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关于粽子的文章

2022/12/14好文章

关于粽子的文章(精选12篇)

端午粽子香

文/许新复

多年来,每逢端午节,我家都要包许多粽子,分送亲友邻居品尝。妻子擅长包粽子,她包的粽子个儿大瓷实,香糯可口,颇受大家欢迎。

北方人包粽子,以新鲜芦苇叶为粽叶。早些年,市场极少有卖苇叶的,想包粽子就要自己去打苇叶。找个周末,起大早,备好镰刀,戴上草帽,骑车直奔芦苇塘。那时,我去的地方是津郊赵沽里附近的大苇淀。我钻进芦苇荡,找好立脚处,专拣那些三指来宽青嫩结实的好叶子下手。入夏节气,苇塘里闷热潮湿,蚊虫叮咬,片刻间汗透衣衫。我定下心来挥镰猛割,全然不顾。一般情况下,只需半天工夫便可满载而归。如今,农村城市化了,苇塘难寻,市场上的芦苇叶不少,只是其新鲜度和品质都大打折扣,但也只能将就了。

妻对包粽子要求很高,除粽子叶只能无奈“随行就市”外,上好的圆糯米、正宗的乐陵小枣、东北红小豆三大主料,要优中选优。这老三样最有味道,是我家包粽子的永恒“主题”。糯米、小豆要充分浸泡,芦苇叶要洗干净煮沸消毒,一点儿也不含糊。妻包粽子舍得放米,按紧压实,捆扎有力,个个匀整规矩。其横截面是梯形,立体看就像“三寸金莲”,二两一个,四五个管饱,堪称“粽子里的战斗机”。煮粽子时讲究火候,大火煮开,温火再煮两个多小时,同时放些新鲜鸡蛋进去,充分吸收新鲜苇叶的香气(这端午节的煮鸡蛋也是我家的保留节目)。当粽子熟时,揭开锅盖,满屋飘香,让人闻到了初夏田野草木勃发的气息。

其实,端午节包粽子,与大年初一包饺子、正月十五打元宵、中秋节做月饼一样,重要的是享受其制作过程,享受家人在一起的团聚,享受其中的文化味、人情味。

回味粽香

文/AZ家

端午节已过去二十天了,我却情不自禁的想起我的老妈。因为老妈健在的端午节,家里总会飘出粽子的香味,老妈总是早早的把大黄米泡上、粽叶煮上、大枣洗好、马莲草泡软,在端午的头一天包出香香的粽子,吃的时候每每沾了绵白糖,真是香甜。

老妈太上年纪后,就不包粽子了。我一直没和老妈学过,同事同学、邻居好友有知道的,端午前就会把她们包好的粽子送过来几个。这些大小不同、形态各异、风味有别的粽子都是我节日餐桌上的佳肴,也成为我和粽子主人友谊路上的里程碑。

今年,还没到端午节的一天,一位台湾的邻居阿姨给我送来一盘她亲手做的粽子。她和我女儿说,“尝尝我们台湾的粽子吧。”我和这位阿姨每每在电梯或小区内碰面,她总是满面含笑地和我打招呼,萍水相逢,从未深聊过。连她姓什么在哪层楼住都没问过,善良的阿姨竟然会在端午节前想着我们。

趁着粽子还热乎乎的,我们打开品尝这大大的粽子。真香啊!南方的粽子和北方的不同,粽子里要放油盐、放五花肉、咸蛋黄,放大小不一的豆类,还有栗子等。吃起来真是又糯又香!

端午头一天,邻居狗狗的妈妈送来她包的粽子。狗狗是和诺诺同龄的小朋友,平时总在小区内一同玩耍。刮风下雨天就凑在哪家小朋友家连吃带玩,有孩子作为友谊的纽带,家长也成为了好朋友。狗狗的妈妈是个要强能干的女性,她一个人带孩子还能把家务料理得井井有条。狗狗’百岁’时请朋友在家喝酒,她做了一桌子的菜,把来宾吃得直咂舌,以为是从酒店叫来的。狗狗妈送粽子又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念叨起在家乡时,老妈包的粽子和亲友们送的粽子。

端午节那天,儿子明亮全家人来我这过节,亲家罗群英带来了包粽子所用的全部,让我亲眼见到南方客家人做粽子的整个过程,真是大开眼界。亲家带来淘好的糯米、腌渍好的五花肉、大小不一的芸豆、红豆、洗好的竹叶,泡软的长草,连同高压锅都带了来。

小鹿、诺诺、小齐三个孩子一台戏。尽管齐齐感冒,也爱在客厅看哥哥姐姐跑来跑去。亲家罗群英一个人包起了粽子,其他人吃着瓜果、聊着家长里短、看着一刻不闲的小鹿和诺诺,一会的功夫,亲家就包了一高压锅。那娴熟劲好像在做家常便饭。儿媳爱婷也来助阵,爱婷包的不比妈妈慢,折竹叶成圆锥形,放拌好油盐豆的糯米,放一块瘦肉,包成四角形的粽,用长草捆扎好,三个或两个用草绳连起来。爱婷还特意给小鹿和诺诺包了两个小小的粽,我对爱婷会包粽感到很惊讶,亲家自豪地说,“她早就会,我包时就教会了她。”

我又想到我老妈,老妈虽会可我从没想学,就更不用说传承给我女儿了。‘技到用时方恨少。’自家的粽熟了,我凑了六个素菜,大家围坐餐桌旁,吃着亲家包的又香又糯的粽,过着温馨安好的端午节。

粽子,不仅是端阳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一项仪式,更是人们友情、亲情的载体。端午节虽然过去了,粽香的余味还在心头。

粽子飘香忆亲情

文/曹桂田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快到了,端午节是思念与怀念的节日,更是亲情的节日,端午节的粽子更充满着无尽思念。常常在城市在街头欣赏那些风景树那一道道靓丽的风景,从叶绿叶黄中感受季节的轮回,在城市的花园里,感动花谢花飞的默语轻诉,在鳞次栉比的大楼和滚滚车流的红尘中。怀念乡村五月,怀念儿时的端午节,在浓浓的亲情里,我们在感动的亲情中渐渐长大。年龄的增长不一定能加深人们慈悲的胸怀,只有经过艰苦磨难的心灵,才能感同身受别人的遭遇而倍加同情。譬如我对粽子的感受。

月缺月圆,难忘思乡之情,特别到了节日,思乡的情结便愈加浓厚,儿时那些温馨的记忆,在我思乡的情怀中永恒。像我们的父母一样,始终还担当着关心与呵护下一代的责任。国槐的白花如撒满街头山坡的大米,随风刮聚在一起,让人体会到了什么是落英缤纷的神奇。母亲为我送来了几十个粽子。她欣慰的脸上带着做粽的辛劳繁琐、转乘公交还得走一段路的风尘与疲惫。一进门就说给我倒碗水,随即大口地咕咚咕咚喝了下去。为了感激母亲煮粽包扎的苦情,满足她关爱的幸福感,我立即打开一个粽子没蘸糖就吃了起来。望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母亲欢喜惬意地咧着嘴角笑了,像一串槐花微笑轻飏在薰风里。妈,您不必这样辛苦的,超市什么都有,我们想吃解馋就去买了嘛!您六十岁的人了,血压又那么高……我心痛母亲这样劝说道,她没等我说完就打断了我的话接着说,什么话,超市能做出我的粽子味儿来?你们吃超市的饭能长这么壮实?……

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对故乡有着浓厚的深情。在父母慈祥清澈的目光里,我愿做永远不更世事的孩子,尽情地享受她做的美味,用热烈的咀嚼来回报她的深情操劳。望着母亲耳根染发剂也掩盖不住的白发,深浅纵横刀刻般的皱纹,浮肿泛着明光的脸颊,我的情思在掩饰的泪光里闪回到了小时候。

那时候农村的人家都很穷,我又特别嘴馋,大概是饿的缘故吧。我看到别人手里拿有好吃的,就敢要敢夺过来吃。同院大成那混小子,有一年拿了个粽子撩逗我,让我摸杆跳高一样乱蹦一气,却怎么也够不到手里。母亲赶来了,气得骂了大成一通,对我说,你小不懂事,你跳他的手抬高,怎么会够得着呢。她的语气中充满了愧对我的自责,我如今仍能清楚地追忆起母亲眼里含着的晶莹泪滴。抚往昔望眼前,我的鼻子不由得一酸,心头哽咽起一丝苦涩的酸楚,随即弥漫到眼上,感伤的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

草长莺飞的五月是美丽的,因为这时不仅有对屈大夫的思念寄托,更有一脉相承的家族血缘亲情交汇。槐香正欲逝,槐荚将结籽,她们将领受使命去延续下一个美丽的五月天。我们现在所处的就是承上启下的地位,不禁还在安享着挥之不去与生俱来的父母至爱,还有义务用先辈的事迹、自己的经历去指导子女,让五月的粽香飘满今日的世界,承接千年的文明。

我爱端午的粽子香,因为那里边盛满了浓厚甜蜜的父母大爱。

六月粽箬香

文/陆地

小时候,我住在乡下,村子背后有成片的芦苇滩,春天返青,到了六月,芦苇杆上已经长满了绿油油的芦苇叶。乡下人爱芦苇,他们把芦苇叫芦柴,用它编各种农具,如簸箕、虾笼、柴篮子、柴席等等;芦苇叶乡下人也叫粽箬,等到端午节那天打下裹粽子。对于儿时的我和小伙伴们来说,芦苇丛中就是童年快乐的天堂。

清明节后,常和小伙伴带着小花狗去芦苇滩上找寻宝贝。刚下过雨,泥土湿湿的。那鲜嫩的芦苇根部冒着雪白的嫩芽,从泥土中钻出来。把它弄出来,到河里洗洗干净,放进嘴里,脆脆的、甜甜的,那味道,真叫一个鲜美。

端午节前,邀上几个同伴,带着柴篮子,到湖边的芦苇荡打粽箬。芦苇杆一般高有两米左右,要想打到新鲜的粽箬,就必须跳起来,将芦苇杆抓住拉弯在自己的跟前,方能打到粽箬。打粽箬也是有技巧的,一手扶着芦苇杆,一手抓住苇叶的根部,朝下用力一掐,随着“啪”的一声,青翠的粽箬应声被掰下,放到篮子里,新鲜碧澄,散发出幽幽清香。

回家后,母亲把竹篮里粽箬放在烧好的开水锅清洗干净,晾干水分后,就可以动手包粽子了。只见母亲将粽箬先卷成一个喇叭形,把浸泡好的糯米舀进去,靠在盆沿抖几下,又用筷子往里轧几下,用手按得实实在在,再将多余的叶片反折回来盖住扎紧,用搓好的细麻绳把粽子一圈圈地缠起来,不一会儿一个漂亮、精致的尖角粽子就包好了。母亲会包好几种粽子,有犄角对称的菱米形的,细挑女人的小脚形的,犀利峭拔的斧头形的,粗放简朴的草把形的。等粽子包好后,就放入大锅中慢慢煮熟。随着白腾腾的雾汽,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清香。等粽子煮熟了,我就迫不及待的打开锅盖,捞出一个粽子。经过蒸煮,粽叶也由原来的青绿变成了暗黄色,糯米也吸收了粽叶的香味,吃起来格外的香糯韧劲。那时虽然很少有肉馅,但母亲也能做出几种馅料的粽子,有红豆绿豆、花生蜜枣之类,都是我们爱吃的。

粽箬除了包粽子外,我们还能用它卷成芦笛,大头用小柳枝别起来,小头捏扁了,用嘴咂摸几下,使劲吹就能吹出响声。芦笛的音调跟卷的笛筒子长短、用粽叶多少有关系,用粽箬少卷的笛筒子细,发出的声音低沉浑厚;用粽箬多卷的笛筒子粗,吹出来的声音则清脆悠长,有时引得树上的小鸟也跟着鸣叫。从端午开始一直吹到10月底,每天早上、中午我都第一个到达村口,站在小木桥上吹芦笛,芦笛声就像部队的集合号,小伙伴们听到了召唤,纷纷背着书包随着那纯美的声音向集合地而去。

虽然我远离家乡几十年了,但村子背后那片浩荡的芦苇荡时刻印记于我的脑海深处。春发秋枯,生生不息,浩渺湖水,密不透风的芦苇荡,构建成一幅天然而静谧的水乡美景。芦苇荡中唧唧啾啾的水鸟声,以及不时扑棱棱从芦苇荡中飞出的珍禽候鸟,又多了几份动感和灵动。端午时节,城里人或乡下人三三两两前来这里打粽箬,芦苇滩上顿时欢声笑语,一把把粽箬放到篮子里,新鲜碧澄,散发出幽幽清香。

粽叶的滋味

文/饶雄伟

新鲜青翠的粽叶,柔软坚韧的粽条,细长晶莹的糯米,包裹着一个哀伤的传说,传统着一份真挚的情感,在端午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尤其令人难忘,令人心生遐想和感恩。

粽子,粽叶,糯米,雄黄,艾草,菖蒲等等,予我更多的不是现时的享受,而是浓郁的记忆。关于粽子的记忆最多的则是儿时,父亲手指翻飞,动作娴熟的情景;更多的是母亲守护灶火的剪影,还有那慢慢煮熟的粽子溢出的满屋香气。

我们幼时欢呼雀跃的样子至今都定格在发黄的记忆里,倒是父亲粗大的双手,精湛的技艺,还有那幸福慈祥的笑容,一直鲜活在我逐年沉重的思想里。小时,家里并不富裕,但父母非常勤劳善良,所以不管生活多么艰难,父亲总是苦着自己,快乐着我们。每年端午节,父母总会为我们添置新衣,而他们自己却是一件衣服穿过几个夏季。每个端午节,父亲总会在门框上插上艾条,再把洗净的菖蒲挂在其上。有时粽子五月初四傍晚包好,母亲晚上用细火煮熟,我们常常是初五的早上才享受到。至今仍记得那翠黄的粽叶、粽条;记得那或青翠或淡黄的酥软的粽子,蘸上白糖或红糖,咬上一口,齿舌生香。糯米的甜润、粘劲,粽叶的清香和青翠全融合在一起,我们兄弟别提多高兴。而每每这时,劳累过后的父母亲脸上总洋溢着笑容。有个细节,我是长大了才明白,因粽叶有大小,粽子也便有了大小之分。小时候,父亲总是让我们吃小粽子,我原以为是父亲为了节省,及至现在才渐渐明白,父亲那样做并不完全是因了节省,而是因为粽叶小,更嫩,更青翠,更能令粽子入味。

生命是一种长途跋涉,我们被生活带着奔走五湖四海。发达的城市里一年四季都有粽子卖,只是挑剔的眼光和口味总是觉得其味道好不过家乡。尽管多年以来,粽子里包裹了果仁、肉类或蛋类,但是我总是难能如愿以偿地温习过去的味觉与记忆。也许是大人与小孩的味觉有别,也许是现在生活条件的改变,也许是时过境迁,我只能这么自欺欺人地为粽子味道不若从前找理由了。

有很多人和事,拥有时不知珍惜,失去了才痛心疾首,后悔不已,于我总是如此。总是以为父亲会一直带着我们走这条不太平坦的生活路;总是以为父亲会是大树,他粗大的手掌会有力地牵着我们走过岁月的一切风尘;总以为我们还会有很多机会相处。我们没有学习父亲娴熟的包粽子的技术,没有学习父亲精湛的农田技术,也没有学到父亲伟大的韧劲和高贵善良的品格。在这个粽叶又在飘香的日子里,我又深刻地记忆起我那平凡却又伟大的父亲。

翠绿鲜嫩的粽叶,裹着父亲对我们的怜爱永远留在了我伤痛的记忆里。摆着碗筷,供着粽子,我满含泪水地祷告着天国的父亲,愿他也和我一起分享这包着浓郁思念之情的粽子。我相信这穿越时空的粽叶滋味就是大爱无言的父亲的滋味,这种滋味带着馨香,那么清新,那么久远,犹如我永不断绝的怀念。

端午的味道

文/李丽雪

要问我端午的味道是什么,我还真有点说不清,因为在心里,端午的味道既如百合花的清香,淡而优雅;又如茉莉花的幽香,妙而纯洁;还如玫瑰花的芳香,鲜而浪漫……

端午节是我最喜爱的一个节日,每年离端午节还有很远,我就开始数着日子盼望了。可是今年的端午节与往昔不同,因为在外地求学离家较远,我不得不留在学校里过端午节。要知道,这可是我第一次不能和家人一起过端午节。原本以为这是件很悲伤的事,可没想到却是如此快乐。

端午节这天,天上还闪着星星、亮着月亮,我就被几个室友吵醒了:“快起来啊,我们到后面那座山上去采艾蒿吧!”之后莫名其妙地被人拖出了温暖的被窝,再之后便是一阵忙乱。十分钟之后,我们各自整理好了行装,迈着豪爽的步伐,朝后面那座山进军,哇!端午的味道,充满了激情。

平常来过不知多少次的后山,今天不知道为什么那么远,终于到了。我们几个互相打气后毅然向山顶攀去,由于刚刚下过小雨,所以没登多高,我们的裤管就被打湿了。“啊!艾蒿。”顺着声音望去,嘿!还真多哇,我们一窝蜂似地涌过去,开始疯采,边采边在嘴里嘟囔着:“希望考试顺利,祝愿家人一切平安……”呀!端午的味道,满载欢喜。

大家一边说笑一边采艾蒿,不一会儿就采了一大堆。我们手中握着艾蒿束,头上戴着艾蒿环,兴高采烈地下山回到学校。刚坐到位子上不久,一个熟悉的身影走了进来。我定睛一看,啊!是妈妈。妈妈看到我说:“吃过饭了吗?想不想吃粽子啊?来,把粽子拿过去和同学们解解馋吧!”呀!不听妈妈提及,我差点忘记吃粽子了。哇!太棒了,妈妈竟带来这么多粽子,我们都涌上去把妈妈围住,剥开粽子皮,鲜红的大枣就浮现在眼前了,接着一股沁鼻的糯米香飘来,我的口水都流出来了,一口下去,粽子少了半边,妈妈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的样子,开心地笑了,呵!端午的味道,幸福加甜蜜啊!

端午的味道真是丰富,真是幸福,怪不得我怎么也忘不了!

母亲的粽子

文/王忠范

看到超市里各种各样的粽子,就想起儿时在乡间老家过端午节的情景和母亲做的粽子,这记忆让人心里难以平静。

在离我们家不远的地方有片叫大甸子的湿地,那里的大河两岸有大大小小的水湾子、水泡子、水沟子,水源如此充足自然就有苇塘了。端午节前夕,母亲带着我和弟弟去苇塘里采剪苇叶,为包粽子作准备。踏进苇塘,就听到蛙鸣虫叫的声音,还常见野鸭子落下飞起。一直走在苇塘的水里,好像总有鱼在脚旁游来钻去,好玩极了。母亲会踩鱼,她让我们跟在她的身后,她边采剪苇叶边踩鱼。母亲的脚步忽轻忽重忽快忽慢,随着咕咕嚓嚓的脚步声,鱼仿佛就钻进了她的脚底下。只要母亲一哈腰,保准从脚下拽出一条鱼来,我和弟弟咧嘴直乐。弟弟拿一根长长的柳条,下面打个疙瘩,往柳条上一条条穿鱼,很快就成串了。鲜嫩翠绿的苇叶也采够了,母亲就领着我们回家了。弟弟说:“妈妈煎鱼,我给爸爸烫壶酒。”母亲笑了。

母亲心灵手巧,做粽子更拿手了,连邻居都夸赞。端午节的前一天夜里,母亲先把苇叶冲洗得干干净净,又一片片抻直捋平。早准备好的红枣、核桃仁再洗两遍,然后分别盛在两个平盘里。母亲接着将黏黄米放进大盆里,用温水一遍又一遍地淘米,眼见每一粒米都是黄黄亮亮的,这时再把米浸泡一阵子。母亲开始包粽子了,她拿起苇叶灵巧地卷成个菱形的筒子,麻利地装进黄米、红枣、核桃仁后,封好上头,捏严边边角角,拿线绳横竖缠绕绑住系紧留个活结,这就成了。母亲在大铁锅里加满了水,放进一个个粽子,盖严锅盖。她用猛火烧开两次,再用温火烧煮。不着急,慢慢煮,煮透煮熟,直到香味四溢。煮好了粽子,一个个捞进盆里,拿凉水浸泡起来。

端午节来到了,当朝霞临窗时,父亲已经从山上采回来带露的艾蒿和柳枝,而且插在房门上与屋檐下。窗前悬挂起用彩纸做的大大小小的葫芦、灯笼、桃子,红红绿绿,飘飘闪闪,好看好玩,呈现出节日的景象。母亲走进屋来,给我和弟弟的手脖上、脚脖上缠系防毒邪保平安的五彩丝线,笑眯眯的。她大声说;“过节了,吃粽子了!”父亲盘腿大坐,就着鸡蛋和母亲的炒菜喝着小酒,一脸满足的样子。母亲包的粽子味道美,我和弟弟狼吞虎咽吃得欢快,不一会儿小肚子就鼓起来了。父亲挤弄一下眼睛,我和弟弟就背诵母亲教的儿歌:

端午粽子肥又胖

剥掉外皮蘸白糖

筋筋道道甜还香

生活幸福好时光

……

岁岁端午,总会想起那充满母爱的粽子,便更加怀念母亲了。

想念

端午节三天的假期就这么莫名的过去了

宅在宿舍里身边第一次没有家人陪伴。

有点心酸,有点无奈。

想起了那些过往的美好场景

一家人围坐在桌旁。

不是很丰盛的佳肴

但是很完整,很快乐

我们打闹着要最后一个粽子。

在我满嘴都是粽子的米粒时,

母亲会递上纸巾有些嗔怪的让我擦嘴巴

然而这些场景终归被时光挫败,

在记忆里泛黄,模糊,混乱。

那些你之前以为很简单的话语和动作

莫名的变成了奢侈和妄想。

最后成了现在永无止境的怀念。

此刻的我正在这里想你

你有没有想我

还好吗?

“状元粽”

文/徐学平

又是一年端午至,小城的大街小巷里弥漫出了浓浓的粽香。母亲又像往年一样去超市买回了速冻的粽子,于是我便央着母亲让她再亲手给我裹一次,然而,母亲只是讪讪地笑了笑,说什么也不肯答应。

母亲不会裹粽子,在邻里乡亲中,那早就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儿时的乡村,每到农历五月家家户户便忙着采箬叶裹粽子,而此时的母亲就会显出几分不安来。母亲不善言语,她总会默默地划着小船到野地里去采回大捆的艾叶和菖蒲,回家后分成小束再用红丝线系上,然后挨家挨户地给村民们送过去。虽说母亲不会裹粽子,但她在村里的人缘极好,因此乡邻们赠送的粽子也就足够一家人享用的了。

其实,母亲是裹过一次粽子的,不过也就仅仅那么一次而已,只是很少有人知道罢了。记得我参加高考的那一年,不知道母亲从哪儿听说考生只要吃了母亲亲手裹的粽子就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高中“状元”。

在我临考前夕,母亲便开始着手学着裹起了粽子,但一切进行得并不顺利,不是用力过猛箬叶被扯破了,就是没有裹紧,漏馅儿了。经过几番折腾,母亲的“状元粽”总算是出锅了:个大且不说,通体就没有规则,上面还缠满线儿……我被母亲裹的粽子的怪模样给逗乐了,于是就调皮地囔着要剥开尝尝,可母亲说啥也不让,她再三嘱咐我一定得随身带上,考试前吃才灵验。

记得那次我是在高考进行到了最后一天时才突然想起母亲的粽子的。当我费力地扯去上面密匝的丝线、剥开严实的箬叶时,那一刻,我惊呆了。粽子中除了主料糯米外,还有咸肉、火腿、蜜枣、桂圆、杏仁、松子……我不知道母亲是如何在闭塞的小村庄里凑齐那么多的食材的,我更不敢想象母亲为此又该是付出了多少的努力。然而就在我准备尝上一口时,只感到有一股异味扑鼻而来,因为天气太热,粽子早已经馊了。

或许是没有吃上母亲裹的“状元粽”的缘故吧,“状元”自然是中不了了,但那一年我还是考入了一所普通的专科院校。如今转眼多年过去了,时下自己想吃什么口味的粽子随时都能买到,然而最让我感到遗憾的还是我至今都不知道母亲当年裹的粽子究竟是个什么滋味,但我确信,那味道一定是天下最美的。

端午遐思

文/张梅

艾草

每一座大山深处,都隐喻着原始的恩情。从远古,到今世,不老的传说,或纯朴,一直在演绎,爱与被爱。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正如,端午莅临,善感的露珠,早早睁开眼睛。此时的母亲,已经步入第一缕清新,在山脚,蹲下来,用粗糙的大手,拔出一生一世的坚守,或眷恋,或传承。一只小鸟,展开翅膀,用风,与母亲交流思想。

空中,有香。眼中,有苦。心中,有甜。

手上,有纯净的水。脚底,有干净的泥。在水和泥中间,有风景,美丽如初。

当太阳刚刚露出脑袋,屋檐下,门框上,一棵棵艾草,已把小小庭院,装点得古色古香。

据说,端午清晨的艾草,能祛百病。有谁知道,母亲,正用一生的艰辛,祛除儿女的痛?!

粽子

母亲的粽子,是用黏米做成的。很黏!像亲情,永远黏在一起,不离不弃。

端午未到,母亲的心,就开始发甜。所有的心情,都从手中,传递到米上。

每每这时,窗外的风,都会把阳光,搅拌成五彩的微笑。

宛若,吃粽子时,母亲总会给我们,加点糖。这是生活必备的佐料。一如我们脸上,甜甜的阳光。

这么多年,每年端午,母亲包的每一个粽子,里面都有一颗红枣。

红的是心!日子,早出晚归。太阳,从早晨,红到傍晚。

这样的境况里,一个又一个身影,给回家的路,增添着厚度,或温暖。

龙舟

故乡缺水。

湖,在千里之外。河,在梦中流淌。

只有龙舟,还在。坚忍,执着,不畏风雨。

每一个走出家门的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船啊!

每年,当粽香,弥漫整个村庄,父亲,定会荷锄而立,他眼中的庄稼,茁壮在远方。而母亲,定会独坐窗前,默默地,想着一条江,泛起的浪花,让一尾小舟,有了龙的图腾。

风,是号子。柳,是浆。

当阳光给正午的炊烟,涂上一抹纯粹的蓝,父亲和母亲,就会把一朵云,想像成舟。海呀!你这思念的波涛!

天空多大,子女的路,就有多宽。

水,轻柔于时间内部。舟,行驶在岁月深处。

屈原

当我品读屈原的时候,父亲手中的锄,像一柄剑,直抵大地的内心。

一只鸟,鸣叫着历史的锋芒。

而母亲,正安静地坐在火炕上,包着年复一年的粽子,面容祥和。

蝴蝶落在窗台上,一双翅膀,轻轻地,舞动阳光。

父亲不知道屈原,他只晓得,这一天,要锄掉田里的杂草,给每一株禾苗,拓展一片干净的土地。

母亲也不知道屈原,她只是想,等粽子煮熟了,飘游的子女,定会回家,并欢快地,喊一声——香!

万事万物都有内质的联系,就像父母和屈原,中间虽然隔着历史,但穿过时空隧道的风,都在抒写着——家国情怀!

大也好,小也罢,活着,并成为历史章节中,一个小小的标点,足矣。

艾草香囊粽飘香

文/吴建

农历五月,水清清,草青青,粽叶也青青。儿时端午的记忆中,有挂在屋檐的艾草,有佩戴在胸前的香囊,更有那粽子飘香的甜蜜。这些多姿多彩的节日习俗,总是让人怀念。如今端午节又来临,节日的味道随着粽子的清香沁入肺腑。于是,五月的思绪又一次随着纷飞的忆念梦回童年。

端午节这天,大人们忙完了田里的农事就开始忙家里的节事。母亲一大早就去河边采艾草和其他一些野草,父亲则在家打扫卫生,除蚊驱蝇,让屋里屋外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母亲回来后就将艾草挂在屋檐上。据《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我母亲讲,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解毒的药草,悬在门口,可使驱魔除病。所以,村里人世代相传,在这一天一定要在门上插上新鲜的艾草,以求平安。端午这天,母亲把艾草放在我家那口大锅里,放满水,再在锅里放些鸡蛋,然后就开始烧,一直把水烧开。烧开的水,是青绿色的,水烧开了,鸡蛋也煮熟了。艾草我们不稀罕,我们稀罕的是煮鸡蛋。因为平时鸡蛋是卖钱换日用品的,只有端午这天才能吃到煮鸡蛋。当然鸡蛋是舍不得立即吃掉的,我们总是把圆滚滚热乎乎的鸡蛋捧在手里把玩。鸡蛋壳也沾染上了青绿色,看起来更加诱人。直到傍晚,才把鸡蛋壳磕碎,慢慢地把鸡蛋吃掉。水烧开以后,捞出里面的艾草,把水舀到洗澡用的木桶里,待温了后我们就洗澡。洗好澡以后,母亲就在我脖子上系上丝线。端午前后,镇上到处都有卖丝线的,五颜六色,煞是好看。戴的丝线,一直到七月七那天才剪下,扔在屋檐上,让喜鹊衔去为牛郎织女晚上的相会搭建七彩桥。奶奶把她亲手缝制的香囊挂在我胸前,说能避邪除祸。虽说那香味怪怪的,但我很喜欢。

当然,端午这日,对于乡亲们来说,最繁忙的事莫过于包粽子了。袁枚在他的《随园食单》中记载:“洪府制粽,取顶高糯米,捡其完善长白者,去其半颗散碎者,淘之极熟,用大箬裹之,中放好火腿一大块,封锅闷煨一日一夜,柴薪不断。食之滑腻温柔,肉与米化。”故乡人家在制作上可做不到如此讲究。记得母亲裹粽子时,三片苇叶并排,手指间缠绕几下,做成漏斗形,舀进一小碗糯米,加放红枣、莲子等馅,然后用长长的苇叶后半部覆盖住漏斗口,再用一片小叶子裹住口边的两只角。最后的扎绳极为重要,不但要紧还要扎得巧,松了容易散,不巧不好看。这样就像变魔术似的,很快变成一只只小巧玲珑的塔式粽、斧头粽。裹好后将四五只粽子串在一起,打个结。煮粽子时,那股浓浓的清香飘逸得满街满巷都是,诱得人涎水盈盈的,故乡有“一锅粽子香十里”之说。翌日晨起,母亲已将粽子剥好搁在碗里。糯米被染得绿莹莹的,粽子的尖尖处顶着一颗红枣,就如一颗红宝石镶嵌在翡翠上。这画面,多少年来,从没有离开过我的记忆。吃粽子时,蘸上红糖,咬上一口,甜香甘醇,回肠荡气,是那么的令人心醉。

故乡地处苏中,虽然也是名副其实的水乡,但不知为何没有赛龙舟的习俗,更没人喝雄黄酒。夜晚在屋外乘凉,夏天的夜空是那么深邃而恬静。做小学教师的父亲给我讲端午节的来历,我才知道赛龙船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父亲绘声绘色地讲《白蛇传》里的白娘子就是喝了雄黄酒才现了原身。那优美动人的故事犹如夜空中闪烁的星星点亮了我懵懂的心田。

艾草萋萋,粽香悠悠,端午节厚重的民俗文化韵味,随着岁月的流逝还在无声地传承着。那是一种民族精神,那是一段悠久历史,使端午节的民俗文化在岁月的长河里绵延不绝,弥足珍贵!

自己包粽子

文/冯楗涵

今年的端午节,我们家决定自己包粽子。

我们一家一起去野地采苇叶,回家后用凉水浸泡备用。然后让糯米一粒粒地跳进水盆泡个澡备用。新买回来的五花肉,正好让我练练刀工,将它们横切竖切变成小肉块,然后给它们泡一个“酱料浴”。

一切就绪,接下来开始干细活。只见妈妈捞出一片正在泡澡的苇叶,甩掉水珠,如魔术般斜着卷了卷,变成了一个尖尖的大口圆锥体,再把刚洗完澡的糯米从“桑拿室”中捞出来一勺,放在圆锥里,取一块满身是酱料的五花肉放在“糯米床”上,别提有多舒服了。然后又捞了半勺米给肉做被子,为了节省空间将米往下压了压,再放上一块肉,这不是明显的“架子床”吗?底下的肉尽管不高兴但也无能为力。又是一勺米盖在上面,一间“肉的卧室”就建好了,看起来还挺豪华。而上面的“天花板”不用说,把多余的苇叶折下来包裹在外层,再用五彩绳将“卧室”来个五花大绑,一个五角方底锥形的粽子就包成了。

看了妈妈的示范,我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亦步亦趋,按部就班,但包出来的粽子不是没有棱角,就是松松垮垮不成型,还没下锅就散架了。在妈妈的鼓励下,我进步很快,残次品越来越少,终于可以把爸爸换下场,我和妈妈并肩作战。

下锅煮的工序就是爸爸的任务了,这一个小时足够他熬的。时间到,妈妈走进厨房关掉火,把锅盖揭开,顿时一股香气喷发而出。粽子捞出来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冒着热气儿的粽子解开绳子,剥开粽叶,一个晶莹透亮、浓香四溢的鲜肉粽呈现在眼前。我夹起粽子就往嘴里塞,连烫都不怕,只觉得又软又糯、又香又鲜。母亲看到我狼吞虎咽的样子,说了一声:“哎!《饿狼传说》又有新解读了!”

总觉得今年的粽子特别香甜,一方面是经过自己的手,感觉有点劳动的收获;另一方面一家人团团圆圆,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