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情感 > 生活随笔 > 正文

过年最美中国红

作者: 钟芳2023/10/16生活随笔

红色,如火焰,代表着吉祥、喜庆、美好、和谐,让人心动,让人向往,让人激情。如果要用一种色彩去界定春节的话,那就非红莫属。春联是红的,灯笼是红的,福字是红的,节庆饰品是红的,大年三十晚上一串串惊天动地的鞭炮是红的,孩子吃的糖葫芦是红的,新衣服也大多是红的,派压岁钱的封包自然就更是红的了……满眼飘逸的中国红,闪烁着耀眼的光彩,映红了千家万户的喜悦。

一年四季中国传统节日很多,但不论什么节日都比不上春节的红火。春节传承几千年,很多古老的习俗跟随着中华民族的血脉传承、沉淀至今,留下了红色的烙印。这种红是中国独有的,溯源于华夏民族对太阳神的虔诚膜拜,是中国人的吉祥文化图腾。太阳象征永恒、光明、生机、繁盛、热烈和希望,自然红色表现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给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除旧岁,迎新春,贴上红彤彤的春联是过年最具有标志性的民俗文化之一。春联,最早叫“桃符”。据《宋史蜀世家》记载,我国最早一副春联是蜀主孟昶所撰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明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后,下令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必须张贴春联,“公卿士庶家,门上需加春联一副。”此后,春联开始流行开来。大年夜,在自家门上贴上一副对联,不论是磨墨书写的还是印制体的,字字都彰显吉利,似灿烂的春花在绽放,把年味推向了高潮。

福,是一个美好的字眼,端端正正、浓笔重墨写在大红纸上,闪烁着光彩,飘溢着芬芳。 每到新年,春联上的福字,大门上的福字,礼品盒上的福字,灯笼上的福字,愈来愈多地映入眼帘。特别是有些人还故意将福字倒着贴,取“福到了”的谐音,以表达心中的美好期许。福字在古书里有多种解释,《韩非子·解老》中说:“全寿富贵之谓福。”《说文解字》云:“福,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还有《尚书》中把“寿”“富”“康宁”“贵”与“享受天伦”作为福的特征。由此可见,新春贴“福”字,是人们对幸福的一种向往和追求。鲁迅《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里面说的“福神”指赐人幸福的神灵。不过,幸福不会从天降,全靠我们双手去创造。

红灯起,年味浓。腊月三十过大年,孩子们打灯笼,家家户户厅堂屋舍大红灯笼高高挂,串串红艳在朔风里飘荡,充满了喜气洋洋的新年气象。灯笼又称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它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艺术,以及竹编、铁箍、纸扎与刺缝等工艺技术,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元素和符号。在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在民间,灯笼象征着家庭圆满、添丁发财,是过年时必不可少的装饰品。“盏盏灿烂,撑起一片祥和,握着历史的渊源,围圆地面的银河。”这诗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庆祝春节花会的盛大场面。儿时,每年春节父亲都要做一对大灯笼挂在大门屋檐下,以期盼来年日子红红火火、吉祥如意。寒夜里,点亮灯笼,薄薄的红纸透放灿烂的光亮,将节日的夜晚装点得红红火火。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午夜时分,是放鞭炮的时刻。中国自古便有“开门炮”的说法。即在除夕夜点燃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元代诗人赵孟頫在《岁月》中写出了家家爆竹、户户焰火的景象:“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地落阶红。纷纷灿烂如星陨,霍霍喧逐似火攻。”

记得小时候,我就盼着过年。除了可以吃好的、穿新衣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放鞭炮。放炮时,拿出一串一串挂在自家大门口点燃,让红红的鞭炮在空中炸开,响个不停。随即,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立刻从每条街巷每个村落响了起来,一朵朵璀璨的礼花喷发出红艳艳的光彩照亮夜幕,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火药馨香,整个大地成了欢乐、沸腾的海洋。燃放后纸花满地,灿若云锦,形成了满堂火红,喜气洋洋。近年来,为保护环境,不提倡放鞭炮了。有的尝试推广电子鞭炮,在延续春节放炮习俗的同时,兼顾低碳环保,也为红火的春节增添了一抹清新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