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作文大全 > 正文

关于大师的作文

2020/03/18作文大全

修好这颗心读后感

篇一:修好这颗心读后感

时间,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播出一节目,佛学大师星云大师做客《论道》,与龙永图先生共同探讨如何做人,以及如何看待人生的苦乐,舍得和幸福。他讲了一个故事,说一个徒弟打破了师傅种的名贵兰花。徒弟以为师傅一定很生气,所以跪地求饶。师傅说,种兰花为了美化环境和供养佛祖,而不是为了生气种兰花的。星云大师说,我们来到人间是为欢喜来做人的,不是为了烦扰,不是为了生气的。

听完这个故事,我有很深的感悟。古代有高僧曾写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人如蜉蝣,沧海一粟,我们是那么渺小,况且寄存于世的时间是如此短暂。何苦为身外之事而烦恼不快?四季流转就在我们呼吸的每一瞬间,春花秋月,夏风冬雪,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我们要以知足心、平常心和感恩心过活,不要过于执著地对待身外之物,凡事心中不计较、不分别,凡事往好处想,心境自然就豁达,也就会自得其乐,真实体会到人生的意义!一个人光是要求世间好、环境好、朋友好,是没有用的,要先求自己好。要能从心好起,才能感受到世界一切都美好。事好、人好、话好,无一不好,那便是人间好时节了!

我们来到世间,不是为生气而来,也不是为了烦恼来的。就像夫妻的因缘,儿女的教养,朋友的交往,同事的关系,能以金代禅师“我不是为了生气来种兰花”为鉴,彼此就没有误会和争执。

当我们面带笑容,看在对方眼中,那朵微笑是发光的;当我们口出赞叹,听在对方心底,那句赞美是发光的;当我们伸手扶持,受在对方身上,那温暖的一握是发光的;当我们静心倾听,在对方的感觉里,那对耳朵是发光的。因为发心,凡夫众生也可以有一个发光的人生。

我们要以知足心、平常心和感恩心过活,不要过于执著地对待身外之物,凡事心中不计较、不分别,凡事往好处想,心境自然就豁达,也就会自得其乐,真实体会到人生的意义!一个人光是要求世间好、环境好、朋友好,是没有用的,要先求自己好。要能从心好起,才能感受到世界一切都美好。事好、人好、话好,无一不好,那便是人间好时节了!

我喜欢一句话:“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我们要用心去感悟生活。流星是美丽的,而白天也有流星,但是白天的流星没有人注意;夜晚的流星,因为黑暗的来临,更突显了光芒的耀眼。所以人生的黑暗、挫折不要怕,黑暗中的光明更加可贵。时时在感觉、静心、思维里锻炼,养成了观照的生命态度,就能在车流人潮中也能有悟的一刻。

李宗盛写过一首《凡人歌》,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既然没天都在奔波,不如静下心来做一个快乐的自我。生下来就是为了高兴,快乐的做人,快乐的生活,学会感恩,学会快乐!

篇二:

修好这颗心,一个非常富有禅味的题目,仅这一题目就足以让人参悟一生。作者星云大师为禅宗临济宗传人,文章采用对话录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启迪心智,净化灵魂的法门,读后令人深思。

修好这颗心,顾名思义,是指这颗心而非那颗心,是人本原的心,未曾浸染的心,是人之初本善的心

但这颗本善的心,“性相近,习相远”,已经离我们很远,很远,太久,太久。

安心是世间最难的,西方人有谚“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人心”,如此大的人心要安定下来可想有多难。安心不但让我们俗人犯难,既便是得道的高僧也犹豫,禅宗公案里记载了这一样一段禅话,有一次佛教禅宗第二代领导人(二祖)慧可大师,到少林寺面见第一代领导人(初祖)达摩祖师:慧可第一句话就是:“请为我安心”,达摩回答到:“取你心来,我为你安”,慧可说“我心觅不得(心找不到了)”,达摩说:“我已经给你安上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么好的运气,遇到贵人、高人为你安心,安心、找到这颗心还要靠自己。

这颗心究竟哪里去了呢?它不在功名利禄中,就是在声色犬马里,再不就是安在了别人身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争强好胜……佛经说:不安的心,能踏杀一切善法。所以要修好这颗心,首要的是找到这颗心,把心找回来,放回家,放稳妥,安定住了。

达摩面壁十年找到了真心,修成了正果。凡人要花更多的时间或者穷其终生去找寻这颗心。寻找的过程就是修练,找得到是缘法,就得道了。

心若安稳了则天崩地裂又能奈我何!安“心”才能处处牢。

心安定了还要不要修,佛学界是有争论的。传说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第五代领导人弘忍大师准备传位给手下弟子,当时没有竞争上岗,但大师还是想了一个类似竞争上岗的办法来解决继承的问题。他对弟子们说,大家都做一首偈语(有禅意的诗),谁做得好就将衣钵传给谁。座下最用竞争力的弟子神秀作了一首偈语,“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偈语强调了修为,修行,修心的意思,但是大师看后不以为然。后来禅院餐厅的厨师长(火头僧)慧能也作了一首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据说慧能是个文盲,在佛教系统里智慧和有文化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这首偈最终赢得了大师的赞可,因为这首禅诗强调的是人要发挥本心,本性,无需刻意而为,这种超然开悟的心态更加符合禅宗顿悟的境界。于是大师最终将衣钵传给了慧能。

这颗心要不要修,如何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不是人视力不及或者说视野不够宽,而是处的位置和站的角度不同。假使你站在别人的背后,即便视力再好,那怕是1.6的视力,也只能看到人的后脑壳。横看成岭侧成峰,高低远近各不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星云大师是强调修行的,修心的,并为修好这颗心开了三十二味“药”,惭愧心、慈悲心、欢喜心等等,不一一列举。星云大师的用意很明显,用心也可谓良苦,善念装得愈多,那么恶念便会没有位置了,这一点符合经书里“诸善奉行,诸恶莫作”的宗旨。但这三十二味“药”能不能发挥作用,能不能修好这颗心,还要看人有没有善根,佛说佛只渡有缘人。星云大师也说过“一粒种子,你把它放到地毯上、桌子上,它不会成长,因为地毯、桌面都不是它的缘分。它的缘分是土地、阳光、水分。”

可见,人要修好这颗心,就要使自已与“土地、阳光、水分”结缘,善的这颗种子才会在心中扎根、发芽、生长。

事实上,惭愧、慈悲、欢喜等等都是人本心所具有的品质,或者说是人本心的光环罢了,当然不是这“三十二心”所能涵盖的了的,若以这些求修行,求精进,无异于缘木求鱼,骑驴觅驴,徒增笑料耳。

篇三:

我上份工作是在英语培训学校当老师兼培训师。学校里的教务长专业知识丰富,上课栩栩如生,把整个课堂气氛调动得很好。不过还是很多员工不喜欢她,甚至不少员工多多少少因为她的颐指气使、高高在上的态度而离职。连大老板校长都发觉这位管理者似乎把学校这趟“火车”开得有点动荡,分别给离职的员工一一打电话找寻是否他们的离职与教务长有关系。有好几位老师都说教务长的专业能力是很不错,不过她说话很跋扈,“让我感觉很不爽”。

俗话说“要想火车快,全靠车头带”,我知道这句话是强调管理者在这个公司运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譬如我上份工作的例子,教务长似乎更像个优秀技术员,但是却是个蹩脚的管理者,使得整个学校的气氛变得冷淡、松散。我在想管理者似乎更应该学会怎么管人,要多么会做事这倒是其次的。对于“管人”我并没有完善的成系统的想法,但是直觉告诉我管理者首先应与下属应和谐相处,这样上级传达的命令能有效地被下属接收,并且下属也能心情愉快的高效率完成。

直到起航读书月给我们发了《修好这颗心》这本书,精致的封面、厚实的纸张,我爱不释手地在地铁里乘着凉气一口气花了三个小时看完她,感慨道“斯与我心有戚戚焉”。

其中一章“包容的智慧——心治”,讲得就是管理,并且注重从“心”开始管理。我很激动,我内心仿佛像碰到了一位久未相逢的好朋友样兴奋,似乎她已知晓我内心的感悟。书中写道“最好的管理,就是尊重人、对人好,视人如己,将心比心,他就是我,我就是他,不要对立。佛法讲究慈悲、鼓励、尊重,这都是很好的管理方法。‘心’是万物之本,没有把根本管理好,只管理枝末,人生当然不会圆满。能把自己的心管好,心正则一切皆正,心净则一切皆净,心善则一切皆善,这才是最重要的管理学。

看到这几话,我有点小震惊,又很感动,星云大师是多么厉害的一位宗教专家,他创立的佛光山在全世界有二百多个道场,有来自世界各地之出家弟子千余人,全球信众有数百万之众。一个最有资格的管理专家分享他的管理心得时,居然说得这么低调、把姿态放得足够低,认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因该是平等的,被管理者也应获得管理者的尊重和关心,推崇视人如己、将心比心、不要对立。

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样呢,太多的管理者处于管理的位置上,由于拥有太多的权利,渐渐变得专横、傲慢,跟下属交谈颐指气使,更不谈换位思考、视人如己,弄得管理者和下属尖锐地对立。有些情况则是表层风平浪静、底下却波涛汹涌,看似下属与主管并无正面冲突,其实下属背地里都不服或者讨厌主管,整个团队完全丧失了心的沟通,整个部门已毫无凝聚力,犹如一盘散沙,有什么战斗力呢?

《修好这颗心》中,星云大师认为,所谓管理,不一定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而应当深入群众,将团队的精神带领起来。他举了四十多年前的一个例子:在他初创佛教学院,即使像“出坡”这么一件例行的事情,他都亲自说明意义,并且身先表率,挑砖担水。几十年后的今天,想要为星云大师做事情的徒众何止万千,但他不仅未曾以命令的口吻叫人做事,还经常主动地为徒众解决问题。星云大师认为,最好的管理,是自己先与对方建立“生死与共”的观念,才能发挥最大的整体力量。

确实,结合我近段时间工作的情况,我非常认同最好的管理才能发挥最大的整体力量。7、8月份我在晋江跟随顾老师和夏老师现场辅导的时候,就发现有些网点服务质量提升的幅度很大,有些却收效甚微。并且如果一个支行下其中某两个网点做得比较好,那整个支行就都做得很好。反之,一个支行下所有网点服务提升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也有。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也不难找,首当其冲是他们管理者的作风。管理者能深入群众、和下属有有效互动,并重视项目的,整个团队力量就大,在领导的号召下,大家都一条心想要把服务提升上去;反之,管理者虽重视项目但和下属无有效互动的,或者是管理者虽能关心下属但是不重视项目的,各网点的服务质量提升就很有限。

我想,不只是在晋江项目会出现这样差别的现象,在别的项目肯定也会有“强劲火车头”和“微弱火车头”的区别;不只是银行领域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任何行业,任何企业的不同部门都会存在管理水平高下的情况。那关键问题是看了这本书,我作为一名咨询部的员工,对我来说又有什么启发呢。

虽然我现在没有身在管理者的位置上,但是“待人真诚、尊重”却是基本的处事准则。并且我相信,越是职位高,越应注意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同时,现在不是管理者,不代表将来不是,也不代表不会做管理方面的工作,所以有这么一本好书,可以指引现在的自己,以及未来的自己,多么的好啊,应该好好地吸收!

我认为管理不容易。书中也讲到“管理”其实就是在考验自己有多少慈悲与智慧。管理的妙诀,首先需将自己的一颗心管理好,要让自己的心中有时间的观念,有空间的层次,有数字的统计,有做事的原则,有大众的利益,能够将自己的心管理得慈悲柔和,将自己的心管理得人我一如,以真心诚意来待人,以谦虚平等来待人,才算修满管理学的“学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感谢公司赐予我这么一本好书,让我在人生之旅上又汲取了一大捧的人生营养。期待公司下个读书月的下一本好书!

篇四:

《修好这颗心》是星云大师与刘长乐先生通过轻松对话的方式来阐述佛家对生命、对人性的解读,是二人关于人生哲学与处世原则的对话。

说的虽都是些明白无常的道理,我也只能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表面领会却难深入其精髓。正因为平日缺乏深入的思考,所以理解文字容易,但能付诸于行动的概率几乎为零。文中提到修心是为了让自己更加专注于行动,而不是不行动,或者少行动。念及于此,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思想与行动。

有时候人会迷失,而且往往是花一阵子时间方才知道自己迷了路。前段时间的我就是在自我的世界里迷失了,常常惶恐不安、焦躁不堪,极有可能伤害到与我亲近的人。问为何?是没有答案的,因为我根本没有去正视自己的真实想法,只是在逃避,一味地逃避。

有在城市中被竞争、压力、浮躁包裹着的我们要真正做到静心谈何容易,但要做到像书中两位智者描述的——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滋养内在的爱与善,与真实的自我、与世间的一切生命建立深刻的情谊,更是有着登天之艰。

深知问题症结在于自我,我们经常会提及情绪管理,应该就是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思维,而不是反过来。幸好我没有允许这种状态一直持续,我首先做的就是静下心来,然后努力尝试剖析自己、寻找问题内因、调整看待问题的角度、加强执行力……,虽然我并未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静心,但很快还是找回了自己的方位,赶走了影响我的负面情绪,这个过程有着被大师点化般的妙效,内心无比畅快。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本就是一个静心修心的过程,“静下心来”,一切皆有可能。

篇五:

对于“无常”以前更多的是站在消极的一面理解,总觉“无常”是苦。今日有缘读到星云大师与刘长乐先生的智慧互动新书《修好这颗心》,句句是智慧之见。任何物类的存在都有其各自的使命,而人生命的意义,乃负有使命感之谓也!而由于无常的存在更应该珍惜当下,以免当无常的到来而觉未尽的事情尚多时再后悔不已,因此,无常不是消极的,它是无比的积极与殊胜的。读之此书突觉此生的使命在哪里,自己智浅力微,但愿以好的发心去做个智慧的传播者,与有缘人分享智者的智慧。

在“无常”里积极的找寻自己的未来:未做完的事情要赶快做好,免得无常到来,未萌其志,未尽其愿。

童话大师安徒生读后感

童话大师安徒生读后感一:读《童话大师安徒生》有感作文

童话是一个美妙而又神奇的世界,它里面有着许许多多美好的幻想。大家一定读过安徒生爷爷写的童话吧!他写的故事是那样的扣人心弦,扑朔迷离,离奇有趣。那你们知道安徒生是这样创造出这些令人惊叹的杰作吗?

安徒生的童年是不幸的,他的爸爸谢世后,他与妈妈相依为命。但是悲惨的命运并没有使他倒下。他有着远大的理想与目标,他决心实现自己的梦想。虽然他经历过无数次的坎坷与失败,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从来没有自卑过。他凭着澎湃的热情,百折不挠的精神,终于成为了一名童话大师。

我们有着幸福的童年生活,甚至有的孩子一出生他的人生就铺满了鲜花与掌声。在家里,我们是爸爸妈妈们的小皇帝,小公主,什么都依赖父母。可安徒生不一样,他不仅要拼命追求自己的梦想,还要承担一切的家务和劳动。我们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不知道什么是挫折,什么是失败。因为我们的生活是幸福的,可是还有孩子没有过上我们这样的生活,他们有的连学的上不了,饭都吃不饱啊!安徒生的故事告诉我,要珍惜我应有的一切,好好学习,努力拼搏,不辜负家长的期望。

人生就是这样,只有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与打击才能走向人生光辉的顶点。只有经历过失败后,才能体会到成功的艰辛。

安徒生的童话就像是一朵成功的花,人们只看到它光鲜的一面,却不知道他是经过了浴血奋斗才换来的。

努力吧!人生将有更多的荆棘等待着我们去挑战。

童话大师安徒生读后感二:读《童话大师安徒生》有感

安徒生是一位著名的童话家,他写过很多童话,如:《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姑娘》、《皇帝的新衣》等作品,一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并流传至今,可在他光辉的背后有着许多的挫折与委屈,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的感受十分的深刻。

安徒生的家境不好,童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贫苦的生活,但安徒生理想远大,有一天他觐见皇太子,可皇太子不欣赏他的才艺,还是失望而归,他按过很多知名人士的门铃,但没有谁能够收留他,功夫不负有心人,正在他无助的时候被芭蕾舞女演员安排到芭蕾舞团当丑角,但后来还是被辞退。他学过音乐,跳过芭蕾舞,最后被好心人送到皇家剧院,真佩服安徒生先生,尽管受尽别人的白眼,依然有着远大的理想与目标,虽然经历过无数次的坎坷与失败,但是从来没有放弃过,从来没有自卑过。他凭着澎湃的热情,百折不挠的精神,终于成为了一名童话大师。

是金子总有发光的地方,安徒生就是这样从石头变成黄金,这一路是多么的艰难呀!其实安徒生就是丑小鸭,读了这篇文章后,也使我想起了一句名言“风雨过后总会有彩虹!”

也希望我们能像安徒生一样为理想而奋斗,成为让别人敬佩的人!

童话大师安徒生读后感三:《童话大师安徒生》读书感想

我从小就喜欢读安徒生爷爷写的童话故事,我读过他写的《拇指姑娘》、《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坚定的锡兵》、《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等。这些故事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总是百读不厌,我常常在想安徒生爷爷是怎样写出这些令人惊叹的杰作的,自从我读了《童话大师安徒生》这本书后,我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事。

童话大师安徒生,全名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他的父亲是个穷鞋匠,安徒生童年丧父,母亲改嫁,从小就被贫困折磨,先后在几家店铺里做学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的爸爸去世后,他与妈妈相依为命。生活虽然很贫困,但他却很坚强。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他刻苦学习,读了很多名家的作品。在他不断努力,辛勤耕耘下,他一生写过很多动人的童话故事。

安徒生爷爷笔下的拇指姑娘、坚定的锡兵、皇帝穿“新装”、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笨蛋汉斯等人物,个个栩栩如生。《丑小鸭》中的丑小鸭,靠自己永不放弃的精神,终于克服困难变成了一只令人尊敬的、漂亮的白天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永不言弃,什么事都能成功。

《买火柴的小女孩》也是我最爱读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大年夜里,雪花飘飘的寒风中,一个小女孩赤脚走在大街上……,而有钱人正在吃丰盛的圣诞大餐, 而又冷又饿的她却蜷缩在墙角下,最后冻死街头。相比之下,我是幸福的,我有一个爱我的爸爸妈妈,拥有一个幸福的家,我还有关爱我的老师和同学,拥有一个美丽的校园。卖火柴的小女孩要是生活在现在,可能她也会和我一样坐在明亮的教室时,听老师讲课,不会没有衣服穿,没有鞋子穿,也不会冻死街头。

安徒生爷爷用他的童话故事,向我们阐述了什么是丑,什么是恶,向我们展示一个幸福、公正、和平的世界,当然,其中也有眼泪,有悲伤,可是更多的,是教给我们学会思考,让我们向真善美看齐,远离邪恶。

我会把这些童话故事讲给我的同学听,因为我们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身边有爱我们的亲人,有爱我们的老师,有爱我们的同学,从来没有体会到什么是痛苦,不知道什么是挫折,什么是失败。让他们从安徒生爷爷的故事中学会坚强,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南渡北归读后感

篇一:南渡北归读后感

通常说起历史,人们多会想起一些著名的战役,想到的是战士们的英勇献身,但是这部《南渡北归》却带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读历史。大家都知道鲁迅弃医从文,用思想来影响国人,但其实,大师们所做的还远不止这些。

书中记载了这么一段历史:1930年9月,梁思永等人到东北进行考古调查,为嫩江流域古代文化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也才有了两年后有傅斯年撰写的《东北史纲》,书中第一条便是“近年来考古学者人类学者在中国北部以及东北之努力,已证明史前时代中国北部与中国东北在人种上及文化上是一事。”由此事实依据驳斥了日本人“满蒙在历史上非中国领土”的理论,给日本“指鹿为马”者当头一棒,为中国人大出了一口志气。

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初梁启超坚持鼓励自己的儿子学习考古,尽力发展国内的考古业的原因了吧。文人们有自己捍卫国家尊严的方式,相比上战场冲锋陷阵,文人们所做的更多是幕后的事,而这些,又如蔺相如和廉颇文武共行般是不可或缺且相辅相承的。

这本书,带给我更多感动的则是那一代大师们在战乱中奋力保护祖国文化,传承祖国文化的那种坚持,数年颠沛流离,数次哀叹山河破碎,可也许是时代造英雄,这一代文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依旧保留了进行学术探究的严谨态度,也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一本本著作,和那些一点一点被抢救回来的文化。

而对这一历史温情感受最深的60后作家岳南也传承了这种精神,这本《南渡北归》他写了八年,数次进行实地考察,就如他在采访中所说:“我看到他们当年用什么锅,睡的什么床,描写的时候就更加真实。”而大家也会发现,书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有详细的解释并附上了具体的资料来源。

最后说一说这本书的封面一行大字:“大师远去再无大师。”我想这也许是欠妥的,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人才,现在也有着很多为发展而努力奋斗,作出大贡献的青年人。但这句话也应该作为对后世的一个警示,在争着评教授职称,为金钱所迷惑双眼的现在,更应该有些人能够一心扑进科学,把全部生命奉献给自己所从事的学科。

推荐这本书,就如作者岳南所说的这样,希望你们能在这套书中读到“人文的,追求自然的和自由的生活的那一种,历经苦难而不悔的那种,生活的勇气和精神得到张扬的那种”历史温情。

篇二:《南渡北归》读后感

最近,终于把《南渡北归》这本书看完了,回想起来,这本书从买来到看完,话费了半年的时间。

个人觉得,看《南渡北归》需要耐心,因为有几百万字的篇幅,更要有足够的理性,因为这本书给你的想象空间是无穷大的,稍有疏忽就容易陷入愤世嫉俗。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作者岳南隔空打牛、言此意彼的写作风格,就像一根根无形的线牵着我的目光,使我恋恋不舍地跋涉完这段悲喜交加的“书”途。每每看到一些似是而非的桥段时,难免哑然失笑,笑过之后的余味,却是深深的悲凉。

《南渡北归》一本书能让读者如此不知不觉中陷入思索之阵,自然是大大的了不起,而书中的吉光片羽,则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南渡北归》这本书是写现当代渐渐远逝的大师群体。在这里有光环但并不刺眼,而是貌似随意地信手拈来,有褒有贬、有庄有谐、有血有泪、有喜有悲,让读者在大师们巨大的光环底下,仍能瞥见他们最真实的一面,最温暖的一面,最可爱的一面。

我看到,在纷繁复杂的政治面前,大师们依然葆有傻乎乎的天真烂漫。当隆隆炮火烧到北平城墙之下的时候,朱家骅、傅斯年等学界精英积极奔走,力争尽量多的“抢救”学人,“投奔”台湾。纵然拼尽全力,朱、傅二人在台湾的境遇却让人唏嘘不已,前者被老蒋故意“找茬”摘掉教育部长的官帽,而后者则是在连一条棉裤都买不起的境况下,贫病离世。这二人的窘境是迁台学人的一个缩影。胡适虽然是著名的学界“大鳄”,过得却同样不甚风光,要忍受台湾同行的明枪暗箭,还要忍受小儿胡思杜的检举揭发,精神上的悒郁可想而知。在胡适迷人微笑的背后,其实是一颗千疮百孔的心。最终,这位古稀老人在一次宴会上溘然离世,总算死后备极哀荣。我想这份哀荣是以胡适为代表的具有独立治学精神的学者应有的。在胡适死后若干年发动的那场浩劫中,在红卫兵歇斯底里的批斗声中,曾经积极揭发过他的学生、朋友、亲戚,不知道想到的最多的又是什么?是懊悔,是自惭,还是恼恨?上天确实开了个冷玩笑——这一出闹剧明明已有前车之鉴,很多自以为得计的学术精英却依然趋之若骛,唯恐落伍。政治的翻云覆雨,他们哪里来得及看清。当那一记响亮的巴掌打下来,痛的不止是这些老者的脸,还有时代的心。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这几个字赫然印在封面最显眼处,貌似绝决的含义透露出特定时代下的万般无奈与凄凉。那些曾经离我们很近的大师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自然生命是远去了,但其卓绝的贡献和高昂的灵魂却不是时代可以抹杀的。乱则隐,治则现的大贤处世法则,我想在任何时代都是奏效的。那么意思已经很明显,大师是有,但他们是否愿意出现在聚光灯下,就要取决于他们对这个时代的看法了。

我曾经看到过有一些活跃在各大媒体上的知名学者,自封大师。那时,我跟绝大多数人一样,疑惑“大师”这一大多数情况下属于得道高僧的称谓,怎么会用来给学者冠名。那么看完《南渡北归》,我想我对真正的“大师”有了一个具象的认识。他们学高身正,难道不就是得道之人,不就是“大师”吗?和尚修道在寺庙,大师修道在红尘。他们,其实就是最不普通的普通人。

他们是一群可爱的普通人,分解出来就是可怜、有爱。身赴台湾的胡适,临死都不知道曾经谩骂他是“美帝国主义走狗”的小儿胡思杜已经自杀,还饶有深情地在遗嘱中提出给小胡分遗产,其状堪怜。一心维系家国命运的梅贻琦,虽然在台湾新竹完成了重建清华的夙愿,但直到生命弥留之际再也没有见过爱子梅祖彦。考古界的巨擘李济,因为海峡两岸的政治对垒,因故旧凋零、思亲情重,最后也郁郁而终。台湾之于中国,是领土的割裂;而大陆之于台岛上的异乡人,则是整个思念的寄托。这份家国情怀,可能是大师们都有的一种普世情怀吧。1946年,林徽因结束了九个年头的颠沛流离,跟家人回到了一直以来念兹在兹的北平,满怀深情地重访每一处故地。抗战结束之时,虽然已受尽病痛折磨,但她依然选择了放弃赴美治疗的机会,选择了“和祖国一起受苦”。在生命的最后九年,她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建设事业。这位“智慧女神”的化身,就像一位勇士一样与病魔作着斗争,紧紧守护在祖国的身旁。我想:她的一生,是对得起金岳霖对她“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哀挽,以及终生未娶的痴情的。

当下,有人不乏嘲讽地说,现在的生活事故多了,故事却少了,而大师的故事却是少之又少了。我真诚地期待:《南渡北归》不会是一曲挽歌,而是大师故事的一个变奏,是开启大师时代的一把小小的钥匙。

篇三:《南渡北归》读后感

《南渡北归》是一本描绘大师的佳作,虽然在我看来,许多大师的风骨并没有表现得太淋漓尽致,是零散、琐屑的片段构成了一个个大师的剪影。梁启超,只是众多大师中的一位,但对我个人而言,他是主角。

梁启超的一生,似乎都在与变革、混乱的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他在慌乱中逃亡,在变革中崛起,他曾在一系列文章中对奴隶性的表现、产生根源及其严重危害作了系统、深入的剖析。在与革命派论战的过程中,梁启超创造了一个新词:中华民族。他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七次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词。他认为,中国人家庭观念、乡土观念浓厚,但毫无国家意识,只知道服从权威和统治者,不知服从国家和主义。他在那些举国困苦的年代,为了中国文学的未来而担忧,他一面主张引进西学,一面主张中国人要学会创新,在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里,梁启超拿起文学的笔,书写下了他的新思想。岁月的流年带走的是他青涩的无知和淡淡的无奈,陨落的梦想是凋落的栀子花,芳华犹在,悠悠地飘落,跃然于脑海的信念是青春最美好的记忆,在成长中沉淀却不消逝。记录下的缱绻是生命中悠长的河。少年的梦想在风中实现。

大时代中的大人物和小人物

穆旦说:“但如今,突然面对着坟墓,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但是,在那动荡的年代,那些学者们只是完成了普通的生活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南渡北归”的含义在于一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如胡适、梅贻琦、傅斯年等等,随着内战爆发,带着自己的个人理想和抱负,越过台湾海峡,进行第二次南渡,并最终长眠台湾,死后倍受哀荣。而陈寅恪等一批知识分子,则在南渡中突然改辙更张,回归故土,但仓皇张望时,却不知如何适应,终于在大时代的革命洪流中哀婉地死去,身后情境凄凉。更有一批原地不动的知识分子,紧守故土,积极改造,其晚境凄凉;也有一部分投靠江青等权贵,红极一时,最终又陷于世人皆曰杀的尴尬之境,令人悲叹。这不仅是大人物在大时代中的抉择,也是小人物在大时代的缩影:有的人选择了逃离,有的人选择抗争,有的人选择固守不动,有的人选择投靠他人……《南渡北归》用学者们的选择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那个时代中每个普通人的抉择,知识分子精英的变迁只是那个年代中一个小的倒影,而南渡的远远不止知识分子精英,南渡的还有中国人民的精神和财富,那些大人物的远去,不仅仅是个人的远去,也是一个时代的远去。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每个人在读完这本书后,都会为此感叹和扼腕,但是,我们何必为了已经远去的大师在独自叹息呢?大师真正的魅力不再于让我们为之感叹,而在于很多年后,当他们远去,却能把那坚定的足迹留给后人。他们在面对国破家亡时毅然投入救亡图存的潮流中,且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教学科研,保住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他们拥有强烈的自强精神。而现在,我们身处和平年代,却每天在面对着他们辛苦捍卫的中华文化时抱怨,没有了当初的力量与激情,是时代造就了他们,还是时代糟蹋了我们?

一本书的好,不再于别人对他的评价,而在于它对我们心灵的升华,《南渡北归》让我知道,纵使路途坎坷,但中华民族有一种精神叫勇往直前;纵使前途渺茫,但中华民族有一种精神叫坚持不懈;纵使北归无期,但中华民族有一种精神叫坚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