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关于知识的文章

2022/12/12好文章

关于知识的文章(精选12篇)

知识,应该被尊重

月明星稀之夜,本想早些进入梦乡,然万种思绪不由得在心中盘桓,难以消除。或许,这愁绪,是青春的愁吧,或者,是积极入世的愁,总之,它让我躺了又卧,卧了又起。打开手机,一个个清晰的字幕映入眼帘,也敲打着我的心灵。

“诗人”与“疯子”,这对频繁出现的词语,又一次醒目的出现在了我的眼前,我的心突然颤动不已,难以平息下去。往日我也只是苦笑了之,但是今夜我注定是难以入眠的。

今天是端午节,为了纪念一个两千多年前的爱国诗人,两千年后的我们依旧吃着粽子,赛着龙舟,做着一切关于屈原的有意义的纪念活动,为什么?因为我们读过《离骚》,读过《天问》,我们被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深深震撼,我们因为诗人“恐美人之迟暮”的忧愁而感动,我们因为诗人以死报国的决心泪洒青衫……

诗人,这是多么高雅的名字,包含着多少东西。正如邹静之先生所说的那样,当代的社会里,还有多少人敢对别人理直气壮的说,我是诗人。诗人自信心的下降,难道不正表明社会对诗人、对知识的尊重在下降吗?这些应该引起人们的思考,引起我们民族的思考。

之前,我也听到过一些什么“学文学的是傻子”、“学哲学的是疯子”之类的言语。追寻其原因,也不过是这些喜欢文学与喜欢哲学的人,他们追求的东西与普通人不一样罢了。正如《逍遥游》中的一句话: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小年又怎么会了解大年呢?

知识是人们前进的最大动力,因为有知识,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也知道我们将要到哪里去。因为有知识,我们在近一百年的时间内所创造出来的财富超过了以往历史的总和。因为有知识,我们上了太空,我们延长了人均寿命。更因为有知识,我们超出生死,不再疑惑。

荀子在《劝学》中说道: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我们又岂能忘记先贤们对待知识虚心严谨的态度呢?韩愈也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我们又怎能对那些不耻相师的人而耻笑之呢?

康熙皇帝,是一个很善于学习的人,也是一个很愿意学习的人。他用知识搬倒了鳌拜,消平了三藩,平定了葛尔丹,收复了台湾。可以说,他用知识建立下了文治武功,开创了盛世之风。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好学的君主,当他面对西方科学的时候,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以至于子孙国民落后挨打,丧权辱国。这些都告诉我们,面对知识,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怠慢之心,更不能有些许嘲讽之意。

我是一个师范学院的大学生,身边好多朋友毕业之后去教书育人,然而从事这项如此伟大工作的人们却拿着微薄的薪水,亲戚朋友引以为耻。而在黄海的对岸,日本对待教师的态度却并非如此,在日本,教师是一份被人尊重的职业,曾经尊师重道的我们哪里去了?

法国先贤祠里,安息着72位对法国有着重大贡献的人,在这些人里有很多作家、思想家,而仅仅只有11位政治家。英国环球大剧院中,英国女王听到“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这样的字眼并不恼怒,而是给予微笑与理解。德国法律中有明确规定,未成年人必须到学校接受教育,否则,视为违法。

一个国家和民族,对于知识的尊重程度会决定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荣辱兴衰,而无论在何时何地,知识都应该获得人们的尊重。

让爱的火把传递下去

文/微笑

转眼间,我们来到下六中学支教已有六天了,我们开始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蓝蓝的天空上是白絮棉花般的云团,看着浩瀚的云海,我的思绪在肆意地飞扬。有些感动,我不曾想过;有些事情,我不曾想过经历。在这个繁花似锦的季节,我们遇见了一群懵懵懂懂、单纯的小孩,开始了一场关乎爱的传递之旅。

当我站上讲台,看到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神时,我才深刻地体会到“老师”这两个字所带来的责任和份量。或许,是角色转换的原因吧,从学生转变成老师,自己的思考的角度在发生变化。当我还是学生时,我只是需要把自己所学的东西消化,然后变成自己的东西。而作为一名老师,你不仅仅是对知识掌握,而且能够把知识透彻地讲解给学生。作为一名老师,你的心中需要一份大爱,需要设身处地替学生们着想。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无论学生的表现如何,我们都要有一颗海纳百川的心,宽容的心。我们对于学生们的不理解,也要虚心地讲解,直到他们理解为止。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许,在我们自己的心目中,我们并不觉得自己是一位老师,而更多的是大哥哥和大姐姐。但是他们轻轻地呼唤我们一声“老师”时,我们应该去承担起老师身上的这份责任。学会用爱去感染他们。十天的支教活动,我们传递给孩子知识,传递给孩子希望和爱的能力。当我在课堂上认真地回答了孩子们的问题,孩子们用他们的笑容回应了我。我突然发现原来笑容是可以相互感染。学会爱,感受爱的能力是多么重要啊!我曾想我们给孩子们带来知识,不曾想过从他们的身上,我们也学会了很多。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天真、淳朴,而这些也是我们慢慢地失去的。

在这个季节,支教让我遇见了你们,我们把希望和爱传递给你们。当有一天,你们像我们一样成为大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带到贫困偏远的地区,点燃了更多孩子的梦想。这份爱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支教,让爱的火把传递下去。

春风化雨,不是知识

文/一个人的雪域

大学里的老师各种各样,大都各有主见,自成一派,尤其是教学方式方法上,绝对不尽相同。读大学也已经两年多的时间了,相处过的任课老师应该不下20位,班级的老师基本上是每一个学期都不一样。对于老师,做学生的总会有自己的评价和定位,那么多的老师轮番轰炸,总有喜欢的,也一定会有不喜欢的,能量总是守恒的,才可以彼此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有一个中年男老师很受班级同学的欢迎,他的课总是会得到大家最为热烈的掌声,课程上的互动也比较多。但不知道为什么,对于他的课,我总是喜欢不起来。论知识的深度和拓展,他的实力可圈可点,但是谈及到平时的工作和生活,我总是觉得他带有一种让人难以亲近的傲娇和轻视。从他和我谈话的语气中,我总是可以隐隐感觉到他潜伏着的冷气,透过瞳孔,直插心底,冻彻心扉。尽管我强迫自己在他的课程上努力听讲,但是还是无济于事,总是会莫名其妙地走神,神游窗外的校园世界。

而有趣的是我最喜欢的老师却总是大部分的同学不怎么看好的老师。我喜欢联系生活实际的老师,喜欢从生活中提炼素材的老师,更喜欢上课不按照课本知识点生搬硬套的老师。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一直在那里,不离不弃,而人是生活在柴米油盐之中的凡人,总是要贴近生活才好,总是要贴地气才好吧。一直认为对于大学生而言,先学会做人,在学会做事,其次才是学习理论知识,这样的顺序不可颠倒。

来自隔壁班的同学说,她们班里总有那么几个同学喜欢考试作弊,而且很是肆无忌惮目中无人,所以作为惩罚,老师让她们班级的三分之一的同学挂了科,这是十分少见的大规模挂科现象,同学说,其实那门课程的考试真的不难,要及格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最终的结果确实让人大跌眼镜。诚信考试是大学生最为基本的做人原则,可却总有人为了更高的绩点为了更高的分数而将诚信和诚实抛之脑后。如果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原则,纵然有再高的才能也是一种浪费和破坏!而相比之下,我们班级的同学没有一次考试有人作弊,那是因为当我们刚开始读大学的时候,辅导员就制定了极其严格的规则来要求我们班级的同学,这些要求完全是参考着学校发的《学生手册》来的,白纸黑字的规章制度,不容许有任何的妥协和便车。虽然私下里同学们都不喜欢这个管事太多、要求太严的辅导员,但毕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辅导员当初那么严格的要求,同学们恐怕也早已是一盘散沙了吧!所以,还是要谢谢那位劳心劳力却收获同学们怨声载道的辅导员。

其实,一个真正的好老师教给学生的远远不止那些简单的知识点,更多的则是社会这本大书里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原则。毕竟,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不止是人才,更是有益有用的人才!

今生有伴书当枕

文/忆似漠然

清代张潮《幽梦影》中有言,“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我说,吾以读书为知己。

书是我的精神支柱,它塑造了我的灵魂。当简爱说:“我们是平等的,我不是无感情的机器”,我懂得了作为女性的自尊;当裴多菲说:“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我懂得了作为人的价;当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我懂得了谦虚的必要;当王勃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懂得了友情的可贵。

书是良药,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书是益书,藏克家说:“读过一本书像交了一位益友”。书是窗户,高尔基说:“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

书是世界的一个窗口,人们就是通过这许许多多的窗口去认识世界的。书就是一艘船,它载着人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书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纵观历史,举凡伟大人物,哪个不是读书人?读书知理,谁掌握了真理谁就掌握了世界,所以读书人最勇敢当天下。像毛泽东,当年不就是以一青年知识分子而独上 井冈,面对腥风血雨,坚信能再造一个新中国;像周恩来,当年不就是以青年学生而发奋读书,面对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坚信能开创一个新时代。他们掌握了事物之理,看世界就如“庖丁观牛”,以神遇而不以自视。这是常人之所难及,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读书造就伟人。

书,是你让我看到李白执剑出长安,苏东坡漂泊入海南,吴敬梓一身落魄修儒林,曹雪芹满腔哀思寄红楼;是你让我看到基督山伯爵的仇恨,苔丝的美丽与凄凉,娜拉的出走,安娜的卧轨,保尔的追求,海伦的奋斗;是你让我看到鲁迅用如椽大笔拯救一代人的灵魂;是你让我看到张爱玲远离了城市的繁华与寂寞,撰写了《倾城之恋》,简贞一路山穷水尽写出了一篇篇优美散文;是你让我穿越时空,体味人间的喜怒哀乐。

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论阔时,知识可供装饰;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请你相信我,无论掌握哪点知识都对你的智商有帮助。培根有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读书有时,亦须有地,读书有境,亦须有情。秋窗日午,小院无人,抱膝独坐,聊嫌枯寂,宜读庄子《秋水篇》;菊花案前,案有迷酒,开怀畅饮,了无尘念,宜读陶渊明诗;大雪漫天,炉灯小坐,人缩如猬,豪气欲销,宜读《水浒传》林冲走雪章。读书要有选择的读,不能拿什么读什么,也要根据自己所学知识的能力读,多看看文学作品还是有必要的。

所以,无论你是大学教授,还是公司的总经理;无论你是专业技术人员,还是以漂泊为生的流浪者;无论你是家庭主妇,还是以卖馍馍为生的小姑娘。无论走在那里,身处何地,忙完手中的工作后,别忘了看看书。尽管你已经是才富五车,满腹经纶,还是有必要读书,要知道学习是无止尽的。

但愿今日肺腑之言,能对众生有所启发。

文/冉茂荣

灶台边,置放着常用的盆盆罐罐,随时准备盛装菜肴。未用之前,我并不希望它们是满的,无论装什么。空,是最好的备用状态。如果急需使用,它们却都已装满,就会光火。

人的肠胃似乎相似,它的功能为装填食物,维持生命所需的能源。可是,吃得过饱,人的感觉并不舒服,会导致消化不良。球员,考生,吃饱后马上上场,多视为不当。有交通事故统计分析,司机饭后立即上路,行车的肇事率超过饭后休息至少二十分钟以后者。医学理化指标显示,饭后初期,人处于氧饱和糖饱和状态,部分神经细胞处于不愿进入紧张工作的半休眠状态。

人脑亦然。已满已足,是学习最凶恶的敌人。彼得·圣杰的《第五项修炼》中的一项,叫悬挂理念。用古代汉语的使动法,可理解为“使空”,主动腾空脑子,使之暂时“空”置。如是,新东西才有进入的可能,进来才有搁置的空间。脑子不是用来装知识的吗?怎么反而主张让它空呢?

装满一脑子古今中外知识的脑子,那叫什么?知识的博物馆?知识的战略储备库?难听的叫法是吊书袋。脑子更重要的功能,不是记忆,不是存储知识,是思维、判断、分析、发现、加工、重组、创造,聚合催生出独属于自己的知识、技能,做知识的运用特别是创新性创造性运用。与肠胃的特性相似,过多的已有,不是它最好的备用状态。同样是空置。当然,也正如盆盆罐罐,既空,又得干净,拿起来便可把菜肴放心搁进去。

超常的记忆是种能力,超常的忘性呢?有意识地忘记,何尝不是一种能力。美国中小学教育里为何不强调记忆和背诵?而强调探索性分析性创造性实践、尝试?而只把掌握查询获取所需知识的渠道和技术手段,作为传授训练重点而非传授知识本身。

知识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人类实践探索的经验积累与记忆,知识的不重要性也在于它总是属于过去时,总是属于已有。对今人的我们来说,对学习来说,比它们更重要的是面向未知,探索未知。

把头脑当作一个加工、创造、生产制造车间,会有效于把它当作一个存储仓库。因之,这里经常摆放的,或宜为常用工具、专用工具,备料甚至都不宜经常放置。一切货存都宜摆放得更偏远一点,只需要保持调用时的渠道畅通、手段可靠即可。

脑满肠肥这个带贬义的词,几乎道尽脑子宜空、肠子不宜肥塞于健康之必需的真谛。

空,不是从来没有的荒芜。高价值的空,是主动有意识地放弃众多的有,是“使空”。使空是一种主动的轻装上阵甚至赤膊上阵。

最佳的迎有是空,最佳的空,是朝向新有的空。

甚至,老到临终,如能一切坦然放下,了无遗憾与牵绊,一无持有地赴往,便如我们最初一无所有的来。所以,追有与求空,份量同等。

读书的意义

文/辛茜

书是专门为懂得精神享受,有进取心的人准备的。

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就有了精神系统。人生在世,追求的不仅是吃、穿、住,而是更高级的领域,信息、知识、思想、艺术等精神财富的享受。

从大学毕业至今,我一直从事与图书有关的工作,先是在青海人民出版社做文字编辑,编辑出版图书。后在青海湖研究院担任刊物《青海湖·自然人文版》的执行主编,业余时间还要从事文学创作。多年来,我的工作时间主要是看别人写的文章,剩下的时间,则用于阅读中外经典作品、思考、写作。尽管这样,觉得自己还是有很多书没有读到,或者是读过了,也是一知半解,记不住什么,想起来时,脑子里空荡荡的,心里是虚的。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地球上所有物种中,除了物质维持生存之外,需要精神滋养的只有人类。只有人类会通过阅读,完善自己的生命,并借主观思维、想象力和科学实验,改造客观世界,推动社会发展,以追求更高层次的幸福。即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话、亲情、爱情、政治、学术、艺术等,也是属于精神活动的,而精神财富最主要的载体就是图书。

人类世界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每一个人在生长过程中,都有前人,他们将自己的一切发现和创造浓缩于书籍提供给你。读书,可以使你有感有悟,读书可以使你的精神世界宽广,让你的生活丰富、心情愉快,还可以成就事业,自立于人海。

那么如何通过读书,构建起自己的精神世界,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知识、有修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呢?

有很多人读书是为了满足基本需求,比如休闲,获取信息,求得知识。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纸质的书籍没有多大作用了,人们完全可以利用便捷的手机或者电脑、电视等新型媒体达到休闲、娱乐,获取知识的目的。甚至有一些人在一定场合大肆宣扬纸质书籍即将消亡的谬论。

能够产生这样的想法,其实也不奇怪。因为,持有这种态度的人,对于读书的理解,实际上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程度,也就是追求刺激、休闲、信息的低层次,而未进入到读书的积累层次,即知识、思想和审美的高级阶段。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到达读书的这种高境界。这取决于一个人不同的文化程度、知识修养、心胸和价值取向。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任何时代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积累。一个国家的强盛与衰弱、发达与落后,固然与它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政治有关,但精神财富的积累,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态度、策略、方针,甚至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国力和国运。而人生也是多方面相互协调的整体,有实用的活动、科学的活动、美感的活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深刻认识,在于对事物规律和方法的把握。只有认识的层层积累,才能形成先进的文化,指导人们的行动,才能有所发展,使自己的一生完满,达到实用、科学、美感这三种活动均衡发展。

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来去匆匆。人生的意义,不应该只满足于消费的低层次阶段,而在于创造,在于发现,在于享有短暂的一生无法拥有的无穷的精神境界。

人生何须完美

文/苏时谊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开始追求完美。

还记得以前的古人,一个人会成为同时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等等,他们几乎就是完美、圣人的化身。也对,在那个年代,很多知识只是掌握在极少数人中。甚至一个地方的族长,就是一方智慧的代表。那个时代,年龄代表知识、经验、智慧、权威。而今,十岁的孩子从网上学到的东西早已超过许多老年人。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知识拓展的空间似乎越来越大,很多的未知领域被不断挖掘和开发出来,不会再有哪个人,能轻而易举地同时成为几个方面的“家”。

所以,不要怕承认自己不完美,我们中的谁都不可能成为全才或圣人。也不要怕面对风险,我们都是在历练中学会勇敢、变得成熟,在自己的领域中得心应手。

生命不是一场速度赛跑,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的旅程。在旅程中,我们学会成长。

不要过于计较别人的评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不要期望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也不要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都享受春天,平凡人的一生注定要跋涉沟沟坎坎,品尝苦涩与无奈,经历挫折与失意。与其千方百计追求完美,还不如找出自己的不足先战胜自己。

在漫漫人生旅途中,失意并不可怕,受挫也无需忧伤,只要心中的信念没有萎缩,即使风凄苦雨又奈我何?

不要看到别人学什么就去学什么,根据自己的特长去发展。人的一生,不过短短几十年,除去工作和娱乐的时间,你还有多少时间可供系统地学习什么呢。知识浩如烟海,谁也无法什么都学会。所以一定要有选择性的学,自己觉得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要认真过好每一天,你才会享受到所有的日子。你不能掌握生命的长度,却可以将她拓展得更宽。

如果你还可以付出,就不该轻言放弃。直到你停止努力的那一刻,什么时候也不是自己真正最后的结果。

前行路上,荆棘难免,用善意和宽容面对,享受当下每个幸福,又何须在乎人生的完美呢。

难忘小屋

文/王红霞

虽说现在住在宽敞明亮的大房子,但我却时时想起刚参加工作时那间与我相伴的小屋。尽管那间小屋从物质的角度去衡量它显得有些清贫,充其量只有一张写字台,一张床,一台老式的收录机,几箱我爱看的书籍,但是那间小屋从精神的角度对我来说,却是富有的。

记得每当夜幕降临时,黑夜让温柔或忧伤将我包围在我的小屋里,拉亮一盏明亮的灯,让它照在我的书桌、茶几上,翻开一本诗集或一本名著时,细细地品味那一行行美妙的文字,白日所有的喧嚣已找不到任何的空间,我只感觉到写字台上一本整齐的横格纸,灵魂中一些美丽的文字,或者是叫做写作的活力与生命方式,好似一座坚实的桥,我在我的小屋里与书中的主人一起共命运,同呼吸,我喜欢书中那淡淡的墨香,更喜欢书中那丰富的内容。我被书中美妙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为书中善良的主人公所感染,陪他们一起歌唱、流泪、幸福,也被书中精美的插图所流连……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并把书中好多美好的章节摘抄下来,珍藏好。那时看到一本好书,就像找着爱不释手的宝物。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书中宝贵的知识营养,边看边抄录书中的精粹,并试着临摹喜欢的插图,不知不觉间,竟然就整理了厚厚的五大本摘抄笔记。那一本本摘抄笔记,我至今还保留着,因为它饱含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我心血的结晶。

天色渐黑,坐在书桌 前,泡一杯淡淡的绿茶,点亮一根卫生香,让淡淡的香味弥漫我的小屋,屋内没有第二个人,这时我便自由舒展起来,读书、写作、听音乐、哼小曲,与自己的灵魂漫无目的地交流。通过读书,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审美 情趣。读书,让我体味到了人生百态,懂得了真善美和假恶丑,在音乐中忘掉一切烦劳和苦闷,在写作中忘记自己,拥抱自己;在读书看报中知晓国家大事,了解奇闻怪谈,其乐也融融。

当年在我的小屋,只有一把钥匙,我一直没有给我的小屋再配第二把钥匙,不让它的宁静受到干扰。在那间小屋,我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日子,看过好多的名著,写过好多的散文,懂得了许多人生哲理。如今住在宽敞的大房子里,随着现代化网络电子阅读的兴起,电视中《百家讲坛》等栏目的增加,接受知识的方式多种多样了,再也没有当年在小屋读书看报的那份情趣了,但是我在获取知识方式的同时,也有意无意地给我的孩子购买各种书籍,培养她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因为读纸质的书永远不会被现代网络所代替,它能调适人的心境,使人的灵魂得到静谧和安祥。

难忘我的小屋,教我学会了珍爱生命时光,懂得了自珍、自立、自爱,自强,学会了以勤劳建设生活,帮助我修身立命,赐予我内涵气质,让我的心灵得到净化、升华,学会了以善良宽容对待他人,学会了以快乐与平和走过每一个日子。

孙子上网课

文/胡光明

一场疫情席卷而来,人们都宅在家里,孩子们的学怎么上,是每个家庭心焦的事情。好在信息时代网络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部指导开展线上授课,解决了孩子们上学的问题。

从网课一开始我就把孙子接了过来,一是看住他别往外跑,二是想监督他学习。上网课是件新鲜事,一开始孙子有点不适应,觉得没有跟同学在一起学习热闹,不能跟老师互动听课印象不深。结果两天下来就适应了,并且爱上了网课。我呢,凭空也多了许多事,每天要不时关注家长群里的动态,把老师的叮嘱、要求及时反馈给孙子,有的作业需要打印出来给他做。孙子写作业、上网课都很认真,遇到难点的地方就反复听,基本上比较自觉。有时我在网上看到别人家的熊孩子把家长气得崩溃,暗自庆幸孙子还算懂事听话。

有意思的是孙子常常把在物理课和生物课上学到的知识讲给我听,什么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的物理关系,什么汽化、雾化,冰化水、水结冰温度的比较,什么苔藓类、藻类、菌类,他津津乐道,还拿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举例,我则有的听得懂,有的似懂非懂。为了不打断他的兴致,我时常不懂装懂“嗯、啊”应付着。他也看出我没听懂,讲到最后便撂下一句“给你讲了你也不懂”,我只好以笑掩饰尴尬。不过。第二天他又会不厌其烦地给我讲新学到的知识。我觉得他能把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是一个很好的消化知识的过程,我就不断鼓励他,希望他跟我多交流,这样既能掌握知识,也减轻了我宅家的寂寞。

前几天网上月考,孙子的自觉和诚信让我刮目相看。开考前十五分钟,他把桌面清理干净,只留学习用品。为了不耽误他考试,我提前坐到电脑前等老师发卷。老师提前十分钟在网上发试卷,我急忙打印出来交给孙子说:“你可以做了。”他却说:“还有几分钟,不能提前做。”每门考试他都是这样,绝不提前动笔。平时他写作业都会关着门,考试时他自觉敞开门便于我监考。我心想,孙子真“傻”。但他的“傻”让我感到欣慰,一个人的诚实守信是从小树立的,投机取巧只会害了自己。考试不仅考的是知识,同时考的也是诚信。孙子这次考试成绩不太好,但诚信考试他过关了。比起个别同学用手机查答案,他的成绩是真实的、踏实的。

孙子不是学霸,成绩一般,十五岁的少年有点幼稚,有点轻狂,有点自我,有点逞强。我希望孙子像我们栽下的树苗一样长得高大笔直,将来有一天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做一个“三箱”女人

文/梁秋红

老家的徐姐,上个月打来电话,说离婚了。原来从娘家归来的徐姐在家里撞见了她老公和网友幽会,徐姐说:“如果他们是在外边,怎么着都行,眼不见为净,但他把别的女人带到了我的床上,就是对我的不尊重,是可忍孰不可忍。”45岁的徐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离婚,有人说女人要想离婚,必须趁早,趁着容颜还好,再嫁不难。但是徐姐不这么看,她说生活是自己的,结束一段感情,不是因为想开始另一段感情,而是需要解脱自己。

离婚后的徐姐并没有颓废,相反,她在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三箱女人”,即“书箱”“钱箱”和“化妆箱”,书箱即书香,徐姐说女人要有些书香气,用书海知识武装自己,开启智慧之门,做聪慧女人。钱箱即是要有经济基础,女人要有从事工作的能力,有自己可支配收入的钱财。化妆箱即是要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气场,每天不能忘记自己要美丽漂亮,要尊重自己,即使容颜易老,也要保持你的优雅端庄。看来离异改变了徐姐,徐姐原本也是职场女人,可为了支持她老公的事业,默默退到了身后,每天只顾柴米油盐,孩子读大学之后,她又迷上了打麻将和跳广场舞,没想到老公就情感转移了。庆幸的是徐姐还没有丢掉昔日的那点清高,“与其华丽撞墙,不如优雅转身”,徐姐做到了。

徐姐又找了一份工作,虽然只是超市的促销员,但是徐姐很开心,当年的徐姐,也可以说是一名文艺青年,喜欢写诗,而今的徐姐,又开始蠢蠢欲动了,还会把小灵感讲与我听,我鼓励她说:“不错,写吧,把情感寄予文字,比做别的强多了。”徐姐听了很高兴,是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要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在书中畅游,胜过庸俗生活;用知识充实自己,胜过用名牌装饰自己。

欣赏徐姐不藕断丝连,当断则断的果感和大气,赞同她做一个“三箱女人”的美好愿望,祈望她早日觅得幸福生活,相信有更属于她的美好明天!

老,服还是不服?

文/杨文学

陈年旧事记得贼死,新近的事情却忘得特快,据说,这是老年人记忆力衰退的显著特征。常听老年朋友感叹,明明是眼前的事,一转眼就什么都想不起来了,真是老了,不中用了。的确,我也深感记忆力明显不如从前了,尤其记不住人名、地名和年份。有时,与新朋友相会,方才听人介绍过,可回头就叫不出人家姓甚名谁,真是令人尴尬。

为了延迟记忆力的衰退,我曾试图背诵唐诗宋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背了十来首,可没过多久,前两天才背熟的就忘记了,脑子空空如也。年青时候,这点算得了什么?《大观楼长联》《岳阳楼记》都曾记得真真切切,读得滚瓜烂熟。看来,不服老是不行了。

服老,没话可说,自然规律,你不服又能咋的?但话又说回来,记忆力衰退也没啥大不了的,无外乎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丢三落四,大不了脑子里少记点儿经典名句和趣闻轶事,只要审视力、判断力仍未遗失就行,没必要大惊失色、连声哀叹“不中用了”。

大家都心知肚明,源于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人学识再广,也无法认知整个世界。对于每个人来说,知识的欠缺性都是普遍存在而无法避免的。那么,作为一个老年人,记忆力差点儿,以致知识相对短少点儿,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再说了,有的事情,知道得太多、记得太牢,也不见得都是好事。

有的知识是无关紧要的,有的知识是无用的,有的知识甚至是无聊的,无须什么都知道,更不必什么都记得。网络上曾流传,萝卜、大葱和生姜不能与蜂蜜一块儿吃,否则有害健康。这种说法就算是真正的知识,也没什么用处,互不对口,味不谐和,作为正常人,谁都不会将它们合在一起吃,就像谁都不会把辣椒粉倒进牛奶里喝一样。这样的知识,记住了也是白费大脑内存。还有人在网络上问,你知道某某歌星最喜欢吃哪一道菜吗?某某影星究竟离婚没有?对于老年人来说,很少有人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主要原因倒不是因为记忆力衰退,而是觉得这些问题很无聊,提这种问题的人,无疑是吃饱了撑的,因而不屑一顾,即便有好事者在花边新闻里曾介绍过,也没在意,侧目而过,更不去记它。知道这些问题答案的人,或许在某一圈子里很是风光,可再风光又有什么意义呢?不论是谁,越沉溺于类似的碎片知识,格局就必然越小,品位就必然越低,就越难成就大事。对于无用、无趣、无聊的知识,无知比有知更有风度和益处。

记忆力减弱了不要紧,审视力和判断力却千万不能降低。唐诗宋词记不得几句,但看见美韵佳词,仍能品味出其意境的优雅和蕴含的深遂,耳目所及的言行举止,仍然能够敏锐地判断出其美丑正误,仍然能够看清其应行当止,这就无可置疑地表明,你这匹老马还不糊涂,宝刀依然未老。

有审视力、判断力陪着,记忆力减退一点儿,索性就由它去罢。

实习点滴

文/丁晓文

进入一月后,每一科的学习都陆陆续续进入了后期,每一个科目都在复习。对于复习课,一般就是温故所学知识,老师强调重难点知识,学生背书、做题。提起背书,大多数学生脑中可能蹦出的字眼就是:枯燥,乏味。

我在实习学校所教的科目是语文,对于语文的背书,学生很是烦躁。这学期学习了许多的文言文,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来说内容过多过繁杂,对于一些内容学生更是难以理解,更不要说要学生快速背完。针对背书给学生留下的枯燥的印象,我决定要改变这种情况,一定让学生爱上背书,让学生享受到背书的乐趣。所以在要求学生背书时,我探究和尝试了一些新方法,希望能让学生喜欢读书。比如在背书时,我会组织开展组与组之间的背书比拼,每一个组出三名同学参赛,谁输谁赢有奖有罚。一些背书速度比较快的同学都争相站起来表现自己的背书成果。我曾经在班里说女同学要比男同学的背书效率高,这时男同学就不服气了,我就顺势说,要不来一场男生与女生的背书比拼。男同学和女同学都认真地背书,谁也不服输。这样,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很快地就完成了背书任务。

不知不觉都到了一月份了,我给孩子们上课的时间越来越少了还有一个星期顶岗实习生活就结束了。

还记得初登讲台时的拘谨,还记得第一次被喊“老师”时的激动,四个多月下来我已完全从学生的角色转换到了一名老师的角色,讲课时不再战战兢兢,也不再语无伦次,这四个月以来不仅在心理素质上有了提高,在当地和学校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教学技能也有了明显提高。望着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感觉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肩负的责任,同时也感受到了传授知识的成就感。与孩子们相处的日子是快乐的,特别简单的快乐,时刻能感受到他们的纯真与活力,仿佛能够找回年幼时的自己。

期末考试马上就要到来了,虽然我不能带着学生们复习到最后,也不能给学生们监考了,但是在走之前我依然尽可能想把自己所学到的东西教给她们,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生活中,她们可以一直努力下去,不忘初心。我也会一直为我的学生们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