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作文大全 > 正文

关于绿树的作文

2020/03/18作文大全

绿树的吸收和给予作文

吸收和给予——绿树的启示

人们赞美绿树,因为它使大地充满生机。

人们歌颂绿树,因为它为人类带来幸福。

但同时,它也有所取:为了这一切,它植根于土壤,将山川之精华,将地母之气脉,源归一处,然后厚积薄发,不断地滋养着这个世界。

对,既然有了洗手,就应当有所取;既然有了奉献,就应当有所回报。

由此,我想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他领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建立的新中国,使人民真正当家做主,站起来了。同时,不能忘记的是,他也是中华民族的儿子,也流着炎黄子孙的血液。他出身于农民之家,建立了人民政权,人民帮助了他,他同时也帮助了人民。就这样,在吸收与给予间,他成为建国后两代人心中伟大的领袖与导师。

毛主席是这样,难道GCD不也是如此吗?植根于人民,回报于人民,吸收于人民,给予于人民。

曾在毕淑敏文章中读到了高原红柳。也是一种树。它屹立世界屋脊,吸收天地精华,为雪皑皑的世界添上一抹绿意,一片鲜艳,但到最后,连树根都不复存在,为同样守卫高原的战士提供温暖。在跳动的火焰中欣喜,在噼啪的热烈中消亡,以一种最为伟大的给予来回报曾经给予自己的大地。

在这里,我不禁想到了一位平凡但同样伟大的人——我的一位老师。她曾对我们说过:“我的职业就是这样,把我所吸收的给予给你们,把我所拥有的一切只是毫不保留的给予你们。我不要求你们记住我,但是我自己知道我曾奉献过就可以了。”对呀,不仅是老师,做任何一项工作,都应该这样,把自己的吸收,给予给大家,回报给社会。

说起知识,我又想起了中国的几次思想文化的盛世。千百年的吸收,仅在一时的给予,却为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宝贵的文化财富。无论是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还是盛唐的光辉思想,抑或是近现代的新文化运动,无一不是成百上千年的暗暗聚起,隐隐吸收,终于等到以恰当的时候,就众脉俱开,百川竞注,瞬间如秋水之大,乃至黄河之势,一泻千里,更兼呐喊,掺杂彷徨,直入中华文明之汪洋。这难道不是对人类的给予吗?

绿树在秋雨中萧瑟,在秋风中摇曳。莫怕,在一冬的吸收之后,必将有三季的绿色奉献给你,给予你,难道不值得高兴吗?

吸收和给予——绿树的启示

清晨,打开窗户,清新空气迎面扑来,映入眼帘的,是那一棵棵郁郁葱葱的绿树,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看到这些,你一定有心旷神怡的感觉吧!是的,地球不能没有绿树,人类不能没有绿树。然而,你可知道,绿树为了给人类带来幸福,必须深深扎根于土壤之中,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

要给予就必须吸收,这是绿树给我的启示。这是一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如果只给予而不吸收,那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久就会干涸、枯萎。尼采曾自诩过他是太阳,只是给予而不须吸收,然而他最终发了疯,这就是狂人的下场。

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这并不是靠特别聪明的头脑,只要关上房门‘闭上眼睛,冥思苦想就能想出来的。他们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这些人类思想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并有所发展,才创立了枓学共产主义学说。这就雄辩地旺明,即使是伟人,要给予也必须吸收,并且正因为他们吸收得多,给予的也就更多。

我国民主主义先锋战士闻一多先生,为了给衰微的中华民族开一剂救治的文化药方,目不窥园,足不下楼,潜心研究中华民族古典文化,成绩斐然,写出了好几部优秀著作,这正是他吸收中国灿烂文化的结果。

我们靑年人,绝大多数都立志为中华腾飞而贡献自己的力量。有这种爱国之心固然是很好的,但是拿什么去奉献呢?这确实是值得我们认真考虑的问题。难道靠贫乏的知识,简单的大脑?不,决不应该是这样。我们必须靠丰富的知识,尖端的科学,复杂而聪明的大脑来完成自己的使命。所以,现在就要以绿树的精神,吸收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当代的,一切正确的、先进的东西,武装自己,将来以绿树的精神,作无私的奉献。

这就是绿树给我的启示。

在给予中享受吸收的快乐———绿树的启示

绿树只有将根系深深扎进土壤,不断汲取水分和养料,才能葱郁茁壮,为大地带来一片新绿,一丝沁凉;路旁野花只有努力舒展每一片绿叶,汲取每一滴甘露,沐浴每一缕阳光,才能吐蕊飘香,为春天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同样,我们每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吸收知识的给养,不断充实完善自我,才能最大限度地为世界给予我们的一分责任和力量。

生命有限,追求无限。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过程,在求知、做人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一个又一个险境,只有多渠道地去获取知识,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才能厚积而薄发,释放我们全部的热情和能量,在奉献中实现自我的价值。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马克思在短暂的生命里努力汲取知识,大英博物馆图书阅览室里桌椅下的清晰下沉的足印便是明证,即使是散步休息,他也没有停止记录下每一个灵感,正是他的不断吸收,才有了鸿篇巨制《资本论》的诞生,才为人类的解放铺就了一条光明大道。要想给予必先吸收。“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不广泛深入地吸收知识和养料,怎么可能享受给予的快乐?

吸收是给予的前提和基础,给予才是吸收的终极目的。物理学告诉我们,能量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总是守衡的。只一味地吸收而不大方地给予,只会造成能量的积压和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从情感的角度看,只吸收而不给予是懦弱和自私的表现。中国古代有一类特殊群体,他们博采众长,才高八斗,却孤芳自赏;满腹经纶,但自视清高,不屑入朝为官,最终空有一身才华却只能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中,随滔滔东逝的流水远去,也许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无奈,但逃避生活终一无所获,因此不能称其为大写的人。

人只所以成为大写的人,就在于他与其他生物相比,多了一点情感,多了一分责任。人活着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生存,更重要的在于生活,活出自我的价值,活出自我的风采。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社会贡献出我们的一分力量,在奉献中享受给予的充实和快乐。

也许有人会妄自菲薄,感叹个人力量的微不足道,但哪怕是一叶嫩草,也总能给单调的大地增添一抹绿意,给意志消沉的人们带来一丝希望,不是吗?

泰山之所以高大,就在于不出让细小的山石颗粒;江河之所以深厚,就在于不拒绝细微的溪流。让我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能像鲁迅一样,拼命地吃草,尽力地挤出奶和血,为我们自己,更为我们的祖国。

吸收与给予——绿树的启示

吸收和给予,既对立又统一,二者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吸收是给予的前提,给予是吸收的目的。因而可以这样说:没有吸收就不可能有给予。

人民喜欢绿树。因为绿树使大地充满生机,为自然调节气候,给人类带来幸福。然而,绿树为了这一切,必须深深扎根于土壤中,不断的吸收水分和养料。有人曾做过试验,一棵不大的白杨,一昼夜吸收水分达五公升之多。你瞧,这不正体现了吸收与给予的辨证关系吗?绿树之所以能给人类带来幸福,是因为它吸收了水分和养料。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绿树尚且如此,我们人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为人类写出那么多的经典著作,不正是他们通过学习而吸收了“养料”的结果吗?鲁迅能自觉的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战士,也与他幼年熟读诗书、青年时留学日本吸收“营养”分不开的呀!同样,今天之所以要求我们广大在职人员进修学习,也正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更多地给予呀!学习如此,生活、工作莫不如此。

如果说光吸收不给予是寄生虫的话,那么,光给予不吸收则是可怜虫。李存葆的小说《山中那十九座坟茔》里的人物孙大壮,在伤口引起发高烧的情况下,还坚持为“龙山工程”卖命,不吃药不打针,直到倒在了床上,还偷偷起来卸水泥,最后落得当场吐血而死。这是一个壮实、憨厚的大老粗的悲剧。在过去高喊“革命”口号的年代里,人们勒紧裤腰带闹革命,最后许多人饿死于道旁,那样的惨痛教训我们还不应该吸取吗?难道还能让那样的历史悲剧重演吗?一个连自己生存都成困难的人,怎么能“革”什么“命”呢?岂不荒唐?

在大讲奉献精神的今天,切莫只顾讲给予而忘了讲吸收。

绿树的吸收与给予

绿树作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存在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绿树对人类的生存具有十分重要的环境效益。而且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每当我看到那充满生机造福于人类的绿树,我对它那无私的给予顿生敬意,而绿树在给予的背后,必须深深扎根与土壤中,不断的吸收水分和养料。更不可思议得一棵不大的树,一昼夜吸收的水分竟达5公斤多,这不禁令人想到凡是能够给予的万物都是在吸收的前提下进行的。

吸收与给予之间,存在着不容置疑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吸收是给予的前提。只有吸收了,才可能给予。正如为人类做出贡献的春蚕,只有吃进了桑叶,进行消化,吸收,才能吐出对人类有用的蚕丝。若不是牛吃了草,经过消化吸收,哪里有香喷喷的牛奶供人们饮用?给予离不开吸收,吸收决定给予,吸收多少就直接决定给予多少,离开了吸收谈决定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德国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家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而他却不知即使是太阳,使他发光发热的能量也是有核聚变过程中消耗一些质量而释放出大量的能提供的。如今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技术人才。如果当初他门没有同海绵一样吸收知识,如何为祖国的美好前途贡献自己得力量呢?

而给予又是吸收的目的。只有给予了,吸收了的东西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如果只是吸收,从不给予,那个人就是自私,他吸收的东西也是毫无家价值的。从人生价值来讲,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贡献对社会越多,他得人生价值就越大。而他贡献的越多,则说明他吸收的越多。可见吸收的价值是通过给予来实现的。鲁迅先生说过:“我吃进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他是这摸说的,也是这摸做的。在中国革命最危机的关头,鲁迅先生毫不顾几自己的生命安为,以如同匕首杂之狠狠刺向反动统治阶级,把自己的知识,才华以至生命都无私的贡献给了中华民族解放事业,最终受到中国人民永远的爱戴和敬仰,同时他也实现了自己光辉得人生价值。

吸收和给予是密不可分得,忽视任何一方,强调另一方的做法都是不可取得。我们要以辩证的观点和端正的态度来明确两者之间的统一关系。我们现在正处于吸收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阶段,我们要奋发努力,广泛的,深入的,不只疲倦的吸收!

作文守护心中的绿树

守护心中的绿树

学校的操场旁边,有一棵皂荚树。

那棵树好像已经很老很老了,树干有双臂环抱那样粗,在一人高的地方弯了下腰然后又伸向天去,树干上还有一个黑咕隆咚的小树洞。树枝感觉苍劲有力,向四方八面延展,不比柳条的柔软,却别有一番风味。春天,新叶吐绿为校园带来东风的气息;夏天,偌大的树冠为树下的同学投去一片阴凉;秋天,成群的低年级孩子捡树下月牙般的皂荚;冬天,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等待着来年吐绿。

在那棵树下我度过了六年的小学时光。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日子太美好了,美好得不真实。我像是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有四十多个兄弟姐妹。男生中,有正经的也有顽皮的;女生中,有文静的也有疯癫的。男生女生之间经常打闹,却给我一种独特的归属感。同学之间亲如一家人,班级就是家。我们也许不是最优秀的集体,有几个调皮捣蛋的男生总给班级扣分;我们不是体育最强的集体,每次运动会稳居倒数第二;我们也不是最踏实的集体,经常失足于细节,被数学老师称为“一塌糊涂”。我是班长,但不是个好班长,我能做好自己,只能算是个好学生,而要帮助别人,我却常常感到无能为力。然而,我们有一个最最负责的班主任,她带我们走过了这难忘的六年时光。我可以拍着胸脯说:“我爱我的班级,就像爱尔兰人热爱他们的土地一样,我是它的一部分。”

那时,每天清晨,迎着朝阳走进校园时,我都不忘绕着皂荚树走一圈;中午,和同学踩地上树叶间圆形的光斑;傍晚,踏着皂荚树狭长的影子走出校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都不知道,原来时间可以过得这么快。我开始后悔,很后悔。为什么我抱怨过班主任严格的要求,为什么我讨厌过班上的某些同学,为什么直到毕业典礼我都没有为即将到来的分别产生丝毫的伤感,为什么六年时间转瞬即逝。我原本以为,我们会很长久,就像那棵皂荚树一样,生机勃勃地一年又一年,却没想到我们终将迎来分别的一天。

当我再一次回到小学看望老师的时候,已是初中的学生了。走进曾经熟悉的校园,我看到学校的草皮地面换了新装,又重新翻修了阅览室,老师们被分在了不同的年级,一群一群的学生都是我不认识的新面孔。我好像已经不属于这里了,心里不由一阵失落。然而回头看见那棵皂荚树,依然挺立在那里,未变分毫,如往日般茁壮。是啊,树绿了枯,枯了绿,生命不也是这样不断新旧更替的吗?想到这里,心中的失落顿时除尽了,六年的时光已在我心中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使是时间的洪流也冲刷不掉,这样就已经够了。我是这样,我们都是一样,无需伤感,无需失落,每一段路程都会有分别,也会有相遇。只需要将难忘的回忆放在心里,伴我们一路前行。

走出校门,我仿佛听到从树下传来一阵清脆的笑声,又是哪一群小学生,在树下捡拾月牙般的皂荚呢?几年后,是不是也如我一样,小心翼翼地将这棵绿树珍藏在心中,在它的守护下一路成长呢?

守护心中的绿树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能对抗贫瘠、抵挡严寒的绿树,它就是信念!

信念是窗外不落叶的常青藤--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最后一片叶子》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女画家琼西,因患肺炎,危在旦夕。有一天,她望向窗外,发现窗边一棵常青藤在晚秋的寒风中瑟瑟发抖,叶片所剩无几。于是她认定,这棵常青藤就是自己生命的象征,所有叶片凋落之时,就是她离开这个世界之日。之后的几天,她数着剩下的叶片静候死亡的降临。然而她却惊奇地发现,有一片叶子,任凭风吹雨打,总不肯落下,似乎向她传递着一种力量。她开始慢慢体悟到“想死是一种罪过”,并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念。几个月后,当她痊愈出院时,走到树下,才猛然发现那片叶子是由别人画好贴在藤上的,原来,陪自己度过生命之冬,给予自己力量的,只有自己的信念。死亡诚然可怖且力量无穷,然而信念能带我们到达死神也无法接近的更高更远之处。当希望之光点亮琼西的世界,信念之树迎光生长,茂盛而青翠,直到把病魔逼退,迎来她生命中的春暖花开。

信念是心中遮风挡尘的菩提--

在通往布达拉宫的路上,总有这么一些人,他们风尘仆仆,眼神却清亮虔诚;他们双手血泡、满额风霜,却仍透露出坚韧的力量。他们不曾黯淡过憧憬的目光——也许耳旁充斥着满是同情或劝说放弃的声音;他们不曾停止过朝圣的步伐——也许身旁有能载他们到达布达拉宫的汽车。他们坚定地信仰着心中的佛——不管佛前香客如织或门可罗雀;他们坚定地相信这条朝圣的路会引领着他们的灵魂高扬于这片圣土——不管骄阳曝晒或风吹雨打……信仰和信念是他们心中的菩提,在朝圣的路上为他们撑开博大的树冠,在骄阳炙烤时送上清凉,在风吹雨打、尘土飞扬时为他们遮风挡雨、护其洁净……信念之菩提让茶寿之人也拥有孩童般鲜红纯真的心!

信念之树让布鲁诺能在鲜花广场坦然面对死亡,信念之树让文天祥能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信念之树支撑惨受宫刑的司马迁完成了“无韵之离骚”,信念之树让身心都倍受痛苦折磨的贝多芬谱出传世的《命运交响曲》……

信念的力量在于即使你身处逆境,也能帮助你鼓起前进的船帆;信念的魅力在于即使你遇到险境,也能召唤你存活下去的勇气;“昨夜江头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有了信念的支撑,我们生命的航船就可以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守护住心中信念这棵绿树,让信念常绿,让生命常青!

守护心中的绿树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用力汲取生命中的最美好,以免回首往事时发现自己从未活过。一棵树的生存,不仅要适应环境同时也改善了环境,人类也如此,不仅生存于这个社会还要回报这个社会。生活中的狂流威胁着每一个人的意志,但我们不害怕,坚持住自己的良知与美德,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坚持守住自己的心愿与理想,你会发现来年春天,心中的绿树上早已一树繁花,只因守护了心中的绿树。

守护住来自心灵最深处的渴望,扼住良知与美德的喉咙,让自己的生命挥洒在奉献的沃土上。在我们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时,不要因为外面的冷风而关上了温暖的心门。就算世界都冷淡了,我们也要守护住心中的绿树,别让社会上自私自利、恶意害人、对待他人麻木冷酷的风气染黄了你的叶片。生命的长短以时间丈量,生命的价值以奉献计算。只有坚守住道德和良知,倒地的老人才会被那么一只手扶起;只有坚守良知和奉献的美德,人们之间坍塌的信任大厦才能被那么一只手托起。曹瑾,一位身患癌症仍坚持讲课的80后山村女教师。她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环境,毅然支教边远山区并希望死后将眼角膜捐出,继续看着山区的孩子健康成长。她用她的人生点亮了山村孩子们的未来,是因为她守护着心中绿树。心中的绿树将唤起人们的良知,指引人们走向美好的未来。守护心中的绿树,让温情重暖人间,用心灵、用奉献、用良知,去编织和谐美好的明天。

曹瑾不为利所动告诉我们,守护心中的绿树,这绿树不仅是良知和奉献,更是自己心灵深处的声音,是社会的声音,是永不磨灭的理想和坚持的勇气。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被打败。就算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心中的绿树被撕扯断,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来年春天定又是一棵繁茂绿树,只要根还在。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的年轮就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守护住心中的绿树,守护自己的理想与人生,不必复制他人的人生,遵从自己的心,就如马克思说:生活就像海洋,惟有意识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乔布斯就守住心中的绿树,永不言弃,带领着苹果登上世界之极,创造了属于世界同时也属于他自己的传奇。守护心中的绿树,让刚毅为人生铺路,用坚持、理想谱写人生的华章。

我们不必担心2012,地球毁灭,更不必担心自己不够传奇。只要我们守护心中的绿树,一切美好都会如期而至。总有绿树上开满繁花的那一天。

守护心中的绿树

自然界中,一棵绿树长出来后,它需要人工的浇灌,需要丰沛雨水的滋润,需要和风的轻吻,需要温暖阳光的抚爱……然后,它才能茁壮成长,才能绽放灿烂的鲜花,才能结出甜美的果实。

人们的心中也有一棵绿树。心中长出的绿树更需要我们用心去浇灌,去施肥,去抚爱,去护养。诗人赵丽宏曾经说过,一个人心灵中美好的事物就是一棵会开花的绿树。我们只有好好守护它,才能期待它绽放美丽的花朵。

善良,就是人们心中的那颗绿树。

“人之初,性本善。”善良之心,人皆有之。然而,随着人们内心贪欲的膨胀,口袋金钱的饱满,手中权力的泛滥,世风似乎在变坏,道德开始走下坡路。在一些人心中,那棵与生俱来的,或者从小就生长在心中的善良之树正在遭受邪风恶雨的袭击,遭遇炎炎毒日的烤晒,在逐渐凋零,枯萎,乃至死亡。于是,小孩不幸被车碾压后,有人视而不见,老人马路摔倒了,有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陌生人马路上遭抢劫行凶,有人袖手旁观,周围的贫苦人家衣食不保,艰难度日,有人仍挥金如土,漠不关心……

这一切,皆因在那些人心中,善良之心已失去。他们心中那颗善良之绿树哪去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摇摆了,凋零了,在拜金主义的恶风中枯萎了,倒下了。至少,在一些人心中,那颗绿树已经失去了绿意。

好在,许多人心中仍然充满爱心,心中之绿树没有凋零枯萎,他们牢牢地守护着自己心中那棵善良之树,并让使它枝繁叶茂,绿意盎然。于是,被车碾压的小女孩最终还是被一个善良的老婆婆抱走了——虽然最终未能挽回她幼小的生命。小悦悦事件后,人们醒悟了,开始守护心中那绿树了。有女工在路上被拦截抢劫,一个陌生的外来工毅然上前相助,赶走了歹徒;有小车不小心冲入2米多深的水塘里,一对父子衣服也顾不得脱就毫不犹豫地跳进水中搭救,使车中的6人安然无恙;有兄妹三人被父母抛弃后,一个并不富裕的养殖户主动收养他们,并使他们兄妹像普通孩子一样有书读,有学上;一人有难,八方支援,身边哪些人有什么困难,只要经媒体一报道,就会有许多热心人士捐钱捐物,热情相助……

毕竟,绝大部分人仍坚守这自己心中的绿树。于是,才有了陈光标那感动中国的善举,才有郭明义一生与人为善,关爱他人的执著。于是,我们国家才有那么多甘愿付出、不求索取的志愿者,才有那么多的爱心满溢、助人为乐的慈善家。

这一切,皆因在许多人心中,善良是不能丢的,那是一棵需要永恒守护的绿树。只有每个人守护好这棵绿树,世界才绿意盎然,芬芳四溢,充满生机,只有每个人守护好心中的这棵绿树,生活才能更美好,社会才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