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扇子的文章 / 扇子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现实与虚无的扇子

文/王太生

扇子,在生活中有其角色定位。

像林黛玉、芸娘这样的安静女子,手执一把半遮面的小巧纨扇,《西厢记》中活泼的红娘,是一柄绢质团扇。只有猪八戒,大大咧咧地,扛一把呼呼生风的芭蕉扇。

我认识的一个老板,这几年做生意发了,腆着肚子,坐在红木椅上,拿一把纸折扇。老板的扇子上,是一个楼盘广告,印着密密麻麻的煽情蛊惑文字,让用扇子的人,借来一缕风,享受片刻清凉,却陷入意乱情迷。

写小说的黄四,用的也是一把折扇。黄四的这把檀香折扇,还是他十年前,去杭州出差,十块钱在一小地摊上买回来的。黄四当年拿着这把折扇,花一天时间绕着西湖走了一圈,“咔嚓”一声,把一个傻笑,定格在了“曲院风荷”一张荷叶上。

蹬三轮的张二爹,腰上别一把蒲扇。张二爹送走一个客人,坐在树荫下喝水乘凉。张二爹的腿每天像驴子拉磨子,在这个城市里兜圈子,蹬车蹬得汗流浃背,就坐在路边,点上一根烟,摇那把扇子。

古代的扇子,情调和质地各异——

明代魏学洢的《核舟记》,描述苏东坡和几个朋友泛舟赤壁。玲珑之舟上,有一个人手执一把葵蒲扇。葵蒲,可以想象,扇子有葵花盘子那么大。

孔尚任笔下的桃花扇,是侯方域、李香君定情之物。扇子上写下男女主人公的命运沉浮。三二朵桃花逸出扇面,其华灼灼。蒲,这个字,有烟水气。水边的隐者,有字面的隐逸和清雨荷花的凉意。《乐府诗集》中,拔蒲的女子,十指纤纤,一根一根地拔,拔一会儿,朝远处望一会儿,拔回去编席和扇。庭院里有芭蕉数丛,雨点打在叶子上,忽徐忽疾。如果用古宅的芭蕉做一把扇子,扇子上有唐宋的清风明月,蕉叶的清香,还留在上面。每当风生竹院,月上蕉窗,对景怀人,让人心生凉意。

在古宅,我想在芭蕉树树下安静地睡觉。流动的空气中,有草液的清香和蝉的吟鸣。我在“雨打芭蕉”的丝竹中睡着了,那把扇子顺势滑落,是一片芭蕉叶子轻轻掉在地上。

这些扇子,唯美而精致。空调年代,一个人还用扇子,说明这个人有怀旧情结。

躺在瓜棚豆架下,摇一把蒲扇的人,大概是酒喝多了,穿汗衫裤衩,望一嘟噜葫芦瓣儿,“答吧、答吧”摇那把扇子,享受微风拂过,心定自然凉。

坐在荷塘边一块石头上,唱京剧的人,虽未着油墨重彩,简衣素面,只拿一把折扇,在傍晚的天光流影里,呼吸着青草荷花的混合氧气,吐纳胸臆。他大概会遇上一个什么人?沉浸在唯美泛白的旧时光里,把一个回眸,凝固在一张荷叶上。

生活的戏剧中,每个人都扮演不同的角色。无论是大老板,还是小人物,都有一把属于自己的扇子。一把扇子,是一件小小的道具,在不同的人生舞台上,有不同的演绎:孤傲文人的扇胸襟,潇洒飘逸,慢条斯理;赚钱的老板扇肚皮,显得痛快凉爽,敞亮得意。

扇语的魅力

文/冯硕

炎炎夏日,一把扇子会给人带来一股清凉之风。扇子不仅能防暑降温,其中还蕴含了不为人所知的扇语。扇子是有灵性、有品位的,扇语又是形象生动、丰富多彩的。扇语经过文学作品的生动描写和广泛传播,还具有了形象生动的比喻和象征。

喻善行。因“扇”与“善”同音,扇子就象征了善行,会给人带来吉祥安康,所以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都喜欢在房间里挂一幅大的扇面画,或开一面扇形窗,祈祷善心,善行永驻。

比弃妇。扇子因美而多愁,天一凉,它就被人们束之高阁。刘大白《秋扇诗》曰:“一阵秋风,收拾起多少团扇。”暗喻美人容颜花落去。东汉时,因赵飞燕入宫而失宠的班婕妤作《怨歌行》,一倾哀愁:“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娟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短短几句,表达了这位汉代才女对扇子的赞美和对自己命运的悲叹。

代身份。周武王时,规定天子八扇,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用作仪仗,不得僭越。自汉唐至明清,皇帝、后妃及达官贵人等起居、驻行之所,多以成双的仪仗扇来表示高贵的社会地位。身份大小、官位高低,看扇即见分晓,无声的扇子发出明白严厉的扇语。古代官员出行,在大小会客场所,手中必有一把扇子。这扇子也有高雅与粗鄙之分,决定它的是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象征爱情。因“扇”与“散”相近,情侣之间往往不赠扇子,谁愿意一见就“散”呢?他们往往以扇面画和扇坠相赠,作定情之物。扇面画在于画的寓意双关,扇坠重于情义和久远。清代民歌《杂曲。情人送奴一把扇》唱道:“情人送奴一把扇,一面是水,一面是山。画的山,层层叠叠真好看。画的水,曲曲弯弯流不断。山靠水来水靠山,山要离别,除非山崩水流断。”表达了忠贞不二、缠绵悱恻的爱情。

扇语含蓄的魅力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就像一块块鹅卵石,经过岁月激流的冲刷、打磨,变得那么圆润美丽,发出夺目的光彩。

云南花灯

文/李建晖

说起花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是什么。但一说起东北的秧歌,又有几个人不晓得呢?花灯同秧歌一样,是农村百姓庆祝的一种方式,可如今它却早已被人遗忘。

花灯在大理弥渡地区颇为盛行,听老人讲花灯起源于几百年前,有位殷姓王收复大理失地,大理国从此完整,老百姓载歌载舞,流传至今,成为今天所见的花灯。有一种说法是老百姓为求取降雨的仪式,还有的老人说,这是正月十五的古老风俗,可谓是起源之早,发展之长。

花灯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舞龙舞狮,这是花灯之首。然后是配着不同山歌的特色舞蹈,四方舞,十字步,当然还有远近闻名的扇子舞。人人只知东方小夜曲《小河淌水》,却不知扇子舞的柔美。最有特色的是老人小孩自发的节目,男女老少皆参与进来,形式多姿多彩。

大理弥渡地区的小孩才出世就被母亲背着参加这些欢庆活动,老幼同乐。谁说女子不如男?女人编上长辫子,穿上自己缝制的布鞋,这一亮嗓男人们谁敢比去?那时人们生活单一,歌舞就成了他们表达快乐心情的方式。

可是,如今的花灯已不再像从前热闹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丰富了,姑娘们不再唱山歌了,流行歌在传唱。扇子舞也再没有过去的魅力,只是当做了舞蹈的装饰。

早听说花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人不应让它流失,要让它发扬光大,因为它是云南歌舞的灵魂,云南传统的灵魂,何时能像东北秧歌一样传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