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之情的文章 / 之情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陈情考妣

文/梧桐语723

乙未三秋,皖中故镇。天无名宿,地绝华物。傍山陵而蕴淳风,近江海而涵虚怀。古树深巷,细雨叙尘封旧事;残檐断壁,清风吟不老思情。不惑已过,天命将至。上悲恩亲而远逝,下忧愚儿以疏教。茕茕孑立之孤苦,年复一年;形影相吊之景况,常在寒宵。家婶寿寝,奉灵赴丘。蔓草葳蕤,亲冢隐现。步若摇烛,木叶泣而有声;心如倒海,秋草悲却无言。碑冢犹在,亲容无踪。抱碑三叩,感慨万千。

懵懂岁月,春秋代序。衣单薄而寒意无,食清寡而天伦乐。熏香草以驱蚊,摇蒲扇以祛暑;纳履袄于灯下,抱双手于温怀。中秋月圆,除夕箸全;身影撞撞,笑语融融。墙花处处,献四季之芳香;庭树郁郁,记年轮之乐事。

鲤对椿庭,勤修德行。宁清贫以知书,任劳苦而教子。拳拳叮咛,须惜尔之韶光;循循导诱,勿忘人之根本。十口之家,悉倚羸肩;生生劳劳,日不得息。寒九草木尽枯萎,来年春归复新芽;花甲鬓发渐沧桑,垂暮疾临难强身。闻儿高榜,爽病体而欣慰;知儿家难,倾羞囊而忧伤。兄遭闵凶,先父而逝。病体卧而累昏,浊泪流而无助。甲申春暮,难堪病榻。子夜诀别,望儿至于悲风;情在骏驰,恨车缓于夜路。踉跄扑榻,钟摇摆而父息;晕眩洒泪,气凝涩而亲休。

缱绻萱堂,久沐恩慈。教贵品铸,岳母刺字励儿;育重德成,孟母断杼择邻。家母虽朴,爱子心通。询寒暖而春常在,问喜忧而情至深。吾幼体弱,昼呵护以衣食,夜勤视而叹息;吾学资窘,杼不辍以深宵,食常稀而无怨。吾康宁则母舒心,儿学成则母释怀。体渐弱以劳苦,颜日衰以忧愁。慈乌反哺,菽水承欢之情;寸草春晖,三生报答之心。呜呼!戊寅焦月,日没天昏。山陵崩而母别,江河溃而子厥。山遥水远,唯见天地之鸥;风悲雨泣,独怜寒泉之思。

嗟乎!双亲已矣,徒睇眄于虚室;生者愀然,独惆怅于清宅。哀哀父母,劳苦终身。先生我而劬劳,后鞠我而劳瘁。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愚儿命舛,多事不齐。遇糟夫以不察,育犬子而心衰。望家和以常虞,求业进而难成。风宵雨夜,哀曲里思恩亲;清案孤灯,诗文中寄忧思。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天人永隔,徒望青山。亲虽逝而魂复回,日不见而梦常偎。青山难阻,拳拳亲子之情,恩虽永逝,犹怜愚儿之苦。复独身以荫庇,远庸人以护佑。

云霄雨霁,极愉心于天地;天朗气爽,穷至性于万物。失东榆若流水,惜桑榆如至珍。致言双亲,承恩嘱以修身,望安眠于泉下;红尘虽扰,守清性于文章,虽孤身又何伤?

平凡之情

文/天佑

记得上小学三年级,我在家里的大书橱中无意发现了本老旧发黄的《中国近现代诗歌选》,当时我并不懂事,将它把玩乱翻了一通,只深深记住了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当时我完全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它非常感人,它使我受到强烈的震撼。为了在小伙伴面前夸耀我的“见识广博”“思想深刻”,我曾多次在大家面前背诵这句诗并大声地说出作者的名字。但自从在军训的时候教官教育我们要“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之后,我竟开始瞧不上这首诗。我当时以为它哭哭啼啼太不硬气。现在想来,“掉皮掉肉”“流血流汗”是何等的苦,怎能不流泪?是怎样无坚不摧的力量可以抵住苦痛?

最近读到柴静写的《看见》,初次相遇,书并不起眼。它的封面,没有醒目的大标题,题目起得也不像有些书那样华丽,只有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看见。清晰、恬静的照片作背景,像是个窗口透析出生活的蛛丝马迹:有的时候,真实,要比你以为重要的、想要强调的东西更清晰,更重要,不能代表,难以掩盖。

在这摞儿书的周围还摆着几摞别的书,它们都是新上架的。有的写着“谁谁谁”的评价,有的写着“销量过百万”,有的写着“作者的身价和称号”,对比看来,这本书实在“单薄”得可怜。书的封底上印着作者的话:“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这是个有体会有见解的记者,文字有点儿可爱,却特别耿倔,有意思。

看完这本书,我被感动得眼睛湿润,细腻简朴的文字,真实真诚的报道,虽然并不惊天泣地,但充实中透着深度与深情。那种对民生的关注,体现着一个记者应有的分量和厚度。也让我再次想起那“常含泪水”的坚韧,赤子丹心中饱含了太多滋味。面对苦难与坎坷,在历史与现实的风霜雨雪中,泪水不是消融了蒸发了,更不会消失;它揉碎在文字里凝聚在文化里,构筑了一个国家的正义长城,支撑起一个民族的铮铮铁骨。

前不久,我给孩子们上阅读课,内容是关于鲁迅《朝花夕拾》的阅读。谈到鲁迅,人们总会想到他的“匕首投枪”,他的尖锐冷峻,就如他是“真的勇士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不过在这节课上,我放了首甜美的民谣《农夫渔夫》:“春种秋收,撒网捕鱼,美好的劳动、幸福的爱情……”孩子们腼腆地笑了。当我问他们想不想将来过上这样自由美好的生活时,孩子们竟然一反平时的捣蛋顽皮之态,认认真真地点点头。接着我告诉孩子们,鲁迅是甘冒风险挥斥方遒,就是因为他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自由与美好。听完我的话,有的孩子凝视鲁迅肖像,却并不说话;有的孩子请求我再放一遍民谣。

平凡之情往往愈发纯正,博爱之举总是刻骨铭心。

父母的牵挂

文/周少芬

“妈,不要塞了,家里都有,再说塞那么多东西我怎么拎啊!”看着一直忙不停的母亲狠命地往我的行李袋里塞吃的,我没好气地嚷道。

“带着路上吃,坐那么长时间火车,得多准备些吃的,我和你父亲去车站送你,到那边下车后就叫辆出租车吧!也不知什么时候再来广州,妈的心啊,想你的时候揪得疼……”母亲抬起满是泪痕的脸,茫然地望着我。

行李袋已被塞得鼓鼓囊囊,父母各拎一只,送我和儿子去火车站。

一直以来,我总以为自己在母亲的心中是没有什么分量的,远不及我的两个弟弟让她牵肠挂肚。或许是我常在她身边的缘故,一唠家常,不绝于耳的话题总是她思儿想儿的感受和愿望,好像我这个常在她身边的闺女,丝毫不让她有些许安慰和期待。对于这一点,我是理解的,和大多数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的母亲一样,儿子就是天,有什么比天更大的事呢?

直到去年,小弟结婚了,定居在广州,要父母去跟他们长住些日子。十月间,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的父母踌躇满怀地出发了。临行前,母亲泪水涟涟地叮嘱我半天,心中似有不舍和伤感。而此刻的我,却有一份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由:是啊,平日里那么多唠叨把我的耳朵都填满了,去吧,我没有太多落寞和惆怅。

以后隔三差五,母亲就会打来电话,话里话外就是当年对我诉说思念弟弟时的肺腑之言,牵挂之情有过之而无不及。撂下话筒的一刹那,总会听到她哽咽地提醒我注意保重身体。我从没想到,因为几十年从未与父母远离过,这仅仅几个月的分离会让他们感受到如此的无奈和苦楚。而此刻的我,说来惭愧,心中亦无留恋和牵挂。

春节前一个月,母亲便在电话里催促,提前请好假去广州过年。以后的电话,都是相同的内容,语气里洋溢着浓浓的重逢喜悦之情。十几天的假期在母亲的屈指不舍中滑过,重逢和相聚总是短暂的,假期一过,天各一方的儿女便要相继赴岗上班。此刻,我终于明白母亲当年絮絮叨叨对弟弟的牵念之情了。

火车徐徐开始启动,站台上的父母在夕照的映衬下有些苍老,那抽泣的脸和随风飘舞的银丝,随着车轮的滚动逐渐模糊和抽象。我低下头,瞥见那个鼓囊囊的袋子,唉,天下父母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