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散文 > 经典散文 > 正文

绿豆不翻

作者: 瀍源布衣2021/10/16经典散文

在北邙小镇横水的清晨,嗅觉循着一种特有的清香,能觅到独具特色的传统小吃——绿豆不翻。

绿豆不翻摊,固定在街头小巷背风的地方。通常有一个老头和一个老婆婆,老婆婆掌勺,老头打下手。他们琴瑟相谐,气定神闲,有条不紊地忙活着,忙的是生意,也是生活。

绿豆不翻这种小吃,看似简单,做起来却颇费功夫。头天泡豆子,豆子先要经过遴选。这是对传统招牌的虔诚,也是对人生的态度。颗粒饱满、温润如玉的豆子,才是上佳选择。

起五更是一定的。磨豆子,是用那种小巧的石磨,当地叫“划磨”,直径盈尺,上下两扇盘子咬合。老头握紧手柄,甩开胳膊,兜圈子划圆,呼噜呼噜,多像五更的鼾声。

待到曙色出现,豆子也磨得差不多了。这时,将挨个排开的小筒炉一一引燃,将凸面三足鏊子烧热。老食客们揣着三五颗蛋,晃晃悠悠地走过来。

老婆婆给鏊子蘸上油,起一勺浆,嗞嗞啦啦,瞬间淋满几只鏊子,动作轻盈娴熟,像在变戏法。老头则重点关心火的大小,大了,掐一掐;小了,放一放,保证烙出的不翻,焦脆、不发煳。

烙出的不翻,中间鼓,边上塌,底面焦黄,表面淡绿。高温逼出来了豆子的那种清气,淡雅、温润。趁着热气儿,入口即化。一缕糯香绵软,沿着食道蔓延,一下子俘获了胃,那种妥帖、舒适,不可言喻。

磕上几颗鸡蛋,是奢侈一点的做法。蛋液在豆汁上面固化,一层蛋,一层豆饼,既有蛋的营养,又不失绿豆的乡间风格。蘸上蒜水吃,更是别有风味,豆香在辣味中活泼,辣味在豆香中温和。它们一起在舌尖上跳舞,在胃里缠绵。老人小孩,无不贪恋此美味。

为什么叫“不翻”?相传,当年康熙暗访民情,途经洛阳孟津,由于长途跋涉又饥又渴,看到一老妇正在烙饼,便上前讨要。妇人说:“饼还没翻,等一会儿。”康熙急不可耐道:“不翻。”抓起便吃。原来,这民间小吃,还沾着点儿皇亲国戚的贵气儿。

吃绿豆不翻,一定要到横水小镇上来,正宗啊!那种掺了黄面的,味道打了不小的折扣。唯小镇上的绿豆不翻地道,其色莹润青绿,其味醇正清香。远离喧嚣,品着这小吃,说不定还能品出一种清雅、淡泊的人生况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