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百科
贵客网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

2022/12/07好文章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精选12篇)

窗前明月光

文/嗜苦斋主

多长时间没有注意到月光了呢?

小时候,夜里在麦场里野跑,跑累了,蹲在麦场上歇息,一抬头就能见到月亮。老人说月亮上有棵桂花树,树底下有个老人在纺线。记得奶奶还指给我看,圆盘似的月亮上真有一团黑影,经奶奶这样一说,还真像。桂花树,老人,纺车,一个小小的月亮里能装下真么多东西,我不禁有些惊讶。天一擦黑,就盼着月亮爬上来,认真地看,把眼睛看得模糊不清,只看到圆圆的月盘。多长时间没有注意月亮了呢,不清楚。夜里酷热难耐,静躺在床上,一丝困意都没有,眯着眼,眼前模糊着一点亮光。睁开眼,书桌上镀了一层银白,上面堆的书也闪着微弱的亮光,书页上的字迹一点一点的,朦胧着看不清楚。这光柱从竹窗帘的缝隙里泻进来——是月光。我竟有些激动,起身穿上衣服,在书桌前站了良久。推开门,月光潲进阳台,那一朵艳红美人蕉在月光下像极国画上身着红衣的美人。

月亮在古人的诗中每每出现,一直是诗人常写不衰的,像李白的《静夜思》,这样极其简单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贾平凹的《古炉·后记》里在讲到写作的风格与技巧的时候,也曾提到这首诗,不妨引在这里,或有所悟。

“比如李白吧,那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简直是太白话么,太简单了么,但让自己去写,打死就是写不出来。最容易的其实是最难的,最朴素的其实是最豪华的。什么叫写活了逼真了才能活,逼真就得写实,写实就是写日常,写伦理,脚蹬地才能跃起,任何现代主义的艺术都是建立在扎实的写实功力之上的。”

月光的某些品性像极了菊、莲,莲出淤泥不染尘,菊开秋日不夺艳,月显于夜安无争。也便像极李白这首诗,简单平淡却又意味深长,就像一杯茉莉花茶,味淡而隽,饮后余味悠长。我有一友,斋号曰“饮月轩”,友人起斋号的缘由我不甚清楚,想必也有我提到的这层意思在里面。

每年八月十五仲中秋节,人人回家团聚,旧时乡里把中秋节也叫“团圆节”。这天家家团聚,吃月饼,吃蟹,赏月。《红楼梦》里就有两处写到中秋节,一处在第十一回,一处在第七十五、七十六两回。其中,第七十五、七十六两回中详写了中秋节。这里可以看到清朝时期,人们对中秋节的重视。互送月饼、登楼拜月、大开夜宴、赏月听笛……场面很是壮观。但这一次是以乐景写哀情,秋爽斋结了海棠社,藕香榭题了菊花诗,遍观各处,还是一派繁华胜景。这是乐景。而此时抄检大观园刚刚过去,园里已是一片秋叶飘零的萧杀。这个中秋节本是贾母众人强打着精神来过的。不妨细看一下文本,“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默然相赏。”这是小说里以乐景写哀情的典型例子。我曾想过,为什么中国古人要把八月十五定为团圆节呢?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分四季,每季又有孟、仲、季三分,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此时节便有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树木凋零,大雁南飞种种。在古人写秋的诗词文章中十有八九带有哀伤幽怨的色调,仲秋时节天气开始转凉,人浮动的心也渐渐静下来,变得敏感易动,开始静想一些事情。加上北方天气肃杀,整个世界的色调也由漾着活力的红绿变为拢满哀伤的灰黄,所以人在这样的时节里心是极易被触动的,感伤的悲秋诗词文章也就应运而生。在这个极易感伤的时节把全家人聚在一处,吃月饼,喝酒,吃蟹,酒不醉人人自醉,也就分外珍惜团聚的日子。过中秋节,一家人表面上面带欢欣,可各自心里揣着感伤。家里老人守着家,孩子外出打拼,一年的时间也就端午、中秋、大年能回家待个半晌,团聚就成了伤感,伤感中才多了些铭记。人的确是要记住一些东西的,同时又不得不忘掉一些东西。真佩服把团圆节定在八月十五的人,能让人在团聚的时候珍惜,在离别的时候泪流,把人与人之间的情揉搓得像那溶溶月色了。

小时候,跟爷爷奶奶住在一块。老人觉少,常常至夜半方息。躺在床上,爷爷奶奶嘴里常嚼些陈蓖麻烂谷子或是张家长李家短。我也爱听这些,常眨巴着眼睛,看透过窗户泻进来的月光。月光从窗帘一角潲进来,爷爷挂在床头上的铜烟锅锈上了月色,显出朴拙古色,莹莹的。那些故事里也就镀上了一层这样的旧色,现在回想起那些旧故事还能咂摸出味道来。

关于月光,还有一些零散的记忆。为学书法,曾去过“漏月轩”,“漏月轩”是郭连贻老师的居所,旧时居所年久失修,房顶洞开,月光泻下,郭老却以此为乐,为居所命名为“漏月轩”。郭老幼年失怙,备尝生活艰辛,自临北碑,后学康南海。轩名和老师的悉心教导给了莫大的鼓励。

醒来时,窗前仍朦胧着亮光。天蒙蒙亮时我昏昏睡去,却不知月光早已换作了晨光。拉起窗帘,天已大亮。

中秋节的思念

文/刘国文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到节日,便会思念故去的亲人。特别是团圆的日子,对亲人那种浓浓的思念,就会萦绕心头,久久不去。

那年中秋节,我和爱人、儿子一起回老家,陪父亲过中秋。刚进村,就看到父亲坐在胡同口的大石头上痴痴地向村头张望。看到我们,父亲那因患脑血栓而有些呆痴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父亲趔趔趄趄地随我们走回家,嘴角一直抿着。看着父亲的样子,我的心有些痛。自从母亲去世后,父亲一直和二弟一起生活。有时,我会把他接到县城住上一段时间。很快他就要求回家。在父亲的意识里,乡下的老屋才是他真正的家。

到了二弟家,我找出父亲的剃须刀,为父亲刮去胡须。这是我每次回家的必修课,因为父亲无论胡须多长,都不让二弟刮,非得等到我回家。然后,我就和妻子开始忙活中午饭。父亲拿个凳子静静地坐在一边,看我们忙活,不时说一些我们听不懂的话。看我们听不懂,他就急着再说一遍。他一急,我们更听不懂了。我知道,父亲是太寂寞了。平时,二弟一家要去地里干活,收工后还要做饭、洗衣。而家里喂养的鸡、鸭、狗都张着嘴眼巴巴地等食吃。二弟没有时间陪父亲说话。

于是,我让妻子准备午饭,自己拿个凳子坐在父亲身边聊天。我对父亲说,当年您在县城上班,一到星期就把我接到厂里,买上一份红烧肉或是炒鸡蛋,看着我狼吞虎咽地吃下去,自己满足地在一边儿就着咸菜吃馒头;我对父亲说,那年我上高中,骑着同学的自行车去工厂里找你。半路上自行车前叉子折断了,我推着自行车走到你的工厂。见到你,我像见到了救星似的哭了。你一边安慰我一边找人把自行车修好;我对父亲说,那年我上中专,你送我去车站。等车的时候,你买了一碗香喷喷的馄饨让我吃,自己却在一边看着我吃,一脸的笑意。

我慢慢地说,父亲静静地听。父亲毫无表情的脸上忽然现出了慈祥,伸出粗糙的手在我的头上抚摸。我知道,父亲听懂了我的话。中午,全家人又像往年那样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那天,父亲非常高兴,还喝了两盅白酒。吃过午饭,父亲满面红光,一脸的幸福。

半个月后,父亲因脑血栓并发症走了。那个中秋节成了我们全家最后一个团圆节。从此,我们兄弟三人天各一方过着各自的中秋,品味着各自的寂寞。年年中秋,今又中秋。我愿化作飞舞的蝴蝶,穿过柔柔的月色,飞到亲人身边!

难忘那年中秋节

文/马阿林

中秋节是个美好的节日,天空中高悬的明月,清澈的月光给人以温馨、团圆的美好感受。

又是一年中秋,你看那商店柜台上醒目的地方,摆满了各种精美包装的月饼礼盒,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让人感觉到浓厚的节日氛围。望着这一情景,不禁使我回想起43年前那个久久不能忘怀的中秋之夜。

那是1976年的9月5日,中秋节前夜。那天,在煤球店里忙碌了一天的我,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了位于公园山17号的家中。家中只有我一人,父亲因为防震抗灾在单位里值班,母亲带着弟弟去了东门姐姐家。我一人胡乱地吃了一口晚饭,就躺在床上看起了书。家里虽然不是书香世家,但我自小就喜欢看书,家里没书怎么办?就到处找书看,所以那时的我想看书,都是找别人或者是去图书馆里借。那天白天刚好向别人借了一部书,答应明天还。连夜就看了起来。这一看不要紧,竟一口气看完了两本厚厚的书,直至凌晨3时才睡。因为家住在半山腰,夜里蚊子多,又没有蚊帐,于是我便点了盘蚊香放在床架上就睡着了。迷糊中,只觉得耳边发热,睁眼一看,原来是蚊香燃着了枕头,又燃着了床上垫的草席和床板,那火就像冬天里的火盘一样火红火红,一闪一闪的。惊醒之后的我,赶紧起床,端水浇灭了火。

第二天,是中秋节。一夜没睡好的我,准备上街买只月饼当早饭。可是那会儿有钱却买不到月饼,因为买月饼要票。由于母亲不在家,我又不知道买月饼的票放在哪里。那天,连我自己也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真的很想吃一块月饼。可是,营业员任你如何协商也没有用,没有票就是不肯卖你。现在的年轻人也许不会理解当年计划经济是怎么一回事,那时候买什么东西都是要票的,定人定量定点定时供应。我记得有粮票、食油票、肉票、豆制品券及备用券,还有布票、煤球票、烟票、自行车票、手表票等。我家里至今还有一些粮票和布票呢。在那个年代,物资匮乏、商品短缺,各种物品虽然都是凭票供应,但是还要排很长很长的队,有时还得起个大早去排队,特别是冬天,排队的滋味真不好受,冷得人直跺脚。

中秋佳节,古往今来都是合家团圆的日子。可是,那年的中秋之夜,我却一个人坐在屋外半山腰的山坡上,面对一轮皎洁明亮的圆月,想想家中只有自己一个人,以及早上想吃块月饼都未能如愿,顿时觉得特别的沮丧。那是我一生中度过的唯一一个非常沮丧的中秋节。

如今,商店里丰富的商品应有尽有,我们再也不用凭票去购买什么东西了,再也不需要起早去排队购物了,让我们张开双臂,热情地去拥抱未来每一个中秋节吧。

搁笔中秋节

说来很惭愧,真正的吃月饼和赏月着实还没有实现过。以前的时日,大都是在外面,或许真的没有歆享陌生弯月的福分。就像今晚,仍旧在床铺的前案深读。以前是很惮怕聒噪的,尤其是写随想。然而现今竟习惯了听歌,而且音量该过了四周,屋外万籁俱寂。耳机内仍旧是蔡琴的“雨后花”(ape)……

我有一个朋友,大抵连我也搞不清楚关系,以前寒暄、聊天时面带笑容,完全不会掩饰。前几天碰面了,倏忽间就显得拘谨了,空气也僵闷的狼籍弥漫,雍容不再。我是很擅于把朋友的关系弄僵,然后,又会无所适从。看过网上有个关于“平时朋友”的论坛,有人跟帖说“朋友是用来消遣琐碎的时间的”随后又跟了“但愿一直可以这样”。假若这般的定义“朋友”,我的知己就微之又微了。

我在以前的很大一段时日,总迷恋说“bonjuor”(法语“你好”的意思。曾经学过一段时间的法语。)但是,热度过后冷淡便会袭拢而来……尔后我才知道,当你见到外国人你会豁达的来句“同志:你吃了么?”。估计大多的人都会抓狂的。

就在刚刚下过雨的今天,我没有想过月亮会如此的圆亮。吃罢饭回寝室的路上,看见了许多庆祝的“莘莘学子”,有的甚至还带来了啤酒。父母每天都是高三的生活。我一直以没有时间的理由推脱着没有回家过中秋节,就在此刻,弟弟带着父母的慰问接着短讯已经传了过来。我一直对身边的朋友劝慰“要是想家了,就会家看看罢!”弟弟今年才10岁,发个短讯至少5、6分钟,母亲眼神不是很好使,通常就是弟弟念母亲听。接电话母亲是很谨慎的再加上眼睛近视,电话总得响十几秒,而我的电话,母亲是毫无犹豫的……

今晚照旧是寒冷的。吃过室友王皓天带来的一盒月饼,吃罢就卧了床。窗外的月光撒了一地的霜尘。

中秋节

文/薛睿颖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

晚上,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爷爷家,爷爷奶奶很热情地欢迎了我们。叔叔和姑姑两家人也一起来了,大家在一起共度佳节。为迎接大家,爷爷奶奶做了很丰盛的饭菜。大家一边说说笑笑,一边品尝着丰盛的团圆饭,大人们少不了喝酒,我们小孩便以饮料代替酒,互相祝福,浓浓的亲情在饭桌上互相传递,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

吃月饼也是中秋节的一大习俗。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发动农民起义时,用月饼作为秘密传递通知的手段,约定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起义,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来人们以中秋节吃月饼来纪念起义军的胜利。现在,月饼已演变成合家团聚的象征。于是,吃过晚饭后,我们每人手里拿一块月饼,到楼下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月到中秋分外明”,是的,今晚的月亮特别明亮。一轮圆月像一个银色的玉盘高高地挂在天空中,皎洁的月光,像水似地泻向大地,照亮了整个院子。天空中云很淡,风很轻,月光很美,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难忘的中秋节

文/陈俊安

今年的中秋节过得最特别、最难忘。因为今年的中秋节,我和老师、同学在微信里进行了对诗活动。

吃早饭时,妈妈对我说:“你准备一下,晚上九点老师在班级微信群里举行对诗活动,描写月亮的,老师一句,你们一句,如果对得好,老师有红包奖励。”听到这个消息,我既高兴又担心,马上向姐姐借来唐诗三百首,找关于描写月亮的古诗,还不放心,又上网查了有关描写月亮的诗,经过几个小时的准备,找到了很多描写月亮的古诗,万事俱备,就等“对诗活动”开始了。

晚上九点,人到齐了,活动正式开始,老师出:“明月几时有。”我答:“把酒问青天。”虽然我一下子就想到了答案,可由于输入慢,答出来已经排第五名了,老师又出,“小时不识月”,我答“呼作白玉盘”,又因为输入太慢,这次竟然排到了20名以后了,又对了几首,还是排在后面,这怎么行呢?像这样,永远抢不到第一。怎样才能抢到第一呢?我想起老师平时对我们说的,“遇事要沉着冷静,才能想出好办法从容应对。”我冷静下来,想到一个好办法:既然我输入汉字的速度慢,为什么不用语音答呢。这时,老师又出“月落乌啼霜满天”,我马上就答出了“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次我终于第一了。看来,这个办法非常有效,就用这个办法。这时老师又出“峨眉山月半轮秋”,我答“影入平羌江水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陪我度过了一个特殊、难忘、愉快的中秋节。

对诗活动结束了,我们又抢了红包、唱歌……一直玩到很晚。今年的中秋节真有意义啊!

冷落清秋节

文/隆如

七月,六十四岁的母亲逝世,出殡的那天小雨,一路上紫薇花开得细碎、凄清,就像彼时我的心情。

母亲走得安稳,意识清醒,身无病苦,遗憾的是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叮嘱,但是我想她一定希望父亲和我平平安安,希望我们这个家团团圆圆。只可惜,生老病死这条路是人人都要去走的一条不归路,只有早到和迟到,从来没有人因故而缺席。

说起团圆,眼下就是中秋节,我不知道没有妈妈的中秋节,是不是一个完美的中秋节,不知道妈妈不在的中秋节,月亮的光辉会不会从温和变为清冷,桂花馥郁的香气,会不会勾起我的万般愁绪?我想,是清冷的,是残碎的,是一个万千滋味在心头的中秋节!

这个秋天是我人生真正意义上的悲秋,失去亲人的伤痛,只有亲历的人才能体会。当殡仪队吹奏《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曲子时,我止不住放声恸哭。“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是的,从此我就是一个没有妈妈的孩子,以后的每一个春夏秋冬,每一个中秋节,再也没有妈妈陪我一起相依度过。

我在母亲的坟前献上一束秋菊,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送花给母亲,送花给一个伟大的女人,是她用心血哺育了我三十一年,三十一年的光阴,于我是流水匆匆,对母亲来讲是日夜焦心,含辛茹苦的。金黄的菊花,被雨水打湿,它们的眼中仿佛也噙满泪水。离离荒野,秋蛩声声,每一声都是叹息,每一声都是不舍,从此阴阳两相隔,叫一声妈妈,应答我的是斜风细雨和衰柳残杨。

依然记得,母亲踮着脚去村口小店买月饼的身影,幼年家境贫寒,但是每年的八月半前夕,母亲总要买一些月饼回来过节。中秋夜,皓月盈空,金风送爽,小小的天井当中,一张小条桌上,摆放了拜月的供品,一家人团团围坐,我依偎在母亲的怀中,一边吃着月饼,一边追问月亮里到底有没有嫦娥和玉兔,有没有一棵永远青翠永远不倒的桂花树。

永远,是一个叫人心酸的词,在这滚滚的红尘中就没有永远的事情,包括爱情,友情,亲情,健康,财产,一切的一切都将散灭。爱别离,人生八苦之一,在失去母亲的那一刻,我深有体会。就像不死的桂花树永远生长在神话故事中,对母亲的爱和感恩,也将永远在我心中,哪怕失去一切,哪怕终有离别。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秋的悲切,秋的惆怅,不会因为一轮圆月而消解,在离人的心上,哪忍看那花好月圆,哪忍看那渐次点亮的万家灯火。月亮越圆,离人的心越痛。月常圆,花常开,而夫妻分散,母子别离,圆月也会失去光明,鲜花也会变得憔悴。母亲不在了,此生,我再也无法拥有一个圆满的中秋节。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是残疾人,没有为我缝过一针一线,但是她爱我的心和天下所有的慈母一样。她也曾顶风冒雨,迈着蹒跚的步子,到学校为我送伞;她也曾起早贪黑,弓着羸弱的腰身,为我洗衣做饭;她也曾对我说“人穷,志不能短”,她深深地宝贝着她的孩子,就像一柄风雨中的荷叶,紧紧护卫着身下的荷花,希望它鲜艳,企盼它安好。

清秋,庭前一缸荷花日益残败,有一朵小莲蓬,在荷叶的庇护下,结出了饱满的莲子,在它的身后是一片冷落、萧瑟、老去、离去的苍凉底色。

中秋节

文/武东英

吃过晚饭,天渐渐暗了下来,我们一家六口坐在阳台上又说又笑。忽然,爷爷大声地说:“月亮升起来了!”我抬头向爷爷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正东边一片明亮,一个又大又圆的明月慢慢地从天那边升起来了。我问爷爷:“爷爷,今晚的月亮怎么又大又圆呢?”爷爷说:“好孙子,今天是中秋节,是我们全家团圆的日子,月儿当然那么大那么圆啦!”接着,爷爷给我们讲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听着听着,我望着圆月发呆了。这时,爸爸抬来切好的大月饼。还有花生、栗子、苹果、桔子……爸爸把月饼分给我们。我们一家人吃着又香又甜的大月饼和水果。

梦里,我坐在月亮上和嫦娥姐姐说笑呢!

中秋节

文/娄黎琪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是继春节后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处于整个秋季的中间,所以叫中秋。中秋节又叫仲秋节,代表着团圆。

中秋节有个习俗,就是每当中秋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吃月饼,送月饼。在外的亲人都会回到家乡,以求团圆。而这天的月亮也是一年中最圆的。到了晚上月亮升起的时候,人们会在院子中央的桌子上放些月饼、板栗、核桃等,朝着月亮的方向拜月。之后大人们赏月、聊天,小孩们戏耍、打闹。

今年中秋前,妈妈买了几盒月饼和一些礼品送给了爷爷奶奶和亲朋好友,互祝中秋快乐。

中秋节到了,每家都喜气洋洋的。街道上,汽车行人川流不息。可热闹啦!

晚上,妈妈准备了花生、毛豆、板栗、核桃、橘子、梨和月饼。全家人一边吃月饼和水果,一边赏月。真是开心幸福极了!

那年中秋节

文/文竹

记得,那还是十几年前的一个中秋节。

妻姨表弟阴历八月十六要在老家应县结婚。新婚夫妻俩在太钢的一个采矿厂工作,地处忻州代县峨口镇的富含高等级铁矿石的山角下。这里有条铁路通往北京和太原。

十五那天清晨,提前从大同出发参加婚礼的我们,突然接到她姨家的邀请,要我们夫妻履行一项特别的任务,去代县峨口接亲,并知道亲家那边已准备好两辆汽车。我们只需坐车提前赶到目的地即可。但我们夫妻知道,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啊!

中秋节是人们合家团圆的日子,加上当时交通不很发达,要买一张车票真是难上加难。

好不容易托人搞到两张到砂河镇的长途汽车票。我们硬是从返乡人的大包小包和人丛中挤进车尾的两个座位上。汽车在崇山峻岭、坎坷不平的山路上缓缓前行。我们被健壮的农工们挤得像“苗条的黄爪”似的一起一落在人群中。遇到颠簸时头能撞到汽车的顶蓬上。车上弥漫着果香、月饼、劣质烟草、汗臭的混合味道。车上农工们用异样的眼光不时地扫视着我们---我们两个穿着体面的城市干部模样的中青年人。

汽车在山中蜿蜒行进。车上人默默地各思其想。我也构想着这趟不寻常的旅行。

十一时左右,在砂河镇下车后,立刻赶到当时名曰“五台山火车站”问询购买去峨口的火车票。得知火车下午三点开前一小时才卖的讯息后,我们准备离站进镇吃点饭。此时,站上仅有五六个青年人在玩扑克打发时光,也像是等火车的样子。不知他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在这个合家团圆的日子。

砂河镇是个比较繁华的小地方。它因附近山里有稀有金属等矿藏,又紧傍铁路,人们生活比较富余。街面饭店一个紧挨一个。一路问去,今天没几个开的。正略带失望地问到最后一家时,店主人见我们这个时节过来吃饭,既诧异又同情。“和我们家一块吃吧。今天是中秋节呢!”。饥肠辘辘的我们没作任何推辞,坐下和他家一块过了个非同寻常的节日。饭后我们象征性地留给他们一点钱,作为友情的回报。

离开车时刻还有一段时间。于是,我俩在火车站附近闲逛起来。一会儿,漫步在公路旁;一会儿,追逐到田野里。尽管旷野迷蒙,行人稀少,但穿着入时的一男一女,还是十分惹眼。秋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也烤着我们。走进玉米、高粱地看收成时,我猛然想起电影《红高粱》中的情境。“我们极像偷情的男女,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和特殊的地点。”我和妻子都领悟出了这个的意思。“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有情更添情”。我们互相挽挎着,漫步中带着些许羞涩,些许骄傲,和些许感慨 ……

下午三点许,火车开来了。这个站上车的也就不到十个人。车上也没有多少旅客,车厢里空荡荡的,座位上到处是煤粉面。这是晋煤外运中对此车的光顾。我们找了较干净的座位并垫了张报纸坐了下来,隔窗欣赏沿途的风光。铁路两旁全是金灿灿的向日葵。一片片整齐地绽放笑容的脸,目送列车和我们前行。

大约四十分钟后,火车途停峨口镇。表弟早就在站台上迎候我们了。他戴着眼镜,文质彬彬,是北京科大毕业后分配到太钢的。由于学的是采矿专业,便又安排在这个小镇的采矿分厂担任技术工作。在采矿厂的接送车上,他兴致勃勃地介绍分厂的概况、主要矿产和生产流程。放眼望去,山角下,几十辆重载汽车轰隆隆地拉着铁矿石前往铁路货场,然后通过铁路送往太钢。

晚上,亲家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接风晚饭。亲家住在一个整洁的生活区内,紧傍山边的楼房。从楼房窗户向山上望去,影影绰绰的,貌似幽绿的灌木和草丛。也像我们那里的山,秃秃的不很美丽,但下面蕴藏着闪光的矿产,是内秀的山脉。

是夜,极想亲眼目睹“外地的月亮”。但,高山拦住了我们的视线。我想那湛蓝深邃的天空,一定有个冰洁般的玉盘挂在天上。我默默地祈祷,让她的玉容穿透一切障碍闪亮在我们的心房,照亮思乡、思情人的心房 ……

身在异乡为寄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亲不亲,故乡明。月,永远是故乡的好啊!在异乡的新房,在思月的恋潮中,我渐渐进入梦乡……

每年中秋,我都会忆起那年中秋的浪漫之旅。今年更甚,于是写文记之。

不惑中秋话疑惑

文/林海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

面对人生的第四十二个中秋节,确实让人伤感了一番,似乎一切都来去匆匆,转眼间,也就步入不惑有余了。回首往事,人生的许多快乐与伤感,愉悦与忧愁,如电影般,历历在目。

童年时代,对四季的概念比较模糊。只知道春天是暖和的,夏天是炎热的,秋天是凉爽的,冬天是寒冷的。随着岁月的流淌,人渐渐地长大,慢慢地我爱上了春天的鸟语花香;爱上了夏天在水池里的嬉欢,冰淇淋的刺激;爱上了冬天堆雪人、打雪仗、看雪景……

唯独秋天,总是让我觉得枯燥无味。尤其是快到中秋节的季节,整天只看到叶子发枯发黄并一片片地凋落。无聊之余,总觉得莫名地增添了几丝忧愁。

“年怕中秋,月怕十五”这一句民间流传的精典之语,真是哲理十分。它的意思:一年到过了中秋节,这一年时光很快就要过去了。中秋节于是成了一年的分界点,那么每月的十五,也同样是很重要的日子,是每个月的分界点,过完了十五后,这个月的日子慢慢地减少,时间的压力越来越重。

一月前,还是到处一片金黄,硕果累累。在一场紧张的收割之后,转眼间一切都褪了颜色,一望无垠的土地苍黄地裸露着。涟河岸边的树丛也在开始凋落,枯黄的树叶随着阵阵微风悄然地飘落下来,铺洒在潮湿的土地上。墙角下铺满昏黄无泽的杨树叶子,街道也变得冷清了。

今年中秋节,人迹很是稀少。大概是中秋节到了,天气凉了,年老的人都不愿意走出门,而年轻的人都到外地寻找生计去了。或许,当今的人们,一切都在为生活而奔波,为生存而劳累,久而久之就慢慢淡忘了这个喜庆而团圆的节日吧。

一阵秋风吹来,大杨树上摇摇欲坠的黄叶发出凄凉的音响;房檐上,枯黄的狗尾巴草簌簌抖着,飘下一股股灰尘。这凋落的景象,常使人怀念刚刚逝去的夏天——炽热的太阳,温暖的雨水,和那遮挡碧空的绿荫。我独自一人沿着这条通往远处的小道,漫无目的的走着,整个世界仿佛都沉浸在这种萧瑟的节拍中,烘托着这个沉默无语的时局,和置身在这孤寂无援的尘世中!

入夜,皓月当空。月光从天宇倾泻而下,大地安详地施展着自己的筋骨,透窗而入的远山圣洁脱尘,屋外叮咚低吟的涟水遍体流银,窗台镀了一层银白…… 有着几丝凉爽的秋风携着一缕清柔的月光透过窗子,照在发端,似乎把头发都染了色一般,闪着些许的银白。一只夜啼的鸟躲在树丛中不知疲倦地鸣叫着,不知道它是为了劳累的辛苦?在伤心痛哭?是为了名利的虚荣?在舍身苦斗?还是在为了未来尘世的美好和丑恶?在拼命呐喊?更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否有人能理解它的快乐与忧伤?!

今夜,心总是不能平静,在澎湃着,翻腾着,不知道心情该怎么表达。月,英貌依然,那样的皎洁,使我不曾想过她会改变。静谧的月,悄悄地铺满了阳台,又柔柔的反射在摆满月饼的茶几,静静地落在那杯还溢着家乡谷雨前茶清香的茶杯里。

我站起身,轻轻地端起茶杯,翘首仰望着天空,注视着洁白无瑕的圆月。古人有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晚,我却只能高举着茶杯,和明月一起来品尝着那一点点孤寂的苦涩,和明月一起来品尝那一圈圈清凉的惆怅。

陪母亲过节

文/唐吉虎

中秋节又快到了,在外面过了这么多年的节,还是儿时的中秋节最令我念念不忘。

小时候过中秋节,在我家是大事,提前两天就能享受到节日的快乐,因为八月十三是母亲的生日,生日过完就是中秋节,所以每年一到八月十五,家里总会比别人家要热闹一些,也是父母最高兴的日子。

父亲会在母亲生日这天一大早去街上称两斤猪肉回来,吃过早饭后就会杀一只鸭子,中午的时候做血酱鸭。如果没有鸭子,父亲就会捉一只鸡来杀。在那个年代,鸡、鸭、猪肉算是难得吃上的好菜,贪吃的我自然是盼望这一天早早到来。这一天,热闹气氛不亚于过年。

而每年这个时候,家里也不缺月饼。两元钱的花生馅月饼,出嫁了的二姐会送来。后来,四哥他们结婚了,自然也会买来月饼。母亲生日这天,吃过饭,父亲会切一块月饼,对大家说,提前过中秋节。不过我却是不喜欢吃,因为馅料里糖太多,有点腻人。我还是喜欢吃血酱鸭与鸡肉。母亲有时就笑我好像几年没吃过肉一样,这么贪吃。实际上如果不碰上节日,一个月还真难得吃上几回肉。母亲说完,也会怜惜地看看我,眼中的喜悦依然掩盖不了她那丝丝的无奈,夹菜时就只夹些茄子与辣椒。虽然这样,母亲在和姐姐收拾桌子的时候,还是不忘记问姐姐“有没有饭吃,缺粮食不”,然后就是一番教诲,要努力干活,农村里能拼的就是一把力气了。

晚饭吃完,父母亲会坐在屋檐下纳凉,而我在禾场里看着天空的繁星与月亮,月亮中间有团阴影,我跑回去问母亲,月亮中间的阴影是什么?母亲不知道有嫦娥,她告诉我,那是一个老人坐在树下打草鞋。我看着也确实像,便深信了母亲的话。多年以后,我才知道天上有嫦娥的传说,但我仍然坚信母亲的那个答案更加准确一些。

我结婚之后,老屋空了起来,父母亲两个人住在老屋里。母亲过生日,姐姐接去她家过了一次节,回来之后母亲说以后还是在家过节,哪里都不去了。我知道母亲最喜欢在老屋过,虽然做饭菜有点累,但一家人却可以借这个机会团聚。

父亲去世后,母亲对中秋节却是有点不喜欢了。姐姐送来月饼就走,饭也不在家里吃,说有事要忙。我打电话回去,母亲问,你们中秋节过得怎么样?有没有做点好吃的?然后告诉我,今天她又在谁那里过节了,他们给她做了很多好东西,人老了,哪里能吃多少呢,你们要注意身体。母亲又有点疑惑地问,怎么现在过节没有以前的气氛?还是不要过节的好。最后问我,你们什么时候回来?回来前记得要给我电话。

想着离春节还早,我便告诉她,应该还有三个月吧。母亲就在电话那头又重复一句,还有三个月。落寞的神情在电话这边也能感受得到。我只好说,学校一放假就回来,春节我们多呆几天。母亲听了非常高兴。

放下电话我一阵心疼,想象着坐在屋檐下的母亲,一个人,也没有人再问她月亮上面是什么了。母亲是多么孤独,她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身边啊!而我却……

我拭干眼泪立马拿起手机,预订了回家的车票,明天一早,我就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