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百科
贵客网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关于阅读的散文

2022/12/06好文章

关于阅读的散文(精选12篇)

阅读之乐

文/陈爱芬

关于读书,每人有每人的习惯。而我虽是一个普通人,但却是个书虫,看书常常是囫囵吞枣,自己不才也从未妙笔生花,但每晚睡前看书,做梦却是香的。

上学时期,我曾经给自己定下读书计划,因为小地方学校的图书室藏书不多,除了学术工具书外,可选择喜欢看的书不多,决定先选择从外国诗歌如普希金、雨果、歌德等人的诗歌先看起,再选外国文学名着,有些书晦涩难懂的就略过。后来又选择按分类来看书:知青革命年代类、战争类、名人类,校园类、爱情类、历史类、侦探类、文学名着类、哲学类。出来工作后网络发达,可看的电子书也非常丰富:职场拼斗、人际处事、投资理财、育儿经验、智慧人生、婚姻家庭、星象风水、美容养生、禅解感悟等等让人目不暇接----

我最喜欢躺着看书细细品味,看书如同探宝,还能感受不同时代的文化情感。红楼梦我曾看了三遍,喜欢里面感人肺腑的诗歌词赋,曾经一段时期自己如同林黛玉,伤恨悲秋多愁善感,惆怅感伤的心都是碎的。还好有不同的书类让我走出爱恨情愁,感受不同的异域风情、春花秋月、大漠孤烟、金戈铁马行侠仗义、呕心沥血奋发图强等等书,享受着书中带来的清新愉悦、热情澎湃、神秘离奇、惊心动魄、诙谐幽默、感悟至深-----常常宛如身临其境,感觉自己也穿越其中不知身在何处。

阅读能点亮人的内心世界,能指引着未来和方向,从美文中享受触动心弦的感受,在超越时间与空间中了解各种文化和风土人情。阅读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事迹进行比较,从中吸取知识,无形中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素养,当自己碰到类似问题时也可以当作借鉴,从物欲横流现实生活的混乱中,健立自己的价值观。不是每一种药都可以医治好病,但阅读好书给人的启迪和帮助有时比药还管用。

俗话说的好“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可见好书是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书看多了,自然就耳清目明,我在获得太多人生感悟的同时,自己也步入不惑之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看书的感悟和理解会更加深刻。

由于自己是书虫,常常两耳不闻窗外事,忘记了自己生活工作中也该审时度势表现自己,找找可以依靠的大树,拍拍马屁请贵人相助什么的,而是沉浸在文人墨笔下烟雨江南、前尘往事里,忘记自己也活在需要经营人际关系的地球上,似乎自己在火星生活,远离着尔虞、烦躁和喧嚣,尽情享受文人笔下的闲情逸致、豁达乐观、恬淡优雅、远见卓识……

可能自己早已不可药救,空闲之余,不管屋外暑气蒸天亦或风雨交加冷风瑟瑟,心静如水,一边听着轻音乐,一边看书,就着一杯清茶是何等惬意!此中之乐,然又千金不换也。

阅读让灵魂安静

文/刘俊科

网络信息化时代,我们已经渐渐远离了原有的阅读习惯,取而代之的是感官刺激和碎片化的资讯。阅读危机正在来临,曾经的“风声雨声读书声”渐行渐远了。

任何人都不能完全摆脱大环境的影响。但是,一个人如果一味随波逐流,也就失去了自我。阅读也是如此。我1976年入伍的时候,读书还是件很奢侈的事儿,没有多少书可读。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可以报考地方院校了,我记得当时的作文题目是《我要读书》,至今我对出题老师的用心良苦都保持着敬意。“我要读书”,不仅是个人的心声,也是一个时代的呐喊。从此,我就开始了我的阅读,以前的零零碎碎看书,还称不上是阅读。“我的阅读”,就是自主而自由地阅读。正巧的是,我调到了团宣传股工作,团里有一个20多平方米的书库,但是书的质量是很高的。我一下子见识了托尔斯泰、马尔克斯、司汤达、雨果等大师的作品,还读了一些我国的古典名着。

这一段时间的阅读,给我带来了创作的欲望。我就试着给《人民海军》报投稿,第一篇散文《买蟹》,就在“水兵”副刊发表了。这篇一千多字的小稿,给了我继续写作的勇气,从此,我就走上了创作的道路。

阅读不仅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文字欲望,更深的影响是对灵魂的滋养。因为阅读,让我的思想不再飘浮,思考更具力量。灵魂可以有所安顿,情怀也具有了人文精神。

随着职务的提升,工作的担子愈发重了。但是,我从来没有放弃阅读。再忙,也会把零碎的时间利用起来,积少成多,读精品读经典,并跟我的工作紧密联系。我在团政委和旅政委的位置上,就给官兵讲过《赏诗养性》《读书养气》《人文情怀与战斗精神》等,寓教于文化,也是事半功倍。

我从水兵到海军大校,几十年的军旅之路,阅读一直陪伴着我。阅读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说,阅读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这让我保有了一颗安静的灵魂。因为,阅读是在安静中进行的,同时带来的是思想的激烈澎湃。只有深入的阅读,才可以获得这一份安静与澎湃。在人生的路上,即使坎坷,也不会沉沦;即使顺利,也不会骄横。

在浮躁面前,有多少人在做着有效地抵制呢?说到底,阅读是一件私人的事,其内里是一颗热爱思考的灵魂。阅读就是对浮躁的抵制,安静下来的灵魂,是为精神储蓄力量。叔本华说过:每一个活在世界的人看上去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实际上每个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以自己视野的极限作为世界的极限。大概这就是灵魂上的差异吧。

鸟声伴读

文/李笙清

院中有几棵高大的柳树,枝繁叶茂,垂着长长的枝条。每当黎明来临,我总会被啁啾的鸟声唤醒,虽然不懂它们的语言,但喜鹊的清脆,黄莺的婉转,麻雀的活泼……声音或舒缓悠长,或短暂急促,挟带着亲切的问候,心情便格外舒畅。

在鸟声中阅读,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打开窗子,端坐在书桌前,晨风扑面而来,挟带着缕缕清新的气息,清心润肺,让人精力充沛。这个时候读书,可以不必顾忌太多,或安静地默读,或情不自禁地读出声来,与枝叶间逡巡的鸟声互动。有时读到深处,正为某段精彩的章节而自我陶醉时,这些可爱的精灵会调皮地掠过你的视线,或在窗台上作短暂的逗留,摇头晃脑,顾盼之间,用尖尖的喙梳理身上的羽毛,不时发出几声短促的叫声,似在跟我友善地打着招呼。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常常被一种生命的活力感染着,书上的一行行文字就像串串音符在眼帘间跳跃,充满了灵动的意蕴。

常常在鸟声中打开一本喜爱的书,阅读一段段赏心悦目的文字,便感觉这些文字中蕴含着鸟语花香,像晨风一样在胸间荡漾,一颗心,总是被阵阵暖意填满。晨曦中,书页在指间轻轻翻动,鸟声在户外萦绕,思路会变得异常清晰。鸟声伴读,到了深处,会感受到身心、文字与大自然的水乳交融,是那样和谐。

清晨的鸟声就像一支交响曲,或叽叽喳喳,或喃喃自语,或高亢,或低回,此起彼伏,似在倾诉爱情的心声,又似在讨论一个新鲜的话题。在鸟声中阅读一首诗,一篇抒情的散文,一篇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那种美好的感觉就像清脆的鸟声一样,充盈了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每到这时,我习惯闭上眼睑,心无旁骛,构思一篇唯美的文章,大脑中常常跳跃出鸟语一般的音符,在笔下变成充满灵性的文字,我想,这也是鸟声伴读的一种收获吧!

耐不住对鸟声的向往,捧着书缓步树下,在走动中阅读一篇游记散文,便会觉得大自然的美一如这些原生态的天籁之音,不经意间,就生动了眼前的风景。这时候不妨大声朗读,唤来一片鸟声,如泉水叮咚,流水潺潺,古筝舒缓,琵琶悠扬,天地间仿佛一下子被鸟声充盈,那种阅读的忘我境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快意。

久违的书香

文/两棵树

这天电业公司维修线路,通告上说晚上六点钟恢复通电。可快七点了,电仍然没来。

大院里人渐渐多了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数落着电业公司的不是。没有电,大家不知干些什么。要是平时,大院里哪里还有人影。很多人吃过晚饭不是看电视,就是上网,要不就是呼朋唤友地聚在一起玩玩麻将。

我没有下楼,而是点燃了一支蜡烛,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固执地等着电的到来。每隔几分钟,我便忍不住地按动一下电灯的开关。我有些焦急,七点半央视体育频道要直播中国斯诺克公开赛第一轮丁俊晖对肖国栋的比赛。小丁能否闯过第一关,实在令人牵肠挂肚。

忽然,在跳动的烛光中,我无意中看见沙发旁的一张小茶几上放着一本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集《雅舍小品》。天蓝色的封面上已覆盖上一层薄薄的灰尘。好久不看这类书了,我实在记不起是什么时候把书放在了这里。实在无聊,翻翻解闷吧。我轻轻地掸去封面上的灰尘。打开了书,竟嗅到一股淡淡的书香。如今娱乐的方式太多了,工作之余已许久没有心情阅读与自己工作无关的书籍。学生时代与刚工作哪会儿阅读的快乐已成为遥远的记忆。

我捧着书,借着微弱的烛光,似乎强迫自己读下去。不一会,我就被一篇篇文笔精巧、语言幽默、内蕴深厚、风格恬淡的文章吸引了。尤其爱读那篇《下棋》。梁实秋在此文中活灵活现写出了下棋者的百态。机智幽默、诙谐风趣的描写令人捧腹。笑过之后,我不禁想到下棋之外的人情世态。每一篇文章读后都使我回味无穷,遐想不已。此种精神享受和愉悦是看电视、上网、搓麻将所无法替代的。

我不知道在这个停电的夜晚,有多少人如我一样在烛光下读书。我得感谢这样一个晚上,它使我闻到了久违的书香,体会到了久违的阅读快乐。读书使人明理、明智。联合国把每年的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就是要求每个人把读书作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是否应该抽些时间静下心来读读书呢?多读读书,也许会使你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使自己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

大约十点钟,电灯亮了。我没有打开马上打开电视去关注丁俊晖比赛的胜负,依然捧着《雅舍小品》静静地读着……

我的花镜我的眼

文/张素芹

一只淡粉色的亨得利花镜陪伴我已一年有余了。从开始的羞羞答答,不敢上台面,到如今的须臾不离、变身主角,见证了我由内心抗拒、无奈接受、直面现实、重拾快乐的心路历程。

几年前,偶见一老姐们儿把手机拉到一臂远看信息,摸出一小巧的花镜才解决了问题,把我给笑得不行,还没轻没重的揶揄人家:老姐,这就是传说中的拉光呀!才过几年呀,我也光荣拉光啦了。唉!这叫什么事呀?!

打小起,我就对带字的纸特别感兴趣。碎纸片、破报纸、小人书、大部头,只要到手都会有滋有味的用西南洼普通话默读一通,抑扬顿挫的村播音员水平一直保持到现在。那些其中的所谓好词好句记了一本又一本,使我的八股作文比同龄人多了些生动,可能也是老师频频给高分的原因吧。工作以后,有钱买书了,床头总是整齐的摞着一本本“文学书”,每晚睡前的饕餮阅读是我的心灵盛宴,这样的习惯一直保持到前年。

记得好像是一个明媚的周日,我在客厅拉开阵势,准备把洗干净的被套重新缝好,却怎么也纫不上针了。开始还以为是线没捻好,待捻好线反复试了十几次,直闹得头晕目弦,还是以失败告终,把个好心情弄得跟严重雾霾似的。心里不免咯噔:这是怎么了?我的好眼神去哪儿了?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花眼吗?

我不相信,曾经明亮的大眼睛不能近距离运转了?更不愿相信,从此不能自如看书、做针线活了?!可信不信的真由不得我了,睡前躺在床上,把书摆多远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畅快阅读了!针和线在我手里就是两个互不相干的物件,虽然相向却几乎没有交汇的可能!

儿子过年回家发现了我的窘境,一声声的问我:老妈,是不是花眼了呀?没有没有没有,我连声否认。可儿子不吃这一套,硬拖着我到佳乐家对面的眼镜店,又是验光,又是试戴,花了几大百给我配了有生以来的第一副眼镜,心痛得我直呼太贵了,被人忽悠了,不值当的!

回到家,儿子逼我戴上眼镜,随手递给我一本书。还真是的哈,平常模模糊糊的小字,一个个像黑体加粗了一般异常清晰,又可以随意读书了!心里明明窃喜,却嘴硬着:配什么花镜,我还没那么老,没多大意义,就是愿意造钱!儿子狡黠的笑笑,冲我做个鬼脸:得了吧您呐,赚了便宜还卖乖呢。

有了花镜后,刚开始时在办公室看书偷偷戴上,有人敲门就马上摘下放在抽屉里,怕别人笑话“整洋景”。直到有一次开会遇到一四十来岁的女领导,大大方方戴上花镜看材料,还告诉我她四十三岁就花眼了,已经戴两年花镜了。原来我的眼睛已经超期服役了,我骄傲!

打那以后,花镜成了我特别铁的朋友。它不仅擦亮了我不再清澈的窗户,让我把世界看得更清晰、更明了,而且使我又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和飞针走线的成就感。一朋友调侃我“明眸善睐,两泓秋水”,我则大方回应“明眸不再,秋水干涸。两片玻璃,尚能助我”。

我的花镜就是我的眼,有你在,年轮飞转不过尔尔,岁月静好,一切如常。

阅读大山

文/红山飞雪

我们这里山很多,但鲜有名山大川。这里的山大都不高,却多呈险峻之势。这里的山多削瘦,缺少丰盈之态,因为这山多石少土,没有树木的掩映与装饰。这里的山冷峻,缺少温情,像那些塞外的汉子。

因为工作的关系,常常到农村去,闲暇的时候,总喜欢爬一爬周围的山。把山当做书来读,体味大山所带来的独特感受。

人们登山,大都喜欢攀到山的最高处,寻找一种征服的快感,体味那种"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唯我独尊的心情。我则不然,我喜欢顺川而行,在山的最低处,仰望山的巍峨与险峻。在大山的怀抱,翻阅大山的岩石,探寻大山的褶皱。在每一棵艰难生长的树木面前,驻足、品味;在那些独自摇曳的山花前观赏它们的寂寞与坚韧;在那些枯黄的却是生长着的野草跟前,感动着它们的柔弱与坚强。在大山的怀抱,谛听大山的心跳,感受岁月给大山留下的痕迹。

我喜欢同夕阳一道走进大山,在夕阳余晖下,那塞外高原上的大山比较耐看。有色彩,有韵味。

山里很安静,没有潺潺的流水,没有喧哗的游人,隔着山或者在树木的深处,传来鸟的鸣叫,时断时续,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山风顺着山川掠过,发出啸声,像是从笛孔传出来,时而尖锐,时而浑厚;时而短促,时而悠长;时而清越,时而苍凉。在夕阳的余晖下面,很有一些羌笛悠悠,余韵不断的意味。人在其中,不禁有些悲怆的感觉。

我沿着山川踩着裸露的石头,披着夕阳,伴着风的啸声,向大山深处走去。似乎走进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意境中。

山川很狭窄,两侧的山很陡峭,形成一个很狭长幽深的山谷。由于山水的冲刷,满山谷都是裸露的大大小小的石头。走了一段,感觉很吃力,就在一块大而平的石头上坐下,迎着夕阳看过去。

山的形象很好,是典型的北方塞外的山形风貌。山的轮廓清晰,坚硬、俊朗。山的顶部,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岩石堆积而成的。这些岩石经过岁月雕饰,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形态,由此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优美的传说和故事,也因为山峰的形态各异,获得了非常贴切而富有诗意的名字。我走进的这座山,当地人就叫它"青龙山".

山多岩石,就会少土壤。只有在山的缓坡处和岩石的夹缝间,才会有一片一片的土层,才会见到一片一片的树木。由于山中没有水源,山里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树种,却不见茁壮之态,也不见茂密之势。有山花野草在生长,大都有些憔悴,现出一种饥渴之状。

此时夕阳恰好倚在那块高耸的岩石上,像一个巨人背负着太阳在奔跑,又如一个勇士高擎着熊熊燃烧的火炬,将沉寂的大山照亮。夕阳的余晖顺着山脊挥洒过来,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的余光一直射到山谷。我和身边的树木,大大小小的石头,都被涂抹成玫瑰色。

一川乱石大如斗。坐在石头上,看满山谷的乱石,似乎是走进了一个奇石博物馆。从位置和形状看,这里的石头有从高高的山峰滚落下来的,有因山洪冲刷而显露出来的。有大如车轮,巨如碉堡;有圆润如磨,玲珑可爱;有菱角分明,坚硬如铁;有铁青色,有乳白色,有褐红色,有暗黄色,还有各色杂糅,浑然天成的奇妙组合。夕阳下,或坐或卧,或凝望,或谛听的各种各样的石头全都被笼上了一层神秘的橘红色,像是一幅铺展在深谷里的油画,有层次,有质感。

抚摸这些深藏于山谷间,裸露于太阳底下的石头,感觉到了它们的温度,似乎听见了它们那轻微的呼吸。它们,仍然留有生命的气息吗?那些小的,温婉可爱的河卵石,经历了多少岁月的打磨,才会如此细腻光滑。可是,存在于它们身上的色泽依然那么纯粹,甚至比原来更加耀眼。那是它们的本质所在,深埋于泥土中也好,暴露于风雨烈日之下也好;贫瘠也好,富饶也好;藏于深山也好,把玩于掌上也好,它都不会有任何改变。那块巨石,看样子刚刚从山崖跌落山谷不久,与山崖有着相同的颜色,有着同样的硬度,一样的棱角分明。虽然不能成为高山,跌落山谷,也不失大山的气度。端坐着,巍然、屹立。行走于乱石之间,就像行走在时光的隧道,如果你细细观察,你会看见每一块石头的颜色深浅不一,形状各异,它们都是这大山的文字,记载着大山的细微变化;都是这大山的解说,在岁月的深处,诉说着大山的艰辛与苦难。在它们的身上,你会读到大山的岁月沧桑,读到大山的喜怒哀乐。

山的缓坡处,是一片树林。我沿着一条羊肠小道攀爬了上去。这是一片面积不小的树林,树木不高,不密,但已成规模。站在林间,一眼望不到边际。树林里的树很杂,有杨树、榆树、白桦树,还有一些山杏树、枣树等等。然而,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苍老、粗粝。苍老并非是因为树龄的悠长,而是因为土壤的贫瘠,生长之艰难;粗粝则是因为山风的强劲,气候之恶劣。在这样一片规模不算太大的树林里,凡塞外可以生长的树种,几乎都可以找得到。是这里的人们不断试种的结果。

这里的山,多岩石,少土壤,缺水,山风强劲。人们就选择了不同的树种来栽种,来试验。栽种了,枯死了。枯死了,再栽种。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人与山,山与树,不断进行着尝试与选择,不断进行着希望与失望、生存与死亡的斗争。眼前这片颇具规模的树林,恐怕就是淘汰与选择的结果吧。

每一棵树都无法茁壮、高大;每一棵树都一样坚韧、顽强。这里的每一棵树,都可以当做一页书来读。

在一丛白桦树前停下脚步。说它是一丛,而不是一棵,是几棵拳头粗细的白桦树相拥相守,并肩生长。白桦树本该亭亭玉立,像一位素颜女子,于深翠浅绿中,显示一种素雅的,茁壮的美。然而,这几棵白桦树却缺失了那种婷婷的风采,缺失了那种临风玉树的妙曼之姿。用手去摩挲那白色的树干,感觉到了一种粗糙、干燥,感觉到了一种难言的痛。选择了一块贫瘠的土地,选择了生存,就是选择了苦难,选择了坚韧。

那些杨树,成年累月,不见挺拔高大,却呈现崎岖盘旋之态,那是在一种坚韧的状态之下,积蓄着生存的能量,与白桦为伴,与大山相守,成就一番别样的风景。

那些山杏树,酸枣树,怎么能够开花结果啊,即便开花结了果,也是星星点点,像一颗颗暗红色的火种,等待星火燎原。

抚摸着每一棵树,就是翻阅大山的书页,我在阅读苦难,阅读坚韧,阅读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

树林的深处,看见了一间土屋。一扇门,两扇窗,背山,面对树林。夕阳之下,树林之中,虽则极为简陋,却也诗意盎然。于是,举手,轻叩。柴门应声而开。开门的是一位四十上下的汉子。削瘦、硬朗,就如那背靠的大山。汉子很热情,见到我这个不速之客,邀我进屋坐坐。屋子里陈设非常简单,一床一桌一椅,再就是简单的炊具和一些劳动工具。

那汉子是一个护林人,一个人看守着这半山的树林,白天除了巡山护林,还要负责栽种那些已经死掉的树木。他告诉我,他在这个山里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除了下山取一些生活用品,一般很少下山,他已经成为了这林中的一棵树,这山里的一块石头。他感叹说,这里的树木活下来真得不容易,我没有理由不去精心照料,它们就是我的孩子,我的希望。

是啊,一方水土一方人,水土养育了那里的人,而人也在世世代代呵护着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土地厚重而永恒,人类生生不息,人与自然相依相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土地再贫瘠,都会有我们人类的足迹,而土地却是有限而脆弱的。我们不但依赖它,还应该好好保护它,有了美好的环境,我们才能获得好的生存空间。

这样行走着,感叹着,天色已经逐渐暗下来。从那满川乱石的山谷中走出来,仿佛走出了一个感性与理性交错的思维空间,走出了一个理想与现实并存的世外桃源。在大山的远处,回望尚处于落日余晖下的大山,仍旧是那么硬朗,冷峻。连绵起伏的山脊,在余晖下像腾空跃动的蛟龙,披着一身耀眼的余光,定格成了一个美丽的图腾。

阅读,让我尝到了甜头

文/杜泽宇

透过我的书橱玻璃可以看见一本红色的荣誉证书,那是我去年有幸在“小君子爱读中华经典”活动中被评为了“阅读小君子”,获得这个称号我心中无比激动与自豪。

确实,我酷爱阅读,因为广泛的阅读让我尝到了甜头。在幼儿时,我常牵着妈妈的手去书店闲逛,由于识字不多,只能看些带有图画的童话故事书,不过也从中感受到了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

慢慢长大,我阅读的兴趣变得浓厚,阅读范围也变得广泛:古今历史故事、科学故事……渐渐地我体会到了书就是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只要认真阅读,它将不断地启迪我、帮助我。

阅读了《科学家的故事》,我认识了计算出圆周率的祖冲之;闻名世界的火箭专家、我国原子弹之父的钱学森;自行车发明者德国的德莱斯……了解了四大名着:《三国演义》告诉我,骄必败,如曹操一样官渡之战后急于统一天下,最后落了个火烧赤壁之惨败;《水浒传》读完后在脑子里挥不去的就是两个字——忠和义;从《西游记》中我体会到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努力克服,勇敢面对去战胜它……由此,我也理解了冰心奶奶说的一句话:“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伙伴们,多阅读吧!只有在知识的顶峰才能看到广阔的世界!阅读一定会让你尝到更多的甜头!

阅读黄昏

文/闻小语

一直想写写黄昏。可是我写出来的又将是什么呢?对此我很怀疑。

黄昏天天可见,可是当我提起笔的时候,思绪却有些零乱了。正如有些人或有些事,你觉得无比熟悉,你觉得有很多话想说,可是当你决定要描绘出来的时候,你却突然发觉,千丝万缕的,竟无处着笔,无话可说。

我试图如同往常一样,在心底先赋予黄昏一个确切的定义,然后从中窥出某种有别于常人的意境来。然而,当我真正站在夕阳里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的。黄昏竟如同一幅巨大的写意的画,有着美丽得让人落泪的色彩,却唯独无法用言语来解读。

日落西山,或者将落未落,彩霞满天,倦鸟归林,大千万物一切的一切都在慢慢儿的沉寂下来。

黄昏的每一次来临总是这样的漫不经心,它没有朝阳的鲜艳夺目和生机盎然,也不同于正午日头的热烈刺眼和骄气逼人。在我看来,黄昏,那是一种更容易接近的温柔,仿佛思念中人的低语和歌吟,又如同梦里爱人的细碎脚步。我不知道我所形容的,是否已然真实地描述了黄昏的意境,但当那一抹残阳映入我眼里的那一刻,我整个儿的人,便完全的溶解在黄昏里了。

在白天与黑夜的交替中,倘若你静心注视着从白天到黑暗这样一个短暂的过程,你会有片刻的心悸,那是一抹无法拂去的失落。在这样一个分明的临界点上,无由地,你突然会对来去的感觉变得无比敏感。

无需刻意,从黄昏的天际中那相互掩映的红霞里,从已然渐幽暗的树林深处,你一任思绪随意游荡着,便可以阅读出某种不同的意味和心境来。

一个白天过去了,一个黑夜要来临了,你只需在心里默念着夕阳、落霞、倦鸟这几个词,便会感觉出一点点的伤感来。

古人对于黄昏的吟咏,大抵也逃不过“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慨叹,就连《诗经》里也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君子于役,如之何勿”的吟咏,那该是对年华逝去的怅惘,对青春岁月的追思罢。在伤逝的人看来,日头终于落入西山,天边最后一道亮色也终于隐没了,那真是一种令人心碎的美丽。

然而,黄昏的意境又岂只是涂抹在时光流转的年轮里,飘散在光阴易逝青春不再的叹息声里呢?在这样简单的黑白颜色的交替里,不知道寄托了多少普通人复杂的思绪和平静朴实的情怀。

中国的古人向来喜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是一种简朴到可以说是美丽的生活观,也是农家百姓对于时间的最直观的看法,全然没有悲郁之气,有的只是对生活的一种平静且泰然的接受;“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谁说黄昏只适合伤逝呢,黄昏之美,在于意会,因其独特的意境,成了多少才子佳人情感的寄托,爱人相约相守的最佳时段……

还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以落日比作故人,多么的亲切的比喻,又是多么隽永和持久的感情,远在天边的游子,注视着落日,便仿佛看到了故人的容颜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暮色苍苍,江水映斜阳,皆是故乡,原来暮色里溶进的还有数不尽的思乡之情啊。

在我看来,解读黄昏是一项无比浩瀚的工程,从古到今,从天际之遥远到内在之亲近,从青山之飞禽走兽到大地之一草一木,沐浴在黄昏之微光下,无一不折射出一股说不清言不尽的余味。或悲或喜,或张扬或平静,站在斜阳下,一切便如同放大了般历历在目。

黄昏是一首诗?黄昏是一幅画?看者其实自身也在诗里画中,阅读黄昏,同时也在阅读自已。阅读黄昏可以日复一日,而阅读自已,则需要一生一世。

记得少年时候,也曾和伙伴儿相约一道去看过黄昏,看过日落。如今人生匆匆,琐事缠身,终成一梦。想想,倘若他日,年华逝去,白发苍苍,那时候,能同我再相约去看黄昏看日落的人,不知道是谁?

私人阅读

文/修柯

在不同的地方,需要读不同的书。

比如《古今笑史》。我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应该已经读到了五遍以上,工作之后的二十年里,好像连一遍也没有完整地看过。虽然知道那确实是一本好书。可能是因为下意识地觉得,时间已经不够分配,不应该再为那样的享受放纵自己。这样的话,从目前的认识看,这一辈子再完整地把那本书看一遍的可能性,应该已经没有了。

《红楼梦》我好像已经读得超过了十遍。第一遍是上高中的时候,还煞有介事地做了笔记,当假期作业交给语文王老师,王老师对我真是宽容,夸我,还很宽大地不予追究我记错了开学时间迟到了一天。现在,印象最深的是1998年的冬天,我在租住的小屋子里每天看那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到凌晨四点钟才睡,一直看了一个月。我那时候只带了书和少量的东西一个人住,生活像被刚刚打碎的青瓷,满地都是令人痛惜的碎片,而且没有心情收拾。周汇本出版的时候,生活已经是另一种样子,买来了,欢喜郑重地看,发现已经不再看“故事”,也不看“爱情”,是在看文字和家庭。有一些地方,看着看着,会迷失,找不到书,也找不到自己。

跟新来的同事小姑娘说起看《哈利·波特》的事,小姑娘惊讶而失笑:想不到你还看《哈利·波特》。我不知道这有什么不对。真的不对?有的时候,会觉得很需要看一看,这种情节小说,吸引力强到可以一口气看到天亮。每一次这样,都觉得好笑——不稳重呐。或者也是下意识地认为,有时候,也应该不稳重一下,和狡猾并不矛盾。《哈利·波特》没出世之前,我是靠《四大名捕》规范一些不对头的时间的。那一些时间,难以利用,像一些被弃置很久的烂木头,不能拿来做什么,也不易燃烧。

有一些书不适合在厕上看。一般是随手捞一本,有时候捞出来又放回去,觉得那么看不敬,就是想一想也觉得不对。是一些尊敬的人写的,像《永玉六记》。《人间词话》是因为气氛不对。最适宜的是杂志。

心里没什么事的时候,看一看普里什文是很不错的,一直也没有人打扰。这样的时间,最近几年里似乎很少,偶然有一次看上几个小时,会窃喜,像占了什么便宜。那是引颈也看不到城市的一块地方,草、树,随意地长,有农人走出来的荒径。以前时间多点,想起了就看看。现在,知道那地方仍在,却已经很少想起。这个城市,好像几年也不曾出去过一次。读书是这样一种拒绝别人进入的生活。谁拒绝别人介入他的生活,给人的感觉就是他在读书。某个人在读书,给我的感觉就是“拒绝”。

浅说国学

文/天一尘

国学,现在很热,是好事。但是盲目地跟风热就不是好事了。

国学其实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过还有中国的传统学术,学术问题就不是一般人的阅读所能解决的事,是要花功夫去研究的。所以,一般人学国学,阅读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足够了。

国学的书,也很多,没有必要一一阅读,有选择性地阅读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读一点历史书、儒家着作、文学作品和哲学类的图书。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也学到了国学的精华。

具体说说哪些书是应该阅读的。

史书:中国有二十五史。就是读历史系的学生恐怕也不会都一一阅读吧。所以,作为一般的读者,能够阅读如下几部史书就算不错了。如:《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就可以了。既是史料也是文学。若还有兴趣,也可读一下《三国志》、《春秋左传》、《资治通鉴》。以上这些书可以选择有注释有译文的,这样阅读起来效果好,也能更好地理解原着。

哲学:可以读一下《老子》,这是中国的第一部哲学书,也是道家最重要的着作。还要读一下《庄子》也是道家的着作。如有时间也可以读一下《荀子》、《孟子》和《墨子》。若对哲学有兴趣,可以看一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

儒学:儒家学说在中国影响很大,值得重视,但不能盲从。有儒家十三经。也不用全看,可以看看《周易》、《诗经》、《论语》、《孝经》、《孟子》、《中庸》等,也足够了。原文看不懂可以找有译文的书。《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值得细读。《中庸》是儒家处世哲学,对中国人影响很大。其思想是:做事要全面认真思考,要三思而后行,要有包容之心,追求人事的和谐。

文学。文学的内容很多,文选也不少,要一一阅读也不大可能。可以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如果喜欢文学,也可以阅读个人作品集或文集,根据个人的喜好来选择阅读。若喜欢诗歌的,可以从阅读《诗经》、《楚辞》开始,一步一步地阅读下来。如果喜欢某个人的作品,就可以阅读个人作品集,如《李清照全集评注》、《朱淑真集注》、《李渔全集》、《蒲松龄全集》等。喜欢写作散文的,可以看看明清的散文,如《浮生六记》、《陶庵梦忆》,也可看一本《明清散文选》。喜欢文学的人,戏剧小说更要看看,如《牡丹亭》、《警世通言》、《红楼梦》等。

还有几本书,也是值得大家阅读的。如《颜氏家训》、《了凡四训》。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子女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和启发作用。若喜欢喝茶的朋友,可以阅读一下《茶经》,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以上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国学,其实国学也不神秘,都是古人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今天我们重视国学,就是要保护古人的知识和智慧,这是一笔无价的财富。值得每个中国人重视。

重视国学,也是重视古人,重视知识,重视做人的道德。现在我们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不少,可是文明的程度并不高,甚至没有道德,为什么?就是不重视国学。国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学习知识,更在于怎么做人。人无德,再有才也是庸才!甚至是个危害他人和社会的坏人!

学国学,也是让我们明白,应该做个怎么样的人,思考一下人应该以什么为重。人不仅要有文化,要有文明,更要有道德。

孝道,在今天的社会中几乎不被重视了,现在的学生心里只有分数,只有钱物,哪里还有一点孝道?人无孝不成人,只有懂得孝敬父母,感恩父母,尊重父母的人才能算一个合格的人。愚孝不足取,不孝更不能取。我们从孝敬父母可引申为孝敬身边的老人和长辈,感恩别人的帮助,尊重别人的生命,这些都是一个人应该做到的。现在的人,除了心中的钱物还剩下什么?子女可以不知羞耻地杀害父母,杀害一个无辜的他人。这样的人,对社会有什么用?现在的人,敢于暴露,我们的祖先是从暴露中走过来的啊,现在是文明的社会,怎么又回到原始社会去了?当一个人赤裸着身体暴露在众人面前的时候,你可曾想过没有?你还剩下什么?一个不知道羞耻的人,还有什么值得他人去尊重?一个连羞耻心都没有的人,还怎么能为他人为社会做什么有益的事呢?现在有知识的大学生很多,研究生也不少,可是文明却丢失了,道德也丢失了。这是为什么?有文化了,我们应该更加文明更有道德才是,可事实上却是相反的,这足以让我们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好好思考一下应该育出怎么样的人。不管一个人的文化知识有多少,都应该懂得爱惜自己的荣誉,爱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懂得什么是羞耻,做个文明的人,做个有道德的人,做个关心和尊重他人的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国学,是否应该重新认识一下,应该做什么样的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也不管你有多少文化,做个文明人,做个知礼有德的中国人。若通过学习国学,能让每个人都做到有品德又有文化的人,也不枉学国学了。

读苍凉之书

文/李晓

对真正的阅读者来说,读书是一种生活。可在书里呆久了,人可能会呈现两种状态,要么越来越强大,要么越来越虚弱。

我说的虚弱,不是指精神上的萎靡,而是那种阅读者的心生苍凉,阅读者对这个世界的悲悯。

比如一个人坐在飞机上,望着云层下面的悬崖峭壁,感叹一声,人算个什么啊。一个阅读者在浩如烟海的阅读中,也发出同样的感慨,人算个什么啊。

是阅读,让人变得谦卑。因为阅读者懂得,在古往今来诞生的人类中,发生的历史中,一个人实在是太渺小。

有了这样的感叹,就不阅读了吗?不是的。是阅读,让个体意义上渺小的人,才找到真实的存在感。

一个阅读者告诉我,一个人无论走多远,他的肉身都是囚禁在自己的“狱”内,而阅读是一种精神上的越狱。

一位朋友,他读了不少书,可读到今天,有三样书,他百读不厌。一本是《资治通鉴》,一本是《圣经》,再就是金庸金大侠的武侠小说世界。《资治通鉴》,它是写实的历史;《圣经》,它超度人的灵魂;在金庸的武侠江湖里,有人的爱恨情仇。朋友说,读了这些书,渐渐生出苍凉之感,常常一个人去深夜里的大地散步,在秋夜,望见树木藤蔓上有霜,感觉大地好像是在夜里哭过一场。

一个人通过阅读,把自己微小的人生不断放大,最后又通过阅读,把人生还原到最小,还原到尘土尘世里的生活中来。正如萨特所说,我在书里结束我的生命,也将在书里开始我的生命。阅读让人变得博大和骄傲,也让人变得渺小和谦卑。好比一位老司机,开了几十年车,不是越开越狂野,而是越开越胆小。读书也是这样一个相同的归宿,一个隐藏在阁楼里的读书人说,当书里世界如袅袅轻烟散去,最后浮现出一轮书里的老月亮,挂在现实浑浊的天空中,还是千古不变的冷冷模样。

一个人的阅读史,成就了他精神上的浩瀚故乡。通过阅读,仿佛站到了世界的中心,可有时通过阅读,也感觉被抛弃到了世界的荒野。

我和一些热爱阅读之人交往,发现彼此通过精神上搭建的桥梁巧妙地相遇了。而当一些时光老去,桥梁如海市蜃楼般退隐,伫立在白雾茫茫的大水边,彼此却变得无话可说。

是阅读,让人生变得坦荡如原野。依然是阅读,让一个人变得越来越沉默。有时听着原野上那若有若无的马蹄声,渐渐远去,最后成了虚无。一轮苍凉的老月亮再次悬挂中天,照耀着苍苍天地。一个人,在这样的背景下,所有的语言都变得稀渺似无。深厚的阅读,让一个人变得紧闭嘴唇,像那奔腾的河流入海,暂时完成了归宿,但还要在海洋中完成升腾。

河流入海,参与着这个星球上的水循环。一生一世的阅读,完成了一个人一生认知这个世界的宿命。如果有幸,一个阅读的人,你还发现,这些阅读的时光,并不是自闭的生活。卡莱尔说过,书籍里横卧着历史的灵魂。那些阅读里构建的世界,正是通过阅读者,在看不见的时空里,向书写者伸出了手,掏出了心,完成了河流与河流、风与风、大地与大地的相亲相拥。

阅读让人心生苍凉,是因为听见了水声遥遥而来。一个人,漂流在大江大海中,临时寄养在这个地球上,都是小小的命。而阅读,最终让历史沉淀中最顽强的DNA得以延传,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任何个人史都可能是发生在你身上的历史。这样,阅读史才成就了自己的精神发育史。

享受阅读

文/王涛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读书,古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劝诫,今有“一世读书抵封侯”的洒脱,阅读的重要性前人之述备矣,这里不必赘言。其实,阅读就其本身而言,是探索求知的过程,理应充满了趣味。然而,从小到大听多了“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之类的典“故,多少让人觉得不苦不足以读书,于是心生敬畏。直到工作以后,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些闲书,才渐渐将上学期间那种对读书的错觉冲散掉。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觉得这只讲了读书人的状态,没有完全道出读书带给人的更深层次的精神享受。半部论语治天下”讲的是“经世致用,书中自有黄金屋”讲的是为“稻粱谋,此中快乐也是在追求物质获取过程中的副产品而已。真正的阅读应纯属个人精神行为,其中的乐趣很难与外人道,不妨打个比方。

读一本好书,有时会如饮醍醐,一语点醒梦中人,让人耳清目明;有时会由古通今,洞悉人生,让人如临山巅;有时会如品佳茗,甘冽滋润着身体每一处,让人神融气泰。其间除了获取致世实用的本领,更重要的在于能够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在点点滴滴的浸润中滋养灵魂、涵养精神,逐渐培养树立起一个人的高尚情怀与使命担当,进而追求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一言以蔽之,阅读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因为快乐,所以坚持;因为坚持,所以成为习惯。这是一个不热爱读书的人永远也体会不到的滋味。生活中,有人会说工作太忙没时间读书,其实这只是给自己找一个不读书的借口罢了。某种程度上,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其阅读史。有人说,优秀书籍组成了一个伟大的宝库,它就在那里,属于一切人而又不属于任何人。你必须走进去,自己去占有适合你的那一份宝藏,而阅读就是占有的唯一方式。

面对这座宝库,你还在犹豫吗?快点享受阅读的快乐吧!在阅读中,你会找到心灵的寄托,更会找到不一样的人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