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情感 > 心情随笔 > 正文

耕且读

作者: 孙克艳2023/10/16心情随笔

前几天,去郊区的乡村采风,偶然看到一处有大几十年光景的老宅,那饱经沧桑的木质门楣上,入木三分地雕刻着几个大字:耕且读。端方工整的字体,虽历经岁月的侵蚀,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沉淀与传承,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

具有几千年农耕文明的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耕作。历朝历代,都采取相应的政策与措施,以促进农业生产和发展。汉文帝刘恒甚至亲自下田耕作,将收获的粮食用以祭祀,以告慰神明与祖宗。《史记·孝文本纪》记载汉文帝有言:“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正是在对土地的尊崇与开拓下,汉文帝开启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翻阅史书,我们不难发现,凡是推崇农业、重视农耕的朝代,社会相对安定,百姓更易安居乐业。正如汉文帝所言:“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任何时代,都没有什么比能吃饱饭更重要的事情了。中国的土地就像勤劳朴实的中国人一样,在沉稳踏实的耕耘后,总有累累的硕果与收获,那是厚重的土地对勤苦劳作的回馈。长久以来,国人从土地中得到了最浅显易懂的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朴实的道理,与脚踏实地的劳作,让国人形成了勤劳务实的品性。

耕作之余,便是读书。耕且读,是千百年来,国人的理想生活之一。读书,不但是很多人实现人生理想与抱负的重要途径之一,还是修身养性乃至治国平天下的力量源泉。欧阳修有言:“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王夫之更是将读书之用说得详细可察:“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可见,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得到现实社会中的实惠,即所谓的人生价值;它还是个人立身修德的精神食粮。

耕作,让我们的肉身,得到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读书,可以满足我们无法忽视的精神诉求。关于耕与读,清初学者张履祥在《训子语》所云:“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智慧的国人,早已在日复一日的现实生活中,找到了平衡这两者的办法——耕且读,让其相辅相成,互相依赖又互相成全。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耕且读”,“晴耕雨读”,成了中华民族的传承。从朝堂到民间,从官吏到百姓,历经朝代更迭和人世沧桑,“耕读传家”,成为国人千百年来的不变传承。耕且读,早已像血脉一样,融入国人的精魂。

明代诗人李开先诗云:“柳半青黄叶欲舒,雪残又是雨晴初。带耕且读陶潜传,种树频翻郭橐书。”另有明代诗人戴囧诗云:“水苗自种滋朝雨,径竹闲栽待晚风。君子由来耕且读,月庭千载仰高踪。”不同的诗句,饱含不同的情趣,都写出了边耕边读的诗意田园生活,令人向往不已。

耕且读,如无言东流的河水,灌溉着国人的心田,滋润着中华前行不止的文明。耕且读,更以家训的形式,成为很多家族的祖训,得到一代又一代的传扬。诸如“祖训依然在,常怀读与耕”“克勤克俭,且读且耕”“传家两字,曰耕与读”……曾国藩也曾告诫子弟曰:“古来世家久长者,男子需讲耕读二事。”可见,耕且读,对于一个家族的兴衰与个人的成长,有着怎样的意义。

当下,在大家都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前行的路途上,“耕且读”,更是不可忘却的优良传承。牢记耕耘,才能让我们在快速发展的时代里,挣得一分温饱与立身之地;而潜心修读,才能让我们在喧嚣沸腾的环境里,沉淀出一分宁静悠远的心田,明晰自己的坚守与追求,不被一时的诱惑蒙蔽眼睛,不为一时的利益而失却本心与自我。

常怀耕且读,耕耘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品读出自己的为人处世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