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关中的文章 / 关中的散文

2020/03/08好的文章

家乡人的蹲

文/曹雪柏

广袤的关中平原上,传承着这样一种习俗——板凳不坐蹲起来。步入关中大平原的村子里,村头巷尾、街道十字,无论是耄耋老人,还是稚气孩童,大多都是板凳不坐蹲起来。或闲谝聊天,或下棋娱乐……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

家乡人的蹲由来已久,据说关中人喜欢的蹲是从古时的“坐”演变而来的。古人“坐”的本意就是跪,即将膝盖并直、端坐于席上,而身体的重量全压在双脚的后跟上。由于蹲比坐着更方便,所以关中人一般不坐板凳,或者直接蹲在板凳上面。而这一习惯也和关中地域环境有关,关中地区以农业为主,农忙时节人们休息都是抽空,就地一蹲,方便及时,渐渐地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习惯。

乡村的早晨宁静、恬淡,几缕炊烟袅袅上升、鸡犬相鸣。不一会儿,大人小孩便端着大老碗,在金色晨阳的照耀下,家门前、村口一蹲,这就是家乡人的老碗会——碗里冒着热气,人们蹲着,吃着、说着、笑着……快乐的笑声荡漾在乡村上空。

“蹲景”成为关中地区、特别是农村的一大景观,更是一幅幅浓浓的乡村画卷。田间地头,干完农活,大人们便三五成群地蹲在一起,议论着今年的好收成,或交流着致富经,憧憬着美好的生活;树荫下,小孩子蹲在一起,和着尿泥,捉几只虫子,玩得不亦乐乎!农闲之际,村里人无论是看大戏还是看电影,都是就地一蹲,一边看一边拉着家常。蹲,在我眼里是家乡人最接地气的习惯性动作,人们蹲得潇洒,蹲得自如。

家乡人的蹲功不浅,堪称一流。在田间地头里蹲着,一亩地的草拔完了,也不知道累……炕头蹲、台阶蹲、街道蹲,要么蹲在院子滋滋地吸着旱烟;要么蹲在坡里放牛,看着牛津津有味地吃草;要么蹲在牛圈和牛窃窃私语……蹲已经成为融入关中人骨髓的生活习惯。

曾有专家这么说,从养生角度讲,蹲起来吃饭,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俗语“蹲起来吃饱,站起来刚好”恰好便印证了这一点。

家乡人的蹲与家乡人随和敦厚、粗犷豪爽、无拘无束的性格是分不开的。席地而蹲,彰显出的是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时光荏苒。如今,家乡人蹲在地上谝闲传的情景越来越少。家乡人都忙碌起来,天南海北地闯荡着世界,他们正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谱写生活的新篇章。

前几日,乡下老父亲来到县城我家,松软的沙发不坐,非要蹲起来。恍惚间,我觉得这就是家乡的印象,感觉很亲切!

关中蓬莱

文/曹军华

道路光洁宽敞、林木绿意葱茏、屋舍错落有致、环境幽雅清静,这是曲江新区留给人们的强烈印象。无论你是这座城市的市民,还是偶尔光临曲江的游客,置身在这块土地上,其清幽宁静定会令你深深陶醉。

作为曲江的居民,每天生活在如诗如画的曲江,沐浴着令人沉醉的明净清幽,却一直无法精准地描述出其气质与姿容。是啊,大象无形,大美无言么。近日,曲江实乃关中蓬莱的意象倏忽飘入脑际,真如灵光一闪,瞬时我感到自己抓住了曲江这片区域的灵魂。然而,要描绘出曲江的时尚前卫与宜人,这篇小文实不足承其重。所以不妨说说其缩影:南湖。

南湖是曲江池遗址公园的简称,数年前,曲江建设者于盛唐皇家园林曲江池遗址挖塘引水造湖,堆黄土成坡成丘,栽佳木筑道路,盛唐景致得以重现。环绕千亩水面的柳树摇风,亭阁倒映,可谓步移景异。碧波荡漾,绿荫蔽日,蜿蜒回环的曲江池蓄水千亩,号曰南湖。环湖周边有亭数个,曰曲江亭、百花亭、涟漪亭、千树亭、红蓼亭、藕香榭。有楼阁数座,曰云阁、凉殿、畅观楼、云韶居、阅江楼。有桥数孔,名曰明皇栈桥、汉武泉桥、濯缨桥、片云桥、陭洲桥、黄渠桥。遮蔽天日之树木数十万株,有:银杏、女贞、垂柳、古槐、松柏、红枫、柿树等林林总总,单从这些富有历史文化气息的名字和种类繁多的树木中,曲江池浓郁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隽永的诗意由此可见。

再看那或矗立或安卧在湖四周道路边的来自关中民间的古老石刻。它们有拴马桩、望柱、上马石、老门墩、老石狮、老石羊、古翁仲、古瑞兽,于清寂雅致中增添着南湖浓浓的历史文化气息。环湖的林荫道上,有双人脚踏车欢快地驶来,撒下的是一路的欢歌。那三三两两散步的人群,相随默契的是恩爱的夫妻,欢声笑语,说东道西的是友好的邻居。还有孝顺儿女用轮椅推着行动不便的老人颐享天伦之乐。年轻的父母领着孩子在湖中浅水区的石头岛上攀爬玩耍,忽然,小女孩跌倒了,浸湿了心爱的花裙,被这有惊无险的一幕逗乐了的妈妈立即举起手机拍照,数秒后这一“历险记”便传遍了她的朋友圈。随着一阵儿汽笛的长鸣,穿行于园区的观光小火车正徐徐开过,看车上人们的欢颜,分明满载着的是一车的兴奋、一车的好奇,还有那一车的开心和惬意……更有那如彩虹般飞架在南湖上空,连接着大雁塔、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园及唐城墙遗址公园数个景区的曲江新干线,相信随着它的建成和观光车的开通,会使美丽的曲江更加魅力四射、多彩迷人。

这就是曲江,一座适宜人居的美丽新城。这就是南湖,一颗镶嵌在曲江的秀丽明珠。

关中的书架

文/刘冠琦

很多年前夏日的一个黄昏,我独自走上西安城南的杜陵,我已忘记当时因为什么事心潮澎湃,只觉得当时唯有诗歌,能让情感奔涌而出。当我登上汉宣帝陵墓顶部的时候,将要熄灭的太阳走下群山正缓缓沉入地平线,目光可及之处无不被暮色染红,脚下的房屋和树木都已模糊,唯有广阔原野上隆起的一个个埋葬王侯将相的土丘,在视线中格外高大。只记得脱口而出的便是李白的《忆秦娥》,当我高声念道:“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的时候,在我不远处坐着的老者,吼出秦腔高亢的声调:“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那一刻,我不知为何眼眶湿热,头脑竟出现了短暂的空白。后来,我对人讲,在西安这个地方,你很有可能碰到一个王朝的灵魂,尤其是在关中广阔原野上行走,与一座古代皇陵不期而遇的时候。

我记得在西北大学,许多研究古代诗词的先生,都为李白的这首《忆秦娥》颇费脑筋,为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给了这首诗如此高的评价: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王国维老先生在评论的结尾,用很干脆的话说,后代范仲淹和夏英公勉强有些气势,但和李白的气势就差远了。后来我去茂陵,看见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雕,才深刻领会了,什么都可以模仿,唯有与生俱来的气势无法模仿,就像最健硕的鹿依旧不敢和遍体鳞伤的老虎对峙。后来我发觉,连这广阔平原上的一草一木,都无不被汉唐气象所笼罩着,游走在关中大地上浩浩荡荡的云烟,便是曾经穿梭于历史时空,十三个王朝的灵魂。

有人曾将关中平原上的一座座陵墓比作王朝的印章,可在我看来,这些陵墓的份量岂是印章所能概括的,它们更像祖先留下的一眼望不到头排满古籍的书架。中国最辉煌的文明,都埋藏在这些古籍里,这片土地上的春去秋来花开花落,被我们认真的祖先,记载得清清楚楚。关中的书架,就是这些陵墓的总和,它们组成了中华文明最值得自豪的部分。我常常喜欢将我的见解,讲给外地来西安旅游的朋友:不要忘了,人类最详细最完整的历史书,就陈列在关中的书架上。千万不要小觑这一段段历史,因为随便抽出一本仔细研究起来,或许用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都还不够。

站在希腊的神庙和罗马斗兽场前,我们会发觉历史不容商量的冷酷。可面对陕西关中这些陵墓的时候,历史竟会如此慷慨多情。看来,关中书架上的这些书,我们是翻不完的。我们可以清晰读懂的,是考古工作者整理出来的部分。另外的一部分,还被时光的尘烟遮盖着,或许是几代人或许是几十代人,才能将这座书架上的图书整理得明明白白。

时间永远和人在赛跑,我们的命运就是倒在赛场上,但还是要跑下去。因为人类文明不是百米赛跑,而是场漫长的接力赛。所以没有输赢,只有这个过程本身所带来巨大的心灵震撼。前些日子,我应一位长辈之约,去了好几处考古发掘现场,感受到了我们可亲可敬的考古工作者,他们精神和体力上的付出。管好这座中华历史上最壮观的书架,所要做的工作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