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百科
贵客网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关于洛阳的文章

2022/12/06好文章

关于洛阳的文章(精选12篇)

结缘洛阳

文/童欣

十一黄金周,亲家一行二十余人,从福建来洛阳参加孩子的婚礼。短短3天,他们为洛城之美倾倒。

一赞环境美。走出龙门高铁站,正值夕阳西下,一行人抬头仰望,惊叹落日的瑰丽壮美。车向友谊宾馆驶去。窗外,宽敞整洁的道路,栉比鳞次的高楼,波光潋滟的洛河,飘逸舒展的柳枝,五彩缤纷的橱窗……他们惊呼“真漂亮”!

二赞名胜古迹多。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第一古刹白马寺,馆藏丰富、文物精美珍贵的洛阳博物馆,彰显东周文化的天子驾六博物馆,金碧辉煌的明堂、天堂,令客人目不暇接。他们的手机根本停不下来,口中喊着“长见识”!

三赞美食诱人。牡丹燕菜、连汤肉片、小街锅贴、不翻汤、焦炸丸、小酥肉、浆面条、糊涂面……好看又好吃。饭菜端上桌,一圈人举起手机一通拍,而后迫不及待地用筷子、勺子,把美食送进嘴里,旋即眉开眼笑,连声称赞“好味道”!

四赞市民厚道热忱。喜庆热闹的婚宴结束后,我忽然接到总台的电话,说服务员在一餐桌下拾到一沓现金。当我们找到丢钱的客人时,他正在郁闷钱不知丢哪儿了。接过钱,他喜出望外,情不自禁地说“这儿的人真好”!

临走,客人们与我相约,明年一定来洛阳看牡丹!

想看你眼中的万家灯火

文/王淇蕊

今夜,洛阳城万家灯火。

一列高铁在长长的光束指引下,从龙门山下穿梭而过,在洛河两岸、邙山上下灿烂的灯光中,如同一抹萤火。

夜幕降临时,我喜欢倚在窗口,欣赏洛阳城的灯,享受那穿越千年的闪亮。

千年来,洛城在变,可又好像没变。柏油路一寸一寸地铺,高楼大厦一座一座地建。这座城的历史曾在这些新面孔面前颤抖过,可也只是颤抖,历史依旧安然无恙。青石板上,仍记得那段时光,连同穿城而过的洛河,也已默默流淌了千年。

这条河,原本是从龙门石窟北侧蜿蜒流过的。1000多年前,隋朝有个叫宇文恺的人主持修建洛阳城,让她向北转了个身。

这条河,盛唐时也是一条路。那时,一艘艘帆船在这里停泊,货物经过定鼎门、应天门,进入寻常百姓、皇室官宦家;一艘艘帆船在这里起航,西去东往,和丝绸之路的商贾汇聚。

这条河,盛唐时两岸皆是人家。每天掌灯时分,想必也是遍地街灯。每天四更天,上朝的官员,马灯闪闪,沿着洛河两岸,步履匆匆,走过天津桥,进入应天门,到明堂早朝。明堂里宫灯通明,武则天和他们朝议时,我想,应该不乏通西域、泛东海之事。

如今,洛河两岸绿树葱葱,人影绰绰,路灯依然明亮。老城十字街两旁的酒幌迎风招展,春风没变,熙熙攘攘没变。店家的笑颜一如当年,游客的兴味一如当年,也不知是时间遗忘了这里的人们,还是这里的人们遗忘了时间。

历史安然无恙。青石板上,记录着驼铃声声的旧时光。

那一年,黄沙漫漫,大漠无边。

年轻的他牵着骆驼,骆驼载着精美的丝绸和瓷器,作别了亲人,要到西域去做生意。孩子舍不得他走。他俯下身,摸了摸那胖嘟嘟的小脸,说要为他带回西域的瓜果,那瓜果可甜了。

他笑着哄完孩子,随着商队走出洛阳城,不敢回头。他眷恋家人,却也向往远方未知的新鲜。西域的集市十分热闹,人们虽然语言不通,但笑容相通,彼此交换货物,交换微笑,这种简单直接令人心情愉悦。

他满载而归。骆驼像沙漠中的小舟,送他还乡。

站在定鼎门下,他落泪了……

如今,驼铃不再。定鼎门下,后人发现的那些深埋的骆驼的足迹、遥远的车辙,无声地宣告着此地曾有的繁华。千年前,人们打通了一条友谊之路;千年来,我们通过这条路,开放繁荣。“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曾经的驼铃声淹没在车流里,曾经的长途跋涉也成了一张高铁车票。

盛唐之光极为夺目,一代女皇武则天与洛城也颇有渊源。她在神都洛阳登基,君临天下,宣告了一个王朝的开放自信和非凡气度。追忆昔日辉煌,今人在此重建了明堂。这里曾是女皇办公的地方。

城南的龙门石窟,与明堂隔河遥望,沉默了千年,亦诉说了千年。相传,卢舍那大佛是照着女皇的面容雕刻的。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游客来这儿参观。这座窟前,上演的“夺袍”一幕,让人们感受到武则天惜才爱才用才的急迫。千年后,周恩来总理陪外宾到龙门石窟参观,在观赏卢舍那大佛时,称赞武则天是伟大的女皇,不拘一格用人才。

不只是石窟,洛阳牡丹的名气亦是响亮。“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 牡丹,这朵花诉说了一个盛世。相传武后贬牡丹到洛阳,开始了牡丹盛于唐,甲天下于宋的传奇。

正是这朵花,造就了那道名菜。

那年冬天,东关的一个特大萝卜,轰动洛阳城。它被献给武后,经过御厨的点金,成了如今名满天下的洛阳水席。周恩来总理曾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到洛阳参观,席间看到了洛阳水席——燕菜中间厨师用萝卜雕刻的牡丹花,赞叹:“洛阳牡丹甲天下,菜里飞来牡丹花。”受到总理的鼓励,“牡丹燕菜”成为洛阳水席的招牌菜,蜚声中外。

“谷雨三朝看牡丹。”每年的4月,洛阳是牡丹的天下。总理席间嘱托洛阳要发展好牡丹,让世界人民都来观赏。

时移世易, 盛唐转身,女皇远去,铜驼暮雨已成传说,龙门石窟仍在,牡丹更加鲜艳。

江北牡丹

文/高岳山

最喜欢听蒋大为演唱的《牡丹之歌》:百花丛中最鲜艳,众香国里最壮观。带着歌声和向往之情,细雨霏霏中,我踏进江北牡丹园,一睹牡丹风采。

江北牡丹园位于冶父山脚下的栖凤谷,这个地方我并不陌生。15年前,我就在牡丹园旁边的学校工作过两年,那时牡丹园是一座荒山。十年前,政府开发栖凤谷,开发商看中了商机,在此建立牡丹园,成了栖凤谷的一大景点。说来见笑,牡丹,我从未谋面,只从国画里看过它的尊荣,从资料中得知它有"花中之王"和"国色天香"的美称。就像初恋约会,有点紧张,有点喜悦。没想到,我被牡丹姑娘雍容华贵所征服,一见钟情了。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杏花、桃花、梨花谢幕的时候,牡丹撑起了人间四月天。她的叶子犹如一个个小巴掌,像小朋友一样欢快地拍着手,欢迎远方的客人。深绿的羽状叶子,红色的茎,静静地托住艳丽的硕大花朵。花瓣层层,温柔可人,芳蕊茸茸,灼灼开放,在百花丛中开心地浅唱低吟,满园秋色尽揽怀中。牡丹宛若一身红装的少女,妖娆无比,惹人喜爱。雨后,含羞的花朵上滚动着相思的泪珠,晶莹剔透,似乎在呢喃软语,轻轻地诉说着曾经的事情或过往的故事。传说,腊月初一,雪花飞舞,武则天饮酒作诗:"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淫威,连夜开放,独牡丹抗旨不尊。武则天怒气冲冲,将牡丹贬出长安,发配洛阳。待到春风一吹,攒足了力气的牡丹,如山野的姑娘,把怀春的羞涩抖落出来,一朵朵开在香腮上,香而不腻,清新扑鼻,洛阳牡丹遂驰名天下,被称作"花"魁。又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携手观赏牡丹,为附风雅,遂召李白来赋诗。此时诗仙醉眼朦胧,不假思索,提笔作《清平调》三首,让牡丹在文学中享有崇高地位,历代吟唱,经久不衰。在牡丹亭小憩,自然联想到汤显祖的《牡丹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仿佛在牡丹园盛开。

原以为牡丹高大挺拔,像广玉兰一样伟岸,不曾想眼前的牡丹是一株株低矮的小灌木,远望和野蔷薇差不多,是不是"淮南之橘"到了"淮北变为枳"呢?一位园林工人信誓旦旦地说:"这是正宗的洛阳牡丹矮生型。"我心释然。簇蕊风频坏,裁红雨更新。眼看吹落地,便别一年春。花开有期,园中的牡丹有的谢了零落于地,湿漉漉的花瓣亲吻着地面,化作春泥更护花;有的虽已枯萎,却停在枝上展览,像清代官员的顶花翎般威仪。牡丹的退场,意味着冬即将来临。我捡拾起一朵落地的牡丹,小心翼翼地数着花瓣,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洛阳牡丹甲天下,故牡丹又名“洛阳花”。山东菏泽的牡丹也很出名,江北牡丹也毫不逊色,让广大游客大饱眼福,也让我长了一番见识。

牡丹不仅是观赏植物,而且名贵的药材。牡丹根皮经过加工称"牡丹皮,有泻伏火、散淤血、止吐衄之效。近读《红楼梦》第七回,宝钗制作治疗"热毒"的"冷香丸",就有白牡丹十二两。可见曹雪芹小说中的药方不是随意杜撰的。

细雨如丝,远山近岗一片灰蒙蒙,牡丹在我的脑海幻化成一幅水墨画。我想借一支神笔,乘兴画一幅牡丹图,挂在我的卧室,让我们朝夕相处,相亲相爱。

他日若幸福

文/秩名

多年以后,终于决定喝上一瓶酒,啤酒的味道一直卜怎么喜欢,喝卜习惯,回来的时候有点想吐,但是最终却没有,勉勉强强吧……醉酒的滋味很卜好,头很痛,所以一直以来我对外都说是卜喝酒的。曾经有过醉酒的经历,属于很糟糕的回忆片段吧,现在看来的确是有着许多的幼稚的成分,或者说是青春的张狂。而缘由,现在说来,没有多少意义了。

来洛阳三天了,昨晚半夜一点多的时候被雷声惊醒了,很响很响的雷声,伴随着很重很重的雨,周围的氛围在雷声中变的有点悬乎,忽然一道雷轰在宾馆旁,然后听见什么东西倒地了,早上他们说,路灯倒了,昨晚被雷劈的。可惜了,如果是在白天我一定用相机拍下闪电划过长空的震撼景象…还记得高四时那一道道的闪电忽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然后延伸延伸,直至划到天际尽头,走道上占满了人,惊呼声不断…然后是10年东莞黄江的雨,那是我有史以来见过的最狂暴的雨,或许还有更烈的,但是处惯了温和的气候这场景还是很难见到的。其实,我是喜欢狂风暴雨的,这卜同于学生时代对毛毛细雨的偏爱,或许是经历吧,或许是希望雨水冲刷掉什么东西,你看,雨后的世界不是很清明的么?

洛阳,这个地名让我很痛惜,我曾经以为我一定会过去洛阳,陪着我心爱的女子,我想象着和她走在生她养她的土地上,看着她看了几十年的风景,想想就让人激动,可是…或许如果今生有幸,这之前一切甜蜜的景象一定会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吧,世事难料,谁又能知道如今的我们天各一方对面相遇不相识呢!

但是,还是喜欢到处走走的,或许习惯了流浪,或许没有一座城有着让人牵挂的事物,所以一直辗转,一直走,一直走,希望某一天在某座城谋一个归宿,人呐,总是卜甘心尔后又破罐子破摔,可是谁都有争取幸福的权利,不是么?我只是忠于自己的本心罢了。

来这边,算作出差吧,或许还要一个礼拜,或许更久。心是个很柔软的所在,它可以感触到很多很多的事物,可以通过自己的眼睛,也可以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在这个陌生狭小的镇子上,虽然平淡,但是我还是期望能有一丝的欣喜,也算是给这段旅程留一点点的回忆吧,来过,总要留下点什么,不是么?

桃花,早春的使者

文/赵克红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东城桃李”,曾经是“洛阳八小景”之一。在现代的洛阳,那桃花依然绽露着娇艳的芳容。

我来到城东的一处桃林,恰逢桃花开得正紧。那盛开的桃花蓊蓊郁郁,漫山遍野,铺天盖地,横无际涯,溢满了田野,周遭浸透着温婉恬静的芬芳。春光爱抚下的花瓣,绽放着浓浓的芬芳,浸润心田,念念不忘的就只剩下那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了。

走进桃花林,但见千树万树横陈的枝丫之上,桃花或疏或密或淡或浓,让人眼花缭乱。株株桃树的枝条上缀满了一捧又一捧大小不一的花朵和花蕾,粉红的、深红的,疏疏密密,如火如霞,生动且香软。

走在桃花林里,仿若走进美丽的童话世界,一大片缤纷景色出现在眼前。桃花沐浴在阳光下,散发着缕缕清香。我喜欢这片无垠的桃林,喜欢这桃红梨白的季节,喜欢桃花如约而至的灼华,喜欢桃花历久弥香的芬芳,以及桃花似火的热情。春风裹着一缕缕花香,带着融融暖意拂面而来。置身桃花园中,仿佛能听到桃花绽放的声音。

千百年来,桃花引得无数文人雅士为之折腰为之赞美和讴歌。诗圣杜甫吟花咏草的诗作虽然不是很多,然而他对桃花情有独钟,写下了“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此诗不仅写出了桃花视觉上的特点,也写出了桃花神韵上的娇艳可爱。古代才子崔护,被窗外春天的气息所感染,陶醉在烁烁桃花之中,才有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千古爱情佳话。白居易面对庐山峡谷中盛开的大片桃树,写下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陶渊明对桃花的钟爱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以至写下了颇富传奇色彩的《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情由感发,感由心生,是三月的桃花惹醉了诗人,还是诗人的神笔才情折服了桃花?

参差的桃树之上,繁密的桃花在阳光下显得越发美艳,阵阵花香袭来,浓浓淡淡,似聚还散。我弯腰捡起树下几瓣零落的桃花,不由得陡生惆怅,竟想起林黛玉的“葬花词”来。是啊,韶光易逝,转眼就是花落春残。但转念一想也就释然了,桃花的花期虽短暂,她留给人的美却是永恒的,何况桃花凋谢后,还有果实的生长,还有来年新的绽放呢!

走马洛阳

文/赵同胜

洛阳于我而言,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说熟悉,是因为二十年间,我曾两度造访洛阳,那古风新韵、老树新枝,让我对洛阳有了直观的感受。说陌生,在于我对洛阳并未做深入的了解,她深蕴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有一种神秘的色彩在其中,而我只略知皮毛。基于此,我很想找个机会再去洛阳,去领略她的博大精深,去感受她的现代气息。

二十多年前的1992年,我在郑州上大学,眼瞅着快要毕业了,有同学建议去洛阳看牡丹。说心里话,我对花花草草不感兴趣,即便牡丹倾国倾城,我依然毫不动心。不过,听学兄说,洛阳是中原通往西北的要塞,有很多好吃的,我的眼睛立马就放了光。我确信学兄是动了心思的,他捅到了我的软肋。

火车开得不快,到洛阳已是晚间,我们匆忙找了个旅馆住下,静等天亮一睹洛阳的芳容。

不怕大家笑话,我最早知道洛阳,不是因为她是几朝古都,也不是因为牡丹,而是因为印着“东方红”三个字的拖拉机。第一次看到时,我惊讶,中国一拖不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却在中原洛阳,便觉得洛阳不简单。

原本只是随大溜,可当走进牡丹园的时候,我麻木的神经还是被刺激到了。对牡丹的印象,之前一直停留在画作里,并未见过真容。眼前这一片片、一簇簇牡丹,冷不丁闯入视线,晃得我有些眼晕。

原以为牡丹是草本植物,却被告知是木本,虽不至于长成参天大树,生命力却极为顽强。那怒放的生命是对历史的张扬,动人心魄便有了足够的理由。我嘴上护着那份卑微的自尊,心早就被牡丹仙子俘获了。

匆匆一游,作为穷学生,虽没品尝到洛阳的名吃,倒也不虚此行,毕竟各花入各眼,我喜欢上了牡丹。

毕业二十年的同学聚会选在2013年早春,在郑州疯过后,大家异口同声提出要去洛阳,也正中了我的下怀。此行两大任务,一看二吃,看的自然是闻名遐迩的龙门石窟,吃的当然是正宗的洛阳水席。

真到了龙门,只见山河相依,美景映入眼帘,悬崖峭壁上的佛龛大小不一,佛像形态各异,让我喟叹古人的智慧和鬼斧神工。我是个“史盲”,不记也不研究历史,但那瞬间的震撼足以让我记住龙门,记住洛阳。

吃货终归是吃货。当水席出现在眼前时,我惊叹那独一无二的做法,汤菜合一,氤氲的香气诱惑着舌尖,勾引着味蕾,我早就迫不及待了。美味下肚的一刹那,我确认我的眼是眯成了一条缝的,那是享受的表情。每一道菜都有一个故事,那故事就是洛阳文化的一个个缩影。

走马洛阳,不过收获一点粗略的印象。坐在回程的车上,看着一座座高楼大厦,突然觉得,二十年,我已离了青春,而从远古走来的洛阳,更加显得勃发昂扬。

吃罢炖菜上水席

文/徐礼军

信阳菜馆这几年在洛阳生意红火,主要原因恐怕是其兼具南北风味,菜品实惠,适合大众消费。

信阳菜以炖菜最为有名,像腊肉炖萝卜、萝卜炖牛腩、土鸡炖板栗、旱鹅块、炖鸡杂、桶鲜鱼、鲫鱼炖豆腐等,都是信阳名菜。

我们几个信阳同事,还有几个老乡,经常聚在一起,品尝信阳菜。要是有谁发现哪儿新开了一家信阳菜馆,我们就马上集体去尝鲜,每次都会吃得快走不动了才肯罢休。

每次回信阳,我都要去南湾水库下面的美食一条街一饱口福,似乎不去那里就觉得此行少了什么。

有些在洛阳工作的老乡,还在南湾水库旁买了房,准备用来度假和日后养老。这自然是极好的,那山那水那洁净的空气,加上那诱人的信阳菜,确实很有吸引力,可惜我兜里缺银子啊!

童年生活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可想而知。爱人和儿子都不喜欢吃信阳菜,这我能理解,爱人是在北方长大的,自然更喜欢北方的饮食;儿子是在洛阳长大的,从小就接触快餐、西餐,对信阳菜也不感兴趣。

这么说,并不代表我抵制洛阳菜。实际上,我既爱大米饭,又爱浆面条;既爱信阳菜,又爱洛阳水席;既爱信阳的大米稀饭,又爱洛阳的各种汤。

说到浆面条,我不禁想起刚开始吃它时的情景,那时只觉得这东西难以下咽。后来,见家人和同事、朋友都吃得津津有味,一个个谈起浆面条都眉飞色舞,我便怀着冒死吃河豚的心态跟着吃,慢慢克服厌恶心理,谁知,竟渐渐喜欢上了。现在,隔一段时间不吃浆面条,还有些想得慌呢!

提起洛阳水席,我也有类似经历。起初,觉得这种汤汤水水、酸不拉几的饮食难登大雅之堂,后来了解到它竟是大唐宫廷御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且不管这是不是商家的炒作,至少我有了接触它、了解它的愿望,进而也喜欢上了它。

虽然水席还赶不上信阳菜和浆面条在我心中的地位,但我也能说出水席的一些道道儿来,能品出水席的优劣,知道洛阳城里哪家饭店水席做得好。

有一次,寇北辰老先生宴请文化界的朋友,地点在310国道附近的全福大酒店。那次吃的水席比较正宗,大家边吃边聊,讲了很多有关水席的典故和知识,让我大开眼界。

要说洛阳饮食,不能不提汤,汤文化真乃洛阳一大特色。有人说,即使洛阳所有的店铺都倒闭了,汤馆也不会关门,因为洛阳的汤客太多、太痴迷。他们可以一大早从城西跑到城东,为的是抢先喝到头锅汤;他们听说哪个县有好汤,不惜驱车数十公里去尝鲜。

如今,我这个“南方人”已加入喝汤的大军,能如数家珍般地说出全市有名的汤馆,也常与同事孙钦良兄结伴去喝汤。

要想适应并爱上一个城市,首先要尽快适应这个城市的饮食。我这个从鱼米之乡来的“南方人”,已经完全适应了洛阳的饮食文化。虽然它并没有把我养得膘肥体壮、红光满面,但它既能让我饱腹,又能给我带来文化知识和愉悦感,可谓给了我双重营养。

投辖留宾

文/黄磊

唐代诗人杜审言曾作:“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身在长安的杜审言,思念洛阳,遥想洛阳的朋友们这时在南桥应该玩得正尽兴,洛阳将军府里的朋友们应该欢乐得不愿散去。诗中“留宾”二字引用了西汉时期洛阳的一个典故。

“留宾”的主人公是河南(洛阳)太守陈遵。他豪饮好客,宴会时常取客人车辖投入井中,不愿客人离去。此井,即四眼井。

从此,陈遵投辖的热情好客之举成为美谈。杜甫也写下“甘从投辖饮,肯作致书邮”的诗句。祖孙两人同引一事,并不多见。

四眼井今天位于洛阳市老城区东南隅,始于西周,已有3000多年历史。西周时期,洛阳时称郏鄏,所以此井初名“郏鄏井”。西汉时期,在郏鄏井附近建立武库,武库是大型军工场和军备物资仓库,郏鄏井又称“武库井”。《史记》中记载,汉武帝曾说:“洛阳有武库、敖仓,天下冲厄,汉国之大都也。”东汉时期,随着武库用水量的不断增加,武库井也不断扩大,在大井口之上,盖一块四眼石板,能够同时容纳4个人打水,“四眼井”由此得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因交通建设需要,四眼井被覆盖。目前,四眼井正在修复。

“投辖留宾”,只是洛阳人好客的一个缩影。洛阳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一直以开放、包容、好客的姿态迎接五湖四海的宾朋。洛阳欢迎你,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仰望蓝天

文/段延青

此刻,无须预约,抬眼仰望,便可看见洛水上空的蓝天。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在镜头里还常常看到有绿树、红花、水岸、高楼作映衬,小鸟自空中掠过,站在岸边的芦苇枝头,将清清的洛水当成镜子,梳理着自己美丽的羽翅。在蓝天的俯视下,车水马龙从清丽的街道绵延穿梭,男女老幼怡然安居于这座千年古都。

遥想当年,隋炀帝立马于邙山之巅,远远望见巍峨的伊阙,扬鞭一指,之后便开筑了雄伟壮观的隋代洛阳城。那时洛阳的天空一定是纯净、辽阔的,视野所及让这位帝王一眼望见了数十里之外的“龙门”。

然而曾几何时,蓝天碧水成了我们的期盼和奢望。烟囱黑烟滚滚,河流面目全非,雾霾锁城……美丽的家园被摧残得灰头土脸。曾经伫立夕阳下的翠云峰,寻觅历史传说中洛阳八大景之一“邙山晚眺”的意趣,看到的却是一片灰色的雾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民的新期盼就是发展的新动力。植树造林、拆除燃烧锅炉、抑制扬尘、治理工业废气、整治水环境……一项项举措化为行动,我们的心头燃起了希望,踊跃为建设上清宫森林公园捐款,亲手在荒草丛生的洛河岸边植下一棵棵小树,只为了还原心中的蓝天与碧水。

如今,再到上清宫,微风拂过,绿海碧涛,光临此地的人们心神宁静,领略着一种仙风道骨。日暮时分,登高远望,古都沐浴在晚霞里,让人浮想联翩,思接千载。

河畔,当年亲手植下的小树也变得郁郁葱葱,葳蕤着充满诗意的洛浦秋风园。

城如画,画中城。蓝天映碧水,牡丹铺锦绣。嵩邙换新颜,洛城处处春。

徜徉在洛阳的蓝天下,走过古意盎然的老城,走过商贸繁荣的西工,走过工业发达的涧西,走过开阔畅达的洛龙,感受到洛阳城既拥有沧桑厚重的过去,又有开放包容的现在;既有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又有时尚和谐的现代元素。5000年的文明史、1500年的都城史,古老与现代,澎湃着这座城市的脉动。生于斯长于斯,那种浓浓的血脉亲情弥漫在我的心胸。

夜晚的天空,星月辉映,城中万家灯火,高楼邀月,顿生一份浪漫与豪迈。

美丽洛阳,魅力洛阳。多多仰望洛阳的蓝天吧!那里不是云霓无踪,它是一面镜子,映射出这座城市的风貌;那里不是悄然无声,它是无形的警钟,时时提醒人们守护它的澄澈清明。

仰望蓝天,让我们守护好这一方诗意栖居的家园。

浮光掠影看京都

文/太行清泉

—— 记录细节 留住温度 收藏美好

元月中旬的京都游,是我旅行生涯中,有史以来最为轻松省心的一次,我也做了回甩手掌柜。整个行程,从策划到实施,甚至包括所有的资费,完全都是由女儿阿冰一人承包。我只需带上情怀,尽情地去享受阿冰一对一的超星级服务即可。

初入岛国首选京都,完全源于我的古都情结。之前我对京都还是有些粗浅的了解,京都被视为日本精神的初始地 ,和日本文化的源点。当初,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时,都城的建造完全效仿了中国唐代的京师长安,是一座传统的市坊制都市,分左京和右京,左京称洛阳,右京称长安,而现在的京都正是在左京洛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曾久居河南,洛阳更是我多次探访之地 ,我经常想透过现有的历史文物遗存,在脑海中还原古都曾经的壮丽辉煌。在我以往的概念中,京都就是临摹版的神都洛阳,京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我对古洛阳的好奇和想象。

中日相隔的确只是一衣带水, 我和女儿从大连登机,飞机大约航行了约两个小时,就平稳地降落在了大海另一端的日本关西机场。从机场再搭乘一个小时的快速列车便到了京都。走出车站,城市的建筑已是华灯初上。虽然正值旅游淡季,广场上依旧人潮如织。平直观感觉,人群中有很多是衣着光鲜的国人身影。这座城市展现给我的第一个特写镜头,便是车站对面的那座矗立在一座大楼顶上的京都塔,目测塔高有百余米,塔身造型像一个中国传统的烛台,烛台上,一根巨大的蜡烛仿佛正在熊熊燃烧。由红、黄、白三色组成的灯光秀炫目而柔美,现代气息扑面而来。

第一次登陆这个熟悉的陌生国度,自然兴奋不已。随身携带的拉杆儿箱还没有放稳,我便忙着招呼阿冰快帮我用手机对着地标拍打卡照。拍完我忙接过阿冰递过来的手机,站在原地就开始认真地翻看、筛选。忽然耳边划过一串“叽里呱啦”的声音,虽然声音很轻柔,但还是把猝不及防的把我吓了一跳。我抬头一看,一位衣着朴素的中年女子,不知什么时候来到了我的身边,只见她微笑地注视着我。我不通域外语言,但通过对方的眼神能确定,她是在等待我的回应,我一时不知所措,只好把面部表情界面设定成微笑,尴尬地点点头。还好,我的代言人阿冰及时接过话茬,笑呵呵地用三言两语打发走了对方。看来在日期间,我的嘴和耳朵不会派上大用场了。阿冰告诉我说那女子是要帮我们拍个合影。经常走南闯北,见过大世面的我,对于陌生人的过分热情,有着很强的防范意识。深知其中的一些基本套路。望着对方离去的背影,我一边暗自佩服着阿冰的涉外能力,一边估摸着那女子服务收费的标准,以及折合成人民币的价码。

按照站前的指引标牌,我们找到了出租车的停靠处。一眼望去,所有的的士都是清一色的丰田轿车,而且每辆车的外表都是乌黑发亮,一尘不染。很快就有一辆的士停在了我们面前,车上下来的是一个看上去差不多有六十岁的干吧老头儿 ,见他面色红润、腰板挺直,虽然头发花白,但一丝不乱,而且有光泽;一身合体的蓝色西装,配着一条蓝白相间的斜纹领带, 脚上的黑皮鞋擦得也是倍儿亮 。这形象完全颠覆了我以往对的哥的刻板印象。他谦和地向我们打了个招呼后,便麻利地把我们的行李装进后备箱,然后又亲自分别为我和阿冰开好车门。最后自己才迅速地钻进驾驶室,驱车驶离。这一连贯的动作完成得非常专业、潇洒。我内心不禁赞叹:“真帅!” 同时,一个对人生的感悟也在脑海中闪过:一个人无论是到了多大年纪,还是无论做什么职业,都不应该放弃对美的追求,美是生活的最高层次,能为外部世界带来美的人,活得才算精彩。同时,也不容易遭到周围的人嫌弃。

阿冰的安排很到位,把我们下榻的地方,就选在了祗园的一处町家民宿。也算是个浪漫的设计,办完入住已是晚上八点钟了,我和古都的初逢,便在这迷人的夜色中开始。

我和阿冰在祗园稍显寒冷的街道上信步游走,古都风貌的画卷也随之徐徐展开。祗园是京都最具古韵风情的历史街区,老街两旁的房舍依旧保留着江户时期的町屋风格,大多为连体的二层木楼,一层皆是格子木门窗,二层屋檐以下,严严实实地挂满竹帘。仿佛是父女俩的专场,我和阿冰从百川边到花见小路,再到靠近鸭川的先斗町,边走边看。虽然也有许多暖帘低垂的居酒屋、料理亭和高级茶屋等还在营业,但静谧的街巷上很少看到行人。只有头顶上的一轮明月在几朵祥云的簇拥下,与我们如影相随。点亮在每家门前的暖黄色的花纸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油纸窗的黄晕散发出一丝丝暧昧的光芒。老街的夜色昏黄而朦胧。我们用心地品味着这里的深邃与幽情。一时产生了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感觉。如果不是街上随处可见的标识牌上打着补丁的汉字(日语)提醒,眼前的时空错位,让我恍如梦回大唐,置身于锦绣东都洛阳城。

来京都找寻遗失的洛阳,这让来自天朝的我五味杂陈。岛国对于先进文化的珍视与尊重是值得肯定的。就拿至今仍然延用汉字这事来说,他们的心态是成熟的。甚至现在京都的别名还叫洛阳,市内还有许多以洛阳命名的地方。文化是洞穿时空的利器。同样属于汉字文化圈的韩国和越南,不知出于何种心理,在国家还正处百废待兴之时,就着急忙慌地废除汉字,粗暴地割断历史文脉。特别是韩国,为了掩盖出身,居然在前些年把首都的名字汉城也抹去,改成了首尔。

由于频繁的战争和动乱,我们国内许多的历史文物和传统文化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真是令人痛惜,但值得庆幸的是,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春风浩荡,当代中国人又扬眉吐气地重新找回了自信,我坚信,树大根深的中华文化将会更加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为世界提供更加灿烂的优秀文化!想到此,天朝大国的优越感悠然升起,嘴里也情不自禁地哼出那支优美的旋律:"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隔,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走在一旁的阿冰赶忙制止我:"注意点,别那么夸张,咱两三天就回去。你这咋还表演起快闪了"。

京都很给面子,就在我们到来的当天,便结束了多日的阴雨湿冷天气,隆重开起了丽日蓝天的场景模式。第二天原本打算在祗园游览半天,但这里清丽脱俗的气质,和古雅大气的氛围,热情地挽留我们放慢走马观花的脚步,邀请我们多花点儿时间,好好地亲近一下,这里鲜活的市井烟火气息。青石铺砌的小路、木造的房舍、还有那色彩明快的日式和瓦屋面,。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和谐,浑然一体。岛国的干净闻名于世,而祗园的干净更是让人倍感清新舒朗。祗园的马路、街巷都很狭窄,但因为行人和车辆都很守规则,所以交通很顺畅。高出房顶的电线杆在空中织出的线缆蜘蛛网,也并不显得凌乱。

螺蛳里面做道场。京都人简直精打细算地把空间利用到了极致,巴掌大点儿的地方也不允许偷懒。沿町屋的外墙都设有一米多高的木篱,空调室外机和水、电丶气等各种仪表及管线都被木篱围在里面,里面未被填满的空间,主人都会见缝插针地种上各种花卉,摆上几块观赏石。虽然每家门口的地方都不大,而且其间还分布着一些大小不一的各种井盖,但门前还都会用花盒或花盆进行装点。有些甚至把门前的

半幅面积都打造成了微形的花石景观,看上去很有意境。

用过几次餐后,感觉这里餐馆的店面都很局促,桌椅不仅规格小,而且布置非常紧凑。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有效面积,店家竟然脑洞大开,通过摆放一些异形桌椅的方式,把一些零碎的边角空间进行拼凑整合,从而多挤出一两个可用的餐位。毫不夸张地讲,人们在里面用餐时,都不能有较大幅度的动作,特别提醒那些身材有些肥硕的食客,一定要多加小心。避免上演汤洒碗碎地的情景尴尬剧。

超脱的老城同样弥漫着选战的滚滚硝烟,安倍与其对手们竞选自民党总裁的海报,也是到处乱贴。记得在一条辟静的小巷里,我正在以海报为背景,投入地为阿冰拍照时,却没注意到身后有一位耐心等待路过此处的老人家。阿冰发现后,忙示意我赶快给人家让路,谁想这位戴着渔夫帽的大爷并没有急着走开,似乎是想继续欣赏我们父女互动的画面,还主动地和我们搭话。阿冰告诉我说,老人家要帮我俩拍张合影。

来回京都,父女俩总该有张合影吧。这次我爽快地答应了陌生人的要求。这位大爷还真够敬业,他耐心地为我们拍了好几张。拍毕,正当我准备让阿冰付费时,却只见老人友善地向我们笑了笑,满足地转身离开了。我猛然想起在站前广场遇上的那位衣着朴素的中年女子,心中不免有些惭愧。

很难想象,在京都见到的这些看上去普遍瘦小单薄而又温良恭谦的岛国民众,与当年那些侵华的虎狼之师有什么天然联系,也许人和禽兽的界限不是不可逾越。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为人随和包容,但我这被中华美食惯坏了的中国胃,却很挑剔,不好将就,西餐几乎不沾,日韩料理店也从未跨进过一步。为了安排好我的一日三餐,阿冰可算是费尽心机。因为她早已摸准了我的脉,所以便抓住我好面子的心里,有效地打出了一张文化牌,用来疏通我固执的胃口。在走进每家店用餐之前,她都会把这家店的掌故轶事,以及美食本身的渊源传说灌输给我,诱我欣然前往。愣是把每一次平淡无奇的充饥过程,都演绎成了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文化盛宴。洋食丶定食、天津饭和日式拉面等等,每餐都不重样,差不多是对日本料理进行了一次简单的抽样调查。其间父女俩还饶有兴致地对饮了两小瓶清酒。感觉最合口味的一餐,应该是在清水寺附近的一家小店里吃的那碗醇厚爽口的豚骨汤拉面。 阿冰说,这是一家人在祖屋里经营的非常有名的拉面馆,京都有很多这样家族式的老店,给咱端面的哪位清瘦帅气的大叔,就是本店的老板,今天的面也是他亲自做的。阿冰的话有多少可信度,我没有深究,但面的味道确实不一般,而且,从店面装饰的设计,到餐食用具的配置,都突显着浓郁的日式和风,墙壁上的两幅浮世绘,更是让陋室生辉。画中仕女们丰腴的身段和呆萌的表情,颇有几分大唐的风彩。

空间虽然狭小,却能让人感到很温馨。能用几十年或上百年的坚守,耐住寂寞,把一碗拉面做到极致,这种工匠精神,难能可贵,这也恰是我们当今社会所缺少的,值得尊敬和推崇。

作为一座收藏了日本1200年文化记忆的历史名都,京都有着太多值得探寻的地方。《源氏物语》的背景地、寓意深远的枯山水、花见小路上盛装出行的艺伎,还有一休哥的金阁寺,以及鸭川两岸迷人的风光,等等。三两天的浮光掠影,不过是管中窥豹。但仅此便足以俘获游人的心。

2019年3月于旅顺

好一朵洛阳红

文/梁凌

洛阳人只把牡丹称“花”。

春日里,当他们呼朋引伴,咋咋呼呼:“走,看花去!”定是去看牡丹花。桃李梅杏,樱花海棠,是花,但在本地人挑剔的眼里,都不能叫“花”,花即牡丹。花中最洛阳的,是洛阳红。

外地人首次来看花,下了高速公路,出了车站,没看见姚黄、魏紫、豆绿、赵粉这些传说里的名品,却一定能看到许多路边花。

那是一丛丛红到发紫的牡丹花,花梗硬,撑得起硕大的花盘;花梗长,挑得朵儿出绿踏翠。花瓣重重叠叠,一轮大过一轮,且一株能开数朵花。当许多花挤在一起,恰似落了一层紫云,抑或是上天不管不顾,“忽啦啦”倒下了一堆锦绣,一时间,秾芳乍破,香气扑鼻。它——就是洛阳红。

洛阳人见了面,会相互寒暄一下:“花开了。”“是啊,花开了,呵呵……”很自然地取代了平时的常用语:“喝汤了吗?”他们也用各种通信设施,向外地亲友隔空喊话:“牡丹花节开幕了,来看花。”作为一名老洛阳人,花节什么时候开,根本不用翻日历,只消看看街头的洛阳红就知道。

洛阳红开的时候,街心公园比平时更热闹。打太极拳的不看花,但选择了在花丛间起舞;晒太阳的坐在长椅上,在紫色里漂浮;遛鸟的,把鸟笼挂在树上,他自己,却看着花;画画的,支起画架,对着一朵朵花,把头摆来摆去,研究角度。走路人的步子是悠闲的,眉宇间有淡淡的喜气。即使有人不开心,对花叹息几声,叹息里也似乎渗进了几分奢侈华丽,在别人看来,有点儿装腔作势,有点儿附庸风雅。

虽然看花人多,什么性格的都有,路边也全是花,但折桃杏李的有,胆敢摘牡丹的,少。为什么呢,一是花太美,舍不得。二是那么大的花,摘了也不好带,包里装不下,手拿着,会被人嗤之以鼻:“切!”总之,你偷一朵牡丹,就如同江洋大盗。

三十多年来,我只捡得一朵洛阳红,不知是哪个不解事的孩子摘了又丢。我把它捡起来,又心疼又欣喜,挂在腰上,引来许多目光,十分尴尬,只得取下,真想写几个大字“此花非我摘”。想起苏轼的弟弟苏辙,在庭院里种了几棵牡丹,来年花开,他想供奉佛祖,却看来看去舍不得,最后拿山茶花替代了事。真正好花,谁也舍不得摘——美唤起了人性里的光辉。

洛阳红有个传说——武则天称帝后,大冬天传旨:“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齐放,独牡丹不遵。武则天大怒,命火烧之,并将烧焦的牡丹弃于洛阳沟壑中。谁知牡丹得洛阳水土滋润,不仅重生,还更加艳丽,人们欣赏此花傲骨,称其“洛阳红”“焦骨牡丹”。

这个传说至少告诉我们三个信息:古人讨厌女性称帝,洛阳土壤适合牡丹,洛阳红是草根族的花。的确,它在洛阳种植面积最大,是平民花。它开在大街上,让所有人免费看。对于舍不得花钱的人来说,幸亏有洛阳红。牡丹城也因洛阳红更名副其实。对于洛阳红来说,平凡即高贵,有傲骨,却不表现为傲气。作为一朵花,它把自己开到极致,努力过,值了。

仲春二月

文/寇玺

正月过去,天明显暖和起来,洛阳进入了仲春时节。

仲春指的是春季三个月里中间的一个月,也就是农历二月。这时的世界正处在一个万物生长的时期,玉兰花开、迎春飘香、柳吐新芽……大多数人们熟悉的花,都赶在这时竞相开放,沉寂了许久的大地,仿佛一瞬间被染上了缤纷色彩。

农历二月,迎来的第一个重要日子便是“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洛阳民间相传,武则天改唐为周,使得玉帝震怒,命令四海龙王不得向人间降雨,以示对武氏的惩罚。司职天河的龙王眼见人间江河湖海干涸,五谷不生,路断人稀,便偷降甘霖,最终被玉帝贬到红尘压在山下,并立碑书诗:“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若想重登灵霄阁,金豆开花方可归。”

为了报答龙王降雨的恩情,人们便在二月二这天,唱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以此帮助龙王重返天庭。山区的人则会唱祈雨的歌词:“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 最终,人们的行为感动了玉帝,他在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实际上,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抬头”的日子,也是在祈求春雨和丰收。

“二月二”在洛阳还有个特殊的含义。据《洛阳市志》载,古时候,这天也叫“花朝节”,武则天时兴起,到北宋最为隆重。那时洛阳城中就有不少人种植牡丹,在花朝节这天,人们结伴踏青,赏花春游。

对如今城市里的人来说,“二月二”理发的习俗保留至今。长辈们说,老洛阳有腊月二十七以后不再剃头之忌,到了“龙抬头”这天,刚过了一个多月,正适合理发。所以,不少人趁着“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讨吉利“剃龙头”。

今年农历二月初八,迎来了惊蛰节气。惊蛰在“九九”的第三天,“九九”过后,土地开冻,洛阳人的春耕就在这时开展起来。

念着“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春耕多一遍,秋后多一担”的农谚,人们忙活在田间。唐代诗人韦应物在《观田家》中写道:“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自惊蛰之日起,农民就没有几天清闲的日子了。

土地开冻,冬眠的蛇虫鼠蚁也被唤醒,除了忙春耕,民间还有些与除虫相关的习俗,如“打小人”。节气当天,人们手持艾草,以香味驱赶害虫。时间长了,这些害虫有了指代,也象征身边的“小人”,伴着传承与演变,如今,不顺心的人拍打纸偶,或是到庙里烧香拜佛,都有“打小人”之意。

在洛阳的一些郊县或山区,人们要在自家门槛、窗台上放一些用玉米面做的灯盏,里面放上食用油,插上灯芯点着。这样,晚上蝎子就不敢出来蜇人了,第二天,这些面食还能供人食用。

那边农民忙着春耕,这边我们也来了任务。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五,是洛阳人上坟扫墓的日子。洛阳的上坟习俗是一年两次,一次在清明节前,俗称“上春坟”;一次在中元节至中秋节之间,叫“上秋坟”。

小时候,我常随家人到邙山上坟,记得亲戚们都带着各色凉菜、烙馍做供食,香、纸元宝、白纸条和鞭炮也是必不可少的。到了坟上,家长们忙着摆供品、往坟头树枝上挂白纸条,孩子们也帮忙挂。两指宽的长纸条挂满坟头树枝,白花花随风飘着,代表这里已经有后人上过坟了。坟顶也要压上一块纸,代表“褥子”,再添些新土,点燃鞭炮,全家磕头祭祖。上坟往往要全族出动,人数的多寡,代表的可是家族人丁兴旺的程度呢!

忙碌着,忙碌着,感觉白天越来越长了,看看日历,农历二月中的第二个节气——春分就到了。

在洛阳,春分又被称为“日夜分”。据《春秋繁露》中记载:“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到了这天,太阳的位置在赤道正上方,昼夜时间相差不多,春分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

华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这时的土地含着暖气,春苗返青,得抓紧往地里浇水施肥啦!

农忙的日子,少不了与农事有关的习俗。民间流行在对开红纸或黄纸上印全年农历节气和农夫耕田画面,叫“春牛图”。那些能说会道的人拿着春牛图到各家各户串门,根据看到的事物说些和春耕有关的吉祥话,语句押韵动听,一直说到主人乐得给钱为止,俗称“说春”。

“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春分也是植树造林的好时节,古诗有“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之句。在这火热的农忙之时,万物生长之际,可别误了大好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