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创造的文章 / 创造的散文

2020/03/09好的文章

古诗中的劳动

文/张宏宇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很多关于劳动的诗。其中《十亩之间》是一首采桑的歌,写几个小伙子相约去看采桑姑娘的情景,体现了青年人劳动的乐趣;《椒聊》是描写一群采花椒的妇女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充满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周南·芣苢》则是女子采摘车前子草的乐歌。还有《伐檀》、《七月》等等都是描写古人劳动的诗作,诗里描绘的劳动大多是轻松愉悦的,极具生活情味。《诗经》其实就是劳动的创造,人们在生活中积累很多的劳动经验,才产生了这些伟大的篇章,同时劳动创造了人,也是人的自身需要。

劳动在古诗中处处可见。唐人李绅《悯农》中有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教育我们从小热爱劳动的同时,更要珍惜劳动成果。晚唐诗人罗隐有《蜂》云:“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其实是一首寓言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寓意着劳动光荣。

白居易的五言古诗《观刈麦》这样描写劳动:“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姑妇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诗中描写了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野去,给正在割麦劳作的男子送饭送水,这些农民在麦田埋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累得筋疲力尽也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诗中真切地描绘出割麦者辛勤劳碌的生活情景,浸透着对劳动者的深切关怀和同情。

劳动创造了美,美在劳动中产生。古诗里的劳动是丰富多彩的,从古人的诗韵中,勤劳质朴的人们充满着对劳动的热爱,充满着对美好明天的憧憬和向往。古诗中的劳动,让我们在劳动中感受着快乐,收获着幸福,劳动最光荣。

劳动,是五月的美妙旋律

文/钟芳

鲜花是五月绽放的表情,劳动是五月谱写的音符。五月一日是劳动者的节日。伟大科学家高尔基说过一句话:“我知道什么叫劳动,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对劳动给予了至高的赞美,凸显了劳动充盈着收获的幸福与喜悦。“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动一词,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已出现,像那首着名的《伐檀》篇,一开头就讲“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是一首描绘伐檀木的工人劳作的情景并表达对当时统治者不满的民歌。唐代诗人王建在《酬于汝锡晓雪见寄》诗中讲“劳动更裁新样绮,红灯一夜剪刀寒。”辞书里解释劳动为:人或动物用肢体和大脑创造成果和进行思维的一种活动。当你亲身体验了劳动,并把劳动作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才会深切地理解劳动的巨大价值和真正涵义。

劳动酿造生活,劳动创造财富。唐人李绅《悯农》诗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我们明白是劳动者,用一滴滴的汗水,用那粗壮而勤劳的双手,换来我们的衣食住行,托起我们的多彩生活。明代冯梦龙的诗:“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则告诉人们所有的富贵荣华,无不是从艰苦的劳动中创造出来的。

劳动进化人类,劳动改变世界。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劳动创造一切成就,劳动推动文明进步。人类要生存,民族要振兴,国家要强盛,个人要发展,都是通过诚实劳动和点滴积累完成的。如不热爱劳动,任何蓝图都不过是纸上谈兵;不努力工作,一切梦想都只是一枕黄粱。鲁迅先生说得好:“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份劳动就有一份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劳动最伟大,劳模最光荣。新中国成立初期涌现出的“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宁肯一人臭,换来万户香”的掏粪工人时传祥等,他们忘我工作、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然而,随着时代不同,劳动价值观悄然发生变化。现今中国,处处洋溢着劳动创造的热情,时时收获着劳动带来的快乐。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奥运工程、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重大项目,无不是靠亿万人民的辛勤劳动。创新成果层出不穷,高技能人才茁壮成长,技术工人登上国家科技奖最高领奖台,充分展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的崭新时代风采。

生机勃勃的时代催人奋进,宏伟绚丽的远景鼓舞人心。“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次在谈灵感时说道:“要等待灵感的垂青,就先得不停地学习,实践和劳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谁挥洒的汗水多,谁付出的心血多,谁采撷的果实就越甜美。袁隆平正是在一次次科学实验的积累中,在实践基础上的劳作中,最终取得成功,创造了人类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

劳动是一首激昂奋进的歌,深情地演绎着铿锵有力的美妙旋律,让我们学会劳动,热爱劳动,用智慧和汗水托起美丽的中国梦,共同描绘我们伟大祖国的壮美画卷。

慢出的风景

文/陈升阳

总有家长抱怨,说孩子磨蹭,做一件事情很慢。在作家、学者、诗人眼中,磨蹭,可能慢出风景。

作家龙应台在散文《蝴蝶结》中写了这样一道“磨蹭”的风景——

小孙儿大概只有五岁,清亮的眼睛,透红的脸颊,咧嘴笑着,露出几颗稀疏的牙齿。他很慎重,很欢喜地接过花束,抽出一根草绳绑花。花枝太多,他的手太小,草绳又长,小小的人儿又偏偏想打个蝴蝶结,手指绕来绕去,这个结还是打不起来。

“死婴那,这么憨慢!卡紧,郎客在等哪!”老祖母粗声骂起来,还推了他一把。

“没要紧,阿婆,阮时干真多,让伊慢慢来。”

安抚了老祖母,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

……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五岁小男孩的举动可谓“磨蹭”,但他的认真感动了龙应台,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静静地看他,从生疏变得从容。这种“磨蹭”,正如学者周国平先生所言: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总有家长抱怨,说孩子磨蹭,大人让孩子做一件事,孩子没有停下自己手头的事,迟迟不按大人的吩咐做,有时候还闲着不动。其实,磨蹭的背后,可能慢出创造。

儿子每次吃饭,都要催上好几遍,因为他总有做不完的事。

有一回,吃晚饭,我让儿子洗手洗脸准备吃饭,儿子一声不响。

他妈妈又催了一次,儿子才说了一句话:“等一下,我马上好了。”

原来是儿子在学校得到了一张贴纸,要我们给他买乐高,里面可以拼出各种各样的车。这会他正忙着拼呢!只见他一边看图纸说明,一边拼装。

我走近细看,和包装盒上的样图不一样,他这是在模仿,又是在发挥想象创造呢!

“好吧,再等你五分钟,不然饭菜要凉了。”

没多久,儿子终于拿起他的成果,展示给我们看:“耶,我拼好咯!”

虽然在大人眼中,还是不够完美,但是这是他认为的最帅、最酷的消防车!

接着,儿子一边吃饭,一边欣赏自己的创造,不时地还摸几下,还给我们编“消防车”的故事。

在幼儿园中的他,也是如此。

区域活动时,小朋友们一起玩套杯。时间到了,大家都开始整理杯子了,儿子还在套。结果,孙老师在《成长足迹》的“老师眼中的我”中这样写道:宝贝,虽然你有时有些小调皮,但你能知错就改,让老师很欣慰。近来,老师发现你在区域活动时又迷上了玩套杯,能把套杯按从1-10的数字宝宝叠套起来,真不错!

孩子许多看似“磨蹭”的行为,其实是“慢的创造”。如民间寓言故事“磨刀不误砍柴工”,不就是创造了效率吗?还有根雕、釉彩、竹编等艺术修炼,修表、煎药、煲汤等生活手艺,“慢”才有更好的创造。孩子的教育,更是慢中出功夫,慢中出细活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