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情感 > 生活随笔 > 正文

时光雕就魏家坡

作者: 赵克红2023/10/03生活随笔

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古村落渗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是衍生精神气质的源头,洛阳孟津的魏家坡自然也不例外。魏家坡位于邙山腹地、洛阳市区北部。这里有豫西地区面积最大、保留最完整的清代古民居群,还有保存完整的天井窑院及大量古树名木。

我们从王城大道驱车一路北上,到连霍高速西出口,再沿西北方向行数百米,便到了魏家坡。在村口照壁旁,站立着一株老槐树,树干上挂着一个铁皮小牌,上面注明了树名和年龄。这棵有400多年树龄的树属国家二级保护古树,应该是魏氏家族刚迁徙到此时种下的,见证了魏家的荣辱与兴衰。

站在槐树下放眼村庄,满眼古色古香。沿着伸向村庄的一条小路,往村里行走数十步,便是被栅栏围拢的一个天井窑院,如果不是朋友引领,是不易被人发现的。我与朋友并排站立在围墙前,朋友指着这个深坑说,这是乾隆年间,魏氏第六代孙所建的窑洞,是个地下四合院,对着出口的一面是两层楼。坑的四壁由青砖砌成,总共有14孔窑洞,有楼梯可上二楼。窑洞,在邙山并不罕见,过去,邙山一带的穷人富人都挖窑洞,穷人的窑洞是挖土券成,富人的窑洞则在此基础上砌了青砖,样子很排场。

离开天井窑院,顺着小街走进村里,在一条长约200米的石板路南北两侧,分立着一座座青砖灰瓦的庭院。房屋坐落在邙山的山凹间、沟坡上。此时的魏家坡,刚刚被清晨的阳光唤醒。我们应该是当天第一批来到魏家坡的游客。原本平静的魏家坡,因我们的到来,仿佛一潭清澈安谧的湖水,激起层层涟漪。

一条水泥路,把魏家坡分成南北两半,路南是七进院、路北为五进院,从外表看,这里的房屋与其他的房屋并无二致,进院才知道别有洞天。整个村子俨然就是一个大庭院,而且院内有院,院中套院,院院相连。

我们先来到一家庭院,该庭院进深五十余米,宽六七米,分前后三进院落,布局对称,厅堂格局十分气派,其间又分出神路、主人路、仆人路,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随处可见,充分显示出早年官宦私宅的端庄与大气。每个庭院都仿若一处自由的小天地,既拥有自己的偏门密道,又有齐全的排水、防火、防盗设施,庭院与庭院之间又彼此相通,浑然一体。

眼前古民居的屋舍瓦楞上长满绿茸茸的青苔。发黑的梁柱、砖雕的樨头、脱落的墙壁和狭窄的街巷一起站立在历史深处,用幽寂而孤独的神情,讲述发生在这里的长长短短、各色各样的故事。这些古民居,不像三晋大地上留下的富家大院连片成城,也不像徽南民居,借山水之秀,粉墙黛瓦,充满诗情画意。相比之下,魏家坡更像个小家碧玉,不显山不露水,牢牢地依附在厚重的邙山脚下。

那一扇扇早已皲裂的木板院门,因年代久远,显得斑驳而沧桑。轻轻推开,门枢发出咯吱的声响,这声音仿佛来自遥远的时空,让人有种莫名而又欣喜的归属感。抬头望那门楣廊檐,精美的木雕装饰随处可见,梅兰竹菊、海棠牡丹、龙凤呈祥、福禄寿禧,虽历时百载,原色难觅,但由此可以看出主人当年的富庶与雅趣。

这里屋宇俨然,透出历史厚重的纹理,又仿佛是一个皱纹纵横、银丝飘飘的老者。据传,魏家坡在五代后周时,曾是宰相魏仁辅的后花园,洛阳牡丹有数千个品种,魏紫是牡丹中的名品,有花后之誉,是1000多年前在这个后花园里培植而成的。后来,明朝大臣卫天禄,眼看大明江山倾覆,又不愿背叛南明主子效忠清朝,几经周折,最终选择在魏家坡隐居。虽然他选择了这里,但仍心有余悸,干脆将他的姓氏"卫"改为"魏",变成了魏仁辅的后代,回归故里。

另据魏坡村流传的家谱文献记载,魏氏祖居山西阳城,明洪武年间避乱迁居河南济源,清顺治年间,魏氏第七世魏天禄迁至洛阳,遂成魏坡村的魏氏始祖。经过数代打拼,到清嘉庆年间,魏氏已家道殷实、人丁兴旺,有土地3万余亩,成为中州望族。他们置业建宅,安居乐业,为后人留下了至今保存完整的院落,共计300余间清代的建筑群。这些房屋多建于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它们经历了200余年的风雨沧桑,向世人感叹着世事无常。

在这里,仿佛时光倒流,感觉历史与现实离得很近。同时,更感觉到魏家坡的古朴与厚重,那一间间房舍、一棵棵古树以及斑驳的砖瓦、木雕等,都在默默为我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站在村口那棵古槐树下,回望青砖灰瓦的古民居,不由得想起"建筑是立体的史诗,是不死的历史"这句话,似乎没有什么更好的形式,能比过建筑的有形记载,更逼真、更可信、更生动地展示久远的故事。

魏家坡,是时光雕刻出来的,它透着古雅,留住了乡愁,值得我们慢慢去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