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情感 > 生活故事 > 正文

外公的红色往事

作者: 范选华2023/05/23生活故事

外公留给我最后的记忆,是身材魁梧的他披着一件棉大衣,在一个霭霭薄雾的冬晨,走在我家东边那条颠簸不平的田间大道上,不一会儿他外甥骑着 "大幸福"(幸福牌摩托车,专门送人的)载上他往东新港方向绝尘而去。第二天下午,在兴隆中学念高二的我,看到窗外满眼悲伤的表哥和姐姐,他们是来接我回去为外公"铺路"的。赶往合兴(原来永胜乡所辖的一个村,外公从小就在这长大,参加革命)的路上,我才知道外公在永安洲外甥女家吃喜酒那天晚上突发心梗走了。外公追悼会那天来了许多人,县里和乡里也有人来,还送了花圈。与外公并肩战斗过的老同志大多先他而去了,他们的子女也来向老人告别。舅舅在悼词里说,外公一生能得到组织的肯定,他心安了!

小时候,因为离外公家很近,因为喜欢听外公"嘚老经",我很多时间吃住在外公家。那段时光,我知道了外公是个老革命,曾经参加过几次有名的抗敌斗争。长大后,我从学校图书馆里读到《江洲烽火》,从中将外公嘚的"老经"与历史记载相印证,基本上能找到外公跟我说起过的斗争往事。工作十年后调到市委办,因为联系档案局、史志办,利用工作之便,从《扬中革命斗争史》等史料中进一步查找梳理,终能比较完整地找到外公跟我嘚的全部 "老经",始知外公作为民兵曾经参加了扬中革命斗争史上耳熟能详的夜袭龙梢港和唐家桥、公济桥激战日寇的"双桥战斗",也明白了外公那么多年郁郁寡欢的原因所在。

外公黄锦清,抗战时期任二区雷观乡民兵大队长,时任共产党二区区长为朱尊华。

生前,外公最为津津乐道的是他们民兵夜袭龙梢港的壮举。1945年2月21日,二区区长朱尊华得到情报,泰兴龙梢港据点的伪军头目进城拜寿,被争取对象已做好内应准备,在朱尊华的妥善安排下,外公和二区福德、如意乡民兵大队长石广林、刘国春率领武装民兵20多人,夜渡长江,奇袭龙梢港据点。经过激战,俘获伪军50余人,缴获步枪52支、冲锋枪1支、掷弹筒2个、子弹千余发,参战民兵无一伤亡。

外公带领的民兵不仅能夜袭鬼子据点,还有许多传奇之作。1945年5月3日,得知一群伪军运输军用物资要从玉皇庙 (现永胜街)经过,外公带几个民兵在此间设伏。因为得到消息比较晚,来不及向区里汇报,手里也没有足够的枪支,外公他们就用树棍子当枪,弄了一串小鞭,找来一个"洋锡箱子"(铁皮桶),把小鞭放进"洋锡箱子"里。一队伪军押着民工推着几辆独轮车走进了外公他们设伏地点,外公点着了小鞭,乒里吧啦的鞭炮声夹杂着民兵们阵阵喊杀声此起彼伏,惊慌失措的伪军以为新四军大部队来了,丢下了4车军需品,仓皇逃窜。

外公最为得意的是,他们民兵缴获了日军当时性能优良的九六式机枪。那是1945年6月28日,苏中五分区特务一团和扬中县警卫营在八桥思议港与70多名日军遭遇,军分区政委金柯、参谋长刘德胜、特务一团参谋长胡俊杰和扬中县长施光前指挥部队,在公济桥、唐家桥与日军激战,从清晨一直打到傍晚。战斗结束后,有群众报告,在唐家桥附近一条河里,飘满了油花,朱锦辉(家住外公隔壁埭,永胜乡合兴村7组人)、范选贵(家住永胜乡德胜村4组人,与我家一个埭)和外公等人猜测,河里可能有日本人扔下的武器,于是朱锦辉、范选贵和外公等4人便下河摸,果然摸出了一挺九六式机枪,这机枪在当时日军装备中属先进武器了。民兵们摸了又摸、擦了又擦,用绸子包着送到县政府,县政府为此奖励了他们每人一件小纺衣服。

参加革命,就意味着要流血牺牲,外公也不例外。听外婆说,外公曾被伪军抓进老郎街据点,经受了严刑拷打,但未透露半点党的秘密,后来经多方营救,外公家用几十石米"保释"出奄奄一息的外公。新四军北撤后,外公等未随军北撤的"红面孔"们转为地下斗争,长期不着家。外婆辛苦拉扯着六个孩子,日子十分窘迫,屋漏偏逢连夜雨,国民党反动派这时又上门"敲竹杠",交不起钱就将小脚伶仃的外婆押到区公所毒打了一顿。屡经折磨的外婆和曾外祖父再也不让外公继续他的革命生涯,无奈之下,外公放下枪杆子,从此耕种在乡间田野,与家人相守,与日月为伴。

扬中解放后,跟大军北撤的朱锦辉、范选贵等人回到扬中,先后安排了工作,而与他们并肩战斗过的外公仍在合兴村竹壳厂(生产水瓶竹壳)做篾匠。这期间,老人从不跟别人提起自己当年的战斗经历,乡村干部也都不知道外公的那些红色往事。直到八十年代初,施光前老县长回扬中,问起了外公的下落,组织上才落实了外公的待遇,每年给予几十元的生活补助。拿到第一笔补助,外公泣不成声。

革命情怀大于天。记得我们埭上范选贵去世时,外公特地换了一身新衣服,来参加告别仪式,他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满含热泪盯住县委、乡党委送的花圈,那时的他或许在想,自己百年之后组织会给他同样的"待遇"吗!外公进入古稀之年后,舅舅也曾去三茅找组织,想为外公寻求落实有关"待遇",每每如此,外公就很不开心,责怪舅舅"瞎折腾",他不希望年老了还给组织添麻烦。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外公去世已经三十多年,那些经历过江洲烽火的老人们也已先后逝去,他们留给我们的不仅有那绵绵无尽的思念,更多的是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大海般的胸怀境界,这将永远激励我们这些后人沿着先辈们淌出的血路,不忘初心使命,牢记厚重嘱托,为扬中更加美好的明天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