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今日的文章 / 今日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沉醉在春天里

文/林子

那春姑娘一夜之间似撒开欢,在天地之间尽情挥洒,这个景象与昨日大相径庭,让人们识辨不出,模糊起来。

昨日的天空灰黑沉沉,今日的天空怎么就如此高远、蔚蓝?昨日的大地好似依然冰雪覆盖,今日怎么就春风柔吹花开万朵?

他,一时迷惑起来,懵懂起来,不知所措,仿佛醉酒般。

昨日,依然是厚厚的冬装,毛衣毛裤线袜,外加一件棉袄,沉沉的。你,还缩着脖,瑟瑟着,在冷风里,在马路上。于是,你逃逸般匆匆回至陋室。他很冷,确实感到了冷,从头到脚,自外至里,冷到了心。

今日里,决非平常。走出仄室,外边世界里,阳光灿烂,春风拂面,春天美景尽收眼底,美不胜收。你,不由地惊诧万分。

一路走去,驱车前行,旷野中,丘陵里,长风浩荡,强劲而来,你,仰脸向上,沐浴在这春风里,沉浸在这春日阳光里。

路旁,排排白杨,修长挺拔,已是绿茸茸一片,那是碧绿的颜色。一侧有几棵柳树绽出嫩芽,一片蛋黄。远处,半山腰处,几棵杏树白花朵朵,开得正艳。长方形的或大或小的麦田,苗儿青青,充满生机。

几人爬上山来,春风习习,厚的冬装还粘在身上,不得不抛开了。迎面来的小伙子早已是短袖薄褂,女孩着多彩裙裾飘逸而去,似欢快的美丽小鸟。哦,春天啊,你真的来了,来得那么急促。

他低头发现,山崖边,杂草中,有一不知名的小树格外耀目,二根枝条上布满片片黄叶,吸引着游人的眼睛。他,好奇地驻足观察,沉思道:这荒凉的山脊里也有生命,这生命在无人知晓的角落里也在娇艳地尽情挥洒和展示。这便是生命的力量吗?

站在山顶上望去,山花万朵,万物复苏,一片生机。那寒冷冬日已经逃远,那厚厚冬日枷锁一边去吧。此时的他,已是兴奋异常,双臂高举,喉咙大开:春天啊,美丽的春姑娘啊,你酣畅淋漓地快来吧,我爱你!爱你!

今日圣人堂

文/王守则

绵延大别山,主峰天堂寨。美丽的圣人堂村,就位于湖北省罗田县九资河镇东侧,地处大别山主峰天堂寨脚下。因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徐寿辉早期在这里征战,后人称他为“圣人”,圣人堂因此而得名。

深秋的早晨,已有深深寒意。我约了几个朋友,一起到圣人堂看红叶。虽然我是土生土长的九资河镇人,但长期在外面工作。当年记忆中的贫瘠小山村,究竟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沿着宽阔的旅游公路,我们驱车一个小时就赶到了圣人堂村。

走到村头,就看到村头门楼上一副楹联:绵延百里青山去,悠悠千载白云归。放眼环望,山峦与蓝天相接,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就倚靠在村后,主峰上浓雾缭绕,一派白云绕青山的好景致。错落有致的梯田中,秋收后的稻谷匝一排排整整齐齐,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虽然才9 点钟,但田间已聚集了不少游客。远远望去,她们拿着相机,三五成群拍着照。正在我流连于这田间美景的时候,朋友把我带到了村支部肖书记家里。看着眼前这个四十多岁干练的女人,我惊诧于十几年来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居然还是一位女书记。

圣人堂村是个不大的村落,全村163 户683 人。过去全村人守着200 多亩土地过日子,有一半家庭住着茅草房。上世纪80 年代初,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才有一些村民不满足于贫穷和落后,主动外出务工,农民生活条件有所改善。村里真正大发展还是从九十年代末开始。当时,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大别山主峰天堂寨独特的自然景观,提出“ 旅游兴县”的战略,并作出了长远规划,投入巨资改善基础设施。圣人堂村正是利用这一难得的机遇,大打旅游牌。经过十几年的持续发展才有今天的样子。

2003 年初,该村引进江西客商,投资400 万元开发了天堂峡谷漂流项目,如今已成为这里主要的旅游资源。峡谷漂流每年可接待游客3 万人次,年经营收入超过300 万元;2006 年,该村又投入500 万元,建成了5000 平方米的绿化广场和停车场,硬化村主要干道,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修建文化长廊;同时,村委会发动村民兴建高标准“农家乐”旅馆。到目前为止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有60 多家,每天可接待游客3000 人。该村还大搞旅游产品开发,将当地的天然野菜、大别三宝(茯苓、杜仲、天麻)进行深加工,向游客出售,还远销国内外。如今,圣人堂村的旅游产业已发展得如火如荼了。

从肖书记家出来已经10 点钟了。这时我留意着她家的房子。这是一幢四层的楼房,建筑面积在1200 平方米以上,是规模较大的“农家乐”旅馆。随行的朋友知道我的心意,悄悄告诉我书记家一年做旅游的大概收入。听完朋友的介绍,我大吃一惊,这里旅游的火爆程度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走在村头宽阔的水泥路上,两边是整整齐齐的节能路灯。路上车水马龙,都是慕名而来看红叶的。等到我们赶到停车场,才看到这里壮观的场面。5000 多平方米的停车场已经找不到一个车位了,30 多台省内外的大巴有序停放,更多的是自驾游客的私家车,早已经把停车场塞得满满的。好不容易在值勤警察的帮助下,在路边找到一个停车的位置,大家迫不及待拿着相机下车了。

沿着村头的文化长廊,我们随着人流到田畈间欣赏红叶。这红叶是一种叫乌桕树的叶子。乌桕树俗称木籽树,是一种经济林木,其果子成熟后可以榨油,过去一直是农民收入的来源。早年被农民大量间种在田埂上,其冠大叶密,夏天就像一把大伞矗立在田埂上,供农民劳作后在树下歇息。进入深秋后,气温变冷,其叶子由绿色变成红色、黄色,层层叠叠,蔚为壮观。田间到处是游人在拍照,想等一个好位置拍照,足足要挨上半个小时。

听旁边一位县摄影协会的同志讲,去年秋天的红叶节期间,到这里观赏红叶的游客超过了一万人,今年更是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了,其中很多是摄影爱好者。配上大别山背景的衬托,这里的田园风光被省城来的摄影家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沿着田边的石阶拾级而上,可见一条清澈的小溪。溪水清可见底,无忧无虑的鱼儿在水中闲逛。有顽皮的孩子不时捡起小石头丢进水中,激起鱼儿四处逃窜,引来孩子们欢快的笑声。朋友们介绍,这条小溪就是漂流的下游。可惜是深秋,加上枯水期,现在想漂流是不可能的了。围坐在田间小憩,欣赏着眼前的红叶,看着远处错落有致的小洋房,来行穿梭的人流,耳边爽朗的笑声,真让人有些陶醉了。

中午,我们就在一家规模不大的“农家乐”里吃吊锅。烤着蔸子火,品着天然的农家菜,听着当地民间艺术家唱的民歌,真是人生一大快事。说实话,与喧嚣的城市相比,这里游人如织、欢歌如潮,朴实的人们将文明、欢乐、祥和、富裕写在脸上,确有别样的情趣。难怪每年有那么多游人到这里来。

在回城的车上,看着急驶而过仍在赶往圣人堂看红叶的车流,我仔细品味着肖书记唱的旅游歌:春到这里暖融融,上山观赏映山红;夏到这里乐哈哈,峡谷漂流溅水花;秋到这里心头悦,情侣双双观红叶;冬到这里吃吊锅,边赏雪景边唱歌。好一个“春看百花秋看叶,夏天漂流冬赏雪”的生态旅游村!

回味着今天圣人堂村的所见所闻,我豁然开朗。改革开放后的圣人堂村,不正是中国千百万新农村的真实写照么?

半日的宁静

窗外下着春日的细雨,而且这雨已经下了一整天。由此,那恼人的雾霾,那让人身心俱疲的雾霾不见了踪影,世界变成了沁人心脾的湿润。也是因为这雨,路上车少了,行人少了,周遭忽然宁静了下来。

我家住在城市中的一栋14层楼,我常常想我似乎是住在了小山之上,只不过上下的路只有一条,是一部电梯,今日的宁静因了这无端多出的50米的海拔又增加了一分。

感觉上一次体味这难得的宁静似乎是很久远的事了。那时,我和妻子住在城中村的一户杂院里。每到临近春节,小院的住客们都返家过年了,弥散在小院里只剩下稠密的宁静。那气氛真的只适合睡眠或者思考,睡到能觉悟真正的自己,思到一无所思。

而今日,儿子已经七岁,就在隔壁的房间里做着自己的事。我没有去看他在干什么,但这样长的时间没有来惹我恼怒确实少有。会不会宁静也会把自己当成礼物送给所有不宁静的人呢?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当下少年的智力已经落后于百年前的同龄人。原因是当下的少年一醒来就臣服于电视和电脑,接受别人烹好的现成饭;而百年前的那些他们的同龄人们每天有着大把的时间守着宁静,这样他们就有了很多的时间在脑中直接构形属于自己的世界,也就是说他们冥想的时间和深度要胜于今日,据说这会使他们聪颖而内敛。

如果宁静果真能塑人的性格,我就是首当其冲应服这味药的人。一开始我急躁于别人的浮躁,后来我也因急躁太多而浮躁了。一开始我还努力用自己能感知的自己来填充自己,可现在,我越来越多地走出自己,需要在别人的眼中寻找自己。更可怕的是,我越来越因为自己内心不能宁静而更加不宁静。

忽然想起诗词中那些宁静的瞬间。“窗前明月光”是静的,“人闲桂花落”是静的,“暧暧远人村”是静的,“大漠孤烟直”也是静的。毛润之有一句词说“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瞬间也是静的,里面有个“封”字,真是妙,大自然给人间的芜杂加了个雪的盖子,万籁俱寂了,只容得思想在盖子下慢慢发酵。

这时,我的宁静了结于手机短信的铃声。是电话公司热情地给我推送了一条天气预报。天气预报说,今晚小雨,明日多云,后天就是晴天了。这就是所谓天气变好的节奏,我似乎已觉出了人们明日想出门的跃跃欲试,以及后天天地间的熙熙攘攘。这片刻的宁静看来只剩下半日了。

在这半日的宁静中,再泡一杯茶岂不更好?今日的宁静太需要强化,因为来日它一定是堪以回味,堪以闹中取静的。