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传统的文章 / 传统的散文

2020/03/09好的文章

走进戴家湾传统村落

文/刘汉斌 吴矫春

戴家湾是一个自然村落,风景秀丽,位于团风县中西部的神仙寨东山脚下。着名爱国将领方本仁的私家住宅——方本仁庄园就坐落在这里。湾内仍保留着一些传统的徽派建筑风格民房。这些民房呈东西走向,坐北朝南,分别有清中晚期祠堂、寺庙和明清时期山寨等具备传奇色彩的一批特色建筑。

从团风县城出发,沿318国道由东南方向前行17公里处,有一座沙河图桥,大桥北侧有一条清澈的小溪,顺着小溪东岸的通村公路行约4公里时,一棵双人合抱的老樟树便映入人们眼帘。这棵老樟树是戴家湾地标。绕过这棵树,在阳光映影的树林外,宏伟的方本仁庄园便呈现在人们面前。

方本仁庄园东面约300米处,是一处典型的清代徽派建筑——方氏享堂。享堂的四周是错落有致,依山前开阔地而建的居民房。居民房的西边有一山,名神仙寨,与戴家湾古村落隔小溪而呼应,仿佛是戴家湾古村落的肩膀和屏障,也是历史上承载着抵抗外侵、抵御天灾的避风港。

神仙寨山上,寨墙斑驳,依稀诉说着过去几百年来的风风雨雨。无论时光如何变迁,无论环境如何改变,这里的山与水、屋与人、城墙与树林、古朴与现代、传统与传承都是那么的天人合一,那么的自然协调,那么的让人赏心悦目。同时也给戴家湾古村落带来神秘色彩。

据《黄冈县志》及《戴氏宗谱》记载,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戴氏祖先戴兴夫妇从江佑(今江西省)迁居于此,在此开荒破土,繁衍生息。其子孙在此修塘筑堰,圩田造林,至今已二十九世,因戴兴夫妇勤劳善良,人丁兴旺,戴家湾因此而得名。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戴家湾村主要有戴、方、周三姓人家。

1880年,着名爱国将领方本仁出生在这个小村庄里。方本仁就任江西督军期间,于1917年开始动工兴建庄园,1919年建成。庄园地处戴家湾东南约300米的平缓坡地,地势北高南低,占地面积共27.8亩,建筑面积2.8亩,水池占地0.7亩。

庄园平面略呈抹角长方形,围墙东、南、西、北四方均开门,南面为正门。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门房、中心主道、月池、石拱桥、主体建筑和竹林,庄园内还分布有岗楼、花园、厨房、马房、磨房等附属建筑。

走出庄园,隐约可见庄园东城墙上留存着的抗战初期红四方面军的朱砂字迹,上书“团结抗战,团结建国,反对反共,反内战”、“农民要翻身,加入中共军”等标语,是鄂东地区仅存的抗战时期标语。

如今,城墙外的松、柏、樟、枫树成林,村间小路蜿蜒通幽,其间东北及东面各有一池清水塘。树影映水,阳光在头顶婆娑,显得如此安静而和平。方本仁墓就在庄园背面祖山上的松柏之中。

城墙东有片竹林,竹林外便是方氏祠堂,建于清末,祠堂坐北朝南,一共三幢。影山顶式,中设两天井,青砖墙,抬梁式木结构。黑布瓦覆顶。祠堂内尚存雕花构件,柱础石质坚硬,花纹精致。祠堂曾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被日本人烧毁过一次,后复建。

戴家湾西,隔溪相望有座山叫神仙寨,海拔不足300米,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寨墙有2至4米高的。有资料介绍说,神仙寨是1854年为防备太平天国石达开部,由当地官吏、豪绅所建。

神仙寨的南部有个龙泉寺,当地有首歌谣唱道:“鹅公包,剁千刀,神仙寨、个个在。”据传,太平天国失败后,有两拨志士分别藏在位于马庙镇肖石坳村鹅公包的洞中和神仙寨的龙泉寺中,结果鹅公包洞中的志士被清军发现并杀绝,藏于神仙寨龙泉寺的志士得以幸存。

龙泉寺依山势由南向北中轴线布局,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重修,建筑群落差达35米,依次为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寺内尚存许多明清时期的寺庙建筑构件,以石、木为主。站在神仙寨山顶,戴湾村古朴、宁静、唯美的画面尽收眼底。小山村山清水秀,和谐宁静,自然与人的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淡墨山水中国画。

“乐”的传统

文/白路

中国文化的“乐”传统源远流长,儒家“乐”在其中。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就向往结伴而游“咏而归”的审美休闲乐趣。

《论语·先进》中,孔子让几个学生各言其志,他们有的想治国从政,有的想做祭祀的主持人;只有曾点跟其他同学的追求不同,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也很赞赏曾点的想法。

从政治的灰暗中摆脱出来,在清澈的沂河里畅游嬉戏,沐浴着春风咏而归,这也是人生的大追求。它与修齐治平并列,是人生的另一个维度。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曾点的这种想法,也是清平之世的人们该有的一种礼乐怡然的状态。

东晋的王羲之,成为中国文化“乐”传统的一代领袖,他的《兰亭集序》发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慨叹。从南北朝开始,历唐宋元明清直至近现代,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批文人、书家相聚兰亭举办兰亭雅集活动。兰亭雅集传承有序、绵延不绝,形成一道独特的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景观。

所以,范仲淹的“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出的文人雅乐,并非平地惊雷,而是其来有自。而且,自其以后,亦多有传承。

以北宋苏轼为领袖人物的西园雅集,堪与兰亭雅集比肩而誉。元佑年间,京中文人学士围绕在苏轼周围,拥戴他为文坛盟主。西园为北宋驸马都尉王诜之第,其时文人墨客多雅集于此。

由宋入元,玉山佳处之“乐”的凝聚力与创造力可谓蔚为大观。清初钱谦益《列朝诗集·甲集前编》列有“玉山草堂留别寄赠诸诗人”的名单,他们包括柯九思、黄公望、倪瓒、杨维桢、熊梦祥、顾瑛等几十人。贤人佳士,济济一堂。

欢聚一堂的休闲娱乐活动,是儒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不若与人。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不若与众。此之谓也。

趣谈冬至传统饮食

文/程中学

冬至是我国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为了庆贺冬至节,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而各地的庆祝方式多与饮食有关,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冬至食文化。细细数来,颇具趣味。

北方的饺子 从古至今,不论贫富,北方人都保留着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有民谣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可见,在寒天冻地的冬至节,吃上一碗热乎乎的饺子,定会让人从嘴里暖到心里。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与“医圣”张仲景密切相关。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曾经免费医治好了乡亲们的冻耳病,救过无数百姓的生命。后人为了纪念他,仿“娇耳”的样子做成了饺子这样的食物,以谢张仲景治病施药之恩。

滕州的羊肉汤 众所周知,羊肉滋补、驱寒、暖胃。喝羊肉汤这一习俗,自汉代沿袭下来,至今在山东滕州地区盛行。汉高祖时,有一年的冬至节奇冷,天寒地冻,天子尚难以忍受,何况平民百姓?为讨好皇帝,樊哙煮了一锅羊肉汤,热气腾腾,味道鲜美,奉与皇帝。羊肉汤下肚,暖心又暖胃,吃得皇帝大汗淋漓,欢畅无比。皇帝感念百姓冷暖,便将羊肉汤赏与平民。从此,冬至节人们都要吃上一锅羊肉汤,驱除体内的寒气,为身体补充营养。

江南的糯米饭 江南盛产糯米,旧时过节,人们少不了吃上一顿花样翻新的糯米饭。因此,冬至时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糯米红豆饭,便是江南人的习俗。据说,吃红豆饭可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台湾地区的糯糕 在冬至节,台湾地区的人们讲究吃糯糕,是为祭祖。糯糕是将糯米粉捏成十二生肖的动物形状,蒸熟而成。祭祀时,长幼有序,虔诚无比,以示对老祖宗的敬重。台湾地区的人们借着这个冬至祭祀节,大摆宴席,联络同宗同族的亲人,增进彼此情感,不忘本、不疏远亲人,真切地展示了台湾地区的人们重情重义的一面。

台州的擂圆 台州人冬至吃擂圆也与祭祀有关,同时象征团圆吉祥之意。何为擂圆?将糯米粉加温水捏成圆形、煮熟,之后放在炒熟的黄豆粉上滚(此为“擂”), 擂圆便做成了。除了擂圆,还有一桌好饭菜。先祭祖,再食之。

苏州的酒酿 酒酿是苏州人家家都会做的一种甜米酒,加入桂花酿造,入口甜美,香气宜人。冬至时节喝酒酿,也是姑苏人的一大习俗。酒可为身体驱寒,再配以各种卤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除了吃喝,便是谈生活、话人生,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江西的麻糍 麻糍是江西的特产,也是闽南着名小吃,多作为祭祀用的供品。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且软韧、微冰,食后耐饥。

重庆的火锅 重庆火锅又称为毛肚火锅或麻辣火锅,以麻辣鲜香着称。冬至时节吃火锅,起源于明清,沿袭至今。重庆火锅呈现出的是和谐与淋漓酣畅相融合的场景和心理感受,从而营造出一种“同心、同聚、同享、同乐”的文化氛围。

各地的冬至美食虽然不同,却皆是以健康养生为出发点,驱除寒冷,保持身心的温暖与健康。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与文化,但都是以感恩之心回馈先祖、回报生活,并在寒冷的冬季营造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