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关于智慧的散文

2022/12/11好文章

关于智慧的散文(精选12篇)

书香永恒

文/马德

书香,是生命永恒的香味。

一个人,若手头,桌头,床头,总有悦心的书陪伴,是一生的幸事。书在左右,或信手闲翻,或倾心细读,或一笑看过,或反复品赏,芬芳盈口,满心余香,所得的,都是生命的真意趣,大滋味。

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美好的习惯。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霁读到朝暾甫上,在春秋默然交替里,在岁月寂然运行中,心情因书,时而大恸,时而微喜,时而寒霜彻骨,时而微风拂面,一波三折,百转千回,在起起伏伏中,或悟人生至理,或叹世态炎凉,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即便从青春读到暮年,从黑发读到白首,也自痛快淋漓,无怨无悔。

读书,是智慧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本身,却可以引领一个人走向更大的智慧。一个人在自我精神的世界里,能够始终恬淡愉悦,一定是一本本的书,为他的心灵,暗开了一扇扇窗,悄启了一扇扇门,默指了一条条路,所以才活得豁然开朗,意境层生。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书的智慧,对人的提升与引领所致的。愚昧的人,一辈子像行进在暗夜之中,只能随波逐流,浑浑噩噩活过;而智慧的人,书是心中永远的明灯,引领自己时时清醒,步步睿智,最终走出完美的人生。

读书可以培养人儒雅的气度。苏轼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博采百家之灵气,荟萃文化之精髓,古今中外,万千气象,云集其中。这些书,足以陶冶人的情操,历练人的性情,厚实人的底蕴,纯粹人的精神。常读书的人,锦心绣口,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受书的熏陶渐染。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其实就是指书的灵透,书的雅致,书的睿智,穿过岁月的尘烟,浸润到读书人的心底里,然后,由内及外,附着于举手投足做人处世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翩然的风度,一种迷离的气质,超凡脱俗,卓然于众人之上。

被命运的大书影响过的人,不会轻易被生活打败。在这个世界上,有经历过大起大落大荣大辱,九死一生而百折不挠的人 ;有遭遇过多舛的命运遭受过灭顶的打击而顽强拚争过来的人。读这些人物的史书与传记,常常让人热血沸腾,灵魂震撼。这样的书,联缀在字里行间的,都是精神之钙。读它,可以使人变得刚强勇毅,不畏强暴,不畏艰险,淡定地面对生活呈现给自己的一切。即便真的遭遇了人生的不幸,也会泰然自若,从容应对。

读书的人不会孤独。这个世界上,寻求热闹的人常常会觉得孤单,精神贫乏的人常常会觉得孤独。一本本书,就是一个个心灵的朋友,在独酌的时候,它会与你同饮;在孤寂的时候,它会静坐在你的对面。它是平淡的朋友,不喧哗,不招摇,以自身的丰富影响着你的丰富,以自身的安详引领着你的安详,以自身的厚重充盈着你的厚重。它不说话,却无时无刻不与你的心灵对话,它不思索,却无时无刻不在催促着你的思索。它以自己的简单,成就着你的丰富,它以自己的开放与接纳,完善着你的精神世界。

这个世界上,比黄金更贵重的,永远是知识。而读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只有读书,才会使自己成为有价值的人。一个民族的强大,也是与读书密不可分的。犹太民族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智慧的民族之一,而恰恰就是这个民族,却是最喜欢读书的民族。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读书人,永远不会沦落为精神世界的卑微者。

岁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时光流逝,岁月不言,生命一天天在书香的濡染中,变得愈加醇厚耐品,一种灵魂的香味,自然就会生发出来,飘逸四散,那如兰的一缕芬芳,就是我们留存在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痕迹。

只做一件事的智慧

文/陈亦权

1863年,一个名叫阿道夫的德国年轻化学家在勒沃库森成立了一家小小的化工厂,所有人都觉得由这个年轻化学家创办的化工厂一定会马上发展壮大起来,可没想到公司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一直都是乱糟糟的,连生存都成问题,根本谈不上什么发展。

除了阿道夫这个老板之外,工厂里没有经理和主任,甚至连一个组长也没有,30多个员工全部由他一个人负责调配。但他只是化学家,而不是管理学家,所以他的工作部署经常错误百出。也正因如此,员工们的情绪很不稳,工作也心不在焉,他们都觉得这家工厂随时会倒闭,有的人甚至一边上班还一边往别处投简历。在这种情况下,工厂的效益有多糟糕也就可想而知了。

太多的事情压在了阿道夫肩上,有时候他刚与应聘者洽谈,车间里又有事需要他了,他刚去到车间里,业务员又有事要征询他的意见了,所以虽然阿道夫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但每天都毫无进展甚至毫无头绪,他经常因此而烦得焦头烂额。

有一天,阿道夫正在接待一个应聘者,可车间里要用到一些特别的工具,他只能提前结束面试,跑到杂货店里去采购。那家杂货店不大,顾客却特别多,只见老板有条不紊地做着生意,一点也不忙乱。等顾客们逐渐散去以后,阿道夫好奇地问那个老板说:“这么多人买东西,为什么你一点都没显得忙乱呢?”

“无论有多少顾客在我面前,我都只为最近的那一个顾客服务。他离开后,接着又会出现另一个离我最近的顾客,于是我接着又只为这一个顾客服务,也就是说,我的面前始终只有一个顾客而已,你说我还会忙乱吗?”老板笑着说。

“只为最近的那一个顾客服务?”阿道夫若有所思,他心想自己的事情这么多,为什么不学学这个老板呢?无论自己有多少事情要做,只需要做好最紧迫的那件事就行了!回到办公室里后,阿道夫把自己正面临着的所有事情都罗列了出来,他觉得当务之急就是先把工厂的中层管理者安排到位,只有中层管理者到位了,公司的人事安排以及各项运行才能逐渐规范起来。想到这里,阿道夫撇下了所有事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物色中层管理者的工作中,没几天时间,他就把各部门的经理和主任甚至是组长都安排到位了,这样一来,阿道夫马上就空闲下来了。他接着又从所有事情中找出最紧要的那一件去完成,先是规范操作程序,再是制定营销策略,接着又是去各地设立办事处……

就在这种“只做一件事”的智慧下,阿道夫的工厂一天天地走上了正轨,业绩也开始增长起来。如今,这家小工厂已经成为了世界最为知名的500强之一:德国拜耳公司!作为创始人的阿道夫,就是后来在1905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阿道夫·冯·贝耶尔。晚年时的阿道夫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无论你多忙,你真正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那件事就是‘最要紧的事’,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再多的事情也不会干扰到你!”

低姿态有大智慧

文/李东胜

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我们看到了那尊被称为“镇馆之宝”的跪射俑。导游介绍说,跪射俑被称为兵马俑中的精华,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

我仔细观察这尊跪射俑:它身穿交领右衽齐膝长衣,外披黑色铠甲,胫着护腿,足穿方口齐头翘尖履。头绾圆形发髻。左腿蹲曲,右膝跪地,右足竖起,足尖抵地。上身微左侧,双目炯炯,凝视左前方。两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持弓弩状。据介绍:跪射的姿态古称之为坐姿。坐姿和立姿是弓弩射击的两种基本动作。坐姿射击时重心稳,用力省,便于瞄准,同时目标小,是防守或设伏时比较理想的一种射击姿势。秦兵马俑坑至今已经出土清理各种陶俑1000多尊,除跪射俑外,皆有不同程度的损坏,需要人工修复。而这尊跪射俑是保存最完整的,是唯一一尊未经人工修复的。仔细观察,就连衣纹、发丝都还清晰可见。

跪射俑何以能保存得如此完整?导游说,这得益于它的低姿态。首先,跪射俑身高只有1.2米,而普通立姿兵马俑的身高都在1.8至1.97米之间。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兵马俑坑都是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当棚顶塌陷、土木俱下时,高大的立姿俑首当其冲,低姿的跪射俑受损害就小一些。其次,跪射俑作蹲跪姿,右膝、右足、左足三个支点呈等腰三角形支撑着上体,重心在下,增强了稳定性,与两足站立的立姿俑相比,不容易倾倒、破碎。因此,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岁月风霜后,它依然能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由跪射俑想到处世之道。初涉世的年轻人,往往个性张扬,率意而为,不会委曲求全,结果可能是处处碰壁。而涉世渐深后,就知道了轻重,分清了主次,学会了内敛,少出风头,不争闲气,专心做事。像跪射俑一样,保持生命的低姿态,避开无谓的纷争,避开意外的伤害,更好地保全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

老子说,当坚硬的牙齿脱落时,柔软的舌头还在。柔软胜过坚硬,无为胜过有为。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保持适当的低姿态,绝不是懦弱和畏缩,而是一种聪明的处世之道,是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

心灵的鸡汤

文/孙启宇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此话不假,书是人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伙伴”,在我的生命小溪中,这样的“朋友”可不少。他们就像我生命小溪中的鹅卵石,与我不断碰撞,迸出智慧的火花。其中最圆润光滑的鹅卵石是那颗五彩缤纷的——《特别文摘》。

这本书包罗万象,包括九州脉象、异域风采、历史演义、情感故事、开心茶馆和财富智慧……每一个故事都那样扣人心弦,其中有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最深刻。一位商人带了许多钱,去一个偏远的山区寻找商机。一个小偷见了商人,便想偷他的钱,商人一眼就看穿了他的企图。当小偷靠近他时,商人在一瞬间将自己包中的钱放入小偷的包中,然后对小偷说:“我要去喝口水。”这下小偷乐坏了,这可不就是大好时机,于是趁机从商人包中搜钱,可他将包搜了个底朝天也找不到半文钱,于是他放弃了,认为这个商人是个身无分文的穷人。

后来当小偷去上厕所的时候,商人又从小偷包里拿回了他自己所有的钱。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小偷只长一个心眼“偷”,而商人的心眼就是“会算计”——有智慧。

……

我的这位《特别文摘》朋友,是我人生旅途中的指明灯,照耀着我前进的路。我想用几句诗来感谢它的陪伴以及给我的帮助:心言老师卷首语,拨动心弦引热议。特别视点我知晓,历史演义玩穿越。九州脉象把脉搏,异域风采去领略,赏心阅读心舒畅,开心茶馆逗人乐。寻根探秘刨根底,话语快意真惬意。真心实意对你说,今生有你欢乐多!

智慧成都

文/郑明

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对成都的赞美:天府之国、休闲之都、美食之都、娱乐之都!而在我由衷的感慨里,冠之以“智慧成都”。

四川是我的故乡,阔别40年来,不知有多少次到过成都。尽管每一次到成都都是过客,但每一次都有一番新的感受。

成都名小吃,最是令人难以忘怀:担担面、钟水饺、龙抄手、赖汤圆、川北凉粉、夫妻肺片、棒棒鸡、红油兔丁、水煮肉片、回锅肉……到成都时间再短,公务再忙,亲朋好友都要邀约去吃一餐才安逸、过瘾,甚至来了就不想离开成都。

当然,成都平原海拔低,四周群山环抱,江河川流不息,蓝天白云少有。自古已有“蜀犬吠日”之说,近些年来,城市规模膨胀,人口快速发展,汽车数十倍增加,工业制造也数十倍增加,水雾加人雾,使成都的阳光更显珍贵,冬天不见太阳是常事。如果哪一天阳光灿烂、天空湛蓝,成都人不说振臂高呼,起码都会从内心发出一声感叹:今天真爽!老人们、孩子们都会走出家门,沐浴阳光。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正因为成都的阳光珍贵,很少紫外线的强烈辐射,养育了成都妹子美的皮肤、美的容颜!美人、美食、美景的美轮美奂,让世人慕名而来成都;而李冰父子、李白、杜甫、苏东坡、巴金、郭沫若等古今名人大家,更是让世人崇敬。

今年中秋,是我工作40年来第一次休假半月,携夫人回成都,以陪伴90多岁高龄的慈母。我们居住在清水河畔,相邻于杜甫草堂、四川博物院、文化公园、浣花溪公园,还去游览了天府新区、黄龙溪古镇、宽窄巷子、清源际艺术中心、巴金和郭沫若纪念馆、四川美术馆、金沙遗址、浓园国际艺术村,以及众多的美食街……白天惠风和畅,夜晚熙熙攘攘,谈天说地,悠然自得,悠哉乐哉!

感受很深的是,成都人在变。我陪同母亲去医院看病,医院有为老人免费提供的轮椅;为了减少看病排队,有便民服务中心,还为病人提供开水。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很体现人文关怀,展示城市的风貌。由此我体会到,成都人更文明、更有追求了。此外,成都数以千计的时尚高楼、无数宽敞的大道,让人感受到成都的经济繁荣。据了解,世界500强企业已有两百多家落户成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处处显示。

我在思索,我在发问:成都之变源自何处?

我在网上看到一份报告,报告以就业收入增长、经济产出、外资以及高附加值产业等情况为指标,将中国城市分为三档:34个大城市被列为第一第二档,232个中小城市进入第三档。成都名列前茅。报告指出,成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理由是成都是理想的科研教育基地,善于培养吸纳人才,航空、航天以及电子工业发展突出。除此之外,成都还在利用低税收吸引外资等方面享受中央政策的支持。我是川人,看到这一消息,为成都的发展而高兴。

“智慧成都”,是客居他乡的川人对成都最诚挚最深情的赞美:“人杰地灵老天府,耍都食都誉五洲。千楼万苑似锦绣,智慧创造新成都。”

智慧树

文/沈琦智

学校操场里有一棵又高又大的梧桐树,已经有60多岁了。

从上一年级开始,它就陪着我们一起读书,一起做游戏。它的身体又大又粗,我们三个人一起都抱不住它。它的树干长得高耸入云,茂密的树叶向四周伸展,仿佛撑起一把绿色的巨伞。每次我打篮球的时候,它都好像在对我说:“加油!加油!”中场休息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都会在树下做游戏,这时,它对我们说:“我们一起玩吧!”上课的时候,它静静地立在那里,陪着我们一起学习,陪着我们一起成长。

这棵梧桐树真是我们的好朋友,我想给这棵大大的梧桐树起一个名字——智慧树。

勇者无惧

文/杨文尧

俗话说:初读好书,如获良友;重读好书,如逢故知。第一次读《鲁滨逊漂流记》时,我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在寒假中,我再一次读了这本经典名着,让我对主人公鲁滨逊更加的佩服。

这本书主要讲了鲁滨逊在经过两次航海后拥有了一些财产,于是决定拿一些物品去和黑人交换一些兽皮,不料在海上遭遇了风暴,船在一个无名小岛触礁,只有他一人活了下来。他用了两三个星期的时间把船上的物品全部拿上小岛,在这座小岛上他为自己建造了一座房子,并用船上的麻绳做了一道“围墙”。他还用自己的智慧给自己做了一些生活用品,还捕捉了一只鹦鹉作为宠物和一些山羊作为肉食的来源。还救下了一个俘虏,因为那天是星期五,所以给这个俘虏取名为“星期五”。最后随着一艘英国轮船离开了小岛。

我喜欢这本书不仅是因为里面的故事情节令人回肠荡气,更因为鲁滨逊他机智聪明,敢于冒险,面对任何困难都不屈不挠,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一切困难,用他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

正如作者笛福在书中写的那样:“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事实上的确如此,当人们逃避困难时它只会如影相随,永远存在;但当人们勇敢地面对它,用自己的智慧战胜它后,所有的困难都将迎刃而解。

《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世界名着,它用自己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个读过它的人,让每一个人学会坚强,让每一个人学会正确地面对困难。

慧山慧水慧襄阳

文/朱会敏

襄阳,以在襄水之阳而得名,滔滔汉江则穿城而过,为古城平添了几多雄浑。襄阳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商贾汇聚的要地。

来到襄阳时,天空飘起了细细的雨。我一直认为,古城,细雨,尤以深秋里的绵绵细雨,最是挑动人心头那根敏感的弦,思绪也仿佛被雨浸润过,如梦如幻。

一眼望见的,就是耸立在城市广场中央的诸葛亮铜像,先生羽扇纶巾,遥视远方,“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豪气呼之欲出。朦朦胧胧中,那早已远去了的鼓角争鸣,似又在耳边回响起来。

东汉末期,北方战乱。公元190年,荆州牧刘表将治所迁至襄阳,“爱民养士,从容自保”,把襄阳治理得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成为乱世中的一片“绿洲”。公元194年,14岁的山东少年诸葛亮随叔父来到襄阳,三年后又到隆中“躬耕陇亩”,在这里他勤读书,广交友,自比管仲、乐毅,“未有须臾忘天下事”。

一千八百多年后,古隆中已成了襄阳的一处着名景点,满山葱茏,曲径通幽。草庐,武侯祠,三顾堂,一例的白墙黑瓦,苔痕处处,透着森森的古意。遥想当年,先生一介布衣,酬先主三顾之情,以天下事对之,遂有千古雄文《隆中对》,该是何等超凡脱俗之境界!夕阳下的古隆中显得格外幽静,“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先生的话语言犹在耳,比之山外的喧嚣纷扰,怎不令人唏嘘感慨。

襄阳是幸运的,因为她和一个伟大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在中国,也许不是所有人都了解历史,但可以肯定的,所有的中国人都会知道诸葛亮这个名字。精明的襄阳人看到了“智慧之神”的巨大魅力,提出打造“智慧之城”的构想,以聚天下智慧为襄阳所用,集天下资源助襄阳发展。刚刚在这里闭幕的诸葛亮文化旅游节,连用了三个“慧”字:慧山、慧水、慧襄阳。那当是一场智慧的盛宴,虽已散去,这句话却让我这个匆匆过客一下子记住了襄阳。

诸葛亮也是幸运的,襄阳为他提供了一处难得的避乱之所,使他得以安身求学,读书思考,更得以结识了庞德公、黄承彦、司马徽等一批名士精英,从而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为未来事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当时的襄阳,可谓人才荟萃,几乎占到了蜀汉政权管理团队的半壁江山,着名的还有庞统、向充、向宠、向朗、廖化、杨仪、马稷、马良等。而这一切,似又要归结于襄阳这片乱世中的安宁“绿洲”。

我想,智者之所以成为智者,集天下智慧是他的本质。哪怕他出身贫寒,哪怕他颠沛流离,终能海纳百川,开启波澜壮阔的人生大旅程。这里又要提一下刘表了。看《三国演义》,刘表给人的印象似乎是“虚有其表”,但若真如此,他的治下又如何能成为东汉末期最后的一块乐土呢?由于政局稳定,包括诸葛亮在内的各方人才纷纷来到襄阳,人数以千计,“万里肃清,群民悦服”,这难道是一个“虚有其表”之人所能做到的吗?营造一个政通人和的环境,吸引人才,广揽人才,这或许正是一代能臣的大智慧所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每个时代都有属于每个时代的智慧与风流,然而,无论时代怎么发展,集天下智慧,揽八方人才,始终是构成一个地方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走在襄阳街头,见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慧山慧水慧襄阳”,与之相配的是另外一句话:“智慧襄阳欢迎您”。这,大约就是当代襄阳人的大智慧了。

穿越历史的风风雨雨,智慧之神依然深情地眷顾着这座古城。

微笑还是一种智慧

文/老兵

看了《郴州日报》“清吧”版《微笑是一种能力》的文章后,觉得其所述事理给人启发、引人思考。笔者更生了这样一种感觉,即微笑也可说是种为人处世的智慧。我们通常讲智慧,即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微笑就具有这种“润物无声”的作用。

自古以来,有“笑容可掬”、“笑逐颜开”及“和为贵”、“和气生财”等之类的许多典故和说法。在日常生活中,微笑可说是一种“润滑剂”、“催化剂”、“粘合剂”,它对年长者是尊重、对同辈是友善、对晚辈是关爱、对陌生人也是种亲和。公职人员如能面带笑容,来办事的百姓就不会有“面难看”之感。以笑脸对待有求者,即便事情不能办到,人家也感觉到心里舒服些。

前段时间,看到在CBA总决赛中一则“一笑泯恩仇”的报道。说的是四川队哈达迪与辽宁队李晓旭在激烈的比赛中发生了冲撞。之后,哈达迪面带笑容通过翻译向李晓旭道歉,而此时李晓旭也承认自己有不对之处,两人握手言和,这一“微笑”立刻化干戈为玉帛。由此可见,微笑还是一种“灭火剂”。老话说得好,“伸手不打笑脸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微笑”还能“保护”自己。再说发出的“微笑”多,则收回的“微笑”也多,能从中得到某种“享受”,这就是善待他人也是善待自己之说,何乐而不为?

常言道,“出门看天色,进屋看眼色”。对于一个老板起脸孔的人,谁都会有想法。其实给人难受,自己也不好过。当然,微笑的“常态”,只有心地善良、淡泊名利者才会有。那心术不正者“皮笑肉不笑”,明白人自然是惟恐避之不及。

任何人都应笑脸常开,在善待他人、快乐自己中,过着平和开心的生活。

乐观也是一种智慧

人这一辈子,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烦恼、痛苦和不如意,你想躲都躲不掉。无论你怨天尤人还是沮丧彷徨,都无济于事,此时的悲观就像一个黑色的幽灵,笼罩着你的思绪,让你变得一蹶不振,失去对生活的追求,陷入痛苦的深渊中。

其实在人生前行的过程中,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曾有过悲哀的感觉,只是每人处理的方法不同。倘若用开朗、乐观的态度对待,就会发现生活有趣快乐得多。大作家契诃夫说过:“要是火柴在你的口袋里燃烧起来,那你应该高兴,而且感谢上苍,多亏你的口袋不是火药库。要是你的手指扎了一根刺,那你应该高兴,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你的眼睛里。”

一根甘蔗拿在手里,乐观的人先从甘蔗尾部吃起,越吃越甜,觉得人生前景肯定辉煌;悲观的人先从甘蔗头部吃起,越吃越淡,索然无味,觉得人生前途必定暗淡无光。

夜晚漫步星光下,抬头观望天穹,乐观的人看到的是星光璀璨,对生活充满自信希望;悲观的人看到的是一片黑暗,愁云密布,被绝望束缚。

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航行,海风咆哮而来,乐观的人说,风是船帆的兄长,能帮我们到达终点站;悲观的人说,风是海浪的帮凶,想把我们埋葬在海水的深处。

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终结了,乐观的人豁达大度,认为离开了不爱自己的人是一种解脱,正好可以重新开始生活;悲观的人则凄凄惨惨,认为自己爱的人抛弃了我,自己还怎么活呀?

一年一次过生日庆贺时,乐观的人说:啊,又多活了一年,生活真精彩。悲观的人则说:唉,又少了一年,生活没啥意思。

俗话说得好:心悦则物美,心悲则事哀。用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满目都是激情的红、生机的绿,看到的是处处花香,一片阳光。用悲观的态度对待人生,满目都是忧郁的灰、死亡的黑,看到的是处处苍凉,一片乌云。

在生命的旅行中,当一些困难和不如意前来偷袭你的时候,要学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调节,勇敢地面对现实的一切艰难,把这些艰难仅当做自己脸上的灰尘、衣上的污垢,染之不惊,随时洗刷,常保洁净。这份平和乐观的心境昭示着我们对于客观世界认知的成熟和处事的一种智慧。而克服了、超越了这些艰难,你就能真正体会生命的美丽,坦然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你也就会发现,自己的天空早已是一片万紫千红的艳阳天!

示愚的智慧

文/唐宝民

明代有一个叫张释的书生,早年在县衙里做小吏,和他一同在县衙里做小吏的,还有一个叫朱震的书生,朱震很有才华,因此恃才傲物,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张释说话的嗓音很细,有点类似娘娘腔,有一回,大家在一起聊天,张释讲完一件事,朱震嘲笑地问他:“你刚才听到一个女子说话了吗?”大家偷偷地哄笑,张释知道朱震是在讽刺自己,但为了不伤及对方的颜面,他便装作没听懂的样子说:“我没有听到女子说话啊,只有我一个人在说话啊!”朱震听罢,深感愧疚,以后就不再取笑张释了,反而和张释成了好朋友。几年以后,朱震受到重用,提拔到朝廷里做官,有一回,吏部打算从地方选一名官员到吏部任职,朱震就向朝廷推荐了张释,张释因此得以入朝为官,以后做到了很高的位置。

在交际过程中,常会遇到遭人讽刺的情形,这个时候,如果针锋相对,就有可能导致冲突,使矛盾升级。交际中的示愚不是软弱无能,而是一种智慧,一种大智慧。

我与那一片树林

文/张跃

儿时,家的前院儿是一片树林。

我常常在这片树林中玩耍。春天,看杨絮飘飞若白云,看杨树爆青,折枝吹笛儿;夏天,看蚂蚁穿梭其间,看树下丛丛雨后小伞,用竹棍小心地敲下枝干上的金蝉壳;秋天,飘落的巨大树叶不仅可以弄出爽脆的声响,还可以用来跟小伙伴玩拉绳儿游戏;冬天,偶有鸟儿、猫狗的足迹,我便循着它们在林中打圈儿……

渐渐地,我长大了。我在书中看到作者们因自然景物而发出引人深思的感慨。林清玄从西双版纳的舞草中看到了植物比人类有着更高深的智慧,联想到“人或许有能力主宰万物,但没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破坏万物”;由开放在海峡两岸的银合欢抒发了对乡愁的慨叹:“是此岸的种子落到彼岸还是彼岸的种子被吹到此岸呢?”余秋雨看到苗寨人种下的一棵棵象征生命的树,明白了“人即是树,树即是人”的道理;游览西湖,领悟了大美之处不宜安家的人与美的蹊跷关系……我心生羡慕,这些平凡的景物在作家眼中蕴含着无数对人生、社会的反思与哲理,我也想写出那样的话来!于是,对着林子“格物致知”成了我十二三岁时的一大乐趣。

然而,我坐在地上拼命地想,这里也终是春天树绿、秋天树黄的一片普通树林而已。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我心生疑惑:这片树林给了我什么?仅仅是玩耍的快乐吗?在伤心与失望中,我的“致知”之路结束了。

这些难过马上被地黄的开放驱散了。我悄悄地摸着那绒毛,不时摘一朵吸出蜜汁,心中就充满了快乐。在这片树林中,我认识了头上能立起三根羽毛的戴胜鸟;认识了被很多人误认为是蜂鸟的咖啡透翅天蛾,那绿色的身体倒还真的像是一只鸟;认识了看起来“萌萌哒”、身上自带两只大眼睛的夹竹桃天蛾幼虫,一受到威胁,它会放出一股涩味,有时还伸出黄色的“舌头”;用了一个下午见证了一只蝉努力挣脱束缚着它的旧衣;对蝈蝈的学名感到好奇,“优雅蝈螽”让我曾经一想到就会笑出声音来;看被人扔在林边的甘菊开成重瓣、弯曲,产生奇奇怪怪的变种……就在这里,我认识了很多动植物。

树顶儿上的喜鹊窝年年都有新的,树下的我,也在一年又一年中慢慢成长。而“老师”也开始教授给我新的知识。这片树林在我眼中,不再是仅仅有观察、玩耍的乐趣了,“老师”是充满智慧的。地上的蚂蚁,有时没有固定的工作,但是却能很好地运作起来——发现食物,就多一些搬运工,少一些清洁工;巢被破坏了,就多一些维修工,少一些守卫者。蚂蚁在工作的时候,总是那么认真细致,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能自觉自律,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做事。可是,“敬业”却是当今社会中缺失的美好品质。看一只蚂蚁从这一棵草爬到另一棵上,这两棵草即便不同科,也并未见它们会介意挨在一起生长。而人类呢?因为肤色、民族、地域等等的差别,总有歧视穿插其间。自称为“智慧”的人类却不明白一株草都知道的道理,真是惭愧!

在树林中这一只虫与那一朵花,这一只鸟与那一棵草,各得其所,静静地、静静地生长着,即便是难缠的菟丝子,也少有夺光了树的营养的。无比激烈的生长与掠夺,在树林中,也化为了静谧的分享,一切是那么和平。这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人类在自然面前,有时是渺小又很愚蠢的,他们曾经妄想征服自然,却抵不过自然无声的反抗。自然严密又合理的秩序,是容不得人来破坏的。人能做的,就是尊重自然,从自然的法则中汲取到养分,来建设更好的人类社会……这些有关于树林的智慧,自然的智慧,便是这位“老师”默默告诉我的。

我想,或许我说不出多么有文采的话语,但是我明白作者们对自然的感悟了。每当我再读那些文章时,我不会不解,而是心中总与作者产生共鸣。自然是伟大的,人们如果用智慧去解读它,它也会用智慧来回应我们……

那一片树林,让我爱上了自然,有了自己的快乐;使我结识了我终生的老师,让我能得到智慧的滋养。我始终感谢自己走进了它,了解了它,也感谢那片树林接受了我的心愿,让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