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百科
贵客网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小说短篇

2022/12/03好文章

小说短篇(精选12篇)

许诺

文/宋星宇

电影业的主力

我不是美女,真的不是。也不优异。没有很好的口才,写小说能发出去也是少数。为了分数,我在校学生会新闻部写点新闻报道,顺便也为了毕业时简历增加点东西。

“我是俗气的吧?”有一天我不自主的问华。他正在研究一道力学题,被我问的莫名其妙。“我很俗,为了学分去写新闻,为了赚点稿费编些和自己无关的言情故事,很俗。”

“哈”他被逗乐了“我也很俗白癜风 ,为了以后能给小锦买带落地窗的大房子,带她去周游世界,拼命地学习,研究这些力学的问题。”

“你怎么知道我喜欢落地窗,喜欢周游世界?”

“这还用说,瞧你写的小说‘和 引发白癜风是不是缺少铜引起的爱人醒来在有落地窗的大房子里,让世界每一处都因为我们而呈现爱情的生机’”

这些是刚入大学时写的,我记得当时催林强去我空间里看,看没看倒是未知,不过林强从未提起。

“华,你喜欢的是白癜风饮食治疗方法平淡的生活吧?”我问他。

“当然,找一个喜欢的女孩子有一个可爱的孩子,物质充裕,我做称职的丈夫和父亲”华对未来有一种陶醉。“小锦,答应我,不要离开我。”他用大大的手掌握住我的手。

牛皮癣

我逼他做题,一个人跑到楼下去,想林强不可抑制。

他曾经对我描绘未来,他是电影业的主力,我写小说,给他拍电影,我们做一对人人羡慕的夫妻。

我和他也探讨过平凡,不哪些是白癜风的症状平凡的问题。他的脸骄傲地上扬,看看那些小市民,为了升职买房劳碌,妻子斤斤计较,丈夫晚归就胡乱猜忌。我要做一个不平的人,晨晨你也别太俗气。

或许当时被他的锐北京中鼎牛皮癣气所吸引,我还撒娇地说要做他的不俗气的小夫人,争取写小说一举成名。

哈,多么稚气的许诺。青涩女孩

我自认为没有写小说成名的才气,我是一个俗女子等不到他的电话就生气,在他的淡漠里耐不住寂寞做了别人的夫人。

泪水流淌,为什么北京市肾病医院很多事情都不符合理想?

“小锦,我不逼迫你,真的”华在背后抱住我。他的白衬衣上有墨水,他和我一样是俗世的人。

十年后

文/木子新听

一语成谶,故事简单收场。如果十年后,你依然还会遇见,我们一起唱光阴不老。

十年后,十年后你在做什么?对着电脑屏幕处理小小的问题,左手端起陶瓷杯,喝下淡淡的咖啡。眉头稍皱,然后再轻轻放下,或许你还会觉得现在的自己还像很多年以前的自己一样。依然会在灯光里扑朔迷离,对着天空挥洒无所谓的汗水,可现在你却害怕刺目的阳光,你说那会让人浑身不自在。你说话的语气渐渐不再像你,尤其是你听到这句话后,嘴角不自然上扬的弧度。

十年后多么遥远,渴望也不可及。何必想那么远。想到这里悄悄关掉了电脑。夜晚越来越黑。多像是曾经的我们。

什么样才是生活,远离键盘的日子大约有三个月。以为离开键盘会活的更加开心,后来明白有一个词语叫痴心妄想。戴上耳机,打开播放器,手敲击键盘的那一刻,有一种感觉涌进身体里,就连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为什么?我知道全身的细胞又开始苏醒。恍若一场隔世的梦。

我有一个小小的梦想,有一天把自己写过的文字全部整理出来,留给自己。如果有一天工作累了,突然打开看到了十八岁的那年,他在一个一个夜晚留下的臆想,会不会开心的轻松一笑?想想那时应该是十年之后了吧。那么久远,还会不会记起,亦或者忘记。就像有一天突然听到了曾经非常喜欢的一首歌,心里的悸动,是开心还是会浮想联翩。最后得到一句:认识感情动物。但愿十年后的自己不会被生活磨得遍体鳞伤。暗自祷告。

每天晚上打开一瓶纯牛奶,一口一口喝下,然后就开始发现又过了睡觉的时间。熬夜,好遥远的名词。也许十年后的此刻,会和一群人在一起通宵。突然明白一眼看穿的生活了然无趣。无聊。所有人都在偷偷笑。结局草草收场。

十一点的天空不是墨黑色的,今晚知道了。听了几首回忆从前的歌曲,属于忧伤的那种氛围。心里明白原来自己还是喜欢这样的歌曲的。曾有一段时间尝试去听摇滚,后来发现自己错了。不过摇滚确实很好听,喜欢李白这首歌。没有理由。喜欢敲击架子鼓的声音,喜欢断断续续的激励。一瞬之间,所有一切都变得澄澈。天空永不落幕,裹满青色的记忆。

一张A4纸可以打印一千多字吧。记得写了五六页的小说,后来放弃了。或许永远都只会看别人的小说,等到自己来落笔,会觉得陌生。或许只是因为自己不善于讲别人的故事,只剩下悲伤的义务。感触最深的一本小说是《夏有乔木,蔚然成风》。因他喜欢上了小说,虚构的世界,充斥的爱或恨或假意或真心,都只在小说里存在。读完后生活一如既往前行,改变的是那颗心,多了一份对爱情的向往。

还好,还有梦可以做,只愿长梦不醒。晚安,我的世界。

十年后,你会不会许我拥你入怀,为我裹紧风衣。

书的梦:红色的烙印

文/漫卷诗书

1963年,我8岁上小学三年级时,一次在邻居一个高中生那里,见到了长篇小说《林海雪原》, 从此我就喜爱上了看书。我父母都是战争年代当兵的,他们非常喜欢看革命战争小说,那时,我父亲单位有一个图书室,他经常借书回来看。从一九六三年到一九六六年“文革”开始这段时间,我看了大量此类“红色经典”小说,特别爱看抗日战争小说,如《吕梁英雄传》、《敌后武工队》、《烈火金钢》、《平原枪声》、《战斗的青春》、《铁道游击队》等。这些书中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色彩,丝毫也感觉不到战争的严酷、惨烈,让人振奋、神往。抗日战争以前的小说我不喜欢,它让人觉得革命的胜利还很遥远。

每年暑假,是我读书最多的时期。我家屋后有一条小河,河岸上有一片小树林,我称之为“快活林”。上午,我在林中扫出一块地方来,置一椅一凳,拿一把纸扇,捧一本书,凉风阵阵蝉鸣,小河潺潺流水,我沉浸于书中。春节,是我儿时最盼望的日子,每年春节,我都要找一本书,白天玩耍,晚上钻到被窝里看书,记得一九六三年春节看的是《三家巷》,一九六四年看的是《红旗谱》,一九六五年看的是《苦菜花》。

那些红色经典小说,对我的一生,产生了很大影响,幼时,它们就给我的心灵,深深地烙上了红色的阶级烙印。我从很小的时候起,就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仇恨日本帝国主义,仇恨国民党、蒋介石,这种感情的培植,与那时阅读这些红色经典小说,是分不开的。我对人民军队尤怀深厚的感情。她从雄伟的井冈山上走来,越过万水千山,历经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横扫中原,饮马长江,威震敌胆,英名远扬。那些战争题材的小说中,所反映出来的人民军队的英勇气概,让人景仰;所描写的部队生活,令我神往。我热切地梦想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终于在十六岁那年,如愿走进了军营。

那些“红色经典”小说,还描写了许多“革命爱情”故事,这些“革命爱情”也让我心动,如《林海雪原》中“白茹的心”,《平原枪声》中建梅的爱,《野火春风斗古城》中银环的情。那是一种神圣的爱,圣洁的爱,纯真的爱。但是,也有一些书籍中,描写了一些三角四角的恋爱,朝秦暮楚的爱情,这些恋情让我看了很难过,就像是我的爱情受到伤害一样。记得那时看《青春之歌》,看到林道静先后爱过三个男人,心想,爱情怎么能是这样的呢?以后几十年,我一直不再看《青春之歌》。其实,作者正是要通过林道静爱情的变化,来表现她世界观的转变,就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中,保尔和官宦小姐冬妮亚的爱情一样,但那时我还小,又哪能理解到这些呢? 

那些“红色经典”书籍,现在我还经常阅读,这已经成为一种情结。那神圣的人民战争,那艰难困苦的岁月,那如火如荼的生活,那可歌可泣的故事,使我心潮激荡;那茫茫林海雪原,那一望无边的青纱帐,那广阔的冀中大平原,那峭拔的太行山,使我梦牵魂萦。这种情结往往是伴随一生的。

浅夏如是 给我时间和空间

文/月朗

自从玩博客明显感觉每天的时间不够用。总是想呆在电脑前面看看别人的世界。也想发发博文。

后来又手痒痒写小说来。结果是时间更不够用,睡眠明显减少了,做什么都要付出代价,我终于理解冥王星疯子的意思了,也许我也疯了。

小说发表在起点中文网上,开始的心态是单纯的,希望一直是这个单纯的心态慢慢向前走。有人支持说坚持写下去就是了,我想说我真的很感谢你的这句鼓励,你不让我回复你,我只能在这里表达一下我内心的感激之情了。

时间不够用!就是不够用!工作,孩子,家庭!呵呵,我也只能一笑了之,今晚不写小说了,发篇博文与认识的不认识的你交流一下内心的感受,疏通自己的情绪何尝不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今天看了一篇博文,大叔说的意思是他博览群书,但是有时候就是写不出博文来,所以经常看,偶尔发文,我想说的是我怎么那么多话可以写,我不看书,不学习,我也满腹牢骚,都是口水,没有一句有文采有档次有水平的,如果你看见这句话请一笑了之吧,因为我承认我就是个话痨。

此时即将12点,我竟然还是没有睡意,原因一是我想写这篇博文,二是我躺下来脑袋里面一直在构思那个该死的小说,停不下来,做梦好像也在构思,但是看看自己写的小说也就是那个水平,但是看在我认真的这份劲上请大家给我一个赞吧。

总之我感觉写小说上瘾,因为你总想去给故事中的人物构造情节,灵感不分时间地点涌上心头,又怕过了那个时间点没有那个灵感,所以总想时刻记下来,可是你懂得,不可能随时随地打开电脑,只有手机备忘录比较实用,但是时间在哪里?

写着写着都想哭了,好想谁都不要打扰我,给我一个安静的空间,给我一段时间,让我晚上好好睡觉,白天就写我想写的这部小说吧。睡眠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已经好几年没有熬夜过了,熬夜还是学生时期的家常便饭。

我只想说,我爱你,文字!

咸咸海的味

文/夏夜的橙橙菌

“小时候~妈妈告诉我~大海,是我故乡~大海啊大海~使我生长的地方~海风吹~海浪涌,随我漂流四方~”似乎,生长在海边的孩子都会自然而然的唱起这首歌,这首歌,伴随着我们的童年。

在书城闲逛的日子,偶然间发现一本书,白色的封面,一条蓝色的鲸大半身在封面,一条似掀起了巨大浪花的鱼尾在封底,用的是环境友好型纸张,小小的一本书,夹杂在众书之中。随手翻看着一本样书,厦门、涠洲岛、东屿……一座座小小的岛屿,耳边,似能听见涨潮时奔跑前进的哗哗的浪花声,“翻开这本书,你会闻到海的味道。咸涩微凉,是海水,还是被风吹凉的眼泪?”

很久,没见到以海为主题的文章或小说了,很干净,很沁凉。似能感受到海水的涌动。

这是一本献给母亲的书,作者曾在此书中提及:她曾告诉我她喜欢读我写的小说,并非我写的多好,只是一个人坐在沙发上,看我写的文字,就感觉我正坐在对面和她交谈。六篇散文,六篇小说。适合在夜深时阅读的文章,静静地,只听得潮水在涌动,是在涨潮?还是落潮?是窗外不远处的海潮声?还是内心翻涌的潮水?

像是日记体的散文,自己所闻、所见、所感,融于寥寥几字间,却包含了一路走来的坎坷与欢笑,包含了许多想说而未曾与人诉说的话语,包含了渐渐长大,站立起来所见的视野。不论散文还是小说,总带有一丝海味,一丝哀愁,写了几篇关于同性恋的小说,虽说反对同性恋者,却也是第一次见到把同性恋写得那么美的,那么地……悲凉。

合上书,印象最深的仍是散文,不过两三页,却更令人感动。小说部分的前两篇很细腻,总透着一股冰蓝色的哀愁,时不时地似针刺着自己的泪腺。许是自己亲历过厦门的海吧,白天随着人流踏入公车,由着其兜兜转转地沿着环岛路缓缓而行,大海、游人、远处的岛礁。公车驶入大桥,夏日的阳光下,白色的大桥由这端沿着湛蓝的海伸向那端,海水迎着阳光,反射着粼粼波光,似有许多宝藏愿与人分享,捧至你眼前。行走在环岛路,行走在厦大,寻找情人谷,走过幽静的沥青路,无限的绿山,巨大的水库,沿山而建的游廊,三两人影正栖荫垂钓。

夜晚更是热闹,环岛路两旁的路灯起来迎接人们,曾厝垵的小巷交错拥挤,中山路的游人如织,西洋建筑沿路而立,不宽的道路曲折蜿蜒,房屋在目之所及似连为一体。鼓浪屿隔海而望,自有其一番天地。夜晚正涨潮,提着凉鞋踏入层层向前扑的浪花,感受着浪花夹带着泥沙的凉爽与自在,卸下一身疲惫;感受着一层又一层浪花褪去时携走的脚底的砂砾,仿佛要深陷沙滩,又仿佛将被浪花连同带入无尽的、在夜光下灰白的海面,夹带着泥沙。尽兴将归,公车无站立之处,迎着海风,在橙黄的灯光下,缓缓走回住处也自得其中。

所有的声音都会被海浪所淹没,所有的不安和小情绪都能被大海所包裹。

疯子

文/马拉丁的秋

疯子和我同住一个寝室,疯子不疯,只善装疯。

疯子名叫王伦达。疯子常常说自己不是疯子,因为疯子不会说自己是疯子,这是疯子的基本观点。疯子好吟诗颂词,往往走路走到一半,突然心血来潮,仰天吟到:“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转而又成了莎士比亚的台词:生存或者毁灭……而且一词一句,铿镪有力,手脚并用,动作十分鲜明。

曾经有一段时间,疯子半夜不眠,奋战到凌晨34点,说是在研究老子,孔子,庄子,以后每行路上,便满口之乎者也,引来捧腹大笑。疯子也爱笑,不似一笑倾城,也不是谈笑风声,而是笑得狂荡羁敖,四面处歌。有时和他走在一路,无缘无故他便仰天长啸一声,四面皆惊恐,真所谓惊天地,泣鬼神。

有一次吃早饭,我问疯子为什么这样笑,疯子便开怀大笑说是笑世间可笑之人。疯子的笑传染力极强,疯子一笑,食堂里吃饭的人大多要笑,疯子因笑已小有名气,时常有人指点议论,疯子可以边吃边笑,而大家往往是一笑就吐,一吐就无法再笑下去了,这是疯子的 疯子经常和我走在一起,有一天开朝会,阴风徐徐,大家都穿厚衣保暖,疯子还穿着一见短袖8衅,不着外套,我问他穿这么薄的衣服不冷么,疯子却说心动自然暖。疯子常常有如此这么那么多如牛毛的见解,比如“我打你是我的事,我爱你也与你无关,珍惜痛苦。”但是疯子写的作文竟是偏题怪题,什么《地震,好啊》《西游降魔之小中见大》《哭得换天喜地,》,《笑得死去活来》,每当受每到责难,嘲笑疯子就哈哈大笑道:“这就叫与众不同,这就叫特立独行。”

和疯子住一个寝室的人都知道疯子喜欢开玩笑,但玩笑开大了,不免让人苦笑。疯子喜欢骗人,编一些本来不存在的故事来扭曲事实,或是把别人的事移花节木到自己身上,经常以把别人骗到而沾沾自喜,臆淫无比。而在他骗人是却是一脸表情严肃,如若其事,使人信以为真,难辩真假,以致后来大家听了他的话免不了先揣摸数遍,却也不知真假,只得相互研讨商量。

在寝室里,疯子曾因和室长因争夺厕所而发生激烈口角,被室长锁进厕所,厕所外面是阳台,阳台后面才是寝室,从里至外一共三重门,门门相护,以后我每每进入厕所,便能看见门板上有一个脚掌,蹋了几存方,不由得想起疯子反抗的英雄义举。从此之后,疯子上厕所再也不关门,说是这样保持空气流通,头脑清醒,和身心舒畅。

疯子是每天第一个走进入寝室而有最后一个跑出寝室的人。疯子每天这么早进寝室无非是拿起一本三流诗歌在深情朗诵,或者是拿着我的数码播放器在床上听歌,边听边唱边跳,最后问别人觉得他疯不疯。疯子睡觉大多不拖衣裤,和衣就寝,一觉却往往睡不到自然醒,而是一叫就醒,一醒就跳床,一跳床就跑,一跑就能听见上课打铃的声音了。

疯子和我一样在教室里总是沉默寡言,宛若一具死尸,毫无生动活力可言,而一出教室,瞬间精神百倍,活力四射。疯子爱运动,爱跑步,爱打乒乓球,羽毛球。疯子自吹一个小时能跑两个小时还精力旺盛,无可发泄。而事实是:每次我和疯子跑步,他都以兴高采烈和狂妄自大起步,而以垂死挣扎而归。疯子和我运动都是以发泄为中心,打乒乓绝不参外来人,本班的也不参,打得激烈而暴躁,不把球打好,只把球打烂,一周10个球都不够打。有时候把球打得云里雾里,抬头一望,经久不见下落,说是打飞机。其实球早已经在围墙外面了。疯子打球打得不得意,便发出恐怖的狂笑,直到旁边有女生就说他是暴力因子,而男生大多骂他傻2和疯子才肯罢休。

疯子的热情度非常高。看小说总是一本通,上课在看书,睡觉在看书,食堂吃饭也在看书,被老师没收后,满不在意,只当中了大奖,再来一本。疯子打游戏入了迷则是一切皆游戏,曾迷上一款叫做《龙之谷》的游戏,首先把他介绍给同学,又花掉两个作文本写成小说当成周记让语文老师鉴赏,甚至为寝室的起名而和我们争得面红耳赤,大家一直认为寝室的名字要有文化涵养,比如叫什么《牡丹亭》《阿房宫》而疯子却坚持要把名字改成《龙之谷》,而且非它不取。

总之,疯子就宛若一个笑话,疯子说话让人觉得搞笑,疯子走路好笑,疯子装疯卖傻演戏时做一些无哩头的的动作和表情让人好笑,疯子的笑点在于他喜欢别人看他的笑话。

疯子的成绩不出意外差的一塌糊涂,读书对于疯子来说是一种折磨,疯子给我说过他曾经的成绩在他们学校是数一数二的,进入高中以后,备受冷落,因为成绩差,被老师多次点名批评,结果是,疯子的成绩是一次一次的差,我总是希望疯子能够好起来,每天从他的眼神中,我总是能够读出太多的失望和悲伤

后来疯子终于是退学了,疯子走后,班主任很高兴,一段时间内,神采奕奕。同学们也只是报以嘲笑,做出无关紧要爱的议论。

作为他的朋友,我多此次想挽留他,希望他再坚持一下,只剩下最后一年了,挺一挺就过去了,我知道疯子不好受,每天过着吃泡面的生活,伪装着本来一颗饱经沧桑的心,不知有多少个无眠的夜,伴着诗歌和小说度过。

疯子单独一人,什么东西也没拿,教室也没有回,空手走了,算不得走的潇洒,也不算走得狼狈,只是我在也找不到玩伴 ,谁陪我打乒乓球,谁还会用心陪我谈论文学?谈论小说?

疯子走后,我沉默了,我开始思考人身,忍耐与不忍耐?公平与不公平?我想如果他进入的不是我们这个班,而是一个充满关爱,充满友谊,不是一成绩来衡量一个人的高尚的班级,那他的命运又会如何?

但是谁又知道呢,人生就是一本待续的小说,我任然记得几个月前,班主任在肯定疯子命运时的难看得无法形容的嘴脸。

在夜里,我会记起疯子,他的耿直和实在。在没有真情的世界,一点点曾经的美好,如酣甜的美酒。

总之,疯子就宛若一个笑话,疯子说话让人觉得搞笑,疯子走路好笑,疯子装疯卖傻演戏时做一些无哩头的的动作和表情让人好笑,疯子的笑点在于他喜欢别人看他的笑话。

秋风飘零,我乞求秋叶为他捎去一片幸福,我相信,烈酒熏染过的肝肠,才是真正的刚强。

读王小波的怀疑

我读王小波的作品有点迟。大概是在2005年,很偶然读到王小波的几篇随笔杂感,被他生动俏皮的语言所吸引,于是有一段时间到处翻找他的文章来读,并认为他是当时中国写随笔写得最好的人之一。后来弄到了他的随笔集《我的精神家园》,读得多了,有点疑惑,隐隐觉得他在思考上似乎有点问题,但还是认为,就随笔而言,他还是写得最好的其中的一个。

有喜欢王小波的朋友说,王小波的小说成就在他的随笔之上。我是愿意相信的。虽然写得一手好随笔的人未必就写得好小说,文学史上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但从王小波随笔里所体现出的奇思异想和语言才华,我还是愿意相信王小波会写得好小说,还是愿意找一本他的小说来读一读的。06年,过了香港,事由繁多,就搁了下来。又之后,或是由于忙,或是由于懒,什么原因,我也说不清,反正就一直没有读过他的小说。

前些天逛书店,很偶然的见了本王小波的《怀疑三部曲》,看看出版时间是2002年2月,看来在这个位置上已躺有一段时间了,就买了本。

花了几天时间,断断续续的读完了这《怀疑三部曲》后,对王小波的印象就有了一些改变,再找他的作品来读的那种意欲大减了。

应该说,王小波是个编故事的高手。《怀疑三部曲》由《寻找无双》、《革命时期的爱情》和《红拂夜奔》组成,除了《革命时期的爱情》是写现代的故事外,另外两部都是借唐传奇躯壳去演绎的。

“建元年间,王仙客到长安城里找无双。”这是《寻找无双》的开头,取唐人传奇中“无双遭乱世籍没,而仙客之志死而不夺”之皮和线,写王仙客到长安城,到宣阳坊里寻找无双的故事。“李靖、红拂、虬髯公世称风尘三侠。”这是《红拂夜奔》的开头,似乎均有一股浓浓的唐传奇的味道。

但,不是的。王小波并没有在铺陈传奇,他是在写志怪,而且怪得荒谬无比。或者换个说法,王小波是像孙悟空那样,是从唐传奇里扯了一根毛放在手里吹吹,从而生成了这些荒谬的故事。正是在编造这些故事的时候,王小波显示出高超的叙事才华。

王小波这些小说的叙述形式很是新奇。小说中的故事基本是一种荒谬怪异的历史臆想,披了一张历史的皮,又根本与历史无关。但加了个叙述者“我”, 小说中,在叙述那奇异的“历史”时不时的返回叙事者的身边,叙述身边的故事,跟那“历史”是如何的相类或相连。比如《红拂夜奔》写卫公和红拂私奔野合时,又回到现在“我”和小孙的同居胡搞,历史和现在相类相衬;《寻找无双》里叙述长安城宣阳坊兔子成灾的故事,又以叙述者王二表哥对此是多么的有研究,以致高考作文时也写了进去,作为旁证,说得煞有介事。

应该说这种叙述方式是够聪明的。他颠覆了历史与现在、想象与现实的界限,让读者和叙述者在历史与现在,或说是谬想和现实的不同时空中不断的进进出出,历史与现实互相粘连又互相印证。既有怪异之趣,又有一种趋真的现实感。

跟其他小说家很不同,被小说家们所忌讳的的议论、分析、推理、演绎、古今名言等等,被王小波大量的穿插在故事的叙述中。他把这议论分析作为讲故事的一部分,或说议论和故事的叙述合为一体,他在演绎中把要说的东西作故意的夸大,反复的分析,把一些荒谬的东西推演至极致,让人一笑。这就使得小说中的议论分析并不显得使人感到枯燥和多余。

王小波很善于运用比喻。他的比喻奇巧、机智、独特。这也是他的随笔让我喜欢的原因。他小说里的比喻,更为机智和俏皮。像“假如有门的话,他就可以从门缝底下滑进来;没有门的话,他可以从墙头上飘过去,就像风吹动的一幅床单飘过墙头一样”这样去写虬髯公变扁了以后的无所不在,丰富、柔韧而富有弹性。像“无数条人走的路,就像一束没有绞紧的毛线,到了崎岖的地方束紧成一团,到了空旷的地方就散开成一片。”联想奇特,铺陈形象,又很有冲击力。

王小波的小说,没有他的随笔犀利,却多了一些调侃,且更富讥讽的意义。但也正是在这种调侃和讥讽里面所表达出的一些情感,让我对王小波的阅读意欲降低了。

《怀疑三部曲》故事怪诞,但主题并不隐晦。看看小说中,那些人与人之间的说谎,装傻,算计,打小报告,糊弄,连坐,整人,很明显,这样的情景,虽然披着一张历史的皮,但更像是被现代的一些人批到发臭的现代人的一段经历。

毫无疑问,小说里,王小波写的是他生活的时代。王小波是帝京人,作为知青被发放到云南去,他的生活经历、体验、情绪被投射进去。小说中的王二实际就是他的影子。用王小波自己的话说,他是“煞费苦心的把各种隐喻、暗示、影射加进去”,把这一切转换为现实世界的变形、延展、象征,从而像一些评论家所说的“批判我们社会的某个特殊阶段,道德败坏、人心沦丧的状况”。

但如果说仅仅是批判那个特定的阶段,我想王小波是不会同意的,他想说的外延估计要远大得多,从他的叙述来看,他笔下的不仅仅是时代的,还是社会的,民族的,在这个范围里,人们基本的精神状态、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读王小波的随笔时,在为他对我们社会文化种种弊端的尖锐批判而喝彩的同时,又隐隐的觉得他的思考是有点问题的。总觉得他心底里似乎有个思想,就是羞于自己的血统,自卑的向着西方的传统膜拜和皈依。从表层看,他再对我们社会中的一些现象进行批判时,都是以把西方的传统作为批判的武器,文章所引的作为正面论据理据的名人、名言、名家经典,都是西方的。如果在文中要提到中国的经典,那只是作为讥讽和批判的对象。往深处看,就会觉得,他笔下的中国、中国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思想,在西方文化的参照下几乎一无是处。

在小说里,这种思想,得到更大的发挥。

在王小波的笔下,像说谎、装傻、算计、打小报告等等,不仅是某些人物某些人群的卑劣行为,而是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共同特性。小说里的人物,上至最高统治者,下至最底层的人们,一个个的个体,无一不是这种社会心理的范型;小说里的社会,小至宣阳坊,大到洛阳城、长安城,无不是扭曲的,变形的,变态的乌托邦。

而且在小说中,像“王仙客就老老实实拿出博山府开的路引,鞠着躬双手呈上。据说当年日本皇军检查中国人的良民证时,中国人就是这样。”这样的调侃时不时的不经意就跳出来。应该说,这样的调侃,对人们对王小波的民族情感的理解的伤害是很大的。王小波对西方的憧憬向往与对自己民族的自卑感怨恨是夹杂在一起的。他在向西方传统皈依的过程中自己的心理已扭曲了,字里行间的情绪,更多的是怨恨。我觉得,他对民族、社会的不满已至于病态了。

据王小波自序里说,这三部曲,分别是写智慧,写性,写有趣的。

但是,我们看看小说中人物的故事。智慧么,没有!人们是反智的。或者就是一群傻子,一群骗子。有趣么,人们活得毫无趣味。活得无奈,活得痛苦,活得变态,活得绝望。一句话,中国人是没有智慧、毫无意趣的。有的只是假,只是恶,只是丑;没有真,没有善,没有美。小说里,所有的人物,所有的画面都与美无关。这样的作品,读得郁闷,读得绝望。

我担心,这种作品读多了,对自己身处的这块土地、这个民族会产生厌恶。

我以为,恨的基础应该是爱。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缺乏一种心底深处的尊重和关爱,是不值得尊敬的。

我希望是我误读了王小波。

至于小说中的性,倒是实实在在的。不光是王小波自己所说写性的《革命时期的爱情》,即使是《寻找无双》和《红拂夜奔》,小说中有大量的性器官的展示、性爱场景的铺陈,充斥着大量的性虐待、性游戏、与性器官相关联的下流话。似乎任何一件事都与性发生了干系。王小波也许是想通过性的戏谑,去批判那个湮灭人欲的时代。但这种用阳具对历史进行清算的方式,实在不是一个好的方式,起码不是值得尊敬的方式。我不是卫道士,但整一本书,从头到尾,那“又粗又黑”的生殖器,不停的再眼前晃来晃去,读来真的非常恶心。

这几年,在网上不时的见到他的遗孀李银河女士那活宝般的文章,心里曾很为王小波不值。

现在忽然觉得,他们夫妻其实是很般配的。

静听风吟,为我独醉

文/浅浅的你和我

看着窗外和煦的阳光,再看看毫无生机的房间。心一紧,便义无反顾地推开门,走出去……

采集一束鲜花,抖落风尘遗留的斑驳,用温情浸染,插入岁月的花瓶,浇灌以真诚,使其随时光随芳。

抬头望望天空,心中不禁开朗。

继续走着,走着……

走到一座公园,看着熟悉的设备,从前的记忆顿时涌上心间。一阵微风吹过,轻轻地闭上眼,享受着风的抚摸,贪婪地吸收着风中杂夹的青草的独特香味。半响,突然觉得脸颊一阵阵温热。一睁眼,拿出镜子,惊奇地发现----脸红了。脑子忽的闪现8个字----静听风吟,唯我独醉。

再看一眼天空,我已坐在秋千上荡着。荡着,荡着。迷迷糊糊间似听见风中竟杂着以前我在这个公园的欢声笑语,不禁弧度张开。

再细细地听,便想起了如何想写小说的经历。当然!写小说之前要看小说。

让我最开始接触爱情小说的人,是小学同学小薪。也不知道要不要感谢她。因为自从看了爱情小说,便一度沉迷,一天不看就

觉得生活没了滋味。就这样,从四年级到六年级,整整三年的时间深中爱情小说毒。当然啦!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正反面。生活虽有了目标与追求,但终究追求的并不是什么好的目标,所以我也因此成绩一落千丈,让本来就是不太喜欢读书的我,变得更不喜欢了。

但也是这样,我才有了萌生写小说的想法,也知道了像《花火》,

《后来》,《映小说》等的文学天地。

经过生活的转折,以及利益上的转向,我已不再痴迷于普通的言情小说,而是唯美的小说了。并且,我已决定写小说,散文,童话主打青春,次打哲理,爱情。

不知不觉中晚霞已爬上天空,这时,我便踏上了回家的路。

哼着小曲,突然想起网上看到的一段话:人之所以不愉快,是因为面对繁杂难以掌控自已的心,寄托的太多,被忧虑所困扰,走不出飘渺的思绪,被情绪左右,被纠结缠绕。生存需要踏出脚窝的印痕,而不是寻找灵魂的依附。放下纠葛是为了更好地理清脉络,坦荡风雨是为了更好地明辨自我。放下不是不问世事立地成佛,而是便于更好的融入,找回生存的价值观。任何时候都不要卑微自已的心,不傲驯与人,也不委求于人。做人可以不出色,但不能失去本色,活出自我才是生存的原则。

是啊!活出自我才是生存的原则!

忽然,一阵风吹过……

读一本“三无”的小说集

文/贺建军

读书是件幸福的事,读好看的小说尤甚。

我有许多小说家朋友,余同友是其一。每每相聚,他们谈论短篇小说的叙事结构语言等的时候,我一般是不敢随意插话的。谁叫咱是“贵人”呢——人贵有自知之明。短篇小说比中篇小说还要难写,读小说咱还凑合,写小说咱就差得远啦,故而有自称“贵人”之说。每每问到我的时候,我就和他们聊户外远行聊打羽毛球,找他们没那么拽的事情说。或者是,干脆端起杯来,喝酒。

我与余同友在同一层楼上班,与他所在的办公室隔着一条长长的走廊,门对门,他坐在最南边的窗边,我坐在最北边的窗边,我们称之为“隔廊相望” 。若是新一期的《清明》杂志刚出刊堆满我的房间时,这个“望”便望不见了,声音是能听到的。见他成天忙着接电话打电话,或是出差开会,真不知道他哪儿还有时间能潜心创作出如此多的精品力作。

余同友给我的感觉是位聪慧从容且朴实无华的学者,属于能静心读书静心写作的那种。众所周知,文章好写,想写好难,成为精品更难。摆在我案头的是余同友新近出版的短篇小说精品集《去往古代的父亲》 ,厚重得很。随手翻阅,无所谓当红名家做序,无繁琐累赘的前言、后记,无当今名人题写书名。我喜欢。用作品说话,无需其他。我笑着对余同友说——你这是三无产品啊。同友大笑。

翻看新书的头一篇,就是短篇小说《去往古代的父亲》 。意想不到的是,余同友居然由网络游戏入手,从刀光剑影江湖恩怨血泪情仇,再回到细琐与繁复的现实生活中。小说中个性鲜明的“父亲” ,刚退休时惦记着要过田园生活,不由让我想到了我的父亲。在我十九岁当兵去的第二年,父亲退休了。在父亲退休前,我家六十多平方的小院早已翠竹亭亭满园春意。我的父亲与小说中的“父亲”一样——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由此引起读者的心理共鸣,这篇小说的代入感可见一斑。

高铁、微信、手机、QQ等时尚的现代元素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对应着线装古书、收云、九九消寒图、田园等朴素的古代元素。尘世的喧嚣,现代与古代的激情碰撞,让“父亲”无所适从。“父亲”坚守着风花雪月的纯粹美好与匡扶正义的道德操守。

不愿拆迁,不愿住三十层的高楼,“父亲”还要住带小院子的房屋,一定是要带土的院子,只有泥土的芬芳,才能让“父亲”神清气爽平心静气。或者,面对线装古书,“父亲”也是安静的。而“父亲”的春天,在竹影摇曳的山谷,在碧波轻漾的小溪,在如梦如烟的远山,在泼墨挥毫书韵留香……

所有这些传神的描绘,不知不觉中就把读者带入纯美的情境。可爱的“父亲”向往着回归自然,往古代走去。而“父亲”的失踪,“我”与姐姐急切的找寻,无不传递着温暖与亲情。

失去了“田园”的“父亲”,到底是不是故意失踪的呢?余同友在小说中娓娓道来,给读者展示出一幅浓墨重彩舒缓相宜的水墨江南风情画卷——在水色澄碧波光闪闪的秋浦河上,“父亲”驾着一叶孤舟,荡漾着,走向了古代……

余同友的小说,不光是语言有弹性结构有张力情节有韵致,还能让人长见识。譬如“收云”,又如“九九消寒图” 。就拿“收云”来说吧,那是古人在夏日里拿土陶坛子收集大山深处的云气,带回家供人享用。寥寥数笔,“父亲”古朴清雅的君子形象与温文儒雅的人文气质跃然纸上。

读一本好书,恍如是与智者抑或师长的倾听和交谈,收获岂止一二。《去往古代的父亲》这篇接地气的好看小说,让我有了更多的悦读的兴致与期待。待稍闲之时,再细细品茗赏读,享受精彩。

文学趣谈

文/许子东

有一个规律性,现代作家的启蒙老师大都是母亲。中国现代文学里面说父亲好的极少。曹禺的戏剧里面写出来的父亲都是周朴园那个德性。巴金《家》里的高老太爷,也是个反面角色。这些作家写的父亲,要么去世,要么很坏,但他们笔下的母亲都是好的,比如鲁迅的“鲁”,就是用了母亲的姓。母亲被作家恨的大概只有张爱玲。

张爱玲后来的小说主题就是“男女战争”——就是男女谈恋爱。但这个“恋爱”是打仗,是计算,是猜疑,是提防,是博弈,从头到尾是在“打仗”。而这种爱情战争最早、最佳的人物原型就是她的父母。

现代女作家有两类,一类是一夫一妻,婚姻稳定;一类是五彩缤纷的感情,惊心动魄的小说。套用《安娜·卡列尼娜》的第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女作家的幸福家庭也都是一样的幸福:冰心、冯沅君、凌叔华、林徽因……一般都是嫁给学者。冯沅君写的小说《隔绝》,也是“五四”时“娜拉出走”这一类的小说。她的丈夫陆侃如写《中国诗史》,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教授,非常有名。林徽因不为徐志摩的爱情所动,理智地嫁给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是古建筑学家。她后来从事美术、建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就是林徽因参与设计的。

鲁迅不是说过吗,娜拉出走以后,要么回去,要么堕落。回去的故事就是子君,堕落的故事就是陈白露。陈白露故事的开头,很像张爱玲小说《第一炉香》的结尾。

文学是比任何东西都更能泄露作家内心秘密的——真正的文学,比宣言、日记、情话更能宣泄心底的秘密,包括作家自己意识不到的东西。

陈丹燕采访过上海的老黄包车夫,你们当初拉人力车是不是被欺负?那些老人说,是被欺负,坐在后面的洋人都不跟我们说话。要右转也不说“turn right”,只拿一个手杖,在我的右肩一敲,我就得往右转,在左肩一敲,我就得往左转。这个故事很有阶级压迫的内容,作家就继续挖掘,那你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是不是想推翻这些有钱人,然后大家平等,建立新的社会?老车夫说,我当时是真的想,我立下志气,一定要改变命运。那你做什么?我要坐在车上,让别人拉我。这就是阿Q的革命。他的革命不是要平等,而是要享受成果。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大概就是讲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故事:一个男人非常喜欢女主人公,她却喜欢另一个男人,但这个男人对她并不是真心,所以女主人公把他也抛弃了。这不只是《莎菲女士的日记》的故事结构,这也是丁玲一生感情道路的基本结构。甚至也可能是现在很多人的感情道路。

也许香港的读者会比较接受沈从文。香港的新界比较像沈从文描写的理想乡村,到现在还是传丁不传女。岭南大学旁边的乡村,一有大事就插很多三角的狼牙旗,像《三国演义》《水浒传》里的景象。有一次,我请王蒙来岭南大学演讲,车子开到学校边上,他就问我,这里在拍电影吗?我说,不是在拍电影,这旁边就是新界的村庄,他们就是这样,很像中国古代。这在内地是看不到的。

作家有两种,一种是年轻时一举成名,最早的作品就是一生的代表作,比如郁达夫、张爱玲、曹禺。另外一种作家是劳动模范,写很多,改很多,不断地变化,做很多不同的尝试,比如老舍、沈从文。人们说沈从文的《边城》好,但他在《边城》之前走了不知多少大城小城,转了不知多少圈,才走到这《边城》,而《边城》之后长夜漫漫,又走了很多路。曹禺最好的戏都是二十几岁写的,张爱玲也一样, 她最好的小说也写于二十三四岁。

何顿的味道

文/王力达

随着手机及影视专媒的发达,纸质文学作品的市场越来越小。大部头的长篇小说,大多很少有人问津,因为人们无须再从一部文学作品中去寻找体验什么。这些年来,对文学作品,我也是基本不读,虽然我也曾创作出版过一些作品,也酷爱文学。现在一些朋友送给我的书,我大都恭恭敬敬地把它搁在我整齐漂亮的书架上,却很少去翻阅。但对何顿的书例外。近年来,他每出版一部长篇小说,我都要拿来读读,一是吸吮下它的文字,二是呼吸下特有的气息。他最近出版的描写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生活的长篇小说《幸福街》,就如同当年我阅读他创作的《我们像葵花》一样,手不释卷。

记得年少时,曾沉迷过肖洛霍夫的鸿篇巨制《静静的顿河》,那是一部长达四册的描写俄罗斯哥萨克斑斓生活色彩的历史画卷,它实在写得太精彩。书到我手上后,我拿着手电,躺在学校寄宿的高低床上,用被子蒙着头,整整花了四个晚上才读完,一天读一册,读得我眼睛发黑。今天读何顿的《幸福街》,我似乎又有了那样难以忘怀的感觉。

平心而论,在出版业竞争发达的天,作家创作出版一本书,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难的是书出版上市后,需有人买有人看、有人赞赏、有人品味。

没记错的话,《幸福街》应该是何顿第十四部长篇小说了。从小,我就如饥似渴地读契诃夫、雨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他们都是举世闻名的高产作家。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理解的作家,应该完全是可以靠写作为生的专家。去年,我曾看到一则新闻,说是俄罗斯现有的几千名作家中,真正能靠出版书籍写作赚稿费生活的人,仅仅只有两三个。当下的中国,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我想何顿恐怕要算其中的一个。他创作出版的长篇小说不仅多,而且部部接地气。由于他的小说大多是反映平民底层的生活,一经出版,便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其中几部作品,多次荣获国内大奖。像《黄埔四期》就获得全国苐二届路遥文学奖……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生下来就是搞这个路的”。

我认识何顿已经很多年了,他年轻时,为体验生活,曾到我所在的公司挂职副总经理。有次我们一起散步,闲聊中,他向我打听我的人生故事,我说我有故事,但我准备自己写。他笑了笑答“那就好”。后来我才知道何顿的很多作品,大多来自他周围的人与事。难怪有朋友说,和何顿交朋友要小心,因为一不小心,他便把你写进了他的故事。何顿对周围的生活,充满着一种灵性,他涉猎的故事和素材,有特殊的嗅觉。《幸福街》,就是他对当年少年生活储存下来的印记,而《黄埔四期》,也就是他根据一个朋友提供的一些素材,创作出的一本反映抗战历史的史诗般的作品,在国内文坛产生了巨大影响。

何顿的写作不仅有非凡的功力,还具有持久罕见的创作激情。我们几个朋友每年春节后相聚,闲聊中,他总会自觉不自觉地谈到他写下一部长篇小说的打算。他这种旺盛的创作激情与非凡的才气,不得不令我们佩服。有时,我望着他那一头短发下略显硕大的头颅,觉得那个脑袋简直像个制作长篇小说的熔炉,大量的周而复始生活,只要一塞进他那硕大的熔炉,几经淬火锤磨打造,便变成一部部长篇小说,部部响当当,亮晃晃。而且现在这炉子,似乎还烧得更旺,根本没有一点要熄火的样子。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就喜欢天天吃老婆给我做的饭菜,和天天坐在电脑边敲键盘的味道。”所以,《幸福街》刚火,另一部描写国术名师生活遭遇的长篇小说又在他的脑子里萌发了……

绿色的海洋

文/李文江

读书能陶冶情操,也能开拓视野。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足可以窥见一个作家的灵魂。

听一位写网络小说的大姐讲,她有一位朋友,把他刚完成的一部小说分享给她欣赏,看不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她质问作者,你敢把它拿给你自己的孙子看吗?这话问得作者面红耳赤,无话可说。这样的小说是不健康的,有的作者却还要向外传播,可见其内心之龌龊。

在当今这个新媒体盛行的时代,人人都可以在个人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文学作品。而有些作品,有的编者和作者不懂文体,不懂语法和修辞,多数是语无伦次,没有一点章法。读了,让人啼笑皆非。我喜欢读期刊及日报公众号上推出的文学作品,作品质量上都比较上乘。当然,有个别文学作品有时也令人费解。

去年,有位作家朋友发来一个在省级文学杂志公开发表的短篇小说的链接。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表现手法,讲述一位背景离乡的务工者,来到“我”所在的这座城市,“我”的妻子经常找他帮忙搬一些沉重的物品。一来二去,“我”与他相识,成了朋友。“我”第一次去务工者的出租屋时,务工者却以各种理由不肯让我进屋。后来,“我”又一次去了务工者住的地方,房东告诉“我”,务工者老家的亲人病了,他回乡下去了。而“我”在那间出租屋里,看到了他不想让“我”看到的“狼藉”。小说到此结束了。

读完这篇小说,与其说里面充斥着人性的思考,不如说里面蕴涵着作者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们的蔑视和嘲讽。

记得《人民文学》杂志上有篇去年发表的短篇小说《老疯头》。小说讲述“我”下海去捞海参,被老疯头发现了,“我”想避开老疯头的视线,找机会上岸,可一连几次都未能如愿。因为我在海里游,他在岸边以同样的速度行走。等我最终拖着疲惫和冰冷的身躯上岸时,老疯头搀扶着我,来到为我点燃的火堆旁,让我烤火取暧,只说了我几句,就离开了。抛下我,还有地上袋子里的海参。乍一看,老疯头没有对集体的财产尽职尽责,但他心底的善意一下子呈现出来了。

同样是欣赏作品,感受是不一样的。一味追求故事情节的离奇,就会忽略了文学是“人学”这一宗旨。还有的作品篇幅过长,经过巧妙构思和语言垂炼,几千字就可以写就的一篇散文,却足足写了几万字,甚至十几万字。那篇幅长度从东海之滨,一直延伸到喜马拉雅山的脚下。甚至,恨不得绕着地球转一圈儿。试想,谁有时间和耐心读这么长篇幅的东西呢?

文学是个百花园,有鲜花,还有小草,喜欢什么的都有。而我渴望读到的文学作品,是清新的,积极向上的,是充满了正能量的,更应该是凝聚精华的。

如果让我遨游在浩瀚的书海里,我愿泛舟摇撸驶向那片绿色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