现在看来,这几句谚语显然有些陈腐过时,不合时宜了,因为现如今的新农村已经是日新月异、今非昔比,许多家乡人正集中精力、鼓足干劲充分利用冬闲时间,忙着学技术、上项目、搞建设、奔富路。

在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

“冬应肾而养藏”,小雪节气是补肾的好时机。肾在五行属水对应黑,平时可多吃些黑色的食物,以补养肾的元气,如紫米、黑豆、黑芝麻等。益肾食品还有腰果、芡实、山药熬的粥,栗子炖肉、白果炖鸡、大骨头汤、核桃等。合理的饮食,可以使人身体强健、益寿延年,而饮食不当则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为避免血液黏稠,应多食保护心脑血管的食品,如丹参、山楂、黑木耳、西红柿、芹菜、红心萝卜等。同时,还应适宜地吃些降血脂类食品,如苦瓜、玉米、荞麦、胡萝卜等。

赏悦你的花季

文/梁晓声

没有学生时代的人生是遗憾的、缺失的人生。而中学时代,是人生花季的第一个“节气”。在这个“节气”里的男孩儿和女孩儿,如柳丝之乍绿;如花蕾之欲开;如壳里的沙刚刚包裹上珠衣;如才淌到离泉眼不远的地方,却没形成溪流的山水;如火烧云,即使天上无风,也能不时变幻出美丽的想象……

小学是六年。从初一到高三,也是六年。然而与小学相比,中学的后六年,是质量多么不同的六年啊!男孩儿和女孩儿,朦朦胧胧地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像是大人了。“让我来吧,妈妈!”——当男孩儿的力气使自己的母亲惊讶时,他心里是多么的自得啊。

“爸爸,这件事我能理解。”——当女孩儿如是说,或者并不说,仅用眼睛表达她那份儿明白时,实际上她觉得,她仿佛已经能反过来安慰大人了。

而往往的,也确实如此。父母一经从是中学生的儿女那里获得体恤,眼睛是会感动得发湿的。“女儿,你懂事了……”“儿子,你快成大人了……”小学生不太能听到父母对他们这么说。中学时代的男孩儿和女孩儿,对从父母眼里、心里、话里流露出来的期望,也由此变得相当敏感了。父母的期望,教师的期望,学业的压力,每每使处在中学时代这个“节气”里的男孩儿和女孩儿,不禁地多了几许成长的烦恼。中学生一烦恼,是连上帝都会因而忧郁的,如果上帝存在的话……

没有这些烦恼多好呢?

但又哪儿有没有阴天的整个花季呢?

我觉得,中学生应该善于悦赏自己的“节气”。那些烦恼,那些困惑和迷惘,不也是自己这一“节气”的特征吗?知道米兰·昆德拉的那一本书吗?——《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没有责任的人生,其实也是认识不清自我存在价值的人生,当然也是并无多大意思的人生。

中学时代的男孩儿和女孩儿,之所以与小学生不同,正在于他或她从自己所感到的那些烦恼、困惑、迷惘之中,渐悟着自己是中学生的那一份责任。它不必一定是优异的学习成绩,但它一定得有发奋的能动性。

如果连这一点都觉得是强加的,那么就将花季理解得未免太懈怠了。在花季里,百花争妍,那也是花儿们向大自然证明着的一种自觉愿望啊!

中学时代,一切都应该变得有自觉性了。在这种自觉性的前提下,男孩儿和女孩儿请赏悦自己花季的第一个“节气”吧,包括这个“节气”里的霜和雨……

春分:一个归零时刻

文/韩冰

“玄鸟春归,四时有秩。”春分时节,燕子如约归来,凡掠境之处,无不孕育出浓浓的春机,这是众生年轮的又一次归零时刻。这一天,全世界昼夜平分,赤道复又成为光芒的焦点;这一天,极昼与极夜的景观成为虚无,日与夜、光明与黑暗、温炙与清寒形成难得的均势;这一天,昏线的边缘消融到夺目的金光里,那一染桃源芬芳,也随之飞旋而起、游走、继而沉醉在泥土间,只剩此木枝干和鲜嫩的绿,绿将如昼般广布人间。

“春风一绿江南岸。”它捭阖天涯万里,却又不过尺素寸心。春信甫来,春风如履,驱行远涉,便绿了南粤,绿了塞北,绿了人世,生命也因此留下了清新的印记。阳光清密如酒,乃是萃取粮食、啜饮风雨后新酿成的,花香弥漫在曲折的路上,窗外的莺歌燕语便作了这通报节气的“自来钟”。

节气与物候,为这春秋更迭的天地万物,编写好了一套完整的认识论(这一计时体系,时至今日也达到了惊人的精度),各个世代的文人君子复又从中吟咏兴叹、描摹放歌,遂又演绎出了一整套诗意化的生活方式,人们代代相袭,内化于心,几近遗忘。倘无节气,今天和昨天并没有不同,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常人如你我,生活多如是,时间和事件密度平均,经历和精力完全吻合,毫无风险也不起波澜。

节气、谚语、俚俗、诗词以及它们囊括的草木鸟兽虫鱼,曾经在相当漫长的历史岁月间,诞生澌灭,来往穿梭,未闻有渝。它们粘附于人类的劳动实践,支撑着一个古老的民族,有滋有味地生生不息。它们本然地活跃于都市与乡间,表达着这个族群至朴的性情。诚如寻根文学的创造,需要回归田园耕作,温习梓谊深情,解读家族语码,最终形诸动人的文字。领悟时间的性情,串起节气的念珠,亦须于物我两契之际,细加揣摩,方能温故如新。

春天是花木的知音,是阅美的智者。花也罢,木也罢,其实都包容生命的哲思,在审美知觉的视野中,感性与理性达成了和解,微草也罢,虫蝶也罢,其实都象征性情的风神,在“悟”字面前,物与我总是丝丝入扣。《三联生活周刊》的朱伟先生,无疑是这一领域的“行家”,先生有雅量,喜好传播应时应景的诗词,不意聚起了一批“节气爱好者”,掀起了一股“节气热”。

更多的人关注节气,赖因自己“据时养生”的冀许。春天到了,漫山遍野的“采撷人”,竟比野菜还要多。顺应天时的健康,并不意味着五毒不侵,其实,真正的健康呼唤一种从容与昂然的身姿,同时,健康还带来一种沉着和无畏的步态,一如四时的轮回,时间的重诺。

春分是节气的代表,它统率着光谱的轴线。一个世故丰蕴的城市,它的春分定然呈现悠然怡悦的气氛,即使它原本充塞着急急忙忙的工作者与匆匆促促的车阵。一个了无纷扰的乡村,它的春分定然晕染出浓郁多彩的画面,即使它最初是杂草狂生的荒原。

春和景明,在都市与乡间有了不同的注脚。农人依然会遵循祖例,按照燕子的到来判断插秧的日期,若是到得早了,日期就要提前,若是到得迟了些,日期则要延后。市民嗅到春日的气息,则要缓滞一些,生出新芽的绿植、游人渐多的公园、滚滚而来的雷君、淅淅沥沥的雨音,都昭寓着春天的讯息。

春日晴暖居多,却也有风柔雨密之时,燕子来檐下避雨,它们不多久飞去,再来时口里衔草,在檐下隐蔽处跳跃忙碌,似乎笃定此处是可以安身的家居。东坡词《定风波》里载道,“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不同地域的气候不同,物候有别。仲春时节,秦淮以北的地区气候迟暖、山气正佳,崂山的春茶成熟恰当,内涵丰富,颇有乡情的体验。

春以绿为衣,茶以新为贵。春日暖光里,新绿荡漾在杯中、呷一口新下来的明前茶,无论身处南北、他桑吾梓,无论“春风绿否江南岸”,都让人觉得早一点进入了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