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百科
贵客网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中国散文

2022/12/03好文章

中国散文(精选12篇)

中国红

文/成诺

除夕夜,有一种颜色从来不会缺少,那就是红色——中国红!红色,又称瑞色,象征喜庆,大方,朝气。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的颜色是黑、白、土红和赭石色,而红色是最早的“流行色”。

中国红作为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是中国人的魂,记载着中国人的心路历程,而尚红习俗的不断演变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后来中国红延伸的内涵则更多:平安、喜庆、福禄、康寿、尊贵、和谐、团圆、成功、忠诚、勇敢、兴旺、浪漫、性感、热烈、浓郁、委婉、百事顺遂、祛病除灾、逢凶化吉、弃恶扬善……

我想这样的表述可能太抽象,文字的东西只有切身经历了才能感觉出它的魅力,而且生活中有很多的东西只要你想回避总是有办法的,但对于红色,任何人都是无法回避的,因为它铺天盖地,无时无处……

像本命年的时候,系一个红腰带;像盖房装修时,在门楣上搭一段红布;像结婚的时候,用红贴纸剪成许多规则的方块散上一路;像买来新车新东西时,缠上一截红绸缎;像满月的孩子脖子上总要绑上红毛线扎着的百命钱……

朱门红墙里的富贵、红木箱柜里的宝藏、孩子贴身肚兜里的温馨、寿星的寿服寿桃里的祝愿、舞龙灯的绣球里的热闹、深闺女儿的红头绳里的羞涩、开张大吉的剪彩里的憧憬、以及红色锦旗上记录的功勋……

每一缕红色都记录了一段幸福!

而红色的张扬和肆意似乎只有在农历的年里才最集中、最浓郁、最喜庆、也最惹人……其中最令人难以释怀,印象最深的就是满眼红色的春联、倒福和窗花了!

小时候,母亲总要小心地剪几个窗花。那时是没有玻璃的,母亲就用白纸裱糊窗户,然后剪几个细腻精巧的窗花来装饰,朴素而美丽!窗花是用红贴纸剪成的,母亲并不识字,但这并不影响她爱美爱画的痴迷,她常常无师自通,画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美丽而繁复。其实平日里她也不会如此大动干戈,毕竟还有比剪纸更重要的东西够她忙的,只有在过年的前几周里,她才会略略施展一下的。母亲贴窗花的时候总是一个人,她从不让我和弟弟插手,因为她觉得我们的笨拙有可能坏了她的心血,否则这个年她也不会顺心的!

那些年满窗的红色总能映得晚霞也羞赧起来……

而春联,则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我们在大年三十的午饭后贴的,但也有心急的人早上就小心翼翼地贴上!那个时候,我和弟弟会早早搬来梯子,在擦拭干净的门柱院柱上,房门的两侧贴上长长短短的对联!一列的红色,一列的喜庆……通常我还会斟酌一下上下联,到底是贴在左边还是右边,至少在外人看来我是十足内行的样子,那时心儿也兀自得意!正月初一的早上,在村里串户走街的时候,你会发现各种式样、各种笔迹、各种内容的对联,但有两样会永恒不变,就是红色和喜庆!

这个时候,满村落的红色映得春天的天空竟也一大片的晕红……而春节里,火红的灯笼是万万不可缺少的!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灯笼早就令孩子们雀跃不已。整个春节里充盈着喜庆,也充盈着灯笼的红色……尤其是元宵节的时候,街巷里喧杂热闹,大大小小的孩子在大人的陪伴下提拎着灯笼,欢笑着、打闹着,灯笼也碰撞着,燃烧着……

这个时候,地面灯笼的红色与天空映出的或孔明灯星星点点的红色相映成趣,仿佛是一片红色的海洋,又仿佛是深秋火红的枫叶……

一缕缕红色记录了一个个幸福,一处处红色见证了一个个快乐!又一次愈来愈浓的年味儿在身边肆意弥漫开来……我知道,又有一大片红色会如约而至!我也知道,又有一大片红色会在浓浓的年味里静静地祝福!

我的铁路梦想

文/吕桁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下“中国梦、我的梦”已成为社会主旋律,抚今追昔,我的梦想是投身铁路事业、助力经济发展。

三年前,我从汉中来到西安求学就读高中,每逢寒暑假我这个“铁路迷”总习惯于乘坐火车往返于学校和家乡之间。列车经过的山山水水,犹如一首歌,婉转动听;宛如一幅画美不胜收。喜欢乘坐火车的感觉。宽敞明亮的车厢、热情的列车员、天南海北的旅客、窗外流动的风景美仑美涣,我很享受这美美的火车旅程。

喜欢铁路的事业。中国铁路从无到有,从有到新,直至今天高铁技术领跑全球。作为一名高中生,为国家铁路建设和发展取得的卓越成就而深感自豪。詹天佑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近年来我省包西复线、襄渝复线等相继建成通车,西成客专也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之中,这个日新月异的朝阳事业,吸引着我的目光,呼唤着我的思想,向往着我的梦想,让我魂牵梦绕。

也难怪,国家总理李克强出访欧洲时,重点推介的就是中国的高铁,他被国人亲切地称为“中国高铁代言人”。作为一名学生,从高铁发展过程中,看到中国铁路人一代一代前赴后继,用热血和智慧铺就了一条条遥不可及的铁道线路,青藏铁路更是书写了天路神话。这一条条铁道线啊,延伸的是希望,注入的是发展,让多少人的梦想得到了实现。

我的铁路梦想是,努力学习将来报考铁路院校,学好专业知识,今后力争成为一名铁路建设者,让铁路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民生发展。

我的铁路梦想是,中国铁路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为中国铁道技术“点赞”!

这是我的铁路梦想,这是我的一生追逐。

我的中国梦

文/陆烨

透过历史的眼眸,我看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威严;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壮举;孙中山推翻“封建帝制”的革命。我还看到了孔子高高举起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圣火;林则徐愤怒销毁危害国人的鸦片;毛泽东站在天安门上大声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个个鲜活亮丽的历史伟人,创下了无数的丰功伟绩,可无情的岁月已将他们定格在了历史相册,中华的未来还需要我们腾飞!

瞧,在梦想的跑道上,刘翔正奋力地奔跑;看,在浩瀚的太空中,杨利伟正骄傲地挥手;听,在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上,林妙可正放声歌唱……一个个、一群群中国人,正用自己的双手努力描绘出自己的中国梦,为中华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我,也有一个关于文字的梦想,它在蔚蓝的天际闪闪发光。

我梦想着能当一名作家,用九百六十万行散发着清香的文字记下祖国母亲由古至今的坎坷经历,用九百六十万张泛着金光的纸张描绘出中华大地从点点花蕾到惊艳绽放的艰辛过程!我始终相信,文字的魅力傲然于世,文字的力量势不可当,文字可以点燃一个人的希望,一个家庭的希望,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希望。

早在几十年前,梁启超就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是啊,作为中国的新一代接班人,我们是否怀揣着梦想,做好了准备?让我们放飞自己的梦想,去迎接世界的目光!

我爱西安这棵树

文/[美国] 吉思恩

在陕西师范大学的小水塘旁边,有一棵精神矍铄的老树。这棵树仿佛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站在那里,安之若素地观察着周围的变化。它枝叶繁茂,颜色是一种我到中国前没见过的绿色。

西安是中国历史上的十三朝古都,是世人皆知的秦兵马俑的所在地。西安保留下来的很多名胜古迹,吸引着地球人的目光。

我来到西安的第三天,就和同学一起去了城墙。我们花了几个小时在炎热的太阳下慢慢地骑自行车。城墙的宏伟和沿线的绚丽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一边骑,一边想象那些古代修建城墙的人,想象着他们很久以前所付出的努力。骑着骑着就好像离开了当下的世界,进入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里。这不算是我第一次接触中国历史,却是我第一次被中国历史所感动。我想,西安真像一棵树,一棵生长了几千年的老树,它的根扎得实在是太深了。

有茁壮的根才有枝叶的繁茂。我在一家小小的饭馆吃一碗biangbiang面、一个肉夹馍,喝一瓶冰峰汽水,就能享受到一种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快乐。西安的许多有特色的东西都是西安文化这棵大树上长出来的叶子。

我愈学习就愈发现,即使我花一辈子的时间来了解西安、了解中国,我也无法完全搞明白,但我还是愿意用我的一生来了解、来学习。

高手之间与之外

文/丁肃清

那一天,离现在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距离了。一行人从鲁国的曲阜出发,沿着涛涛黄河,一路向西,向着中原地带的洛阳进发。带队的人很受鲁国国君的欣赏,特为他派遣了车马仆役,目标,到洛阳去见另一个人。这就是孔子向老子问礼的故事。

当时的孔子36岁,这个维护周王朝礼乐制度的中坚,正处于年富力强、有为而立之时。至于二十年之后天下进入诸侯称霸、礼崩乐坏的乱世,主张“克己复礼”的孔子周游列国,遭人冷遇、嘲笑乃至是驱赶,那是后话。但这一切更加印证了孔子坚韧执着的品性。中国的儒学、儒学的圣人,大约就是在这几十年间塑造而成了。

孔子为什么向老子问礼?就因为后者太神秘,就连司马迁写到他的时候,都写得扑朔迷离。

孔子向老子问了些什么?老子是怎样回答的?没有确切的考证。这样,这段问礼的故事就多了悬念,剩下的是后人们的判断、猜测,乃至杜撰。尽管如此,那些不甘心的史者和学者们还是旁证佐引,根据老子和孔子的性格和志向的取向,推论出这样的可能:一是老子对孔子说,天下一切都在变,不应该再固守周礼了。二是老子在开导孔子,做君子当深藏不露,要避免骄傲和贪欲。后一句话,也许是老子看到孔子此行带了车马仆役才说的。这样,就不免产生了观点的分歧和碰撞。要是一般人,就可能发生争论了,甚至是脸红脖子粗了。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天,老子和孔子绝对没吵架,二人都是心平气和、温文尔雅的。

因为,两个人都是高贵的高人。他们高在哪儿?老子的超然洒脱,孔子的恭敬和谦逊,至少在当时是无人可及。

高手遇到一起,不存在彼此讨好阿谀的可能,但一定有切磋,或者叫博弈。对他们而言,比切磋和博弈更为重要的,是另外一种品性——欣赏。不彼此欣赏,高手们遇到一起干什么来了?孔子和老子,都是稀世天才,稀世天才遇到另一个稀世天才,是他们共同的幸事。如此之人,平时大多遇到的不是追随者、崇拜者,就是嫉妒者、诽谤者。不管是盲目和清晰,不管是热烈和歹毒,与他们而言,那些都对他们是毫发无损。鸡,有的时候飞的比鹰高,但鸡永远飞不了鹰那么高。鸡和鹰根本不在一个等级上,所以干脆也就没有比拟的意义。

到了现代,人们都明白这样一个理儿,用老百姓的话说,是不和臭棋篓子下棋。用一个西哲的话说,我不与谁争,与谁争我都不屑。高人们一般都取这样的处世态度。

居高临下。是一种气度,是一种内涵。气度和内涵都高高在上了,也就没有对手了。像老子,像孔子,他们早已成为中国人心里的神了,除了顶礼膜拜,除了虚心学习,又有谁对他们说闲话、评头论足呢?

真正的高手之间,也互不相争。凡你争我夺的现象存在和发生,那一定是浅薄在发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半瓶子醋。

可以肯定,老子和孔子彼此绝非吃醋。如果是,当年的孔子还会千里迢迢跑到洛阳城问礼老子吗?他不仅是“不耻下问”,且不耻“上问”。后来的孔子,就有“三人行,必有我师”感言。某种文化对人们的感染,就像是须臾不能离开的水,就像是动脉里流淌的血液。像我们如今所崇尚的理念,多源于我们祖先的见地和睿智。

在中国,除佛陀之外,道家和儒家,始终是两座巍峨的大山,一座在那边,一座在这边,遥望对视。中国的文化就如它们之间、它们之中的雾霭山岚、云卷云舒,形形色色五彩斑斓滋生着、滋长着,源远流长。

回到孔子向老子问礼。无论其过程究竟怎样,但一定是一种交流和沟通,或改变、或不改变自己,但一定是更强化了自己。两千多年以来,这种结果一遍一遍得到了印证,老子还是老子,孔子还是孔子。

道理可以以此类推。共存和融合,无疑是产生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推力。在现代文明步入到今天,像“太平洋足够大,完全可以容得下中国和美国”这样的语言自信,便是中国古老文化最根本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况且在一个城市、一个单位、一个家庭,“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怎么就不能达到实现呢?问题是,你的心量有多大?你的气度有多宽厚?你的文化修养有多深?这就叫“底气”,凡是“接地气”的事物,都是有着生命力、光明前途的事物。一片森林、一方庄稼,可以茂盛和丰腴。一种政策、一项规划、一类学术观点等等,当然也都不可以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

依据,或者叫根据,是最重要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就是现代生活对古老文化继承的意义。我们更有理由怀念千年之远的那个年代,也就是孔子和老子的那个年代,也是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共存共荣的年代。列一个对应表可以让我们得以启迪:孔子可能只比释迦牟尼小了十几岁,孔子去世后十年左右,苏格拉底出生了;墨子比苏格拉底小一岁;孟子比亚里士多德小十二岁;庄子比亚里士多德小十五岁;阿基米德比韩非子大七岁……那是个太豪华的精英荟萃、明星耀日的年代。而在中国,当时是“百家争鸣”的时代,伟大的哲学、人类的智慧就是在这种生态环境下产生了。

老子的话至今仿佛还在山间萦绕、大地回响着:“以其终不自为大,固能成其大。”这里的“大”即“道”。与时空长河而言,人不过沧海一粟,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对的。为人民服务,是对的。那么伟大的人物,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们都那么谦虚,况且凡夫俗子乎!老子说的“不自为大,固能成其大”的话,好像是说给别人?又像是自画像、自言自语、说给自己听的。

孔子不辞劳苦、自东向西,跑到洛阳向老子问礼,其实正是“不自为大”。而最终的老子呢?紫气东来,骑青牛至函谷关,给向他索要文章的粉丝关尹喜写完一篇《道德经》,就算是红包吧,然后西去。有必要引鲁迅先生写他的一段文字,以开拓我们对这位伟人形象的想象:“大家关口目送着,走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头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儿,已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老子哪儿去了?

孔子也好,老子也好,都还在路上呢,还继续引领着我们前面的路。凡伟大的学说,都将是一串长长的脚印,成为定格。

新中国之路

文/黄悦

翻开《永远的旗帜》一书,那一个个感人的场面出现在眼前。

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红军们的每一步都洒下了他们的鲜血,这条路曲折坎坷,其实就是一条鲜红的血路!整整两年,红军历经艰难险阻,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挫败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英雄事迹,终于胜利地完成了战略转移。

抗日战争,中华儿女浴血奋战,8年,中国人民靠游击战、地道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解放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了全中国。新中国的诞生让所有的中国人看到了光明,看到了新的希望。

难忘啊,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宏亮的声音响彻了整个中国,响彻了全世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今天的胜利果实,是多少革命志士的鲜血凝成的啊。

作为21世纪的少年,《永远的旗帜》让我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社会的小主人,我们要更加努力刻苦,才能不辜负革命先辈的殷切希望;我们只有牢记历史,才能将他们用鲜血换来的幸福之路拓宽;我们只有奋发图强,才能将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强大!

细雨中国城

文/肖复兴

冬末春初,细雨霏霏,一直飘洒着,到了晚上,中国城里鳞次栉比的店铺前的霓虹灯光,在斜刺的雨丝中,像是沾满了泪水,显得有些凄迷,多了几分的乡愁。

在美国,旧金山的中国城年头最久,规模也最大。以百老汇大街为轴心,辐射四周的一片街区都属于中国城。走在这里,店铺上的店名是中国字,来来往往的人,大都是中国人,和国内街区并无两样,真让人有些恍然如梦的感觉。

即便有雨,也阻挡不住国人到中国城里来。来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居住在旧金山的华人,一种是像我这样的访客。如今,居住在中国城周边的华人,已经不知是第几代了。年轻人大多搬离了这里,依然固守于此的,大多是老年人。在街上,常见这样一脸沧桑的面孔,操着英语或粤语或闽南话,却是华人的容颜。偶尔,也会见到几个坐着轮椅的老人,被家人或保姆推着,冒雨来到这里,为的不过是买中国人爱吃的蔬菜,或者到餐馆里吃一顿中餐——都说乡音不改鬓毛衰,其实中国人的胃口,比乡音,比容颜,还要难以更改。无论走到哪里,味蕾连接的胃口,永远牵动着人心深处最动人最温暖也最牢固的那一点。

都说一个女人要想征服一个男人,要先征服他的胃;其实,就是征服了中国人,也难以征服中国人的胃。在这里,你会感到,乡愁比哪里都要浓郁,甚至沉重。在这里,乡愁不是诗人说的那种升华了的邮票或船票,而是更为具象而真切的这些莲藕、芋头、苦瓜、四季豆、小油菜、大白萝卜……还有大小中餐馆里那一盘盘经过烹炒煎炸而香味四溢的中国菜品。想起了李清照的一句词:“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她说的故乡,还是吃喝,是中国人的胃。

在这里,我遇到一位华人,我们在十字路口等红灯时,从这阴冷的雨说起话来。她对我说:旧金山天气不好,冬天很冷。她比我大一两岁,已经是七十往上的老太太了。她是先从内地到了香港结婚,又从香港和丈夫来到旧金山,一步一个新台阶。1977年,内地的生活水平和香港、美国没法比,她以为日子会随着地点的更换而节节升高。她没有想到,那时候的旧金山已经不再是一座华人渴望能够挖掘到金子的金山。她告诉我,到现在,她也没有自己的住房。我问她:孩子呢?孩子可以帮衬你一些吧?她摇摇头说:我们这里,人老了,没有靠孩子的,都是靠政府给的救济金,像我,一个月有900美金,凑合着也够活了。

我和她告别时,细雨打湿了她的衣服和花白的鬓发,看着她消失在街的尽头,不知道她要去哪里,也不知道她来中国城做什么——起码,她不是为了买菜和吃饭的——或许只是为了打发时间来这里转转,当成散步遛弯儿;或许是为了感受一下与内地和香港相似的气氛,甚至是和如我一样的华人说几句家乡话。所谓的乡愁,对于她,或许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我的心头忽然有一种兔死狐悲的伤感。1977年,我整整30岁,如果那一年,我和她一样也来到这座城市,会不会落得和她一样?在太平洋的这一头,买得起邮票,却买不起船票,再也回不去太平洋的那一头,只能沦落在中国城细雨飘飞的街头?谁也不敢给自己未知的命运打包票,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混出个人模狗样的,只是少数,大多数人只能充当这些人下面的分母。

晚上,我和孩子在一家湘菜馆吃的晚饭。菜品却是改良过的中国菜,融合了美国人的口味。这在中国城的餐馆里很普遍。但这并不妨碍菜馆里爆满。走出餐馆,雨下得更大了,中国城被雨水包裹着,一片湿漉漉的,有些阴冷。忽然想起刚才见到的那位老太太说过的话:旧金山天气不好,冬天很冷。

中国式酒韵

文/苏芩

中国,是酒的故乡。

酒俗,在中国被归之为“文化”范畴。大到各地的饮酒风俗,小到饮酒的杯皿碗盏,各有各的精妙诡奇。

对一个喜酒的人而言,饮酒亦讲究一个氛围。攘攘的夜场里,人头马XO也像掺了酒精的可乐,喝不出醇香的意味;初春的细雨间,三五知己对饮一壶,哪怕是廉价白干,也觉得赛过茅台的滋味。

酒,是有气场的,适宜的场所,可以提升酒的品质。这是酒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说说古人的饮酒喜好。唐宋年间,酒,上升到了一种全民参与的程度。哪怕是仅仅十户居民的小村落,也必有酒肆营业,饮酒沽酒之风愈演愈烈。当然,酒肆与酒肆也有不同,大酒肆称为“正店”,小酒肆称为“脚店”,其余的小散户则称之为“拍户”,正是在酒风盛行的社会背景下,所谓的“酒仙”“酒圣”才应运而生!

不过真正称得上“仙人”“圣人”的饮酒者是不会单纯拘泥于酒店门市的,但凡名留千古的酒界佳话,个个喝的是“天然”二字。

古人饮酒喜欢“露天”,竹林月下、江间舟上、山脚亭间,皆是风雅人士最爱的饮酒场。李白月下独酌,邀来明月对影成三人;白居易波间泛舟送客,对饮间吟出了千古绝唱《琵琶行》;欧阳修醉翁亭聚贤,觥筹交错间夕阳在山。

即便一些豪门富户,饮酒取乐也不喜欢正襟端坐高楼大厦,后花园,湖心亭,对着湖光山色喝一杯天然意趣,是不少人的最爱。故而,荣国府里的螃蟹宴必要安排在藕香榭水阁上,四面有窗,左右竹桥接案,山坡上桂花正黄,执螯赏菊,饮上一杯暖胃的烧酒,正是富贵中的风雅趣!

曾经看过的最有趣的饮酒故事,是出自晋王朝竹林七贤中的刘伶。这位仁兄久饮成痴,很令太太头疼。刘太太想尽一切办法让老公戒酒,甚至不惜用些极端手段来整治刘伶。有一次,刘太太酿了一大缸酒,酒熟后,唤刘伶来喝酒。刘伶闻到酒香,忍不住上前俯身就喝,刘太太一把就把他推到了酒缸里,随即压上了盖子,愤愤地说:“这回非让你喝个够!”三天后,刘太太一直没有等到丈夫来求饶,心下慌了,以为刘伶醉死了,急忙打开缸盖查看,却见酒已见底,刘伶坐在酒糟之上,冲着太太笑说:“你不是答应让我喝个够吗?现在酒喝光了,我的酒虫子还没喂饱,这可怎么办呢?”

刘太太啼笑皆非,知道无法令他戒酒,干脆任他日日长醉。

泡在酒缸里头喝酒,说起来不免令人匪夷所思。不过借它三分的意趣,引今人一笑!

说起现代人的饮酒意趣,比起古人来,反而有了不小的退步。饮食男女,即便活到现代,依然离不了酒做人情催化剂。都市的街道,依然是酒楼林立,几十到几万元的席面不等,觥筹交错间,有些关于世事人情的交涉在进行。越来越多的人感慨:“酒是好东西,喝出了交情喝出了票子;酒也是坏东西,喝坏了肠胃喝坏了身子!”

夜夜流连于酒场的人买的是醉,那不是酒的精髓。酒,到了现代,越来越偏离了它的本质,一入了交际场,酒便不再是酒,喝酒亦不再是种情趣,统统的,变成了社交手段!

爱茶的是君子之交,爱酒的是兄弟情谊。闲来无事时,带上一份好心情,约上三五知己,一起品一杯人间甘露。当然,重要的是:不要把酒场中事想得那么复杂。天然意趣,永远是酒的最佳意韵!

关于中国教育

文/精灵鼠--晓蕾(雷小珠

一年一度的高考和中考又要来临了,中国的应试教育一年年地在改革。教书育人是中国一直以来在努力的事。

从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经过改朝换代,封建社会让科考制度,只有读书才可以走向仕途,所以读书人只有在金榜提名时。可惜的是,那是女生是不能上学的,因为古人认为女人无才便是德。但是在现实的社会中也有不少美貌与智慧并众的才女。

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后,到了民国时期,新的思想不但涌入中国人的心中。从此之后,女生也可以上学了。虽然这是个战乱的年代,但是只要有可能,能上学的都可以享受教育。所以那个年代也出了不少的人才,甚至还有出国留学的。

到了解放以后,更是把教育放在第一。因为当时的环境有限,所以当时学历不会太高。

可怕的是四人帮的文化大革命,把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都毁了。

直到四人帮被粉碎,高考又开始了。

到了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更是重视起了教育。

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了,高考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像。所以90年代能出个大学生已经是不容易的事情了。

应试教育有利有弊。因为分数把学生分成了学霸和学渣。

记的小的时候提倡素质教育。可是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呢?我认为一个是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可是思想素质才是关键。

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是重中之重。现代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不光需要的是技能方面的,也需要其他方面的。

所谓的高考和中考只不过是人生的转折点,并不能代表一生的成就。

不过我还要说的是,心理素质也是社会上需要的。如果一旦心理素质不好,怎么去面对繁重的社会压力呢?

可是现在的心理学并不是太受重视,听说心理老师也是如同虚设。

马上又要高考了,高考之后就是中考。

中国的教育要不断地改革,考试不是唯一决定人才的方法。

教书育人,教的不是书,而且教人。教人怎么去做事和做人,这才是教书的关键。

不知道为什么国外的东西总是那么吸引。看来中国人是不是要在某一方面好好的反省了!

关于的中国的教育我就说到这个吧!

我的中国梦

文/秦楚桓

人人都有梦想,有的想成为杨立伟一样的航天员,登上太空,自由自在地遨游,探索太空的奥秘;有的想当无所不能的工程师,设计建造出高科技的桥梁和摩天大楼;有的想当技术精湛的医生,攻克医学上的疑难杂症,让更多的人远离疾病的痛苦;还有的想当大红大紫的歌星,在舞台上展开歌喉,为大家唱一首首优美的歌曲。我也有一个光辉的梦想,那就是当一名科学家,为祖国做贡献!

有了这个梦想,就像把握了自己的人生航向,不会迷失方向;有了这个梦想,就好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

尽管我没有过人的才智,但我不会放弃努力;尽管这个梦想很遥远,但我不会停止追求。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挫折和无数磨难,但我不会灰心丧气,因为我相信,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练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只有经历困难和挫折,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之,我们必须努力学习,这样才有可能完成自己的梦想。让我们一起去完成自己的梦想,也去完成中国人的梦,去完成中国的梦吧!

中国当代文学没落了么

文/梦锁清秋

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中国当代文学真的没落了吗?也不尽然,至少网络文学兴起了,(有些人认为网络文学不是文学,不具备思想性)那种深刻的、美丽的文章却少了,出现这个的原因有很多,对于当代的国情而言,这是必然的。

近几十年高速发展的经济,所造成的精神方面的需求跟不上。迫切的金钱需求量无法让人有时间去看去欣赏文学作品,精神在当代显得苍白无力,沦为笑柄。政治的精神传播往往没有人认真去思考,当然那些思想容易和传销洗脑联想起来,实际上,就效果而言,天壤地别。但凡带着政治色彩的思想宣传,在现实生活中是令人反感的。一方面都是旧思想,无法和时代相连接;另一方面和利益挂钩,最终沦为任务。

当然,读者和作者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现在文学,不是指网络文学,现在也开始慢慢传播,多是一些西方的思想和作品。不得不夸张的说,中国当代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几乎没有,这一类出路不好找,到头来连吃饭都是问题,除非你是富二代。至于其他艺术上大家,也是少的可怜。之所以说的这么绝对,是希望在这方面能有真正的学者不在再低调,文学的黄昏时期可能就是思想的没落。

我看了不少散文和小说,没有获得民众的认可也是有原因的,如果文学只是为了糊口,那这样的文学是不会有水平的,大多数不会反复去修改,也不会研读文学理论知识,很多人甚至标点符号都被省略,感觉回到白话文之前的状态了,作为文学,修辞很多是不用,或者用的很别扭,虚词也是这样,要么不用,要么滥用,文章布局有时候就是写着写着就写完了,很多人为了追求长篇小说的噱头,写着写着就不知道写到哪里了,现在一些杂志也流行美文,然而文字的美却没有充分体现,而且小说也只认为是小说,散文也成了微型小说,缺乏艺术魅力,文学并不是单独存在,纯粹的文学是不会吸引读者的,况且,现在文学作品不少都在故事上花功夫,还不是纯粹文学。一本好的文学作品,都会涉及各方面的知识,就鲁迅而言,大家都知道他是现代文学的巅峰,作品中隐隐有医学、心理学、哲学的影子,红楼梦这部巨著也是同样的道理,西方也流行文学和哲学相结合,叙述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当然我知道,很多作者都没有时间去搞文学艺术,当代的生活压力和以前大不同,就医、教育、住房、交通、甚至是结婚都是大问题,都需要金钱来维持,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一生都在赚钱,一生都在劳动。能有时间专研文学艺术的的人往往没有苦难;有苦难的人没有时间去推敲。

读者的生活状态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当生存不再是生活的所有的时候,才会对精神和思想有需求,当然,资本家有时候对文学不屑一顾。有时间的且生活幸福的人,他们有时候不限于网络小说的“爽”来麻痹和安慰自己,现在,精神的鸦片成为当代主流,影视、网络文学、游戏等等,都会在精神上削弱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文学的辉煌早已一去不复返。长期阅读爽文,会使得阅读文学作品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大多时候,看了不到几页就昏昏欲睡,也不会仔细去思考,更有甚者,借助网络小说传播消极和混乱思想,严重影响未成年的身心健康,课本上的思想和国家传播的思想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些和考核联系在一起,就不免带着功利性,不会在脑子里反复思考,更多只是机械式记忆。

所有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就是生产力和人口的矛盾,竞争无处不在,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信任成为一件奢侈品。想要赚大钱,就可能会采取非正规手段,这种思想已成为一种潜规则。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幸福指数是否也在提高吗?我不得不怀疑,民众已经成为资本积累的原材料,大多数的人的命运不在充满变数,仿佛是生产车间的产品,单调而又重复。我很担忧,未来还有艺术吗?或者说,下层人们与艺术无缘?

下层社会的人,会逐渐消失在历史的舞台吗?

生活滋润来于中国智慧

文/粒砂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中国的一切——

如今,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到每个产业的生产方式,再到城市的运营和管理方式,都明显地“智能化”或“智慧化”。

这是一个“最美好”时代——互联网、物联网、云技术等给我们带来了巨量信息和极大便捷。

对中国来说,建设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范式和新战略,是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手段。

那天,部里一位实习的女孩问我,什么叫“智慧城市”?

我说,智慧城市,就是很有科技含量、也很有人文思想的城市。说白了,就是让大家生活起来很方便、很滋润的城市。说句夸张的话,现在出门带一部手机足矣,就把一切都解决了。比如,现在有的朋友买一斤馒头都可以扫码;又如,出门一扫码就可以有单车骑,既环保又锻炼身体;再如,早晨还在家吃早餐,中午已经到了另一个城市参加朋友的生日宴了,因为有高铁有飞机,太方便啦。

现在,中国的整体结构越来越具备“智慧”特征,也具备了发展智慧城市的基础条件。

中国早已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当前服务民生、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来抓,制定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案,目前多项已成功应用在公共安全、城市交通、住房保障、科教文卫等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在当今信息时代,利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对实时感知数据进行处理,为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电力、智慧供热、智慧环境、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建设提供智能化服务,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

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智能化功能的延伸、拓展和升华。

目前,中国信息产业正经历重大创新和变革的机遇,让“智慧城市”建设真正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城市生活品质改善提升,不断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这是大家的期盼。

不可置否,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技术活儿”。所以,智慧城市的“智慧”主要出于对大数据的处理,同时更出自共产党人、科技人员以及广大群众的集体智慧。所以,我们每个人也要作出更加“智慧”的回应和努力,着力打造数字中国和信息中国,为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加油提速。

只有生活在智慧城市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才更滋润,更便捷。

我们期待并祝愿,中国的明天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