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百科
贵客网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黄山散文

2022/12/08好文章

黄山散文(精选12篇)

醉美在婺源

文/谈笑在指尖

挎着相机,开着车又一次走进婺源。这颗江南风景秀丽的绿色珍珠,位于江西的东北部,与安徽的黄山、浙江的千岛湖遥相呼应,构成了江南山水人文游览的精美图画。她用渴望的眼神不停地张望着北方的黄山,就像在外的游子,心中眷恋着故乡的土地,不舍造就了自己独特身世的徽派文化根基—黄山。在向游人展示秀丽身段时,它始终不忘讲述自己与黄山的血脉联系。婺源,原属安徽,后划为江西管辖。

到过婺源的人,都知道婺源的主色调是淡雅的水墨,无论是建筑还是自然,除了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便是掩映在翠绿原野的一排排徽派建筑,如今,那种“烟火千家,商贾四集”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有斑驳的墙头。它历经千百年风雨涤荡,历史沧桑,依然保持原有的风貌,默默传承着历史文明,彰显她丰厚的文化底蕴。而婺源的山水则给婺源的水墨画上,添上了一笔浓墨重彩的清新绿色,让我们体会到别样的人间仙境。

在清晨的高地俯瞰,郁郁葱葱的树木环绕着粉墙黛瓦的村落,炊烟袅袅升腾,在空中变幻着各种形状飘散开来,如一幅未干的水粉画。走进山清水秀的李坑、宏村,在村口最先看到的是一座精美的石雕牌坊,一条弯弯的山涧小溪,一座跨越溪流上的精致小廊桥。在这里,有河边浣洗的村妇,小河中有飘游的小舟,还有吱呀一声打开木门蹒跚而出的提水老人,以及昔日的商贾和缙绅们留下的宅院中的精美木刻,仿佛打开了一本久远的书,讲述着那远古的过去……

婺源的水态形形色色。有令人心旌摇曳,放荡不羁的飞瀑鸣泉,也有让人心如止水,静如处子,一脉温润的沟渠塘湖。岸旁参差清晰的倒影,莫非是对婺源水的美好质地作最为有力的诠释?我想,只要是婺源水,它们的特质就是温润、纯净、天然。记得,朱自清先生曾写杭州虎跑泉的水时用猫眼绿来形容过,可我不知道眼下写婺源水应该怎样去搜索枯肠形容?此时的笔下,感到从未有过的滞涩,甚至是些许的胆怯。我怕再用比喻去写它,会无端沾上丝丝烦人的俗气。

走进婺源,我不知多少次为婺源淳朴厚重的徽派古建筑艺术文化所震撼!青山绿水中,清一色粉墙黛瓦,勾檐斗角,鳞次栉比。村旁或以小桥流水、九曲回廊点缀,原野间杂以金灿灿绿油油的油菜花、麦苗衬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天人合一”在这里能得以完美展示。村中铺一条或数条幽深洁净的青石板路供村民出行,当脚下的皮鞋敲击着青石板发出一串“的的的”的略显低沉的回音时,会给人以无限的遐思,在此伴奏之下,仿佛已渐渐步入幽深漫长的时光隧道,欣欣然,又仿佛是前去应约参加一场历史会晤似的。

这有雨的天气里,婺源清晰地展示着她最美的姿态,鸟鸣花香,滴答声中,满满地享受着另一个天堂的美好。婺源,如同一个美丽的姑娘,清雅温婉,含蓄却自然,山水之间,花海里面,有灵动的美,更有柔和的光芒。如果你是那个心动的游客,在秋日的静好中,交与你双手,和她一起在江岭奔跑。这便是那一个许诺,一个交代。南方的雨是温柔的,尤其到了婺源。婺源多有烟云,多有雾雨,雾和雨融合在一起,让人感到的是那样的缠绵多情。一场秋雨下过,让山更加青翠,枫叶更加透红,大地更加滋润。尤其到了清晨,云雾迷茫,山影重重,让人们很难看清远方的村落,更让人浮想联翩,诗意无穷。

炊烟在白墙黑顶的马头墙后袅袅升起,村旁参天的红枫如火燃烧。石城在晨曦中遗世独立,宛如一幅恬静绝美的淡淡水墨古画。天边红霞渐飞,谷中越来越亮堂。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打进山谷的那一刻,古老的村庄顿时美如仙境。阳光如瀑,打在粉墙黛瓦间,原本静美如水墨画的村庄立即变幻成了流光溢彩、灵气四溢的水粉画,随着阳光角度的上升,顺着谷中云雾的流动,伴着屋顶炊烟的变化,画面变幻不定,奇妙无双,在光影流转中,山谷中的村庄每时每刻都是一帧帧截然不同的绝美画卷。

行走在婺源的路上总会有风景,尤其在那丝丝细雨中。雨滴滴落在静静的水面,敲起微微的涟漪。我看到远山、人家、野花、池塘,翠竹,小路,油纸伞,构成了梦一般的画卷,令人痴迷地走入追寻梦的畅想。

婺源是典型的中国古村古镇的旅游区。大山里,有着最美的乡村风采。坐在车上,远远的就看见一条蜿蜒的公路曲径绕进高山田野里,那是一种仿至画中仙境的美,晴朗天空下洗净铅华流露的最纯净的美。泼墨山水,任意一道都可以取景,抬头低头的瞬间都是收获。一路踏去,就似我打江南走过,恰若在青石的街道回晚,跫音响,归人回。这完全的符合全然的诗意。“大树千秋绿,清溪绕古村。墙高三尺巷,井老几街人。石板留苔迹,灰砖刻旧痕。小桥流水去,故事掩深门”。 千年的村子,就在这无数个日日夜夜里,用自己的羽翼呵护着每一个子嗣,又迎来送往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岁月的浸染,让她的脸上除了安详,已经看不出任何的表情了。如今,在忙忙碌碌的人流中,不管你是看婺源的景,还是在尽享着婺源的情,更多的是心底对千年婺源的膜拜,是心灵里对千年婺源难以割舍的情愫。

呵呵,说起婺源,我的心就要醉。

见证最美黄山

文/张俊玲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前人已对黄山景致做了最好的总结。却也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想象千姿百态的山峰,想象清澈见底的溪流,想象如梦如幻的云海

……

山是美的。当我站在黄山脚下,这里早已人山人海。透过缆车远眺:周围杂草丛生,溪水潺潺,左右两边,几百米的高山悬崖拔地而起。缆车每上升一点,车厢里的人群都会对窗外景色惊呼!一边欣赏着身边的美景,一边层层拔高,整个人仿佛就要坠入云端了。都说“不到光明顶,不看黄山景。”这更激发了我登顶的决心了。艰难的跋涉之后,终于到达顶峰,环顾四周,群山尽收眼底,登高之妙尽在其中:山中奇峰汇聚,峭壁千仞,拔地擎天,峥嵘崔嵬。青松在悬崖上争奇,怪石在奇峰上斗艳,烟云在峰壑中弥漫,霞彩在岩壁上流光,自然的美在这里汇聚,升华。上天赋予黄山超凡脱俗的品质,塑造出它威武雄壮的气概。在这里,时空变得狭小,沧桑变得平淡,这一刻,在黄山之巅,我竟甘心化身其中。

树是美的。不管在悬崖峭壁,还是穷壤缝隙,随处可见一棵棵松树挺拔而起,伸展矫健的身姿,交集苍劲与秀妍。它们稳稳立足于坚固的岩石上,风摇不倒,雪压不断,根深叶壮,四季常青。与日月争辉,与清风白云嬉笑,与狂风暴雨抗争,又是何等的壮美。试想一下,如果将这种不屈不挠的意志力赋予我们身上,如果每个人身处逆境时,如同黄山松一样保持着坚持不懈,毫不气馁的精神,那一定可以在逆境中重生、奋起!

水是美的。潺潺的水声,引导我们在黄山谷底行走。一路上,一个小石潭接着另一个,镶嵌在山中。水色清澈透亮,伴着绿树蓝天的掩映,又有不一样的绿不一样的蓝,在潭底,就碧绿得如同翡翠。看得见潭底石头上的缕缕彩纹,轻风乍起,吹皱一潭碧水,水面的波动与石头的彩纹飘动起来,仿若天仙迎风起舞的彩带,遗落在人间。山间空气湿润清新,溪水甘冽,小鱼穿梭其中,清晰可见;而溪潭边的树林烟雾迷离,仿佛沉梦未醒。不禁让人想起“山以雾洗梦”。

黄山之美,美在灵性,苍茫不失婉约。离别的夕阳,在沉与未沉之间;归程的车轮,时快时慢;回望黄山,在暮霭深处,从千年至今,人群来去,时光交替,都只为见证他的美。

游黄山

文/刘昊东

暑假中,我随妈妈去了黄山。对于这次的行程我早就很期待了,我的语文课中有一篇文章是《黄山奇石》,这次我终于有机会领略它的风采了。

我们从杭州乘坐大巴出发,抵达黄山市后,在小镇上住宿了一晚,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做好准备跟着大部队进入山区。坐上缆车,当我们到达白鹅岭时,呈现出大片的云海,层层的云雾缭绕,仿佛置身在仙境之中;大风吹过,把云雾吹散开,又一番景象出现了……黄山真的很美呀!

在导游的引领下,我们开始爬山,一路上我看到黑虎松、妙笔生花、雨靴石,还有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一线天、迎客松。一座座山峰形态各异。黑虎松很高大,它已经生长了800多年,像是黄山的守护神;妙笔生花就是一座孤立的石峰,像是毛笔向上的形状,笔尖上长着一棵古松,松枝伸展仿佛盛开的花朵,因此才叫“妙笔生花”。迎客松是黄山的标志,导游说来黄山没有看迎客松就不算是来过黄山,它伸展双臂,像是在欢迎天下的游客。

黄山有奇松、怪石、云海、瀑布。黄山被绿树环绕,云海包围。行走在山里,凉爽的山风吹过,让我们暂时躲过炎热的夏季,一阵舒心的凉意。一路上不时有可爱的小松鼠跳出来。导游还告诉我们有调皮的猴子会来向我们讨吃的,只可惜我们没有碰到。

我们还游玩了西海峡谷,看到了着名的九龙瀑。黄山的美景在这里不能一一介绍。我为我们祖国的美好河山感到骄傲,也为大自然的神奇感叹。大约两天时间非常匆促,等到下山的时候我已经累得腿都不像是我自己的了。美丽的黄山,我还会再来!

黄山深处

文/凌波寻梅

现在,我正拾级而上、拾级而下,攀登黄山之路。

迎面而来的是雨和雾,山峰前前后后地围着,隐约着的是秀美的山色羞涩的容颜。盛夏的凉意卷袭而来,布满青苔的石阶上迈动的双脚。风儿在雨中轻轻走过,默默了千年的树,默默了万年的花,呈现一片浓浓的黄山夏韵。

山峰耸立,山谷深邃,远道而来的游人与我一起在寻觅,寻觅每一处梦中的遭遇。

现在,我正拾级而上、拾级而下,攀登黄山之路。

雨歇歇停停,雨衣脱下又穿上,雾霭与阳光交错而出。飘忽之间,潮湿的雾霭从我鼻息下掠过,又渐渐成为远处迷离的朦胧。虽已身处山中,这名满天下的秀色却也欲见还难。我心中的情绪枝枝蔓蔓,绵延成一片剪不断,理还乱的雾霭,实在分不清美与距离的因果来。触手可及的,是冰冷的山石上姿态各异的树,较之别处更有了一番雨致。

现在,我正拾级而上、拾级而下,攀登黄山之路。

山巅的迎客松与送客松与梦中的轮廓相似,在意想不到的空间遗世独立,无论岁月的雕琢,只浮漾着常青树的深沉。面对山巅的绿,像是提醒着人生的命运,即使到达顶峰也一样是平凡的绿色,不用太浮躁,更不用太傲然。只以达观的姿态,迎接每一个陌路的旅人。

初到的惊喜已淡定成山中的一块石,一株草,美俯拾皆是,我恍如梦中,不愿摄下任何一处景象,身在画中,除了一片寂静的山色,早已远离都市的尘嚣与繁华了。

现在,我正拾级而上、拾级而下,攀登黄山之路。

熙熙攘攘的人流渐行渐远,剩下我独自一人在黄山深处。不知黄山的登山石阶共有多少级?在机械地挪动脚步之余,只闻蝉声阵阵,鸟语花香。我究竟心无旁鹜,历尽千难万险,早已把自己的生命归于平淡。

在峡谷的底层,一条蜿蜒的溪流闪着光亮流过,那潺潺的流淌声穿越山谷,像一曲柔软的旋律,像是对我诉说,又像是对我提醒着什么。黄昏来临,此刻,山峦和峡谷都落入空空的静寂,似乎又要沉沉的酣睡。

我为它美的内涵而留恋,不愿过早离去。

黄山三日游

文/刘星宇

前几天,妈妈报了旅行社的“黄山三日游”,准备一家出行,一起去黄山玩。

出发了,在妈妈的催促下,我们五点多就起床了,打着哈欠走到了沙洲宾馆,等待旅游大巴来接我们。“嗡嗡……”一辆大巴开了过来,鸣了几声喇叭示意我们上车。上了车,我找了一个座位,立刻坐了下来,又呼呼大睡了。“醒醒,到站了。”妈妈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我一看钟,发现自己竟然一下子睡了三个钟头,我立刻下车活动,导游也下了车指着一条船说:“这里是游船码头,这是我们今天要坐的船,两个小时以后集合。”我迫不及待地上了游船,准备照相机拍照。我们在游船的欢乐中度过了第一天。

“丁零零……”电话闹钟准时地唱起了歌,我迷迷糊糊地睁开了眼睛,往手机上一瞧,才两点多。我立刻叫醒了老爸老妈,穿上了衣服,上了旅游车。哈,大家不知道了吧,我为什么要这么早起床呢?因为我们要去黄山看日出。这不,刚上车就听见有呼噜声了。不知不觉就到黄山了,我立刻蹦下了车往索道跑,我们排了三个小时,都七点多钟了,厚厚的云层像条毯子一样笼罩着大地,唉!看不到日出了,我美好的心情立刻跌到了谷底。咦?四周怎么白茫茫的?啊,我明白了,我们在一块云里。下面的树枝繁叶茂的,多漂亮呀!“咔——”,我们到了,一出缆车,我就吸了一大口气——山上的空气真新鲜呀!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一口气爬上了黄山第二高峰——光明顶!从高眺望,美不胜收,用徐霞客的一句话形容: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青山绿水、云雾缭绕……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

第三天,我们去了一些特产店,买了好多特产,真是满载而归呀!

黄山游记

文/艾三明

庚子岁末,冬月既望,邀三二朋友,登沙窝黄山。

沙窝乡在城东三十余里处。群山叠嶂,树木葱郁,是鄂州这个著名的武昌鱼故乡为数不多的山乡,分别有天平山、峰子尖山、关山、王梁山、凤山、黄山等。天平山,笔者二十余年前写过一篇散文介绍,题目是《麻羊垴记》。而黄山,与天平山相望,正谓“养在深闺人未识”了。

沿新湾的盘山路,蜿蜒起伏。盘山路的尽头,豁然开朗。见一片水面,波光粼粼,山环水复景象。当地友人介绍:此处名叫黄山水库,系本地重点水利项目,一九七二年修建,至今四十余年,灌溉山下约数千亩农田,福泽一方百姓。

绕水库,再行,又见群山环抱。环抱中,隐约房舍数栋,瓜畦成片。有竹林苍翠,鸡犬之声相闻。细观有一栋寺舍,石门旧匾,匾长约二米,宽约六十公分,上刻有“黄田寺”三字。其字形雄健,气韵流畅,呈汉唐风格。细观其落款,却因年代久远,线条斑驳,无法辨识。

据《武昌县志》记载:黄田寺建于东晋已卯大兴二年(即公元319年),初名“黄田院”。按此计算,黄田寺的历史比东晋慧远于公元381年创立的西山寺还早62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历史。

那么,此寺或是鄂州建寺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寺院了。

带着惊奇,又寻访了山中几位老人。

老人们说:祖辈流传晋代时有黄、田二姓人来此,黄氏(男)在朝为官,不适朝廷纷争,辞官来此,与田氏(女)在此落籍,修佛、建院,寺名由此而来。后虽黄、田二姓氏不知所终,但此一带曾经的土地权属,千百年来却无甚争议。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大办钢铁时拆毁寺庙。八十年代初,修复二重宝殿至今。

黄、田二氏为何看重此地?带着疑惑,我们又四处寻觅答案。

在老寺院内,我们见到一块寺碑。碑比先前略小,有“敕黄田寺”四字。四字上方有二龙戏珠图案。敕,是皇帝的诏令。南朝以来,朝廷推崇佛教,佛教逐年兴盛。黄田寺由朝廷诏赐,可见当时此寺地位显赫。

在老寺屋基之下,留着刻有铭文的寺砖数块。其铭文有“黄田寺嘉靖壬寅年造”等十五六字。笔划端庄,字迹清秀。嘉靖壬寅,是明代中期,距今也有近五百年。在附近的台阶处,遗留着几座硕大的石墩屹立,一看就知年代久远,凭添了几抹岁月的沧桑。

大家兴趣盎然,突见院中有两口水井,一大一小,井中泉水甘冽,深不可测。村老介绍说:此井叫母子井,相传古时民间求子,来此拜佛并喝此水。有趣的是,有人烹茶把盏,把此泉倒入茶盅中,盈而不漏,满而不溢,与鄂州西山寺的菩萨泉有异曲同工之妙,引人称奇。

立于白虎垴,环望四周,黄山的风景一览无遗。村老说:“黄田寺坐落于黄山群中,寺右有白虎垴(山),寺左有青龙山,正面有朱雀(凤山)而立。”而寺前的一池清水,由四周群山的淙淙山溪汇聚其中,水光潋滟。

黄田寺、泉水与群山的结合,或许能让我们在黄、田二氏的疑惑中找到一些答案?

响午将半,太阳转西,适有林中鸟语声传来,与寺里钟声遥相呼应,此际,一片天籁。

黄山之旅

文/沈宇阳

去黄山的前天,妈妈告诉我:“黄山海拔1860米,山顶云雾缭绕,山路崎岖不平,非常难走,你可能爬不动哦!”我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一定能爬到山顶的。深夜,我躺在床上难以入睡,迫不及待地想出门旅游了。

第二天清晨,天空中飘起了小雪,我们兴致勃勃地出发了。一路上,我们欢声笑语。不知不觉中,6个多小时的车程过去了。当我们到达黄山脚下的时候,雪越下越大,变成了鹅毛大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已经披上了厚厚的羊皮大衣,显得十分壮丽。

晚上,我们去泡温泉。温泉的名字叫“黄山飘雪温泉”。我本来身体冷得瑟瑟发抖,泡温泉的时候却感觉热乎乎的,泡了一会后我就一点不感觉冷了。

第三天早上,我们一起床就直奔黄山。我看见山上白茫茫的一片,我以为还在下雪。我们往更高的地方爬,我仔细一看,原来是个大好晴天。我们在雪地里爬山,脚上穿着钉鞋,发出了“咯吱咯吱”的响声。再往高处爬一点儿,我看到了迎客松。它那展开的树枝就像人的手一样,好像在欢迎我们到黄山来游玩。转眼间,我们到了光明顶,看到了云海。云海就像大山的妈妈,当我们来的时候,云海把大山藏了起来;而当我们走的时候,云海又把大山像孩子一样放了出来,显现在我们眼前。然后,我们兴高采烈地下山了。

晚上,我躺在床上想:我们从汤口镇到山顶,黄山的四大特点“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都一一展现在了我的面前,真是太壮观了!

我爱你——雪中的黄山!

冬游黄山 快乐过大年

文/董若涵

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由此可见,黄山聚集了五岳的特点:雄伟、险、幽、俊、秀。这个春节,我们一家有幸来到了黄山,一睹黄山的风采,那里的风景果然名不虚传。

我们先乘索道来到了笔架峰,笔架峰位于群山中间,是个小小的山峰,可奇特的是那山峰像支钢笔竖立在那儿,上面尖尖的,还长着一棵大松树,远远望去,真像笔尖开花了,怪不得人们把它称为“妙笔生花”,不一会儿,四周的云雾把笔架峰团团围住,我们眼前就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了。

我们沿着曲折蜿蜒的山路继续前进,四处的松树也很怪异,树冠和普通的松树一样,但下面的枝叶就有所不同了,长在南边的枝叶非常茂盛,而另一边却是光秃秃的。这些松树有着无比顽强的生命力,他们都是从坚硬的花岗岩石里长出来的。它们长在峰顶、长在悬崖峭壁、长在幽谷,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来到了始信峰。在峰顶,一览众山小,远处群山连绵起伏,云雾弥漫,那云雾轻轻地、慢慢地,给秀丽的群山蒙上了面纱,也给黄山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翻过几座大山,我抬头一看,一块巨石直挺挺地立在山顶,像天空落下的一颗陨石。听妈妈说,这就是黄山“飞来石”。虽然此时的脚已有千金重,但我依然加快了步子,想走近瞧瞧。好不容易登上山顶,看到这块“飞来石”大约要一二十个大人张开双臂才能围住,差不多有两层楼那么高,游人纷纷驻足留影,惊叹大自然的神奇。

奇松、怪石、云海……美丽的黄山以它的神奇与独特,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

黄山游记

文/缪浩文

余攀峰至险至危至秀者,黄山也。

旧时孟夏,有幸至于安徽,遂登黄山。

此日朝阳奕奕,卯时乃升。初至山脚,晨霏低压,朝露润叶,云幕衔雾,黄岩微现;荣松隐没,云载雾乘;赤阳下彻,微纱透亮。微风阵阵,胜似深秋,暑气自散。仰望峰顶,薄雾遮眼,不可极眺黄山之极。但见山崎路岖,黄岩突起;岩山奇松,虽未觉荫翠,然觉生气奕奕。嗅之,可感野芳处处;聆之,乃觉山鸟鸣涧。云霏飘往不断,欲登峰顶一睹雄奇。

攀至山腰,与底大异乎。雾霭蒙络,足下难辨,扶壁挪移,缓行慎行,岩上苔藓,青郁翠嫩,触肤顺滑,颇有凉意。至于宽,数人并行;行于隘,须曲身独行。

复行,恰逢夏雨,气温陡降,如盆器倾倒,雷鸣如锣,雾气稍开,可见山石各异,雨冲石阶,如瀑泻下;奇松千态,或如舞女妙曼,或如军将傲立,或似弯弓蓄力,或似天柱扶摇。未曾久观,但觉雨水冰凉,彻心透骨。

乃至峰顶,雨渐息,无它物遮眼,阳光普照,人心欢悦。观足下经行处,胆颤心惶,皆行于崖畔,甚危。望极,欲览群峰之貌,皆若顶天气之柱,然黄山乃众峰之首,险极危极秀极。松柏处处可见,或密或疏,而无杂乱之章,险处而疏,坦处而密,错落有致,高低差互,皆若立于石上无根无须,摇摇欲坠。无源无土,矗立不倾,自然之奇观也!

噫!黄山之行,虽久仍恋,乃遮天蔽日,孕奇育灵之地也!

深夜,触摸自己的内心

文/仙岛石

深夜。静谧。孩子的呓语。总有一个无声在回响。熟悉的夜。熟悉的书写,离开键盘与屏幕的冰冷与闪烁,笔在一瞬间让我燃烧起来。十年,亦或更久。与秃笔的形影相随,在深夜中悄然游走。厚厚的书。厚厚的笔记本。静静地守候着,乌云密布的夜晚,很难与月相约。孩子的呼吸均匀平缓。内心深处,刹那间涌起一股柔情。那些鼻息与呼吸,还有不经意间伸出来的手或者腿,击中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恍然间,坚硬冰冷的外壳悄然瓦解,冰消雪融。

夜晚。真正的夜晚。被黑色笼罩着。伸手不见五指。龋龋独行的时候,眼睛什么都不看见,尽管张得大大的。全都是黑色。这个世界仿佛又回到了远古。仿佛混沌还没有初开。仿佛故事中的天终于塌下来了。仿佛小说中暗无天日的氛围已经降临。仿佛邪恶的势力已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占据了控股地位。有一些风狠狠地迎面劈来,让皮肤硬生生的疼。还有一些风在助纣为虐,把山上、路旁的草木都刮得呼呼作响。神话中的地狱大概如此吧。心往下沉着,脚步也跟着沉。秋的夜,在无声中喧哗着,已经慢慢接近了冬的脚步。

风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凉了下来。黄山的奇形怪状的石头、千姿百态的松树已经深深刻进脑海里去了,此刻什么都不存在了,只有夜风,缓缓地吹着。时不时有一点灯光自后而至。近了。更近了。内心已经没有惶惑与不安,只是一味的焦急。两条腿似乎已经迈不开了,似乎都不属于自己了。但是,往下的台阶仍然一如既往的陡峭。两只脚都是能侧着了,踩一脚下去,再不是脚的不舒服了,而是膝盖,踩一下抖一下,生怕自己就这样的滚下去。如果管道路的下面去了,也有好几米高,那该如何是好?一切似乎都在努力地牵引着我的思绪。风儿不知有没有吹动两边的树叶,我只听到耳边的呼呼声。下山的人不绝于缕,可谓是前赴后继。

这里是黄山,一座很多年前就知道的世界名山。当内心的某些愿望得到满足,当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画面在脑海里反复放映,然后在眼前渐次展出,当原本激动的心灵逐渐平静下来,我疲惫的身躯开始摇晃了,嘴唇已经变了颜色。在经历了漫长的心灵折磨之后,我的身体状况日益下降。但是我还是咬牙上来了。等待缆车的五个多小时中,我的体能我的耐心都已消失殆尽,遭遇如此的折磨,旅游已经失去了意义。但是后来的缆车风光、奇峰怪石、挺拔苍松,又一次改变了心情,虽然累了点,但还是饱览了一番。一次黄山之旅,堵车的辛苦,爬山的劳累,似乎都找到了价值。导游说这一天黄山游客超过了四万人。或许,有的人是冲着这奇峰怪石;或许,有的人是冲着这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名气;或许,也有人是被一个团体所裹挟而做出的无奈选择……但是,都值了。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人类是多么的渺小,一座山,一些树,一些石头,或许能改变我们人生的看法。

上山的路,有一半是缆车,所以后来的爬飞来峰、光明顶,都很轻松。儿子开始时总是叫,从来没有过的双腿运动磨练才刚刚开始,就叫苦不迭了。于是,像他课本里刚学到的内容一样,鼓励他跟着大伙往前冲,夸他是个小男子汉,复述他们课文中坚强的爬山者,他终于冲了上去。不管是开始的平缓,还是后来的陡峭,他还一路都叫了起来,从一开始的沉默喘气,恢复了他一贯的竹筒倒豆子似的不停说话。他找到了感觉。我却有点熬不住了。在飞来石的下面,我一屁股坐在了石头上,不停地流汗,不停地喘气,而那小子却已经忘记了刚才爬山的叫苦连天,拿着相机去拍飞来石了,上上下下,连着就是好几趟。哈哈,这下竟然不累了。我想上去抚摸一下那块传说中的天外飞来之石,却站不起来,更别说爬上去了。我知道后面还有更远的路。导游说要去的光明顶,那个据说是当年的国家领导光临时建立的一个大球形白色建筑,在爬山的起点时,看到是那么远,现在看上去,还是那么远,从大山里出来的我早已没有了以前的那个身体,真不知道能不能坚持到最后。然后就开始走了,接下的路要平缓多了,儿子一下子就不知道冲到哪里去了,我大声吆喝着,他的声音却在很远的前方传来,走了一会儿,再呼唤的时候,却是听不到他的声音了。崎岖的山路,已经被人工铺成相对平坦稳当的台阶——但也正是这台阶,让后来的下山增加了难度。来自大山的都知道,天然的山坡上山下山要舒服得多,反而是这台阶,下山会带来更多的麻烦,这也就为后面的下山之苦做了铺垫。

路上满是人。回头看,都是。往前看,都是。路边,拍照的,休息的,看风景的。一个方向往前爬的,迎面而来往下走的,男女老少的中外游客,都在兴奋地走着。这山,这树,这峰,这石,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似乎活了起来,似乎真的像导游讲述的故事那样鲜活。眼中的风光是多么的熟悉,好像不是第一次,好像就是老家屋后的那座大山,一抬腿就能上去逛上一圈。好像就是读中学时,学校后面的那座凤凰山,跟老师同学一起翻石头钻荆棘。但更多的是从书本上图画里欣赏到的,黄山的奇石,黄山的奇峰,黄山的奇树,黄山的奇景,黄山的奇雾,心目中,大脑中,黄山,就是天下最美的山,此生定当一游,现在终于来了。

终于来了。

一些树木在渐渐降临的夜色中模糊起来。风凉了。鞋底摩擦地面水泥的声音逐渐响了起来。拖着,拐杖慢慢地起了作用。然后就多了拐杖点击地面的声音。还有看不见的人的声音。喘息声。记不清走多久了。手机的信号依然没有恢复。两个小时?还剩下多少?内心里的焦急和双腿的劳累合二为一了。分不清楚到底哪个更重要了。这种情形就像看到的徒步沙漠的行人,原始森林的探险者,大海上的遇难者,战争中的幸存者……坚持到最后,就是心中唯一的念头。这就像每一个夜晚一样,一杯茶,一本书,或者一支笔,一段从来没有成功感的书写经历,我能做的就是在坚持着,为着一个目标。在有灯光的时候,我的眼睛望不到未来。在这黑暗遮掩一切的夜里,我却望见了前面的一缕灯光。然后听到了一些久违的嘈杂声,汽车的轰隆声。然后,我看见了许多人影,最前面的是一个矮小的影子,他冲着我跑了过来,他的叫声让我全身的疲劳瞬间消失殆尽。他,是我的儿子。

我感觉有泪流了出来。我极力掩饰了自己。我的夜晚刹那间被儿子的喊声叫亮了。在后来的车上,在后来的饭桌上,在后来的酒店里,我的目光不在离开他。当夜里他的小小的鼾声响起时,我轻轻抚摸了他的头。然后,我再睡去。

夜晚,又一次来临了。在一个临时租住的房间里,儿子和女儿的鼻息此起彼伏。台灯亮了,我一如既往地捧起了书。

明天,寒潮依然如故,但是我已经做好了准备。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去迎接光明。

黄山落日

文/徐明发

“登山情满”。原总觉得到黄山去,必须看到黄山日出,才算不虚此行。所以每次到黄山,看日出的念头总是顽强地存在。放弃其它活动,养足精神起早去苦苦等激动的时刻到来,便成了多次黄山小住的主要内容。在凌晨时,我身披租借的棉袄,时儿花上根火柴照路,摸石穿林从西海宾馆赶路到北海的至高点,心里总有种特别的感觉,好象自己正在办一件庄严、神圣的事情。黑的夜色,陌生的石径小道,对我匆匆的前行毫无影响,仿佛是一个朝圣者带着与生俱来的那份虔诚,要走向一个新的世界。

可是,也许总是那么不凑巧,一次次的守望,一次次的失望,四次光临,却毫无收获,只有其中一次略有希望,但光盘刚一露头就被烟云吞没,使同行者都产生恨大自然的无情,也格外敬畏大自然的迷人魅力。

那天傍晚,雨过天晴,我独自在西海不远的幽静小道上散步,静心品味青松、翠竹;倾听清泉流淌的韵声,让心回归真朴的世界。无意的回首间,一片灿烂阳光迎面射来,好象要透过我身体一样。这时的夕阳,已在远山之后,它正将金色光芒超过起伏的山恋,穿过千叠的云层,投向了东方。顿时,我三步并两步地快跑奔至附近的排云亭,这里挤满了人群,我急忙找了一块立足之地眺望,只见那夕阳,放射出万道金光,天空流云溢彩,群山的脉络变得格外分明,茫茫云海好似披上了桔红色的缕纱,在群山峻岭中升腾,这时的山与云,云与天,在夕阳的照耀下,好似一副不是画卷胜似画卷的天然国画,真是气势磅礴,伟岸绝世。我连声呼唤:美哉!壮哉!在渐渐沉落的夕阳下,山峰显得越来越高大、雄壮、沉稳;白云更是显得宁静、浓融、纯净,夕阳慢慢地与山与天与云融为一体,变成黑蓝色版画,随着波光的消逝,由远而近地又化入夜色之中。

夕阳最后沉落了,云山与夜色融为一体,分不清是山和天空投入了夜的怀抱,还是黑夜闯进了山与天的世界。依旧清晰的是那巨幅壮观的大自然画面,依然是清凉的是山那边吹来的袭袭微风。此时,无论巨大或微小的形象,无论辉煌或平淡的色彩,都回归到一个原始状态,一个酝酿新的形象和色彩的状态。

黑夜到来时,太阳把辉煌收敛,群山把宽阔掩藏,而在夜晚的另一端,太阳与云山还将为世界奉献更壮美的早晨。

黄山日出,是激动人心的,它的雄浑、壮阔和不可阻挡的气势,仿佛是新世界诞生的宣言。但是,黄山落日,让我们感受到希望的力量和奉献的意义,更信令我对大自然的真挚敬爱。

茶饮毛峰

文/张梅

毛峰于我,像老友。

尚不懂喝茶的少年时代,每到岁末,父亲便会备好新年待客的茶,亮绿的袋子,鼓囊囊的茶叶,袋上写着字体飘逸的“毛峰”二字。到了年初一,嫩尖的茶叶被母亲放在胖圆的白瓷茶壶里,兑满满一壶水,每来拜年的亲友,总是要倒一小杯。暖暖地捧在手里,夹一筷切得细细的干子丝,好茶好干丝的夸赞总是要在农历新年的早晨被来客说上几遭。

毛峰,茶生黄山。提到名山,安徽的黄山屡被提及,就像提到十大名茶,毛峰也在其中。初喝毛峰时,并不知它位列十大名茶。

五岳中我只看过泰山,暮色中抵达,已见其雄浑。泰山去过才去黄山,虽然离黄山更近,不过几小时的车程。这个顺序暗合诗句“黄山归来不看岳”,不看岳,担心上黄山而无登其他山的兴致。黄山是视觉的盛宴,凡事一盛,回忆起来,倒说不上子丑寅卯。四绝中独喜云海,厚、逸、率性,有唐风,远胜千树万树梨花开;有宋韵,飞云冉冉;还有魏晋之风,大隐隐于市,隐于市时茶不可或缺,我在皖地,不可缺毛峰。

我喝毛峰,喜欢用杯子,或者壶。

杯和壶的状态是一种期待,我们在心灵之杯中盛情绪之水,情绪是流动的,倒入杯中的水也是流动的。我常常独坐,不是独坐敬亭山的独坐,诗仙有山为伴,我独坐时,隔着窗棂看远远的天,也无抱负,也不怀人,也不思古,那段时间,心灵空空荡荡,如无茶的空杯。

取茶叶,泡了茶,坐在一杯毛峰的茶香里,我的心灵之杯渐渐灵动起来,喝着茶,看着书,写着文,有茶入口,至少少了些疲乏。漫天凉月,一壶好茶,不比东坡居士“把酒问青天”的意境差。茶是水中的诗,文是心中的茶。我习惯将文字采摘、杀青、揉捻、烘焙、拣剔,以求好文字。

有一年我从黄山下来,用饮料瓶装了一些泉水,到宾馆用来泡茶——水嫩滑,茶翩翩,如佳人遇青年才俊,一见钟情。

古人对泡茶之水多有讲究,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这是陆羽的提法。更讲究的,汲泉扫雪用来烹茶。平常喝毛峰,也就用煮沸的水泡,粗放地喝,虽然觉得委屈了茶叶,但在世俗烟火中的相守,彼此珍重,也算得上相濡以沫吧。

如今将毛峰作为日常主打茶,无需等到年节,春四月,藏茶如藏书,封好口,放在冰箱中,在节气的变更中保持青碧。

毛峰泊在水中,散发着幽幽的茶香,也有淡淡的清苦气息,如药。我走马观花看《本草纲目》,那些药气扑面,挟带而来的,还有草木独有的青葱。李时珍惜墨如金,文字古朴,他的字少,意赅,但有地气,读起来踏实。毛峰喝起来平实,所以作为家常茶比其他合适。

将进茶,以茶打发时光,贪杯无虞。诗仙说,借酒浇愁愁更愁,与其相比,借茶,无需有此担忧,茶入肺腑,内心澄明。

毛峰的前称叫雪岭青,如同武侠小说中的侠女,英姿飒爽。据说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一日行至国子监,有厨人进茶。朱元璋品后曰:“此等好茶,莫不是徽州雪岭青?”来自歙县的厨人闻言答曰:“正是。”国子监一贡生闻知此事后,常吟云:“十载寒窗下,何如一碗茶。”而我寒窗远不止十年,一直寒窗,一直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