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百科
贵客网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关于妈妈的文章

2022/12/08好文章

关于妈妈的文章(精选12篇)

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

文/吴增慧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首歌,相信我们那个年代的人都喜欢唱,这样的情节,也会时时回味。

而这样的情节,我重新体验却是在医院。妈妈身体不是很好,住院调理, 我一边陪着她打吊针,一边给她按摩手脚,一边听她唠叨我小时候的趣事。

妈妈说,我小时候长得非常可爱,肉肉粉粉的,也因此给我取了一个名字叫“圆圆”。我一身都是肉,两三岁的时候,她已经抱不动我了。那时候还没有自行车,周末回乡下看爷爷要走路,都是爸爸把我放在肩上扛着走的。舅舅说,名如其人,要是以后长成个大冬瓜怎办呢?又是重阳节出生的,脑袋空,如果将来还是个傻的,那就更麻烦了。这样,我就有了一个很期盼的名字,增加智慧,弟弟为智我为慧。

那时候,在我们家附近,有一对在铁路工作的夫妻,是广西柳州人,非常喜欢我。他们没有生育能力,想要我做他们的女儿。妈妈说,我们怎么舍得呢?你伯父生了五个儿子,而你比妹妹大十岁,按你哥哥的说法,那时候的你可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啊。好在没给,要不现在的损失可就大了……

我开心地笑了。妈妈,我在您们的殷切期盼中成长,可有些东西您可能也不知道。也许是由于以上的情愫,打小我就非常羡慕别人的纤瘦苗条,可几十年来我减肥从来就没有成功过,尽管别人也羡慕我的健康高挑。您们说九月九出生的孩子脑袋空,从小我就一直非常努力,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生活,生怕自己将来是个傻子受人欺负,可如今我总觉得自己是不是因为书读多了,变得神经兮兮,有时梦里魂里不知身居何处。您们说我差点成为铁路职工的女儿,这样的情结一直伴随着我成长,直到如今我有了很多在铁路工作的好朋友,年轻时还想着要不要给您们招个在铁路工作的女婿。

妈妈说着说着睡着了。听着妈妈均匀的呼吸声,看着妈妈满头银发,我紧紧地握着她的手。妈妈,谢谢您,谢谢您让我承载无数的宠爱,您是我一生的感动!

从来没有想过,会是在这样的环境和妈妈这样开心地聊天,我都不记得有多久没好好陪她聊天了,总是以忙为理由。其实,妈妈和我说话最多的时候,也都是我过得很不开心的时候,妈妈用她的经历开导我,用她坚定的眼神告诉我:“无论如何,我都会陪着你!”爸爸走得早,妈妈一个人,用她那并不宽实的肩膀扛起了一个家厚厚的温暖,而我们成家立业后,整日在外为生活奔波,却从没去体会过那些孤单的日子她是如何度过的,从没去考虑过她被拒绝后的感受。

其实,妈妈的要求不奢侈:有空陪她聊聊天,听她唠叨唠叨。记得莫泊桑的一句话:我们不知不觉地爱着父母,这种爱象活着一样自然……

陪妈妈聊聊天,听她说说以前的事情,也许就是我们爱她最自然而然的表现。

文/周依春

不同时期不同的鞋,伴随着我走过了人生半辈子光阴,也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我出生在生活十分困难的年代,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兄弟多,根本就没有钱买鞋穿。小时候,除了打赤脚外,就是穿妈妈一针一线给我们做出来的布鞋。

虽说是布鞋,但工艺并不那么简单。首先是剃样,就是比照穿鞋人的脚掌形状和大小,用平时在茨竹林中捡回来的笋壳剪出鞋样;其次是按照鞋样,用一些边角布料做成1—1.5厘米厚的鞋底,再用1毫米粗的麻绳一针一针地扎紧,做成鞋底;然后用帆布或呢绒布等比较厚实的布做鞋帮;最后再将鞋帮用麻绳上在鞋底上,这样一双布鞋就做成了。只有知道做布鞋全过程的人,才能理解“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含义。可是家中人口多,妈妈白天要下地劳作,只有晚上忙里偷闲,借助昏暗的煤油灯挑灯夜战,做成一双布鞋至少也要十天半月,一年到头全家每人能够穿上一双布鞋都是一种奢望,而且只有等到每年的大年三十夜,妈妈才将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布鞋发给我们,赶上新年的第一天穿。

穿上妈妈做的布鞋行走在上学的路上,既高兴又暖心,我还不时在同伴面前炫耀。然而,一双布鞋要应付天晴下雨的确很难。下雨天布鞋在雨水中浸泡后会脱帮张口,一到冬天,凛冽的寒风从张口处灌进来,冻得整个人瑟瑟发抖。时间长了,脚后跟自然而然生出大大小小的冻疮,破皮之后流出淡黄色的脓液,只好用破抹布缠裹着,等待疮口随着时间慢慢愈合。那时候,老师常常给我们讲,现在学习努不努力,关系到将来是穿皮鞋还是穿草鞋。我深深地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并且一直用老师的话来鞭策自己。

初中时,家里买不起皮鞋,就给我买了一双胶鞋,这样既可以防水,又可以用来打篮球锻炼身体。正因如此,我练就了一身好球技,后来成为我求职的最大优势。

上了高中,我一直攀比着希望有一双皮鞋,无奈之下,父亲花了15元钱给我买了一双。15元钱在那时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然而那双皮鞋我只穿了一次,放在宿舍里,就不翼而飞了。当时我非常伤心,生怕回家父母责备我。然而,回家之后,不知父母从哪里早就得到了消息,不但没有责备我,反而安慰我说,“皮鞋丢了就丢了吧,可能别人也没有鞋子穿。只要你好好学习,今后就不愁没有皮鞋穿。”

为了今后穿皮鞋不穿草鞋,我一直拼搏奋斗着,追求着自己的梦想。虽然没能考进理想的大学,但幸运地加入了农信大家庭,拥有了一份称心如意的职业,而且还能够穿上皮鞋,踏千山万水,走千家万户,为老百姓送去温暖,我心满意足。

鞋,记录着过去,憧憬着未来,激励着奋斗,收获着幸福;鞋,丈量着脚下的路,也丈量着自己的人生。

月光下的孩子

文/宋雨霜

在乡下,孩子们对月亮是熟悉而敬畏的,我就是那群孩子中的一个。更多的时候,我们在月亮下嬉戏。月亮弯弯时,我和小伙伴们鼓足勇气用手指月亮,然后飞快地跑回屋子,隔一会儿后摸摸自己的耳朵是不是被月亮“割了”。发现自己的耳朵还安然无事,从此便知道大人说“指弯月亮要被割耳朵”的说法是骗人的。

一年中,唯有中秋节,让孩子们对月亮充满敬畏,充满期待。我们的村子是一个大山深处的土家村寨,许多父母外出打工,留下年幼的孩子和爷爷奶奶生活。感受到节日的氛围,是从镇上的月饼和快熟的稻谷开始的。进入农历八月,田里稻谷陆续熟了,村子里又到了忙碌的丰收季节。

听大人说:“今年谷子长得好,到时晒点好打新米过中秋”,孩子们便知道原来又到中秋节了。赶集天,镇上的小铺子上卖着一种大大的月饼,爷爷买一个回家,就够祖孙几人享用。用刀把月饼切成几块,切口处露出黑色芝麻与冰糖颗粒。新米煮熟的饭格外香甜,配着脆香的月饼,几口包谷烧酒,村里人朴实地过着中秋节。晚饭后,大人在屋里聊天,都是庄稼收成之类的。

孩子们常在晚饭后,约在院坝里一起看月亮,等月亮。与其说月亮是自己变圆的,还不如说被孩子们巴巴的眼睛看圆的。月初到十五,月亮从镰刀状到半圆,再到不规则的圆,最后终于变得又大又亮。八月十五的夜晚,饱满的月亮从吊脚楼的东侧慢慢爬起来,孩子们等到圆月后高兴得手舞足蹈。

不知道是谁说了一句“村子的月亮真圆,不知道爸爸妈妈那里的月亮圆不圆”,孩子们一个个地自言自语“我妈妈在武汉,武汉的月亮应该也圆……”“我妈妈在新疆,那里太远了,月亮估计照不到……”说着说着,突然地就静悄悄起来,仿佛有人在啜泣,却又忍着眼泪怕被笑话。

那时,村里没有电话,我们难得和父母通话交流。平时上学,放学后帮着做农活或者放牛,不会太多地想爸爸妈妈。可是中秋节就不一样了,爷爷奶奶说这是团圆的日子,一家人吃月饼才是最美的滋味,可是爸爸妈妈不在家,孩子们小小的脸上挂着淡淡的忧愁。

有一年中秋,我们这群孩子照例在月亮下集合。我提议在月亮下许愿,给爸爸妈妈写信。我的想法是,既然我们可以看到月亮,爸爸妈妈也能看到月亮,那就让月亮帮我们寄信给爸爸妈妈。果然,我的建议得到支持,大家踊跃行动起来,有的用作业本写几句话,有的画了几个牵着手的小小人……我们的许愿写信活动结束后,我又组织大家背诗。“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我们年龄小,知识量有限,关于月亮的诗背完了怎么办?那就自己来说,心中的月亮是啥样的。有的说“月亮是我的纽扣,圆圆的”,有的说“月亮是黄牛的眼睛,清亮得很”,有的说“月亮是玻璃弹珠,不过比我的珠子大”,也有的说“月亮是白色的蛋黄,我想吃”……说月亮是蛋黄的小伙伴被其他人一通笑话,就晓得吃。夜色渐晚,我们各自回家睡觉,或许月亮会入梦,照亮我们去寻找爸爸妈妈的路。

月光下的孩子们,心中的月亮有许多个模样,想念着远方的父母,天上的月亮就是传递思念的使者。简单的吃食,质朴的愿望,这就是乡下孩子的中秋节。

饮下一盏月光白

文/张军霞

看书至深夜,站在阳台,看到邻居家的灯,一盏盏都已熄灭,夜空中唯有一轮明月高悬,不由想起曾在书中读到这样的句子:一个女子在月光下喝茶,茶喝完了,将茶盏置于桌上,等待盛满月光,饮下一盏月光白。月光白,多么美好的字眼,我专门为此查过资料,普洱茶中,当真有一种茶叫月光白,据说因为它制作工艺特殊,茶叶成形之后,奇香无比,却又形状奇异,上片白,下片黑,看起来就像黑夜中的月亮,故得名“月光白”,我不懂茶道,却爱极了这样的形容。

夏日的傍晚,我最喜欢在月光下散步,楼下就是公园,从门口的广场到里面的假山,凡有灯光的地方,几乎都有成群结队的人在跳广场舞和健身操。我喜欢静,总是悄悄绕远一些。小树林那边就有一片空地,因为位置相对偏僻,少有人来,除了那一对老夫妻。我时常遇到他们,不带什么音响设备,只在手机里选好曲子,把它置于草地上,两人就携手一起跳起舞,舞姿不是多么好看,一招一式却极为专注。我绕着小树林散步,时常看到他们跳完一曲,坐在石椅上,拿起自带的水杯喝水,歇息,有时聊几句,有时什么也不说,只在月光下静静地坐着。有一天,他们忽然不来了,月光下的这片空地变得有点冷清。再过些天,小树林里终于又响起了音乐,我闻声而去,却只看到只有阿姨一个人,舞曲在月光下流淌,一如往常那样,她一动不动地坐在树的阴影里,手里还握着那个水杯,却再也没有人共舞。再后来,阿姨也不来了。有月光的晚上,我再走过小树林时,心里总觉得空荡荡的。

多年前,我在小镇上中学,在毕业将要离校前的那个夜晚,我和几个平时要好的姐妹,坐在宿舍前高大的梧桐树下,聊天到深夜,迟迟舍不得去睡,月光静静洒在每个人的身上,在离别的伤感之外,又格外增添了一种朦胧的惆怅,我们没有饮酒,却仿佛醉倒在了月光里,一个个心中悲意涌动,唯恐这一离别,将再也无缘相逢。毕业多年,我每次想起那个月光下的夜晚,还会觉得伤感,而其中有两个人,竟然从那以后,彼此真的没有再见过。她们,有的去了遥远的城市,音讯皆无。有的后来又在微信中找回,却只是泛泛地聊几句各自的经历,就成了躺在通讯录中熟悉的陌生人,曾经那么深情的月下畅谈,再也不会重新上演。

当然,月光下也有动人的故事发生。就像我前几天散步时,遇到一个五、六岁模样的小女孩,她在月光下奔跑,试图抓住自己的影子。妈妈追上来,让她喝水,她低头看一眼自己的小杯子,惊奇地嚷着:“妈妈,快来看啊,月亮落在了我的杯子里。”说罢,她仰起头,喝了一口水,再低头看:“月亮没被我喝掉,它还在呢……”妈妈就“咯咯”地笑着,还用手机拍下了视频。多年以后,小女孩会长大,会离开家,也会忘记了水杯中那个小小的月亮,但无论她走到哪里,这一幕都会刻在妈妈的心里,在每一个有月光的晚上,不需要思量,却永远也不会忘。

白月光,月光白。我独自在月光下唏嘘时,男主人也从书房走了出来,他捧来一杯水,我接过这染了月光的杯子,忽然觉得,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只要心中有人爱、能够被人爱,就不必惧怕时光的流逝,月光下的每一刻,都值得铭记和珍惜,就如同迟子建在《我的世界下雪了》中所写:“我不惧怕苍老,因为我愿意青丝变成白发的时候,月光会与我的发丝相融为一体。让月光分不清它是月光呢还是白发;让我分不清生长在我头上的,是白发呢还是月光……”

家燕

文/红豆

初阳光赫赫,春风万里行。披着新一年的金色晨光,老家门口的通天山生机盎然。归家的一群燕子正赶上春天激昂的鼓点,一路欢歌笑语。

这群燕子身着燕尾服潇洒地如期而至,90多岁的老母亲看到这群报春的精灵,瞬间满血复活,迈开的步子明显灵便了些。在我的故乡,燕子一向被人们视为勤劳鸟、唱春鸟、恩爱鸟、仁义鸟,故母亲对家燕非常地欢喜与呵护。

在峻峭的通天山脚下,老母亲在漏风漏雨的破旧不堪的黄土屋里住了将近70年。年年春归的家燕一直陪伴着母亲。几年前,老屋坍塌了一半,母亲由于担心家燕无家可归而变得特别节约,穿了几年的腈纶旧袜子不愿换新的,穿了几年的打着补丁的旧衣服不忍扔掉,儿女们给的生活费是省了又省。母亲时常抹眼泪问我:“儿啊,你看母亲攒下的这些积蓄离盖间新房还差多少?”我也跟着母亲偷偷抹眼泪。记得奶奶曾经告诉过我,母亲当年嫁给父亲时,还是奶奶用几担谷子换来了两间黄土屋给他们结婚住。打我懂事起,我就萌生了一个信念:给母亲盖间新房。在城里工作了几十年,我未添置一间新房,也很少添置新衣。两年前,我决定把一生的积蓄拿出来,给住在乡下的老母亲盖间新房,等来年春天到了,好让家燕欢喜地陪伴着老母亲……

2022年是平年,农历壬寅虎年,今年开春与往年大不一样,老母亲已搬进一栋崭新的坐北朝南依山而建的新房子里。母亲回忆嫁给父亲的那年,燕子就在自家屋檐下筑巢了。如今,见燕子在我的新家筑窝安居,老母亲笑了,八个兄弟姐妹们替老母亲乐了,一种“春燕归来与子游”的喜悦之情也涌上我的心头。

燕子就是春天的使者。“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尽态极妍,形神俱似,娇小可爱的燕子们在明媚灿烂的春光里争先展示优美的舞姿。“离洋舍岛伴春归,织柳衔泥剪雨飞。不傍豪门亲百姓,呢喃蜜语俩依偎。”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农家屋内或屋檐下,与农家人一起尽情享受着春光的美好。

为了让刚归来的燕子在新屋安家筑巢,老母亲故意在门口的树枝上挂些小布条,好让燕子妈妈衔回破布放进燕巢。燕巢自然是燕子妈妈用衔来的泥和草茎用唾液黏结而成,里面更多的是铺了厚厚一层细软杂草。不久,小燕子就降生了,开始享受燕子妈妈无限的疼爱。看着一窝嗷嗷待哺的小燕子,燕妈妈变得异常勤快,忙着捉来各种小虫子。只要燕妈妈一出现,这群燕宝宝立马齐刷刷伸出头,张开黄黄的小嘴专等美食了。吃饱了的燕宝宝们开始在燕妈妈的怀里撒娇,然后安静地睡觉。

从我记事时起,每到春天,我家的老屋里每年都会住进一对燕子,按我母亲的话说,燕子算得上半个家禽。它们孵出的雏燕总是张着蜡黄的喇叭花一样的小口,一副总是吃不饱的样子。我母亲就故意从酒糟缸里舀出两碗酒糟,放在门口显眼的菜地坡面上,让酒糟生蛾子。看着燕子妈妈生擒蛾子把燕子宝宝个个喂饱了,母亲心里欢喜得很。

母亲曾反复对我叨念:“千万别祸害燕子,祸害燕子会瞎眼。”记得我8岁那年,一只学飞的小燕子不幸跌落在我家厅屋的地板上,这时小燕子也许吓坏了,也摔疼了,咧着嘴大声惊叫着,似乎是发出求救的哀鸣声。我忙扑上前去,把它捧在手里。小燕子好像感觉到了我给它带来的安全感,用那双如同墨晶的眼睛望着我,仍张着小嘴儿叽叽叫着要食吃,真是可爱极了。母亲忙找来针线笸箩,并铺上碎布棉絮。待受伤的小燕安置好后,我飞也似的跑到家门口不远处溪边的青草丛里,捕来十几只小蚂蚱喂它。接下来的个把月里,我忙得打飞脚。每天早上,我先喂饱小燕子再去上学;一放学,我就四处去捉虫子和蚂蚱,再把这些战利品装进一只玻璃杯里。每见我捉虫回来,小燕子就扑棱棱跳出笸箩,大大地张开嘴儿,大快朵颐地干掉我投送的小蚂蚱。渐渐地,小燕子的伤势好转,羽毛也快长齐,我开始用臂膀架着它出门练习飞翔,去菜园里,到水田边,边逮害虫边喂它。等小燕子吃饱了,我将它轻轻一抛,它便在我头顶上空打着旋儿翻飞。我吹个口哨,它又会轻轻地落在我的肩膀上……

燕子最爱干净,燕窝里很少有垃圾,如果有了一点垃圾,也会被它们一点点地叼到野外。即使下雨天羽毛被淋湿了,也总是在进屋之前先抖落翅膀上的水。燕子们总是能与人和谐相处,主人在家时,它们躲在燕窝里呢喃细语,浓情蜜意。如果天要下雨,燕子们就会喳喳叫着在你面前反复低飞,给你预报即将下雨。

我知道小燕子的飞翔和独立的这一天,也是它要离开我的时候。我希望来年这只小燕子还能记住飞回这个家,我索性在它的右腿上系上一根红线,绾上一个特别的死结。一场秋雨一场寒,燕子们必须在霜降前恋恋不舍地飞向南方。它们不愿惊动我和母亲,也不愿让我们看到它们离去而伤心,选择在夜深人静、明月当空的夜晚飞走,走得悄无声息,甚至连一支轻柔的羽毛也不曾留下……

小燕子是我最初对美和心灵自由向往的伴侣,更是我以后坚持创作的灵感源泉。我喜欢写点散文,从细节到情节,再到人物故事,都不是虚构的,都源自老家枣树村的一草一物和父老乡亲的生活。第一次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我与受伤的这只燕子那段不离不弃的相伴时光,始终令我的心随着燕子在这片故土上一起飞翔。几十年沉浮阅历,我心中最难忘的还是家燕那份纯洁的美丽。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

在外求学的我,好不容易回家一次,妈妈总是忙上忙下,为我准备我爱吃的各种美味佳肴,晚上睡觉前总喜欢走到我床前,问我学校各种好玩的事,她听得很认真,总是微笑着。当她也满怀欣喜的回忆起我小时候的事时,我极不耐烦地说:哎,老妈那些陈年老事就别老说了。话了,妈妈带着失望的眼神离开了。望着妈妈的背影,我突然意识到,在我和最亲近的母亲之间,潜伏着无数盲点。

我们总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母亲只是一座古老的旧房,她给我们的童年以遮蔽,但不会再提供新的风景。我们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寻找自我的价值。全神贯注地倾听上司的评论,字斟句酌地印证别人的口碑,反复咀嚼朋友随口吐露的一滴印象,甚至会为恋人的一颦一笑的含意彻夜思索,我们极其在意别人的看法,因为世界上最困难的事莫过于认识自己。我们总希望身边的人能帮助我们成长,但却恰恰忘了我们最亲爱的母亲。当我们环视整个世界的时候,有一双微微眯起的眼睛,始终在背后凝视着我们。那是妈妈的眼睛啊!

我们幼年的顽皮,我们成长的艰辛,我们与生俱来的弱点,我们异于常人的禀赋、、、、、、我们从小到大最详尽的档案,我们失败与成功每一次记录,都储存在母亲宁静的眼中。她是世界上第一个认识我们的人,我们何时长第一颗牙,我们何时说第一句话,我们何时跌倒了不再哭泣,我们何时骄傲的昂起了头颅,往事像很久以前的旧底片,虽然暗淡却清晰的存放在母亲的脑海中。

我们厌烦了。我们觉得幼年的自己是件半成品,光润明亮、色彩鲜艳、包装精美的成年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

于是我们不客气地对妈妈说老提那些过去的往事,烦不烦呀 ?别说了, 好不好?

从此,母亲就真的了声,不在提起往事。

为什么那么害怕听母讲过去的事情呢?是不愿承认我们曾经弱小?是不愿承载亲人过多的恩泽?我们在人海茫茫的世事纷繁中无暇多想,总想总以为母亲会永远陪伴在身边,总以为将来会有某一天让她将一切讲完。

在一个猝不及防的瞬间,冰冷的铁门在我们身边后戛然落下。温暖的目光折断了翅膀,掩盖在黑暗的那一边。

我们在悲痛中黯然回首。

我们像一部手工制造的仪器,处处缠绕着历史的线路。母亲走了,那唯一的图纸丢了。从此我们不得不在黑暗中孤独地拆散自己,焦灼着摸索着组合我们性格的规律。

当我们快乐时,她比我们更欢喜,当我们忧郁时她比我们更苦闷。当她头也不回地远去的时候,我们大梦初醒。

当我们明白最晶莹的真诚就在我们身后,回头,它已永远消失。

趁老树的质押还郁郁葱葱时,我们赶快跑回家,去问妈妈。

问她对你充满艰辛的养育,问她独自经受的苦难。问清你幼小时的模样问清她对你所有的希冀……你安安静静的以为在她的身旁,听她像一个有经验的老农,介绍风霜雨雪中每一麦穗玉米的收成。

给母亲一个机会,让她重温创造的喜悦,给自己一个机会,让我们深刻洞察尘封的记忆。给众人一个机会,让他们全面了解关于一个人一个时代的故事。

在春风和煦或大雪纷飞的日子,赶快跑回家,去问妈妈。让我们一齐回到从前,寻找属于我们的童话。

故乡春早

文/郭占海

乡村三月喜东风,地气流光暖意融。
舍后阴沟遗冻雪,窗前檐脚挂溜冰。
枝头布谷催人动,林下黄莺顾自鸣。
枯草折腰根见绿,青杨呶嘴蕾着红。
妇挖猫耳新鲜菜,童滚猪毛老旧蓬。
播叟驱犁时不误,雏驹伴母垄间行。
孰能最解农家苦,掌上胼胝厚几重。

晚年移居江南,时节物候与长春不同,每当节气变换,总能让我一遍遍怀想起“共此时”的故乡那一幕幕不同的物貌风情。浓厚的乡情化作了这首长律《故乡春早》。诗成于2012年的清明时节,它就像一幅幅故乡的旧照,我时常拿出来仔细翻看,用以排遣和慰藉与日俱增的乡情,谁知却平添了一段难以断离的乡愁。

小时候,故乡的冬天比现在冷得多,下雪次数要多得多,覆盖地面要厚得多,积存时间也要长得多。乡村里猫了一个冬天的人们期盼着春天的到来。随着农历三月的熏风拂过,大地褪去银装素裹,空气中萌动的暖意便让人身心舒展,和大地一样生机渐臻盎然。

刚穿上“死裆裤”的年龄,我在和煦阳光照耀大地的日子,跑到一望无际的田野里,看地气袅袅蒸腾,一片流光闪动。远处的村庄、树木在地气的光影后,如处扶摇仙境。原始的宁静与生态的祥和,笼罩着春天的世界。我遥遥地望着父母劳作的方向,想象他们正在这仙境中愉快地劳动着。

春天渐渐到来时,冰雪融化,只有小屋后背阴的小沟里还存有积雪,草房前坡顶上白天晒化的雪水流到檐边,檐下的温度还在零下,水滴便在房檐下结成了冰,形成上粗下细、水晶般晶莹剔透的长长一排“冰溜子”。特别是太阳西坠时,更是快速地生长。它们是孩童时期的可爱玩物。春日渐深,各种候鸟纷至沓来,有什么“臭鸪鸪”“山雀”“烙铁背”“瞎老叶子”“画眉”等等,更不用说昏晓时时鸣唳的一队队大雁、漫天聒噪的“黑老鸹”,还有“喳喳”的花喜鹊,和着那声声“布谷”,天籁缤纷,悠扬春曲回荡天地,一扫长冬的寂寥与萧条。

孩子们用天真、好奇寻找迎接着春天,向妈妈报告发现荒坡枯草里已经长出鲜绿新茎,献上溪边杨柳枝条上掰来的鸦嘴样紫红色嫩芽,还有机会得到妈妈的带领,到还没开犁的大地里采挖最先长出鲜叶的猫耳菜——那毛茸茸的猫耳菜甚至有些已经开出了小黄花儿。大人们说,这种野菜顶着冰碴儿就开始长了。晚上便会尝到汤中那特别清新的春天味道。跟着妈妈挖菜的孩子就像小猫钓鱼一样!更有乐趣的是在田边发现上一年枯老的猪毛菜,干枯后的猪毛菜呈大球形状,把它抛起,让它野兔般顺风翻滚飞逃,再欢呼追赶,捉回再放,直到累得追赶不及,任它没了踪影。

童年,就如这早春一样,充满着生气与活泼。观看大人辛勤地播种,看着那初生的小马驹跟在母亲身边的萌萌姿态,在它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那时的我,还不知长辈们手中握着的层层老茧,积淀了多少艰辛与劳苦。

永不言弃

文/王宁

那一年,发现妈得乳腺癌时已是中晚期。

妈住进省肿瘤医院。做完各项检查,护士叫家属去见乳腺科的毛主任。知道要谈妈妈的病情,我们姊妹六个全都跟了过去。毛主任说:老太太的病情基本确诊。通常的治疗方法是化疗。但病人年龄大,身体弱,恐怕难以承受化疗的副作用。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案就是手术,把右侧乳房及腋下组织全部切除干净,防止扩散。

沉默。六人都没说话。许久,哥试探地问:“如果不手术呢?”“已经到了中晚期,会发展很快。转移后的疼痛也很遭罪。”

又陷入沉默。

要不要手术,家属商量一下再决定吧。毛主任最后说。

不做手术就意味着放弃治疗。当“放弃”这个词在脑子里闪现时,立刻涌起一股即将坠入深渊的恐惧。

从没有过放弃的念头。

手术那天,早早从住处赶到医院。进了病房,里面已经站满了家人,个个神色凝重。不知道进手术室的确切时间,等待漫长而煎熬。

不知过了多久,两个护士突然匆匆进门,说:“请家属帮忙把病人抬上担架车。”我惊慌地从床沿上弹跳起来,但双脚却像被焊在地上一样无法动弹,瞬间不知道怎么走路了。等二姐和护士搀扶着妈妈向门口走去,才猛然醒悟。追出去,齐手把妈抬上担架车。护士一前一后,推拉着担架车疾走。我们一路小跑,紧随左右。拐过一道道走廊,穿过大厅,下电梯,又上电梯,感觉从病房到手术室的距离那么遥远。当看到“手术室”几个字时,心脏骤然缩紧。

就在松开担架车的一刹那,看见妈妈眼睛里充满了茫然、无助与惊恐,眼角流出两行泪水。第一次见妈流泪。此时,担架车像只小船,载着妈妈漂向波涛汹涌的大海。

第一次体会什么叫度日如年。时间像老态龙钟的夫人,一分一秒走得那样缓慢、蹒跚。手术室的门不时打开,护士不停地进进出出。每有担架车出来,护士就在门口喊病人家属。就在即将关门的一刹那,看到床单下露出的一双脚,是妈妈的脚。

“是妈!看脚!是妈!”我惊呼。我们簇拥过去,随着担架车进入重症监护室。无法想象,在短短的几个小时里妈妈经历了什么。

回到病房,个个像瘫了一样,或躺在病床上,或坐在凳子上,闭目休息。跟大姐躺在一张床上,我浑身酸痛,身体越发沉重,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沉地压在病床上。渐渐有些意识模糊,感觉睡着了,睡得很沉,但脑子里乱糟糟的,脑细胞活跃地跳动着,神经一根根地蹦着疼。朦胧中似乎听到门口有动静,条件反射似的弹跳起来。其他人也随之跳起来,惊恐地盯着门口。定神一看,是个三四十岁的女清洁工,拿着打扫卫生的工具进门。长长叹口气,像撒了气的皮球,再次瘫软地躺下。

不知过了多久,似乎又听到门口有动静。又一下弹跳起来。竟然还是那个清洁工!

妈妈在重症监护室住了三天三夜,第四天上午回到病房。躺在妈旁边的病床上,我几乎一夜没睡。妈一有动静,就会立刻惊醒,爬起来查看。妈妈很烦躁,总是用那只方便的手去抓脖子上的留置针。好在每次我都能及时发现,把她的手移开。

妈妈醒来,睁开眼,仍然有些神思恍惚。过了几天,妈妈清醒了些,眼睛幽幽地看着我,说:“你们的饭碗没了。”妈妈的这个眼神,被烙在心底,多年来一直无法忘记。每次想起,心脏都是一阵绞痛。万幸,手术很成功,妈妈度过了一生中最大的劫难,闯过了鬼门关。术后,妈妈服用一种调节内分泌的进口药来代替化疗。效果竟然很好。每年去医院检查,医生都说:老太太有这样的疗效,真是个奇迹。只是,妈妈的脑血栓每况愈下,虽然平时觉察不到,但对比每年的照片,变化还是非常明显。事实不容否认,妈妈确实在一年年衰老,病情在一年年加重。

每次妈妈出现重大病情,总有种侥幸心理,相信妈妈没事的,奇迹会一直陪伴着妈妈。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心理,让我们一直陪伴着妈妈跟病魔斗争,从不轻言放弃。

妈妈

文/石榴

妈妈是一位善良、勤劳、可爱的人。妈妈的教诲就像春天般的温暖让我耳濡目染。小时候的顽皮感受到她的包容,犯错时并没有爸爸的严厉苛刻,而是语重心长的教育。有时候对我的唠叨,让我感到无奈和讨厌,后来长大以后才知道这是她对我的关心和期望。与她的拥抱和亲吻是温馨而快乐的,小时候她为我遮风挡雨,避免我犯更多的错误。理解了她对我的一片苦心。长大以后,让我独立面对困难和勇于承担责任,形成能独立解决问题的性格。长大后才体会到她的艰辛和对女儿的期盼。在她的怀里感受到温暖和甜蜜,享受到母亲对女儿最关切的呵护和体贴。

她曾经下过农场当过知青,并在那里从事医生的工作。在那个最讲政治背景和成份的年代,不得不让她在那个年代 ,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因为外公外婆的政治背景影响到她的处境,也就在那样的环境下,她还是凭借吃苦的精神在农场那里工作了一段时间,而我也在农场出生了。医生是一个很辛苦的职业。每天都得要为病人解决问题,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同时还得为刚刚出生的我,解决所要面临的问题。为我煮牛奶、换洗尿片和衣裳、喂食、哄我睡觉。看是一些琐碎而普通的事,但这是对孩子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的体现。有时,她因为工作忙,用背带将我捆绑在背上,跟随着她走家串户为病人排忧解难,不管刮风下雨,还是晴天阴天,都是如此。可以这么说,我是在她的背上长大的。她不仅要忙于自己的工作,而且还要照顾我。长大后的我才深切的体会到她是多么的辛苦和操劳。

我从小体质很弱,稍有不慎就会容易引起感冒发烧,打针和吃药那是家常便饭。特别是小时候严重缺钙,导致典型的胸部缺陷(就是人们常说的“漏斗胸”)。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她不辞辛苦地将所赚来的工资都发在我看病的身上。偶尔去医院检查,同时买了很多补钙的药和营养品。甚至还到山里帮我找来沙憋子,山青蛙,塘脚鱼等这些有营养的东西,为了补充我体内的钙质,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什么好吃的零食和水果都留给我吃,自己却舍不得吃。

在我五、六岁的时候,记得有一次,我半夜着凉突然发高烧,妈妈骑上自行车立刻带我上医院,办理了入院手续,我躺在病床上,打了半瓶吊针,我的烧还不退,妈妈又拿了凉水给我敷额头,快点降温,这时为了缓解我的病情,她在医院折腾了大半夜。在她能够休息的时候,大豆般的汗粒已在额头和脸庞流淌。她坐在我病床边,一直守护着我,感受到了她对我的温暖的爱。

她的性格温柔善良,特别喜欢小动物。在上小学的时候,她下班回家的某天正好下着瓢泼大雨,在半路上,她看见了 一位八旬老人,背有点驼,他偎缩在菜市场一个可以避雨的角落里,守着一只刚刚满月的小黄猫,老人在雨中等着买猫的人。她看见这位老人挺可怜的,心里产生了怜悯之情,能让他可以早点回家,将这只小黄猫买下来并带回了家,还帮这只小黄猫洗了澡,干干净净的待在家里。它成为了我儿时的玩伴。

她热爱生活,也爱美丽。特别是家里的一些装饰品都是她添加和掇拾的。而且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也是由她来添置的。家里书桌,柜子上都摆放着许许多多的装饰品。陶瓷罐子、花瓶、花、陶瓷玩意、小泥人、布老虎等等都是她喜欢而特别布置的。养花,养宠物也是她的嗜好。家里楼下的自留地她也不含糊,种了芋头、葱、辣椒、丝瓜、韭菜等蔬菜,有时她还在自留地除草、浇水、施肥。每到过节的时候,她就把家里装点得漂漂亮亮。中秋挂花灯,过年贴福字和门联,挂灯笼及彩饰。她对美的追求也有讲究,特别是体现她对服饰上的搭配和追求。在颜色的选择上及衣服裤子的协调,对春、夏、秋、冬的衣服上也讲究美丽和漂亮。

上小学了,她帮我买了新书包、新文具盒、新笔。她教会我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懂得礼谦待人。书包要学会整理,要求每天写完作业,书包都要整理好。上初中了,我学会了骑自行车。 她就帮我买了一辆新的自行车。方便每天穿梭于学校与家之间。,每天她都会做好满桌子的可口饭菜等我放学以后回来吃。高中了,她说:“高中得好好的把握”.她鼓励我,高中的学习不用弄得紧张,顺其自然就好了。在学习上并没有要求我什么,反而给了我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大学了,她说:“长大了,应该懂得照顾自己。”在大学期间,应该好好地向各方面发展。在参加大学的一些活动的同时,学习也得弄好。时刻感受到她语重心长的教诲和鼓励。

工作以后,感觉她变得苍老了。两鬓的白发悄悄的爬满了头上,眼角的两边及额头上爬满了皱纹,两支双手变得更加粗糙。稀稀落落的圆斑,不由自主地爬满了身体不起眼的角落。反而,自己给她的太少了,偶尔还惹她生气,感觉与她给予我的付出相比,显得太渺小了。就像俗语说的:“只有瓜连子,没有子连瓜。”以后是要好好报答她,照顾她。反而不要让自己在有生之年感到遗憾。让她在暮年时光感受到孩子的关爱和照顾。

的确,母亲为我付出了很多。哺育之情无以言表,爱也许是我对她的回报,关心也许是对她最好的呵护,照顾是对她的最好的报答。应该在生活上向她那样照顾我一样,给予更多的体贴和关怀。

碎落的月光

文/丹纯依旧

月光如流水,从宿舍冰凉的窗框中静静地涌进来。窗外,深蓝的背景下,是一片村庄,零星地透出朦胧而又柔和的灯光。蓦地,仿佛有什么轻轻拨动我的心弦,多么熟悉的灯光,多么温暖的画面!那一刻,月光碎落一地。

捡一片月光的碎片,独自凭窗而立,清风拂过,撩起了我无尽想家的情思。

想家,总少不了妈妈喊我起床的声音。周末的早上,总是喜欢睡到很晚,懒懒的躺在床上不肯起来,这时,便会听到从厨房里传来的妈妈的声音“起来了,都几点了。饭都凉了。”

这时才肯揉揉惺忪的睡眼,极不情愿的起床。走进厨房,便会看到那熟悉的一幕,已经收拾了的餐桌上摆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面条,热气欢快地在碗上方旋转着,跳动着,一股香气扑面而来,那似乎不仅是鸡蛋面条的香味,更是妈妈的味道,是一种家的感觉。

想家,总会想起那个充满笑声的夜晚。那一晚,为了给我织一副手套,全家聚在一起缠毛线。客厅里,四个人坐在一起,看着红色的毛线从我的手上缠到爸爸的手上,再从爸爸的手上绕到姐姐的手上,最后传到妈妈的手里,一圈一圈,缠着的是一根普普通通的毛线,但是在这反反复复的缠绕之中,更是快乐,是温馨,是缠绕于心上不断的亲情。那一夜,毛线不知乱了几次,那一圈圈毛线就像五线谱,而我们的笑声则是那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那一夜,我躺在床上看妈妈坐在床边织着手套,柔和的灯光温柔地勾勒妈妈的脸庞,一针一线间,我的感动如豆子般顺着我的眼角轻轻滑落。

不知不觉间,我的眼睛模糊了,是困了,是想家了。

窗外,月光依旧,而我的思绪像一只无拘无束的小鸟,越飞越远。我仿佛飞出了宿舍,飞过了眼前这片村庄,飞到了家里,停在院子里那棵石榴树上。我看到了窗子里透出来的柔和的灯光,听到了爸爸妈妈说话的声音,他们在说我的学习,谈姐的工作。

家,是心灵的栖息地,是灵魂的港湾,想家的时候,他把游子心中最坚固的城墙摧毁,触动心灵最柔软的地方。想家的感觉自古就有:古道上,夕阳拉长了身影,秋风撕碎了心灵;庭院中,月光朦胧了双眼,雨露打湿了桂花。想家的感觉无处不在:床沿枕边,随手一抓都是一种寂寞;指端发梢,轻轻一拂,就是一种惆怅。

窗外,月光依旧,我的泪水和着月光如蚕丝般悄然滑落。

月光碎落一地,那是——想家的时候。

妈妈的味道

文/杨军

记忆里,在我还小的时候,每年的年关前后,母亲总会带上我,用竹篮将采摘好的嫩中透绿的青菜背回家,放入清水中漂洗干净,然后再用滚沸的清水小煮,捞出后再挂到绳子上晾晒。几天后,母亲将挂在绳子上的干板菜取下,用粽叶一扎扎地捆好,放进松树做成的木仓储存起来。至此,具有云南乡村特色的干板菜就制作而成了。

冬天和春天非常漫长。小时候,因为离集镇较远,一家人难得吃上几次新鲜时蔬,缺水的乡村也种不好菜,晒干变脆的干板菜就迅速转化为我们一家的重要食材。母亲找出上年留存的腊肉火腿,砍下猪蹄,放入火中慢慢炙烤,直到烧至表皮焦黄,再用清水刮洗干净。最后冷水下锅,文火烀熬。等到猪蹄肉七成熟时,母亲放入经过清水浸泡、菜刀切剁的干板菜,和猪蹄肉一起混煮。一直慢慢熬到肉、菜喷香时,她才会停火起锅。

这样煮出的干板菜汤汁浓白,香味十足。每一片煮熟的干板菜里,都会散发出云南火腿的特殊味道,吃起来香美可口。让每一个下箸的人印象深刻,情有独钟。

这是老家人记忆中的口感,在被岁月发酵后,往往形成经久回味的芳馥,伴随人们远行在只身远游的路上。

家乡地处保山、大理、临沧三州市五县区接合部。自古以来,这里一直传承着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用独特别致的地方风味书写着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在风味别致的特色美食中,酸泡肝以其独特的加工方式和食用方式,在河谷地带独领风骚。在家乡传统的民间菜谱里,酸泡肝堪称经典。对我的父老乡亲来说,它从来都是飘香在味蕾上的家乡菜。

进入腊月,老家的年猪饭开始。每到这个时候,母亲就会变得格外忙碌起来。年猪杀好后,男人们休息了,母亲便会取出热乎的新鲜猪肝,将事先准备好的胡椒、八角、茴香子、辣椒、草果、花椒等调料,一次放入猪肝的管道内,插上一根通气的管子,她开始用力吹气,边吹边拍打猪肝的外皮。她不能停下来,必须依靠充足的肺活量把猪肝吹得慢慢膨胀起来。只有这样,才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猪肝内的气泡均匀,直到猪肝完全膨胀。等大到一定程度后,就把管道口扎好,挂在通风阴凉处自然风干。长大后我学会吹泡肝了,母亲还谆谆告诫: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吹得越大,晾晒的时间越短,泡肝的味道越美。

只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泡肝就可以食用。食用时,母亲先将泡肝洗净,放入沸水中稍加炖煮。然后淋上上好的蜂蜜水,放入油锅油炸。待到泡肝油炸至金黄,外酥里嫩,再取出切成长块的薄片,加入花椒油、蒜泥、辣椒油、香菜、芝麻、葱花、酱油、味精和木瓜醋后,充分拌合就可食用。那种味道酸酸的,香香的,吃起来爽口开胃,唇齿留香。

所谓乡愁,就是故乡的味道,更是内心永远不变的家园情怀。每个人的味蕾上其实都藏着一道家常菜,它记录着乡土的记忆和普通人家的生活哲学,还有岁月流转中浓浓的家常味与亲情。随着母亲渐渐老去,再没有人为我制作那一道道风味别致的家乡菜了。

味蕾上的乡愁终生难忘,亲情的味道让人刻骨铭心。干板菜和酸泡肝早已成为家乡父老节庆和款待亲朋好友时,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对于那些吃着干板菜和酸泡肝长大的家乡人而言,口中那种香醇厚实的味道,已经成了每个人烙在心底一生的乡愁。毕竟,那是家乡的味道,妈妈的味道。

许下希望

文/霍铮

过年的新衣是件橘色的棉外套,透着喜气。我每每怀着虔诚之心挑选新衣,极像为自己挑选未来,不敢有丝毫怠慢。

“过年穿新衣,来年顺顺利利。”小时候的日子过得紧巴,妈妈想尽办法让我们穿上新衣。那些亲手缝制的新衣成了我儿时最美好的回忆。

她把布料对折平铺在桌上,左手拿木尺,右手拿画粉,边量边画,前片、后片、袖子、领子,都画好了就用剪子裁成布片。随后,妈妈拿着码好的布片走出门去。家里没有缝纫机,得借用邻居家的。我常会站在缝纫机旁,看着她熟练地踩着脚踏板,发出有节奏的“噔噔噔”的声音,如高山流水般悦耳。总是在我没看够的时候,妈妈就会拿着新衣让我试穿。她用缝衣针把领口和第三个扣子处固定,用手摸摸我的肩头,再捏捏腰身,比比袖长。偶有不合适的地方,她就用画粉标注记号,再重新修改。每每想起这些,心里温暖无比。

至今都喜欢那件玫红色的上衣,不只是看着就心动的彤彤红色,还有妈妈在前胸和后背处压着的两条荷叶边。除夕那天,七岁的我迫不急待地把它穿在身上,从院子最深处的家里走到院门口,有点模特走台的味道,耳边传来“啧啧”的夸赞声,真是美到骨子里……还有件橘黄色的新衣,妈妈在腰间用松紧抽出褶皱,还搭配了方形的缀着“红宝石”的纽扣,特别俏皮。那件大红色带白色暗格的新衣,也让我兴奋了许久……

人们说,新衣很像穿在身上的春联,表示对春天的庆贺。妈妈为我们置办新衣的虔诚,不仅仅是让年幼的我们高兴,更多的是她对未来的期许,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妈妈身上,我发现憧憬是那么美好,可以在心里萌生出自强不息的力量。不知不觉中,我也承袭了这一讲究。

十几年前妈妈糖尿病并发脑梗,我们担心她上街发生意外,给妈妈置办新衣成了我的份内事。再后几年,妈妈痴呆得厉害,扎上液体自己拔掉,血流在床单上她都没有感觉。可说来也奇怪,每每让妈妈试穿新衣,她总是乐呵呵的,一点儿都不糊涂,总会满意地说:“好、好、好。”就像当年看着自己做的新衣穿在女儿身上一样的满足与开心。

妈妈喜欢暖色,仿佛越温暖的色彩越能带来好运。妈妈还喜欢中式唐装,有盘扣、立领的。妈妈喜欢的我也喜欢,每年都会在春节前一两个月的时候就开始寻觅妈妈的新衣,担心买晚了,心仪的衣服让别人挑了去。2012年过年的新衣是红色的锦缎薄棉衣,领口处有个大而圆的盘扣。妈妈喜欢。大年初三,我们特地去照相馆拍了全家福。2013年过年的新衣是大红色的呢外套,下面是黑色的宽边。新衣红得彻底,妈妈穿上特别喜气。2014年过年的新衣是玫红色的绣花唐装棉衣,黑色丝绒立领,复古的一字盘扣,同色的立体绣花。妈还是喜欢。大年初二,我们扶她坐在沙发上照相时,妈妈张开干瘪的嘴笑着……妈妈是开心的。只是没想到,这张笑意满满的照片凝成了永恒!

妈妈是带着希望去的,走得安祥。有人说,希望是个好东西,或许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好东西从来不会消失!新年的新衣,就是妈妈许下的希望,她总能让希望照进现实,引领我们心向阳光。这份希望,值得我们一生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