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掠影的文章 / 掠影的散文

2020/03/08好的文章

武威掠影

文/牛勃

武威

守着戈壁,守着西部,守着飘带般的河西走廊,以及宽阔走廊上诗人和将军慷慨的脚步。

武威,走近你,不是为了探访匈奴的城址如何在武威发轫,也不是为了领略凉州当年扼守丝路的险峻,更不是为了见证河西大凉王割据一方的骄横。在腾格里沙漠的边缘,在雄伟祁连的脚下,在戈壁绿洲的深处,在一个雄才大略的王朝将拓疆的气概一次次化为西行的豪迈,张骞、班超手持节杖,岑参、王昌龄等无数彪炳青史的诗人手把葡萄美酒,掀开冻裂的铁砚,用铿锵的诗句垒起一座座诗歌的高峰时,武威,注定要像那匹腾空而起的汗血马,用英雄主义的豪迈铸成我们民族耸入云霄的丰碑。

“凉州七城十万家”“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都之咽喉”,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你的富庶与和平,也正是这种富庶与和平,让你不得不和战争相伴,与觊觎比邻。武威,这座以武扬威的名城,注定是一座战争与和平生死争夺的城。鲜花和诗歌,刀枪和弓弩,儒学的勃兴和瓜果的芬芳,是你的造像,是你在黄昏中和历史一样深沉的剪影。

而今,武威像一部厚重的书,缄默在岁月积聚的烟云里,以独特的个性坚守着自信与矜持。在中国,武威是一口古井,在时光的飓风里波澜不惊;在西部,武威是一道山脉样横亘的门槛,将门槛后的故事,升华为开拓进取、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

奔马

长嘶一声,雷台訇然中开,追风逐燕的汗血马,定格成中国旅游之魂。

不愿在车马的矩阵中为一具僵尸殉葬,更不愿为了炫耀显赫的仪仗泯灭飞翔的梦想。以飞的姿势穿云破雾,一个奔字,道尽了你对自由驰骋的向往,那是美学的最高准则,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姿态。

铜车马被复原,被出卖,摆成僵化的阵容赚取廉价的感动,只有你,脚踏飞燕的天马,在飞奔中潇洒自己的个性,让人在感动的同时,感悟灵魂在世俗中如何超越和永生。在案头,你是感召和警示;在蓝天下,你是一座座改革开放的城市和中国旅游最唯美的标志。

我不知道是怎样的天才铸就了这尊人类精神的铜像,不知道天才的艺术家如何将心中自由奔放的思想美轮美奂为天马行空的造型,更不知道古代伟大的艺术家还有多少天才智慧打造的精品,但我知道八千年文化中不息的创造就像长江大河般奔腾汹涌。天马拽着丝绸飞奔,丝绸装扮武威凉州的安宁。与战争相随的凉州大马啊,此刻,风烟俱静,只以一种力和美的灵动,让驰骋成为不朽的造型。

从逐日的夸父,到踏燕的天马,从填海的精卫,到奔月的嫦娥,中华民族从来不曾停止奋斗的脚步。给奋斗以勇敢,给想象以瑰丽,马踏飞燕,天马行空。行空的天马啊,就是我们民族形象的写真。

天梯山

从云霄中悬空而下,引领远道而来的朝拜者攀援而上,天梯山,你真是一座天梯般悬在云中的山吗?

走近你,走向中国石窟的开端与发蒙;走近你,探访白云深处的岩洞如何成为石窟的鼻祖和一千五百多年来不变的典型。从天梯寺,到金塔寺、马蹄寺、文殊山、榆林窟,到云冈石窟,天梯寺啊,你将你的“凉州模式”丝路花雨般漫天飘洒,而丰富的出土文物和考古发现以怎样的惊喜让西夏的佛经和活字成为一种奇迹,成为东方地平线上熹晖初露的风景。

从北凉到明清,开凿的手、彩绘的手一刻也没有停止运动的姿势。水库能淹没山,无法淹没你洋溢在博物馆中的诗意;时间能风化造像,无法风化的是你穿越岁月的神韵。梅花鹿在菩提树下小憩,大象背驮经卷沉思,青龙猛虎、奇花异卉成为壁画上最生动的内容,佛祖端坐莲台,菩萨脚踩碧波。这时的天梯山啊,更像是一朵开放在清塘中的莲花,缭绕的梵音成为悠闲的云雾,山巅的积雪宛如圣洁的莲子,让山光水韵佛心雪意,成为天梯山最佳的组合。

一个窟,一组窟,无数的窟,天梯山,你真是一朵盛开在丝绸之路上的莲花吗?要不,为何有那么多高峰睁开慈祥的眼睛,而你,就映在这一双双明眸中,让佛和仙成为永恒的风景。

天梯山,你的天梯,既挂在天上,更挂在人的心里。

古巷掠影

文/史凡玉

在西安的那几日,我们常常跑到街上去找饭吃。对于我,与其说是去找吃还不如说是去街头赏风景。住所对面就是西安最有名的北院门,也是全城最具特色的小吃街,这里几乎包揽了西北所有小吃。小巷不长,呈南北走向,清一色仿古建筑,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街道两边的餐饮、店铺,都是有些年头的老字号,街道上游客与食客络绎不绝。

脚下的青石板被人踩得光溜溜的,来自四面八方的脚步,发出喀嚓喀嚓的节奏声,悠远真切。空气里弥漫着阵阵孜然肉香,不知不觉,仿佛时光倒流。昔日大唐繁华的古街,商贾云集,风光无限,似真如幻。而眼前,你会看到和你打招呼的是些戴着白帽的男人和扎着不同颜色头巾的女人。男人尖鼻子蓄着胡子,女人眉眼棱角分明皮肤白皙,艳丽的头巾下一双明亮的眼睛注视着你。忍不住回转身巡视她们的影子,每一眼都浓缩成一幅不同的美人图。

在一家饺子馆,憨厚的男主人招呼着进出的客人,他俊俏的媳妇麻利地端菜倒茶,坐在柜台角落的老者俨然就是掌柜了,他一边吃着泡馍一边忙着收钱。这应该是一个勤劳和谐的回民家族。一千多年前的皇城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迎来了它的先民——来自古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商人。历史记载,许多人沿着丝绸之路来到繁华热闹的长安城后便留了下来,不断繁衍生息延续到今天。现在的古街巷上的人中,据说不少都还保留着他们祖先的生活习俗。

西羊市、麦苋巷、化觉巷、大麦市街,这一个个名字有味道和嚼头吧,我是记了好几遍才记住它们。就说这个化觉巷吧,幽深的巷内布有大小各异、年代不一的几个清真寺,多建于明初,殿内有石碑,碑文有阿拉伯文波斯文和汉文。还有宋、明时期大书法家的书法真迹,怪不得周围的小摊位卖的都是些古玩字画拓片和各色玉器。外国人来西安少不了到这里逛逛。小摊上的摊主无论男女老少英语也都说得很溜,见到外国人便热情地上前Hello打招呼。在一个卖剪纸的摊位上,一个中年妇女编织着毛衣眉飞色舞地向对面的女人讲述着一件趣事,说一天早上,一个外国老太太向她焦急地说着什么,她听不明白。这个外国老太太情急之下顺势蹲下身子褪下裤子嘘嘘起来。原来这是位德国妇人,要找厕所。由于发音和英语不同,开始她一直没听懂。外国老太太无奈的举措,让她很尴尬。她说打那以后,她每天晚上专门找人恶补了德语和其他语种,这就方便多了。

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多是外地游客。他们端着相机,新奇的眼眸里全是景色。在窄窄的小巷里慢慢地走,好奇地张望。偶一扭头,发现喧嚣的街市后面还有几座幽静的宅院,似乎有些年头,门楣檐角精美砖雕依然荡溢着明清风范,青砖黛瓦斑驳的红木门,可以想象出这家主人的清雅兴致。

那天晚上,朋友又要带我们出去宵夜。走出麦苋巷,迎面就是一家涮烤店。虽是夜半,夜市的人依然很多,他们操着各地口音,有的边吃边议论着“biangbiang”面的“biang”字如何写,小店传来阵阵欢声笑语,气氛甚美。我们入店要了个涮烤,店伙计摆出几个粗瓷黑碗,我很喜欢这样的饮酒器皿,端起碗喝酒,放下碗吃肉。立马让人联想到西北汉子的豪爽气势,感觉特别惬意。

又一个黄昏,我再次来到古街,静静地坐在鼓楼对面的牌楼下看过往行人,观赏年岁已长的蓝底白字门匾。前面悠悠走来一对老人,男的搀扶着一个头发花白、腿脚不便的老妇,只见老人把嘴凑到老妇的耳根,指着一家名为“老方家副食”店大声说,你吃的副食就是在这家买的。被搀的老伴若有所思,会意似的点点头自言道,哦,那我都吃了八十六年了啊!

夕阳染红了西边的天空,金黄色的余辉洒满古城,也使这条古街巷显得更加迷离。此刻,一些夜市店主们又开始了夜复一夜地繁忙。远远望去,街道被热烘烘的烤肉架熏得暖融融的,越发古朴神秘。我不再做观赏客了,随即起身行走在拥挤的人流中,在他人的风景中,开始尽情感受这古街的无穷韵味。

老街掠影

文/张文祥

明月,悬挂在清朗的夜空。被火树银花镶嵌的老街在凛凛的秋风中仍显示着平日里的繁荣。街巷深处,是一溜卖咸鱼、烤红薯、贴大饼、磨剪子、磨刀……等人高的铜铸雕像,那惟妙惟肖的表情中,重现出一百多年前营口辽河老街上的市井生活。

在月光与灯火交相辉映中,老街两侧的灰色建筑好像镶上一层银边。一律两层的小楼,或砖雕门楼的传统歇山式,或细瓦覆盖的东北民居,或带着异域风情的中西结合式建筑……不禁让人猜想着老屋中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这些都是几年前政府改造老街修旧如旧的建筑,一趟街就是六里地呢。”妹妹张丽说,“可惜我们来晚了,店铺都关门了。”

我们在空旷明亮的老街上漫步,忽然,随风飘来一阵“咚咚嘭嘭”的鼓声,寻声疾步,几束灯光从一爿小店中射出,顿时驱散了满街的清寂。

这是一座二层小灰楼,门楣上“泰顺祥”三个大字闪着光亮。张丽说:“一百多年前,这是当地最有名的茶庄呢。”可是这门框上悬挂的对联,分明告诉我这是一个说古唱今的书场嘛。看我有些不解,张丽解释道:“听书听曲无茶无水无味道啊。”

两扇清式雕花木门敞开着,万字勾勒云纹翻卷的一溜花格子屏风后,是七八十平方米的书场,几张八仙木桌在三尺书台前摆开,二十几位观众围坐在各自桌边的条凳上,或品茶,或嗑瓜子,或眯缝着眼睛听得入神,或拍打着桌子跟着哼哼……这场面倒也应对了台柱两侧“竹露松风蕉雨,茶烟琴韵书声”对联中的意蕴。只见一位老者高门大嗓,字正腔圆地唱着京东大鼓《劝人方》:“要饱还是几道家常菜,要暖还是几件粗布衣,知冷知热的还是那结发妻……”听来全是些教人学好的大实话呢。

老板娘热情地迎上前来,我们在长条木凳上落座,环顾四周,只见屋顶是彩色勾勒的云纹牡丹,青砖裸露的四面墙壁被八柱围合,十盏方筒灯从横竖交叉的屋梁垂下,射出束束光辉。书场四周的条案、墙台上,摆放着风格迥异的各式茶具、点心盒、掸瓶、马灯等老物件。我被青砖墙壁上的十多幅老照片吸引,一张张细读才得知,三国时期这里已经是东北与南方的重要通道。三百多年前,南北商贾纷纷向这里聚集,辽河入海口就成了大宗粮食、杂货集散地,货栈、店铺、驼队、马车……一派繁华忙碌景象。这座“露天老街百年商埠博物馆”真是名不虚传呢!

“请听相声《移风易俗》。”回到座位,冒着热气的大碗茶已经等着我们了。

快言快语的老板娘指着桌上的两碟小吃说:“这是宫廷翻毛月饼和绿茶点心,是当年梅兰芳来老街演出时最爱吃的茶点。我们书场不卖门票,五元钱的大碗茶随便喝。”看看邻座听客,每人面前都有一个大青花碗,每张桌上都端坐着一只古旧大铜壶。

老板娘自报家门说,她叫林代娣,几年前市政府恢复老街古貌,她与艺术学院毕业的儿子李曜旭合计,响应政府号召,让泰顺祥和其他商铺一样活起来,于是李曜旭辞去了几家影视剧组的邀请,当起了泰顺祥的经理。他每天边演出边创作,现在书场已有十一位演员,能演七十多个节目,不仅有评书、相声、京东大鼓、西河大鼓、东北大鼓、快板书等曲艺节目,还可应观众需要演出评剧、京剧等。

她有些自豪地说:“我们的节目中有宣传节俭、孝道、助人的,有讲邻里和睦、讲保护环境的,总之自编的节目都跟着国家的号召走,教人做善事做好事,啥时候都不会跑偏。”

“旅游旺季的时候每天要演好几场,大年三十都没断过。天凉了,听书的人少了,但我们还保证每天两场,就是一个观众都没有,还照常说、一样唱,只当是排练啦!”老板娘的话音刚落,只见一位大姐走上台:“今天我给各位说一段评书《张学良轶事》。”

“好!”“老将出马了!”台下发出叫好声。

老板娘说,这位大姐叫杜晓娟,六十七岁了,是评书艺术家刘兰芳的同窗,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东北大鼓传承人。

邻座几位观众听得入神,向身边的一位老者询问,得知他们都是从海城过来做生意的,只要来营口,他们都会到泰顺祥听书。

这位老者说:“只有在这儿才能找回小时候的味道。”

说话间,穿着时尚的三对男女青年一阵风似的进来,他们在门口找了一张方桌安静地坐下,顿时给小店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上前询问得知,他们是大学同学,相约着从大石桥、铁岭等地来营口度周末。其中一位姑娘边剥开心果边小声对我说:“我们听书是保密的啊,现在年轻人哪有来这样地方的呀,让人家知道了该笑话了。”

姑娘的话让我一头雾水,也有些愕然。

“你们喜欢听评书吗?”

“当然喜欢啦!”小伙子们也开了口,“我们虽然是学金融和管理的,可在说书场里能听到许多历史故事,了解市井生活,还能和老百姓坐在一块听书,挺过瘾的。”

在我为评书场里有这样的听众感到欣慰时,青年们座位上方的对联映入眼帘:“向雷锋同志学习,向身边好人致敬”。

老板娘说:“雷锋入伍的第一站就是在营口,这也是让营口人感到光荣的事儿,我们就把大家学雷锋做好事的故事编成评书、相声、东北大鼓段子,每一场都要演半个小时呢。”

一直和老伴坐在墙角嗑瓜子的金先生说:“小时候我就喜欢听评书,看曲艺节目,袁阔成就是我们营口人,这里有中国文化的根,别看这儿土,可是能找到生活的快乐。”

没想到,这座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以卖茶叶起家的泰顺祥,不仅为往来商贾、游人增添了休闲游历的内容,还以这种方式,填补着人们对传统艺术的渴望与追求!

辽河口的老街只是我国千万条老街的缩影。老街不老,因为她不仅仅是拂去封尘的历史符号,也能盛下历史的厚重传承。说书场也不会老去,因为她不仅能拾起人们的记忆,钩沉出传统文化的精髓,还传递社会的良知,寄托着裨益后人的期待!

走出书场,杜晓娟大姐“重整山河待后生……”的高亢歌声穿透夜空,在我耳边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