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北大的文章 / 北大的散文

2020/03/08好的文章

沈从文北大旁听往事

文/柳哲

1922年的夏天,沈从文从故乡湘西来到北京求学。1923年秋,他参加了燕大二年制国文班的入学考试。由于基础差,面试时,一问三不知,结果得了零分,主考官十分同情他,甚至把2元报考费也破例退还给了他。

从此,沈从文对正式入学死了心。当时,北大实行开放办学的方针,学校的大门向一切渴望求知的社会人士敞开。旁听生不仅可以自由旁听,甚至可以在北大图书馆博览群书。而北京别的高校,虽然也有旁听生,却有名额的限制,唯独北大对不注册的旁听生,毫无限制。

在北大,沈从文结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文学上的挚友、同好,如冯至、黎锦明、陈翔鹤等,他们互相切磋、交流、激励。在彼此间的相互熏陶之下,沈从文就此走上了文学之路。

当时,他一边时断时续地在北大听课,一边在银闸胡同公寓那间“窄而霉小斋”里,开始没日没夜地伏案写作。这个“乡下人”,虽温良柔弱在外,却顽强倔强于内。他确信别人能办到的,没有理由认为自己就办不到!

沈从文不愧为北大那庞大的“旁听大军”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他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主要选取中文系、历史系、日语系等的课程进行旁听。数载的旁听生涯中,他以务实的态度虚心求学,努力汲取知识的宝贵营养,使自己在各方面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日后成为一代文学大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沈从文在此间的文学创作也并非一帆风顺,他和众多的文学爱好者一样,屡屡遭受退稿的厄运,幸运的是,北大的几位教授慧眼识珠,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郁达夫在当时已经是着名的作家,同时在北大兼任教授。沈从文在创作上屡受挫折之际,给郁达夫写去了一封求助信。令他喜出望外的是,郁达夫竟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冬日,亲临沈从文栖身的小屋。看到沈从文窘迫的生活,郁达夫不但慷慨资助他衣物、钱,还亲切地邀请沈从文吃饭,席间谆谆指导沈从文的创作。

除郁达夫外,北大的周作人、辜鸿铭等教授,都曾在创作与生活等方面,给予沈从文不少的帮助。在教授们的提携下,沈从文很快结识了徐志摩、闻一多等文学界的名流,从而一步步跨进了文学圈,开始在文坛上崭露头角。

只有小学学历的文学青年沈从文,通过在北大的旁听,不懈的努力,在北大多位教授的无私帮助下,最终成为北大名教授与文学大师,堪称中国文坛与北大校史上的一段佳话。

那些温暖的片段

文/孟祥海

1921年,熊庆来在东南大学当教授时,发现一个叫刘光的学生很有才华,经常指点他读书、研究。后来,他又和一位曾经教过刘光的教授,共同资助家境贫寒的刘光出国深造,并且按时给他寄生活费。

有一年冬天,因为手头一时缺钱,熊庆来便卖掉自己身上穿的皮袍子,如期给刘光寄钱。家人不无埋怨地说:“你不该这样,冻坏了身体怎么办?”他却说:“刘光到期收不到钱,就会猜想我是不是遇到什么问题啦,那样便影响他的学业了。”

十年之后,刘光成为物理学家。他经常满怀深情地提起这段往事,他说:“教授为我卖皮袍子的事,十年之后才听到,当时,我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件事对我是刻骨铭心的,永生不能忘怀。他对我们这一代多么关心,付了多么巨大的热情和挚爱呀!”

1919年秋,林语堂赴美留学,行前已与北大签约,毕业后回北大教学。不料在美留学期间,经济困难,打电话给胡适,请求北大预支1000美元。没想到,这笔款子由胡适担保,居然汇过来了。后来,林语堂赴德国莱比锡念博士,又借了1000美元。结果,又如数汇来。林语堂回国后,胡适已南下,不在北京。于是,他赶到北大向实权人物蒋梦麟致谢。而蒋竟然一无所知地说:“什么2000块?北京大学什么时候给了你美元?”原来,借给他的钱都是胡适夫妇节衣缩食掏腰包,或东挪西借而来的!

熊庆来,身处困厄,典衣帮学生,光风霁月耀人寰;

胡适之,节衣缩食,垫钱助游子,永留利息在人间!

岁月已矣,然那些温暖的历史片段,却从未走出人们的记忆……

永远的未名湖

文/柳哲

未名湖,北大的代名词,北大精神家园。神圣的您,牵动多少学子的心,令他们心驰神往。他们不远万里,负笈北大,投入您的怀抱,吮吸您的乳汁,感受您的伟大。您用慈母般的情怀,哺育他们成长,期待他们早日扬帆远航!

每一个与北大结缘的人,都会和未名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着这样那样难忘的故事,或喜或悲,或新或旧,都给北大这位“巨人”,增加了内涵,积聚了力量,也给予了更多的人生启迪。

北大造就了大量的栋梁之才,也成就了围校园外特殊意义的“北大边缘人”——北大旁听生。他们有缘与北大邂逅,虽然穿的不是北大的校服,但他们的身上,同样流淌着北大的血。从历史上的瞿秋白、毛泽东、曹靖华、冯雪峰、周建人、李苦禅、许钦文、成舍我、孙伏园、沈从文、丁玲、柔石、杨沫、金克木等等,都在北大有过特殊的游学经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直到如今,全国各地来北大旁听的人士,更是不计其数!

我在北大游学20年,未名湖已然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在这里,我如饥似渴般呼吸的是燕园清新的空气,吮吸的是未名湖甘甜的乳汁,汲取的是北大一百多年历史积淀而成的民主和自由的精神,感受的是北大博大精深和有容乃大的学术氛围。

未名湖的空气,氤氲着我的青春气息。我曾骑着自行车,在这里漫无边际地绕着湖,一圈又一圈,发泄心中的孤独与迷惘;我曾经与师友同道,相约而聚,在这里高谈阔论,探讨人生,正如青年毛泽东“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我曾经带领游学堂的学生,在这里点燃他们的心灯,播下希望的火种……

未名湖畔,永远的春色,博雅塔下,欢乐的海洋。活着,是一种状态。为了爱而活,生命才有了意义!正如未名湖,有了水,才有了生机!

这些年,我的所作所为,大都关乎文化,关乎精神!追求大爱,以期有成!无时无刻不在精心构筑属于自己,也属于人类的“精神大厦”!京城游学堂、香山文化部落、中华姓氏大讲堂、世界姓氏文化促进会等公益机构,应运而生,帮助了不计其数的人!

民主科学旗帜,高高迎风飘扬!引领时代潮流,敢为天下先;勇于承载使命,铁肩担道义!北大旁听传统,有容乃大胸襟,学术独立操守,理性批判锋芒,红楼灵魂所属,北大精神所在!

永远的未名湖,永远的北大!未名湖永远是我的牵挂,北大精神鼓舞我奋发图强!修齐治平,协和万邦,世界太平,天下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