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描写动物的文章

2022/12/12好文章

描写动物的文章(精选12篇)

人之初

文/娄炳成

童蒙教育读本《三字经》教导我们:人之初,性本善。

这个世界上,确切的说是我们居住的这颗星球上,首先出现了素食动物,在素食动物繁衍到一定规模之后,才出现了肉食动物。这个道理很简单,下面我接着还要说到这个问题。作为特殊动物的人,是杂食性的,素食也可,肉食也可。但人类出现在三百五十万年前,不得不令我们去做一番认真的考量。

我们知道,生命来自于海洋。当地球上逐渐出现陆地之后,那些海洋里的动物在大自然突变当中被遗弃在了陆地,而那时陆地上能提供给它们的食物只有植物,最初的草(包括树叶、树皮、根茎、果实等)食性动物就出现了。随着草食性动物的大量繁殖剧增,食物不断减少,因饥饿而导致的争夺和杀戮,使得抢不到素食的动物只好去吃同类的尸体,——于是,肉食性动物便应运而生。

在恐龙灭绝以前人类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那时候以新生人类的体力和智慧,都无法战胜那些庞然大物而生存下去。这不是上帝的刻意而为,造物主必须遵循自然法则,把人类的出现安排在最恰当的时候,让这个独一无二的物种能够生生不息。比之于人类出现之前的那些动物们,人类是幸运的,少了许许多多选择食物的探索环节,一出现,就以素荤两种食物维生。我们的先祖们,以草茎、花叶、果实、菌菇和所有的能够捕猎到的动物的尸体为食物,并将可以驯服、繁殖力极强的动物家养,让食物的来源绵延不断,直至今天。

现在的主流科学证明,人类出现在三百五十万年前,至于我们人类第一位老祖先从何而来,亦即那个老祖先的老祖先到底为何物?我们这些后人们不得而知,这也许是一个永远的谜,让我们永远也无法追本溯源。树有根,水有源,海洋产生了单细胞动物,那是一切动物的本源。而人类——这颗星球上独一无二的特殊动物,它的源头却断裂在了三百五十万年前,这不得不说是我们智能生命的巨大遗憾!

对于每一个单个的人来说,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最终要到哪里去?这是困惑我们一生的一个问题,直到大限到来之后,我们依旧会带着这个没有答案的问题走进另外一个我们未知的世界。对于地球上整个人类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

现在还是让我回到我写这篇文章的最初的动机吧。

我困惑的是,在远古时代,我们人类的数量还不是太多,比之于今天地球上七十亿人类的数量与人均占有的生存资源相比,那时候我们的先祖,面对诺大的地球,面对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食物来源,无论是素食还是肉食,都足以赖以生存下去了。那么,为什么,人类会出现自相残杀?

有人会说,我们的先祖当时生存的自然条件恶劣,且获取食物的能力有限,与一切生存在这颗星球上的其他动物一样,自相残杀的缘由无非是,为了自身生存而争夺食物,为了种族繁衍而争夺配偶。也对,人也是动物,动物的本性决定了必须如此。然而,我们是这颗星球上所有动物中最顶级的动物,是智能动物,我们不是猪,不是狗,不是豺狼虎豹,不是蛇蝎虫蛆!

我们是——人。无论远古的人,还是现代的人;无论是赤身裸体,还是衣冠楚楚;无论是茹毛饮血,还是执箸鼎食;无论是栖身洞穴,还是居身楼厦,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与动物区分开来的无比高贵的无比自豪的自我认识和同类间的相互认同。人骂人说:你是猪狗。就是把被骂者开除了人籍。所以说,人,不能在任何时候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的动物。

然而遗憾的是,三百五十万年以来,人类的自相残杀却从来就没有间断过。人类发展史,世界历史,中国历史,让我们读到的是,它们都是用无数的鲜血和无数的生命一笔又一笔写成的。古希腊的兴起与衰落,古罗马的崛起和消亡,以及中国二十四史当中的每一次改朝换代,炎帝黄帝灭蚩尤,商灭夏,周灭商,春秋战国诸侯相战,在全中国人口不过千万时,秦国的白起将军一次就坑杀赵国战俘四十万,直到民国初年,军阀割据,每天都是杀戮。

更有甚者,上世纪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这颗星球上的亿万生灵死于战火,数十万犹太人被杀害,两千万苏联人、三千五百万余万中国人被德日法西斯屠戮。——人类自相残杀的历史,让我们人类自身触目惊心,让我们人类自身无地自容,让我们人类自身痛心疾首,让我们人类自身羞为人类!

我们——人类,不如动物,不如低等动物,不如猪狗!试问,哪一种低等动物有此大规模的对待同类比自己的天敌还要无比残酷、持久、凶恶、无情的杀戮?而恰恰是,人在不断残害同类的同时,还杀戮灭绝了无以计数的生物,成了这颗星球上灭绝生灵的罪魁祸首!

与我们人类无法相比的低而又低的动物蚯蚓,它们没有眼睛,没有耳朵,没有四肢,生活在黑暗的泥土之中,它们以泥土为食,随遇而安,不危害异类也不危害同类,且为我们提供松土、药用之益。比比蚯蚓吧,我们——这颗星球上无以伦比的至高无上的佼佼者,我们是何等的惭愧呀!

在我们当今生活着的这颗星球上,恐怖分子、极端分子,他们反人类,已经不是猪狗不如了,用什么人间语言去咒骂、形容、比喻他们,都不为过。但某些正人君子般的国家,有的是二战的战败国,有的则是二战的战胜国,也唯恐世界不乱,在二战胜利数十年后仍不断的挑起战争、制造战争、挑唆战争、怂恿和支持战争,就更值得我们怀疑他们作为人的本质了!

猛禽恶兽对付敌人和猎物无非是尖牙厉爪,属于天然武装。而人类,如果说,最初发明了刀剑箭弩是为了弥补狩猎时的牙爪的不足的话,那么,发明了航母、战机、潜艇、以及核武器、生化武器等等,那无疑是为了对付人类自身了。时代到了今天,宏观上,我们人类可以说已经没有天敌了。而微观上,癌症、非典、艾滋、埃博拉却在不断地袭击我们。我们人类,如果能把用于对付自身的军费开支,拿来对付这些微观天敌,情形又当如何呢?

关于世界末日的话题被一再炒热,我认为世界末日很可能会到来,不是危言耸听。我们人类终将被我们人类自己所毁灭,那库存的和待发的上万枚核弹头,是我们所居住的这颗平凡而伟大的星球的宿命——她从遥远苍古的宇宙大爆炸那一刻产生,而又将毁于自身核爆炸的那一刹之中,连同我们人类一道。即便不是如此,大规模的疫情,大气层的破洞,我们人类(也包括所有的动植物)赖以生存的阳光、空气和水,被我们人为地长时间的遮蔽、污染,也会毁灭我们。

生存在这颗星球上的所有健在的动物们,它们不会毁灭自己,更不会毁灭地球。仅从这一点来说,人,不如禽兽。你以为然否?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就单个的人来说,一个人的童蒙时代,没有侵略进攻祸害的本领,没有恶,似乎是善的;但,没有恶,也就无所谓善。所以,我说,人之初,无善恶。而就人类整体而言,我们的先祖,是我们的人之初,他们性本善吗?从人类自相残杀的历史来看,从我们当今人类的所携带的我们先祖的基因来推理,我想,答案就在其中。

答案是悲观的。但我仍旧想,倘若人之初,性本恶,那么,我们人类又怎么能创造出灿烂的文化,一步一步从蛮荒走进现代,从野蛮走入文明呢?我们人类一次又一次的创造,而又一次又一次的破坏,善与恶,恶与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纠缠不休,斗争不止,反反复复,无有尽头。——所以,答案绝不可能只有简单的一种。

那么,人之初,到底是善,还是恶呢?

在这颗平凡而又伟大的星球之上,唯我独尊的人类,比其他一切动物都伟大而高尚,也比其他一切动物渺小而卑鄙。我们贵为人类,却又猪狗不如。我们是唯一有思考、会说话、能创造、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人,而我们,真真切切做了那么多对不起低等动物,对不起我们的母亲地球,对不起我们人类自身,对不起我们子孙后代的事情!

我们都有人之初,我们都是人之初,我们都是人之初之后的那根生生不息的链条中的一环。当我们把我们一代代先辈所创造的文明延续、继承和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的时候,我们应该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了。人能直立行走,只是从外在上把我们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了;而要与动物在本质上有所区别,我们就必须去除掉我们人类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劣根性,把我们骨子里的恶的基因摘除掉。那时候,我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如果用一种动物形容自己,你是

假如用一种动物形容自己?

你会选择什么动物?

是外表彪悍,内心同样勇敢无畏的狮子?

是外表抢眼,内心自由奔放乐观的野象?

是外表潇洒,内心正直敏捷机警的羚羊?

是外表美艳,内心骄傲却又善良的孔雀?

是外表高傲,内心谨慎爱完美的梅花鹿?

是外表优雅,内心冷静却温吞的长颈鹿?

是外表呆憨,内心简单迟缓懒惰的考拉?

是外表笨拙,内心温柔细腻害羞的海龟?

是外表滑腻,内心自有一方悠然的鱼儿?

是外表随和,内心严谨而忠诚的牧羊犬?

是外表知性,内心沉稳且聪慧的金丝猴?

是外表卖萌,内心乖巧伶俐纯良的兔子?

是外表可爱,内心自信又傲娇的折耳猫?

……

我想我会选择河蚌,

它外表坚硬,内心柔软,

偶尔打开保护壳一次,还吃一嘴的沙子,

然后,需要花更多的时间重新自我磨砺。

那么你呢?

你是什么动物?

草木之鉴

文/兰言

世间万物,我对于草木还是情有独钟的。如果你是从事过农活或当过农民,你或多或少对它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倾诉和感悟。不管在平川、山区、江河、湖泊、戈壁亦或肥沃的、贫瘠的甚至是岩缝绝壁,都有它挺值得躯干,勃勃的生命。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无意撒落的,或是鸟儿、风儿带去的,都一样破土而出,开花结果。它们的世界里没有计较、漠视、怨言、轻生和选择。

与草木品格相比,人是逊色多了。它不会因地而异,只有好好活着的唯一愿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何等的生命力。人踏车碾又岂能让它折腰。阳光、土壤、水是它最简单的奢求, 简洁实是它对生活的态度。它有严格的时间观,开花结果,造就了自然的美景和人类的美食。艳妆素裹的春天,山水间有她美丽的身影,遮风避雨在酷暑,骄阳又奈它何!籽满果熟在秋收,任人们采摘,无私的奉献。最后化作泥土孕育后代,死而无憾!牺牲和奉献是它生命的信条。砍它的枝,烧它的杆,摘它的果,挖它的根,全由你主宰。它不会索取,不会因你不锄草、施肥、浇水、杀虫而不开花、不结果、不庇荫。它热爱土地,热爱阳光,把根深深扎在热土地,把枝丫伸向蓝天。给自然一个和谐,给人类一个依靠。

“人的命如菜籽,撒在薄处苦,撒在厚处甜。”这也是人对命运和归宿的喟叹。但草木绝无此宿论。薄土厚土只能改变它的体形,但改变不了它的体质。那肥沃之处有花开花落,梁坎沟壑、田埂石坎之中亦有万紫千红。后者所挂之果实更能让人品出野生的营养价值。

亦或你说它也有缺点。“草木无情”古有俗语。但我要说它是最有情的“无情”者。它用绿色装扮大地,用花卉点缀自然,把果实奉献给人类。茎杆叶根无一不被人享用。所谓的无情只是不懂得献媚、怨恨、索要罢了。你说它“风吹两面倒”,这是它理性的回避邪事。你走在屋檐下不低头行吗?至于“秋风扫落叶”浊污了你的环境。可我说这是它不保守,敢于脱胎换骨,懂得淘汰。更是化作春泥为来年储备营养。你光吃喝,不拉撒行吗?你会取舍吗?你会化作营养滋润他人吗?还有世人的口头禅“朽木不可雕也”。不可雕琢却可烧火做饭、取暖。你若到了朽朽之年,怕只会给子孙带来负担和拖累。

动物是凶残自私的,这是植物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人是高智商的动物,一样有低智动物的属性。而植物只会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这个世界对它来说自自然然地来,悄无声息地走,不带走一丝云彩。一草一木皆为我做人的榜样。人若领悟其品性,便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了。

夕阳中的守护

文/周惠

夕阳西下,花园中聊天的、打纸牌的爷爷奶奶各自散去了。老爸坐在石凳上,一只姜黄色虎斑母猫家美蜷缩在腿上,姜黄色的毛就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嘴里轻轻发出呜呜噜噜的声音,还时不时地用粉嫩的小鼻子蹭蹭老爸粗糙的大手,一人一猫,仿佛一幅宁静的画。

家美的伙伴家伟是一只健壮的深灰色虎斑公猫,黑色的条纹看起来就像阳光透过树叶在地面上形成的斑斑阴影。有一次老爸看到了精彩的捕鼠“现场直播”,紧张得大气都不敢出,不停地朝家伟竖起大拇指。自从有了猫护卫“家伟”,院子的老鼠可真不敢造次了。

老爸给每只猫都起了名字,家伟、家美……就像小时候照顾我们一样贴心。老爸每天最重要的工作是守护家伟一家,甚至连午饭都在花园里和猫咪一起吃。他在小花园旁边用废旧木板搭建了几个小房子,谁家不用的旧毯子,拿来铺到小窝里;谁家淘汰的旧沙发,整整齐齐地靠在墙角,让猫咪晒太阳;谁家换下来的旧碗,拿来给猫咪当食盒。在老爸的打理下,猫咪有了遮风挡雨的地方,老爸还自掏腰包,定期给猫舍消毒,给猫咪除虱。白天,去菜场溜达溜达,看看若有鱼贩杀鱼,就要点儿鱼肠、鱼鳔给猫咪改善一下生活。遛弯儿时,这儿看看,那儿瞧瞧,看看猫咪是不是躲在哪棵树下睡觉啦,有没有被狗狗欺负啦,连小宝都酸溜溜地说:“姥爷,你都成了流浪猫守护神了。”老爸笑了,“猫咪不也在守护我们的环境吗?”

猫咪将要添丁壮大捕鼠队伍了,是件好事情,但是近来院子里出现虐猫的情况,又把老爸急得团团转。晚上在院子里转了一圈又一圈,直到家伟、家美都回到猫舍,才安心回家。老爸空余时间做起了保护动物义务宣传员,设计了精美的宣传页“善待猫咪,生活更美好”张贴到院子宣传栏,在小区门口给孩子们讲解,要和小动物做好朋友,“不惊吓,不殴打,不随意触摸小动物”,孩子们亲切地叫老爸“三不爷爷”。

时间过得真快,家伟家美的宝贝出生了,四只可爱的虎斑猫,夕阳下,家美依然蜷缩在老爸的腿上,眯着眼打盹,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四只小可爱在花园里追逐麻雀,相互扑咬玩耍,家伟又表情严肃地开始了每天的巡逻。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忙忙碌碌,我们连陪老爸的时间都变得焦躁不安,却是猫咪一家,让老爸的生活变得那么充实,那么鲜活,那么温馨。都说儿孙围绕膝下是岁月静好,而人和小动物之间彼此守护,何尝不是一种生命的滋养。

走进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文/邓仲祥

6500万年以前,地球上最富生命力的恐龙灭绝了!其后的漫长年代,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迅速演化并最终征服各大陆的时代。那么这个时代究竟呈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这里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就解答了这个问题。

甘肃和政,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偏远小县。在县城的东侧却建有中国第一家古动物化石专业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多年来和政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为我们窥视这一时期哺乳动物的发展、消亡提供了一扇窗户。

进入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首先进入人们视野的是一座高2米的花岗岩基座和政羊玉雕,雪白的玉雕在灿烂的阳光下熠熠生辉。与玉雕遥遥相对的是一座造型独特的米黄色长方形建筑,长约200米,宽五六十米。建筑上部为圆形绿色玻璃穹顶,在蓝天白云之下,绿色玻璃穹顶与米黄色主体建筑显得层次分明。这便是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的主体建筑——中国第一座古动物化石专业博物馆。它是一座系统而全面地向公众展示甘肃和政地区晚新生代哺乳动物群丰富化石的一个场所,犹如一卷高原史书,任后人阅读。更令人惊叹的是,馆内30000多件古动物化石在六个方面堪称“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产地

博物馆大厅由环形展廊和中央展示区两部分组成。宽敞明亮的中央展示区是一组被复活了的三趾马动物群的生活场景,展示着有代表性的三趾马、大唇犀、和政羊及萨莫麟骨架。中央展示区前区便是三趾马骨骼化石的复原体,个头比现代的马小一些。之所以称为三趾马,是因为蹄子上的三个脚趾。和政三趾马的四肢和牙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变化相当大。它的两个侧趾在正常行走和奔跑时脱离地面,没有支撑作用,适应于在不是特别干硬的草原上生活,而现代的马只有两趾。这也说明马的肢骨由最早的前肢四趾、后肢三趾逐渐地向现代马类单蹄的方向发展。除了马蹄,三趾马的牙齿也很有特点,颊齿由低的丘形齿向高的嵴形齿进化,前臼齿臼齿化。在1200万年前,三趾马以啃食树叶为生,它的牙齿颗粒比原本以食草为生的现代马坚硬,而且长年累月的磨损在其牙齿表面留下了斑驳的花纹,凭这些特殊的“年轮”,专家们就能断定它的年龄。马化石一直被作为生物进化最典型的例子,因为马科在5800万年的地质历史中保留了丰富的化石记录,这个记录一直延续到人们熟知的现生真马。三趾马动物群是哺乳动物演化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动物群,不但化石的数量和种类极其丰富,而且是由古老类型向现生面貌转变的过渡型动物群。和政地区马科化石以三趾马最为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三趾马动物群时代的哺乳动物化石产地。与三趾马同位于中央展示区的还有用骨骼化石复原的萨莫麟和大唇犀。据说萨莫麟是“三趾马”时代的“长颈鹿”。它的脖子很长,四肢也像长颈鹿那样又细又长,而头则很像传说中的麒麟。如果从其复原的形体看,和现代的长颈鹿大小差不多,只是脖子没有现代的长颈鹿长,但整个体形甚是威猛。与大多数哺乳动物一样,萨莫麟有七个颈椎,每一个颈椎似乎都拉长了。与现代的长颈鹿相反,复原后的萨莫麟后肢长于前肢。在萨莫麟骨架的左侧,则是大唇犀骨骼化石的复原体。大唇犀整个头部好像就是由两颗大门牙和一付大嘴唇构成,其实是它的下颌骨吻部强烈地向侧面扩展,那两颗大门牙是带锋利刃部的獠牙,而上门齿却完全退化消失了。大唇犀整个头部由细细的脖子支系在四肢又粗又短而略显肥大的身躯上,看上去颇有几分憨厚相。和政地区发现的大唇犀材料极其丰富,仅发现的犀牛就多达十种,完整的头骨成百上千,是古生物学家深入了解这类特殊犀牛个体和性别差异的绝好材料。和政地区的犀类化石最为丰富,除代表性的大唇犀以外,还有板齿犀、无角犀、额鼻角犀以及巨犀等各种类型。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和政羊化石

在中央展示区最后侧,复原了一座高山的形象,在山坡之上,站立着一只羊的骨骼化石复原体,这就是着名的和政羊。而那对作为羊的标志的大角并非像现代羊那般长在脑袋两侧,偏都挤在了头顶中央,只给两犄角间留了道细缝。从和政羊的骨骼化石中发现,雌雄两性额部都是一对简单的、不分叉的骨质角心,角心从不脱落,外面带有角套鞘,叫作洞角。和政羊的四肢骨很粗壮,通常无侧趾。和政羊虽然在个体大小和体态上与现在的羊很接近,但其头骨的构造、角心的形态和颈部的特征却与现在仅生存于北美阿拉斯加的麝牛更接近,是麝牛类早期的祖先类型。和政羊是最近在和政地区新发现的一种牛科动物,它具有短而粗的角心,其横切面呈三角形,左、右角心的基部在头骨上非常靠近甚至愈合,这是麝牛类的重要特点之一。甘肃和政地区是这种动物化石在全世界惟一的产地,所以被命名为“和政羊”。和政羊是本地区最有特色的动物之一,此外还有羚羊和丽牛等。羚羊的种类尤其丰富,除普通羚羊外,还包括原大羚、中华羚、转角羚和中新羚等。

世界上最丰富的铲齿象化石产地

环形展廊东侧是铲齿象动物群的展厅。一具完整的铲齿象骨架屹立在一个圆台的中央。铲齿象是一类现已灭绝的古代象,其颊齿仍然为低冠齿,下颌特长,前端伸长变宽,一对门齿为长板状,恰似一把大铁铲,所以有了这个名称。古生物学家认为,铲齿象适应于水边的生活,它的铲板就是用来从浅水中挖掘植物的。铲齿象的长鼻应该跟现代的大象一样,是圆筒状的,并且相当灵活,可以用铲板铲取草类,再卷送到嘴中咀嚼。铲齿象主要分布于亚洲和欧洲东部,是中新世的主要代表性动物。铲齿象的化石虽然在整个旧大陆到处都有所发现,但最典型、最好的材料主要是在我国发现的,我国是铲齿象动物群化石最丰富的国家,就出土的数量而言,和政地区的铲齿象化石位居全国之首。和政地区所发现的比较完整的铲齿象的头骨和下颌约60件,这个数字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铲齿象动物群化石的出土地。和政博物馆也因此拥有一套十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铲齿象个体发育系列头骨标本,铲齿象头骨标本从三四个月到40多岁以序排列,让人们能够看到十个年龄段铲齿象头骨化石的大小特征。与铲齿象共生的动物还有半熊、安琪马、西班牙犀、库班猪、土耳其羚、古麟等20几种动物,它们都是生活于湿润炎热气候条件下的动物,被称作铲齿象动物群。在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也能见到这些动物的化石标本。

世界上最大的埃氏马化石

环形展廊的西南侧,有一块较大的埃氏马头骨化石,长度达0。73米。如果复原的话,它的脸部无论从绝对还是相对两个方面来说在马类中都是最长的,也就是说,它是世界上最长的马脸,而事实上埃氏马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真马。埃氏马头骨化石是在和政地区250万年前的黄土地层中发现的一种新真马化石,从巨大的体型也可以想象它可能是生活在一个寒冷的高纤维硬草植被环境中,更长的脸部能够容纳更长的颊齿列,以便更有效地咀嚼和研磨干旱环境中少汁的草本植物。埃氏马当时生活的环境中食肉类动物丰富,其中大型的剑齿虎、猎豹和鬣狗等显然都是其潜在的捕猎者。埃氏马长脸的特点还有助于它们在取食时使眼睛不至于深陷草丛中,随时保持对周围情况的观察,防范凶猛动物的袭击。埃氏马与现代的马已经非常相像,四肢四足都仅仅有一个脚趾,其余的脚趾已全部退化。

世界上最大的巨鬣狗化石

环形展廊的南侧,陈列着带着门齿的巨鬣狗头骨化石。犬齿大于其他牙齿,上牙的第四前臼齿和下牙的第一臼齿组成一对可以切割皮肉的刃状裂齿。鬣狗是以啃咬骨头为主的食肉类动物,它啃咬骨头的习性,使其前臼齿不但不退化,反而变得越来越粗壮,同时咬肌的发育使头骨的矢状嵴变得高耸,下颌变得越加厚实。由巨鬣狗头骨化石的大小可以推算,生存于1200——900万年前巨鬣狗的体重达210多公斤,是现代最大的非洲斑鬣狗的四倍,比现代非洲狮还重六七十公斤。这样大的食肉类动物在任何时代都不常见,在鬣狗中则是绝无仅有的。巨鬣狗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环境逐渐变化的时期,随着气候逐渐变冷变干,植被也普遍从森林向草原转化,与开阔草原相适应的食草动物逐渐倾向于向奔跑型方向演化。现代食肉类动物中,个体越大的种类就越容易抢占别家的猎物,所以依仗其体重来抢掠其他动物的猎物,很可能是导致巨鬣狗变大的主因。和政地区的鬣狗类化石很丰富,其中的巨鬣狗是食肉目中最大的动物之一,也是本地区最具特色的古动物化石之一。

世界上最早的披毛犀化石

在和政动物群化石中,有一个带下颌骨的完整披毛犀头骨和一个具乳齿列的幼年头骨,通过古地磁年龄测定认为,这是目前世界上年代最为久远的披毛犀完整头骨化石,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披毛犀遗存。专家称,以往发现的披毛犀化石大都在距今50万年左右,在中国境内只有少量材料记录可以追到170万年以前,而和政地区发现的披毛犀化石却在距今250——210万年,使披毛犀的历史向前推进了约80万年。从目前发现的头骨化石可以推知,披毛犀具有非常粗壮的骨架、厚重的皮毛和巨大的前后角,它们特殊的皮毛可以抵御北极圈的寒冷。披毛犀起源于中国的华北地区,在更新世时期广泛地扩散到欧亚大陆北部,是已经灭绝的最着名的冰期动物之一。和政地区的披毛犀化石发现于代表干冷气候条件的黄土中,应是大冰期出现和青藏高原隆升的结果。

和政县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带,谁能想到这个小小的高原盆地间,在远古时代曾是哺乳动物们栖息繁衍的大舞台。试想在6500万年前,当不可一世的恐龙突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之后,那些曾经弱小的哺乳动物取代了恐龙的霸主地位,并迅速发展,演化出了体型大小差异巨大的各种珍奇动物。下颌和门牙像一副巨铲的铲齿象,悠闲地徜徉在沼泽内,不经意间巨铲一铲,再用鼻子一卷,草便被送进嘴中。獠牙巨大、鼻孔极粗的库班猪,一个脑袋就有七八十厘米长,可能比现在的狮子、老虎还剽悍。时光流逝,沧桑巨变,在4000万年以后,曾为水乡泽国的和政地区成了一片草原,三趾马替代铲齿象,成为这片土地的主宰。再其后,比现在的老虎还要大的巨鬣狗又成为霸主。而在距今只有200万年左右时,兽类世界发生了最后一次大变革,旧类型哺乳动物或消亡、或萎缩、或改头换面,现代动物们诞生了。

通过这些动物化石,我们可以研究地质时代地球上气候与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在和政地区,通过动物化石可以感知青藏高原持续隆升对中国北方大陆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悲悯之心不可无

文/孔曦

春节期间,吻别的鹅,刷爆了朋友圈,骤然成为网红。有热心网友找来了一张摩托车翻车的照片,编了一个有情鹅终成眷属的浪漫故事。有新闻学教授分析说,这张照片“唤起了大家心中关于爱情的共鸣”。现实中的这两只鹅,还是分别被宰食了。鹅的主人说,“自家养的草鹅,被宰食是一种归宿”。这话当然也没错。

童年的我,养过母鸡。我撒米、切菜给母鸡吃,摘树上的皮虫窝,剪开外壳,把里面胖胖的虫子抓出来给母鸡吃。这只母鸡白天跟别人家的公鸡母鸡一起玩耍,一起觅食,我傍晚时分放学回家,它会从鸡群里奔出来迎接我。母鸡长大了,下蛋了。母鸡长壮了,父亲来探亲了,母鸡要被杀了。我带着母鸡躲了起来,抱着它流泪。母亲找到我们,母鸡还是被杀了。鸡汤很香,很鲜,我也喝了。

细想起来,鸡鸭鹅、猪牛羊、马驴骡,无论是伴侣动物、农场动物、耕作动物还是野生动物,它们也都有情感,懂喜怒。人类,只因发明了工具,懂得了驯化,似乎就有了役使、宰杀、食用这些动物的权利。

再细想,宇宙天地之间,人类,是不是最高等的文明生物?倘若另有掌握更高级文明的生物在未知的星球上,真有那么一天,那些生物乘坐着UFO之类的飞行器进攻地球。对入侵者而言,人类是不是也等同于那些农场动物、耕作动物和野生动物?

我并非素食主义者,我只是觉得,生而为人,还是应该时时心存感激,感激为我们提供热量和营养的植物和动物;也应该时常心存愧疚,愧疚自己日日产生的废物和垃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更应该刻刻都心存敬畏,敬畏生命,敬畏大自然的规律。

地球孕育了人类,人类未必是地球名正言顺的主人。还是要牢记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的话——“人类属于大地,大地不属于人类。”懂得了这两句话,才真正懂得,何谓悲悯。

你认识自己吗?

文/严笏心

人是动物的一种,人又区别于其它动物。人和动物最主要的区别之一在于人会思想、有理想。这是人和同类(动物)相比引以为自豪的地方。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人之会思想、有理想也不例外,它会导致人们不切实际地胡思乱想,不着边际地漫天遐想,不择手段地实现理想,其具体表现就是对任何利益都怀有非分之想。燕雀安居檐下,鸿鹄翱翔蓝天,多么和谐的自然之美,人类却发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喟然之叹,只知道替燕雀操心,却不知自己是“闲吃萝卜淡操心”。赖蛤蟆从未想吃过天鹅肉,这完全是人们把发生在人类身上的事情蛮不讲理地强加于蛙类。井底之蛙从未抱怨自己活动的天地太狭小,而是安于现状(现实),乐在其中。

人就不同了,人类是世界上最不安分的一群,他们欲壑难填,从未满足过现状,而且,绞尽脑汁为自己的贪欲找借口:不满是向上的车轮。看着人类说起借口时真理在胸似的洒脱劲儿,好向满足现状就是向下的车轮似的,真是滑动物界(人也属动物之列)之大稽。

果如人类所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那样,那么,发生在人类身上的事就很难自圆其说。譬如:一些人不满于薪水低而消极怠工,一些人不满于官职低而怨天尤人,一些人不满于妻子而另寻新欢,一些人不安于现状而烧杀抢夺,凡此种种因“不满”而生的现象,难道是“向上”的吗?

西方一位哲人说过:认识你自己。

看来,认识自己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工薪低的人由于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而消极怠工,官职低的人由于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而怨天尤人。假如每个人都能心平气和地从好高骛远回归到脚踏实地,从“价格攀升”调节为“以质论价”或者“薄利多销”。那么,人类中就会多一些满足和笑声,少一些贪欲和怨气。

济南动物园游记

文/家和万事兴

济南动物园游记

[作者嘉祥中英文学校五年级马芯茹]

2013年的春节过后,正月初八我和爸爸妈妈坐上了嘉祥至济南的火车,火车奔驰鲁西南的大平原上,火车越过了连接北京至杭州的京航大运河、世界闻名的孔孟之乡济宁(曲阜),世界著名的东岳泰山。经过3个时就到了山东省的省会--济南。我们一下火车又坐上5路公共汽车就直奔济南动物园。

济南动物园坐落在济南火车站北面的大街路西。动物园的大门象一座古楼,楼门高高的座落在那里,门楼上掛满了鲜红的灯笼,表示春节的庆祝。门楼中央有五个金色大字济南动物园。动物园门里有一道红色的福字墙,墙的两面掛满了各式各样的福字大红灯笼和两幅很大很大的儿童迎春画,墙的下面还有七个红色的大字-向全市人民拜年。整个大墙显得庄严雄伟。我和爸爸妈妈分别在动物园门前照了像作为留念。,

我挎着妈妈继续沿着动物园大道向里走去。大道两旁也掛满了‘天地缘’大红灯笼,像宫墙那样雄伟壮观。再向前走约800米就岀现了动物园的标志一很大很大的金牛石像,有很多人在金牛像前合影留念,我也和爸爸妈妈分别在金牛前照了像,我又提议我们全家照了-张全家福。照完像按照动物园指示线路图开始参观各式各样的动物。首先来到狗熊馆,几只大狗熊在-个假山的大园子里吃着参观者送上的各式各样的食物,显得非常有趣。馆内有黑色、白色、棕色大小不同几只狗熊,也向观看的人们做各式各样的动作,我越看越喜欢。爸爸告诉我:我们看到的多是亚州黑熊,它们主要生活在我国的南北各地及日本、朝鲜、南亚东南亚各地。是食肉目熊科,栖于潮湿的山地森林里,生活在北方有半冬眠习性。食物有果实嫩芽和小动物,善攀爬听嗅觉灵敏视觉较差,又名黑瞎子,相貌似狗又名狗熊,寿命约30年。

参观完狗熊后就直奔大猩猩馆。一走进猩猩馆就看到一个大猩猩就看到一个很大很大的黑色大猩猩在半空中的铁练中睡大觉。参观的人很多,我挤到里面看了好一会,爸爸还给我与大猩猩照了像。我和大猩猩近距离接触,发现了它很有人性,它的动作和思微非常与人接近。这时我想起了爸爸告诉人类就是类人猿逐渐进化过来的。我们人类要好好保护这些动物,与它们为善为伴。爸爸还告诉我大猩猩--主要的吃树叶、嫩芽、果实、树枝。它们是一个素食主义者,但是如果真把蛋肉奶摆在它们面前,它们也会忍不住吃一点哦。大猩猩晚上在离地面8-10米的大树杈上用树枝树叶搭成的临时床上睡觉,下雨时还会为床上加-个防雨盖。参观完大猩猩之后就又去了大熊猫馆大熊猫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首先我们了解大熊猫的一些常识。大熊猫属食肉目大熊猫科,主要产于我国的四川、陝西和甘肃等地。大熊猫是古老的活化石动物,栖息于长江上游各山系的高山深谷,视听觉弱,嗅觉灵敏。以竹类为食,偶尔也吃动物尸体和鼠。三至五月份发情交配怀孕期平均乃130天,岀生幼仔仅仅100克左右。寿命叁拾年。现馆内有4只熊猫两只大的,两只不大不小的。很多观众不断的逗它们也有很多人与大熊猫合影留念。整个熊猫馆内热闹非凡我全家也与大熊猫合影留念后便恋恋不舍的离开了熊猫馆又来到大象馆。大象大家都熟悉我就不多介绍了。离开大象馆我们直奔河马而去。河马属偶蹄目河马科,产于非州大部地区。河马栖于河川湖沼水草丰富的地方,多在水中度过。长时间离开水皮肤干裂,并渗岀红褐色液体,结群生活以水生植物为食,寿命可达40年。参观河马的人也很多。河马馆盖的很大,有水池也有房屋,因为河马馆内气味不佳我们便匆匆离开河马馆直奔长颈鹿馆去了。长颈鹿属偶蹄目长颈鹿科,主要产地在非州撒哈尔沙漠地区。栖于稀树草源和森林力边缘,通常4--10只集群生活。它的步伐与众不同,为同侧的前后肢同时迈步。以各种树叶为食,也吃草本植物,孕期14一15个月,每胎|仔,3.5--4.5年性成熟,寿命30年,是现存陆地上最高的动物。参观长颈鹿的人较少,由于展馆较大天气较冷长颈鹿在室内不岀来所以参观的人们从长颈鹿前走过就岀去了。我们按照参观的路线去了羚牛馆。羚牛属于国家1级保护动物属偶蹄目牛科。产于我国的西南和西北及缅甸和尼泊尔国家里。羚牛栖于高山密林里,为高山动物,结群擅走山谷小道,且下山比上山快得多。以树枝叶嫩芽为食。羚牛馆和驼羊馆相邻,羚牛和驼羊很相似。驼羊也属偶蹄目羊科,产地南美州,是南美州土产四种骆驼形动物中最有名的一种,也是西半球人们驯化为驮兽的唯一一种动物,它们一千多年前被训化,野外早己没有,都均为人养,是南美州最重要的驮兽和吃用兽,以草为食,性格温顺。我看到十几只驼羊,当我用一把干草喂它们的时候,这些驼羊都很温顺的来到我跟前,它们非常可爱,我真想领养一只那该多好啊!驼羊我爱你们。离开驼羊馆我们便参观了牦牛馆。牦牛属偶蹄目牛科,产于青藏高原。家畜牦牛分布很广,由野牦牛训化而来,有高原之舟的美称。野牦牛栖于高原地带,以野草为食,以雪水觧渴群居寿命25年,寿命25至35年,属我国特产1类保护动物。参观牦牛的人很多,我随走随参观,也没有留影便离开了牦牛馆。我随队到了老虎馆即馆內有5-6只东北虎,我爸爸给我介绍,东北虎属食肉目猫科,它们生活在大森林丛林野草丛中,夜间岀来活动,擅于游泳,是捕食大型哺乳动物。主要多在冬季交配,在春夏季产仔,每胎2一4仔,东北虎的寿命一般为20一25年。我看到老虎在圈內走动,有的游人用食物或石子投抛老虎,老虎便昂头急驰,让我这时想起了一个成语--虎步生威,确实让人感到害怕。只要你友好善意的对待它,老虎也很温顺可爱,因此我想我们人类一定要善待这些凶猛的动物,让它们与人类友好相伴,保持世界生命的平衡,老虎是我国重要受保护的动物。我的妈妈喊我; 芯茹过来让爸爸给咱娘俩照个像留作记念吧!于是我分别和妈妈爸爸与两只大老虎各照了像作为动物园游玩纪念。在东北虎的隔辟还有几只孟加垃虎,它们也是我国1级保护动物。孟加拉虎同属食肉目,猫科。主要产于我国的云南及缅甸印度泰国马耒西亚等地。它栖于森林山地和丘陵等环境中,独行善泳,均以蹄类肉食动物为食。捕食采用潜伏等候或小心潜近突然扑击的猎食方法。全年可繁殖,孕期100一106天,每胎2一4仔,3一4年性可成熟,寿命在20年左右。孟加拉虎和东北虎的形状相似,但东北虎大于孟加拉虎。通过参观和讲觧使我懂得了不少关于老虎的知识。在孟加拉虎的隔壁又有几只白虎,它们仍属于食肉目猫科,仍然是我国的1级保护动物,白虎也产于中国的云南及缅甸印度和孟加拉等地,白虎是孟加拉虎的白色变种,生活习性与孟加拉虎相同。野生白虎己经灭绝,现有人工饲养繁殖。白虎的个体较大,行走如风但性情较为温顺。我很喜欢白虎,因此爸爸特为白虎拍了6一7张照先作为记念。离开虎馆便又到了狮子馆,看到非州狮,它属食肉目猫科,_主要产于非州大部以及印度和伊朗。非州狮栖于草原和开阔丛林或半沙漠地带,同时也在亚州森林中生活。是唯一合群的猫科动物。猎食各种食草动物。猎食时雌狮追捕,雄狮观战,所捕食物雄狮先饱食后雌狮再吃。它们是一种大男子主义的群居动物,只有雄狮为王它有很多美丽的妻妾。寿命20一25年。通过参观使我了觧动物和人类一样,它们有它们的生活习惯,所以我们人类更应该爱护动物为世界环境保持平衡。我在狮子馆也让爸爸妈妈拍了好几张照先以作纪念。离开狮馆到了我最喜欢的多类猴馆。在热带雨林里,终年土地湿润气候炎热潮湿雨水充沛,茂密的森林终年绿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海洋性乞候孕育了丰冨多彩的植物源,在这里生活着众多鲜为人知的人类近亲灵猿类-各式各样的猴类。有面似猫头鹰的夜猴,奇貌无比的僧面猴,谢顶的秃猴,有叫声如雷的吼猴,尾巴比身体还长的巻尾猴,形体如松鼠的松鼠猴,长有弟五只手的蜘蛛猴,体长最大仅有16厘米的倭绒猴长有胡须的皂猩猴等等。它们千奇百怪形态各异,聪明敏捷面部表情丰富生动。我参观了这些可爱的精灵,使人们能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由于时间关系我和爸爸妈妈参观孔雀等鸟类馆,便以走马观花的速度游览了禽类馆它们包括火烈鸟; 1八哥鹦鹉、 秃鹫、 白天鹅、 大驼鸟、 鹛鹊、 等鸟类后并与个别鸟类照了像以做纪念。在参观中爸爸还作了部分鸟类的介绍。1火烈鸟--属鹤形目红鹄科产于亚州西部非州北部,美州大西洋沿岸,部分到欧州南部。栖于人迹罕至的宽广浅水地区。用高度适应啄象筛子一样滤食小甲壳动物。大群活动非常壮观。以泥筑成高墩作巢,巢基在水里,高约半米,每窝产卵1一2个,卵壳厚色兰绿色,孚化期约1个月。2 兀鹫属隼形目鹰科,它能爬到树顶,甚至能爬到细树枝间,悠然自在地打瞌睡。 3小熊猫:是肉食类动物但它不吃肉类,它们的行动迟钝不擅长捕猎,它们已适应杂食,以植物为主食嫩叶果实竹笋竹子嫩叶但不吃竹子,有时也捕食小鸟和鸟蛋。中午和晚上睡觉。小熊猫猫脸能似猫非猫身似熊非熊,还拖着一条粗大带彩色环纹的尾巴,显然并非短尾大熊猫的近亲。小熊猫的性格温顺雅,一付小猫式的雅气脸谱从来看不到愁容,颇能斗人喜欢。另外还有很多鸟类因为没有较多资料这里我无法介绍了。

参观完小熊猫天就快黑了,这时整个动物园各个动物展馆也下班了,我们连水族馆也没能参观,我仍然恋恋不舍的随着参观的大队人马离开了济南动物园。岀了动物园坐上了公共汽车回到宾馆住下,准备晚上到趵突泉公园去观灯展

虽然我感到很累但我的内心还是很甜密的。因为我今天和各类动物做了一次近距离接触,使我认识到只有很好的保护动物才能保持世界环境的平衡,同时也使我了觧懂得了动物的一些科学常识,这样的参观学习我还要多次来,这么多的可爱动物们给了我这样多的愉快和享受,我长大了一定做一位保护动物的自愿者,历行人类保护动物的义务和职责。

动物的路和人类的路

文/马温

路的发明权应当归于动物,最早的路是动物用脚踩出来的。这好像和鲁迅的话有冲突。鲁迅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么说对动物是不公的,鸟有鸟途,兽有兽道。谁来给动物造路呢?这个世界上是先有动物后有人,所以不能指望人来做这件事,只能靠动物自己。人类造路的本领现在远在动物之上,但世间第一条路的诞生和人类绝对无关,那是动物造出来的。

动物中间还可以细分,有不少动物并没有参加筑路劳动。比如蜜蜂,它会飞,天空就是它的路。它要休息了,就降落到一朵花上,花朵也是它的路。老鹰这类会飞的鸟,它们的路也在天上,飞累了,歇在山崖上,踏在树冠上,它们不需要柏油路、水泥路,尤其不需要高速公路。当我们发现一只老鹰在高速公路上摇摇摆摆地走路,那意味着老鹰遇上了麻烦。总之,在那些会飞的动物看来,路是荒唐可笑的发明,它们是不会为一样无用的东西出力流汗的。

动物是野性的,野性就是自由奔放,动物造出来的路自然也是率性恣意的野路子。月光下这样走,风雨中那样走,这次翻山越岭,下次蹚水过河,捕食时藏在草丛中蹑足潜行,肚子吃饱了就昂首挺胸把家还。动物走过的路若被一一显影,估计是一团乱麻,其中很少有直线。

动物不走直线。两点间的距离直线最短,这个道理不单人类懂,老虎也懂,但羚羊看到老虎来了,逃命时总是违反平面几何定律,忽左忽右,一会又来个急转弯,逼得老虎也只好不走直线。在弱肉强食的丛林中,小动物走直线会丧命,大动物走直线会挨饿,所以动物的路都是尽可能地曲里拐弯。

但动物界的巨无霸,比如史前恐龙,很可能喜欢走直线。别的动物看到一棵树,自然会绕道走,恐龙力大无穷,不会容忍这棵树挡它的道,一脚踹过去,路障就排除了。恐龙既大又重,是高效率的造路机械,别的动物不知要走多少回才能在荒草中造出一条隐约可见的小路,恐龙只要走一次,地上就碾出一条高等级道路。恐龙时代极有可能是地球史上路网最为发达、交通最为便捷的昌盛期之一。

动物造的路有一个特点,就是高度隐蔽。经验丰富的猎人蹲下身,仔细察看脚印的大小、便溺的新鲜程度、沾在树叶上的毛发气味,还有小草倒伏的方向,才能略带犹豫地说这是哪种动物的路。任何动物都不会为它们的路举行通车典礼。隐蔽意味着安全,泄密无异于自杀。大型动物的路因为宽阔只好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但它们没有天敌,造路时不会考虑隐蔽性,走路时也不会避讳公开性,它们是动物界中可以肆无忌惮的精英阶层。大象慢吞吞地踱着方步,不需担心遭到偷袭,鳄鱼躺在哪儿,哪儿就是它的势力范围,狮子一声吼,周围其他动物都销声匿迹。

整个自然界都是动物的公共空间,动物的路虽然建在公共空间,却不是公共财产。每一条路都是私产,都有咒语,你要会念,证明自己是同一种族,这条路才对你开放,你走起来才有安全感。凶猛野兽可以践踏任何一条动物之路,但这是例外。通例是,别人的路你要是轻易闯入,很可能就会有血光之灾。

动物的路很多都是半成品,走着走着就断了,路的这个特征和动物的命运是相一致的。食草动物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食肉动物扑倒,小食肉动物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大食肉动物咬死,大食肉动物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一场山洪吞噬,生命的无常也让动物之路变得无常。路的突然中断,一定和一个生命夭折的悲哀或悲壮的故事有关。当然,许多断头路的出现也说明那片莽林荒原上一定有一个大英雄存在,那只兽中王通吃天下。

现在通吃天下的英雄是人类。要说怎样造路,动物还是人类的第一个老师。这个老师造路的思维是“曲线”,凡事不着急,耐得住寂寞,经得起磨难,曲折地向前,最终到达目的地。人类抛弃了老师的学说,人类崇尚的是直线思维,最短,最快,是贪婪地扑向目标。人类造路,遇到山就打洞,目的就是保证公路在崇山峻岭中笔直穿过,实在没法打洞了,人类才重新拾起动物老师的曲线思维,在山上开盘山路,扭曲着,迂回着,缓慢地爬行。

直线打败了曲线,可是曲线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却没有被摧毁。明清留存下来的私家花园,总会设计一条通幽曲径,我们觉得美,就是因为这样的曲径像动物踩出来的林中小路,自然活泼,野趣横生。

人类造了许多路。

没有路时,人类不会迷路;有了路之后,人类常常在这些路上迷失方向。

没有路时,人类的激情和体力全部用来披荆斩棘、筑路架桥;有路之后,人类的精力主要用来寻找路标,没有路标,人类已不会走路。

动物好像没有这个困惑。

饮食阅人

文/朱美禄

一啄一饮,虽说是小事,但也足以管窥人的某些侧面,故不失为有效的阅人窗口。

豪杰之士,饮食不类常人。廉颇一顿饭吃米一斗、肉十斤,在食量上异于常人。樊哙啖生彘肩,苏武啮雪吞毡,在食材上与众不同。梁山好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在吃喝方式上与俗众有别。这些非同寻常的吃喝之举,充分凸显了他们的冲天豪气。

古之仁人,其食不甘。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颜回有乃师之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正是因了这种能吃苦精神,孔子称赞道:“贤哉回也!”需要说明的是,孔子和颜回“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超越物质享受之外,弘毅致远,乐以忘忧,所以人们把这种至高的人格理想、心性修养和道德境界称为“孔颜乐处”。

士志于道,不以饮食好恶为意。以五柳先生自况的陶渊明,“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却能淡泊明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韦丛“野蔬充膳甘长藿”,却能拔钗沽酒侍奉丈夫,打破了女子难养的偏见。他们都堪称是“孔颜乐处”的忠实拥趸。

普通芸芸众生虽不以“孔颜乐处”的标准要求自己,但也唯俭朴是尚。“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逾珍馐。”因为一啄一饮来之不易,所以粗茶淡饭也觉滋味绵长。

“丈夫处世,不应于饮食求工,能饱餐粗粝者,真英雄耳”,所以中国文化对吃苦精神有着不遗余力的推崇。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吃苦便是了苦,享福就是消福”;“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等,都是耳熟能详的勉励吃苦的箴言。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文化对吃苦精神的倡导,最后都落入了“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旨归,认为经过苦难炼狱的煎熬,方可以获得成功的回报。

中华文化既有对吃苦精神的推崇,也有对世俗享受的追求。如“以酒为池,县肉为林”,虽然荣华富贵,但却是荒淫饕餮的表现。“日食万钱,犹曰无下箸处”,虽然自奉甚厚,但其靡费也显而易见。至于必欲列鼎而后食,则是偏执的奢侈而已。食不厌精,沉湎于口腹之乐,人就异化成了美食的奴隶,其格调自是不高。然而更为人所不齿的,则是饫甘餍肥却无所事事。所以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在孔子看来,哪怕玩博弈游戏,也比光吃饭不干事强呀。

需要注意的是,沉溺于酒肉中也不能一概贴上奢侈淫逸的标签。《世说新语》中张季鹰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毕茂世说:“一手持蟹鳌,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在流芳百世与及时行乐之间,魏晋人士淡薄前者而追求后者,这是一种任诞和放达的表现。

当然,大千世界,素食主义者也不乏其人。一般说来,素食主义者多是佛教徒或者是具有护生情怀的人士,他们对动物有着足够的尊重,认为动物和人类一样具有灵性,故不食用动物肉、动物油和动物胶。不管茹素与否,应该承认,吃素是一种返朴归真的文化理念,也是一种致力于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人有形形色色,其饮食固不可一概而论。暴饮暴食,是不善养生的表现。宁可饿死,不食嗟来之食,是有骨气的表现。食肉寝皮,乃是血海深仇,非如此不足以解心头之恨。至于易子而食,则是饥荒年头惨绝人寰的惨象。明乎此,则不仅是阅人,简直是阅世了。

饥餐渴饮乃人之大欲。一啄一饮,虽说是些些小事,但以此为窗口,却可以见出许多。

解读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文/邓仲祥

甘肃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位于和政县城东北面,占地19.2亩,总投资1500多万元,建筑面积3850平方米。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和政县出土了大量珍贵的古动物化石,迄今已征集到30000多件化石标本。

在距今2400万年-520万年的中新世纪,临夏盆地曾是亚热带--暖温带气候环境,盆地内湖泊星罗棋布,河流蜿蜒交错,草木茂盛,鸟语花香,是远古时代各种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由于受到青藏高原隆升变迁的影响,气候逐渐变冷,环境日益恶劣,从而形成了今天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收藏于博物馆的古动物化石,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打开了人类窥视黄河古文明的窗口,掀起了沧海桑田的又一层神秘面纱,把我们的想象带到了遥远的洪荒时代。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一座古脊椎动物化石博物馆,是继四川自贡恐龙化石博物馆、西安半坡民族社会遗址之后兴建的全国为数不多的中国国家级专业博物馆之一,该馆的建成使用为科学、长期、妥善保护这一具有垄断性的珍贵资源,为形成自贡--和政--西安这样一条地球演化、生物进化、人类出现的专题旅游热线,举办风格独特的科学展览,接纳国内外专业研究人员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和青少年及游客科普修学,提供了便利,为古动物栖息的乐园--古城宁河架起了一座连接五湖四海的天桥。化石博物馆是向世人展示中化瑰宝的窗口,每个热爱大自然的人来到这里,心灵都将经历一次莫大的震撼。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基本陈列

博物馆一、二期馆采用不同的展示方式。一期馆沿用传统展览方式,按照动物群和生活年代、动物特色,配以壁画和展板进行展示。二期馆主要以瀑布、小桥、流水、巨型山体、机械动物、动物雕塑、空间成像等现代化的展品和方式,来展示不同动物群及代表性动物的特点,真实地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古动物生活的原始生态环境。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珍贵藏品

晚新生代古脊椎哺乳动物化石,馆藏化石分属两纲7目110个属种,代表新生代晚期的4个不同哺乳动物群,分别为距今3000万年的巨犀动物群,距今1300万年前的铲齿象动物群,距今1000万年左右的三趾马动物群,200万年前的真马动物群。藏品占据了六项世界之最:独一无二的和政羊、最大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产地、最丰富的铲齿象化石、最早的披毛犀头骨化石、最大的真马——埃氏马、最大的鬣狗——巨鬣狗。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三大特点

种类多。含爬行纲和哺乳纲的3纲8目150多个属种。占化石属种总数目60%左右的是距今1300万年的铲齿象动物群和距今1000万年前的三趾马动物群。这批化石中,有一级品49件,二级品250件,三级品1003件。其中三趾马化石储量和已采集的头骨化石标本数量均为欧亚大陆之首,超过了世界最着名的三趾马动物群产地皮克米和萨拉摩斯;铲齿象动物化石不仅在我国而且在欧亚大陆上也是最丰富的,其数量也超过了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北京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馆藏。专家们一致认为,只要对这些标本做更深入的研究鉴定,其品级还会大大提高;

保存完好。80%以上的化石是完整的头骨、下颌骨、甲壳,它们都是已灭绝的古生物遗存。其中以"和政"命名的"和政羊"化石,种属是世界上唯一的;大型(如铲齿古象)和中型(如古长颈鹿、犀牛)的动物化石,形态特异,这些罕见的珍品,具有很高的展览价值;

填补了我国古代哺乳动物化石收藏中的一个重要空白区,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引起了国内外古生物学界的广泛关注。在纯自然状态下,陆地脊椎动物死后,由于动物细菌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只有万分之一的遗骨和残骸能够侥幸保存下来,形成化石。我国内蒙古通古尔铲齿象化石和山西保德三趾马动物群,在世界古生物界享有盛名,但遗憾的是,铲齿象现存美国,三趾马则藏于瑞典,这给我国科研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而和政的这批化石在品种、数量和质量上都可以与上述经典地区相媲美。和政三趾马化石明显不同于山西保德,为研究我国新生代晚期第三纪古地理古气候演变提供了重要的新信息。和政是目前欧亚大陆最好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的研究地和参观点。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种类及价值

迄今为止,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存放的古动物化石有近3万多件。中国目前最有权威的着名古哺乳动物学家邱占祥院士等一批文物专家,对馆藏化石标本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鉴定:这批馆藏化石分属新生代晚期的4个不同哺乳动物群,分别埋藏于和政地区四种岩性不同的地质层中:底部红色砂砾岩中埋藏着距今3000万年的巨犀动物群;下部河湖相地层中,埋藏着距今1300万年前的铲齿象动物群;中部以红土为主,埋藏着距今1000万年左右的三趾马动物群;上部的黄土堆积中埋藏着200万年前的真马动物群。占据了六项世界之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和政羊;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马化石产地;世界上最丰富的铲齿象化石——铲齿象头骨个体发育系列史;世界上最早的披毛犀头骨化石;世界上最大的真马——埃氏马;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巨鬣狗。同时专家确认:“和政发掘的化石,是举世罕见的铲齿象和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其数量远远大于整个欧亚大陆已知同时代的任何一个地点的采集数量,在全世界是少有的”,具有极高的科研、珍藏和展览价值。

科研价值生活在1300万年——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一直深受中外地质古生物学家的密切关注。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省博物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等许多科研单位,以及美国、日本、瑞士等国的学者多次来临夏考察,进行地质古生物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积极成果。确认我县收藏的这批种类繁多、保存完好的化石标本,将对临夏地区晚第三纪时的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环境和古动物群演化变迁,以及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新信息。“我们认为和政征集的6000多件古动物化石标本,其中不乏极其珍贵、有极高科学研究价值的标本,有些标本不仅在国内可称为精品,而且在国际上也属不可多得的典型化石,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珍藏价值古化石是不可再生资源。本世纪20年代在内蒙古通古尔发现的铲齿象化石和陕西保德发现的三趾马动物群,在世界古生物学界享有盛名。而这些化石绝大多数现存放在国外博物馆中,这对我国开展地质古生物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和政县馆藏的“这批化石标本在品种、数量和质量上都可以和上述经典地区的化石相媲美,从而填补了我国古哺乳动物化石收藏中的一个重要空白区。

展览价值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存放的这批化石标本均为已灭绝动物的化石,其中绝大多数标本是头骨和牙床,特别是象等大型动物和长颈鹿、犀牛等中型动物的骨骼化石形态特异,除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外,对广大青少年和广大群众也具有较强的直观科普教育,是认识甘肃史前生物与环境的生动历史教材。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特征及意义

和政古动物化石数量之大,世界罕见。其中三趾马化石储量及已采集的头骨化石标本数量为欧亚大陆之首,超过了世界最着名的希腊三趾马动物群产地皮克米和萨拉摩斯;铲齿象动物群化石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欧亚大陆上也是最丰富的,其数量也超过了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北京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馆藏;库班猪化石也是世界上最好的一批标本。这批化石形成于青藏高原隆升关键的晚新生代,是生物进化的实证,在我国是绝无仅有的,具有极高的科研、珍藏、展览价值。有些标本不仅在国内可称为精品,而且在国际上也属不可多得的典型化石,有重大的学术意义。这批化石标本在品种、数量和质量上都可以和上述经典地区的化石相媲美。在馆藏化石中,相当完整、比较完整的标本中,完整率达97.3%,它们全系已灭绝动物遗存。和政地区的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是完全清晰的,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来判断,和政地区有可能包含多个动物群的层位,甚至有比三趾马动物群更早的层位。和政地区富含化石地层的岩性与其他地区也不尽相同,是一种很接近黄土的土状堆积,这些都表明在晚中新世时和政地区的古地貌和古气候条件已经和黄河中下游有所区别,而青藏高原的隆升对我国地貌和气候的改造,以至对全球气候格局的影响一直是我国科学家探索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如此丰富的古动物化石,特别是如此大量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使我们有可能对晚新近纪的哺乳动物群的演变进行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这些富含哺乳动物化石的连续剖面是反映青藏高原隆升历史的不可多得的证据,他的潜在的尚待发掘的价值绝不逊色于闻名与世的珠峰南坡的西瓦利克,具有世界意义。和政化石被誉为古动物学界的“东方瑰宝”、“高原史书”。它的出土与发现,掀起了青藏高原隆升变迁的神秘面纱,打开了人类窥视黄河古老文明的窗口,引起了国内外古动物学界的广泛关注。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保护开发

和政古动物化石是祖国不可再生的重要自然遗产,为了开发保护好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历届临夏州委、州政府及和政县委、县政府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从发现到保护、征集,经历了从不知到认知,到完全认识其独特价值的艰难过程。在上级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关心支持下,2003年9月,投资1525万元,占地19.2亩,建筑面积3850平方米的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正式竣工开馆。为了进一步促进和政古动物化石的综合保护和持续开发,作到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有效结合,2005年8月5日,占地44亩,总投资3000万元的博物馆二期馆又开工建设,2006年8月7日,博物馆二期馆正式竣工并开馆。馆内共展出四大动物群不同时期代表性的180多件精品古动物化石和动物骨架15具,并穿插绘制达800平方米各种不同动物生活场景大型背景画。营造古动物生活的实景,通过瀑布、小桥、流水、巨型山体、机械动物、动物雕塑、空间成像等现代化的声、光、电展示方式,真实地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古动物生活的原始生态环境。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专业博物馆,一、二期馆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为举办风格独特的科学展览,接纳国内外专业研究人员,进行专业文化交流和青少年及广大游客科普方面提供了便利,为古城宁河架起了一座连接五湖四海的桥梁。化石博物馆是世人了解古动物的窗口,每个热爱大自然的人来到这里,都将经历一次心灵上的极大震撼。

浅谈贪钱

文/韦卫松

过去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总是把读书和钱划上等号,认为有文化就等于有钱。这种心态从某种角度看是合理的,但虽合理却不能统理,世上也许有完全的过错,却未必有完全的道理。于是乎,读书便成为有志气青年的宏伟目标,但多数人却苦于没钱上学,只能认命,继续维持着穷人的身份。

时移世易,今天的中国与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过去因为穷上不起学,中国遍地都是文盲,读书对普罗大众而言不过是种奢望,是不切实际的妄想。倘若偶尔冒出个大学生来,人们便会百般推戴起来,捧若至宝,阿谀谄媚之辈的马屁便也蜂拥而拍得“啪啪”响。然而今天情随境变,读书已不再是高不可攀的颠峰,谁都可以攀登,谁都可以触及。于是,遍地都是读书人,到处都是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硕士…

可是现在读书人随处可见,但有钱人却未必随便能看到的,足见有文化就未必等于有钱,有文化未必就可以和穷人身份说再见。常听到有人说,这世界是不公平的,有钱人只会更有钱,穷人要么继续穷,要么变得更穷,这是难以扭转的潜规则。这样的心态虽然有些消极和悲观,但却足于提醒人们去进行反思的重大问题。

拜托,不要张口闭口都谈钱好吗?贪钱的人最是可恶!钱有这么重要吗?

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不愧是俗话,果然俗不可耐。现在的人总是怀着这样的心态过活,凡事总是向钱看。没有钱时也不会安于没有钱,只会想着如何得到钱,实现“得到钱”的愿望的过程中不免衍生出许多想法,好的、坏的、恶的、邪的想法都有,钱像紧箍咒似的驾驭着人的思想行为。钱是什么?是一张纸。当聪明的人有一天突然醒悟过来,发现自己动辄心计,奔波忙碌不过是为了一张废纸时,那一刻是多么的讽刺。

人类自抬身价,僭称“高级动物”,但事实上却没有任何高级之处。客观地说,人类是地球上最低等的生物。这话听来实在令人难以接受,但逆耳的事实多半都为人所抗拒。人就是这样,总喜欢自欺欺人。人若想成为所谓的高级动物,首先要摒弃心中的俗欲,所谓俗欲者,便是追求物质欲的杂念,这杂念可大可小,大者丧尽天良,危害无穷;小者迷失自我,宛如行尸走肉一般。欲念主宰着人的思想行为,贪婪驾驭着人的七情六欲,若想抽身脱离谈何容易,攀越“六根清静,四大皆空”境界的颠峰,并非凡夫俗子所能轻易实现的。话说回来,人标榜“高级动物”之称,实在名不符实。

而被人们贬损为低级动物的,它们未必就真的那么低能。就拿大家所熟悉的猪来佐证吧:某猪圈有甲、乙、丙三猪,一聪明绝顶人掷人民币100元于猪圈内,甲猪向前一嗅,不加思索立时离开;乙猪远远相望,双眼充满不屑的神色,并无向前之意;丙猪急步践踏钱币而过,其间猪脚稍在钱币上间歇停留,似是以钱币拭脚之意,此后三猪任其钱币搁置当场,并未再多瞧它一眼。此例足见此三猪其智慧之脱俗,为人类无可比拟的。这就是人们鄙视的低级动物,人们是否应该做深刻反思呢?

人们对钱的渴望如饥似渴,这股欲望无穷无尽,深不见底。古人有云:“以道窒欲,则心自清”,人们试图以道来抵制心中的欲念,但结果总是以有心无力的窘态收场,足以证明这不过是人的希企,是脱离现实的属望。有人说过,中国人是劣根性民族,但劣根性并不是中国人的专利,而是全人类的通性。因为这就是人。倘想根除心中杂念,实在不切实际,正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十全十美的人还未诞生之前,可怀“有容乃大”的胸襟去包容秒忽丑陋。《老子》有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确实如此,世上有美的事物存在,是因为同时有丑陋的存在。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要想让人心中无所欲的呈现出自己,那真是难过登天,因为这是传说中的“仙”的境界,所以要人去实现这样的要求,实在太过于苛刻了。我们要以宽容之心去接纳人心中的贪念。因而在我们看见一个贪钱的人的丑态时,先不要去鄙视他,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是和他一样的人呢?事实上,“贪”钱并没有错,最重要的是你是如何去贪的。损人利己的贪自然是人所痛恨的,这种贪绝不可取;利人益己的“贪”便是主流的贪,即是经正规劳动所得,那是不损人亦不损己的“贪”,这“贪”便贪得光明正大了。

贪念是无从制止的,以上所提及的两“贪”中,我们所批判的是前者,提倡的是后者,这样这贪才会贪得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